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七道河中学的参赛教师 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意义 ——四季的变化。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充分应用河北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为手段选择如下: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等学习法,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说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4.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用新课
引用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领学生思考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入本节课的教学环境引用毛泽东诗词。教师加以解释,引领学生思考。
2、展示图片:地球的自转标题 设计意图:
通过大屏幕展示地球的自转标题,使学生从诗词的理解中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
3、活动一:拥抱地球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他演示的地球自转是否正确? 问题2: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问题3:什么是地球自转?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结合演示回答问题,教师稍加点拨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
4、展示图片:地球的自转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动态的地球自转的幻灯片,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绕转中心)及地球自转的定义。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
5、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远程上的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
6、小结
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设计意图:
(1)通过该视频总结以上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该视频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7、活动二:模拟实验
要求: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8、播放图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应用资源网上的幻灯片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
9、活动三:地方时差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
10、知识点总结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
11、火眼晶晶(习题练习)
方法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
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准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态效果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
第二篇: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付百泉
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 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充分应用河北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为手段选择如下: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导学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说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用新课
引用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领学生思考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入本节课的教学环境引用毛泽东诗词。教师加以解释,引领学生思考。
2、新课自学 任务一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他演示的地球自转是否正确? 2: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3:什么是地球自转?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结合演示回答问题,教师稍加点拨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任务二:地球的自转
1、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动态的地球自转的幻灯片,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绕转中心)及地球自转的定义。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
2、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远程上的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知网建构
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设计意图:
(1)通过该视频总结以上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该视频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任务三
播放图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应用资源网上的幻灯片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地方时差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举例说明问题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媒体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最后进行堂清检测,以检测教学效果。
第三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节,课题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我说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指导与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学习对象。第一单元是“从宇宙看地球”目的在于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本节主要讨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自转的一般特点,昼夜交替的产生,时差的产生以及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了解昼夜变化,学会地方时的计算等有重要意义。
第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以及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等心理特征,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差生的原因;
3、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对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可能有哪些?并在班级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认识地球自转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时空观。
第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以及地方时的计算,因为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是考试的重点。我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仪等教具的使用以及板书板画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以突出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地方时的含义及计算,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直观教学已突破难点。
第四说教材组织和处理。
本节教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使难懂、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课共分四目,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目和第二目为一个课时,第三目和第四目为一个课时。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特点,我将运用直观性教学法,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我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仪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部分说学法指导
在认知方面,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对地球自转形成正确的认识,了解昼夜交替及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特点,对趋势形成初步了解;在记忆方面,对地球自转概念,一般特点,昼夜交替的特点,区时的划分及地转偏向力的南北半球差异等知识点进行深入记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区时的相关计算,通过晨昏线能够判定一些特定地方的地方时。
第四部分说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材共分两课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课。通过上节课学习的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外部环境形成整体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进行复习巩固,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那为什么太阳从东面升起西边落下,而不是西面升起东面落下呢?
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启发学生从平时坐车的经历中寻找答案。给学生2分钟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学习新课。具体步骤是: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 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
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
(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
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第四个教学环节是归纳总结。
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归纳以下几点为: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周期;
3、地方时及区时的相关计算;
4、地表物体运动发生偏转的原因及特点。
第五个环节巩固应用。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预习第三目产生时差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时、区时的概念,及地方时和区时的相关计算方法。本节课虽然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进行教学,但我仍然采用纲目式板书,将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和昼夜交替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们之前的联系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总体的概念,便于学生笔记和记忆。
第四篇:地球的自转教案
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一)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每个同学自己课下制作简易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的运动,课上播放地球运动的动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模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无神论,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以及相对应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时区和地方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2.难点: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三、课型和课时
本节课为新课,课时为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地理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自制地球仪模型,多媒体
六、教学提纲
即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见第四页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送瘟神》的诗,其中有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大家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地球上不动,每天也能运行八万里。为什么?因为人虽然没动,但地是动的,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载着我们在运动。如何运动的呢?是转动。地球在一刻不停地转动叫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有自转和公转。我们知道赤道的周长为40000千米,如果人在赤道附近,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40000千米(即80000里)。究竟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今天就来学习地球的运动---自转(板书)。教授新课: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有自转,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呢?
请同学们拿出我课下让大家做的小地球仪模型,假设你前面同学的头为太阳,第一排的同学以讲桌假设为太阳,现在跟着我一起做地球自转运动的模拟。【两个手指掐在模型的两端,用另外两个手指推动地球进行运动。】
刚才和大家一起演示的就是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自身的轴的转动”为地球的自传,这个“轴”叫做地轴。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实际上地球的这个轴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类为了研究地球的运动而假想的轴。假象的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这叫地球的“两极”,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为北极,与北极相对的叫南极。地球的自转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先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进行转动的(演示)。好,同学们知道了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如果我问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其自传方向又该如何描述呢?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呢?答案是逆时针对不对啊。如果从南极上空看呢?顺时针对不对?将来大家很可能遇到这类题:给你一个从极点上空俯瞰地球自转的图,给出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让你判断是南极还是北极会不会?如果大家把这个方向记住就可以直接写,如果记不清了,就拿你手边的橡皮或者别的东西模拟一下地球的运动。
刚才我们知道了地球时自西向东进行自转的,那么同学可不可以举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例子? 我们每天日升而习,日落而息,其实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就是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最总要的体现。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东升西落和地球自转的关系,请一位同学上来给我拿一下手电筒扮演太阳。首先找到我们中国,以我们中国的一天为例。现在我将地球仪慢慢地自西向东进行转动,大家看一下是那边先亮?是不是东边?东边先亮这就意味着太阳是不是从东边升起了啊?然后慢慢地转动,最后是不是西边黑去了呢?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不可能同时照亮整个地球,因此会有白天黑夜之分,而地球的自转又让地球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东边早西边晚。
刚才我们进行地球昼夜交替的演示,一个昼夜交替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那么请问同学们,我们一天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对吧,那么地球自转一周也是24小时吗?其实地球自转一圈是23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就是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恒星日多用于科学研究。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24小时其实是太阳日,顾名思义是以太阳作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昼夜更替,太阳日多用于生产生活计时,是基本的时间单位。
在本节课一开始毛主席的诗我们知道地球在运动,并且刚才提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实际是地球在时时刻刻地自转,可是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没有动的感觉呢?大家都坐过汽车或者火车,当你坐在平稳疾驰的火车或者汽车上看着窗外的景物时你是觉得窗外的景物在倒退还是你在前进呢?是不是有一种窗外的景物飞快倒退的感觉啊。其实地球自转我们感觉不到东也是这个道理。
刚才我们一直在讲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是吧。那么地球自转一周是转了多少度呢?360度。所以地球一小时大概转了15度。在地球运动上我们把这个数据成为地球的角速度,为15度/小时。地球上的各点自转角速度都相同,极点除外,为0度/小时。除了自转的角速度以外还存在自转的线速度。然而自转的线速度却和角速度的特点不同。自转线速度在赤道最大,向两级呈余弦函数依次递减。
下面来看一下书上对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总结。
(1)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因为我们的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阳光不可能同时照亮整个地球,之前我们也提到了。因此,各地温度会发生昼夜变化,白天阳光充足温度高,晚上没阳光温度低。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生物钟每天早起晚睡的习惯。
(2)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这要注意,是水平运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运动的没有,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沿着赤道运动没有偏向力的影响。如果不好记,大家就记住“男左女右”——“南左北右”
(3)地球自转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越往东边越早,越往西边越晚对吧,当然这个早晚是相对的。在这里我们看一下书上18页关于地方时的阅读部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当地时间。当地经度的时间就是当地的地方时。地球自转一周24个小时也就是1440分钟,地球一共被分为360个整数经度,因此相邻差一个经度,时间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1)人们为了便于时间的换算和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内占15个经度,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这个时区的区时。看一下书上活动的表格和大家手里的地图册。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多少?0度,东八区的呢?东经120度。看一下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在哪个时区?东八区。我们在电视里或者广播里面经常听到的北京时间,其实就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如果给你某地的经度,你怎样快速求出它所在时区?其实大家看一下你手中关于时区划分的世界地图册就可以发现,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对不对?而且一个时区的范围,就是以这个15的倍数左右变化7.5度,如果将来你遇到了这种题你就计算一下,给你的度数最接近15的几倍,然后你再看看在不在这个中央经线的左右7.5范围内,就可以确定所在时区。
(2)区时换算:相邻时区的换算相差一个小时,同一时期,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同学们听几个例题大家做一下。东八区是3日5时,那么东十区是几日几时?3日7时对吧。东一区呢?2日22时对吧。大家在计算过程中要按照劣弧计算定律,就是看一下给你的时区离已知时区自西向东计算近还是自东向西计算近,最好用近的那一边计算。再看一个例题。东八区是3日5时,那么西十一区是几日几时?答案是2日10时。为什么不是3日10时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问题。
国际日期变更线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孕妇怀了一对双胞胎,有一天她坐船从澳大利亚到美国。在海上航行的时候突然早产。她在180度西边生下了一个婴儿,然后在180度东边剩下了一个婴儿。大家猜一下,哪个婴儿是哥哥哪个是弟弟?先生出来的那个是弟弟,后生出来的那个是哥哥。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这两个孩子分别是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两边出生的。同学们看一下你手中时区划分的地图册,找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为了方便人们生产生活,人为规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且绕过了太平洋上一些人类居住的岛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从东向西减一天,从西向东加一天。
我们知道了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那么,跨越180度经线就等于跨越变更线了吗?跨越变更线就一定跨越180度经线吗?跨越变更线就一定进入十二区了吗?很显然这都是不一定的,大家在以后做题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文字游戏。
复习总结
地球自转方向以及北半球上空南半球上空的情况?解释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线速度和角速度以及他们的变化规律?地转偏向力及其特点,在北半球南半球的变化?区时和时区的定义,划分标准,区时的换算?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以及跨越变更线所要进行的日期换算?
北极看:逆时针
方向:自西向东
南极看,顺时针
自转围绕地轴
地球自转
角速度:15度/小时,各地相同,极点除外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呈余弦递减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周期
太阳日:24小时
昼夜交替:不透明球体
意义
地转偏向力:水平,赤道没有,南左北右 不同精度不同时间:东早西晚,地方时
时区:24个,一个15度,相邻差一小时,一天东早西晚
区时: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中央经线15度的倍数
东向西:减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180度,但不重合。
跨越
西向东:加一天
第五篇:地球自转运动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主讲人:关淑梅
授课班级:初一(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2、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____播放动画视频,提问“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____找一个学生读学习目标后给学生6分钟自主学习时间。活动一:拥抱地球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他演示的地球自转是否正确? 问题2: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问题3:什么是地球自转?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结合演示回答问题,教师稍加点拨(2分钟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
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的地球自转的幻灯片,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周期、方向、)。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小结: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
设计意图:(1)通过该视频总结以上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该视频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活动二:模拟实验(6分钟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用手电筒作为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拨动地球仪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
1、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 问题
2、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播放图片:地球自转产生____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更替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图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应用幻灯片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活动三:读图分析____时间差异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课堂小结:幻灯片播放本课的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课堂习题: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准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态效果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
1、独立完成1-10选择题。
2、预习p13-p15地球的公转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