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0:4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渔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渔父》教学设计》。

第一篇:《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阳谷二中 武良凯

【教材分析及处理】

《渔父》是高中必修五 “直面人生” 专题中的一篇优美散文,对于屈原,我们的学生都不陌生,因此学习起来,肯定会有一种亲切感,可是对于他为什么要选择怀石沉江,还是有很多同学难以理解的。因此,这也正是需要教师相机引导时候。本文采用的是寓言式问答体,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欲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它定为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较浅显易懂,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和手中工具书基本上能够理解课文大意,因此,除了积累重点文言现象之外,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在问题探讨上。本文为问题探讨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设计通过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着眼于培养探讨意识。通过对人生的思考,磨砺坚强的意志。同时利用本板块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还注重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互相讨论,让学生全面动起来,让学生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脑思,动手写。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因此,对于本文来说诵读是教学本文不可缺少的环节。诵读品味精彩语段,用以读带解、读解结合的方法教学,体会文本寓言式的对话的写法及其表

一、导语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的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有的人直面人生,选择死亡。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竟是如此迥异?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屈原的《渔父》,去探求这两类人对人生的认识,去瞻仰一代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有情感地背诵课文。

3、学习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理性认识两类人的不同人生价值。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读完后完成下列字的注音。

渔父(fǔ)

淈(gǔ)

餔(bū)

歠(chuî)

(lí)

汶(mén)

枻(yì)

濯(zhuï)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⑴古今词: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⑵词类活用:鼓枻而去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⑶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

(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自令放为

(被动句)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注意情感的抒发和句读停顿,听完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意。出示朗读读要求:

①读正字音,分清句读; ②情随声出,声情并茂; ③语音强弱、长短以传其情; ④语调激昂、委婉以达其意

出示具体指导内容:

【课件投影】(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四、精读课文,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一、三自然段,思考: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要求:读完后,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形成自己观点后,自由站起回答。)参考答案: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了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2)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可以说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挺好啊,屈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我认为他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啊。)

2、默读课文二、四自然段,思考: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又怎样一个形象呢?你认为塑造这一形象有意义吗,为什么?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要求:读完后,先独立思考,然后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形成小组观点后,小组代表站起回答。)参考答案: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可见他是一位能灵活运用的人。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可见他是一个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形象。

老师:同学们回答可以说见仁见智,我们的课堂不要求认识上的统一,言之成理即可。由此可见,我们这些同学们都能够认真思考问题。那么,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再请大家发表看法。

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有力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课文,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五、比较阅读,迁移深化。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太史公自序》,从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虽遭凌辱,却毅然活了下来,对比屈原,可以说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是毅然赴死,一个是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写一段300字左右文段,谈谈你的认识。

第二篇: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î)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ï)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②被动句

是以见放

③倒装句式:

身之察察(察察之身)皓皓之白(白之皓皓)物之汶汶(汶汶之物)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1、本文写到了几个人? 明确:屈原、渔父

2、找出他们的对话,分角色朗读,翻译(1)屈原 ①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②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 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2)渔父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3、文章中从哪些方面对屈原进行描绘的,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屈原形象

A.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C.语言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4、渔父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5、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六)交流展示

1、在我们阅读的范围内有关“渔父”的形象我们还知道那些 明确: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之中。他们时而出没于茫茫雪江之上,时而出没于斜风细雨之中,时而坐忘于渭水之滨。他们有的劝诫人生,出世隐居;有的潇洒出尘,恬淡闲适;有的清高孤傲,愤世嫉俗;有的蔑视功名,全身远祸;有的待时而动,用世立功。但不管怎样,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一个隐者。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情不自禁的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的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影响着历代文人的仕隐观念,从而使我国的隐逸文学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总结: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二位人物,我都欣赏,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 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扞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背诵全文;、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附:【板书设计】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

第三篇:《渔父》阅读教学设计

李 娜

内容摘要:本设计先诗情导入课文,再通过师问、生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引出对屈原和渔父人生态度的探讨,再通过深入探究而细致讨论研读文本,体悟屈原的舍生取义和渔父的折节保身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最后引导学生叩问自己内心,思考人生,突破两种传统思想的局限的因袭。

关键词:以死明志 以隐守志 思想局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等形式,体会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3.思考人生,培养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学习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等形式,体会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

思考人生,培养对人生负责的态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2.疑难文言字词,请老师帮助解决。

3.把对内容理解上的困惑写在纸上交给老师。二.课堂学习课前情境:

教师板书:渔父 《楚辞》 导入

二千多年前,湘江江畔的一段对话穿越漫漫历史长河,叩问每一个身处困境中的人的灵魂。现在,就让我们去吟诵它、体味它,重温伟大思想的碰撞,谛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回音。【设计意图:介绍流程,激发兴趣】 整体感知

1.文章中屈原和渔父在讨论什么? 2.一生朗读文章,余生听,评价。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引出对屈原和渔父人生态度的探讨】 文本研读,合作探究 屈原其人

A.教师布置任务:快速地找出文中描写屈原的语句。

揣摩语句中蕴含的屈原的情感态度,与同桌一对一交流(讨论中产生的疑难文言字词,教师板书)。

B.生结合语句分析: 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现了屈原对黑暗现实的悲愤;“独清”、“独醒”,表明屈原高洁、清高、孤傲。

②“宁„„中”表明屈原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行,舍身取义,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两个反问句:语气强烈,态度坚决,强调不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纯净的思想”受一点点的玷污,表明屈原的洁身自好。④“新„„衣”:比喻,常人都懂得保持清洁,表明其洁身自好。⑤“游”,徘徊,表现了屈原被放逐,仍为国家百姓的前途命运忧心不已。“行吟泽畔”,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唱,许是在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仍为楚国的命运踯躅、嗟叹!“憔悴”“枯槁”,刻画了屈原忧国忧民,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形象。

[问题预设:学生会忽略从动作和肖像角度分析,教师要注意引导。] C.师小结: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屈原坚持政治理想,洁身自好,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对立中,以坚定的抉择,显示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渔父其人 教师布置任务: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对渔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下面,我们4个人一组,结合相关语句探究渔父的人生态度(讨论中产生的疑难文言字词,教师板书)。

要求:①组长调控交流,准备汇报;②积极参与,高效讨论,整合智慧!B.生汇报讨论情况: ①“圣人„„推移”:圣人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根据事态的发展而改变自己处世的态度,可见渔父顺其自然、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②“世人皆浊„„自令放为?”:“扬”是“扬起、掀起”,掀起波浪。看似劝屈原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但结合末段的歌词来看,更像是对屈原的一种劝慰、一种试探,也可以理解为要屈原把自己包装得与众人无异,从而保全自己,即“大隐隐于朝”。③沧浪歌:“沧浪之水”象征社会,清,社会清明;浊,社会黑暗。社会清明就做官,兼济天下;社会黑暗,就超然物外,以独善其身。既保持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又珍惜了宝贵的生命,可见渔父顺势而动,善于保全自己。④“莞尔”: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表现了渔父作为隐士的超然姿态。[问题预设:学生对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教师可参考以下提示: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一句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翻译为“您”,流露对屈原的极大同情和无比尊敬,并非幸灾乐祸、嘲讽。②孔夫子曾赞美卫国的大臣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很聪明,在国家政治昏暗时就装糊涂。由此可见,渔父处世态度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息息相通的。是一种在一定原则下顺势而行,待时而动的人生态度。] C.师总结:渔父是一位对社会现实有透彻认识、对人生有准确定位的隐者。主张与世推移,自觉、主动地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是被迫,也不是无意识。而且,这种改变又不是无原则的,顺势而行、待时而动。顺势而动、善于保全自己的渔父“遂去,不复与言”,显示了两种人生态度的对立,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分道扬镳。3.分角色朗读,听录音比较,再齐读。

提示:渔父的语调既有对屈原的关切劝慰又有不强求的悠长淡然;屈原的语调沉郁悲愤,又不失豪迈决绝。[问题预设:情感仍然不足,轻重缓急把握不到位,教师要肯定其进步,也要督促其课后多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引导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时能够深入而具体地把握文本。在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对渔父有极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笔者设置了以四人为一组的关于渔父人生态度的讨论,讨论中如果同学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或者另外一些困惑,比如渔父的身份,可以设置二次讨论,以便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A.屈原与渔父面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世界所做出的选择,对后代哪些知识分子产生了影响?有更好的选择吗,你欣赏哪一种选择? 1.明确: 以死明志: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体现生命的价值的傅雷、老舍、王国维等„„

以隐守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远避河东„„

第三条出路:以生践志:司马迁“隐忍苟活”,成就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2.生谈自己的人生态度,说得有道理即可。B.总结:中国文人政治情结厚重,当社会环境恶劣、理想不能实现,有的以死明志,如傅雷、老舍、王国维等,有的以隐守志,如陶渊明、嵇康等。前者把自身的价值定位于权力的附庸,后者以逍遥为借口逃避社会责任的担当,让我们看到个体在社会大环境面前的无能为力,有其思想的局限性。但还有一类人,珍爱生命,奋斗不已,以生践志,例如司马迁,虽然个人的力量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可以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直面人生的困境,于绝境中寻找出口,未免不是人生另外一条出路。当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自己的选择还要自己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挖掘深化的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历史上屈原式“以死明志”、渔父式“以隐守志”的人物,叩问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同时也注意提醒同学们两种思想的局限性,引导学生突破思想局限性的因袭】 五.作业

重温二千多年前湘江江畔的对话,激起了我们心中的涟漪,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随笔,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幻灯展示: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第四篇:《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问题探讨: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三、学法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这两篇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î)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ï)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明确】

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屈原既放(被动句)游于江潭(状语后置)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自令放为(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六)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附:【板书设计】

人生哲学:屈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明哲保身

说理方法:比喻—— 形象化 具体化

反问—— 强调坚定的决心

第五篇:渔父学案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高二语文《渔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关于“楚辞体”

屈原开创新诗体——“楚辞”,以《离骚》为代表,被后人称为“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诗经》与《离骚》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三)名句分享

①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②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③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④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

(四)“渔父”意象

①远离尘嚣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

②等待时机的渔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③心灰意冷的渔父: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梦,一场幻化中。——马致远《金字经》

④逍遥自在的渔父: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罗隐《赠渔翁》

⑤超凡脱俗的渔父: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朝从滩上饭,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1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馀,鼓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岑参《渔父》

⑥看破红尘的渔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

四、[自学检测]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渔父()憔()悴()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汶汶()

莞()尔

鼓枻()

濯()吾缨 ......

(二)试解释括号内加点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三)字词句总结

1、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渔父见而问之:

子非三闾大夫与:

2、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深思高举 ....

3、一词多义

而:渔父莞尔而笑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至于斯

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以 :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4、指出文言句式

① 行吟泽畔

②游于江潭

③是以见放

④自令放为

⑤遂去,不复与言

五、【精讲点拨】

1.文章开头用那些词语给我们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第三节文字感悟屈原的处世态度?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3.结合第二节、第四节文字感悟渔父的处世态度?

4.用一句话概括你对屈原、渔父两个形象的体味。

六、【互动探究】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

——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请同学们对以上话题展开评论。

七、【课后巩固】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弹冠 凝滞 振衣 憔悴 B.沧浪 流俗 惹事生非 流放 C.鼓枻 莞尔 摇尾乞怜 势不可当 D.枯槁 隐忍 一家之言 濯足

2、翻译句子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下面是对唐代张志和《渔父》(又名《渔歌子》)的分析,其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首词牌为《渔歌子》的词,描绘了春江水涨、烟雨迷蒙、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绿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隐者怡然安适的情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诗人敢于迎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事梁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臵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

①王终不觉寤。即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太史公曰:余观韩长孺之义,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

[注] ①宫车晏驾:指帝王驾崩。(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扞吴兵于东界 扞:抵御 B.以故吴不能过梁 过:越过 ..C.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僭:诬陷 D.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望:抱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扞吴兵于东界。得复见将军于此。..C.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D.甲因肉袒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安国做梁孝王的中大夫,在吴、楚发动叛乱时,与张羽都被任命为大将,两个人同心协力,一举打败了叛兵,由此名声大振。

B.韩安国作为梁孝王的使者,在因孝王有行为逾礼而招致景帝不满时,挺身而出,向皇帝进谏,历数梁王之功,化解了皇帝心中的不满。

C.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复出后担任梁国内史,能够善待曾给自己以侮辱的狱吏田甲,由此可见韩安国的胸襟之广。

D.梁孝王隐匿刺杀了朝廷当权谋臣的罪臣公孙诡、羊胜,韩安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使梁孝王翻然醒悟。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4

下载《渔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渔父》教案范文合集

    一、新课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渔父教案范文大全

    《渔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

    渔父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于、以”等虚词,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3.背诵文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以读带解,理解文意,探讨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历史天空下,一位踽......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一、学习目标 .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

    “一课三改”教学《渔父》

    “一课三改”教学《渔父》 江苏新海高级中学管开兵 一、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稿设计 学生提出疑问并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参与解答。二、谈话导入三、感知文本 1.齐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