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至博而美的识字教学
至博而美的识字教学
(2010-09-20 18:54)
标签: 识字教学 分类: 教苑探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上得厚重一些,文化内涵丰富一些,哈尔滨这位老师的教学片断令人称奇、拍案叫绝。
师:请同学猜一条谜语:手高眼低。打一字。生:﹙不得其解﹚
师:我再说一条谜语,还是打这个字:手搭凉棚放眼量。﹙边说边把手反放在眼睛上方,学着孙悟空寻找妖怪的样子,往远处望﹚ 生:﹙恍然大悟﹚看!
师:举手遮眼,就是看。﹙板书:看﹚“看”的意思很简单,它的同义词也很多,最常见的是那一个? 生:视。
师:﹙板书:视﹚我说几个不同的“看”,请大家说出带“视”的词语。向上面看,向下面看,向周围看。生:向上面看是“仰视”,向下面看是“俯视”,向周围看是“环视”。师:偷偷地看,生气地看,斜向一边看。
生:偷偷地看是“窥视”,生气地看是“怒视”,斜向一边看是“斜视”。师:大略看一看,集中视力看,仔细地看。
生:大略看一看是“扫视”,集中视力看是“凝视”,仔细地看是“审视”。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看”字从“目”部首,顾名思义,要“看”必须用眼睛,人们常说“眉目传情,胜过说话”。下面请大家说几条带“目”字的成语。
生:鼠目寸光、目中无人、目不识丁。生:一目了然、一目十行、有目共睹。生:光彩夺目、触目惊心、死不瞑目。生:目不转睛、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生:目瞪口呆、目光如豆、目空一切。
师:同学们一口气说出这么多带“目”字的成语,真不简单。你们在课内外学了不少古诗,接下来,咱们再背几句带“看”字的古诗。先给大家点时间,想一想,写一写,然后交流。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这是谁的诗?
生: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诗句。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生: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师:“却看”是什么意思? 生:回头看的意思。
生: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师:以上这些诗句都是杜甫写的。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苏轼的名句,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正面看是一道山岭,侧面观是一座险峰,远近高低,山的姿态都不相同。师:谁还背诵?
生:杜牧《秋夕》中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师:“卧看”十分传神,把宫女许多细微的心理都包融进去了,真是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和诗句整理在笔记本上。生:﹙动笔﹚
简析:将识字教学做宽,做广,做丰,做厚,是这一教学片断的最大特征,犹如简单的一个“水”字,呈现江河湖海之旺泽,显示沟溪塘池之恬静,既有大浪淘沙的雄美,又有秋水长天的明丽。以往的识字教学大多数都是浅层次的,底蕴不深,常常就字教字,方法简单,很少见字、词、句内在的联系,看不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教“大”字,只要学生说出这个字是一横一撇一捺,共三画,教师便夸其“顶呱呱”。如教“男”字,只要学生能说出这个字是上下结构,教师即赞其“你真棒”。诚然,在学生初识笔画和结构阶段,这样的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到了第三学段,必须“水涨船高”,要体现出高年级的特点。这一教学片断,紧紧抓住“看”字。从谜语入手,一字开花,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那么多带“视”的词儿,那么多带“目”的成语,那么多带“看”的古诗,挖掘出了汉字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从而增加了识字教学知识含量。整个过程融合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正是识字教育最理想的境界,也是当前我们有些语文课堂所缺少的。
第二篇:大爱·至美
大爱·至美
——读《青铜葵花》有感
女孩,名叫葵花。
男孩,名叫青铜。
女孩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女孩,一个文静而瘦弱的女孩。
男孩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男孩,一个古怪而神秘的男孩。
女孩是个孤儿。
男孩是个哑巴。
“葵花金光灿烂,是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青铜永远闪耀着清冷而古朴的光泽,给人无限的深意。暖调的葵花与冷调的青铜结合在一起,气韵简直无穷。一片生机,却又是一片肃穆。”
女孩的父亲留下了一座座青铜葵花,留下了一个惹人怜爱的葵花,永远地沉睡在了那片盛大的葵花田中。
于是七岁的那一年,青铜与葵花在老槐树下相遇,从此保护与依赖纠缠着,将“青铜”与“葵花”无可分割地纠连在一起。
青铜一家穷,但是为了能让葵花有一张照片,青铜不顾寒冷地在镇里叫卖,甚至卖掉了自己穿着的芦花鞋,任凭两只脚在雪地里通红。青铜渴望学习,渴望在大麦地的玩伴面前挺起腰杆,但是为了能让葵花读书上学,青铜决然地放弃了上学的机会,用一个谎言,将葵花推向了光明平坦的道路,自己一人在阴影中痴痴眺望。青铜,葵花,维系在他们之间的情感不仅仅是友谊,它闪耀在透明却璀璨的冰晶项链中,跃动在大麦地最明亮最美丽的南瓜花灯里,早已凌驾于亲情之上,是一种无法分割的依赖,是生存下去的希望!
这是一种爱,大爱,挣脱了一切现实的束缚,充满生机与情意。“青铜家就像一辆马车。一辆破旧的马车。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它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风里雨里地向前滚动着。车轴缺油,轮子破损,各个环节都显得有点松弛,咯咯吱吱地转动着,样子很吃力。但,它还是一路向前了,倒也没有耽误路程。”
长久以来的贫穷,令一家五口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洪水冲垮了房屋,断砖破瓦之上只剩下一个容身的窝棚;蝗灾肆虐,在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三月里,全村人的希望破碎成死气沉沉的灰烬。
这是一种苦难,大苦难,深刻之处惹人落泪。
然而,“马车虽破,但还是一辆结结实实的马车。马车虽慢,但也有前方,也有风景。老老小小五口人,没有一个嫌弃这辆马车。要是遇上风雨,遇上泥泞,遇上坎坷,遇上陡坡,他们就会从车上下来,用肩膀,用双手,倾斜着身子,同心协力地推着它一路前行。”
不断降临的苦难一次又一次将青铜一家的希望破灭,但是那剩下零星光点,却在五口人辛勤的付出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耀眼,盛大!奶奶颤巍的身影,用陪伴一辈子的耳环与戒指换来一家人最迫切的需求。葵花执着的坚持,远去江南换来两大把面值极小的钱,包含的心意却又是那么大,那么沉,压在心口上,叹息,落泪。
这是一种美,致美,极致纯粹,饱含人间所有的温暖。
在这个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快乐与幸福。其实,那些零星的、琐碎却又无边无际、无所不在的痛苦,才更加深入而持久。外界的危害与心灵的痛苦无时不在侵占着人们的心灵,一味地逃避无法远离苦难,也只有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才能明白痛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才能拥有处变不惊的风度!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雪灾,洪水,干旱,这样的苦难难道轻易就忘却了吗?逃避痛苦一味地寻找欢乐,又能否让我们度过难关?只有去面对它,鼓起勇气去面对它,十三亿人一同鼓起勇气去面对它,才能够换以安稳平静的今天!
痛苦与幸福并存,在可以平衡生命的天平,让人们开展伟大的心魄,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终结时的欣慰甜蜜!
哪怕最终,青铜与葵花终是分离,但是思念可以填补记忆中的罅隙,再遥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兄妹之间的联系。
因为。
青铜,与葵花。
终是连在一起的,青铜葵花。
初二(7)班王思佳
第三篇:如期而至诗歌
每个夜晚,如期而至,一点不徘徊,与你有关的无耐。
是谁?
让它总是,如期而至?
忧伤的思潮,在这儿澎湃。
像风吹动柳枝,像水漫过岸边,像夜幕兵临,如期而至。
这世界因为你,而不精彩,因为我交给你,100分的试卷,而你永远给我打0分。
我希望你的天空,满是馥郁的花香,而你不在乎,我的世界,阴雨连绵。
每个夜晚,如期而至,你的永远,色彩斑斓,我的永远,相思成灾,每个夜晚,如期而至。
第四篇:如约而至日记
淡然地笑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孤独地倚在门口,等待着你的到来,只是一直呆呆地站着,因为我在等你。
气候上升回暖么?可是心却冷得如一块沉寂千年的玄冰,无聊地用脚在地上滑来滑去,鞋底板磨出了声音,上课铃已经打响了,你依旧未见踪影,我们不是说好你过来找我么?为什么你没有如约而至……
望向窗外,坐在书桌前,夜已深了,灯火阑珊处也开始进入休息状态了。一个人玩弄着着手中的笔,我们都应该拥有一种名为责任的东西,可我们又有多少次没有去实现那份承诺;没有去完成那份责任,就像那天中午一样,我等待你的身影,而你却不见踪影。
我们的人生中有多少次没有如约而至,上课迟到了,会站在教室门外,我们又一次的失去了承诺,这种失去在某些时候是无可避免的,期待你来临时的兴奋,见到你时内心里的满足与雀跃感,失约是疯狂涌入内心的失落感或者是悲愤。
而那天你的失约带来的是我平淡而冷漠的接受,我们约定了重要朋友见面,失约了会有人担心,会有人生气,在没有得到你的解释和说对不起之前,我闷闷地不安了一个下午,没有拿到自己想看的动漫,没有和你交流到这个假期在家看到的动漫见闻,没有把自己画的画给她看……好多没有做的事情呢!
我期待着如约而至,每个拥有约定的人都期待着对方能如约而至不是么?这是一份约定,遵守这份约定,才不会带来我们的不快与我们的哀伤,那份在空气中夹带着的悲伤。
第五篇:《大拙至美》读后感
《大拙至美》读后感
罗培清
忙里偷闲读完了《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感觉自己日渐枯萎的领悟力、审美力突然间原地满血复活,仿佛对建筑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学科有了深入了解。虽然这种了解只是一种肤浅的、自以为是的理解,但是阅读过程中那种无缝对接的融入感、深以为然的认同感,还是显得十分难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是梁思成先生把中国建筑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二是其所用的文字很流畅、很直观;三是其建筑思想很超前、很有远见,即使在今天依然适用。
读此书的第一个感受,好像是在直接浏览梁思成先生的人生历程。通过他自己的学术文章和林洙女士的回忆片段,详细讲述了他研究中国建筑的艰辛历程,描绘了他关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理想架构,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的建筑思想、艺术思维。梁思成先生关于建筑、艺术的观点是十分鲜明的,带有一种建筑学家的耿直和率真,不管是夹杂在建筑专业用语中的价值判断,还是在给朱德等领导人书信中的片言只语,讲得都很透彻、很直白,带有强烈的冲击力、感染力,直入人心。
读此书的第二个感受,仿佛是穿越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课堂,静静聆听梁思成先生的生动授课。书中所用的文字给人一种娓娓道来、谆谆教诲的感觉,立体、形象,这可能与他作为建筑教育学家有直接关系。梁先生善于用信手拈来的鲜活例子阐释深邃哲理,不管是水彩课上拿罐子和盘子来比喻谦 虚对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还是拿胖妇人旗袍上的“孔雀开屏”图案来比喻建筑装饰的恰当性,都非常通俗易懂。他在解释建筑学抽象理念时,往往用比喻的手法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他把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比作“文法”,把斗、拱等建筑构件比作“词汇”,让人易于理解;把城市比作有经络、脉搏、肌理的人体,把城市的发展比作人成长的过程,从而告诉我们城市不仅会像小孩一样得伤风感冒,而且不科学对待还会像大人一样得动脉硬化、高血压。“我所惟一可以奉献给祖国的只有我的知识。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把我的全部知识献给新中国未来的主人:我的学生。”梁先生不但有“深藏在陶罐里”的渊博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读此书的第三个感受,就是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流传隽远、历久弥新。梁思成先生的建筑思想和城市规划理念,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他勉励学生要“带着时代的艺术特点、感受着历史的步伐”去学建筑、去创造建筑,他自己也是如此。在对古都北京的保护问题上,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从整体上对老北京进行保护”,这是卓有远见的。虽然他们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北京古老的城门楼、牌楼、城墙被拆毁了,那个经典的北京旧城消失了,但是在梁思成与北京副市长吴晗的据理力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的风骨。被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之一的谢泳,2001年曾写过一篇《梁思成百年祭》,结尾处写道:“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我想,这也算是对梁先生的最佳褒奖和致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