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研教案第一研

时间:2019-05-15 02:4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课三研教案第一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课三研教案第一研》。

第一篇:一课三研教案第一研

小班语言:橡皮膏小熊

执教:陈园林

活动目标:

1、懂得一些玩运动器具的正确方法,知道运动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2、通过故事的学习知道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

3、培养幼儿能注意力集中地倾听故事的习惯。活动准备:

1、贴满橡皮膏的玩具熊

2、故事图片一套。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出示贴橡皮膏的玩具熊:a、这是谁?它怎么了? b、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c、小熊受伤后,会有什么感觉?学学看痛是什么样子的?

2、猜猜小熊受伤的原因:(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猜猜小熊受伤的原因。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a、你受过伤吗?你是怎么受伤的?(安慰,下次要小心)b、猜猜看小熊是怎么受伤的?

二、讲述故事第一遍:

教师:

1、你听见故事里的小熊怎么了?

2、小熊为什么会受伤呢,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

三、分段讲述故事(分段出示图片)

1、讲述故事第一段:a、小熊玩什么时受伤了?哪里受伤了?(请幼儿贴橡皮膏)b、为什么会受伤的呢? c、告诉小熊怎么样才能不受伤?(一起做扶好扶手滑滑梯的动作。)

2、讲述故事第二段:a、小熊玩什么时又受伤了?伤在哪里?(认识膝盖)b、为什么会受伤的呢?c、告诉小熊怎样才能不受伤?(请个别幼儿示范,其余幼儿一起学做爬攀登架的动作。)

3、讲述故事第三段:a、小熊哪里受伤了?为什么会受伤的呢? b、你知道怎么样才能不摔跤吗?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c、如果摔倒了,怎么办?怎么样才能不受伤?(摔倒了要用手撑地,集体做撑的动作。)

四、小结: 现在小熊已经是个能干的宝宝了,已经学会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伤。你会保护自己吗?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让自己受伤。

第二篇:一课三研活动教案

一课三研活动

中班综合活动:便便去哪儿了(一研)

礼河幼儿园 展叶绿

活动目标:

1、认识物种,了解雨林生态的神秘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学习分类配对,了解生态,感知游戏的趣味性。

3、模仿生物,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感受大自然中每个存在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ppt、各种雨林生态的图片、便便的图片、粪球

活动过程:

一、认识物种,自由选择,了解雨林的神秘性

1、(ppt1)这是一个大大的雨林,在这个雨林里居住着许多的生物,你想成为谁?

2、幼儿自由选择生物,小伙伴可以请一位客人老师,为自己讲一讲你想成为的生物(在图片的反面有生物的名字和简介)

3、自由介绍“我是谁”“我有什么特点”“我吃什么” 小结:你们都好棒,本领都很强,都好重要哦!

二、分类配对,自由表述,感知便便多样性

1、经过消化,排出体外的垃圾,我们会把它叫做什么?

2、“便便、嗯嗯、臭臭、粑粑,屎„„”

3、幼儿找一找属于“自己”的便便。

4、(ppt2),幼儿核对,重新选择。

三、趣味探知,学习模仿,感受神秘的自然法则

1、你们都很棒,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便便,请幼儿分享每个生物与它的便便的特性。

2、哇,这么多便便堆在一起,就成了粪山,有什么办法处理它们?

3、幼儿畅所欲言,大胆想象解决办法。

4、就如小伙伴思考的一样,正在这时,便便的味道引来了谁?(大闪蝶),(苍蝇也来了),几只苍蝇围着便便嗡嗡的转了好几圈,也飞走了,这时是不是需要一只强有力的军队才能把它消灭完呢?

5、粪金龟登场

6、幼儿参与游戏,一起运便便

小结:在所有粪金龟军队的共同努力下,粪山很快就被挖空,他们把便便丸子埋进了泥土里,过了好几天,埋着便便丸子的地方长出了一个蘑菇,在蘑菇的下面还长出了小小的芽,小生物们似乎听到雨林里的粪金龟对他们说“谢谢款待”。

四、抛出问题,互动延伸,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原来,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存在都很重要,我们人类每天也会有排泄物,你们是怎么办的?如果我们把它利用到雨林中去,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粪金龟感谢我们?

2、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3、带着问题,结合区角,课外延伸。

一课三研活动

大班综合活动:便便去哪儿了(二研)

礼河幼儿园 殷洪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排除的方式,帮助寻找“便便”,提高幼儿的观察、记忆等能力。

2、大胆猜测,感受绘本故事的乐趣,体验大自然中每个存在都有价值。

活动准备:

1、以绘本制作的ppt

2、一些雨林生物以及便便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共同探索,引发幼儿兴趣

1.奇奇,是一只小浣熊,他从不尿床,因为他在哪儿尿都没关系。

2.在刺桐树上“嗯嗯”一下也不要紧,“噗通噗通”掉了,奇奇心想“嗯嗯”是什么样子?会掉哪里去了呢?

二、根据提示,大胆表述,感知便便的多样性

1.根据“小精灵”的提示,寻找到奇奇的“便便”。

2.雨林中,不仅只有奇奇才解大便哦,还有许多的生物每天也都解大便呢,他们也从未仔细的看过自己的“便便”,请幼儿帮忙寻找。3.学习运用排除法,找到每个生物的“便便”。

小结:原来在美洲雨林中的这些生物们,他们的便便都长的不同呢,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点,生物感谢小朋友的帮忙!

三、观察图示,勇于猜测,寻找“便便”

1、奇奇虽然已经知道了自己“便便”的样子,可他一直在思考他的便便去了哪里?谁搬走了呢?

2、“便便扭动起来了”,怎么会动起来了?它长了脚了?还是有谁在搬运它呢?

3、根据图示,猜测,奇奇的“便便”经过了哪里?到哪里去了?

四、完整欣赏,互动延伸,感受每个存在的价值

1、正在所有的孩子们挤来挤去,争着要看个究竟时,不知是谁,一脚踩在了大便上,这时,大伙儿看到了大便下面好多洞,原来是粪金龟将这些生物们的“便便”都收集在了一起,变成了“便便”丸子„„

2、即使再小的不起眼的事物也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一课三研活动

大班综合活动:便便去哪儿了(三研)

礼河幼儿园 刘丽

活动目标:

1、借助绘本,知道雨林生物“便便”的多样性。

2、学习运用排除的方式,帮助寻找不同生物的“便便”,提高观察、记忆等能力。

3、大胆猜测,感受绘本故事的乐趣,体验大自然中每个存在都有其价值。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了解一些简单的雨林生物的特征。物质材料准备:根据绘本制作的PPT、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经验探讨,引发幼儿的兴趣

1.奇奇,是一只小浣熊,他从不尿床,因为他在哪儿尿都没关系。

2.在刺桐树上“嗯嗯”一下也不要紧,“噗通噗通”掉了,奇奇心想自己的“便便”是什么样子?会掉哪里去了呢? 3.幼儿探讨,大胆猜测。

小结: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要想找到奇奇的“便便”,首先得知道“便便”的样子。

二、学习方法,操作探索,感知便便的多样

1.小精灵都听到了小朋友的心声,于是她给出了三个提示。

2.根据“小精灵”的提示,学习排除法,寻找到奇奇的“便便”。

3.雨林中,不仅只有奇奇才解大便哦,还有许多的生物每天也都解大便呢,他们也从未仔细的看过自己的“便便”,请幼儿帮忙寻找。4.学习运用排除法,找到每个生物的“便便”。5.作业展示,共同探讨。

小结:原来在美洲雨林中的这些生物们,由于他们吃的东西不同,便便也不同,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点,生物感谢小朋友的帮忙!

三、观察图示,大胆猜测,寻找“便便”的踪迹

1.正在奇奇知道了自己“便便”长什么样子的时候,他的 “便便扭动起来了„„”

4、小精灵看出了小浣熊的惊慌,给了他们5个提示——图1、2、3、4、5

5、小浣熊跟随一直在动的“便便”走着,它究竟会去哪里?

6、跟随脚印,找到了“便便”的“去处”。

小结:小浣熊跟着“便便”最后发现,原来是被这只绿色的小虫子拿走了。

四、经验提升,情感迁移,感受存在的价值

1、“它的名字是粪金龟,就是我们俗称的“屎壳螂”“他们把便便做成了丸子,埋进了泥土里,过了好几天,在埋着便便的地方最后长出了一个大大的蘑菇,在蘑菇的下面还长出了小小的芽”。

2、原来,无论是粪金龟还是便便,在我们的身边,即使再小的不起眼的事物也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第三篇:《蚂蚁》一课三研 教案

一、教材分析:

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知道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初步理解一个人的力量小,有困难要找同伴帮忙,用音乐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以此来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

二、活动方案及修改意见:

蚂蚁(第一研)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熟悉旋律,积极投入地扮演“蚂蚁”。2.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动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歌表演。

3.养成友爱互助的精神,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集体的力量很大。活动准备:

1.幼儿有观察蚂蚁搬食物的经验。

2.用于布置场景的几块大型积木。蚂蚁头饰,豆子布袋。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蚂蚁》第一段,幼儿欣赏并初步学唱。1.教师演唱歌曲第一段,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提问:歌里唱的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和幼儿一起扮演小蚂蚁,根据歌词所提供的故事情节创编动作。教师:我们来扮演蚂蚁搬豆的故事。小蚂蚁是怎么看的,怎么搬的呢?我来找找看哪只小蚂蚁找到豆子了?哪只小蚂蚁像歌里唱的“用力搬也搬不动”呢?

3.教师将幼儿创编的动作组织起来,用比较慢的速度边唱歌词边表演给幼儿看。4.小蚂蚁用力搬也搬不动,小蚂蚁是怎么用力的,可以怎么唱?重点指导幼儿练唱附点音符部分,借以突出词义、语气。5.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表演第一段。

(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表演唱第二段。1.提问:蚂蚁后来是怎么办的呢?(讨论)

2.教师演唱第二段。引导幼儿发现第二段中小蚂蚁想出办法解决了问题,心情是愉快的。“小小蚂蚁想一想”,这句可以唱的稍轻、稍慢,以便让幼儿表现想办法的神情。

3.引导幼儿创编第二段音乐的动作,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小蚂蚁想、请、抬的动作和体态。“小蚂蚁想办法,回洞请来好朋友。抬着一起走可以怎么表现。小蚂蚁怎么想、怎么请的?蚂蚁们怎么抬着走呢?两只蚂蚁可以怎么抬?三只、四只呢?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教师带领幼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第二段。

(三)完整地随音乐表演歌曲。

1.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歌曲。2.教师创设情境,邀请部分幼儿分角色表演唱。3.幼儿找合适的空间,合作表演。

(四)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明确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小蚂蚁的好办法是什么?你试过这个好办法吗?你还看见谁用过这个好办法? 活动延伸:

制作小蚂蚁头饰,在小舞台中可以让小朋友自由发挥,表演。第一次讨论意见: 优点:

1.内容富有童趣,幼儿喜欢并容易接受。2.道具简单新颖,幼儿对表演的环节很感兴趣。缺点:

1.歌唱的环节比较薄弱,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不深。

2.表演环节中洞的位置不固定,幼儿表演的空间比较拥挤。

蚂蚁(第二研)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能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熟悉旋律,积极、投入地扮演“蚂蚁”,初步体验和表现歌词中两处附点节奏缩编表达的情感。2.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动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歌表演。

3.养成友爱互助的精神,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集体的力量很大。活动准备:

1.幼儿有观察蚂蚁搬食物的经验。

2.用于布置场景的几块大型积木。蚂蚁头饰,豆子布袋。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蚂蚁。今天我遇到了一件困难,请你听一听。

2.教师清唱第一段。

3.提问:你听见小蚂蚁遇到了什么困难呀?小蚂蚁在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办的?

4.教师:这是一首关于蚂蚁的歌,我们再来听一听唱一唱吧。

(二)学第一段。

教师:怎么学小蚂蚁看的动作?小蚂蚁是怎样搬的?很着急做什么动作呢?一起来学学完整。表演唱第一段。

(三)学唱第二段。

1.教师:小蚂蚁想一想,想了一个办法。你想到什么办法呢? 2.幼儿讨论:小蚂蚁想到什么办法? 3.幼儿轮唱小蚂蚁想到的办法。

4.第二段:回洞请来好朋友,抬着一起走。请的动作?抬的动作?还可以几个朋友一起抬呀

(四)集体完整表演。

1.提问:小蚂蚁的办法好吗?我们一起把小蚂蚁的故事从头到尾学一学。2.戴上道具演一演。3.交换角色演一演。

(五)总结道理。

1.小蚂蚁遇到了困难,后来是谁帮助了他?

2.教师小结:团结力量大,别人遇到了困难,好朋友也要帮助他。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玩音乐游戏“蚂蚁搬豆”,可以两个孩子搭好双手做山洞。第二次讨论意见: 优点:

1.教师的提问比较开放,幼儿能想出许多帮助小蚂蚁的办法。教师在组织的形式幼儿很容易接受。

2.教师设计的环节比较清晰,环环相扣,结构严密。建议:

1.演唱环节比较薄弱,要增加学唱歌的遍数。

2.表演的时候幼儿对自己的角色不是很明确,教师要对这个环节进行修改。

蚂蚁(第三次活动实录)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熟悉旋律,积极、投入地扮演“蚂蚁”,初步体验和表现歌词中两处附点节奏缩编表达的情感。

2.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动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歌表演。

3.养成友爱互助的精神,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集体的力量很大。活动准备:

1. 幼儿有观察蚂蚁搬食物的经验。2.蚂蚁洞、红蚂蚁、黑蚂蚁、豆子道具。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遇到了一只小蚂蚁,看见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 幼:想。教师清唱。

(评析:教师清唱歌曲,幼儿能更清晰的听清歌曲内容,为下面的提问环节做准备。)

(二)提问歌词内容,再次欣赏歌曲。师:小蚂蚁遇到了什么事情? 幼A:小蚂蚁看见豆子。幼B:小蚂蚁想搬豆子回家。

师:这还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再来听听。

(评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幼儿记住你歌曲的第一第二句,也对幼儿学习接下来的歌曲增加了兴趣。)教师跟琴范唱。

(三)学第一段歌词,并启发幼儿合理创编动作。

1.师:小蚂蚁在哪里啊? 幼:在洞口。

师复述歌词并做动作:一只蚂蚁在洞口。2.提问:小蚂蚁看见了什么呀? 幼:看见豆子。

3.师复述歌词:看见一粒豆。(引导幼儿学看的动作。)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请幼儿想各种动作的时候,给了幼儿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幼儿想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双手遮在眼睛前面,或是像孙悟空那样单手放在眼前远眺。)

4.教师:小蚂蚁用力搬呀用力搬呀,他怎么用力的呀?我们一起来学学。提问:你是怎么搬的?请个别幼儿创编搬的动作。幼A把豆子放在身后抬着。幼B把双手下垂往上举。幼儿集体创编搬的动作。

5.提问:小蚂蚁搬不动心里怎么样呀? 幼A:很难过。幼B:很伤心。

师:我们一起学学小蚂蚁着急的动作。提示幼儿做着急跺脚的样子。6.师:我们来把小蚂蚁的事情学一学。集体跟唱第一段并做动作。7.合作游戏。

a)教师:“这次,我来做小蚂蚁,谁愿意来做豆子?你是一颗怎样的豆子?”请扮演“豆子”的幼儿到中间找合适的位置,教师与幼儿一起合作表演。幼A学做大豆子,做姿势放开手脚站立显示很大很大。幼B学做小黄豆,蹲下来做小小的样子。

(评析:在这个由教师和幼儿参与的示范游戏中,不仅让参与游戏的幼儿知道那这个游戏的角色,也让在下面观看游戏的幼儿了解游戏中角色的分工和歌词的对应,为接下来全体幼儿游戏奠定了基础。)

b)教师:“你们想不想玩这个游戏呢?玩的时候要要用好听的声音唱出来。用力搬的时候声音也要用力。”幼儿合作玩游戏。

c)教师提出难点:小蚂蚁唱到哪一句的时候才去搬豆子? 幼儿讨论。

(四)第二段歌词。

1.教师唱:小小蚂蚁想一想,想个好办法。

教师提问:小蚂蚁会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呢?幼儿讨论。幼A:小蚂蚁用魔法把豆子变小了。幼B:请大象来把豆子卷走。

2.教师:小蚂蚁想的办法和我们一样吗?听一听。教师范唱第二段。

3.提问:小蚂蚁想到是什么办法?我们也来找个朋友学一学。你想和朋友怎么抬?

4.教师出示道具,分配角色。

教师:这次,谁愿意来做豆子,请他到当中找个合适的位置准备好。我来做黑蚂蚁,我找红蚂蚁做朋友,请朋友到洞里去等待。师生共同表演第二段。

教师:刚才好朋友是怎么抬的呀?还能怎么抬豆子呢? 请个别幼儿合作表演。

(评析: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有前面提到的角色,还增加了红黑蚂蚁以及代表的不同角色,对空间对设置也有了一定的限制“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的是幼儿在游戏中能充分利用空间,能在最适宜的空间里玩游戏,也为全体幼儿在玩游戏时遇到的挤、撞、碰等等因素做了一个很好等的预先解决。)

(五)完整表演。

1.教师:你们想不想从头表演这个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试试。集体回忆歌曲,边表演边唱。

2.教师:我们带上好玩的道具一起来表演吧。幼儿打扮好进行完整表演。

3.教师:如果你想交换角色,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换道具再来表演一次。(评析:有了前面的铺垫,在游戏时幼儿兴趣很浓,很顺利,幼儿能边唱歌边表演,并能互相协商交换游戏角色,效果很好。)

(六)活动后小结。

1.教师:刚才,小蚂蚁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是谁帮助了他?如果生活中,朋友有困难你会怎么办?

2.小结:我们小朋友也要象聪明的小蚂蚁们学习,做一个爱动脑筋的人,还要学会帮助别人,因为团结力量大。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玩音乐游戏“蚂蚁搬豆”,可以两个孩子搭好双手做山洞。

2.结合区角游戏,让幼儿自由创设环境来表演。

三、活动后教学小记

在韵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韵律活动《蚂蚁》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孩子们非常喜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幼儿为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幼儿自主体验、探索和表现音乐。韵律活动是音乐的一部分,它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及歌表演四个部分,它们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根据音乐性质,以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现音乐形象。在本次音乐活动中,我们尝试将听赏音乐、唱唱演演、肢体造型等基本要素融合于韵律活动内容之中。那么,如何使幼儿在韵律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在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心变新”

一 精心选材,以曲动人

以往的音乐教育大多注重“成品”的灌输,以功利性的追求为目标,希望见到立竿见影的、即时的效果。而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的价值则是以幼儿自主的表达及真切的体验为目标,追求的是长远的效应。渐渐地我们认识到幼儿发展的所有方面都是有关联的,每个幼儿都是有自己成长和发展方式、速度的独特个体,因此不能只靠一个预定的目标来要求所有的幼儿完成同一项任务。艺术来源于生活,由于音乐反映的内容、情感、思想本身就来自生活并反映生活,就是生活经验的艺术升华。没有生活中音乐素材的积累,儿童就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并真正获得发展。正如许卓娅教授所说“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当孩子头脑中一片空白时,怎么可能会有创造性?因此,所选择的音乐作品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首先,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比如,活动一开始可以有意识的向孩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你看见过小蚂蚁吗?小蚂蚁什么样?”“小蚂蚁是怎样搬东西的?”“你来学学小蚂蚁的样子?”很自然孩子在回忆观察到的现象,并把蚂蚁搬豆子的样子模仿出来。

其次,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中班孩子非常注重音乐的形象,小狗、小猫、小老鼠,既贴近生活,孩子又容易模仿。因此,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乐曲,音乐形象是首选。如勤劳又聪明的小蚂蚁搬豆子,开始遇到困难,后来动脑筋想办法,终于战胜困难。孩子们在音乐的带动下充分地表现着音乐中的角色,自然而然的了解了整个游戏规则。

二 用心启迪,以情感人

在实践中我认为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经验,而音乐活动的发生更需要调动全身各种感觉器官,需要视、听、触等多种感觉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幼儿才会获得丰富的审美意象和音乐感悟。教师的情感投入,语言感染是提高幼儿兴趣的关键。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如同听到同一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在欣赏音乐《蚂蚁》时,幼儿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教师用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接纳、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创新。帮助幼儿掌握规律,使幼儿的动作更能表现出音乐的形象,强弱等富有变化的美感,因此,教师在让幼儿对此乐曲进行第二遍欣赏时,根据音乐的情节,小蚂蚁搬豆很用力的样子,幼儿们表现出或背或台的动作,“搬不动豆子的时候,小蚂蚁心里怎么样?”孩子们有的说:“很伤心”有的说:“很难过。”再加上歌词“急得直摇头。”孩子们很容易表现出沮丧摇头的样子。教师用心组成的无声语言启迪孩子们学会如何欣赏音乐,并为歌表演打下基础。

三 潜心构思,以趣引人。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以充分认识和利用。首先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赞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们有更多沟通。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幼儿的艺术表现为基础,加以适当整理或提炼,在音乐游戏中体验个性的表现美。音乐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情绪愉快。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首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情节角色的选择。

如幼儿在扮演小蚂蚁看见豆子时,想出了各种不同的“看”的动作。虽然每个人的动作比较简单而且单一,但都是他们创造力的表现,老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幼儿将自己想出来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等再进行扮演时,每个幼儿的动作就会丰富多了,他们会主动地吸纳同伴的动作并加以改编。老师可以在幼儿创编动作的基础上,整理出反映小老鼠特点的符合音乐节奏的舞蹈动作。这样,幼儿自然就在积极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心,更激起了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

四、放心指导,以境激人。

以往的音乐活动我们大多运用的是示范法、讲解法。幼儿的学也只是单一的模仿。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幼儿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教就无所适从的现象。在实践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再也不是喊喊口头,也并非纸上谈兵了,它必须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来落实、来完成。在所研究的整合性幼儿音乐活动中,我主要运用的方法有:情境激趣法、欣赏操作法、探索发现法、感受体验法、合作表现法等等。不难看出,这个活动中我是将情境激趣法、感受体验法与探索发现法结合运用的。其中有老师的语言支持,而更多的是幼儿自主的感受与表现。所以,在一个活动中我们强调各种方法的有效整合,而不是单一的运用某一种方法。此次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当做游戏的主人,做什么动作完全让幼儿即兴创编,教师也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同时应较多地运用激发、鼓励、演示等具有开放性的方法,激发和维持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热情,引起幼儿情感共鸣,从而创造性地表现美。如小蚂蚁一起把豆子搬进洞里的时候,教师扮演的小蚂蚁说:“真开心,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小蚂蚁们就自发地击掌!

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音乐的知识也是无边的,让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己,不仅可以增强艺术兴趣和提高技能,还能产生自信心,成功感,并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第四篇:幼儿园一课三研

幼儿园一课三研:水果沉浮

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课题研讨活动是我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小班组正在实施“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大家确定把科学活动“水果沉浮”作为研究课例,并把操作环节的组织作为研究的重点,旨在探索小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操 作特点与组织方法。

第一次研讨

活动前,刘老师在每张桌子上放好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一盆水。活动一开始,刘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的桌子上有些什么呀?”幼儿很快说出:“苹果、香蕉、葡萄„„”接着刘老师请幼儿把水果放到水里玩一玩。幼儿非常兴奋,纷纷拿了水果在水里玩了起来,有的拿住了水果不放,有的在水里拍拍打打,有的互相争抢„„刘老师要求他们不要玩水,仔细看看每种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可幼儿并没有在意老师的话,也不明白老师提供材料的用意。因而,接下来的操作就更凌乱无序。刘老师只得暂停活动。把活动要求又说了一遍.并且到各

个小组里指导。

小组评议:大家觉得刘老师的教学目标定得比较合适。但活动一开始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操作也没有达到目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刘老师没有意料到幼儿在当时最想做的是什么,幼儿被摆放在桌上的水吸引住了,他们感兴趣的是玩水.至于水果他们天天看见(在活动室展览了几天了),并不感到新奇。二 是刘老师没有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导致了幼儿操作的盲目性。刘老师的反思:我一开始就让幼儿把水果放在水里来玩.是想体现幼儿活动的自主性,然后在玩的过程中再向幼儿交待活动的要求.事实证明这是不适宜的。幼儿不清楚老师的操作要求.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操作质量。我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

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训练幼儿有序的操作习惯。

第二次研讨

接下来是许老师在自己班级教同样的内容,她的教学目标与刘老师的基本相同。她在每张桌子上放好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幼儿围成半圆而坐,中间一

只大的透明塑料筐里盛了大半筐水。

许老师先请幼儿看看桌上有些什么,幼儿转身看了看很快说出了苹果、香蕉、葡萄等。“这些水果很想到水里去玩玩,你们猜猜苹果到了水里会怎么样呢?是沉到水底,还是浮在水面或者在水的中间?那香蕉、葡萄呢?”许老师一个一个问着。“沉的”“浮的”“在水中间”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言。许老师继续启发:“到底会怎么样呢?我们把水果一个个放到水里试一试.先请你们每人拿一个苹果放到水里看看它是怎么样的?”幼儿依次把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放进水里。许老师要求他们说一说每一种水果任水里的情况。并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表

述。

小组评议:改进后的这节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求明确,操作有序;二是先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进行猜想,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三是注意了幼儿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问题在于:许老师过于强调操作的有序,让幼儿一步步按她的要求做,显得太死板.幼儿没有一点自主权,这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再者.许老师仅注意了幼儿操作前的猜想,没有比较验证的过程.幼儿无法从事实中得到

反馈.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许老师的反思:这次活动虽然进行得比较顺利,孩子们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看到了各种水果在水里的情况,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似乎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从孩子们的眼中,我没有看到他们由衷的快乐,也没有看到他们忘我的投入。其主要原因是整个活动都是我在说,幼儿跟着做,每一个过程都是我领着走的,幼儿缺乏主动性。

那么,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做到活而不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经过重新思考和设计,我在活动目标中增加了一条“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向课前进行

了延伸。

第三次研讨

活动前三天,我在水果展览区放了一个盛有大半筐水的透明塑料大筐和一条干毛巾。开始没人在意,慢慢地发现有人把水果放进水里玩了,玩的时候会听到 他们开心地叫起来“沉下去了”“浮起来了”。活动准备时,我在每张桌上放了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一盆水,塑封好的记录卡l(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

上有水位线),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活动开始了,我请幼儿看看、说说这里有些什么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幼儿自由交谈着)接着,我对幼儿说“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香蕉、葡萄呢?幼儿争论起来了,有的说会沉到水底下去,有的说会浮到水面上来.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我鼓励他们大胆猜测,要求他

们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上的水杯上。

在进行操作验证前,我提出了具体要求:“请你们把水果一个一个放在水里试一试,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再看看与自己的猜想一样不一样。”操作开始后。我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讲述每一种水果在水里的情况,引导他们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幼儿操作完,我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有的说:“我发现苹果放在水里是浮的。”有的说:“香蕉是沉的。”还有的说:“葡萄是浮的。”„„接下来是启发幼儿提问的环节,我说:“这些水果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真有趣,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小组评议:活动的过程中,钱老师没有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也没有一放了事,而是让幼儿明白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后进行自主活动,并且有充裕的时间鼓励幼儿看看、讲讲。整个活动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快乐、有序的气氛。钱老师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标记图.因此,幼儿能顺

利地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验证。

建议:活动开始时“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这个环节可以去掉.因为“好吃的水果”在班里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幼儿对水果的认识可放到这次活动前进

行。

我的反思: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在水果展览区提供水筐、毛巾等材料,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与材料相互作用.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再通过这次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结果证明我的目的达到了.这是一种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交互运用的尝试。我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知道: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启发幼儿提问的环节.虽然小班幼儿还不具备一定的提问能力,但幼儿乐于提问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鼓励和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

探究活动的欲望。大家提出的“看看、说说水果”这个环节.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幼儿对水果的认识不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再说他们在这之前对水果已经有了

很多的了解。

“三研”后的体会

★教师为小班幼儿提出的要求应简单明确,让幼儿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集体教学前几天就把水果、水放在展示区让幼儿无意识地玩玩,操作前老师提出要把水果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试,这些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要为幼儿探索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保证他们的探索活动不偏离方向。让幼儿主动探索,不是幼儿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幼儿的探究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探究。幼儿操作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每个水果在水里的现象.并与猜想进行比较,帮助他们调整记录,帮助幼儿初步感知科学

探究的方法等都确保了幼儿探究活动的方向性。

★教师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而让幼儿采取模仿式、指令性的操作,从而剥夺幼儿主动探索的机会。只要幼儿明确了操作目标和要求,就可以放手让幼儿去摆 弄材料.即使出错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幼儿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

第五篇:一课三研总结

姜堰区实验幼儿园淮海大班组

“一课三研”活动总结

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其发展的内容。人不能离开人类群体而独立生活幼儿更是如此。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离开人类社会、离开成人的教育,幼儿根本无法生活。所以社会的发展是在幼儿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在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基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经过我们全组教师的讨论,制定了本次“一课三研”的实施活动——社会活动《小威向前冲》。

从活动前的准备到三研顺利画上句点,本次“一课三研”在全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结束了。它作为幼儿园教研组的一种活动形式,使我们老师学到了好多看到了好多,凝聚了老师的智慧,“一课三研”的活动让我们教师在实践、研讨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逐渐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我们发现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的过程,每一个教师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感到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都把这样的活动当作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次机会,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使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了教师自主地发展。

本次“一课三研”活动一研的执教者是陆老师,她一名年轻教师,经验较浅。在陆老师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年轻教师施教过程中较容易存在的问题:活动重点不突出、语言不精练、过程不能紧扣目标,问题交代不清楚。活动结束后,对幼儿来说,对故事中小威的性格及他的行动过程了解得都不够透彻,幼儿只能记得“小威会游泳”、“小威最后变成了一个小宝宝”等浅显的问题。

经过研讨后,我们将活动目标修改成:

1.通过阅读,了解宝宝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而成的。2.寻找自己和父母之间想象的地方,体验亲子之情。3.引导幼儿养成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并且,建议二研时将PPT前半段过程细化,深刻挖掘幼儿情感;PPT最后可以出示幼儿与自己亲人的照片,寻找相似之处。

二研的执教者高老师是一名工作了五年以上的教师,有一定的经验,所以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只是由于班上幼儿的常规问题,在有些问题的拓展上效果不明显。而且过程中也没有突出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养成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研讨后我们提出了建议:故事结束后,针对故事情节稍作小结,再进行下面的环节;突出社会性情感的挖掘;活动最后出示幼儿与亲人的照片,升华主题。并且将活动目标修改为: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生命的形成。

2.寻找自己与亲人之间想象的地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了解自己的独特。

3.引导幼儿养成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经过两天的准备,年级组长刘老师作为三研的执教者实施了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刘老师直接引入绘本,通过图片、文字的观察与表达,和巧妙的提问相结合,牢牢抓住了幼儿的内心,师幼互动效果较好。在故事中小威遇到困难奋力向前游泳的环节,刘老师利用“遇到困难向前冲”告诉幼儿遇到困难需要用勇气和智慧去积极争取,这是一种很健康、积极的心态,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隐性地渗透。活动的最后环节,刘老师出示了幼儿与亲人的亲子照,旨在让幼儿比较总结自己与亲人想象的地方,以及与同伴不一样的地方。但是由于幼儿看到照片后较为兴奋,导致这一环节没有完全实施。

通过本次的“一课三研”活动,我们认识到执教老师在领到研讨任务后,首先必须对所对应的研讨专题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内化,再提交教案,开展“一研”,“一研”活动结束后执教者进行自我反思与剖析,学习用教育理论来解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形成书面反思材料,与课题组成员交流,内化群体的智慧,并接收来自群体的质疑: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宜、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指导是否到位等等,而后再反思,再研讨,如此循环反复,形成三研三反思。

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执教老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发现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执教、反思,在磨练中提高了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学会了考虑目标的设计要全面性和适宜性,做到明确具体,能反思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教育策略,投放的教学具是否做到生动直观,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是否做到服务于教育目标,在实践、研讨、反思的循环中逐渐改进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加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步伐。

总之,“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教师间团结合作和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发展;有效地沟通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实现了理念向行为的转化;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反思,引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从而渐渐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培养了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下载一课三研教案第一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课三研教案第一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课三研总结

    姜堰区实验幼儿园淮海大班组 “一课三研”活动总结 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其发展的内容。人不能离开人类群体而独立生活幼......

    幼儿园一课三研

    中班综合活动《美羊羊的生日会》(一研) 执教人:卢梦甜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周围环境的排列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 2.学习“蹦”有规律的“蹦、跳”及有规律的穿珠子。 3.体验合......

    一课三研《青花瓷盘》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青花瓷盘 活动目标: 1.欣赏青花瓷盘的花纹及其独特的色彩搭配,感受白底蓝花的美。 2.尝试用中心对称的方法装饰圆盘,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一套,......

    一课三研体育教案资料

    大班体育教案:单脚跨越障碍活动目标: 1、单脚跨越高40cm左右的垂直障碍。 2、借助教师示范、讲解、口令和探索活动,自主练习。 3、积极参与跨越障碍的活动,敢于自我挑战,感受......

    一课三研活动方案

    幼儿园一课三研活动方案 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经研究,于2014年1月份开展一课三研活动。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实践反思、伙伴合作......

    一课三研活动方案

    一课三研活动方案 活动意图: 我们针对本月我园有三位老师参加了第十六届苏浙沪优质园精品活动观摩研讨会的机会,为了达到更好的外出学习后的教学效果。我们利用此次外出学习的......

    一课三研的总结

    一课三研的总结 一课三研的总结“一课三研”在老师们的努力下结束了。它作为幼儿园教研组的一种活动形式,使我们老师学到了好多看到了好多,凝聚了老师的智慧,“一课三研”的活......

    一课三研活动反思

    我园为了提升我们老师的专业素质,开展了“一课三研”,一课三研活动反思。 “一课三研”看似只是一个老师的展示活动,可是事实上,在每一个活动的背后都是凝聚了许多老师的智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