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花教学实录
21、青
花
一、图片导入,初读感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精美的图片,作为礼物送给你们欣赏请看大屏幕(老师随图片文字朗读:青花,一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
师:这些图片美吗?
生:美
师:是的,这就是青花(板书课题:青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图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老师的解说词?其实老师说的内容全部出自你们课后的学习链接,请看大屏幕
老师要提醒大家,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但要注意课文,还要注意课后的思考题、练习题,以及学习链接获取了这些信息,可以让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一步下面,让我们走进“青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放开声音多读几遍,听清要求了吗?开始(生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读完的同学可以坐好,给老师示意一下。刚才同学们读书的时候都很认真这位同学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拿着笔批批画画,我觉得每位同学都应该向他学习,好,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都是本课的生字,(出示生字)希望你们能读正确同桌先读一读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小老师领读)
二、学法指导,理清脉络
师:读得真不错,类似这样的好词文章里还有很多,大家要一边学习一边积累,这篇文章很长,接近1500字大家不要害怕,长文章有长文章的读法老师觉得这篇文章并不难学,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有特点读长文章有一个方法:先理清脉络,然后从重点段入手,抓住重点语句去突破,一定能迎刃而解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青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生读书)
师:看一看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生:这是课文的第5自然段,在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说得真棒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它把课文分成了两个部分老师想知道,“承上”讲了什么,“启下”又讲了什么?
生:“承上”讲的是父亲交给了我一块残缺的青花,让我去找寻那一片残缺的部分“启下”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青花。
三、重点突破,品读感悟
1.扣住“企盼”,品味“寻觅”的意义
师:好的,我听懂了“承上”,讲父亲对我的一份期盼;“启下”,是我开始了苦苦的寻觅(板书:企盼、寻觅)看,文章的脉络就出来了课文写了作者寻找青花秘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第14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苦苦地寻觅呢?(学生默读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可以举手
生:父亲想给他一个考验,必须先修复残缺的青花,才能得到祖传的配方
师:你一下子就找准了原因,还有谁想练一练自己的口才?
生:因为父亲知道这个青花有一种独特的祖传配方,这种祖传的配方使它独树一帜,我非常想知道,而父亲又给了我这个考验,所以我苦苦寻觅。
师:来看一看这句话,一起读:“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生读)
师:谁能抓住这段话的重点语句,谈一谈父亲到底企盼什么?
生:我认为父亲想让儿子找到祖传秘方,继承他独树一帜的东西
师:完全正确,谁还想说一说?
生:他想让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师: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青花的祖传配方好,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2.围绕“态度”,把握“寻觅”的经过
师:在寻找青花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第5--16自然段(学生浏览课文)
生:作者先是在一些青花的书籍上寻找青花的残缺部分,接着在废墟上寻找,最后找到了,完全吻合,但是父亲却不满意然后,作者通过一些祖传的青花来弥补这破损的一片,但也遭到了父亲的冷眼最后,作者恍然大悟,通过自己制作的青花,把它放到了残缺的部分上,完全吻合,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师:我听出来了,你是根据父亲对作者寻找完美青花的态度来谈的,是吗?请注意,父亲对我第一次呈现的作品态度是怎样的?那样的青花怎么得来的?
生:那样的青花是通过祖传的青花留下来的碎片得到的 师:他找这些碎片的目的是什么呀?
生:是为了修补残缺的青花
师:对呀,作者找到古堆中的青花,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修复青花父亲的态度怎么样?
生:不认可
师:对呀,那紧接着作者又怎么做的?
生:作者用了复制的青花
师:那这次父亲的态度又是怎样?
生:遭到了父亲的冷眼
师:的确是这样,那作者找到完美的青花了吗?
生:找到了,第三次作者把自己制作的青花放到了破损的青花上
师:这个青花来自什么?
生:来自于作者自己的创作
师:这个词用得好创作、创新,(板书:创新)父亲这时的态度怎么样?大声的说一说
生:欣慰
师:谁能根据板书说一说,作者寻觅青花的艰苦历程
生:作者在寻觅青花的过程中,先是翻阅关于青花的书籍,想在 书中找到那一片补上去,但是父亲不满意;第二次作者又复制祖传的那一片来弥补残缺的部分,可是又一次遭到了父亲的冷眼;第三次作者用自己的灵感,创作了自己的青花,这次父亲很欣慰
3.玩味“心机”,体悟“配方”的内涵
师:你的思路是那么清晰,你的表达是那么流畅!到底是大城市里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好,下面大家看一看,作者寻觅祖传秘方的结果,怎么样?把相关的语句读给大家听一听我要听到不同的声音,还有谁没发言?
生:“我也终于窥破了父亲当初故意打破那尊青花的心机,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我没有再问父亲,我想,这也许就是父亲给我的祖传配方吧!”
师:大家都发现了,他找的正好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句话相当重要,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师:你能不能联系上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没关系,同桌先议一议
生:我认为,如果只是修复和复制的话,也许作者永远都不知道父亲的秘诀是什么,如果作者能够推陈出新,在古人的基础上,能发明自己的青花,让自己的青花有不同的花色,这样就能体现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师:你理解得非常到位我听出了你话中的意思:在超越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是这样的吗?还有谁想说?注意结合上面的两段内容谈一谈,不要脱离课文的句子
生:我从这句话得出:我们不应该循规蹈矩,要超越自我,从以前的传承中找到新的方法和新的制作方法
师:你想的和老师想的一样,这儿有个句子:“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我想听大家的理解,“古人的肩膀”怎么理解?
生:在古人留给我们的青花当中,寻找它的不足,并且加上自己的创新,更多的幻想,创造属于自己的青花
师:也就是说不是单纯地克隆,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要——
生:创新
师:对,不但要创新,还要继承古人的精华,这个句子理解得太好了请大家放声读
生:“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
师:作者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怎么没有一点底气呢?我感觉作者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再读一下
生:“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
师:是啊,经历了这么艰难的一个历程,才找到了秘诀,作者的心里多高兴呀,再读一下
生:“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 花”
师:还有谁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也就是传承,我传承了古人所拥有的技术,这是古人的精华,而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意思是我找寻到了自己的青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
师:你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你们明白了吗?好,这篇文章中的句子都很美,请大家课后多读一读,好的句子要背下来,记住,再读到长文章的时候,要学会运用老师教给大家的办法好吗?我相信大家是最棒的!再见!
【评析】品读杨老师《青花》一课的实录,我仿佛置身于课堂,与孩子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青花,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一起阅读思考,感悟体会,找寻属于自己的“青花”细细揣摩,觉得本节课思路清晰,简洁朴实,精致实用,深感杨老师文本解读的功底与驾驭课堂的大气
一、利用课本资源,领悟编者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意见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关注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往往忽略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对课文以外的资源不够关注,很难把握编者的意图我们说,教科书编者往往把学段目标、教学思路渗透在课后的思考题与练习题中,如果把编者的意图解读到位,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而且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杨老师显然非常注重 这个方面的意识,她的导入语就是利用了课后的“学习链接”:“青花,一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青花瓷一向被誉为‘人间瑰宝’,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再配上恰当的图片,课堂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青花的世界,也让学生对青花充满赞赏与期待杨老师还引导学生去注意课后的思考题与练习题,告诉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课文如课后的第2小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你是怎样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的?这个思考题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话题,前一个问题很好地解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后一个问题便是对课文主旨的追问与领悟这个思考题不仅要让学生注意,我们老师更要利用好,这不就是我们设计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吗?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对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把握得比较到位,但是对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把握起来不是很到位有的课堂学生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一节课下来好像没有什么收获,杨老师在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杨老师教会学生如何阅读篇幅较长 的文章:先理清脉络,然后从重点段入手,抓住重点语句去突破这既是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又是本课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时,杨老师抓住过渡段,让学生学会利用过渡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杨老师又扣住寻找青花秘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抓住一些重点语句让学生主动思考,如在品味“寻觅祖传配方”的起因时,杨老师就抓住“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这句话,扣住“企盼”一词,让学生体悟“寻觅配方”的意义这样的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梳理脉络、概括大意、品词析句、瞻前顾后等重要的阅读能力
三、顺应文章思路,设计教学环节杨老师之所以有驾驭课堂的大气,是因为她对文本解读非常到位她从文章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脉络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对文本有着更加真切、深刻的体会,从而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作为教师要善于把解读的思路转化为教学的思路,把自己的感悟历程转化为引领学生感悟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简洁明了,精致实用,就是杨老师找准了课堂结构的抓手,构成课堂结构主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一点是从课文内容特征和结构形式出发本节课杨老师根据文章的特点,文路即教路,抓住事情发展的过程,精心设计:扣住“企盼”,品味“寻觅”的意义;围绕“态度”,把握“寻觅”的经过;玩味“心机”,体悟“配方”的内涵前面是后面的基础,后面是前面的升华,层层提升,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四、抓住重点语段,寻觅文本深意言语作品追求蕴藉,讲究含蓄,往往“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中蕴含的意味不是一览无余的,只有反复咀嚼品赏,才能得其真谛当阅读一篇课文引起强烈共鸣时,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作者的内心世界、生活命运及美妙的意境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通过对重点语段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切己体察,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从而寻觅文本的深意本节课,杨老师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路进行教学,重点抓住了课文中的三句话进行深入品味通过对“企盼”的体会,让学生领会父亲的用心与寻觅的意义;通过对“心机”的玩味,让学生感悟创新的真谛与青花的真意;通过对“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的追问,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与生命的顿悟学生的各种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都被调动起来,一些新的思维通道突然之间被打通了,一种从来没有经历或思索过的人生感受突然生发于脑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生进入“入迷”“忘我”的境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找到属于自己的“青花”。
第二篇:第三届七彩语文杯—青花教学实录
青花
上课学生:致远外校六二班
执教教师:王红
师:今天,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精美的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青花瓷图片。
师:图片美吗?对了,这就是青花。(板书课题青花)老师刚才说的解说词,来自于课后的学习链接。学习这些内容,可以让我们对学习内容更加清楚地了解。下面,请你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我们来读读生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小老师带读):迷惘 探访 两鬓斑白 锲而不舍 郑重其事 如饥似渴 茅塞顿开
师:这篇文章很长。长文章有长文章的学法,这篇文章很好学,结构很有特点。我们要抓住重点段。请看这段话——
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什么样的青花才是最完美的? 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生:过渡段,承上启下。
师:这段承上讲了什么,启下又讲了什么?
生:承上是父亲给了我一块青花瓷,让我去寻找残缺的部分。启下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青花。
师:承上,是父亲对我的期盼;启下,是我的苦苦寻觅。(板书:企盼 寻觅)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地学习课文,请大家浏览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要苦苦地寻觅呢?
学生默读思考。师:读懂了吗?
生: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
师:谁能抓住这段话的重点语句,谈一谈父亲到底企盼什么? 生:我认为他想让儿子寻找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师: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青花的祖传配方。生读: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的5-16小节,在寻找青花的过程中,做了什么?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作者先是在一些青花的书籍上寻找青花,接着在废墟上寻找,最后找到了,完全吻合。作者通过一些祖传的青花,但是父亲还是冷眼。最后作者根据自己理想的青花,完全吻合,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师:我一开始的青花怎么得来的? 生:从祖传的青花中,古堆中的碎片。师:父亲的态度怎么样? 生:不认可。师:接着,我怎么做? 生:我用了复制的青花。师:父亲的态度? 生:父亲的冷眼。
师:作者找到完美的青花了吗? 生:找到了。
师:这个青花来自什么? 生:来自于自己的创作。
师:这个词用得好。(板书:创新)父亲这时的态度怎么样? 生:欣慰
师:谁能根据板书说一说,作者寻觅青花的艰苦历程。生:作者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师:作者寻觅祖传秘方的结果,怎么样?
生:我也终于窥破了父亲当初……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师:这句话相当重要,一起读。
生: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师:联系上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我认为,如果只是修复和复制的话,作者永远都不知道烧制的秘诀是什么。
师:你理解得非常到位。在超越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还有谁想说? 生:我们不应该循规蹈矩,要从以前的传承中找到新的方法。师:你想的和老师想的一样。这儿,有个句子,我想听大家的理解: 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生:这是我们继承古人的精髓。师:不是单纯地克隆,而是要—— 生:创新。
师:这个句子理解得太好了。放生读。
生: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师:没有底气和方向,再读。
生: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师:作者的心里多高兴呀,再读一下。
生:这是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师:还有谁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意思是我找寻到了自己的青花,是在创新。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想说说自己的理解?(时间到)背诵其中好的句子,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学习长文章。
第三篇:《青花》教学设计
《青花》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揣摩、品味,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代人为传承和创新青花技艺所付出的努力,感受青花瓷人身上的可贵精神。
3.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鬓、疵、沓、昭、惘、窥”;会写“鬓、访、锲、嬉、沓、惘、窥”;理解“精湛、弥补、遗憾、两鬓斑白、探访、锲而不舍、纷至沓来、迷惘、嬉戏、郑重其事、如饥似渴、茅塞顿开”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青花瓷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关键词句蕴含的感情。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青花瓷的多媒体课件和文字材料、图片、歌曲等。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青花瓷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一)了解青花。
1.播放歌曲《青花瓷》片段,配合课件出示青花瓷器的图片。2.了解青花的资料:出示“学习链接”。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教师过渡:(展示课件)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仪小姐的礼服,设计灵感也来自于青花瓷。青花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价值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青花的动人故事,相信一定能带给你很多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学习生字词。精湛:精深。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
遗憾:遗恨;不称心,大可惋惜。探访:访求,搜寻。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嬉戏:游戏;玩耍。瑕疵:微小的缺点。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两鬓斑白:头发已经花白了。
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连续不断地到来。
郑重其事:对事情采取慎重认真的态度,一点也不马虎、不敷衍。
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非常迫切的情状。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一样,现在一下子打开。比喻突然一下子明白了。
(二)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以“青花”为线索,写父亲让“我”修补他故意打破的一尊青花瓷瓶,“我”修复、复制仍然不能让父亲满意,在迷茫、思索后,找到了自己的青花,懂得了艺术没有“祖传秘方”,只有在超越中得到传承的道理,歌颂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
三、深入学习,理清层次
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青花”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
起因(1—4):父亲考验“我”要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先修补残缺的青花。
经过(5—15):为了能让父亲满意,“我”经历了翻寻、复制到自己制作的过程。结果:“我”明白了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就是父亲给我的 “祖传配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指名读第一部分。了解“我”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
(二)学生交流。
1.“以青花为业”:
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体会出“我”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制瓷世家之中。
2.“以青花为荣”:
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制瓷技艺高超,远近闻名。
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感受“我”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为理解下文父亲的“良苦用心”做铺垫。
(三)教师过渡:作者的父亲只授他瓷艺,却不肯传他配方,直到有一天,父亲交给他一尊残缺的青花瓷瓶,让他寻找青花的碎片,父亲的用意何在?
(四)请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展示课件)
1.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1)“父亲郑重其事地交给我一尊青花瓷瓶。”
从“郑重其事”这个词中能感受到什么?(父亲的态度严肃)
(2)“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
①父亲期盼什么?想说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沉默? ②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感受送进这句话再读。(“充满了期盼”说明父亲对“我”寄予了厚望。欲言又止的“沉默”里饱含着父亲不能说破的良苦用心。这句话体会到父亲对青花制作事业的热爱,对“我”充满了企盼。)
(3)“可是,父亲一脸肃穆……”
①父亲为什么一脸肃穆,这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请学生补白。
②指导朗读,体会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
2.教师小结:父亲如此郑重地交给儿子一尊残缺的青花瓷瓶,究竟是让儿子找寻什么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用“闻名天下、郑重其事”各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一)请学生用简要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师过渡:面对父亲的考验,“我”是如何修补这尊残缺的青花的?
二、深入学习,细读理解
(一)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我是怎样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的?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二)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修复———复制——创作
(三)自读第二部分。
思考:在这三次尝试当中,“我”和“父亲”都有怎样的表现?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出自己的理解,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班内交流画下的句子,教师引导:
1.请学生交流“修补青花”这部分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如饥似渴地翻阅关于青花的书籍,渴望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探访到那片青花。”
从“如饥似渴、渴望”中能体会出“我”怎样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句子。(心情急切、努力、入迷)
(2)“终于,有一天,我在一堆破碎的瓷片中找到了一片,它竟然和那瓷瓶上缺的那片青花完全吻合!”
从“终于、竟然、完全吻合”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我”是怎样的心情? “终于”说明艰辛的劳动终于有了回报,是多么不容易。
“竟然”写出了“我”找到瓷片时的惊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结尾的感叹号表达了“我”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并试着读出来。(后一句读出惊喜的语气)
(3)“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并满情期望地交给了父亲。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
父亲对我修补的青花并不满意,“我”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失望)
2.请学生交流“复制青花”这部分内容,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我已经找到了瓷片,不是吗?我已经修复了青花,不是吗?我的技艺不够精湛吗?我的青花不够完美吗?”
①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不是吗”和四个问句?这是为了强调 “我”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自问,写出了“我”痛苦的心路历程,“我”在矛盾与思索中继续寻找青花的答案。)②指导朗读句子。
(2)“我决心复制祖辈的青花来弥补那残缺的一片,我要让祖辈的青花不再有任何的遗憾。”
我的心情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句子中的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呢?(重新振作,执著)(3)“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的瑕疵,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
①从父亲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虽然复制的青花没有任何瑕疵,但那只是祖辈的青花,所以父亲仍感到不满意。表达了父亲追求完美的执著精神。)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此时你会有何想法?
3.请学生交流“创作青花”这部分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1)“在梦想中,祖辈的青花纷至沓来,仿佛在向我昭示着什么,而我凝视着满地的毛坯,满眼的迷惘。”
此时,“我”心中会想些什么呢?透过“凝视”这个词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我”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迷惘”中苦苦探寻青花的答案。)(2)“这时,我仿佛听见,我的青花像一尾欢快的游鱼在清澈的溪流中歌唱。”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把青花比喻成“游鱼”在水中歌唱、嬉戏,形象地表达了“我”获得灵感后无比快乐的心情。)
(3)“在绚烂的青花中,……”
①请学生联系上文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我”站在古人肩膀上找到的青花呢?(是因为“我”修补、复制都是在学习古人的技艺,而如今灵感的来源是吸收了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产生的。意思是“我”在不思地思索与实践探究中,掌握了祖辈制作青花的工艺。)
②你认为这青花仅仅是我“找到”的吗?(不是,是我通过执著地努力,不断地实践得来的。)
③“属于自己的青花”是什么意思?
(“我”在祖辈所制作青花的基础上,独立构思,制作自己理想中的青花,这是自己创作的,是属于自己的青花,而不是对祖辈的青花的修复与复制。)
体会:“我”为之所付出的努力,感悟父亲无声的引领,以及“我”执著不懈的精神。
㈣.小结过渡:对于“我”自己创作的青花,父亲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他的笑,也使“我”终于窥破了当初他故意打破那尊青花的心机。原来,父亲是为了让“我”明白什么呢?
1.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修复和复制”只是维持青花的原样,青花的制作工艺只会止步不前,所以不是青花的归宿。
“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是在继承祖辈制作青花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超越,青花的制作工艺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制作出更完美的青花来。因为父亲追求创新,所以他烧制的青花独树一帜。
2.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回顾,升华主题
(一)思考:父亲要的“祖传秘方”究竟是什么?(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总结:陶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而中国瓷器的发展,则以青花瓷器为最早,在世界享受有盛誉,被称为“人间瑰宝”。这是一代又一代的青花瓷艺人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结果。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同时又激励着他们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不断创新与完善,让中华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景德镇瓷器、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了中国的象征。我们在欣赏这些杰出的艺术作品时,不得不向这些伟大的先人们鞠躬致敬。同时,我们还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伟大精神,把中华艺术推向高峰。
(三)请学生用几个词语来概括文中的“我”和“父亲”。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资料,了解关于青花的知识。
2.搜集关于锲而不舍付出努力,追求理想的故事、名言,制成卡片。
让学生明白此处的“找到”深层的含义是“创新”,由此体会出“我”成功创作青花的艰辛。
使整个教学按“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顺序进行回归,目的明确,环节清晰。用积累的词语形容文中的人物,既巩固了学过的词语,又深化了对文章人物的认识。
第四篇:《青花》教学设计
21青花
【教材分析】
陶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而中国瓷器的发展,则以青花瓷器为最早,在世界享有盛誉。本课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写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热烈赞颂之情。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帮助学生认识本课生字新词,会写“鬓、访”等7个生字;理解“两鬓斑白、锲而不舍、瑕疵、纷至沓来、迷惘、郑重其事、如饥似渴、茅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了解“我”的努力,读懂父亲的表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青花瓷的多媒体电脑课件和文字材料、图片、歌曲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青花瓷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读熟课文,初步感知。学习课文1——4自然段。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青花瓷》片段,配合课件出示青花瓷器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听两方面欣赏青花之美。
2.师:这些漂亮的瓷器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青花”。(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后的“学习链接”,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青花瓷的资料,认识青花。
4.教师小结:2007年11月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个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扁壶以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课件出示图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仪小姐的礼服,设计灵感也来自于这完美的青花瓷。
青花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价值,为什么能成为“人间瑰宝”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青花的动人故事,相信一定能带给你很多启示。
(围绕“青花”,从欣赏图片到朗读文字,感受青花之美,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3.自学反馈,全班交流。(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2)结合评议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全文,选择自己读得最满意的段落加强练习。2.采用学生互相推荐的方法,读通全文。3.思考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以求得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前因后果。)
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
1.学习课文,了解“我”为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所付出的努力,从中体会“我”执著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父亲的“心机”,感悟父亲的良苦用心。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导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人间瑰宝”——青花瓷
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
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
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文字背景为青花瓷图片)
(指名朗读,教师引读)
2.能做出这样完美的“人间瑰宝”,究竟是怎样的人?父亲要给“我”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寻求答案。
二、学习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神情和语言的语句,体会父亲的心理。2.反馈交流,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父亲回答道:“因为你还没有长大,还不懂得什么是完美。”
①在父亲眼中,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呢?
②带着父亲对制作青花事业的热爱齐读。
(2)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
①父亲期盼什么?想说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沉默呢?
②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感受送进这句话再读。
③带着对“我”的企盼齐读。
(3)可是,父亲一脸肃穆。半晌,父亲才说:“你应该去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找到了也就得到我的配方了。”
①父亲为什么一脸肃穆,这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学生想象补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②带着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齐读。
3.小结:父亲是那样热爱青花,为了让青花的制作工艺得以传承与发展,他对“我”满怀企盼,他知道言语的表达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还不能理解,就想方设法引导“我”从实践上去领悟。
三、深入学习,寻找“我”的心路历程
1.父亲要教我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
(联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要给“我”的祖传配方就是让“我”明白: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5——16自然段,思考: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我是怎样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的?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寻找、复制、创作)
4.再自由读5——16自然段,思考:这一路寻找,我都经历了哪些迷惘和艰辛?是什么引领着“我”苦苦寻觅,苦苦求索,最后走出迷惘,灵光闪现,茅塞顿开?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和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
(2)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3)有问题同桌可以交换意见。
5.指名反馈,体会父亲的引领以及“我”的执著,并随机指导朗读。(师随机板书:不满意、冷眼、笑容)
我的心理活动:
①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的?
②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我已经找到了瓷片,不是吗?我已经修复了青花,不是吗?我的技艺不够精湛吗?我的青花不够完美吗?
③父亲要告诉我什么?那缺失的青花到底在哪里呢?
父亲神态的变化:
①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
②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父亲的白眼。
③那天,父亲看到我自己创作的青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6.用下面的句式,结合我的行动、心理活动和父亲的神态变化,说一说我寻找的经历。
课件出示:
当我……时,父亲……,我……
当我……时,父亲却……,我……
当我……时,父亲终于……,我也终于……
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7.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能做出这样完美的“人间瑰宝”的,是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青花瓷艺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这么完美的青花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象他们一样的人,都在默默地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事物,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师生共同举例,如:戏曲演员、书法家、画家等等)
2.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跟大家交流。
第五篇:《青花》教学反思
《青花》教学反思
《青花》这篇课文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我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中悟。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资源,调取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在引导学生体验“我”为得到青花的家传配方作出艰苦努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苦苦寻觅”弄清楚“我”所经历的“寻找——复制——自制”这三个阶段,进而去思考每个阶段“我”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联系描写父亲的不同的神态的语句,理解课文所赞美的历代艺人的创新精神。
文中编排了一幅插图,描绘了父亲把一尊青花瓷交给了儿子的情景。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幅插图,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