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枫桥夜泊(二)人教义务版 教案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方案(图)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依次质疑了哪些有关《枫桥夜泊》的“新解”。2.体会反驳“新解”的方法及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4.引导学生认识敢于质疑、探究学习的可贵意义。[教学重难点] 1.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驳论方法。
2.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修辞方法对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3.领会“质疑”的现实意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注重个人阅读感悟。
2.提倡合作讨论教学法,积极交流,彼此启发,体现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集体背诵小学学过的《枫桥夜泊》,请一位同学谈谈这首诗描绘的内容。)张继的这首宁静清丽、意境幽远的诗歌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喜爱,有人为了翻新,对这首诗进行了一番“新解”,也有人就此“新解”予以了反驳,究竟孰是孰非,“文字大战”如何裁决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刘金同志的《<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二、解题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即质疑对《枫桥夜泊》的所谓新解。“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对该“新解”表示疑问;要列举理由,否定别人的错误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见本文属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驳论文,即通过反驳对立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常常运用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是直接将对方的观点驳倒;反驳论据是指出对方论点所依据事实的虚假性或片面性,从而驳倒其论点;反驳论证是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方面的错误,进而指明不能由对方的论据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其论点也不能成立。驳论据和论证最终是为了驳论点。同时驳论往往跟立论紧密联系着,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以便彻底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
三、研习课文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原则:眼、手、脑并用。
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自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揆情度理 招徕 索隐 积累下列词语:
望文生文 脍炙人口 匠心独运 索然无味 无懈可击 好事之徒 揆情度理 牵强附会
(解说: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正确、自然使用工具书,使字音读准,释义确切,探知渊源,并善于积累语言,使之成为真正的“习惯”。)(2)思考中心问题:作者反驳了对立方的哪些“新解”。然后试列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可以是提纲式、网络式等)。全文共8个自然段。文章起笔即谈到“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然而听得多了,不觉产生了一点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点明要对“乌啼”、“江枫”、“愁眠”质疑。纵览全文,作者分别在第3、第4及第5—7自然段对首句所提出的三项内容分别照应,逐一反驳,并构成了全文的主体部分。第8自然段则以“总之,我觉得,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为小结,再次强调自己的立场,并提出善意的告诫,收束全文。因此,可编写下列结构图:
(解说:默读可以获得一种“纯自我”的阅读体验,不受诸如朗读等形式出现时别人声音、语速等含有情感成分的暗示,是一种最直接、完整的人与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可以说,它是初读文章、获得整体感知的最佳途径。在默读基础上,若能紧紧把握住全文的基本问题“什么新解”、“如何反驳”,就不难理出全文的大体思路、整体布局了。让学生运用结构图来表达文章的主体内容及内在逻辑关系,具有像建立交桥似的立体思维,如果学生列得较为详实,说明此类学生逻辑语感强,内在思维语言和外在表达语言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写不完整,尤其是种属关系不明,则其两种思维水平还停留在平面上,逻辑语感还不具备,今后的语言训练要注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使思维具有抽象性。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能够独立感知全文,独立思考第一步,独立了解文章的主体内容,使文章也了然于胸。其过程可能是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理解得可能完整、正确,也可能零散、偏颇,但这是一个可贵的“悟”的过程,“悟”的锻炼。我们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阅读体验,并引导他们敢于、善于积累自己的阅读感受。)2.交流学习成果。
可以到黑板板演或利用实物投影仪等方式,由2—3名学生讲解问题答案及结构图。(解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互相启发。)3.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学习第一部分(1—2)A.朗读这两个自然段,考虑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1自然段连用了3个问号疑问,应用质疑语气。第2段以“我认为”起笔为首句,是强调作者观点的中心句,要用肯定的、斩钉截铁的语气,从第二句起,“你看:凉秋夜半„„”要用宁静、惆怅的语气,尽力用语言营造出《枫桥夜泊》诗的意境。
B.作者既然要质疑“新解”,为什么在文章第一句却谈到:“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我们听到对古诗词翻新的解释时,往往很好奇,觉得新鲜,也自然“反思”自己对此诗的原来理解,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作者这样起笔,易与读者形成共鸣,“是呀,我也会这样”。然而,作者也暗藏伏笔,一个“初听”预示这是直觉反应,非理性认识,紧接着作者发出三个“是„„吗?”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环环相扣,将读者带入了深层思索的空间,这样迂回作战,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利于读者对自己观点的接受。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反驳关于“乌啼”新解的方法。
A.请两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一生读“新解”部分,一生读“反驳”部分。
B.分析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反驳,提示性词语为“其次”、“第三”。首先,援引《乌夜啼》、《乌夜啼引》、《短歌行》等,论证“乌鸦夜啼”存在的可能性,说明不能用普遍概括特殊,属引证法。其次,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很多祝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梁山伯庙的出现,证明乌啼桥可能是后来的好事之徒命名的。第三,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证明“乌啼桥”不合常理,这样层层深入,令人信服。
(3)以四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全班分为左右两大部分,以驳“乌啼”为例,分别学习作者是如何反驳“江枫”与“愁眠”的。
(4)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请小组上台展示合作学习结果。(5)教师点拨、小结。
A.留心观察高效学习的小组,肯定其做法与成绩。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注重对其仪表、口头表达进行评价,以正面为主。
B.归谬法是其主要论证方法。(6)阅读末段,交流对本文“质疑”的看法,激发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但须以事实为依据,本着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作内行人”,“作踏实事”,严肃扎实治学。
4.欣赏品味
这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作者成功地运用例证法、归谬法等,从分析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人手,对“新解”先质疑,接着逐一反驳,或驳论点,或驳论据,腾挪变化,层层推进,说理透辟,条分缕析,绵里藏针。
文章在前段直接摆出对方“新解”对“乌啼”、“江枫”、“愁眠”的考证,即连用三个“是„„吗”的疑问式,总体质疑,驳其论点。
只有驳倒敌论“新解”,自己的论点方能确立。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运用严密的措词,复句句式如“无论如何不在于„„,而在于„„”,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枫桥夜泊》脍炙人口是因其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而绝非其考证的“三座桥”、“一座山”,对方论点的虚假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写到这儿,尚嫌单薄。在第3—7自然段中,对“新解”所考证的“乌啼桥”、“江村桥、枫桥”、“愁眠山”的论据逐一予以反驳。作者运用引证法,引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乌鸦夜啼存在的可能性。在第4段中,作者巧妙运用归谬法得出即使“新解”能够成立,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的结论,语言幽默、犀利,指出其考证实在无多大价值,毫无必要。在第5段中直接运用反证法,关于对“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新解,连用两个“索然无味”反衬这些考证毫无意义。接着又运用归谬法,诗因染了主观感情,才有动人的意境,相反按某些考证,“月落”、“乌啼”、“夜半钟声”都变成死的了,引出其荒谬的结论,从而间接驳倒其论点。作者接着又驳其论据无文献证明,不仅指出其论据的虚假性,而且照应开头,提出这样的“新解”其实贬低了诗的艺术价值,糟蹋诗。
这篇驳论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准确运用关联词,“首先„„其次„„第三„„”“再者„„最后„„”使得文章极富条理性。作者还巧妙用设问、反问和短句、复句等多种修辞方法、句式,使句子变化多样,摇曳多姿,行文跌宕起伏,开合有致。总之,本文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作者以轻松笔调信笔写来,如聆听长辈谆谆教诲,变枯燥深奥的学术研究为浅显易懂的随感,深入浅出,易于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5.课堂训练
(1)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用概括性的语言及直观的方式,完善本文的结构图,并写在书上空白处。(2)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A.“江枫”的新解是什么?作者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反驳?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B.用横线画出本段的两个反问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C.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文中“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理解。
明确:A题中“新解”的含义最直观,若学会利用连词的用法,角度问题即迎刃而解,然后从具体到抽象,可以归纳出本段采用了归谬法。语言特点是准确幽默。B题“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
“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均用反诘语句,有力驳斥了对方,引起读者警醒,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是驳论文常用的句式。以此反馈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写作特色的掌握。C题从文章美学的角度,引发学生对关于诗歌鉴赏的思考,学生可能会回答得不全面、不深刻,但它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可以引导学生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断积累有关知识。
第二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设计理念;本节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
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
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
A、张继个人简介
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
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
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
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看看作者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江边展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枫桥夜泊》的诗配画朗诵。)
3、说说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初步说出景物)
自由读诗(要求读的通顺流畅)(小组互读,检查)
4、思考:《枫桥夜泊》这首诗流芳千古就是因为诗人借助文字流露出一种深远的情绪。你读出来了吗?(师提示: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出这种情绪。)
启发学生找出:愁。
三、品诗味,解诗境,再感愁绪。
过渡语:张继一夜未眠,写出千古名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他无尽的愁绪。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首歌曲,看看曲子怎样表达出诗人的愁绪的?
1、放MP3《枫桥夜泊》
2、交流:你听出了什么?
(寂寞。伤感。愁思。愁绪)
3、作者愁些什么呢?
过渡:是啊,愁由心起(板书:秋字下面添加心成为“愁”)诗人满腹愁绪无处诉说,辗转难眠。这时候,在他的眼里、耳中,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深深的愁意。
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月西沉,乌鸦噪,清霜寒给人凄清的感受。江枫摇、渔火闪、人独卧、无泫眠感知了诗人忧愁。寒山寺、夜半钟、敲客船、落心头,深知诗人心境凄凉。
现在请大家闭目想象:(师口诉描绘诗歌意境):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个漂泊流离的游子乘着一叶小舟来到了苏州城外的河边。夜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月亮也悄悄地沉了下来。岸边的枫树上,乌鸦时断时续地啼叫,四周围都布满了浓重的霜。这位身处异地的他乡游子躺在小船里,望着江边的枫树和江面的渔船灯火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不断在想:我出门在外那么长时间了,家中的年迈的双亲可否安康?妻儿可否无恙?我真想念他们啊!这满怀的愁苦该向谁倾诉呢?想着想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又一声一声地传到船上来,这位游子又增添了丝丝的寒意。
小结:情由景生,景由情起。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五、品诗味,解诗境,再感愁绪。
1、练习:诗人看到()()()()()(),听到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再读诗歌。想一想,怎样读?(语速要慢,读出诗人的愁绪)
五、拓展练习,学习解读诗歌意境。
a)
练习背诵,看谁能快速背诵诗歌?(小组竞赛)
b)
欣赏《涛声依旧》。在歌声中练习写下《枫桥夜泊》全诗。
c)
欣赏以下几首诗。(附后)
第三篇:《枫桥夜泊》教案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第四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第五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 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 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 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 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 《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 己带来的感受。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 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 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