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课教案
《罗马人的法律》教案
一.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掌握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马法的全面归纳总结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和法律、法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价值。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对罗马统治的维系作用。难点:认识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希腊辉煌灿烂的民主政治,知道了地理环境在形成当时的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上所起的巨大作用,还学习了希腊著名城邦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演变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大家现在对古希腊的印象有哪些?如果我说让你们写几个标签,你们会写什么? 大家对于这个内容看来掌握的还不错,我们现在先来看一下地图,找一下古希腊的大致位置,(由学生找出),好,现在我们要把视线转移到西北方,来看一下这个地方,(PPT显示罗马),这个城市现在是意大利的首都,在古代,最初它只是一个小城邦,可是它凭着强大的力量征服了意大利,并且还逐渐扩张,最终形成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西汉统治时期,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域的对比,虽然还不及咱中国疆域,可是当时的罗马帝国也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帝国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莞尔小邦发展地如此惊人?很大的原因要得益于罗马健全的法律制度,那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罗马人的法律.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文化艺术哲学等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遗产,罗马继承了古希腊优秀的文明,虽然在文化方面也有成就,但相比希腊,罗马人从观念上对自由民主并不感兴趣,他们更热衷于权威,所以在罗马,政治家的雄才使科学文化人相形见绌,突出的政治与武力传统也阻止了罗马人进行热心与持久的科学文化活动,可以这么说,罗马人吸收希腊文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罗马社会服务,为政治服务,而不是为了学术目的.这从罗马的建筑和日常的娱乐生活活动中都可以明显体现.(PPT显示图片)与希腊的一些精美的雕塑和建筑相比,罗马的建筑多了一些现实感和对英雄的崇拜,以及对战争和决斗的推崇.凯旋门:统治者炫耀自己的功绩 角斗场:纪念统治者的丰功伟绩而建立.这些与古希腊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我们说伟大属于罗马,不仅仅是因为罗马人在征服和战争方面的功绩,还与古罗马健全的法律制度密切相关,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下罗马人的法律,看看法律的完善是如何使的古罗马可以称得上“伟大”.在学习罗马人法律的演变过程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时古罗马的社会情况和背景,这样大家才会明白为什么罗马的法律可以发展地如此健全,影响深远,至今依旧有它的现实意义在,也可以对这句话有更加崭新的认识.所以在讲书本上的内容之前,我先得对罗马的政治制度的一个演变过程做一个大致介绍和补充,这本书编的..古罗马在建城之初只是一个小邦,实行的是君主制,我们称为王政时代,由于君主的残暴,在BC6世纪末推翻了君主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实行贵族共和制,这种共和制早期一直是由贵族控制,平民为维护自身利益,与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与我们之前讲到的雅典一样,都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可是不一样的是,古希腊人在与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民主的观念,而古罗马人不一样,虽然贵族与平民妥协后设立了保民官,但整个罗马社会依旧没有放弃扩张和征服,经过几百年的鲸吞蚕食,最终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问: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古罗马没有像古希腊那样逐渐走向民主,而是踏上了征服的道路? 提示:希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小国寡民,贵族难以形成气候,罗马从建国之初就开始不断征服,罗马人天生会打仗,演绎的是血与火的编年史,也是从共和走向集权的制度史等方面考虑.过渡:这么大的国家,靠着武力征服逐渐形成了大帝国,要进行管理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常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辽阔的版图,大量的人口,纠纷的事物,罗马人在长期的治理当中形成了成熟的法律体系,借助法律这一武器,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所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ppt显示), 罗马法从产生,发展到完善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的总称,存在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也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罗马法:(PPT)“十分经典,一致,任何”这些词都表现出马恩对罗马法的推崇.过渡:罗马法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终结,这期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表现和发展也有所不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它的发展过程.一.习惯法: 罗马从建城到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是罗马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产生,平民阶层也逐渐形成,平民承担着罗马大部分的税收和军事义务,但享受不到政治权利,不能与贵族通婚,也不能占有土地,平民为了争取与贵族同等的权利,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个时候,罗马社会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对贵族的行为进行约束,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之中,只是以祖辈传袭下来的习惯来规范,并且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贵族犯法与平民犯法所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贵族还倚仗权势随意曲解法律,这引起了平民的极度不满,习惯法还是没办法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于是平民迫切要求制定成文法.于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它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的利益服务,引起平民的不满,于是在公元前449年又增加编订了两表,最后形成了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它的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等,我们先来看看其中的几表的内容(PPT显示)讲解完PPT后总结对它的评价:它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利益,虽然说其中的条款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这部法典的编撰仍是平民的一个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曲解习惯法.我们来看一个案例:(PPT)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这部法律.总结: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成文法典,古罗马伟大的史学家李维把这部法典称为“一切公法与私法的渊源”,可见它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掺杂着斗争的坚决,妥协的明智,平民的成熟和贵族的开明,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过渡:随着古罗马社会的发展,共和国建立,之前说过这个共和国主要还是由贵族来控制,其实总的来说,古罗马社会是一个等级界限非常严格的社会,划分等级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公民权,即是否为罗马公民,二是自由,即自由人与奴隶之分,三是财富,即富人和穷人之分.古罗马是一个公民社会,罗马人有着强烈的公民权概念,在古罗马,公民就意味着一种特权,只有公民才有权利享受国家的利益,享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才能参与国家政治和其他类型的各种社会活动,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公民内部还有平民和贵族之分.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到公元3世纪这段时间形成的法律我们统称为公民法,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而且程序和形式不但教条而且繁琐,在法庭上必须用固定的语言,还要祭神,还有特别的手势,谁错一点就算败诉,比如,某人因为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法律术语中只有树木一词.可见这种法律注重形式,程序也十分繁琐.大家思考一下,十二铜表法属不属于公民法?(属于,时间上对应,处理平民与贵族的关系,平民与贵族都属于罗马公民)我们说,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办法享受法律的保护.随着古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最终扩展到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地域上,拥有不同传统的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比如文化习俗和传统的不同,以及因贸易和财产等经济纠纷产生的矛盾等等,对于当权者来说,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家,这种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外邦人无法接受,长此以往,这些地区的矛盾逐渐在升级,不利于统一的大帝国的管理和发展,于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对外扩张过程当中,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统治者被迫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是古罗马社会对外扩张的结果,在版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使得所有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都可以成为法律的主体,改变了原来只保护本国公民的局面,使得外邦人也能够享受法律的权利和保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这对于罗马帝国的稳定和长久发展有很深远的意义.过渡:那么,罗马法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是自然法出现,大家注意,自然法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款,而是一种法律观念,它是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的,主要倡导的是法律至上和人人生而平等的一种思想,这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对于罗马法律一步步实践过程后的升华和拓展,拓展到了精神方面进一步要求人精神和个体上的自由和平等,也表现了古罗马人追求自由的一种意愿.自然法的出现标志着古罗马法律的高度成熟.过渡:大致介绍了一下罗马法律的演变过程,我们呢再回过头来理解在课堂一开始的那句话,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就相对容易了,罗马的伟大很大一部分在于它创造了十分完备的法律体系,这种体系不但有力地维护了古罗马的统治地位,更对于我们如今建立法制社会,法治国家都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维护来分析它的伟大意义.首先自然是对帝国内部产生的伟大意义,古罗马是典型的法治国家,无论公职人员,自由民还是到罗马经商的外国人,都必须依照罗马法行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法律的完善对于罗马内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规范了罗马的社会秩序.今天西方人称“入乡随俗”这个成语为“到了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行事”,即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进一步解释:政治上,公民的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各种状况的出现都有章可循,平民与贵族的争斗中也不再只处于劣势,他们对于国家重燃信心,积极参政,对于国家的稳定有很大好处,另外,外邦人也不再被排除在外,使得整个古罗马帝国的统治得以稳固,矛盾减少,对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次,法律还是维系文明的工具,它偏向理智,相对于人治更加扎实稳当,最终成熟后形成的一种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对于维系和促进文明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对后世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法律的蓝本,现在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也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制度是源于古罗马,比如现代各国的律师制度几乎都源于古罗马.另外,自然法观念中的平等观念对于后世各国法律的制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从各国的许多法律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自由平等的影子,比如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以及我们的民法通则(PPT), 提到古罗马的法律,我们可以拿它跟我们古代中国的法律做一个对比,我们古代也提法,不过我们的法律主要指的是刑法,没有保障人民利益的私法,本身法律这个词在拉丁语中就是权利的意思,所以古罗马的法律就是古代中国不同了,古代中国的法律是惩治人的手段,而古代罗马的法律保护人民的利益,所以它能够为人民所接受,并把法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如今的中国社会跟古代中国从法律制定的目的来看有没有差别?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而且差别很大,我们现在说要依法治国,这里的法就是保障人民利益,规范人们的行为的,那从古罗马人法律的演变过程当中我们能不能吸收一些经验来借鉴?(ppt)这是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说的一段话,看看能不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提示: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由的维护,对秩序的确立和对正义的实现.有学者提出:民主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初级阶段,而法治文明或法治化的民主政治文明才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法律是未来促进文明的工具.
第二篇:上课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授课教案
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他是谁?——(出示周恩来总理头像及简单介绍)
2、你眼中的周恩来是怎样的呢?他是——
3、周总理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这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4、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个词是崛起,你们在课文的预习中发现文中有哪个词和它是近义词呢?(振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中华不振 租界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巡警 训斥 得意扬扬 惩处 妇女 衣衫褴褛 抱负 胸怀 ①、指明读一读词语,读对了,跟读,对错了,纠正。②、开火车读词 ③、用上这些词,我们发现句子的表达准确、形象了许多,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齐读)
(指生朗读,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3、当时的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欺凌我们?(说的时候试试用上这些词)出示: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衣衫褴褛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衣衫褴褛出现在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体会中华不振:
A、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位妇女的不幸(生自由朗读)① 她是一位怎样的妇女?—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
② 她正在哭诉着什么?她失去了亲人,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这句话。(生读)
③ 如果你是这位妇女,你在哭诉什么?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④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⑤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板书!)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生读)⑥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引读)„„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B、(生读)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紧握着拳头说明了什么?(人们的气愤)
如果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看到这一幕,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无可奈何„„板书?)
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同胞们的帮助是不幸的。造成这一切的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中华不振板书)
④、是啊,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处处可见(生汇报课外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
B、过渡: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华大地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读一读,可以做批注,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找到的句子。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引读(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呀!)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外国——引读(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只好也只能----引读(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板书„„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闯进租界,亲眼目睹了----引读 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2、体会立志
伯父的那一声叹息、衣衫褴褛的妇女的哭诉、冷漠无情的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的拳头深深地刻在了少年周恩来的心中,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生(为什么而读书?)
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竟有着这样令人敬佩的抱负和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在课文结尾处写一写你思考的结果吧!
我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板书设计 „„
中华不振 ?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今天上了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组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如何让学生走进遥不可及的伟人,聆听伟大人物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课文记述的事情是发生在20世纪,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我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但很多学生没有去搜集资料,所以我在教学程序上做了改动,一开始,我先以租界“那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那是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引入,产生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接着通过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妇女哭诉;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通过拓展补充《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深刻体会“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学习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同时还要给学生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随着文章的情感自由驰骋,并且,鼓励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情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凸现语文阅读表达能力的外化。在整体上做到以内养外、读悟结合。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我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写周恩来在沉思些什么,内化了语言文字,接着我又展示许多周恩来成人后为国家效力的资料,一方面树立了周恩来的高大形象,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篇文章重在让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语言学习中获取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三篇:上课教案
中学生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比赛脱穿外衣的速度。
有主动要求参与的吗?
第一步:按照自己的习惯脱穿运动外衣
第二步:反方向做,也就是习惯于右手先脱的改成先脱左手,习惯于右手先穿的改成先穿左手。(好,谢谢你们的积极参与)
从这活动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使我们不习惯。但是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去改变,我相信大家就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那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睡眠习惯好吗? 请看屏幕上的几组数据:有百分之80的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够8小时;百分之80的同学周末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百分之50的同学睡眠质量不好;百分之50的同学没有午休习惯。
科学报道,中学生每天的最佳睡眠时间是8小时;周末睡眠时间不能超过9小时。
由此看出,大部分高中生都存在睡眠习惯不好的问题。活动1:不良睡眠习惯的危害
师:你们知道不良睡眠习惯的危害性吗?(请小组讨论,总结)
1.睡眠时间不充足将导致免疫力下降,学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降低,上课容易打瞌睡等;
2.睡眠时间过长,人就会变得懒惰,甚至会导致第二天失眠; 3.睡眠质量不好会造成注重力不能集中、神经衰弱,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活动2:睡眠习惯不好的原因
师:刚刚通过讨论,同学们对睡眠习惯不好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改变它。怎么改变?我们就必须先找原因。下面请大家继续讨论。1.学习任务重; 2.心理压力大,烦恼多; 3.喜欢聊天,玩手机; 4.睡眠环境不好;
活动3:如何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睡眠习惯不好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就请同学们结合刚刚分析的原因,讨论一下:如何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 生: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时间的充足; 2.周末睡眠时间要控制在9小时左右; 3.均衡饮食
特别是睡前勿猛吃猛喝,远离咖啡、可乐;不要喝太多的水,不吃辛辣的富含油脂的食物; 4.正确的睡姿; 5.适量的锻炼;
6.养成午休习惯;
7.调节好心理状态:心理压力太大,咨询心理老师; 8.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结束语: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学生睡眠不好的原因,更科学细致的制定了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具体措施。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你们的踊跃发言,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朝气蓬勃;你们能大胆坦露自己的坏习惯,让我钦佩你们的勇敢直率。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健康成长,是家人的期待,是老师的期待,是社会各界的期待。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去做,就能养成科学健康的睡眠习惯,从而使学习精力更加旺盛,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节节攀升,成为家长们满意,老师们放心,学校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四篇:上课教案
琢玉促智 研磨寻趣 ——自主互助
2013-2014学“智趣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年级语文《家》上课教案 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
郑琦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表演背诵课文。
2、结合图文,理解内容,在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对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二句所包含的意思。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家”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学生不能把对家的感受通过说、读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小朋友们,这是一家人,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听他们在唱歌呢!(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家》)
师:小朋友们,我们也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说说你在家里最喜欢做什么吗?(指名)师: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大家都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小诗名字就叫《家》。板书课题:
5、家。
二、初读课文
1、师:小朋友想知道书里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吗?那就打开书读一读,去认识他们吧!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师:小朋友刚才读得可真认真啊!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声)
师:哦,原来是一列小火车开来了,看上面下来了几个客人,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自
青 岛 人 民 路 第 二 小 学 琢玉促智 研磨寻趣 ——自主互助
由练读)指名读
分男女生读
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它们吗?(指名读,齐读)
3、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都给我们介绍了谁的家。(指名读,齐读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谁的家?
4、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的家去做客,想去吗? 出示:图
你想去谁的家?为什么?(指名)根据学生说的出示
(1)“蓝天是白云的家”。谁愿意当白云,赞美自己的家?看图或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在蓝天的家中白云都是怎样活动的?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指名读,全班齐读)(2)“树林是小鸟的家”通过图理解“树林”一词。播放小鸟的声音,学生闭眼想像看到什么。
(3)“小河是鱼儿的家”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说我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事呢?你能带着想像再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小组竞赛读)(4)“泥土是种子的家”。师:你们现在是小种子了,冬天到了,你们躲在泥土里,有什么感觉?(指名)春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泥土,小种子醒来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当你从泥土中钻出小脑袋,你最想说什么?
(5)小结:你看,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美。出示:1——4行诗
你能加上表演,把这首诗朗诵出来吗?全班自由表演。(6)师:小朋友们,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出示
5、师:小朋友们可真爱动脑筋,现在老师还要带你们去一个大家庭。出示:祖国图 这是哪儿?
对,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它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齐读 想看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景吗?(出示图)看了这些图片,你最想说什么?
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大花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青 岛 人 民 路 第 二 小 学 琢玉促智 研磨寻趣 ——自主互助
出示:指名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有一起小朋友还高兴地唱起来了!(播放《娃哈哈》)会唱的一起唱。
师:好听吗?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有长长的江,有最高的山,有最大的广场,有最长的城墙。有最团结的心,有最强的人,有最早的发明,有最美的风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读一读这句话吧!(齐读)
6、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家,知道——引读板书,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避雨的绿荫,家是遮风的雨伞。家是母亲的叮咛,家是父亲的期望。家是难舍的亲情,家是温馨的集体,家是亲爱的祖国。我们都爱自己的家,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家的爱,一起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7、老师现在找几个同学,跟着音乐表演朗诵这首诗。
三、学习生字“土、儿”
1、出示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
4、写在生字本上。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刚才一起走进了温暖的家,现在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世界。
出示:请小朋友们课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家用画笔画出来,比一比,谁的家最漂亮。
青 岛 人 民 路 第 二 小 学
第五篇:上课教案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教学准备:
天气预报音乐,各种图片,晴雨表。教学重点: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教学难点:
1.能举一反三并通过个别动物的表现归纳出下雨之前的天气具体变化特点; 2.能运用新学的知识进行判断。活动与指导:
一、引出课题
1.播放天气预报音乐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天气预报的声音。
师:天气预报员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呢?”幼儿回答。2.交流讨论
师:气象员能根据气象仪器测出气温、风速等气象情况。可是农民伯伯不用气象仪器,有时也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气如何。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 幼儿相互交流并讨论。
3.小结:其实除了用仪器预测气象外,还可以观察一些动物的表现。有些动物也是气象预报员呢!
二、看一看
1.看图:蚂蚁搬家
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快要下雨了,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它们的家也变得很潮湿,非常难受,而且大雨会把它们的家和食物冲走的,所以要赶快搬家。蚂蚁搬家是预示着天要下雨了,小蚂蚁也是小小气象员。
2.动脑思考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之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是怎样来预报天气的呢?幼儿讨论。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呈现四幅图片:鱼儿上浮/燕子低飞/乌龟“冒汗”。
3.小结:刚刚看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表现,我们知道了下雨之前气候总有一些变化。有那些变化呢?(幼儿回答,如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空气很闷等)一些动物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所以就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了。
三、听一听
1.师:农民伯伯不仅能通过看小动物的表现来判断气象,他们还能通过听小动物的叫声来判断气象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①学学青蛙知了的歌
师:知了青蛙一般在什么时候叫? 学念儿歌:
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天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塘边呱呱叫。②学学小蜜蜂的歌
蜜蜂晴天去采蜜,早出晚归忙得欢;阴雨天气不出门,在家酿蜜不停工。2.小结:知了叫天晴了,蜜蜂嗡嗡采蜜忙,青蛙捉虫静悄悄。
四、制作晴雨表。
介绍晴雨表,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五、结束部分
播放《彩虹的约定》的音乐,让幼儿判断天气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退场。活动延伸:
仔细观察一下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动物在天气变化以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