第一篇:我们身体上的尺子 教学反思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第八单元的活动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感受颇深。
由于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生活经验,所以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
我先是让孩子们把提前量好的“身体尺”熟悉了一下(因为这是前一天的家庭作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想去探究。
其次让学生在亲自去比一比,量一量,测一测,再议一议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数学很有意思,数学好玩。
然后给孩子们一桌发了一把米尺,让他们测量一下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教会学生会“玩”,学会使用合适的“身体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本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主要是要对这些“身体尺”进行系统认识,“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我就让孩子们用他们的“身体尺”去量一些物体,孩子们可高兴了,比如说要量黑板的长,有的人说用庹,有的人说用拃,他们争得可热烈了,最后经过测量得出了结论。
最后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拿上卷尺去校园里选一些较大或较长的物体,先用“身体尺”量一下长度,然后再用卷尺来量一下,得出一个较准确的结果,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回到教室以后,孩子们把他们量出的物体的长度进行了交流,每个人选用的单位都那么合适,没有出现“篮球场宽25厘米”、“黑板长4厘米”、“黄瓜长20米”之类的笑话了。一个个的小脸上洋溢着幸福,荡漾着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充分实践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平时老抱怨说孩子们上课参预的热情不高,不够积极,我觉得还是没让他们“动”起来,“玩好数学”如果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手来,他们会回报给你惊喜的。
第二篇:《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教学反思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教学反思
新课程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二年级上册设置了数学好玩,其中就包括了本课。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商和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有:1.通过活动,了解人体中的有趣现象,从数学的角度感受人体中的秘密。2.在获得自己的一诈、一步、一庹的长度后,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针对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首先出示课本的情境图,利用情境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验证。通过测量发现拳头一周的长度和脚长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身体上中其他秘密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4人为一小组,用我事先为孩子们所准备的卷尺量一量课本上表格的相应内容,接着在让孩子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秘密”。然而,在实施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在让孩子进行活动前,没有给孩子交代清楚活动要求及活动目的,以及卷尺该如何来使用,导致有些孩子在活动开始时不知所措,对于表格中所要测量的数据也不理解,其他小组同学都已经测量了好几项了,他们都还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懂得寻求老师跟同学的帮助。
二、孩子普遍都会出现一个错误:测量一步长时是25厘米,到测量最后一个身高时也是写25厘米,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也没意识到自己所填的答案是否正确,对于卷尺中1m的概念很不清晰,不懂得测量身高时,卷尺上的25还应加上前面的1m也就是加上100厘米。这也是我教学工作做得不好的一点,没有提前给孩子讲解卷尺如何使用,卷尺上的数据该怎么看,课前准备工作的不到位,导致课的失败。
三、过分放手。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也实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整堂课却缺少了教师的引导,没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二年级的孩子才刚接触测量,而且年龄较小,无法像高年级学生那样,能够自主的去探索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此过程中还应该有教师适当的指导与提示。
四、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可能是因为孩子在一年级时都未接触过,还不懂得该如何与同伴合作,因此在测量过程中,最多只会是同桌之间的互帮互助,比如在测量身高跟一庹长时,都需要3-4名同学合作,而孩子们配备就是2个同学,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这次的活动课,让我吸取了很大的教学,备课一定要备充分,课前准备工作一定得做足,还有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自我的探索的能力。
第三篇: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
执教:范杰英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4课,学生将在本课,探索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产生的音高不同,振动的频率也不同。
一、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去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前,我一直想着这个个问题“是按照孩子们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初始并没有按照探究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进行猜想,而是根据学生的原认知情况,采用“做中学”的思想理念,首先给学生设计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拔动尺子,做游戏,在学生体验后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推测,然后再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意识到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有理有据,学生进而产生深入研究的想法。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二、以耐心细致的指导、及时全面的评价诠释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我尊重学生的想法,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尤其在实验计划制定的环节,我尊重学生的看法,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并以委婉而准确的语言、商量的口吻、适当的、鼓励的、指导性的评价,逐渐完善了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的认识以及对于科学研究本质的理解,较好的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真谛。
三、在课堂导入的环节细心设计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音高的知识,由于有了上节课的基础,学生回答起来很流利,偶尔有紧张的现象,但是自己都能改正过来,并表达出来。这是我事先预料到的,然后,通过一个小游戏,想办法使尺子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始尺子的音高探究实验。
四、考虑周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这课是比较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为方便交流讨论。课前我让学生以七人小组为单位。考虑到要求写研究方案,因此,在实验前,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等,在学生制定好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以后,说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时,学生预料的没有我预设时想的那样多,引导起来比较费劲,例如,他们在预测安全的注意事项时,都没有说出来,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我应当在以后的科学课上,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做实验之前,自然而然就想到实验的安全问题。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由于我在备课时,想的问题很多,预设的也很多,例如:尺子要不要压紧,力度是不是要相同,是不是使用同一把尺子做实验,应当在什么时间做记录等,虽然学生有的没有说出来,但是加上我的补充恰到好处,学生的讨论环节还是很成功的。
这节课,我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最后的环节,我在讲其它材料是否也有材料短,音高高,振动的越快:材料长,音高低,振动的越慢的环节时,出示了一把铝板琴,只问了哪个键音高高,哪个键音高低,然后简单的敲击了一下,而没有完整的弹奏一番,显得不生动,没有起到出示教具的作用,这是我每节都爱犯的错误,以后我要引以为戒,克服这方面的问题。
一节课过去了,感觉有很多收获,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以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
第四篇:《探索尺子音高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索尺子音高的变化》教学反思
房县实验小学
王国林
内容摘要: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和刻板的执行教案的过程。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科学探究 学生主体 实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三章第四节《探索尺子音高的变化》是一节实验课。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通过改变钢尺或塑料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导致的尺子发出声音的音高有什么变化。
在本单元第1课和第2课中,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动情况,并研究了振动的幅度和振动的快慢问题。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振动联系起来。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将探索可以改变振动长度的物体——尺子的声音。活动将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要将尺子与桌子边缘成垂直放置,然后用力弹压尺子。为了观察振动和声音的变化,学生可以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实验时间安排为一节课,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没有我想象的简单,十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只有两个组是正确的。其他八个组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这让我很诧异也很尴尬。只好赶紧打断他们并做了适当的提示才让学生继续实验,当然最后的结果学生接受了,却带着一脸懵懂。只好继续解释……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找到了问题所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确实是听到了声音有高低不同的变化,但是他们分不清这种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因为尺子可以发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由尺子在桌子外的部分振动发出的,另一种是由尺子拍打桌子发出的。他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伸出桌面的那部分尺子的振动上去,这样才不会出现完全错误的结论。这样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对于四年级学这节课下来,正如我在课前所料,经过前几课的学习,音高、音量、振幅、频率……几个概念学生开始混淆起来。再加上这课的尺子的长度变化,又是分成四个等级,这下热闹了,学生在描述的时候都找不到北了。
反思这课的教学,感觉问题还是出在前几课的教学上,还不够扎实。虽说学生这个年龄段,对于这几个概念搞在一起容易混淆是比较正常的事,但并不能因此而释怀。前几课为了在课上按时完成练习册(实验记录),在实验时间的安排上是紧了些。在教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声音的变化》后,感觉学生基本上理解了音高和频率、音量和振幅的关系。在办公室里和老师们聊起这课的时候还为学生的表现感到满意。殊不知把两课的内容放在一起就出现问题了。这几课的内容联系的很是紧密,前面没有搞清楚,后面的就难理解了。
所以在第二个班时,我在进入新课前,花了十分钟时间与学生梳理了一下音高和频率、音量和振幅的关系,并在这过程中给它们分成了四个等级。引导他们反复讲述,相互联系。这样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为下面实验数据的整理并得出结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两个班和前一个班相比,虽然仍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些混淆,但整体上要好多了。生的认知能力还是不够了解,应该再加强。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尺子都在15cm左右,因此我将四个数据改成,3cm,7cm,11cm,15cm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在实验前先将预测的结果写下来,再进行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画出音高变化的柱状图,对照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的结果是否一样,最后请学生上来说明自己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出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尺子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进一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第五篇:身上的尺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100、101页实践活动内容。
【教材简析】
本实践活动是在第二册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测量,记录和了解人身体的有关数据,并利用人体的部位简单估算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人体上的数学,形成初步的研究与探究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主动反思,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测量身体部分的长度,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感受人体上的数学,经历用身体对物体长度测量、估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汇报反思的实践探究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汇报反思的实践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明确主题
1.找一找
谈话: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使用什么工具?
预设:尺子
谈话:真聪明!可如果我的身边没有尺子,你有办法测量或者估计出物体的长度吗?
预设:可以一拃一拃的量、可以用两臂去量、可以用身高去比??
小结:了不起,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我们身上有许多比较固定的长度,这些较为固定的长度也可以看做一把把的“小尺子”,帮助我们测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板课: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设计意图:由一年级的旧知识引出,让孩子用迁移的方法找出新的身体“小尺子”,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孩子们充分交流,使思维产生碰撞,迸发出火花,认识身体上的“小尺子”,从而明确主题。】
二、量一量——汇报方案,开展探究
1.汇报方案
谈话: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讨论测量身体中某些部位的长度,谁想跟大家汇报一下?
预设1:我量了我一拃的长度。(板贴:拃)
追问:你是怎样量的?请你过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吧?
展示并介绍(用实物投影):拇指指尖对齐尺子的0刻度,看中指指尖指到哪里就是多少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预设2:我量了两臂之间的长度。
谈话: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可以请小组的伙伴来帮忙? 其它小组仔细看,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谈话:评价一下这个小组展示的怎样?。两臂之间的长度有一个名字,叫“庹”(板贴:庹)。
预设3:我量的是一步的长。(板贴:步长)
谈话:快跟小伙伴介绍一下吧
展示并介绍:把尺子放在地上,从0刻度开始,我们在上面走一步,步长是30厘米。追问:从哪到哪算一步呢?你能指指吗?地面上的小脚同学们看起来不太方便,我们来看大屏幕吧,你指一指。
小结:为了测量不重复、不遗漏,我们认为正常走路时,从脚尖到脚尖是一步,从脚后
跟到脚后跟也算一步。
预设4:我们组量了身高。(板贴:身高)
追问:快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小组展示:脚贴着墙,小记号正好在两脚中间,从下往上量,用直尺比着,做记号。追问:为什么用尺子比着?
预设5:我量的是鞋长
谈话:一般我们都称为脚长,(板贴:脚长),说说结果吧!
谈话: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身上的“小尺子”,老师也找了一个,看,我的拳头,攥起拳头,沿中间鼓起的小骨头处绕一圈,这就是拳头一周的长度(板贴:拳头)。谁愿意帮我量一量我的拳头一周有多长?
师生互动
谈话:谢谢这位同学的帮助,这下我知道我的拳头一周有多长了,小拳头都可以测量什么?你猜猜?
预设:丝带、红领巾的长度??
小结:像丝带、红领巾这种柔软的物体,看看在拳头上可以绕几圈,便可以知道它大概的长度。
2.再次测量
谈话:同学们刚才介绍了身上许多“小尺子”的长度,交流了它们的测量方法,同时大家还一起讨论总结了测量时的注意问题,现在我们每组选一位中等个子的同学,大家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一起帮他量一量身高、一庹长、拳头一周的长、脚长、一拃长、步长,并把它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组量得又好又快!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输入数据。
谈话: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身高??都差不多
评价:横着观察,你发现了一组同学的身高大致相等,这是因为大家都处在同一个年龄段。竖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身高和一庹的长度大约相等,脚长和拳头一周的长度大约相等。
谈话:不量不知道,一量吓一跳,原来张开双臂,长度大约就等于身高,小小的一个拳头,一周的长就有脚长那么长,瞧!多神奇啊!
【设计意图:在测量、汇报、展示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度量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用一用——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举例应用
谈话:找到了身上这么多小尺子,你想用它干什么?
预设:测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对!应用。这下我可放心了,不带尺子出门,我也不怕了,我身上装着这么多“小尺子”呢。
谈话:(往空调边一站)这个空调有多高?
预设:165厘米、120厘米??。
谈话:我的身高有165厘米,跟我的身高差不多高,所以空调的高度大约是165厘米。谈话:(拿杯子一比)这水杯有多高?我的一拃是17厘米,正好一拃,大约是17厘米。真是太方便了
2.找一找、量一量。
谈话:你想用你的小尺子测量吗?你想量什么?
预设:黑板、教室、红领巾、丝带、桌子的长??
谈话:下面,咱们就同位合作先在教室里找一找、量一量吧。
孩子测量、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谈话:谁想跟大家汇报一下,你都测量了哪些东西?
预设:黑板长、教室宽、桌子高、桌子长、宽、铅笔盒、丝带、辫子长、红领巾、椅子高??
交流:你怎么量的?谁还量了黑板?你是用什么量的?还可以用什么量?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预设:用一庹测量更加方便
小结:大家非常了不起,根据物体的长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身体小尺子,会让测量变的简单方便!。
4.拓展应用。
谈话:老师也给大家找了一些身体小尺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看!(课件播放)
上学时,数一数你走了多少步,就能算出从你家到学校
有多远。
身高也是一把尺子,如果这个同学的身高是136厘米,你猜这
棵大树一周的长是多少?为什么?
同学们能活学活用,真了不起!小尺子还有更厉害的作用
呢。警察叔叔在破案的时候,会通过罪犯留下的一个脚印,推测
出他的身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大约
等于7只脚合起来的长度。
5.小结:同学们看,带着身上的这些小尺子多方便啊,我们可以随时量,随时算,估计出物体的长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老师想问问大家:今天我们量的数据是身体“小尺子”现在的长度,再过2年,它们的长度还是这样吗?
因为大家正处在发育时期,身体在长高,各部分再长长,小尺子的数据是随时发生变化的,我们要时常量一量你的“身体小尺子”!这样,用它来估计的长度才更准确。
【设计意图:此环节联系生活,让孩子自主应用身体小尺子测量自己想测量的物体,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多角度,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说一说——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1.回顾总结。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想一想,你是怎样进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