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时间:2019-05-13 21:2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教 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红柳形象,体会红柳精神并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速读、跳读的要领,能够在速度、跳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2、引导学生揣摩和品位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数控班的学生。

1.职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上存在惰性心里。2.由于是数控班级,学生全部是男生,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朗读法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媒体播发青藏高原与红柳的图片配合口述导入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便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如果西藏是“人类之谜”,那么阿里便是“人类的谜中之谜”。毕淑敏17岁便开始在此当兵,她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11年,对阿里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状况非常了解。阿里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与北极、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的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但这里却生长着一种植物。毕淑敏把这唯一的绿色植物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棵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由学生介绍作者,同时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至今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处女座《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散文集《婚姻鞋》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完毕后课件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学生集体朗读。(根据学生集体朗读的情况从字音、字形、词语释义角度纠正读音、识记字词及理解词义。)

遒劲(qiú jìng)、健硕、酷寒、褶皱(zhě zhòu)、逶迤(wēi yí)廖寂、尸骸(hái)、苍穹(qióng)、砂砾(shā lì)、栖(qī)息、訇(hōng)、不可思议、浩浩荡荡、本末倒置、盘根错节、生死相依、触目惊心

3、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请学生根据文中对红柳的描述,陈述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柳?

结合课文导读明确:

(一)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二)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三)红柳消亡,沙尘肆虐。

四、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明确课文题目意义:

从近、太阳、树三组字词分析题目蕴含的含义。

首先: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表层含义)。

其次: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气势,蕴含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量。

最后: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课堂小结:

1、复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作者简介、本课内容及解题)

2、课下识记本课字词。

第二课时

一、由学生口述对红柳的印象导入新课 提示:顽强、奉献、悲剧形象的描写

二、研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

1、采用跳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采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及产生什么作用。(学生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品味语言)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作用:拟人手法。“微笑”一词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作用: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描绘了红柳的外形,刻画出红柳的精神。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关键词句:

环境: 酷寒 缺氧 枝叶花:微笑

根:像巨大的章鱼脚爪

如同冰山

如盘卷的金属

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表现手法:出色的修辞(拟人、比喻),形象生动

形象特点:珍贵、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

作者情感: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3、速读课文,找出体现红柳顽强的生命力的语句,感悟红柳的精神。

1)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2)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2)“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3)“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小结:以上4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三、跳读课文,再识红柳,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1、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语句)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5)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地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地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训练学生 的概括能力)

关键词:队伍:浩浩荡荡

工具: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 工作量:可怕

工期:几天时间、漫长

劳动力: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

作用: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找出文中相关语句。(集体朗读,反复揣摩多媒体展示的语句)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总结)

明确: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

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明确:(当时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的理直气壮、义正言辞的情态,从反面揭示出砍伐红柳事件的可悲,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四、分析红柳的结局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是雪域高原的“唯一的绿色”,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红柳的结局如何?课文中那一句话暗示了红柳的结局?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语句)

1、“ 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暗示了红柳的结局。

2、结局: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

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再幽深的树怪,尸骸散地了。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精读结尾,升华主题

1、作者文章的结尾冷静地说:听最近到阿里的人讲……通常会非得十分遥远。这段话有什么深意?

这是作者在为生态平衡和人类的未来担忧,也是面对破坏生物链的现实做出的最冷静的思考,更是想唤醒人们。让人们想到:如果不改变只顾眼前不求长远的思想,未来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六、布置作业:

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就此问题写一篇倡议书。

七、教学反思: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被动性,不善于从文中的语句去品读文章蕴含的内涵,更缺乏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概括能力。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适当引导的作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环保意识。

第二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能力目标:能够找准关键词、句,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2、剖析作者平静叙述下的复杂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的理性思考。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作业,分组准备

布置课前作业,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制成PPT以备展示。

1、查找红柳的资料

2、了解我们身边环境污染的现状

要求:小组合作,有搜集,有制作,有展示。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圆明园被烧毁的视频片段,教师介绍视频: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据统计,在这次历史事件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150万件文物被掠夺,“万园之园”的风貌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

教师提问: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气愤、悲伤、震惊、一幕人间悲剧。

教师: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如同摧毁世界名园一般,另一幕悲剧正在我们中间上演。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跟随毕淑敏老师走近红柳——这离太阳最近的树。

三、感悟情境、体验探究

(一)品红柳之美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了红柳的形象。在文章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对红柳的形象进行了描写。现在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找出红柳给你留下最美好印象的句子,说一说理由。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

1、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2、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

3、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教师分析:

1、从作者对红柳的枝干、花、叶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到红柳外形的美,但是,更重要的在后半句,“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在作者回忆自己当年在高原当兵的经历时,她说:每一天的头上都仿佛悬着一把剑,是不是地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很可能睡觉时就睡过去了,行走时仿佛心脏炸裂一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环境,红柳却可以微笑面对。表现了红柳什么样的品格和态度? 教师明确答案:从容不迫、怡然自得

2、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句子大多都是对红柳根部进行的描写,老师将它们汇总在了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描写都反应了红柳怎样的特点? 教师明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英魂。教师过渡: 学生展示:

(二)感红柳之悲

教师过渡:咱们的同学作业完成的很好,不仅让我们大家对红柳有了更具体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还送给大家一首红柳的赞歌,我们的文章看起来也真是一首红柳的赞歌,然而,同时,它又是一幕悲剧。作者曾认为,如此珍贵的高原精灵必与雪域永在,然而,事实上呢?“如此珍贵的“高原精灵”有着怎样的结局?”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速度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学生可能答案:

1、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从訇然倒下。

3、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4、被挖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5、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教师总结过渡:如此珍贵的高原精灵,却命丧人类之手,贪婪的人类,其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先是枝叶,再是根须,甚至连幽深的树灵也不曾放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类如此残酷的伸出魔爪魔爪呢?文章当中,作者同司务长的一段对话对此做了交代,我们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来完成这段对话。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情大家分组讨论,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教师小结:经过长时间的证明,再重要的事情,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教师举例:)60多年前的前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却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

(三)悟红柳之诫

在作者离开的高原的时候,那里的人们还在振振有词地挥舞着利器,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我们的作者留下的两个疑问?这两个疑问是什么?

学生回答: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他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

事迹上,对于这样的问题,生活早已给出了答案。黄沙已经飘过了村庄,飘进了城市,飘到了你我身边?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如今的司务长还会不会一如当年的振振有词? 学生:不会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像司务长一样的人还大有人在,我们人类做错的也不仅仅只这一件事,在课前,老师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调查一下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我们请这一组的同学代表到前面来展示。同学展示

教师过渡:刚才的同学给大家做了很全面的展示,其实,造成了如此严重污染的刽子手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人类总是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大张旗鼓地改造自然。然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真的是人类才是主宰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同自然相处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只有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才能保人类的太平。

第三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2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的手法,体会与《森林写意》在写作特色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朗读、讲析、讨论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教师板书:颂歌、悲歌)

二、新授

(一)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 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

(二)(师生齐读,约十分钟)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 红柳树。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 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3、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了

A、拟人

B、叙述

C、描写。

明确: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选 C、描写。

4、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红柳树,那么他要歌颂什么呢?

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它顽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a 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b '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c'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d '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e '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红柳还有哪些精神?

a 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当人们用它烧饭时,它'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

三、小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串讲课文:

1、红柳是高原上的精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 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 学生找:

'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 红柳树惨痛的悲剧。

3、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 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 是这些吗?同学讨论2分钟

a: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4、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

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

c: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 a: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c: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

小结:本文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

5、下面请同学找出本文的比喻句5个,找出文中的描写5句,时间为5分钟,可以讨论。(学生讨论5分钟)a:文中的比喻句有:

(1)'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2)'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4)'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5)'„„好似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 b:本文的描写有:

(1)'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2)'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3)'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4)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5)'它们如盘卷的金属,„„'

6、找的比喻句和描写句子都对,但是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有 相似点,红柳和冰山有何相似处?这个比喻有何含义?(学生共同思考讨论)

a:两者的相似点是,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这个比喻赞美 了红柳的伟大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7、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我们应怎么做?

a: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

小结课文: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课文练习

一、注音:

皱褶()谷穗()铁锨()逶迤()枝桠()遒劲()訇()镂空()尸骸()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课文中挖掘红柳的悲剧意义?

2、文章的题目有无其他含义?

3、请概括文章的主题

4、文章的抒情有何特色?

5、本文和森林写意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三、参考答案:

1、挖掘红柳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的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2、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离太阳最近'。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他伟大的力量。联系挖掘红柳,可见悲剧效果已从主题上含蓄地表现出来。

3、文章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以及挖掘红柳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和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4、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

5、本文和《森林写意》一文都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主题一致。但《森》是采用全景式来表现作者对森林的思考辐射面很宽,结构很活泼,写意的味道很浓;而本文则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

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找出这些句子,并在相应处注明修辞手法。[明确]:

(1)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修辞:比喻 枝干——铁一样锈红 碎叶——凤羽般(2)„„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修辞:拟人 通过“微笑”一词体现

(3)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修辞:比喻 根——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4)红柳如同冰山。

修辞:比喻

(5)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修辞:比喻 根系——盘卷的金属

(6)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修辞:比喻 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的红柳——镂空的恐龙骨架

(7)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修辞:比喻(借喻)红柳苍老的手臂——粗壮的树干

(8)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修辞:比喻、拟人 沙丘——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拟人通过“怒向”一词体现

(9)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修辞:比喻(借喻)红柳——原住民

第四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速读、跳读的要领,能够在速度、跳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2、引导学生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精彩的比喻、拟人; 欣赏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特点。

2、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计算机班学生根据自己电脑网络的优势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全班分三组进行:

第一组:

1、字、词读音、释义(即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作者有关资料 第二组:青藏高原美景图片

红柳图片

第三组:人类破坏生态的资料、图片(乱砍滥伐、过度开发等)

二、交流学习:

1、字词落实,夯实基础。

2、作者及其作品、作品特点。

3、青藏高原美景图片,红柳图片展示

三、反复诵读课文

四、布置预习:

1、找出文中描绘红柳和表现红柳精神的语句。

2、找出描写红柳结局的语句。

3、找出文中记叙挖掘红柳过程和描写挖掘场面的有关语句。

4、为什么称红柳为“离太阳最近的树”?体会题目的深刻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以学生对红柳的口头描绘导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绘上一堂课在网络图片上看到的高原的美景及红柳的样子。)

二、感受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感情。

1、感受红柳形象(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红柳的的?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读一读。)

明确: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微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红柳对什么微笑?

明确:“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2、感悟红柳的精神(跳读课文,找出体现红柳顽强的生命力的语句,用笔圈出关键词句,读一读。)

1)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2)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2)“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3)“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小结:以上4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3、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关键词句:

环境: 酷寒 缺氧 枝叶花:微笑

根:像巨大的章鱼脚爪

如同冰山

如盘卷的金属

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表现手法:出色的修辞(拟人、比喻),形象生动

形象特点:珍贵、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

作者情感: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三、明确课文题目意义:

在充分感受红柳形象、感悟红柳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文章题目“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含义: 首先: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表层含义)。

其次: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气势,蕴含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量。

第三: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四、红柳的结局如何?(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是雪域高原的“唯一的绿色”,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红柳的结局如何?课文中那一句话暗示了红柳的结局?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 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暗示了红柳的结局。

2、结局: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

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再幽深的树怪,尸骸散地了。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可悲的仅仅是红柳的结局和命运吗?让我们再来看看人们是如何挖红柳的?

五、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5)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地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地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关键词:队伍:浩浩荡荡

工具: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 工作量:可怕

工期:几天时间、漫长

劳动力: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

作用: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

强;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 简析: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

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简析: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当时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美被毁灭,可悲!

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

六、小结:

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对自己行为的不自知而悲。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七、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1、比一比,想一想:

30年前的阿里,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伐尽了高原唯一的绿树;

60年前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

2、列举过去我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 ①荀子: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明确地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作用于自然。)

②毛泽东:愚公移山,人定胜天!

斗天斗地其乐无穷!

③茅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3、学生自由讨论:以“人类是主宰”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行动,是否恰当?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多媒体展示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等行为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灾难频至的画面。)

4、教师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反思人类过去那种“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六、布置作业:

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就此问题写一篇倡议书。

第五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第六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归纳概括,理解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角度的感知生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多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又名《向红柳忏悔》),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教师板书:颂歌、悲歌)

二、介绍作者。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预约死亡》、《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婚姻鞋》、《心灵处方》、《我很重要》等。

三、新授。

(一)分析红柳形象,体会“颂歌”。

齐读一、二段,然后回答: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学生找出语句)

(1)“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关键词:“有时”、“不可思议”,写出红柳的稀少、难得,生存就是奇迹。)

(2)“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通过“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艰难;比喻的手法,把枝干比作“铁一样”,写出枝干强健、坚硬、有力,把碎叶比作“凤羽”,写出树叶的茂盛、华丽、美艳;拟人的手法,红柳对着恶劣环境“微笑”,写活了红柳面对恶劣环境时的从容不迫、乐观开朗,整句话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3)“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关键词:“百年”、“小小的一蓬”,写出红柳的生长缓慢,珍贵难得。)

明确:课文第二段介绍了红柳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突出其珍贵稀少和极强的生命力。(板书:珍贵稀少,生命力强)

3、自由读课文剩下部分,继续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进一步体会“颂歌”。(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11段)(前一句运用比拟手法,后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写出了红柳根粗、长、壮、多,根系庞大,突出红柳生长旺盛,生命力极强。)

(2)“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13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比作“冰山”,突出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红柳露出地面的极小的一小部分,它的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板书:力量伟大)(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14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盘卷的金属”,写出了红柳根的坚挺而硬韧,根的内部具有强大的力量;把红柳与沙砾黏结的状况比作“钢筋混凝土”,写出了红柳把沙砾黏结的极其坚固,突出的表现了红柳极强的固沙能力。)(板书:固住流沙,保护环境)(4)“(红柳)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14段)

(关键词是持续、稳定、熊熊、压缩、爆裂,写出了红柳根燃烧起来后释放的热量强度大、浓度高、时间长、热量非常多,突出表现了红柳内部具有无限的能源,伟大的力量。)(5)“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14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傲然不屈的英魂”,写出了燃烧时弥久的保持着原有的形态,突出红柳根的顽强与生命的不屈。)(6)“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15段)(关键词:“枝丫遒劲”、“腾越”,写出了红柳雄健有力;把红柳根比作恐龙骨架,写出了红柳根的高大,突出红柳根生命力的顽强。)(板书:顽强不屈)

4、请大家结合以上的分析,归纳红柳形象特点。学生独立归纳,自主回答,教师明确。

红柳形象特点:珍贵、稀少,用巨大的根系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傲然不屈的精神,给高原带来生命的绿色和希望,是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板书: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

小结: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包含感情地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上的“精灵”。文中无一“赞”字,但却字字在赞,句句在颂,作者把自己的激情融注在字里行间,融注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之中。

(二)体会“悲歌”。

1、如此珍贵,如此可爱,如此被作者颂扬的高原精灵是不是得到了人们的重点保护?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

明确: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却被人挖掉了,当做了燃料,最终毁于人手。(板书:命运悲惨,毁于人手)

2、齐读课文19至21段,思考并回答:

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红柳被“掘净烧光”,尘沙肆掠的情形,表现出作者对高原生态环境的担忧。希望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板书:掘净烧光 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

(三)研读题目。

1、通过以上的分析,谁能来解密课文的题目。作者为什么称红

柳为“离太阳最近的树”呢? 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二是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三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2、能否将课题改为《红柳赞》? 明确:不能改为《红柳赞》,因为课文除了刻画红柳形象,赞颂红柳之外,还写出了人们“挖红柳”的过程,写出了红柳的遭遇、红柳的悲剧。

四、小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

行文思路:红柳挺立,雪域曾辉——红柳遭难,毁于人手——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二、继续阅读分析课文。

1、课文哪些段落叙述了人们挖红柳?题目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来叙述人们挖红柳的过程?

明确:课文第3——18段写人们挖红柳。课文用大量篇幅叙述人们挖红柳,一方面是要反衬红柳的伟大,另一方面要写出红柳的遭遇,揭示出红柳的悲剧。如此珍贵、如此可爱,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希望的树,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保护,最后却被挖掉了。

2、红柳是高原上的精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

明确:“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 明确:红柳树惨痛的悲剧。

4、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讨论2分钟

明确:a: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

生态环境。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5、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

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

c: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

a: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c: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

小结:本文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

6、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我们应怎么做?

a: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

三、小结课文: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课文练习

一、注音:

皱褶()谷穗()铁锨()逶迤()枝桠()遒劲()訇()镂空()尸骸()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课文中挖掘红柳的悲剧意义?

明确:挖掘红柳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的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2、文章的题目有无其他含义?

明确: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离

太阳最近”。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他伟大的力量。联系挖掘红柳,可见悲剧效果已从主题上含蓄地表现出来。

3、请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以及挖掘红柳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和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4、文章的抒情有何特色?

明确: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

三、完成拓展练习。

附:板书设计

珍贵稀少,生命力强 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 赞歌 固住流沙,保护环境 力量伟大,顽强不屈 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命运悲惨,毁于人手 悲歌 痛心与忧患 掘净烧光,尘沙肆掠

保 让

护 生

生 命

存 自

环 然 境 流 淌

下载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7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阳光喔阅读D 《离太阳最近的树》、《爱尔克的灯光》 教案 7.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整体感知课......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五篇材料]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目的】 1、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

    11离太阳最近的树练习题[精选合集]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离太阳最近的树》以“生命关怀”为主题,收集了毕淑敏各个不同时期的散文数十篇,娓娓道来如何敬畏生命,面对生命的苦难我们该何去何从,拥有什么样的心态......

    离太阳最近的树_课堂实录(大全五篇)

    教学目标:阐述你对孟子民本观点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离太阳最近的树》优秀读后感

    那些离太阳最近的树,用乐观的精神面对残酷的现实,为人们做出贡献。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这英雄般红柳灭绝的原因。三十年前的一天,作者去高原砍伐红柳,但它们虽然不愿倒下,可还......

    6 离太阳最近的树[优秀范文五篇]

    【教学目的】 1、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

    6离太阳最近的树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六 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重点:借助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创设学习场景,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内容和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阅读,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