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在课前就做过了实验操作过程,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根据数据我们会画出一幅曲线图,然后让学生对海波曲线图分析,学生很容易会发现海波有一个平稳阶段,然后开始学习海波的熔化。
学生很容易认为海波的整个曲线图都是描述熔化的过程,这个要通过提问与观察让学生理解整个曲线图中哪个阶段才是真正的熔化过程。首先这时可以提问分析AB、BC、CD三个阶段的状态如何,温度如何变化?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熔化的概念去判断那段是熔化的过程(根据“熔化的概念”这个提示比较重要),然后追问:海波开始没有熔化,达到48摄氏度时开始熔化,这说明海波熔化需要什么条件——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再追问:通过图你发现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何——不变。再次追问:此时海波有吸热吗?
总结:所以海波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之后才开始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一个固液共存的阶段。而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学生很容易得出晶体凝固时的图像。了解这些之后,对比海波和蜡熔化实验时收集的数据,对蜡可以简要的从温度与状态上说明与海波的不同。然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自己感觉还有不少问题没解决,下节课还要补充些材料和习题。
第二篇:《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将原来作为演示实验的“固体熔化过程”改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小组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较紧,可让部分学生做晶体的熔化实验,部分学生做非晶体的熔化实验,然后再相互交流。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索物理规律的活动中来。比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固体进行实验;自己根据图像说出不同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自己通过看熔点表分析物理规律等。
教材删去了观察凝固现象的实验,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凝固的整个过程,并画出图像使学生一目了然。这个实验可布置学生回家利用冰箱来做。具体做法可由学生自己设计。这样节约了课堂时间。
由于这节课内容较多,再加上这节课实验不太好做,课堂时间不够充足,导致有些组实验不太成功,也有的因为熔化时间比较短没能得到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特点等等。
今后的改进意见:
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估计要尽可能准确,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观察现象,并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第三篇: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胡东成
今天我的三个班都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尽管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课上下来,效果与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给二班上课时,我准备按照实验课的几个环节讲下来,却省略了最重要的“进行实验”环节,而是准备放到下一节课专门做实验。然后给出了学生实验数据,并由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可是我发现,由没有“实验”的数据得出结论,每一句结论都显得那么牵强。而且,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分析过程有点混乱,没有逻辑性,想到哪说到哪,这说明备课还不够扎实。以后的实验课的备课要在“分析得出结论”时的语言准确、简练和逻辑性上下功夫
在接下来的一班和三班上课之前,我抓紧时间准备了小组实验器材,用了两节课时间。在一班上课时,由于“实验前的准备”讲解过多,致使实验时间只剩下十分钟,实验没做完就下课了。三班的课在一班的下一节,由于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三班实验时一班做过的石蜡还没有凝固,致使课上耽误了不少时间换水,换蜡,这样一来,做实验的时间就有点苍促。所以,在以后的实验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偷懒。
第四篇:《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孙凤宇
《熔化和凝固》
本章教材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内容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熔化和凝固又是本章中比较重要的一节,由于本节内容规律较多,又有探究实验,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搞好本节课的教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如下: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为了能方便地搞好本课的探究实验,我把海波的熔化实验改为冰的熔化。事先在学校商店的冰箱中放置适量的水,结成冰后,在课前取出,用锤子击碎,放入试管中进行实验。
本课成功之处:
1.把海波改为冰后,成本低,熔化时不需要加热,用常温下的水即可。
2.方便、安全。实验时无明火,不需要加热,只需计时、测定温度即可。
3.能方便地分组实验,材料来源广泛,数量多。
4.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教学直观化。
本课不足之处:
1.实验耗时长,极大程度上占用了课堂时间。
2.把冰击碎后,温度能很快地升到0。C,不易测量出固体升温的过程。
为了能使本课得到更好的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找到一种即方便又能得到较好数据的实验方法,来满足教学需要。
第五篇:熔化和凝固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第2、3课时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
课 题:熔化和凝固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将原来作为演示实验的“固体熔化过程”改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小组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较紧,可让部分学生做晶体的熔化实验,部分学生做非晶体的熔化实验,然后再相互交流。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索物理规律的活动中来。比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固体进行实验;自己根据图像说出不同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自己通过看熔点表分析物理规律等。
本节课注重了生活实际,播放炼钢和冻雨视频,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教材删去了观察凝固现象的实验,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凝固的整个过程,并画出图像使学生一目了然。这个实验可布置学生回家利用冰箱来做。具体做法可由学生自己设计。这样节约了课堂时间。由于这节课内容较多,再加上这节课实验不太好做,课堂时间不够充足,导致有些组实验不太成功,也有的因为熔化时间比较短没能得到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特点等等。
今后的改进意见
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估计要尽可能准确,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观察现象,并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