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
生:没有去过。
师: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生:三峡指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帮这位同学介绍一下长江三峡?
生一: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生三:三峡的特点是“瞿塘„雄‟;巫峡„幽‟;西陵„险‟。
二、展示图片,构建知识框架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三峡的水又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
师: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图片)
师: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初步感知
师:是啊,图片中的三峡真美;那么,课文中描绘的三峡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听完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听录音)
师: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回答):时间顺序。
师: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早上”、“中午”、“下午”、“夜”。
师:对!这些词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显示了文章的层次。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生一:早上。
生二:中午。
生三:下午。
生四:夜里的三峡。
四、深入自学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五、全班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最喜欢“下午”的三峡。我觉得这部分写的“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一句写出了独特的景物“雾”。
师:你找到了下午的景物:雾,很好!谁能给他作一下补充?
生二:下午的三峡还有一个特点:黄昏来得很早,去得很迟。还有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水,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师:你介绍出了黄昏来去时间上的特点以及山、水的对比,讲得很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
生三:下午的三峡,长江平静轻缓,像一条小溪。师:哦,你注意到了长江的水势变化,非常细心。你能把这段读一读,读出长江的平静、轻缓吗?
生三:[读文]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四:没有错字,流利。
生五:语速平缓,读出了感情,挺好。
师: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你觉得下午的三峡概括地说有什么特点呢?
生六:青色、透明。(板书:下午──青色、透明)
师:其他同学谁愿意接着介绍自己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喜欢“早上”的三峡,因为早上空气好,还有露水,像一颗颗珍珠。
师:你加上了自己的比喻,真好。
生二:早上,柚树、橘树上有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
师:你找出了早上独有的景物:霜,又用两个词点明了特点,概括力不错。
生三:早上,“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师: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阳光照耀下,橘树柚树的枝叶越发地绿,果实的颜色越发地金亮,相互映衬,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
生:(齐答)明丽。(板书:早上──明丽)
师: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生一:[读文]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二:语速有点快,不够轻柔。
师:你愿意再读一读,争取超过她吗?
生二:试试吧。[读文] 师:不错,你确实读出了三峡早上的明丽。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生一:我最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板书:中午─热烈)
师:你概括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提炼文章的能力不错。谁再给他补充介绍?
生二:中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整个峡谷波光荡漾。
师:你说说:为什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呢?
生二:因为中午的阳光把长江染成了金色,长江又很长,所以流动时,像一条金鳞巨蟒。
生三:我给他补充:另外,中午时长江的水势很急,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师:你能把描写水势的词句读出来吗?
生三:[读文] 师:谁来给他的朗读点评一下?
生四:太棒了,把山的“静”、水的“急”都读“活”了。
师:确实如此,我们要向他多学习读课文的基本功。自己试着,像他那样读一读这段课文。
[全体学生读文] 师:只剩下“夜”没有介绍了,谁愿意试试?
生一:夜晚,有渔火、灯标,渔火像星星一样眨着眼。
师:你用得比喻,很恰当。生二:夜里还有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师: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
生三:因为夜很静。(板书:夜晚──宁静)
师: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生四:夜里还写了“月”。这里的月来得迟,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
生五:我给她补充。月出的景色很美,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面对如此朗月夜,你觉得这种氛围──
生七:有一点儿神秘,让人产生幻想。(板书:神秘)
师:最后方纪先生告诉我们这一天正是——中秋。这句写在这里有什么用? 生八:点明时间。
生九:暗含了一种思念。
师:我们了解到了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三峡各有不同之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
生:(齐答)成熟的气息!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两岸的橘树柚树上结满了果实。
师: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生一:早上,橘树和柚树…
师:作为导游,先给大家打个招呼。
生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正行驶在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现在正是早晨,大家看: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今天恰逢中秋节,祝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美满!
师:大家觉得这位导游合格吗?
生:(齐答)合格!
师:不错,尤其是最后的祝福,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导游的良好素质。
六、扩展
师:其实,三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刚才导游介绍的这些景物,它的美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关于它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以后有时间我们再相互交流。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
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七、谈感受(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师:作者怎么会把三峡写的这样美呢? 生:因为他爱三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师:棒极了,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就要有情,现在正是暮秋时节,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下身边的景物,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家乡秋色。
第二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
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了解三峡:学生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3、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初读感知:
1、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名领读。强调多音字:累
晕
3、指名读课文
4、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三、领略美景: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三峡秋天的早晨在你眼前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2)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去写三峡秋天的早晨?(3)指导朗读,读出三峡秋天早晨明丽的特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去写三峡秋天的早晨?
(2)三峡秋天的中午有什么特点?
(3)指导朗读,读出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特点。
3、按照前面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6自然段。
4、全班交流。
三、品析美点
1、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1)精读课文,批注。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写出自己家乡的秋色。
第三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在本课重点的突破方面,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一是学生自读;二是配乐指名读;三是说说你对这一段所描写的内容的整体感受;四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五是再读,深入体会。采用了这五步后,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第四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体会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及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及以静衬动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采用“以读代讲”,“读议结合”,“读中想像”的方法。通过分层读书,层层深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描写三峡不同景色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峡的图片、有关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大家能够背诵《长江之歌》么?万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群山对峙,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课题读解(写景)(三峡的秋景)
3、提出要求,初读课文(什么顺序)二.默读,解决字词困难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或同桌合作的方式解决字词困难。
2、解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美景的?(板书:时间。你从哪儿看出?板书
表示时间的词语:早晨、中午、下午、夜)
3、分组,深入学习(既然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那咱们就按时间顺序学习这篇课文。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合作能力,我决定把同学们分为早晨组、中午组、下午组、夜晚组四个小组进行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就看你的了。)
三、精读课文,体会美景
1、提出要求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善于收集信息的人,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下面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们认真读文,拿出笔划出你需要的词语,拿出纸收集你认为有用的信息。)
2、自由读文,收集信息
3、汇报自己的发现,指导朗读(引导发言,相机板书:景物特点)
5、总结性的赛读,简洁、鼓励的评价
6、查漏补缺,集体读文,学习开头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水果飘香,首尾照应,点题“月到中秋分外明”。总分总结构)
四、深入细读,进一步体会三峡秋天的美。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读的时候应注意对自己的感情、语速、语调、语气的把握)
2、展示读文,想象美景,体会修辞
五、总结(学生谈收获,老师加尾注)
(这篇课文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三峡秋天的壮美与神秘。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抓住了不同时间内景物的特点,使文章生动、具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运用这些方法,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
六、作业(选作)
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的三峡。喜欢文学的你,可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方纪
时间
特点
景物 早晨
新鲜、明丽
露水、橘柚树 中午
热烈、奔腾
阳光、长江 下午
平静、明亮
夜
幽静、神秘
雾、长江
渔火、灯标、月亮
第五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 峡 之 秋》教学设计
讷南镇庆福学校 刘春雷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方纪的一篇文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千米。作者方纪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三峡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感受三峡的秋天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自读课文,了解三峡景色特点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2、读了课文,印入你头脑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你想给这幅画取个什么名字呢?
3、你最喜欢三峡什么时间的景色,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说说它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的感悟。在你的书上做批注。
三、全班交流,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1、顺序:从写法上看,本文是按照总分顺序写的。分写时,又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不同景色。(板书:早晨 中午 下午 夜晚)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1)读了课文,印入你头脑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你想给这幅画取个什么名字呢?
(2)你最喜欢三峡什么时间的景色,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说说它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指导。)
①早晨,这样指导:
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板书:明丽)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小黑板: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点拨:都是写早晨景物的特点,括号里的这些特点又有哪些不同?
(它们有的是看到的,有的是感觉到的;有的是静态的,有的是动态的„„)小结: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又注意抓住早晨特有的露水变化的过程,结合对树和阳光的描写,因而充分表现出三峡秋天的早晨那份明媚与靓丽。
②中午:
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板书:热烈)
着重指导修辞句的理解:
拟人句: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
金色的铠甲应该披在威武的战士身上,跳跃应该运动着的人身上,这里用它们来写山峰和阳光,就赋予山峰战士威风凛凛的气势,赋予阳光人的欢快,同时也为下句把长江比喻成金鳞巨蟒作铺垫。
比喻句: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把长江比作金鳞巨蟒,既表现出中午时分的长江闪耀着金光的样子,又赋予长江巨蟒的翻滚呼啸的雄劲、热烈的气势,更具有生命力。写它的金光辉映峭壁,使整幅画面以金色为主色调,强调出热烈的特点。
拓展:想一想,还能把此时的长江比作什么?再体会文中比喻的精当。小结:秋天三峡,在中午时分,生龙活虎的,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的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③下午
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本段重点体会雾、光、影营造出的黄昏的氛围。青色就是灰黑色,雾中可以朦胧地看见峡中的景物,由于两岸山高而且陡峭,所以在水面上的倒影显得格外大,才会拥向江心,使江面只剩下一片发光的天空,明与暗的对比使此时的长江既有神秘感,又照应了首句太阳还没有落的意思。
比喻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明亮的带子表现出长江在黄昏时的颜色和平静而轻缓的动态。它区别于中午时分的金鳞巨蟒,仿佛长江也要随着黄昏的来临休息了。
延伸:黄昏时分的三峡在青色的雾笼罩下透明而神秘,假如此时你正在这里将会是什么心情?(平静。)
带着体会朗读。④夜晚
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板书:宁静。)
点拨:描绘你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岸上的、江心的亮光这一点,那一点,接连地亮起,与此同时,水面映出它们的红晕,灯火减少了夜的单调,增加了夜的生动。特别是拟人句: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灵性与生机。
偶尔驶过的驳船使水面的渔火和灯光轻轻地摇曳,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同时又使人联想,这些驳船满载渔人的收获归去,给人以喜悦之情。因此,夜晚的三峡虽静又有动,依然充满活跃的气息。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这一段抓住修辞句体会:
比喻句: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出来的,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这个比喻把初生的月亮比作云母石,使景象带有奇异的色彩。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把月光比作凌空飞降的瀑布,表现山高而陡峭;又把月光比作素锦,素指白色,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这个比喻表现月光的颜色和华丽感觉。使三峡的夜晚充满神秘而奇异的色彩。
背诵这一段。
四、探究学习
这一轮明亮的满月暗示着此时正是成熟而丰满的中秋时节,“这一天,正是中秋。”岂不多余?
学生可能会说:不是多余。这一句起强调作用,照应开头“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使秋味更浓。
也可能说:月到中秋,也是旅人怀念家乡的时候,为文章增添了一抹淡淡的乡愁滋味。(补充《长江三峡》写作背景)
五、总结拓展
1、学生小结 在本课的学习中,你发现什么写景的好方法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帮助提炼:
① 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可以按时间顺序观察,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② 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无生命的景物变得有生命。
2、教师总结: 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夏天,水势浩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色„„你想更多地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写,相信你一定有更多感悟。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并积累李白、杜甫等诗人描写三峡的诗句。2.片断描写:写一段话:《 之秋》,抓住特点,尽量用一两句修辞句增加表达效果。
七、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 明丽
成熟 中午——长江 热烈 中秋
下午——雾 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 宁静
峡谷 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