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课教案
课题:9加几的自主练习
陈翠萍
教学内容:第95――96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9加几的口算题。
教学难点:运用9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我们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好吗? 我拍的次数和你们拍的次数合起来是10。
我拍9,我拍1,我拍5。
2、复习
怎样计算9加几?
(1)、接着数
(2)、凑十法
口诀
看大数
分小数
凑成十
算得数
二、巩固练习
你们想去游乐园吗?要想去,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9加几”的习题)第一关
1、填一填
2、圈一圈
算一算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投影展示。
第二关
1、一共有多少人?练习时,引导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加9”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9+5=14(人)
2、一共有多少个南瓜?用“9加几”的加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先让同桌找信息,说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9+6=15(个)
3、一共有多少个贝壳?解决实际问题,先同桌交流,让学生说说图意,再独立列式计算。说说计算方法。
9+8=17(个)
三、深化练习
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游乐园去吧,那里可热闹了!(出示场景图)
1、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现在有几只小鸟?
2、根据图,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提供了一幅小朋友在游乐场里游玩的情境图。图中有9个小朋友在玩滑梯,4个小朋友在玩荡船,另外还有树木、花、太阳等其他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图解决“一共有多少学生?”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9加几的自主练习
怎样计算9加几?
(1)、接着数
(2)、凑十法
口诀
看大数
分小数 凑成十
算得数
《9加几的练习》教学反思
陈翠萍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7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通过“9加几的练习”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做拍手的游戏进行导入主题,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学生填一填、圈一圈
算一算,来算9加几等于多少?让学生展示,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凑十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孩子计算“9加几的题”,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说信息、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我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老师讲的多,让学生说的环节过少。2014、11、20
第二篇:上课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授课教案
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他是谁?——(出示周恩来总理头像及简单介绍)
2、你眼中的周恩来是怎样的呢?他是——
3、周总理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这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4、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个词是崛起,你们在课文的预习中发现文中有哪个词和它是近义词呢?(振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中华不振 租界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巡警 训斥 得意扬扬 惩处 妇女 衣衫褴褛 抱负 胸怀 ①、指明读一读词语,读对了,跟读,对错了,纠正。②、开火车读词 ③、用上这些词,我们发现句子的表达准确、形象了许多,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齐读)
(指生朗读,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3、当时的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欺凌我们?(说的时候试试用上这些词)出示: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衣衫褴褛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衣衫褴褛出现在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体会中华不振:
A、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位妇女的不幸(生自由朗读)① 她是一位怎样的妇女?—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
② 她正在哭诉着什么?她失去了亲人,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这句话。(生读)
③ 如果你是这位妇女,你在哭诉什么?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④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⑤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板书!)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生读)⑥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引读)„„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B、(生读)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紧握着拳头说明了什么?(人们的气愤)
如果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看到这一幕,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无可奈何„„板书?)
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同胞们的帮助是不幸的。造成这一切的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中华不振板书)
④、是啊,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处处可见(生汇报课外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
B、过渡: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华大地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读一读,可以做批注,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找到的句子。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引读(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呀!)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外国——引读(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只好也只能----引读(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板书„„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闯进租界,亲眼目睹了----引读 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2、体会立志
伯父的那一声叹息、衣衫褴褛的妇女的哭诉、冷漠无情的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的拳头深深地刻在了少年周恩来的心中,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生(为什么而读书?)
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竟有着这样令人敬佩的抱负和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在课文结尾处写一写你思考的结果吧!
我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板书设计 „„
中华不振 ?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今天上了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组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如何让学生走进遥不可及的伟人,聆听伟大人物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课文记述的事情是发生在20世纪,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我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但很多学生没有去搜集资料,所以我在教学程序上做了改动,一开始,我先以租界“那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那是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引入,产生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接着通过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妇女哭诉;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通过拓展补充《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深刻体会“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学习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同时还要给学生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随着文章的情感自由驰骋,并且,鼓励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情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凸现语文阅读表达能力的外化。在整体上做到以内养外、读悟结合。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我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写周恩来在沉思些什么,内化了语言文字,接着我又展示许多周恩来成人后为国家效力的资料,一方面树立了周恩来的高大形象,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篇文章重在让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语言学习中获取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三篇:上课教案
中学生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比赛脱穿外衣的速度。
有主动要求参与的吗?
第一步:按照自己的习惯脱穿运动外衣
第二步:反方向做,也就是习惯于右手先脱的改成先脱左手,习惯于右手先穿的改成先穿左手。(好,谢谢你们的积极参与)
从这活动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使我们不习惯。但是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去改变,我相信大家就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那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睡眠习惯好吗? 请看屏幕上的几组数据:有百分之80的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够8小时;百分之80的同学周末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百分之50的同学睡眠质量不好;百分之50的同学没有午休习惯。
科学报道,中学生每天的最佳睡眠时间是8小时;周末睡眠时间不能超过9小时。
由此看出,大部分高中生都存在睡眠习惯不好的问题。活动1:不良睡眠习惯的危害
师:你们知道不良睡眠习惯的危害性吗?(请小组讨论,总结)
1.睡眠时间不充足将导致免疫力下降,学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降低,上课容易打瞌睡等;
2.睡眠时间过长,人就会变得懒惰,甚至会导致第二天失眠; 3.睡眠质量不好会造成注重力不能集中、神经衰弱,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活动2:睡眠习惯不好的原因
师:刚刚通过讨论,同学们对睡眠习惯不好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改变它。怎么改变?我们就必须先找原因。下面请大家继续讨论。1.学习任务重; 2.心理压力大,烦恼多; 3.喜欢聊天,玩手机; 4.睡眠环境不好;
活动3:如何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睡眠习惯不好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就请同学们结合刚刚分析的原因,讨论一下:如何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 生: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时间的充足; 2.周末睡眠时间要控制在9小时左右; 3.均衡饮食
特别是睡前勿猛吃猛喝,远离咖啡、可乐;不要喝太多的水,不吃辛辣的富含油脂的食物; 4.正确的睡姿; 5.适量的锻炼;
6.养成午休习惯;
7.调节好心理状态:心理压力太大,咨询心理老师; 8.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结束语: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学生睡眠不好的原因,更科学细致的制定了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具体措施。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你们的踊跃发言,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朝气蓬勃;你们能大胆坦露自己的坏习惯,让我钦佩你们的勇敢直率。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健康成长,是家人的期待,是老师的期待,是社会各界的期待。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去做,就能养成科学健康的睡眠习惯,从而使学习精力更加旺盛,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节节攀升,成为家长们满意,老师们放心,学校引以为傲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四篇:上课教案
琢玉促智 研磨寻趣 ——自主互助
2013-2014学“智趣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年级语文《家》上课教案 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
郑琦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表演背诵课文。
2、结合图文,理解内容,在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对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二句所包含的意思。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家”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学生不能把对家的感受通过说、读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小朋友们,这是一家人,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听他们在唱歌呢!(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家》)
师:小朋友们,我们也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说说你在家里最喜欢做什么吗?(指名)师: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大家都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小诗名字就叫《家》。板书课题:
5、家。
二、初读课文
1、师:小朋友想知道书里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吗?那就打开书读一读,去认识他们吧!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师:小朋友刚才读得可真认真啊!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声)
师:哦,原来是一列小火车开来了,看上面下来了几个客人,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自
青 岛 人 民 路 第 二 小 学 琢玉促智 研磨寻趣 ——自主互助
由练读)指名读
分男女生读
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它们吗?(指名读,齐读)
3、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都给我们介绍了谁的家。(指名读,齐读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谁的家?
4、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的家去做客,想去吗? 出示:图
你想去谁的家?为什么?(指名)根据学生说的出示
(1)“蓝天是白云的家”。谁愿意当白云,赞美自己的家?看图或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在蓝天的家中白云都是怎样活动的?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指名读,全班齐读)(2)“树林是小鸟的家”通过图理解“树林”一词。播放小鸟的声音,学生闭眼想像看到什么。
(3)“小河是鱼儿的家”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说我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事呢?你能带着想像再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小组竞赛读)(4)“泥土是种子的家”。师:你们现在是小种子了,冬天到了,你们躲在泥土里,有什么感觉?(指名)春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泥土,小种子醒来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当你从泥土中钻出小脑袋,你最想说什么?
(5)小结:你看,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美。出示:1——4行诗
你能加上表演,把这首诗朗诵出来吗?全班自由表演。(6)师:小朋友们,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出示
5、师:小朋友们可真爱动脑筋,现在老师还要带你们去一个大家庭。出示:祖国图 这是哪儿?
对,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它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齐读 想看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景吗?(出示图)看了这些图片,你最想说什么?
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大花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青 岛 人 民 路 第 二 小 学 琢玉促智 研磨寻趣 ——自主互助
出示:指名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有一起小朋友还高兴地唱起来了!(播放《娃哈哈》)会唱的一起唱。
师:好听吗?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有长长的江,有最高的山,有最大的广场,有最长的城墙。有最团结的心,有最强的人,有最早的发明,有最美的风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读一读这句话吧!(齐读)
6、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家,知道——引读板书,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避雨的绿荫,家是遮风的雨伞。家是母亲的叮咛,家是父亲的期望。家是难舍的亲情,家是温馨的集体,家是亲爱的祖国。我们都爱自己的家,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家的爱,一起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7、老师现在找几个同学,跟着音乐表演朗诵这首诗。
三、学习生字“土、儿”
1、出示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
4、写在生字本上。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刚才一起走进了温暖的家,现在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世界。
出示:请小朋友们课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家用画笔画出来,比一比,谁的家最漂亮。
青 岛 人 民 路 第 二 小 学
第五篇:上课教案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教学准备:
天气预报音乐,各种图片,晴雨表。教学重点: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教学难点:
1.能举一反三并通过个别动物的表现归纳出下雨之前的天气具体变化特点; 2.能运用新学的知识进行判断。活动与指导:
一、引出课题
1.播放天气预报音乐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天气预报的声音。
师:天气预报员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呢?”幼儿回答。2.交流讨论
师:气象员能根据气象仪器测出气温、风速等气象情况。可是农民伯伯不用气象仪器,有时也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气如何。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 幼儿相互交流并讨论。
3.小结:其实除了用仪器预测气象外,还可以观察一些动物的表现。有些动物也是气象预报员呢!
二、看一看
1.看图:蚂蚁搬家
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快要下雨了,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它们的家也变得很潮湿,非常难受,而且大雨会把它们的家和食物冲走的,所以要赶快搬家。蚂蚁搬家是预示着天要下雨了,小蚂蚁也是小小气象员。
2.动脑思考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之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是怎样来预报天气的呢?幼儿讨论。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呈现四幅图片:鱼儿上浮/燕子低飞/乌龟“冒汗”。
3.小结:刚刚看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表现,我们知道了下雨之前气候总有一些变化。有那些变化呢?(幼儿回答,如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空气很闷等)一些动物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所以就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了。
三、听一听
1.师:农民伯伯不仅能通过看小动物的表现来判断气象,他们还能通过听小动物的叫声来判断气象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①学学青蛙知了的歌
师:知了青蛙一般在什么时候叫? 学念儿歌:
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天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塘边呱呱叫。②学学小蜜蜂的歌
蜜蜂晴天去采蜜,早出晚归忙得欢;阴雨天气不出门,在家酿蜜不停工。2.小结:知了叫天晴了,蜜蜂嗡嗡采蜜忙,青蛙捉虫静悄悄。
四、制作晴雨表。
介绍晴雨表,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五、结束部分
播放《彩虹的约定》的音乐,让幼儿判断天气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退场。活动延伸:
仔细观察一下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动物在天气变化以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