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改”教学《渔父》

时间:2019-05-15 07:4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课三改”教学《渔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课三改”教学《渔父》》。

第一篇:“一课三改”教学《渔父》

“一课三改”教学《渔父》

江苏新海高级中学

管开兵

一、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稿设计

学生提出疑问并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参与解答。

二、谈话导入

三、感知文本

1.齐读课文,注意正音释字。

2.学生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生旁白,一生读屈原,一生读渔父,以《欸乃》配乐。

四、体味人物情感

1.问读屈原部分的学生:你认为这部分朗读时应如何处理?为什么?生回答后,其他学生围绕文中写屈原的文字进行补充,体味屈原的情感。

2.问读渔父部分的学生:你认为这部分朗读时应如何处理?为什么?生回答后,其他学生围绕文中写渔父的文字进行补充,体味屈原的情感。

五、探究(教学主体,占时25分钟)

1.据传,本文原题《屈原》,本来是没有最后一节的,结尾是“(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后人填上了最后一节,题目改为《渔父》,人称有画龙点睛之妙,请说说妙在哪里?

2.作者设置渔父(而不是农夫)与屈原对话有何深意?

3.渔父身上究竟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4.渔父、屈原的思想给后世带来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给你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第二稿设计

一、设置情境:

(播放课件:“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配以洞箫曲《欸乃》。)

二、谈话导入

有一段对话穿越千古,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它激起的思想火花闪烁了两千年。那火花溅落在我们的心田里,于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想都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段对话,去畅游中国文化的长河,重温伟大思想的碰撞。

三、感知文本

1.齐读课文,注意正音释字。

2.梳理课文:学生提出疑问并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参与解答。

四、品味文本(教学主体)

1.首节。

思考讨论:“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中“既放、游、行吟、憔悴、枯槁”的意义及表现人物的作用。

明确:“既放”,被流放以后,是下文屈原所有表现的前提,正因为“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才会有后文的激愤,乃至投江自沉。“游”,在此不能理解为“漫游、游玩”,因为这些词不能表现屈原的情感状态。可译为“徘徊”,应表现出“失魂落魄地行走”。

“行吟”,边走边吟哦。正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西楚霸王》里的一处情节,由于刘邦的反间计,范增被项羽疏远,终至悲愤离去,行吟在道路上:“楚之兴亡,与我何干,与我何干!”(多媒体播放这一电影片段。)

“憔悴、枯槁”,是屈原心理的外在反映。

上述这些外貌、动作描写,极好地表现了屈原激愤难耐的心理显示出的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2.第一次对话。

思考讨论:“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一句,包含了怎样的潜台词?“至于斯”应如何理解?

明确:“子非三闾大夫与?”表明渔父原本是认识屈原的,用一“非”字,表明渔父的不敢断定,略有怀疑,这种怀疑就表现在“何故至于斯”上。“至于斯”的“斯”不是“这里”,而是“这种地步”。在渔父看来,或许眼前这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流浪汉很难与以往相识的那个风流倜傥、儒雅高贵、丰神俊秀的三闾大夫相吻合吧。语气中充满了诧异、不解。3.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品味“淈其泥”“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自令放为”中体现的渔父思想。

品味“弹冠”“振衣”“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中体现的屈原思想。

4.末节。

思考讨论:渔父“莞尔而笑”,这个“笑”中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如何理解《沧浪歌》?

5.诵读文本。

学生品味人物情感,自由朗诵。

挑选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诵:师读旁白,一生读屈原,一生读渔父,以《欸乃》配乐。

五、探究

渔父、屈原的思想给后世带来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给你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第三稿设计

一、诗意设境

播放课件:画面,屈原“行吟江畔图”;文字旁白,“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配乐,洞箫曲《欸乃》。

二、谈话激发学习热情

有一段对话穿越千古,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它激起的思想火花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想上都打

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往往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拨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最隐秘的心弦。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段对话,吟哦它,体味它,去畅游中国文化的长河,重温传统思想的碰撞,找寻人格精神的归依。

三、读书三境界(教学主体)

(一)第一境界: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准确。

一生读课文。读完后,请其他学生找出读得不准确的音。重点关注以下字音。“淈gǔ”“餔bū”“歠chuò醨l픓汶汶ménmén”(以上为生僻字),莞尔wǎněr(注意:两个三声在一起,第一字变为二声,读作“wáněr”)。

(二)第二境界:诵。要求是语调和谐,抑扬顿挫。这一要求是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

第一步:

梳理课文:学生提出疑问并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参与解答。

第二步:

理解形象及朗读指导:

1.文章开头用哪些词语给我们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既放”交代了屈原来到江畔的背景,“游”很好地表现了屈原此时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行吟”可见其内心悲苦激愤的郁结,“憔悴”“枯槁”是屈原内心饱受折磨的外在反映。这样的一些描写行为、外貌的词语,朗读时应重读,以表现屈原受到痛苦的折磨煎熬而心力交瘁的形象。

2.第一次对话中,渔父、屈原各表现出怎样的语气?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渔父的问话中充满了诧异、不解。“子非三闾大夫与?”用反问句式加强渔父的惊诧。“何故至于斯”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惊诧,眼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流浪汉很难与以往相识的那个风流倜傥、儒雅高贵、丰神俊秀的三闾大夫相吻合。朗读时应表现出渔父的惊诧语气。

屈原的话中包含有一种强烈的激愤,这种激愤主要由反义词对举表现出来:“举世”与“我”,“皆”与“独”,“浊”与“清”,“醉”与“醒”。这样几组强烈对比性的反义词极好地表现了屈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不容于世的激愤。

3.文章主体部分对话用怎样的方式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态度?

明确:渔父用疑问句式,两个“何不”,一个“何故”,表现了对屈原委婉的希望与劝告,劝告屈原随遇而安,甚至是随波逐流。朗读时应在这些疑问词上读出委婉劝告的语气。屈原用两个“安能”领起的反问句式来加强自己绝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节操的决心。同时以对比强烈的反义对举——“身之察察”对“物之汶汶”、“皓皓之白”对“世俗之尘埃”,来彰显自己的无悔选择。朗读时应在反问语气及对比词语上读出屈原绝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4.末节中的渔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与第二节中的形象是否矛盾?

明确:渔父是一个吟啸烟霞、逍遥世外的隐者形象。与第二节

中的形象互为补充。末节意境深远,阅读时,应与第二节对照阅读,语气应幽眇一些,带着看破世俗的意味。

(三)第三境界:吟,感情饱满、酣畅淋漓。要求学生能够深入体味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1.从文本中选择一句最有感触的话,反复朗诵体味。

2.四人一组,选出文本中的一节进行朗诵比赛,看谁的感情最饱满。

3.谈谈屈原、渔父两个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分析你的身上是否留有他们的影响。

4.分角色朗诵:师读旁白,一生读屈原,一生读渔父,以《欸乃》配乐。

四、文本探究总结

用一段话概括你对屈原、渔父两个形象的体味。

教师示例:

(画面呈现:一幅高山白云图。)

屈原的人格如高山般巍峨,是我们思想的主流,故山脚下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渔父的情操如白云般飘逸,但毕竟远离现实,故只能点缀于蓝天,为我们的思想增加一丝灵动色彩。也正因如此,我们的思想文化才会呈现为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

《语文教学通讯》2009.10

第二篇:难忘的一课(改)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2.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反复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让学生体会其每次出现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台湾资料 【教学方法】

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一、交流导入

师:1997.7.1,我们唱着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 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师: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还有哪位游子没有回家? 生:台湾。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都是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大家伴着歌曲进人感情的体验,看一看我们的宝岛台湾?

(放歌)听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你有什么感受? 生:(沉默)师:此时无声胜有声,激动时,不一定要用语言来表示。情到了心中,我已经从眼神中看出来了。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动,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五十多年前,在台湾的乡村小学共同上一堂——

生:难忘的一课。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情况。并请学生完成同步练习第1小题。(抽学生作为代表发言核对答案。)齐读两次出示的生字。2.理解词语:(出示投影)

光复:恢复,多指收复被敌人侵占的国土。本课指台湾自1895年,中日甲 午战争之后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我收复。

国语: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在我国是汉语普通话的旧称。3.大家对于生字词掌握不错,那么课文呢,大家都读熟了吗?给大家两个小任务。给大家3分钟时间仔细默读一遍课文,完成两个小任务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②完成同步练习第2小题,注意用课文原文填空,不要随意编造。(学生回答答案)。

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师生共同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参观学校小礼堂的动人情景。

作者详写了师生共同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场景,略写了参观学校礼堂这件事,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详写和略写,希望同学们也可以把这个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让自己的作文丰满起来。

4.这篇课文那句话给你们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全班一起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出现了几次(三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第一次在文中出现。

三、精读课文

1、教师教导学生朗读。

①现在,校园里很静。我们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

②这位台湾教师写的是一句什么话呢?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③这句话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于祖国的热爱,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位台湾乡村教师对于祖国的热爱呢?自由朗读3-6自然段,将体现爱国情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

④、请学生回答相关词句(一笔一画,认真,一遍一遍,火热真挚的心)

“认真”表达了老师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国主义感情。师:可是,这里有一个词“吃力”,他是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吃力呢? 先别急着回答,我们一起在课题的下方写一写这句话(一起写)师:大家觉得吃力吗?那位台湾小学教师为什么会觉得吃力呢?(请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吃力”的原因:这是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从“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

PPT出示本课历史背景: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时期,中国人连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都不准学,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但是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民并没有忘掉祖国。没有淡忘学习祖国的文字。

师:看到这则材料,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所以,一旦“光复”,他们就“认真”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吃力”一点算得了什么呢!

师:老师和孩子上课的时候是怎样的?

“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 “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师:我们也来严肃认真地读一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说明他们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来自师生的内心深处,是非常强烈和真诚的。师:这种真诚,这种严肃认真,都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学生齐读)

⑤、师:这火热的真挚的心是什么,是他们胸膛里面的心脏吗?还是别的什么?(请学生回答:爱国心)

⑥、这位教师和孩子们的学习真感人,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情景久久地留在记忆里,好吗?(课后背诵。)

2、学习作者跟师生一起朗读的情景。师:之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这句话第一次出现的场景,主要运用了抓重点词句,从中提炼大量信息方法理解文意,请大家用这个方法自学下面两次出现这句话的段落。划一划其中重点词句,大声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也可以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①作者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是什么吸引了作者让他走进了这间教室。(请学生回答)②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学生回答:大声,整齐,一遍又一遍)。接下来,让我们像他们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他们大声地朗读着:(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们整齐地朗读着:(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③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难怪作者说这一堂课是他终生——(生:“难忘的一课”。)

3、学习参观礼堂的情景。

那这句话第三次出现,又为什么让作者如此激动呢? ①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②师:为什么我此时有如此强烈的感情?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看了伟人的画像之后)出示画像

③(学生齐读第15自然段)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强调“中国自己的伟人”。体会到了什么? 师:(出示伟人画像,让学生了解伟人事迹)看着这些伟人,我们民族之前创造了多少奇迹?你们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谈感受)

(生答后师接)是啊!听着年轻教师的话语,看着中国自己的伟人画像,有教师和孩子们这样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作者的眼睛能不湿润吗?这是激动的泪水,这是高兴的泪水啊!请孩子们饱含深情地再次朗读吧!

④(生答后师接)是啊!听着年轻教师的话语,看着中国自己的伟人画像,有教师和孩子们这样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作者的眼睛能不湿润吗?这是激动的泪水,这是高兴的泪水啊!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再次朗读吧!

四、拓展延伸

1、师:遗憾的是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从大陆败退台湾,靠美国为其撑腰,一部分“台独”分子居然要搞“台湾独立”,不想回来了。

2.出示一国两制的材料:可是,之前,我们已经成功的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让两位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到家乡,台湾,怎么可能不想要回到祖**亲的怀抱呢。也许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能写出他们的思乡。3.配音乐朗诵《七子之歌——台湾》

五、总结升华

老师相信在海峡两岸人民的殷切盼望之下,台湾终有一天能够回到祖**亲的怀抱,这一天的到来并不会太远。因为——(生齐读):我们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深深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第三篇:一课三卡

实行一课三卡

实现三大转变

一课三卡教改实验项目在我校施行以来,广大一线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赛课等活动形式,不断推进着实验的开展。对于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一课三卡尚属于新生事物,“万事开头难”,因此,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问题。例如:个别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等不和谐的现象。瑕不掩瑜,一课三卡项目在我校的施行,对于转变教学方式、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实行一课三卡促进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成功实现了三大转变。

首先,一课三卡实现了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同时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师摒弃单纯的“填鸭式”的说教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课三卡模式与此理论是契合的,通过一课三卡,教师实现了由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向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角色的转变。

其次,一课三卡促使教师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素养的转变。

一课三卡的模式中,教师有15分钟讲解与指导的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的立体交流,打造高效课堂与教师的高素质素养是分不开的。这就促使教师通过学习进修、查找资料、请教老教师等方式来主动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例如,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怎样提高课堂点评的效率?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怎样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等?

一课三卡施行以来我们欣喜的看到:串门闲聊的人不见了,聚众打牌、玩电脑游戏的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使用电脑制作课件、集体备课、相互探讨互相学习等。老师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不断的夯实与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第三,一课三卡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说明初中生应该而且能自主学习。

在一课三卡模式中,学生共计约有25分钟的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时间。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代之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主动掌握、运用知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一课三卡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和步骤给予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的。①课前,加强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②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环节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如台前即兴表演、收集名人名言、讨论辨析、引导学生做好笔记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③课后作业分层次设计,体现自主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着教改的春风,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在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校的一课三卡教改实验必能沐浴阳光、茁壮成长,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幼儿园一课三研

幼儿园一课三研:水果沉浮

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课题研讨活动是我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小班组正在实施“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大家确定把科学活动“水果沉浮”作为研究课例,并把操作环节的组织作为研究的重点,旨在探索小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操 作特点与组织方法。

第一次研讨

活动前,刘老师在每张桌子上放好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一盆水。活动一开始,刘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的桌子上有些什么呀?”幼儿很快说出:“苹果、香蕉、葡萄„„”接着刘老师请幼儿把水果放到水里玩一玩。幼儿非常兴奋,纷纷拿了水果在水里玩了起来,有的拿住了水果不放,有的在水里拍拍打打,有的互相争抢„„刘老师要求他们不要玩水,仔细看看每种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可幼儿并没有在意老师的话,也不明白老师提供材料的用意。因而,接下来的操作就更凌乱无序。刘老师只得暂停活动。把活动要求又说了一遍.并且到各

个小组里指导。

小组评议:大家觉得刘老师的教学目标定得比较合适。但活动一开始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操作也没有达到目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刘老师没有意料到幼儿在当时最想做的是什么,幼儿被摆放在桌上的水吸引住了,他们感兴趣的是玩水.至于水果他们天天看见(在活动室展览了几天了),并不感到新奇。二 是刘老师没有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导致了幼儿操作的盲目性。刘老师的反思:我一开始就让幼儿把水果放在水里来玩.是想体现幼儿活动的自主性,然后在玩的过程中再向幼儿交待活动的要求.事实证明这是不适宜的。幼儿不清楚老师的操作要求.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操作质量。我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

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训练幼儿有序的操作习惯。

第二次研讨

接下来是许老师在自己班级教同样的内容,她的教学目标与刘老师的基本相同。她在每张桌子上放好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幼儿围成半圆而坐,中间一

只大的透明塑料筐里盛了大半筐水。

许老师先请幼儿看看桌上有些什么,幼儿转身看了看很快说出了苹果、香蕉、葡萄等。“这些水果很想到水里去玩玩,你们猜猜苹果到了水里会怎么样呢?是沉到水底,还是浮在水面或者在水的中间?那香蕉、葡萄呢?”许老师一个一个问着。“沉的”“浮的”“在水中间”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言。许老师继续启发:“到底会怎么样呢?我们把水果一个个放到水里试一试.先请你们每人拿一个苹果放到水里看看它是怎么样的?”幼儿依次把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放进水里。许老师要求他们说一说每一种水果任水里的情况。并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表

述。

小组评议:改进后的这节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求明确,操作有序;二是先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进行猜想,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三是注意了幼儿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问题在于:许老师过于强调操作的有序,让幼儿一步步按她的要求做,显得太死板.幼儿没有一点自主权,这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再者.许老师仅注意了幼儿操作前的猜想,没有比较验证的过程.幼儿无法从事实中得到

反馈.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许老师的反思:这次活动虽然进行得比较顺利,孩子们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看到了各种水果在水里的情况,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似乎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从孩子们的眼中,我没有看到他们由衷的快乐,也没有看到他们忘我的投入。其主要原因是整个活动都是我在说,幼儿跟着做,每一个过程都是我领着走的,幼儿缺乏主动性。

那么,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做到活而不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经过重新思考和设计,我在活动目标中增加了一条“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向课前进行

了延伸。

第三次研讨

活动前三天,我在水果展览区放了一个盛有大半筐水的透明塑料大筐和一条干毛巾。开始没人在意,慢慢地发现有人把水果放进水里玩了,玩的时候会听到 他们开心地叫起来“沉下去了”“浮起来了”。活动准备时,我在每张桌上放了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一盆水,塑封好的记录卡l(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

上有水位线),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活动开始了,我请幼儿看看、说说这里有些什么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幼儿自由交谈着)接着,我对幼儿说“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香蕉、葡萄呢?幼儿争论起来了,有的说会沉到水底下去,有的说会浮到水面上来.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我鼓励他们大胆猜测,要求他

们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上的水杯上。

在进行操作验证前,我提出了具体要求:“请你们把水果一个一个放在水里试一试,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再看看与自己的猜想一样不一样。”操作开始后。我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讲述每一种水果在水里的情况,引导他们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幼儿操作完,我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有的说:“我发现苹果放在水里是浮的。”有的说:“香蕉是沉的。”还有的说:“葡萄是浮的。”„„接下来是启发幼儿提问的环节,我说:“这些水果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真有趣,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小组评议:活动的过程中,钱老师没有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也没有一放了事,而是让幼儿明白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后进行自主活动,并且有充裕的时间鼓励幼儿看看、讲讲。整个活动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快乐、有序的气氛。钱老师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标记图.因此,幼儿能顺

利地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验证。

建议:活动开始时“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这个环节可以去掉.因为“好吃的水果”在班里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幼儿对水果的认识可放到这次活动前进

行。

我的反思: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在水果展览区提供水筐、毛巾等材料,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与材料相互作用.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再通过这次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结果证明我的目的达到了.这是一种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交互运用的尝试。我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知道: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启发幼儿提问的环节.虽然小班幼儿还不具备一定的提问能力,但幼儿乐于提问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鼓励和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

探究活动的欲望。大家提出的“看看、说说水果”这个环节.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幼儿对水果的认识不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再说他们在这之前对水果已经有了

很多的了解。

“三研”后的体会

★教师为小班幼儿提出的要求应简单明确,让幼儿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集体教学前几天就把水果、水放在展示区让幼儿无意识地玩玩,操作前老师提出要把水果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试,这些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要为幼儿探索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保证他们的探索活动不偏离方向。让幼儿主动探索,不是幼儿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幼儿的探究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探究。幼儿操作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每个水果在水里的现象.并与猜想进行比较,帮助他们调整记录,帮助幼儿初步感知科学

探究的方法等都确保了幼儿探究活动的方向性。

★教师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而让幼儿采取模仿式、指令性的操作,从而剥夺幼儿主动探索的机会。只要幼儿明确了操作目标和要求,就可以放手让幼儿去摆 弄材料.即使出错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幼儿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

第五篇:一课三研总结

姜堰区实验幼儿园淮海大班组

“一课三研”活动总结

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其发展的内容。人不能离开人类群体而独立生活幼儿更是如此。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离开人类社会、离开成人的教育,幼儿根本无法生活。所以社会的发展是在幼儿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在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基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经过我们全组教师的讨论,制定了本次“一课三研”的实施活动——社会活动《小威向前冲》。

从活动前的准备到三研顺利画上句点,本次“一课三研”在全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结束了。它作为幼儿园教研组的一种活动形式,使我们老师学到了好多看到了好多,凝聚了老师的智慧,“一课三研”的活动让我们教师在实践、研讨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逐渐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我们发现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的过程,每一个教师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感到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都把这样的活动当作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次机会,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使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了教师自主地发展。

本次“一课三研”活动一研的执教者是陆老师,她一名年轻教师,经验较浅。在陆老师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年轻教师施教过程中较容易存在的问题:活动重点不突出、语言不精练、过程不能紧扣目标,问题交代不清楚。活动结束后,对幼儿来说,对故事中小威的性格及他的行动过程了解得都不够透彻,幼儿只能记得“小威会游泳”、“小威最后变成了一个小宝宝”等浅显的问题。

经过研讨后,我们将活动目标修改成:

1.通过阅读,了解宝宝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而成的。2.寻找自己和父母之间想象的地方,体验亲子之情。3.引导幼儿养成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并且,建议二研时将PPT前半段过程细化,深刻挖掘幼儿情感;PPT最后可以出示幼儿与自己亲人的照片,寻找相似之处。

二研的执教者高老师是一名工作了五年以上的教师,有一定的经验,所以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只是由于班上幼儿的常规问题,在有些问题的拓展上效果不明显。而且过程中也没有突出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养成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研讨后我们提出了建议:故事结束后,针对故事情节稍作小结,再进行下面的环节;突出社会性情感的挖掘;活动最后出示幼儿与亲人的照片,升华主题。并且将活动目标修改为: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生命的形成。

2.寻找自己与亲人之间想象的地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了解自己的独特。

3.引导幼儿养成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经过两天的准备,年级组长刘老师作为三研的执教者实施了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刘老师直接引入绘本,通过图片、文字的观察与表达,和巧妙的提问相结合,牢牢抓住了幼儿的内心,师幼互动效果较好。在故事中小威遇到困难奋力向前游泳的环节,刘老师利用“遇到困难向前冲”告诉幼儿遇到困难需要用勇气和智慧去积极争取,这是一种很健康、积极的心态,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隐性地渗透。活动的最后环节,刘老师出示了幼儿与亲人的亲子照,旨在让幼儿比较总结自己与亲人想象的地方,以及与同伴不一样的地方。但是由于幼儿看到照片后较为兴奋,导致这一环节没有完全实施。

通过本次的“一课三研”活动,我们认识到执教老师在领到研讨任务后,首先必须对所对应的研讨专题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内化,再提交教案,开展“一研”,“一研”活动结束后执教者进行自我反思与剖析,学习用教育理论来解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形成书面反思材料,与课题组成员交流,内化群体的智慧,并接收来自群体的质疑: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宜、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指导是否到位等等,而后再反思,再研讨,如此循环反复,形成三研三反思。

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执教老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发现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执教、反思,在磨练中提高了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学会了考虑目标的设计要全面性和适宜性,做到明确具体,能反思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教育策略,投放的教学具是否做到生动直观,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是否做到服务于教育目标,在实践、研讨、反思的循环中逐渐改进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加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步伐。

总之,“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教师间团结合作和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发展;有效地沟通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实现了理念向行为的转化;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反思,引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从而渐渐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培养了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下载“一课三改”教学《渔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课三改”教学《渔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功一课”总结

    “三功一课”活动总结 ‚三功一课‛活动是我校‚十二五‛期间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任课教师中启动的一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

    一课三研总结

    姜堰区实验幼儿园淮海大班组 “一课三研”活动总结 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其发展的内容。人不能离开人类群体而独立生活幼......

    幼儿园一课三研

    中班综合活动《美羊羊的生日会》(一研) 执教人:卢梦甜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周围环境的排列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 2.学习“蹦”有规律的“蹦、跳”及有规律的穿珠子。 3.体验合......

    三操一课规定

    徐家小学“三操一课一活动”的规定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

    《渔父》教学设计(样例5)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

    三查三改

    “三查三改”专项整治活动心得 最近在支队的部署下全市消防部队开展了“三查三改”活动。通过阶段性动员和学习,我对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可以肯定地说,通过这次......

    《音阶歌》“一课三磨”教学设计定稿

    “一课三磨”《音阶歌》教学设计第一稿: 试讲代表:龙娟娟 组员:林丽萍 农婷婷 李定玖 张毅红 韦春叶 熊雯 指导老师:陈玉丹教授姚冰教授 课题:《音阶歌》 年级:二年级上册 课时:......

    一课三研活动方案

    幼儿园一课三研活动方案 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经研究,于2014年1月份开展一课三研活动。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实践反思、伙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