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21:1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渔父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渔父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渔父公开课教案

《渔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把握文章基本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学案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渔父,走进屈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做出恰当的选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看待“渔父”的与世推移,并非毫无原则。难点:屈原精神的伟大之处,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秋雨曾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这是对屈原和司马迁的最好诠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楚辞·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整体感知

师:大家之前已经学了《赤壁赋》,那么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赤壁赋》有什么相同点呢? [明确]对话形式。

师:既然是对话形式,我们一起把它读一下。男生对屈原的话,女生读渔父的话,老师读其余的文字。读的时候有两个要求:一要读准字音,将你不能理解的语句做出标记;二要思考一个问题,屈原和渔父他们对话是围绕着什么内容展开的? [明确]面对社会黑暗,该如何选择。(板书:选择)

(如果学生字词有问题,可以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疏通字词,没有问题的话就直接跳到第二个问题上。)

三、文本细读

师:那么面对社会的黑暗,屈原是怎么选择的,而渔父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吗?咱们分成两大组,左边找屈原相关语言,右边找渔父的相关语言,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独,即只有一个,清象征高洁,醒象征理智。这句话说明屈原在乱世依然保持自身的高洁和理智,而不随波逐流。“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里其实是一个类比,“必”“宁”说明非这么做不可,表示屈原的决心之强,两个“安能”反问,加强语气,更体现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这种精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正道直行”。

(这里可以让学生朗诵,读出反问的语气,体会这种情感。)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渔父主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两个“何不”很值得玩味,同“安能”相比,“何不”的语气较弱,从中可以看出渔父其实对此也是不支持的。

“沧浪之水„„可以濯吾足”,“缨”是指系帽的带子,而帽子则是身份的象征,汉代有“世代簪缨”的说法,即世代做官。渔父在这里其实表明了政治清明,也愿为国效力,入仕做官的的想法。“足”是身体的一部分,而“濯吾足”其实意味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

(这里可以让学生朗诵,读出委婉、无奈的语气,体会这种情感。)

[小结]两个人都想实现一番伟业,面对社会黑暗,无力转变的情况下,屈原选择了在社会黑暗面前以死明志,自沉江水之中,渔父则选择了以隐守志,归隐山林。(这里可以找学生总结一下)

四、文本研读

师:那么,对于二人不同的处世方式,你支持哪一个,说说为什么?

[明确]从学案中得出学生较多支持渔父,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里可以可以请学生讲讲自己身边的与世推移的例子,学生可能会说勾践,司马迁,他们和渔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守原则。勾践为坚持复国忍受了胯下之辱,选择了卧薪尝胆;司马迁为著史记,忍受了宫刑,选择了忍辱负重;渔父为了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选择了与世推移。)渔父的“与世推移”其实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智慧。孟子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乱世下,渔父依然坚持自己的高洁的品质,坚持自己的原则,实在难能可贵。但正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屈原的死更值得歌颂,屈原的精神就更值得敬仰。生对屈原来说很容易,死更需要勇气。(这里可以引入汪精卫的事例,27岁那年决意舍身成仁,刺杀当时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留下遗言“死而后已,无负于初心”,“九死诚不辞,所失但躯壳”字句铿锵,气贯天地。50岁那年外敌入侵,他依然高呼一句“最后关头”,高呼一句“牺牲”,然而一年之后,在生死关头,面对强大的外敌、精良的装备,他退缩了,他说要“保存元气”,于是他签了和谈条约,变节投靠了日本人,以“汉奸”的身份了此终生。)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很珍贵,但屈原用自己的最珍贵的东西殉了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殉了自己恋恋不舍的故土,还有什么爱比献出自己的生命更深沉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确实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仰。就像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屈原之死看起来是迂腐的,实则是他高贵生命,高尚人格的自我肯定。学习屈原在当下更有其现实意义。(这里可以引入爱斯基摩人血刀捕狼的方法)现在社会诱惑太多,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观念交织,这些不都像一把把血刀,一不留心我们就割伤了自己,所以我们需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和清醒,需要屈原的“独清”“独醒”。学习屈原的精神并不是让我们遇到困难、磨难就选择死亡,而是无论任何时候,坚持正道直行,都绝不扭曲自己的灵魂。

五、小结

那么我们普通人在人生的低谷时应该怎么选择呢?我想先要有足够的智慧,能够与世推移,灵活变通,但当遇到了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正道直行,有为理想献身的勇气,做一个大写的人。

【板书设计】

渔父

《楚辞》

选择

(勇)(智)

屈原 渔父

正道直行 与世推移

第二篇:渔父公开课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屈原和渔父不同的处世态度,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对后世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屈原、渔父所代表的不同的处世态度 教学方法:学案引导、多媒体辅助、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选择,尤其是生死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一位憔悴枯瘦的诗人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就是屈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二、检查预习

(一)了解作者

畅所欲言:说说你所了解的屈原 【补充材料】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中国民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二)屈原名句: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露餐英,只爱高洁)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三)基础积累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现象)(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重点字词

(1)而能与世推移(转变)(2)圣人不凝滞于物(表示被动)(3)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4)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5)鼓枻而去(名词作动词,敲打)

4、请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1)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3)是以见放。(被动句)(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6)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

5、请翻译下列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世界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众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2、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蒙受外物的玷辱呢?(沾染污污浊浊的外物呢?)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怎么能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二、进入文本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当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汨罗江,那声巨响仿佛还响彻在我们的耳边,究竟是怎样的信念使他坚定地一跃呢?下面就请我们同学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学生齐读:体会阅读乐趣】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本真】

(二)课堂讨论

屈原毅然赴死的结局让很多人很遗憾,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或者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或者像渔父一样豁达超然,又或者另投他国?)你更欣赏谁的选择?

【背景资料】: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授能,外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被疏远免官;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继续关心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春天,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点评小结:屈原的尊严和复兴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不允许他隐遁江湖和另投他国,屈原的理想就是复兴楚国,并且一直执着追求。当楚国灭亡了,他活下来的意义便没有了。他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尊严,更加显出他的悲壮和伟大!

三、文本小结:

无论是屈原的毅然赴死,坚守理想,还是渔父的超然豁达,逍遥于江湖,亦或是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以生践志,他们的选择不同,但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对理想和生存方式的坚守。人生的选择很多,有尊严、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借鉴屈原、渔父、司马迁的做法,说说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会这么做?

五、齐读欣赏,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淡然与豁达,悲壮与伟大!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急鼓!可爱的三闾大夫!滩滩的龙船在为你竞渡!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第三篇:渔父公开课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屈原和渔父不同的处世态度,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屈原、渔父所代表的不同的处世态度 教学方法:学案引导、多媒体辅助、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选择,尤其是生死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一位憔悴枯瘦的诗人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就是屈原。今天我们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注意读音:《渔父》:“甫”,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二、进入文本

1.齐读课文,正音。(ppt展示读音)

初读课文,本文写了一场什么?(生:屈原和渔父江边的对话)。(ppt展示:江边的对话。)(1)这场对话是如何开始的?

(2)在对话中两人各持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有哪些表现?

(注意: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找出代表屈原和渔父观点的句子,并让学生自己翻译,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他翻译句子的几个关键点,带领大家一起点出特殊句式和应重点注意的字词。)渔父:“与世推移” 具体表现:淈其泥而扬其波

餔其糟而歠其醨

引导学生注意动词淈、扬、哺、歠四个动词,理解这几个动词体现出的渔父所推崇的处世态度: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用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态度。

具体表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两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坚定,而“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更体现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这场对话的结果如何? 两人谁也未说服对方。

此处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最后一段,理解渔父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屈原并没有接受渔父的建议,渔父的态度是怎样的?(生: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放歌离开)

明确:渔父并没有生气,反而“莞尔而笑”,也没有强人所难,而是拍打着船桨、放歌离开,体现出渔父豁达的胸怀和隐者的超然姿态。渔父是唱着歌离开的,歌曲中的“水清”“水浊”怎么理解呢? 生:水清、水浊指世道的清和浊(师:世道的清明和黑暗)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看出渔父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呢?

明确:世道清明则出仕、世道浑浊则保全自身高洁操守的处世态度,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随遇而安)屈原:毅然赴死,坚守理想。

在江边的这场对话中,渔父和屈原坚持不同的观点,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大家想一想,在进行这场对话的时候,两人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渔父:淡然、潇洒、豁达 屈原:沉重、坚定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两人的不同语气。

2.课堂讨论(此环节希望引导学生讨论,正确理解屈原之死,理解他的伟大人格和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屈原毅然赴死的结局让很多人很遗憾,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或者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或者像渔父一样豁达超然,又或者另投他国?)你更欣赏谁的选择?(5—10分钟学生讨论。)(注意:此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一边倒向渔父,认为屈原太傻,认为他不需要赴死,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在学生讨论后师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大家站在屈原的立场上,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屈原的死。)

背景资料: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授能,外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被疏远免官;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继续关心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春天,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师总结:屈原的尊严和复兴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不允许他隐遁江湖和另投他国,屈原的理想就是复兴楚国,并且一直执着追求。当楚国灭亡了,他活下来的意义便没有了。他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尊严,更加显出他的悲壮和伟大!

回顾《离骚》中的句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屈原以死明志、坚守理想的伟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而屈原应该是较早实践这种精神的人。

总结:无论是屈原的毅然赴死,坚守理想,还是渔父的超然豁达,逍遥于江湖,亦或是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以生践志,他们的选择不同,但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对理想和生存方式的坚守。人生的选择很多,有尊严、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全体齐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淡然与豁达,悲壮与伟大!

第四篇:《渔父》教案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第五篇: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教学重难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相关知识

了解有关屈原、渔父、本文作者、楚辞等知识。1.屈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2.渔父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3.本文作者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4.楚辞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 鼓枻()濯()缨 答案:fǔ gǎo zhì wǎn bū chuò lí mén gǔ yì zhu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

(1)颜色憔悴()(2)是以见放()(3)新浴者必振衣()(4)鼓枻而去()(5)举世皆浊我独清()(6)形容枯槁()(7)新沐者必弹冠()

答案:颜色:脸色。见:表被动。振:抖动。鼓:敲打。举:全。形容:形体容貌。

沐:洗头。

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古义: 今义: 答案:(1)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反射、发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形容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至于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4.辨别下列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自令放为(被动句)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课文。(多形式朗读)

(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可让学生板演译句,然后师生共同评点。)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 于: 颜色: 形容: 译句 :

2.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而;何故: 至于斯:

译句: 3.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世: 是以: 见: 译句:

4.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于;而: 与: 淈: 译句:

5.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餔: 歠: 醨: 高举: 为: 译句:

6.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之: 新: 译句: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以: 察察: 汶汶: 译句:

8.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译句:

9.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句:

10.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莞尔: 而: 鼓枻: 译句:

1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之: 可以: 濯: 译句: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我独清”、“我独醒”彰显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与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弹冠”、“振衣”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宁赴湘流”、“葬身鱼腹”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2.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本文主要展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明确: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 另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崇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3.艺术特色

(1)对比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父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

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

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

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采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

(2)比喻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3)反问(例句略)

反问手法的运用,强调了人物的坚定决心。

二、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B(事—是)

2.C而:连词,表承接。

3.A(A是疑问句,余为被动句。)4.D是以:因为这,因此。

5.D(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C 两项对人物精神的理解是“悠然”、“怡然”,而 D 项则谓之“毅然”了。D 项的分析显然与 A、C 不统一,硬是把一个“隐士”说成了“战士”,完全违背了诗意。).

6.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7.①楚国 诗歌 《诗经》 ②以生践志,以死明志

8.①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②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污呢?

下载渔父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父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渔父教案范文大全

    《渔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

    渔父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于、以”等虚词,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3.背诵文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以读带解,理解文意,探讨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历史天空下,一位踽......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一、学习目标 .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

    《渔父》教案(大全5篇)

    长治市教学能手参赛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 常平中 学 李仁娜 2012年12月30日 《渔父》教学设计 常平中学 李仁娜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

    渔父 教案 定稿[推荐阅读]

    《渔父》教案 【专题分析】本专题“直面人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第三个专题,在“生存选择”中学生要诵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两篇文章,比较两位先人在......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