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5篇)

时间:2019-05-13 22:3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第一篇: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册《花边饺子》教学案例

北林区东富中心小学校 王丹凤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拮据、沾手、适度、捣乱、破天荒、稀罕、花招、大吉大利、头头是道”等词语,读准儿化音。正确认读多音字“和、调、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我”与母亲

之间深沉的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4.学习作者用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具体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

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我”与母亲之

间深沉的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1.板书:饺子

饺子,是普普通通的食品,平时我们想吃就可以吃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

关饺子的课文。

2.揭题“花边饺子”。读了课题,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儿化音,如:调馅儿、擀皮儿、糖馅儿、花招儿、脑瓜儿、玩儿、劲儿;认识多音字:看火中的“看”(kān)、和面中的“和”(huó)、系上围裙中的“系”(jì)。

2.分段朗读课文,交流阅读成果。

(1)花边饺子是什么样的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2)我和妈妈之间围绕花边饺子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分成小时候、长大后两部分。引导学生借助课题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三、走进童年,体会母爱

1.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花边饺子为何能给小时候的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

2.交流

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1)理解“花招”是什么意思(花招的原意是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本课中的“花招”是借用,带有褒意),妈妈的“花招”是什么?

(2)妈妈为什么要耍这个小花招儿?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结合文中的“挨”“每月几十元工资”“养活”“破天荒“等词语,体会当时生活的拮据。

在妈妈的“花招”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她心里在想什么吗?

指导朗读。(此刻你对那一个个花边饺子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句子。)

(3)引读课文。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生接读)即使不逢年节破天荒包上一回饺子,妈妈也总是要包上两种馅儿:一种素的,一种肉的。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我和弟弟常常捣乱,把饺子弄混。让妈妈只好混在一块煮时——(生接读)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小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捏出了漂亮的花边饺子——(生接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生接读)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虽然生活艰难,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是快乐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小的花边饺子,包的不仅是肉馅儿,还包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亲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一份浓浓的爱。

四、拓展升华,阅读推荐

推荐阅读《妈妈喜欢吃鱼头》。思考:文中的两个妈妈有什么共同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册《花边饺子》教学案例

北林区东富中心小学校 方彩荣

第二课时

一、默写词语,复习回顾

1.所写:破天荒、工资、捣乱、捏出、花招儿。

2.运用上述词语简单说说课文第3自然段的内容。

3.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亲情回报

小时候,妈妈的花招儿,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浓浓的母爱。长大以后,我也耍了个花招,我们认真读读课文4至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想想我耍了什么花招?

2.反馈交流。

(1)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用糖馅儿包了一个花边饺子。

我为什么耍这个花招?(联系上文理解——妈妈一辈子最爱吃的是饺子。每逢包饺子的时候;妈妈最为得意,而且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妈妈对饺子的特殊感情。)

(2)“我明白了,妈妈只喜欢吃饺子,那是她几十年来的最佳食品。”

饺子对妈妈来说意味着什么?

(3)“每逢见我拎回肉馅儿,妈妈就立刻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来调馅儿,绝不让其他人沾手。那麻利劲儿,那精神劲儿,又像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她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联系第2自然段体会。)

(4)妈妈的花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那我的花招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快乐、惊喜)你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如: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堆饺子,哪儿能那么巧就让我吃着这个饺子呢?”等句子。)

从这个糖馅儿的花边饺子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

分角色朗读生日这天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默读全文,然后出示句子:

(1)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2)她不知道我也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把糖馅儿包到了花边饺子里。

思考:这花边饺子里到底包的是什么?(小结文章的表达方式:前后呼应、托物寄情。)

2.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

思考:妈妈教会的仅仅是包花边饺子吗?(小小花边水饺,浸满浓郁情思:艰苦岁月里的肉馅水饺,蕴涵着妈妈对儿子的体贴与疼爱;幸福时光中的糖馅水饺,倾注着赤子报恩的深情。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相隔数十年的两种水饺,用“情感”之线编织在文章中。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最朴实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3.谈感受!

四、检查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2.听写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重点指导易错的字。

3.读多音字“和、调、系”并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五、巩固积累,推荐阅读

课文中有一些打比方的句子,找出来读读,想想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六、作业

板书:

2、花边饺子

妈妈最爱吃、也爱包

小时候,妈妈为“我”包

浓浓亲情

长大后,“我”为妈妈包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册《花边饺子》教学案例

北林区东富中心小学校

王丹凤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册《花边饺子》教学案例

北林区东富中心小学校

方彩荣

第二篇: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课程融合育人”精品案例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而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再者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一、介绍时代背景、审明题意中渗透德育

一篇优秀文章,题目是关键,课题也往往是文眼。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探索题目背后的故事,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课文时代背景,更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伟大的出征》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题,思考为什么出征?出征干什么?什么样的出征才算得上是伟大的?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了解到神五飞天,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为了这一天,我国人民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他是国人的骄傲,是神圣的,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划时代的领域。从而让学生感到作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二、视听结合,从画面中渗透德育

播放视频,视听结合,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感官上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心里的共鸣。从文章中看到和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是不同的。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如在教授《伟大的出征》第八段到第二十段时。我播放这段视频,让学生们从热闹的画面,从嘹亮的《歌唱祖国》的歌声中,从激动的解说词中,感受到神五飞天的不易,感受到祖国和人民的期待。从而激励学生要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三、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通过对小红军的外貌和语言描写,体会到小红军最然年龄小,但他有一颗大爱的心,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们既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之,语文课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空间,我们要抓住时机,恰当启发、点拨,使学生能从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中认识自己、净化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成长自己的道德品质。

纸坊东方小学 张玉斌

第三篇: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从而爱祖国,更爱充满智慧的祖国人民。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正直,还有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以及他们美好的行为,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案例反思: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只能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语文课情感培育也必须是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教材中进行思想情感的培育,这才表现出教育者育人的功力。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学科:语文姓名:房晶冰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从而爱祖国,更爱充满智慧的祖国人民。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情感培育也必须是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教材中进行思想情感的培育,这才表现出教育者育人的功力。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莫高窟》一文,除了看莫高窟的插图外,再用课件出示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图片,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莫高窟彩塑的神态各异,壁画的宏伟瑰丽,藏经洞的多样性。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配之学生对莫高窟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莫高窟历史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莫高窟这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从而爱祖国,更爱充满智慧的祖国人民。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砚山镇中心校 四年二班 2017.12

下载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精选五篇)

    大山后小学2015年春季语文渗透德育案例 北师大版《花边饺子》教学案例 杨心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拮据、沾手、适度、捣乱、破天荒、稀罕、花......

    德育渗透案例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案例 北站小学 尹倩倩 2015、9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

    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孙丽华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教育的本质包含着两个......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官池初中 樊小平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七年级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艺术字和图片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 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技能目标:能把不同的word文档......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巴西》庞桂凤 一、背景: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

    政治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