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教案(胡)
写作教案
绪论 【教学提示、重点】
把握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了解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明确该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中“教”与“学”的方法。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什么是写作
“写作”一词是现代人提出的,宋以前把写作这一活动称作“为文”,如:《北史·魏高祖纪》:“帝好为文章诗赋。”唐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
宋代以后称为“作文”,如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嘱予作文以记之。”自此,“作文”一词被广泛地使用,也为文论家所习用,如清代唐彪《读书作文谱》,二十世纪20年代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叶圣陶《作文论》等。则把小学、中学的写作教学称为“作文课”,把大学的写作教学称为“写作课”,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学习写文章,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写作,就过程而言,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记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作为一种劳动,它首先是脑力的、创造性的。其表现形式是进行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与操作,或用笔“记、写”或用电脑等其他工具“制作”,以造出“成品”来。因此,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从本质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它随着文字符号的诞生而开始,又随着文字的演变而发展。作为一种能力,写作必将成为对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
“写作”与“文章”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写作指行为活动(或脑力劳动)过程,而文章指过程的结果。文章是“成品”,写作是“成品”的制作,行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成品”,“成品”是有了行为活动才产生出来的,因此,“写作”和“文章”的关系从一定角度可以看作是因果关系,前是因,后是果。当然,“写作”与“文章”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对应关系。有时,为了生活、交际的需要,写作的结果产生的是标语、口号、题词、对联之类的文字,无论是习惯上还是认识上,我们并不把这些称之为文章,但作为劳动过程写作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们常把“写作”同“文章”对应起来。“写作学”是一门相对独立而又自成体系的科学,它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于全面、系统地研究关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抒情达意的文字符号组接的内部规律。
因此,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写作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科学。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媒介,或表情达意,或宣事明理,或传播知识的有篇章组织的传递信息的载体。
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写作学以一切文章为研究对象。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写作学的理论基础是:写作心理学侧重把写作纳入思维科学的研究范畴);写作美学(侧章重研究文章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规律);写作语言学(即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写作的成果------文章)。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写作学有了许多分支:写作学说史、文体分类学、文学写作学、文章写作学、科技写作学、应用写作学、财经写作学、司法公安写作学等。现代写作的诞生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自从有了文字就开始了写作活动,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由专门的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一般人是不认识也不会写的,后来,文字的发展和使用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和特权,其书面语表达形式与口语表达形式便逐渐脱离,并形成了文言文,于是,一个漫长的用文言文写作的历史过程从先秦一直延续到唐宋。写作学从古代的写作理论发展到今天内容十分丰富,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的过程: 先秦两汉
是写作的孕育期,这时期对文章写作理论的研究,大都散见于先秦诸子和部分古籍的有关论述中,只是只言片语,全无系统的论述。
2、魏晋至唐宋
是写作的发展期,这时期写作专著相继问世,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是明显的标志。尤其是《文心雕龙》更是一部体大思精、旨深论宏的古代写作理论专著,全书共五十篇,除“序志”外,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几部分组成。结构宏伟,洋洋壮观,是我国写作学发展史上的丰碑,对我国写作学发展史有深远的影响。
3、元明清三代 写作学继续发展,但偏重于文学创作理论的研究。元明清以来,才有人运用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进行写作。这时期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其中小说、话本、戏曲影响较大,如:《西厢记》、“三言”、“二拍”、《红楼梦》等,但文言写作在人们的交际和社会活动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辞赋之类,言必之乎者也。
4、二十世纪初
随着“五四”运动的展开,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学运动也蓬勃发展,输入了外国写作理论,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不少学者在吸收西方文论的同时又研究我国古代文论。这时期用白话写的诗文、小说从此也逐渐多了起来,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文言文的地位,为白话写作代替文言写作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于是书面语表达形式与口语表达形式很快走向统一。因此,“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新文学运动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写作的真正开始。
三、现代写作文体的发展
我国自古是个散文大国,古人所创造的适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散文文体种类繁多,而散文的涵义也很宽泛,为了传情达意和生活、公务的需要,它们有以论说为主的,有以记叙为主的,除了大多是非韵文外,也有韵文,它们大致可划分为:论说、序跋、诏令、奏议、赠序、典志、碑志、杂记、叙记、颂赞、辞赋等。“五四”运动之后,这些文体有的逐渐消亡,有的较少使用或被改造发生变化了。
现代人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创造出许多新的文体。如:新闻文体(消息、通讯、社论、短论、报告文学、深度报道等)、财经文体(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合同、广告、说明书、申请书等)、司法文体(刑事自诉状、民事起诉状、答辩状、判决书等)及行政公文。文学文体方面,“五四”运动以后,诗歌以自由体形式迅速发展,取代了格律诗曾经显赫的地位,除小说、戏曲以白话文进行写作外,影视文学也适时地应运而生并壮大起来。因此,现代写作地文体有着自己丰富而又特定地内涵,它与古代文体相比,有继承也有发展。
四、现代写作的空间意识
现代写作的内容较之古代写作的内容大大拓展了两个空间:一个是内在的主观的-----心灵领域的空间;一个是外在客观的----世界领域的空间。
现代人心理的复杂与躁动不安,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现代人频繁的交往方式,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心理形态等,都能用现代文的式样进行表达。
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不同国家的风云变换幻等,都能以现代特有的文体、特有的传递方式迅速加以反映。
现代写作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对其有用的东西,注重内容的信息含量,并以存储和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功效,接受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检验。
五、现代写作的工具化特征
写作具有劳动操作的性质,要劳动操作就必须运用一定的工具,还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料。
传统的写作工具和用品是“文房四宝”等,现代写作除了继承这些外,对录音机、打字机、尤其是电脑等先进工具的运用,逐渐普及起来,当前已有作家用电脑写作小说,新闻记者和编辑用小型电脑存储信息和发稿更是常事。
又如笔,现代人用钢笔、圆珠笔等书写,代替了古人用的毛笔。因此,书写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写作不同于古代写作,并且丰富了现代写作的内涵。
六、现代写作的作用 以现代人的眼光及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现代写作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
1、储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交际的频繁,信息传递的加快,给现代写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传递不同专业领域信息的写作也会趋向专业化,如:经济写作、司法写作、科技写作、涉外写作、公关写作、文秘写作、新闻写作等,它们都以社会不同的专业信息为前提,以自身的专业特点为标志,逐渐发展起来,并丰富着写作学的学科体系。
2、现代管理借助的必要手段
现代管理不仅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同时要高度重视软件建设,如: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手段、方式方法、能力等。写作与这些的关系,不只是拟一些条文,定一些规章制度,而是一个机构,一个系统运作活跃的手段和条件。比如一个商场,要使营销运作起来,采取现代化管理就必须有总的指导方针,不仅要考虑要素的有用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还要考虑结构的相关性,时空的变化性,信息的传递性和控制反馈,以及人的能动性等;如抓目标效应体系,可采取人才培训、分层设置岗位、逐级负责等,以上这些无论哪一个步骤、哪一种举措、方式方法都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指导思想的制定离不开写作,就是上报营销计划与完成情况、沟通各个渠道的关系等也都需要写作,更不要说文秘人员的大量业务活动了。这是现代管理的一种客观事实。
3、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
写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如观察能力、采集信息的能力、感知事物的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大凡写作能力强的人,其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很强,而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第二节 现代写作的特性及发展现状
一、现代写作的特性
整体考察,现代写作有三大特性。
(一)个体创造性 个体创造性,是由
第二篇:胡伟教案
老师领进门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正确读写并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词语的意思。能用“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写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理解词句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初步感悟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感悟老师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感受作者尊重老师,爱老师的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作者刘绍棠,学生搜集赞美老师的语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一、谈话揭题:
1、你还记得那些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2、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读课题)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3、刘绍棠简介:
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后遭波折,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余部,就是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像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过渡:他是不是就是你们想象中的老师呢?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大门呢?请同学们来读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节读课文,提醒读好儿化音。
三、再读课文、边思边读
1.默读思考: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他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2.交流: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的;善讲故事的;谦虚的;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板书:文学创作之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四、课堂作业。
完成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感悟体验田老师在教书育人上崇高的境界以及作者对小学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2.联系上下文,解读课文中关键语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的内涵.3.培养学生精读深思的习惯,在探究中获得学习的愉悦。
4.通过“读写拓展”等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渡: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他不仅口才好,而且文笔也好,是他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
1、默读3-7节,思考:文章用一件什么事例来出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板书:小诗编成故事
2、齐读小诗听老师讲故事(老师范读故事)
3、作者听到的仅仅是故事吗?请再读读田老师编的这个故事的内容,联系课文前面对他的介绍,想想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我还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交流后小结: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前人种花,后人欣赏,要把好的东西留给大家;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听从大人的正确教导。
过渡:这么动听这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作者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4、书上哪些句子写出“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1)齐读第6节(出示句子)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2)理解第六节句子
句子中围绕哪个词来写:„入迷‟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入迷?
在文中找出与它相联系的句子、词语、(娓娓动听)还有哪些词语描写我入迷的样字?
(3)展开想象
出示句子: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我好象看见……又好像听见……还好像……
5、还有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用曲线划出
(1)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2)理解句子:我在……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启发解决:会从上千个故事中学到些什么?是老师刻意教的吗?)
小结:在不知不觉中,我学到了那么多。正如杜甫诗《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3)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感情朗读(高兴、感激之情)
二、学习8,9节
1、过渡: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田老师影响培育了我,使我开了窍,使我受益四十年,“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出示)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学生交流后出示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个?(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修行靠自身)
齐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过渡:老师虽然不认为学生成才是自己的功劳,可作为学生怎么会忘记老师恩情呢?
2、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请你加上“因为、所以”把两句话变成一句话。(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3、请齐读8、9节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小结:田老师像“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难怪一位知名作家在阔别老师40年以后,还能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行礼。让我们满怀感念师恩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节。
四、拓展训练(选择其中的一至二题试一试)
1、同学们,我们能忘记老师的恩情吗?你想对深深地关心着你,帮助过你的老师说说你的心里话。
2、从幼儿园到现在,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老师,带着感激之情写一写你与老师之间的一段往事.3、感念师恩的作品有很多,老师想推荐几篇给大家,课后你们可以读一读。
鲁迅《藤野先生》毛泽东《我的老师徐特立》贾志敏《全在不经意之中》
和时间赛跑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这一启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二、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三、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一句化总结:这节课,你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2、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回忆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师生补充)
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
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发愤立志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认识4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识记四个词“聪明机敏、盖世无双、呆若木鸡、恍然大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苏东坡两副对联的前后的变化,懂得学习是无止境的,切莫骄傲自满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是无止境的,切莫骄傲自满。教学准备:课前收集苏东坡的生平资料。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对联,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吗?
2、有一副对联口气特别大,我们来看看。(出示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吗?知道谁写的吗?他就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
3、有谁知道他?跟大家说一说。
4、教师简介苏东坡。
5、后来苏东坡对自己的这副对联很不满意,在原来的对联上分别加上了两个字“发愤”、“立志”(板书课题)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看究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3、出示词语。依仗渐渐页码脑门呆若木鸡送客
4、指名读课文,顺势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出示两副对联,“改”
3、读一读对联,针对课文的内容,你想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让大家探讨呢?
(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动对联?)
4、默读课文,找出他为什么写上一副对联,后来又为什么改动?把自己的看法说说。
(师巡视)
5、同座交流自己的所得。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出示对联,生读
上节课同学们对苏东坡为什么改动对联作出了讨论,这节课我们全班同学了交流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引导探究,朗读感悟。
1、指名读“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评价:怎样来读这副对联呢?)引导学生看图,观察苏东坡的神情,体会他当时得意的心情。
2、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师注意评价孩子们的朗读,通过评价让孩子们读出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
3、再读这副对联。(读得好的,师评价“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啊!)
4、假如你是过路的行人,看了这副对联,你怎么想?怎么说呢?
师:年轻傲慢,自己觉得聪明机敏的苏东坡为什么把对联改成了
指名读“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呢?
5、指名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一人读老人的话,一人读苏东坡说的话,其他同学读旁白。
(理解“盖世无双”)
6、出示挂图,见了老人之后,原来头抬得高高的苏东坡低下了头,这是怎么回事呢?(指名说)
7、夸下了海口,却还有这么多的字不认识,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
8、出示句子:苏东坡脸上立刻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指导学生苏东坡无地自容的感受)
师:自认为才高过人的此时此刻羞愧难当,他——生读“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忘了送客。等他缓过神来,他才恍然大悟。”
(理解“恍然大悟”)同学们,苏东坡明白了什么呢?
(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明白要发愤学习……)
9、再读“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指名读,师评价:我感受到了苏东坡已经醒悟了。
我看到了一个更认真学习的苏东坡了。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好学的苏东坡了……)齐读。
师:正因为苏东坡在老人的指点下,很快地改正了自己错误。孜孜以求地学习
10、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回归,明白事理。
1、在读两副对联,从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复述课文。
3、续写故事,后来苏东坡是怎样发愤立志的?
板书设计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发愤立志
学无止境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语文乐园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读多音字,认识7个生字。
2、知道我国的五岳名山,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
3、学习名人名言,懂得珍惜时间。
4、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学习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理解短文,学习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来试试。
(一)查一查,比一比。
1、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
2、查字典,注意这些带点的词语读音有什么不同。
3、同学互读词语,读准字音。
4、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出示图片,请同学看一看,图片是什么风景名胜。
2、请同学说说它们不同的特点。
3、朗读词组。
4、拓展活动:说说你还知道我国哪些名山?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请同学自读句子,感受句子内容。
2、交流:读句子的感受。
3、让学生尝试背句子。
4、学生背诵名言警句。
5、指导抄写名言。
(四)读一读。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阅读短文,了解内容。
3、回顾全文,畅谈体会。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5、思考:妈妈的话有道理吗?
你想对小蜗牛说点什么?
6、拓展:读了这篇短文,我懂了
第二课时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读三个句子,注意引号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和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习交流自己的发现。
(1)把某人说的话用引号括起来,标明说话的内容。
(2)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3)用于文章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3、拓展学习,教师小结。
习作二 一本好书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看漫画习文,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诱真情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2、一本好书,让爸爸和儿子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3、看一看,漫画里画了什么内容?
4、指名说漫画大意,揭示主题——一本好书。
(简介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及其作品。)
二、追忆生活——燃真情
1、结合漫画内容,想一想:他们看的是什么书呢?指导观察图(1)。
2、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儿子怎样爱看书?父亲又是怎样爱看书?指导观察图(2)(3)(4)。
3、父亲和儿子都爱看这本书,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实漫画内容。
三、开启心扉——诉真情
1、把漫画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同桌听。
2、全班交流。
3、互相评议。
四、自由习作——品真情
1、撰写习作《一本好书》。
2、同桌互评互改。
3、佳作欣赏。
第三篇:胡艳丽教案
大班健康绘本活动设计: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执教者:胡艳丽
一、设计意图: 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需要:大班很多孩子开始换牙了,有的孩子会为自己换牙了而高兴、兴奋,也有很多孩子心情忐忑,会担心牙齿掉的时候疼不疼?吃东西把它咬掉了怎么办?„„等等这样那样的担忧。因此在大班开展换牙话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考虑到教材中学习点的渗透,让幼儿知道换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而把它当做有趣的事情来看待,并克服不必要的害怕与担心,让幼儿学会欣赏和保护自己的身体。
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我选择以绘本《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为载体,设计了这次健康绘本活动,旨在让孩子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与主人公的共鸣,懂得乳牙可以自然脱落,不用刻意的去弄掉,从而来疏导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对于换牙的担心、害怕的情绪。
二、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牙齿,知道换牙时乳牙会自然脱落,不用去刻意弄掉。
2、围绕绘本对换牙话题能进行讨论,并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了解换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能以正确的心态积极面对换牙。
三、活动准备:
1、PPT课件《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2、塔比莎给小朋友们写的信。
3、塔比莎掉牙的几种办法(扭、栓、蹦、捕、粘)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意图:知道换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提问:最近我们班好多小朋友都换牙了,谁换过牙了? 提问:你换牙时候的心情怎么样?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小结:换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当我们5、6岁的时候,乳牙开始脱落,新的恒牙就慢慢长出来了,这说明我们长大了,在换牙的时候也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
二、阅读理解绘本(意图:体验换牙时的乐趣,缓解在换牙过程中的担心)
——有个英国小朋友叫塔比莎,她也要换牙了,她在换牙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播放:牙齿松动了)提问:发生了什么事? 小结:是呀,塔比莎的一颗牙齿松动了。——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她的爸爸是怎么跟她说的。(播放视频)提问:爸爸对她说了什么呀? 小结:换牙的时候不要担心、不用害怕,换牙了说明你长大了。塔比莎听了爸爸的话,很想让这颗牙齿快点掉下来,你们猜猜塔比莎会用什么方法让牙齿掉下来呢?
(二)、播放第二部分
1、塔比莎还想了很多办法,你可以去后面的书中认真地看一看,待会一起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塔比莎用了哪些方法让牙齿掉下来,仔细地看哦,轻轻地说一说。(幼儿分散阅读)
2、交流 提问:塔比莎想了很多方法,有哪些方法呀?(谁也看到了,你也来说说看?谁也想来说说,谁也看了这幅图?)提问:用了这个方法塔比莎的牙齿掉了吗?塔比莎还是不担心、不害怕,她还想到了其他的办法,是什么呀? 预设提问: 图一:塔比莎在干嘛呢? 图二:她请乌龟怎么帮忙的? 图三:怎么就看到了两只脚,她在干嘛呀?她为什么要用力地蹦呢? 图四:这是什么植物?塔比莎会怎么做?(谁来把这个方法再说一遍)图五:什么东西拉这么长? 小结:塔比莎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这颗牙齿还是没有掉下来,真是一颗顽固的牙齿。
(三)、播放第三部分 提问: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塔比莎的牙齿到底有没有掉下来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阅读理解绘本第三部分)
提问:看,最后发生了什么事呀?你们做做看。打过喷嚏后牙齿怎么样了? 小结:有的时候打了个喷嚏牙齿就掉下来了。
三、完整欣赏,经验迁移(意图:不害怕换牙,知道换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这个故事可真有趣,名字是《一颗超级顽固的牙》,我们再来听一遍吧!(完整欣赏故事)提问:塔比莎一点都不担心、不害怕,她想了那么多的方法,牙齿还是自己掉下来了,你们以后再遇到换牙的时候会怎么样? 小结:孩子们,如果哪一天你也遇到了和塔比莎一样的麻烦,千万别害怕、别担心,只要时间到了,乳牙就会自然脱落,而新的牙齿也会慢慢长出来。换牙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但不要担心和害怕,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换牙了,说明我们在长大。
1、小朋友们,牙齿就像一个保护着我们身体的小卫士,它的作用特别大,赶紧告诉牙齿小精灵,你的牙齿都能帮助你干些什么?
2、牙齿小精灵还给我们小朋友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亲爱的小朋友们: 换牙不是一件坏事,这说明你长大了。我们出生后长出来的牙叫“乳牙”,到了七、八岁,长出来的新牙叫“恒牙”。换牙期间要多吃硬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芹菜、玉米、牛肉等。换牙期间也不能用舌头舔牙齿、咬铅笔、咬手指头等,这些坏习惯都有可能让我们的牙齿变畸形哦!恒牙虽然很坚硬,但也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它要伴随我们一辈子,小朋友一定要好好爱护它哦!
3、读完小精灵的信,想想看,现在你该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
四、活动延伸:记录乳牙图。故事: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每天早上,莎莎在早餐的最后都喜欢吃一个苹果。她咬了一大口„„ “哎哟!”莎莎的一颗牙齿松了!她冲着爸爸笑了。爸爸也冲她笑着说: “如果牙齿今天掉下来了,你晚上把这颗牙放在枕头下面,牙齿小精灵就会把它收走,还会给你留下一个金币。” 莎莎恨不得这颗牙齿马上就掉下来!她上楼回到房间,打开音乐。说不定,扭来扭去能把牙齿扭下来„„结果却只是把她弄得又累又热。莎莎穿上衣服走下楼。她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她的牙齿上,另一头栓在乌龟身上„„可是,乌龟走了两步就睡着了。哎,这个办法行不通。她回到家又想到一个办法,说不定爸爸的捕
蝇草可以变成捕牙草呢。不过有只苍蝇抢先她一步。莎莎来到公园,在蹦床上跳得高高的。她希望牙齿能蹦出来„„可是,牙齿连动都没动!现在,时间越来越晚了,莎莎只剩下一个主意了。她把使劲嚼过的泡泡糖,一头粘在牙齿上,另一头粘在了门上„„可是也没有用。莎不高兴了。她把能想到的办法一个个都试过了,现在该睡觉了。今天晚上,牙齿小精灵不会来了。突然,她的鼻子开始发痒,她的眼睛也开始发痒,然后„„阿~~~~阿嚏,莎莎的牙齿“嘣”地一下子跳了出来!这颗顽固的牙齿终于掉下来了,莎莎真高兴,她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她还给牙齿小精灵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牙齿小精灵,请好好保管我这颗顽固的牙齿,谢谢。
第四篇:胡中华少年教案
中华少年 教学设计
龙池镇中心校 胡正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教学难点: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爱,那么做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该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李少白的诗歌中华少年(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导读有什么要求。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字音读准,并将有疑问的词划下来。(解决字词)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强悍:勇猛无所顾忌。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分角色朗读全诗,并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
师:现在我们来分段来体会一下这首诗)
1.师:找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小节。(找生读一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生:前两句,应该是气势雄伟的读。
生:三四句应该是轻盈的。
师:再找同学试一试。
生:、、、、锦秀山川,我们的家园。
师:是呀,祖国的壮丽山河哺育了中华少年,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师:那么,再请同学们读一读它的壮丽,它给予我们的启发。(注意:要读出山河的壮丽)
生读
(过渡
师:是祖国的锦秀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那又是什么教育了中华少年呢?)
2、师:找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师:那么 大家知道一幅关于大漠的图画吗?大家知道一首关于大漠孤烟的诗吗?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想,茫茫的大漠,苍黄的一片,只有一户人家的烟火袅袅升起,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生:孤独。
师:孤独的,寂寞的。那就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一边想象着这幅景象,一边来读。
师:那么,通过阅读这段,我们都知道了哪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事件呢?
生:女娲补天、、、、生:大禹治水、、、、、师:同学们,从甲骨文到方块字,从古希腊的圣火在我国点燃,从女娲补天到今天的天宫而号问天,我们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在不断的更新。那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这一段了吗?
生:自豪的感情。
(再找同学们带着自豪的感情来读一读)
(过渡
师: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在千年文明的熏陶下,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
3、师:在这样的母亲的怀抱中,孕育着怎样的少年呢?
生:从文章的第一小节可以看出少年的样子。
生:从第一小节看出英姿飒爽的少年。
师:那好,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呢?给同学们读一读。
生:从沧沧茫茫的草原起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
师:这是来自草原的少年,还有来自哪儿的呢?
生:从宝岛走来的。
师:那么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看第一小节,将这些词联系起来,你能想到什么呢?
生:中华少年来自五湖四海。
生:祖国的土地宽广。
师:是呀,看,五湖四海,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谁还愿意再读一读呢?
生:、、、、、、、、师:中华少年,飒爽英姿。
(过渡
师:读到这,我在文章里还获得了另一种感受。)
4、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五小节。看一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生:什么是先驱者、生:什么是千年冻土。
师:那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知道,这幅图对应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吗?(出示PPT)
生:齐。
师:那么谁了解春天的故事,指的是哪件事儿呢?
生: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师:那么春天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富饶的故事。
师:我们想把温暖和富饶永远留住,那我们该怎样读这一节呢?
(找生示范读)
师:这是春天的故事,那么在春天的故事之前,还有一批先驱者。来看一下“七月的星火、、、、从噩梦中惊醒”。七月的星火,指的是什么呢?
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师:七月是转折的一月,使我们看到了希望。那谁还能再读一读这一句呢?
生:示范读。(七月的星火、、、、从噩梦中惊醒)
师:“从噩梦中惊醒”,那么,这是怎样的噩梦呢?
生:“黄河纤夫、、、、、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生:那些纤夫为什么不穿衣服。
生:我们的国家太落后了。
师:从哪里看出我们国家的落后呢?
师:作者为什么用问号般的身躯?
生:因为他的腰板直不起来了。
师:为什么腰板直不起来了?
生:因为经过常年的劳作。
师:因为常年的劳作,所以作者是怎样描写纤夫的呢?
生: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师:是呀,拉不直,顶不住中国曾经的那场苦难。那么我们现在回到甲所说的那句话“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那你们理解这里的“千年冻土”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中国被侵略的那一段历史。
师:被侵略的那一段漫长历史。党带领我们走进了光明,邓小平爷爷又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春天的图画,使我们今天的生活欣欣向荣。怎样来读这一段?找同学再来读一读。
(过渡
师:我们生活在这幅画卷之上,历史验证了我们有一位坚毅的祖**亲。有着先驱者做我们的榜样,有这样伟大的祖**亲哺育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珍惜时间、、、、生:努力学习、、、、、师:珍惜时间的少年们,我们站在昨天与未来的中间,要不忘历史,要、、、?
生:创造未来、、生:迎接未来。
5、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六、七、八小节。
生齐读。
师: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和惊叹的是什么?
生:中华少年的誓言。
师: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请带着你们不悔的誓言,为祖**亲送上一份节日的礼物。生全部起立齐读。板书:
中华少年
千年文明 壮丽山河 少年英姿 坚毅母亲 不悔誓言
第五篇:电阻 教案 胡泊
电 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来改变电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半导体及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教学难点:根据要求正确连接与使用变阻器。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举例法
四,教学用具:
接线板、演示用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长短粗细相同的铁丝及铜丝各一段、滑动变阻器、电阻箱、调光台灯。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给学生布置任务:
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成电路并读电流表示数.再出示电阻定律演示器,按下述要求重作上述实验
1.用 导线代替小灯泡做一次.
2.用 导线代替 再做一次.
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问题
教师可引导
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即电压相同,那么两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一位学生到前面连接;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找出操作上的问题)
找其他同学到讲台上完成并记录实验数据,总结现象—电流大小不同
让学生猜想该现象可能由于什么不同造成的.学生总结:
外部条件都相同,肯定是由于导体本身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
提出电阻概念,指出:原来导体虽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学生判断分析后,教师指出,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教师简述研究电阻有重要意义.在应用中初步理解电阻含义(这里让学生判断只限于电压相同的例子).
导体比如金属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实质是由于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成的.
为了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就要比较电阻大小,要比较电阻大小就要规定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单位是“欧姆”()还有千欧()、兆欧(),多大的阻碍作用是 呢?
如果导体两端电压是,通过的电流是 时,这段导体的电阻是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欧姆大小.
学生到课本中找到关于 规定的表述文字并读后再让学生根据单位字头号自己说出三个单位核算关系.再让学生观察,电阻和 滑动变阻器.
观察和听老师介绍的这些导体电阻都不同,那么导体电阻与什么相关、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启发学生猜想?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
方法指导,介绍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学生猜想基础上,根据研究思路分析,用如图所用装置完成下面三组学生实验.
实验1
研究导体电阻跟材料关系.根据前面实验数据直接填入记录表.
说明通过锰铜导线电流大于通过镍铬合金的电流.
结论
学生实验并记录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锰铜 镍铬 长度 相
同 截面积 相
同 电流
电阻
实验2
研究电阻与长度关系记录表
说明
结论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相
同 长度 1 0.5 截面积 相
同 电流 电阻
实验3
研究电阻与粗细的关系.
记录表
说明
结论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相
同 长度 相
同 截面积 电流 电阻
分析说明.导体的电阻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实验4
研究电阻与温度关系.
实验装置图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导体电阻还与温度有关.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一般地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板书结论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由于导体电阻由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共同决定,所以要比较两种不同材料电阻的区别,必须取相同长度、截面积、相同温度的导体加以比较,课本上列出了长1米截面积为1毫米在0℃时不同材料的电阻值.
我们前面讲的电阻单位是欧姆,从导体本身性质角度来说就是在温度为0℃时,长106.3厘米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水银柱所具有的电阻.
学生看P92页表,回答下列问题:
哪些材料导电性能好?
为什么常用铜或铝做材料,而不用便宜的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