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计委医疗救助对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
卫计委医疗救助对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
7月5日上午,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就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发表讲话,透露了诸多针对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利好政策。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2015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到44.1%,患大病重病的240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960万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
李斌指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李斌在会上就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出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
一是完善全民医保制度,进一步增强防大病、兜底线能力。继续提高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状况相适应的可持续筹资机制,进一步提高门诊和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基本医保对农村贫困人口要给予更多扶持,建立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实现“三覆盖、两倾斜、两加大、一窗口”,协同互补,形成保障合力。
“三覆盖”就是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农合新增筹资加大对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完善兜底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救助水平,决不让任何一个农村贫困群众因医疗费用问题得不到及时医治。
“两倾斜”就是新农合、大病保险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率先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门诊统筹,提高统筹层级和门诊报销水平,切实解决慢性病患者长期门诊治疗费用报销问题。提高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今年要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通过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切实减轻农村贫困大病患者医疗支出负担。
“两加大”就是加大商业健康保险和临时救助对健康扶贫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健康扶贫相关的保险产品,推动贫困地区政府为农村贫困人口购买补充商业健康保险。对于突发重大疾病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患者,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并积极通过公益慈善组织等发动社会力量救助。
“一窗口”就是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对接和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负医疗费用。同时,要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健康卡,使其具备支撑签约服务、就医一卡通、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远程医疗等功能,方便群众就医结算,增强“获得感”。
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对白血病肾病等9种大病患者集中救治
(二)实施分类救治,帮助贫困人口尽快恢复生产生活能力。数据显示,因病致贫、返贫农村贫困人口中患大病的有240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有960万人,这些疾病往往导致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对这些贫困人口要实施分类救治,帮助他们走出贫病交加的困境,恢复生产生活能力,使他们自力更生,走出贫困。
一是搞准对象。要在建档立卡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核准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情况,把致贫的病种找出来,一户建立一个档案,这是一项前提和基础性工作,一定要做扎实。
二是措施精准。对贫困大病患者要实行分类救治,能够一次性治愈的,集中力量进行治疗;需要维持治疗的,进行长期治疗;需要长期治疗和健康管理的,由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合实施。还要开展光明工程,为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救治。从今年起,要组织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大病专项救治工作,选择疾病负担较重、诊疗路径清晰、疗效确切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终末期肾病等9种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做好费用测算,明确联动报销比例,切实减轻贫困大病患者费用负担。
三是务见实效。分类救治工作要实行挂图作战,发动、组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力量,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病种,开展重点救治。
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三)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实现看病不出县。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就近得到及时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县城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一是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委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整县推进、彻底改善的原则,在贫困地区加强1000所县级医院、200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套建设一批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转运车;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400多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和300多个县级疾控中心建设,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等防治工作。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每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建设1所标准化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卫生室,筑牢卫生计生服务网底。
二是强化人才综合培养。加强医教协同,合理确定本地区医学院校和医学类专业招生计划,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岗计划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医疗卫生人才。用3-4年时间完成乡村医生轮训,使村医学历全部达到中专水平以上。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专科建设,建立示范基地,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诊治水平,对基层医务人员职称晋升、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等给予适当倾斜,激励更多好医生下基层,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三是实施三级医院稳定持续的“组团式”对口帮扶。遴选能力强的三级医院,向贫困地区县级医院派驻1名院长或副院长和至少5名医务人员蹲点帮扶,重点加强前三年县外转出率前5-10个病种的专科建设,重点推广适宜县级医院开展的医疗技术,把支援医院的技术、制度和作风“带着泥土移栽”到受援县医院。同时,推动全国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建立稳定的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关系。到2020年,使每个贫困县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30万人口以上的贫困县至少有一索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使县医院的医疗、教育、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面貌改变,龙头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增加贫困地区医疗服务内生动力
(四)以深化医改为动力,增加贫困地区医疗服务内生动力。
一是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为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健康保障,必须做到有序就医。要建立贫困地区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坚持基层首诊,组建家庭医生的签约团队,为农村贫困人口优先提供立体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要探索建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医疗联合体,推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提高人、财、物的融合度,变院间转诊为院内转诊,显著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二是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基金预算管理,实施更加精准的支付政策,结合实施临床路径,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出、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提高医保基金效益和贫困人口受益水平。
三是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提升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将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五)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预防保健工作,将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有效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精准事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更加努力消除传染病、地方病危害;要切实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和卫生状况,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
一是加大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加强肿瘤随访登记及死因监测,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加强贫困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重点地方病。加大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基本控制西部农牧区包虫病流行,有效遏制布病流行。
二是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贫困地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保障母婴安全。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三是深入开展贫困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扶贫行动,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将农村改厕与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相结合,加快农村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加强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调查与评估,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综合治理大气、地表水等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意识,使其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力争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
第二篇:济阳县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济阳县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提升了残疾人及家庭的幸福指数
2012年,随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济阳县着力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制订和落实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特惠政策,使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 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使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逐步得到一个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低保的残疾人及家庭达到1600余户,占全县低保家庭的13.8%.二是积极帮助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2年县财政为全县310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代缴了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三是为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对全县5900名残疾等级为三级以上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实施全额补贴,实现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农合”由政府买单。并且在实际政策兑现中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残疾人康复项目也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为农村残疾人大大减少康复费用,有效解决农村残疾人康复难的突出问题。
四是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了提高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济阳县对全县符合条件的85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享受低保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给予50元的生活补贴。
五是全面推行重度贫困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护理补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370名符合条件的贫困重度残疾人享受这一政策优惠。
随着农村残疾人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了全县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济阳县残联
王许合)
2012-7-1
第三篇: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曲沃县农村饮水工作的几点做法 曲沃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南端,全县共有23.33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50方左右,属于严重的资源性缺水性地区,并且水质不达标也是主要问题。根据2004年年底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截止2009年底,我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19865人,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119个自然村,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60%。饮水不安全类型有四种,其中氟超标105034人,苦咸水3171人,水量不达标2615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9045人。
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水利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05年我县兴建9处单村提水工程及北董精品工程1处,解决7300口人饮水问题,总投资226.4万元;2006年我县兴建11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21200口饮水问题,总投资830万元;2007年我县兴建16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22754口人饮水问题,总投资864.2万元;2008年我县兴建31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30068口人的饮水问题,总投资1146万元;2009年我县兴建34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30803口人的饮水问题,总投资1429.7万元;2010年,我县兴建13处饮水安全工程,共解决8039口人的饮水问题,总投资337万元。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是基础,建设是关键,管理是关键,效益是目的。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全方位检测、社会化服务”的宗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和管理,早日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具体做法和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明确,领导重视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约有8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县委、县政府对农村饮水工作高度重视,在工程实施期间由曲沃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成立“曲沃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领导组”的通知,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发改、财政、电业、审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县与乡镇、乡镇与村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县委、县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做为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来抓,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县人大、政协、对这项工作也十分关注,经常组织人大、政协视察工程建设情况,水利局更是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头等大事,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保障农村饮水工作的实施。
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针对我县水资源现状和农村群众吃水难,为了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初期布好局、起好步,我们深入全县各乡村,对不同区域的水量、水质、情况进行全面测量调查,在掌握大量基本资料后,我们按照“统筹考虑、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我县农村饮水工程做出统一安排。根据水源条件、地形条件、用水户居住情况等,对于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下水源条件较好,适宜连片建设的区域,规划建设集中供水;对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地下水源条件一般的区域,以村为单位规划建设单村供水工程。
为保障水源紧缺、水质不合格的供水工程正常运行,我们打破了城乡界限,采取了远距离、跨行政区域调水的方式,解决了当地的饮水问题。
三、广辟渠道,加大投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公益性事业,所需的工程投入大。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我们坚持国家补一点,地方财政配一点,受益群众筹一点的原则,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群众自筹资金的落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五条措施落实群众自筹:一是集体经济较发达的村,由村集体出资;二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筹资;三是饮水工程承包人先垫付资金,工程受益后,按受益分摊;四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采取农户集资和贷款相结合的办法筹资;五是按有关规定,实行以物折资或以物折劳。同时,明确规定“谁建设、谁管理、谁拥有”,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
饮水安全工程能否按时高质完成,落实好县级配套资金是关键。为了保证饮水工程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我们狠抓配套资金的落实。积极多次向县领导汇报工程进展情况反映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取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在县政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严格施工,确保质量
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质量第一,百年大计”的方针,在项目建设上执行严格“五制”、严把“五关”,“五制”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施工监理制、资金报帐制、质量终身制。“五关”即一是严把工程设计关。列入计划的项目,不论规模大小,全部编制工程设计,并进行了方案对比。集中供水工程统一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进行设计或技术审查,保证了工程设计质量。二是严把施工材料采购关。主要建筑材料均从网员单位统一采购,凡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和工程设备均按有关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得用于工程。三是严把施工队伍选择关,实行招标投标制。集中供水和较大规模的工程都实行了招投标制,单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行了“三人跟班”作业,即工程技术人员、受益村代表或管水人员、乡镇干部组成三人跟班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小组,做到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四是严把施工质量关。按照施工要求,制定了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技术人员分片包点,各负其责。五是严把工程验收关。工程建设期间和验收后,要把工程设计、施工记录、阶段验收、隐蔽工程验收等工程技术资料,按要求整理入档,立卡备查。在发现施工问题后,我们制定了“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补救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三不放过”的原则,问题处理不好,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通过这些措施,使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进一步规范,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用一处”。
五、发动媒体,广泛宣传
为了保证饮水安全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县委、县政府不仅把该工程纳入主要工作日程,而且列为年终考核有关乡镇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利用电视台报道12次,刷写标语100余条,散发宣传单2万余份等形式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宣传报道、跟踪采访,通过这种方法,使我县今年的饮水安全工程全部按期完工,并且保证了工程质量。
六、设立专帐,强化监管
为确保工程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我水利局开设了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专户,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为将有限的资金真正使用到工程建设中,杜绝资金使用中的漏洞和问题,我们建立了监督机制,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资金足额应用,合理使用。
七、明晰产权、加强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良性运行永续利用是目的。从工程建设完成后,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工程管理工作,逐步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曲沃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县水利局相继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细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核定和管理使用办法》、《水费收计管理办法》、《水源地及水工程保护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规范我县饮水工程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程建成后,我们按照“谁建、谁有、谁管、谁用”的原则,明晰工程产权。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办法,逐处确定工程经营管理方式。
水价问题是关系到工程能否正常运营和广大用水户切身利益的大事,不能有一丝一毫含糊。工程竣工后,县水利、物价部门对水价进行了及时核定和批复,全县所有饮水工程都实现了水表进户、以量计征,做到“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杜绝“人情水”,让群众吃上明白水。各供水站、村庄在醒目的地方都设立了公示栏,将水价构成、水费征收及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等向群众公开,增加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各集中供水工程均结合自身实际向社会公布了服务承诺,每季度定期举行用水户代表座谈会。每半年举行一次用水户联谊会。通过印发征收意见卡,上门回访,设置意见箱,设立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及用水户的意见,对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对提出的问题及时答复,对供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般问题24小时内解决,重大问题三天内解决,不推诿,不扯皮,做到了文明供水,优质服务,树立了供水站的良好的形象。
在水费收取上,一律使用由供水管理总站印制统一编号的水费收据“四联单”,一联由用水户保管,一联由配水收费员保管,一联由水管站保管,一联交供水管理总站保管。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杜绝各个环节可能出现“多收费、少上交”“只收费、不开票”现象,逐步走上了规范收费的道路。
八、经验体会
(一)广泛调查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
农村饮水工程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决不能靠水利部门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闭门造车,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需要我们深入下去,真正了解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改善我们的工作。为此,我们在每项工程建设前期,都把“进村入户、广泛调查、征求意见、充分协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方法。在工程实施前,首先组织人员,研究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并通过各种形式,向受益区的广大群众征求关于工程建设规划、资金筹措、管理体制、水价预期等方面的意见看法,在工程完成后,我们采用了公布明示栏、调查走访群众、开展公开问卷调查,召开群众座谈会等方式,对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拿到第一手资料,促进了工程的规范建设,持续利用滚动发展。
通过详细的前期调查,对我们的工程规划和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是密切了干群关系,构建了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工程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铺垫。二是在调查中获得了宝贵的资料和适合当地的工程实施方案。我们通过召开群众会议的形式,把初步规划方案交给村干部和群众讨论,在讨论中,群众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方案,使我们从中获益非浅,从而调整思路、调整施工方案,为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观念,引用先进技术
按照上级指示,我们不断创新观念,引用先进设备,以“科学设计化、规范化施工、现代化管理”为目标,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实现高科技建设,现代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档次,使农村饮水工程向城市化迈进。
总之,我县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方面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在农村饮水水源地的保护措施上,虽然政府下达了相关文件并划定了保护区,但是在执行上还是有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寻求新办法,完善新措施,探索新机制,解决新问题,力争使我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第四篇:对全覆盖实现涉农资金审计有效途径的探讨
对涉农资金实现全覆盖审计有效途径的探讨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徐荔 150080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逐年大幅增长,全面开展涉农资金审计是社会各界的期望与共识。特别是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12月27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特别强调对涉农资金的审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作为2014年审计工作的重要工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把握好涉农资金的全覆盖审计,对涉农资金审计的进一步深入等问题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一命题,本文拟从涉农审计全覆盖入手,就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的必要性、难点、实现途径等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关键词: 涉农资金 全覆盖 审计
涉农资金是指中央和地方安排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公路修建、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扶持资金;农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家电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资金;扶贫、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危房改造资金等社会保障资金;农村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资金,“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及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发展的资金等,此类资金量大面广、政策性强,监管难度大,如何落实好国务院领导提出的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是目前审计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的必要性
所谓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审计范围来看,是指审计机关以涉农资金为主线,以涉农资金对应项目或用途为载体,按照资金流向,横向实现涉农资金所有类型的全覆盖,纵向延伸到资金流向的最末梢,即覆盖到所有项目及被审计单位,不留死角。从审计内容上看,审计除了关注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之外,更要关注其效率性和效果性,从而实现涉农资金审计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中央治国方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利民政策的客观要求。“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并在2004年至2014年连续十多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审计机关必须深刻理解文件精神,加大涉农资金审计力度,促进中央强农惠农利民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建立健全服务“三农”的长效审计监督机制。
二是真实反映基层实际情况,解决当前“三农”领域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
环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审计机关,应当高度关注涉农资金在区域统筹、资金投向及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得到科学合理使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强化对涉农专项资金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客观需要。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而且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各级政府部门在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加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强化涉农资金审计。通过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的难点
涉农资金范围广、层次多、政策性强,直接涉及农民利益。从横向看,涉农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涉及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林业、扶贫开发等多个部门;从纵向看,资金分配链条长,涉及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从资金最终流向看,受众面广,不但包括涉农机构、龙头企业、合作化组织,而且还涉及农村的千家万户。另
外每项农业专项资金都有其政策背景、目标、实施重点方向及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政策意图明显。上述特性就决定了要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存在以下难点。
(一)涉农项目点多面广而审计人手严重不足,难以把握审计的广度与深度
我国涉农专项资金多种多样,并且项目众多,存在“小而散”的特点。涉农资金由财政等主管部门从中央、省市层层拨付到县、乡,中间层次、环节较多,容易产生滞留挪用等现象。审计要发现涉农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各环节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资金流向,一查到底。而大多数涉农资金在项目设置和资金分配上存在“撒胡椒面”的客观情况,这就造成一项资金在一个省内往往涉及数十个项目县市,甚至在一个县市内又涉及多个乡镇、村组或农民个人。审计部门受到时间、人力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是以资金量大小开展抽样式审计,无法满足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进行详细的审计监督, 有的环节、有的领域、有的审计对象难以审查到位,更难审深审透。
(二)涉农资金项目管理水平低下,难以防范审计风险
由于涉农资金涉及的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施工难度不大,质量要求标准不一,因而参与具体施工队伍和人员数量众多,素质参差不齐,项目、资金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造成问题多发。受审计力量和时间的限制,审计人员在审计涉农资金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由于涉农资金的具体使用者或补助对象大多为县以下基层单位或农民个人,这些单位和个人往往不能进行规范的财务核算,发生具体业务时
也不能出具规范、有效的书面凭证,因此审计人员难以收集到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只能通过观察、问询等手段收集可靠性相对较低的证据,审计风险较高。
(三)农业农村审计手段和技术方法落后
多数农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账表式审计模式之中,也就是查帐,调查核实,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真正的计算机审计模式的运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当前审计业务干部虽然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但未能真正很好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计算机审计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涉农项目大多在最基层的农村,受到当地实际环境的制约,基层不仅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也缺乏相关财务等资料的电子数据,具体到项目现场的时候,无法开展计算机审计。
三、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分类的项目信息库管理制度
如何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审计重点,就必须探索建立科学分类的项目信息库管理制度。可以按照项目的用途,将涉农资金分为三大类:农民个人权利类、农业建设类和农村环境类。每一大类下,再细分出小类,例如农民个人权利大类下细分农村医疗、农村养老、农村低保及各项农补等,农业建设大类下细分种粮养殖等生产补贴、水利灌溉工程及生产工具补贴等,农村环境大类下细分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及公共卫生等。建立项目信息库后,涉农资金审计项目都可以被囊括在其中,每一小类项目的审计流程和分段注意点都可以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新的审计项目开始时可以按照固定的模式从源头开始监
管。重要的是,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上级审计部门只需派驻极少数人员在现场或者安排基层审计人员做好信息采集工作便可,甚至可以做到一个人负责同一区域内的数个审计项目的现场信息采集,上级审计部门根据信息评测风险从而选取部分项目复核或者决定是否需要专业队伍入驻现场。这样,即可以极大的解决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兼顾基层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足的问题。
(二)建立轮审和常审相结合制度
项目库建立后,各级审计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量编制滚动项目计划,规定在一定周期内(如5年)必须将项目库内的待审项目轮审一遍。制定轮审计划前应加强项目计划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以增强计划科学性和宏观指导性。而对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农民最关注或反映较大问题的重大民生等项目,则要求每年或每两年必审一次。将轮审和常审相结合后,既能避免发生重复审计,也能做避免遗漏,从而在审计面上做到全覆盖。
(三)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上下联动,整体协作,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层级合力”。
对涉农资金的审计要不断创新组织管理方式,探索大兵团作战模式,上下联动、整体作战,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层级合力”和协同作战优势,对涉农资金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科学地安排审计项目,摸清情况,提出建议,切实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有效整合特派办、派出局和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特派办、派出局与地方审计机关要加强沟通交流和
合作。一方面,在项目安排和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行业、地域、时间上的重复交叉,地方审计机关侧重于微观审计“跟进”,特派办、派出局侧重于宏观审计监督;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源共享,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可作为特派办、派出局进行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的重点,同时特派办、派出局审计发现的问题也可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关注的核心。
(四)进一步改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
一是提高涉农资金审计信息化水平,做到“人机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的各项功能,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部分涉农资金尤其是惠农补贴类资金是通过财政“一卡通”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为了保障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被侵占,涉农资金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必然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或其它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审计人员还可通过查询、分析金融机构后台数据,发现疑点,并以此为线索进行延伸审计,调阅资料,走访农户,核实情况。
二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并结合专题调研的绩效审计工作方法。在审计工作中,重点抓住项目立项和管理、资金投入和拨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三个环节,对政府涉农资金、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全面、综合的审计,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出客观的评价,审计监督各部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积极探索涉农资金跟踪审计,实现项目实施过程全覆盖
将审计向两头延伸,包括设计预算、计划报批、审核拨付、规范使用、社会效益等,做到全过程覆盖。要充分利用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地方审计机关对所辖地域内的总体情况相对容易把握,审计干部对当地情况相对较熟悉,可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跟踪审计,实现对各级各类涉农资金的全程审计监督,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对部门或资金项目的连续跟踪审计,了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变化和农民的诉求,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跟踪,重点剖析,为宏观政策服务。
(六)完善审后回访制度,扩大审计成果作用覆盖面。
审后回访,就是对所涉及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摸底,对整改方案的可行性、执行力以及效果进行考察,以便扩大审计成果作用的覆盖面。涉农资金审计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结构复杂,审计结束后关于所发现的种种问题,主管部门的整改措施在实行过程中经常会打折扣或者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整改措施。涉农资金审计更要注重加强审计回访,督促审计整改,充分发挥审计成果服务转型发展的作用,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和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在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重大项目决策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的问题予以审计和揭示,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及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服务政府决策的信息。参考文献
【1】蔡飞:《审计月刊》《农业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2012.3 【2】董琦:《财会通讯》《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几点思考》2013.8 【3】乔瑞红:《财会通讯》《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思考》2009.7 【4】李允清:《夯实信息技术审计,为涉农资金保驾护航》《中国证券期货》2012.8 【5】张战;韩永来;张兆琪《提升农村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9 【6】《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_审计论文_会计审计论文 网络:http://www.studa.net
2012.7
第五篇:大病医疗救助将全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大病医疗救助将全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到2020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兜底脱贫,其他特殊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基本建成管理法治化、服务社会化、手段信息化、队伍专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民政事业体系。昨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兜底保障、多元共治、改革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推动民政系统“七大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对通过精准脱贫措施后仍无法脱贫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大病医疗救助和“救急难”工作全面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农村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0%,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5%以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基层“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经办机制100%建立。
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优化防灾救灾联动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救助,救灾物资储备可一次性保障25万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需求。建成全省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新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扩建陕西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改扩建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100%覆盖,农村幸福院覆盖70%农村社区,养老床位达到千名老年人40张。
健全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建立生活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促进残疾人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全省人口或孤儿较多的县(市、区)建设儿童福利院或在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立儿童部;省级建成肢体残障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治疗中心。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50%的城市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每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达到5-9人;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省新增社会组织5000家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万人以上,注册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巩固提高优抚安置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各类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自谋职业为主、扶持就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支持省属优抚医院创建等级医院,为优抚对象提供专业化的康复供养服务。
规范发展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撤县设区和撤县设市工作。惠民殡葬政策和服务不断完善,公益性公墓覆盖率城市达到100%,农村达到30%,火化设备环保达标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