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这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由于讲课所需,教学进度还没有跟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没有学,学生对长江了解甚少,再者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具体教学环节安排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读自悟,整体感知——交流收获,精读探究—————回归整体,深化提高————适当拓展,学用结合。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通过上课,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预设,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课堂上学生采用讲,画,圈、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效果良好。
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入,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不够。2.课堂上教学的全面性,整体性体现不够,一部分学生没有得以充分的展现,少部分同学参与教学不够。
3.教师的基本功(普通话、教态、板书)需要进一步学习,练习。4.现代媒体的交互使用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第二篇: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主要讲了作者何其芳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儿时烙在脑海中的印象让我读起这篇课文时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经过单元整体备课和对这篇课文的自学、研究,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抓住文章细节,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他伟大的人格。
2.领悟文章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法。
在自己初读、自学的前提下,我先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接着参考教参书进行查缺补漏,下面就是对于本课的教授有一个初步的规划,还不放心再上网查一查资料。无意间,看到了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仔细的品味特级教师的课堂,把能够借鉴的环节进行了再一次的品悟。最后,拿起笔来把教学设计写了下来,在写得过程中,遇到连贯不住、不满意或者有问题的地方在翻阅、查找资料。在不断地改,不断地想的过程中,自己对周总理的认识和感受更深了,以至于在做课件的时候,随着音乐和图片眼泪直往下流,这是一位伟大的人,作为老师,我应该让所有的孩子认识这样一个人,学习这样一个人,铭记这样一个人。
公开课的日子到了,我早早起床又一次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教案,审查各个环节。上课开始了,我带着孩子走进了课堂,走入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我能够把握课文的题眼,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体会周总理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但在课堂上自己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其次学生对总理精神的体悟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第三,缺少整组课文的单元整合意识。
虽然这篇课文执教已不下三次,但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教学也是“常教常新”的。
第三篇: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三峡之秋》是一篇略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三峡一天当中的景色变化。语言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因此,让学生“口中读出感觉,心中读出感情,眼前读出画面”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读”也就成了本课主要的教法和学法。
一节语文课要做到书声琅琅看似容易,但要读出韵味,读出风格,却非易事。安排在什么时机读,读什么,怎样读?这其中有很多讲究。又因为是略读课文,教师不可讲得太多;怎样处理这一导一放的关系,还真让人颇费心思。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节公开课,有很多双眼睛在下面瞅着呢!为不使整个教学流程过于平淡,我采用结构倒置法,先引导学生学习“夜晚段”,通过品析“渔火”、“灯标”、“光晕”、“摇曳”等词和“那清洌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等句子,指导朗读。“流畅”,几乎每个学生都做到了,但对于“夜的宁静”,学生却未能通过朗读展示他们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如果我能打乱教学计划,在此环节多给学生5分钟,也许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韵味来。可惜的是,我为了追求完整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那样蜻蜓点水似的过去了。另外,当学生讲到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时,我却硬将一个“宁静”交给学生,只因我预设的板书是“宁静神秘月色清”。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按“画一画,读一读”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认为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可问题是学生读书汇报时,我对暴露的问题仍未能机智地进行处理。清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品味,更别说读出“感情”和“画面”了。对此,我只是稍作点评,虽然我心中也是不甚满意。但因为是公开课,我为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走过场了。
事后一想,为何不能让公开课危险一次呢?尝试独立备课而不仅仅依赖于教参;尝试熟背课文而不仅仅要求学生做到;尝试让最后进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读书而不仅仅让朗读翘楚闪亮登场;尝试让学生说哪里不懂而不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尝试让自己的学生解读文本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千人一腔……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受益了。
真实的缺陷无须隐藏,因为我们面对是的正从无知到有知的学生。再说了,刻意追求课堂完整是对学生一种温柔的伤害。看样子,有效课堂的营造不仅需要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师,更需要一名善随机应变的老师。
第四篇: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我在试教的时候,由于提问比较含糊,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变成自己讲得太多,太细,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指导思想相违背。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还是讲得比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让学生讲,那这节课会更加好。
第五篇:《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三峡一天之中美景变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爱三峡之情。编者编选此文的目的是通过让学读优美的词句,来感受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爱三峡,爱祖国之情。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把编者的意图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在课前必须要考虑好的事。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我在课前制定的预案中着重突出了三个方面:
1、制作课件。收集了很多与三峡有关的美景图片,制作成了声、图、文一体的幻灯片,以直观视觉来增加学生们的感知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2、以读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用情的读文,(师领读,生领读,师生互动领读,重点句中特读)以读中感悟来增加学生们的认同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3、写家乡。通过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进行描述,来培养学生写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实践证明,我的预设是有效的,我的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我还认识到,课前预案与课堂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预案制定的好,课堂生成的就多。相反,结果也相反。这是联系。课前预设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而课堂上出现的课前有没有预设上。这就是区别。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形式、依赖预案。我们要用课堂教育机智来驾驭课堂教学。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建设高效课堂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