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教案定稿

时间:2019-05-13 21:5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教案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教案定稿》。

第一篇:鲁迅教案定稿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多种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特色。

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难点]

1、对“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鲁迅到“平易温和”的鲁迅的认识转变。

2、由对鲁迅的新认识而思考怎样看待鲁迅的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对鲁迅的印象。(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冷峻等)

3教师引导: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一提起鲁迅,大家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鲁迅曾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教导过他们,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来到上海,曾和鲁迅有过一段很深的师生情谊,得到过鲁迅直接的关怀和提携。所以在1939年鲁迅逝世3周年之际,萧红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题为《回忆鲁迅先生》。本文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读过此文才感到:原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者鲁迅,他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这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二、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 — 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 年 9 月 25 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 — 1907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 年 1 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 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 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 5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介绍回忆录的有关知识: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即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学完之后,要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篇传记属于上述中的哪一种。

四、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五、整体阅读(培养阅读的速度和归纳的能力)。

1、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共有39节,为了学习上的方便,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这39节课文全部标上序号。阅读提示

①注意这篇回忆录中所写的鲜活的鲁迅,并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较。②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③这篇回忆录是怎样捕捉和描写鲁迅的生活细节,表现鲁迅什么样的个性? ④阅读课文后,除了作家的印象,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2、这篇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记述鲁迅的,请举印象深刻的一二例谈谈。明确:可以概括为家庭生活、交友会客、个性习惯这三个方面

家庭生活:解释海婴为何亲近萧红、尝鱼丸、与保姆相处、房间布置、病中家事(许先生的忧虑、忙碌,海婴的玩耍、问候)

交友会客:让晚走的客人坐小汽车并付车钱、和萧红开玩笑、特殊客人、看青年人的信、谈电影、谈公园、盛待客人、陪客人到深夜、谈踢鬼、病中请客

个性习惯: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品评衣着、喜欢吃北方的饭、包饺子、外出装束、不随便放东西、不在意自己的手稿、吃茶习惯、瞪摩登女郎、包书、带病工作、枕边的木刻

3、举例教师可参考如下

事件或角度

表现的性格、品质

写作方法

第⑴节

鲁迅的“笑”

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

略写、细节描写

第⑵节

鲁迅的步伐

轻捷

略写、动作、细节

第⑶节

品评衣着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正侧面结合、详写

第⑷节

夜谈和待人吃饭

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

详写、细节描写

第⑸节

招呼来客

爱开玩笑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⑹节

久雨偶晴的造访

和蔼可亲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⑺节

和海婴嬉戏

善解人意、童心依在 语言描写、对比

第⑻节

冯雪峰来访

好客、真心待友

场面描写、语言描写

第⑼节

对青年来信的态度

关心、宽容青年

语言和对比描写

第⑽⑾节

指导青年看电影

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

语言(直引和间引)

第⑿节

不游公园却勤出门

热爱、指导青年

对比、语言及细节描写

第⒀节

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节俭、好客

对比、细节描写

第⒁节

不吝校样纸及坐车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对比描写

第⒂⒃节

喝茶和抽烟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节俭)

对比、细节描写

第⒄⒅节

昼陪客人夜加班

惜时、勤奋

环境烘托、细节描写

第⒆节

对“时髦”的厌恶

朴素、不张扬、爱憎分明

环境、衣着、眼神描写

第⒇节

对鬼神的不相信

富有科学精神

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第(21)节

品尝海婴的鱼丸

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

动作 语言、对比

第(22)节

包书也要亲自动手

对工作一丝不苟

对比、细节

第(23)节

简陋的居住环境

俭朴、勤劳、待人真诚

环境、细节

第(24)节

书房就是卧室

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

环境、细节

第(25)(26)节 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喜静、勤奋工作

对比烘托 第(27)节

鲁迅先生病了

坦然面对疾病

对比、神情、语言

第(28)节

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

惜时、忘我工作

心理、细节

第(29)节

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

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

语言、神情

第(30)节

先生体质大不如前

一讲话就精神

神情、对比

第(31)节

妻子许先生的担当

工作如山、不得休息

间接描写

第(32)节

病中先生的饮食

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然

环境、语言、间接

第(33)节

病情不断恶化

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

神情、细节、间接

第(34)节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神情、间接、环境、细节

第(35)节

海婴的药瓶“玩具”

爱孩子、坚强

间接、语言、细节

第(36)节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

语言、细节描写

第(37)节

时刻伴随的小画

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细节、语言

第(38)(39)节

最后的时刻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六、扩展阅读:请同学们利用三、四天的课外时间,搜集下列作品阅读,加深对鲁迅平易温和性格的理解。

唐弢《琐忆》

阿累《一面》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据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回忆,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 50 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走近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研读课文

1萧红笔下的鲁迅是怎样的形象?从家庭生活、交友会客、个性习惯三方面分三组讨论交流试加以概括。教师总结如下: 家庭生活

①人之父的鲁迅 一个疼爱了解孩子的好父亲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体贴妻子的好丈夫(妻子对他:敬中有爱)③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幸福家庭的一家之主 交友会客: 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热情好客朋友众多的主人 一个温和宽厚、风趣睿智的长者 一个要求严格,教诲耐心的导师 一个和蔼宽厚平易近人的老人 个性习惯:

生活简朴 富有情趣

宽厚仁爱 幽默风趣

热情好客 善解人意

细致耐心 勤奋认真 坚强执着

3、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经典作品中的鲁迅与生活中的鲁迅有什么不同? 经典---冷峻 生活---平和

三、品味语言特色

讨论1:本文作者通过女性所特有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分组加以分析。

1、先请同学们品味下列描述性语言:

(1)第2节: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

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

(2)第4节第4段: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一定”,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爱护青年的长者风范。

(3)还有4节倒3段:笑声冲下楼梯来:

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4)第12节倒2段: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这几个连续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

(5)第19节倒3行: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等等。

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是: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

2、再请同学们品味下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抓住了人物在特定时候的个性语言,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

(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

抓住人物瞬间的特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这在那个时代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3)第21节倒2 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以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准确、先生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

(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等等。

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二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讨论2: 写此文,作者融入了很多感情,这也是回忆录的一个重要特点。任选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

(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特别是“全智者的催逼”)

(2)(第9节中)既有对先生帮助青年的敬佩,也有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

(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感受到了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具有人情味的形象。

(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

(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当然,这样的语言还很多,同学们还可再找出几例来品味。)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三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四、小结

1本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2总之,萧红笔下的鲁迅是一个热情、幽默、平和、睿智而又深刻的形象,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性情中人。这与我们心中那个横眉冷对、不苟言笑的思想家的鲁迅是不一样的。

第三课时

一、理解本文结构及叙述角度的艺术特色

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9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

(2)教师明确: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表面看来材料很散,但作者按时间的先后叙述,并用一根感情的红线把这些材料贯串起来,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从而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可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段落),这是为什么?

(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

(2)教师明确: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3、这篇回忆录的叙述角度有何特点?

作品中的“我”往往一身二任,既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

二、能力拓展:

1、“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并不矛盾。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地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与慈祥、平和,雷锋的平凡与伟大不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2、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应用: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

(1)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发言,教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伟大与平凡(论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②惜时(论据1: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论据2:鲁迅名言——“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③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鲁迅先生不在容易引起别人尴尬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

④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论据: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成名,稿费收入也不薄,但本文中所见的鲁迅先生却十分节俭——12节中“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的简朴穿著;13节中“这菜简单到极点”;16节中“鲁迅先生随时吸的是绿听子的便宜烟”;鲁迅对摩登女子的厌恶。)

三、课堂延伸

1、读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篇文章,使学生明白鲁迅的地位及鲁迅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

与鲁迅生命的相遇(钱理群)节选

我在北大上“鲁迅研究”课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大概是1985年第一次给81级学生上课,接着给82、83、84级学生讲,到现在为止在北大讲鲁迅差不多有15年多了。到2001年,用时髦的话来说,在新世纪的开始又来讲鲁迅,一方面是因为我是研究鲁迅的,上选修课就只能讲鲁迅;另一方面,是去年以来(也算是世纪之交吧)关于鲁迅有两个信息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个就是鲁迅的作品不断的被评为“第一”:《中华读书报》上评选20世纪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评为第一,听说《亚洲周刊》上评选20 世纪亚洲最有影响的作品,鲁迅的作品也是第一,据说因特网上选20世纪最伟大作家,鲁迅也是榜上有名。当然对这类投票也要作具体分析,相当多的人确实是出于自己的判断,另外也不能排斥从众心理,因为鲁迅太有名了,《阿Q正传》太著名了,好像我不选《阿Q正传》就显得我没有学问,有的人出于这种动机,也就选了《阿Q正传》。虽然不能太算数,但也能反映一些问题,就是鲁迅的重要性。还有一个现象,是去年在一些公开的报刊上以及在网上,有种种关于鲁迅的议论,我收集了一大堆。这些评说在我看来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过去对鲁迅争论的延续,鲁迅生前就不断有人对他提出非议,比如说一些年轻人觉得非得把鲁迅打倒不可,不踢开这块拌脚石自己就不能发展了;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说鲁迅“不宽容”、“心胸狭窄”等等,二、三十年代就这么说,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还是这番话,正是老调重弹,或者如鲁迅自己所说,是“老谱袭用”。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和鲁迅的时代大不一样了,我们需要在鲁迅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往前思考,这样人们就有必要对鲁迅达到的和没有达到的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常常带有一定的批判性,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以上两个围绕着鲁迅的“文化现象”,至少说明两点:第一,说明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遗产。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不喜欢他,你可能这样评论他,那样评论他,但你要是讨论、要谈论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你就不可能绕过鲁迅,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另外一点,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去年关于鲁迅的种种议论,我们就可以发现,人们对鲁迅的看法和他自己对现实生活,对现实思想文化界所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看法是相关连的,这也就说明鲁迅的文学、思想具有当下性,也就是说他还活在现实生活中和我们一起对话。鲁迅的当下性,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1996年10月16号《光明日报》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很有意思,题目叫做《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怎么还会活在90 年代呢?这篇文章写得很巧,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一个小标题,譬如说,《鲁迅论某些报刊之增广“闲文”》,下面是鲁迅的原文:“七日一报,十日一谈,收罗废料,装进读者的脑子里去,看过一年半载,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某明星如何打嚏的典故。开心自然是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迎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这是鲁迅30年代写的文章,但是我们读后的感觉却是鲁迅针对的就是90年代某些报刊上的文章。还有一个标题:《论出版社翻印之大量古旧破烂》:“‘珍本’并不就是‘善本’,有些是正因为它无聊,没有人要看,这才日就灭亡,少下去;因为少,所以‘珍’起来”。——这是鲁迅《杂谈小品文》中的一节,读起来好像也是在针贬当下的现实文化现象。鲁迅当年写的文章可以一字不动地在90年代发表,让你觉得他就是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在发言,这种“正在进行式”的存在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鲁迅这么有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推荐阅读

学生自由阅读鲁迅作品

《狂人日记》

《灯下漫笔》

《野草》 《伤逝》

四、小结

鲁迅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了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五、作业:

1任选上述论点或论题一则写一篇短文。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冷、热、第三只)眼看鲁迅

(人格评价、作品评价、地位评价、其作品应不应当撤离中学语文课本等。)

2).鲁迅印象

六、补充资料

1、鲁迅与朱安

2、鲁迅与许广平

3、鲁迅与萧红

4、鲁迅与周作人

第二篇:鲁迅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

设计人:吴爱红 第一、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鲁迅,感受他的平和、幽默、亲切、热情和勤奋等,将鲁迅还原为一个生动的人。体会回忆录的情感性

【教学步骤】

一 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情况

二 了解鲁迅生平

三 了解本文作者萧红概况

四 阅读、学习文本,感受生活中的鲁迅

(一)布置预习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概括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分三组精读课文,看看都写了哪些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课堂讨论 教师提示本文的特点之一:萧红以细腻的感受捕捉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写活了鲁迅。引出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要求分组讨论后回答:写了哪些给你印象深刻的细节?鲁迅先生的形象是什么?

学生反馈完,教师可作如下概括:

板书:

对妻子:尊重(妻子对他:敬中有爱)

对儿子:耐心、尊重、不以家长身份随意否定孩子的判断

对兄弟:体贴照顾

对朋友:热情好客

对青年:爱护、帮助、严格要求

对共产党员:热情相助,不避风险

其它:幽默、安静、严谨、勤奋、整洁、井井有条等等。

应到学生关注本文的核心词——平和

2.以本文的第二个特点——饱含感情,文学性强为引语,引出对本文语言的品味。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近思想者鲁迅,经由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思想,感知它的深刻。

【教学步骤】

一 由对鲁迅的争议导入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对鲁迅的评价、定性

中国官方的评价

王朔的《我看鲁迅》

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迷信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我们不能正视他。他是作为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存在的。在我读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并已得出自己的看法之后的很长时间,仍不能摆脱对他的迷信,一想到他就觉得他的伟大是不证自明的。如果说他的作品不是很过硬,那他还有过硬的思想,那个思想到今天还闪烁着锋利的光芒,照耀着我们黑暗的自身。我以为我了解他的思想,实际上我没有读过任何他的思想著作,一些专用于他的句子使我觉得不必深究,“ 一个都不宽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品格,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不就是思想么?

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后,老百姓第一个变化就是嘴坏了,谁都敢说。深圳建特区后,我有一个做律师的朋友去那边捞世界,回来之后请大家吃饭,有人喝了酒后高叫:鲁迅,有什么呀!论思想,他有毛泽东有思想吗?毛泽东,有雄文四卷,起码让三代中国人灵魂受到洗礼;论骨头硬,他有王二小骨头硬吗?给敌人带路,掩护了几千老乡和干部,被敌人摔死在石头上。

我不是说这酒鬼说的话多么发人深省,真正使我震动的是他的态度,不一定非要正确才能发言,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了也就说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确实先要有这么个耍王八蛋的过程。

这使我终于可以用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眼光去打量鲁迅。这时我才发现我对他有多不了解。那些经常用于称赞他的话其实不属于思想,只是夸他的为人或说高贵的德行,拜倒在他的光芒之下那么久其实我对他的思想一无所知。从他无数崇拜者的文章中我也想不想谁说过他有思想,大家纠缠、感慨、为之涕下、激动不已的大都是他的品格,最厚道的文章也只是对他可能具有的思想进行猜测,想象这样一个为世不容、痛苦敏感的智者内心一定是 “ 漆黑一团 ”,这个逻辑似乎是说,对生活、社会、人群极度绝望本身就是深刻的思想。我不是太明白这个逻辑,坦白说,直到昨天,写到这里,我还是晕菜,不知道鲁迅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对鲁迅的人身攻击:与周作人的反目;不宽容,心胸狭窄。

“ 叫我来评判鲁迅,很简单,三段话便可概括:鲁迅的人格,是渺小,渺小,第三个渺小;鲁迅的性情是凶恶,凶恶,第三个凶恶;鲁迅的行为是卑劣,卑劣,第三个卑劣。更以一言概括之,是个连起码的 „ 人 ‟ 的资格都够不着的脚色。”(苏雪林《我论鲁迅》,转引自王锡荣《苏雪林为什么骂鲁迅?》,收入《鲁迅生平疑案》,上海辞书出版社)鲁迅作品应不应该进入中学课本

二 引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一书中的话,引出对鲁迅作品的研读(摘录)《灯下漫笔》中对中国整个历史和中国人奴性的高度概括的话。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⑤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⑧的时候,黄巢⑨的时候,五代⑩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⑾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阿 Q 正传》中“精神胜利法”的描写。

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 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⒃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 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 Q 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 Q 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⒄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 Q 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 Q 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 Q 真能做!”这时阿 Q 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 Q 很喜欢。

阿 Q 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⒅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 Q 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 Q 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 Q “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 Q 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 Q 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 Q 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 Q 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阿 Q 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 Q 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 Q 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 Q 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 Q 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 Q 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 Q 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 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 Q 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 Q 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 Q 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⒆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 Q 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回忆学生学过的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

三 学生评论

四 教师简单介绍自己眼中的鲁迅 鲁迅是体察中国人奴性心理最深刻的作家。鲁迅是中国最具勇气的作家,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依附于任何人、任何团体。使中国最具个性的叛逆者。

第四课时

【课型】

阅读课

【教学过程】

教师下发《狂人日记》,学生课堂阅读,亦可自由阅读鲁迅其他作品。

第五课时

【课型】

写作课

【教学过程】

课堂写作(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冷、热、第三只)眼看鲁迅

(人格评价、作品评价、地位评价、其作品应不应当撤离中学语文课本等。)

2.鲁迅印象

第三篇:鲁迅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人教版《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乐东中学

杨育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一、导语: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研读课文。思考回答: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2、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3、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4、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5、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四、小结:

鲁迅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五、艺术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四篇:鲁迅教案doc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井陉县威州中学 王雪倩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感悟鲁迅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与真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难点:作者在生活琐事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采用“主线引导”与“问题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伟人——凡人——真人”的主线,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对于文中的要点采用问题置疑,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启发点拨的方式来进行突破。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你心目中的鲁迅

同学们,走进中国的现代文学史有一位文化名人如雷贯耳,翻开我们学习的语文课本,他的作品比比皆是——他就是鲁迅先生。请同学们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秋夜》、《有的人》等。)

同学们能用“三个家”来概括鲁迅先生的崇高地位吗?(板书: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先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人。(板书:伟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女作家萧红从另外一个角度写的一篇文章《回忆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段前标好序号。

2.通过阅读,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发现本文作者并没有写鲁迅先生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写的都是——生活琐事(这四个字让学生概括说出来)。请大家用简短的词语(最好是四个字概括)来总结一下文章写了鲁迅先生哪些方面的生活琐事。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集中展示,酌情板书)笑声明朗(可以用这个示例,给学生榜样)

步履轻捷;鉴赏服饰;热心待客;夜间工作;病中静卧;溘然长逝

3.思考:同学们,这些片段,这些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先生?

(自由发言,扣到平凡的人,板书:凡人)

三、细节品读:体会人物性格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平凡中的伟大。就在鲁迅先生这些平凡的细节中,也体现出他不平凡的品质和精神。首先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体味吧。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性格特点)明确:笑声明朗:“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步伐轻捷:“刚” “一” “同时”(雷厉风行)

品评衣着:“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热情待客:“陪……陪……陪……”(体贴 真挚)

夜间工作:“坐……坐……坐……”

(勤奋)

病中静卧:“忍着不说”“怕别人不放心”(坚强 心中有他人)溘然长逝:“他休息了”(为什么不说去世了)(表现作者沉痛之心)

通过刚才的总结和分析,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真”字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更是难能可贵。(板书:真人)

四、感悟真情:明确作者用心 同学们,阅读完本文之后,我们会发现作者无疑是对鲁迅先生充满敬爱和怀念的,可是她为什么选取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本文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关系: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鲁迅先生的家就成了她的避风港。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甚至连先生的儿子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她。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萧红闯进了上海文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先生。

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萧红为什么用生活中的琐事来回忆鲁迅先生?(因为琐事更显真实,因为真实更加感人,深深的情感尽在平平淡淡的笔触中,让人永难忘怀。)

五、小结:概括全文中心

同学们,“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让我们记住伟大而又平凡的鲁迅,让我们记住那个真情洋溢的伟人。当然,我们更要记住利用独特而又细腻的笔法,让我们窥视到伟人另一面的萧红。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伟人 —— 凡人 —— 真人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思想家 笑声明朗

(雷厉风行)革命家 步履轻捷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文学家 鉴赏服饰

(体贴而真挚)热情待客

(勤奋)夜间工作

(坚强 心中有他人)病中静卧

溘然长逝

(作者深沉的痛苦)

第五篇:鲁迅 祝福 教案

祝福鲁迅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故乡鲁镇:闭塞落后愚昧迷信

(讲理学的老监生:比先前并没有什麽大改变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麽大改变

年终大典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主要人物是谁?(祥林嫂)

她的身份是什麽?(寡妇、女佣、再嫁寡妇、女佣-----社会下层劳动妇女)

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丧夫,独子惨遭狼吃,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死前景况:(四十上下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悲哀仿佛木刻,提着空破碗,拄着破竹竿-----纯乎是一个乞丐)

2. 写出:其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夫小十岁,初婚不幸。丧夫受虐,勇逃魔掌。

初做女佣,勤劳能干。被卖再嫁,出格反抗。

亡夫丧子,连遭不幸。再做女佣,备受歧视。

沦为乞丐,饱尝炎凉。惨死雪夜,仍被咒骂。)

3.分析: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劳动妇女的特质?(手脚都壮大、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然而反满足-----安分耐劳勤快能干)

(“变成奴隶“还万分喜欢”--------最后“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一般劳动妇女所不具备的特质?

(并不逆来顺受,敢于奋起反抗:逃出婆家,反虐待;出格地闹

反迫害;求捐门槛,反命运;询问魂灵的有无,怀疑神权统治。

屡遭不幸打击,仍然坚韧坚强:在丧夫丧子又被赶“真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要寻求自食其力的活路

面对鲁镇人们“又冷又尖”的嘲笑“总是瞪者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4.讨论:这样一个勤劳、坚韧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为何命运如此悲惨?(试深入分析一下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点拨:两次丧夫和失去爱子均属不可避免的天灾;

婆婆的虐待迫使她逃出,过上“满足”的生活;

婆婆的强卖反使她“交了好运”有夫有儿;

两次在鲁家做女佣均没有受肉体的打骂虐待和工资的克扣

5.自行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哪麽,真正造成她不幸的原因是什麽?是从什麽开始的?

课堂小结(略)

布置课后作业:以“试析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学评论。

6:课后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鲁迅本文揭示的“礼教吃人”的主题;明白一个人不能盲目的反抗命运教学方法:师点拨,置疑,生讨论发言

教学步骤:1:检查作业(抽查)

2: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先看祥林嫂反抗精神的表现:

逃出婆家却到讲理学歧视寡妇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

反抗被卖是为了遵从“从一而终”的礼教,却不知贺老六是个可以依托的好人;

想自食其力坚强地活下去却又来到被封建礼教统治着的鲁镇和鲁四老爷家

想摆脱被歧视的境遇却采用并不被人们认可的捐门槛的方式

所以说,主观上,祥林嫂虽有反抗精神,但受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但她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并不自觉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我们不能苛求她。

再来看她先后两次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

第一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 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人们:都说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第二次: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

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笑影 又冷又尖

女人们带着“鄙薄的神气”

大家对她“烦厌和唾弃”

他们的笑容和声调“是在嘲笑她”

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变化?谁的话揭破了谜底?

柳妈的话:“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什麽大罪名?-----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夫妻有别“别”在何处?

男人可以借七种借口遗弃妻子并可拥有三妻四妾

女人只能必须遵从“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且“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他们注定妇女必须过那掩藏的生活,而使妇女的再醮(再嫁)成为犯罪行为。崇拜贞节-----这是理学家在妇女界中竭力鼓吹的---变成心理上的固定的理想,妇女因此须付社会道德上的责任,而男子则对此享着免杀的特权。妇女更须负责以保全名誉而提高品格。这一点,男人家也常热烈予以赞美,盖至此其主眼已从寻常家庭妇德转移于女性的英雄主义与节烈的牺牲精神。”

--------林语堂《吾国吾民.第五章.妇女生活》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鲁迅《我之节烈观》

小结:全镇人都将学和礼教奉为金科玉律,她一个下层妇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一妇两嫁怎不会被视为“败坏风俗的”败类受到歧视、鄙薄、嘲笑、厌弃呢?所以即使做了乞丐,人们也不给她施舍,并对她的死十分冷淡,甚至她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卖命服务过的主家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一个谬种”。

这样说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上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害了祥林嫂。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

礼教思想的驱使,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角色。所以可以这样说,本文表现的是一出“礼教吃人”的悲剧。

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其实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礼教吃掉的又何止一个祥林嫂?看看古徽州和全国各地遗存的贞节牌坊,哪一座牌坊下不埋葬着一个被礼教吃掉的无辜妇女的冤魂?难怪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因此,鲁迅大声疾呼要掀翻这吃人的筵席,“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

三,再研讨

1,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

----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麽?(倒叙)

3,这样安排有什麽好处?(先写她的惨死,就为全文定下的悲剧的基调,也制造出悬念,引人入胜。)4,首尾两段可否删掉?(不可。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与祥林嫂命运有重要关系的一个人物鲁四老爷,没有鲁四老爷这样的人物和鲁镇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有祥林嫂这样的人生悲剧。

尾段:呼应全文,也烘托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否则首尾不完整。

小结:(略)

布置作业:1,作者运用了什麽方法又抓住什麽来描写祥林嫂的?

2,作者在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写道:“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

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请你写出脱落的上联。(品德详明德性坚定----朱熹《四书集注》)

3.思考一下:此处这样的描写有无深意?

(与鲁四老爷其后的行为形成对比,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为他卖命服务过的祥林嫂惨死雪夜,他不但不同情,还骂她“是一个谬种”,这哪里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之样?由此对其进行反讽,表现了他为人的虚伪。)

四:布置作业:将本课对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分析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评论。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训练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习题训练

教学步骤:

一、1,检查作业(抽查)请一位同学填写上联。

2.有何用意?(略)

二.研讨:1。对祥林嫂的描写中最突出也最成功的是什麽方法?(外貌描写)

(共有四次:第一次在鲁家出现时:春上刚死了丈夫“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第二次:经历了丧夫丧子的不幸后“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第四次:临死前: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一句该怎样理解?这是一个表认知行为的单句,宾语是一个复句结构形式。话语字面的指称语义是清晰的,骂的是康有为。之所以骂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有违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的政治立场。但这句话还蕴含了一个言外之意。“还是”,仍然是,竟然是。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厦之将倾,“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鲁四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便昭然弥彰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对形象进行了嘲讽和鞭挞;绵里藏针,含蓄之中,闪烁着尖锐的批判的锋芒。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叙述者“我”与鲁四立场的对立,其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3,“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该怎样理解?

称呼依旧。“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4.对“我独坐在”到“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一段话该怎样理解?(略)

5.在祥林嫂被劫后,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的意思是什麽?

(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下载鲁迅教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教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祝福》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鲁迅的《祝福》, 文章的题目是祝福,那祝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课前都有预习了,祝福是旧年间江浙一带每年除夕之前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是忙......

    鲁迅药经典教案

    药教案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并没有放弃医生的本职工作,他挥起犀利的大笔,给中国人开了第一副良药。这是一副什么样的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1、介绍时代背景: 本......

    鲁迅《祝福》教案[精选合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鲁迅先生教案

    原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一教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教时)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 2、 明白首尾两段之间关系,细读课文第一段。 3、 学习字......

    鲁迅故乡教案

    鲁迅故乡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

    鲁迅《雪》教案

    鲁迅《雪》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内容及主旨。2.联想想象,品析文中的雪景描写,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 3.感受鲁迅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激发学生领悟对待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

    鲁迅《明天》教案范文

    明天 鲁迅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鲁迅《雪》教案

    《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积累重点生字词,掌握其音、形、义。 2 领会本文内容清新优美的语言。 3学习文章借景抒怀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