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律动:小鸡出壳(有说课)
小班律动:小鸡出壳
一、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节拍模仿小鸡出壳、走路、找食等动作。
2、随音乐探索小鸡在壳里睡觉、揉眼睛和破壳而出的动作。
3、能与同伴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活动。
二、活动准备:
1、鸡蛋(实物)、《小鸡出壳》的ppt
2、《春天》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热身运动)
1、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着一个鸡妈妈的图片,老师把它贴到自己身上,那老师就变成了谁?那我的小鸡宝宝们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跳个舞吧。(放歌曲《春天》)
2、今天啊,鸡妈妈很高兴,因为鸡妈妈收到了一个礼物,小鸡宝宝们想不想看?哦,原来里面装了一个鸡蛋宝宝。
(二)学习律动《小鸡出壳》 1.倾听音乐,熟悉旋律
师:你们听一听,蛋宝宝在讲话呢!听出来是谁在讲话?让我轻轻地敲一敲,蛋宝宝会说什么?
2、在音乐声中听老师讲故事:鸡妈妈生了许多蛋,小鸡们躲在蛋壳里睡着了。过了几天,小鸡醒了,它们揉揉眼睛,伸伸懒腰,终于顶破蛋壳钻了出来。饿了许多天的小鸡跟着妈妈在草地上边走边找食物吃。
3、讨论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景内容
(1)小鸡在蛋壳里睡觉,它会用怎样的姿势睡觉呢?(2)小鸡睡醒了在揉眼睛,可以用什么动作表演?(3)小鸡从硬硬的壳中破壳而出,又可以用什么动作呢?(4)小鸡跟着鸡妈妈怎样找食物吃,谁愿意来表演?
4、将动作与音乐匹配起来。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动作,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让我们对着蛋宝宝说:“小鸡,小鸡,快来试试吧!”
老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寻找合适的空间,随音乐表演。
(三)播放《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结束活动
小班律动《小鸡出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鸡妈妈带着黄黄的,毛茸茸的小鸡出来活动了。孩子们看见了黄黄的,毛茸茸的小鸡非常开心,还会去跟小鸡玩一玩;有的孩子还会问:“小鸡是哪里来的呀?”。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同时本节课正好可以使疑问中的幼儿能清楚地了解鸡蛋是鸡妈妈下蛋来的,小鸡是从鸡妈妈孵的鸡蛋里出来的这一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现有的水平,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活动目标:(1)能随音乐节拍模仿小鸡出壳、走路、找食等动作。(2)随音乐探索小鸡在壳里睡觉、揉眼睛和破壳而出的动作。(3)能与同伴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活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鼓励幼儿探索小鸡在壳里睡觉、揉眼睛和出壳的动作。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需要准备:
1、鸡蛋(实物)、《小鸡出壳》的ppt;
2、《春天》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音乐
五、说教法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设计时我首先考虑的是为了幼儿的学而教,采用积极的方法,努力做到通过教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不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知识。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听唱法、示范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本活动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通过让幼儿扮演小鸡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提示,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创编动作、记忆旋律。
六、说教学过程:
1、进行热身运动导入
由老师扮演鸡妈妈带着小鸡宝宝们动一动身体。用收到礼物的形式吸引孩子兴趣,同时让孩子知道鸡蛋里面有小鸡,它们也想出来玩了。
2、通过老师创设的情景:在音乐声中听老师讲故事:鸡妈妈生了许多蛋,小鸡们躲在蛋壳里睡着了。过了几天,小鸡醒了,它们揉揉眼睛,伸伸懒腰,终于顶破蛋壳钻了出来。饿了许多天的小鸡跟着妈妈在草地上边走边找食物吃。
讨论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景内容,让幼儿对小鸡出壳的动作进行探索,运用动静交替的方法灵活地组织律动,使孩子们兴趣盎然。我还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在每一次的律动结束后,显示小鸡从蛋壳中呈现出来的过程,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同时运用多种形式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律动的三遍练习,使幼儿在身临其中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学习和巩固。
3、最后,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到了音乐活动的乐趣,情绪高涨,用视频《小小蛋儿把门开》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二篇:小班音乐 小鸡出壳
小班音乐 小鸡出壳
小 鸡 出 壳
一、背景资料:
我们开展《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时,使用多媒体动画进行了《小鸡出壳》的音乐活动后,孩子们显得意犹未尽,时不时地还冒出几个小鸡出壳的动作来。
早上孩子们正在吃鸡蛋,杨文轶忽然拿起桌子上的鸡蛋壳兴奋的说:“像小鸡出壳里头的!”。他的话马上引起同桌其他孩子的关注,纷纷拿起桌子上的蛋壳看了起来,“真的蛮像!”大家都显得非常高兴。于是,我顺势提议说:“我们把这些蛋壳留下来做„小鸡出壳‟吧!”“好!”孩子们热烈的响应我的提议。于是,他们细心的将比较完整的蛋壳收集起来,放到活动区中备用。
二、观察时间:区域活动的时候
三、观察地点:美工区
四、观察对象:杨文轶 男 4岁 周泽宇 男 4岁 刘雨婷 女 3岁半
五、观察目的:了解孩子们是否能自己完成生成活动——小鸡的制作
六、观察实录:
我一宣布区域活动时间开始,几个孩子立刻搬着椅子围坐到美工区,然后每个人拿了一个蛋壳在手里,可是却翻来覆去不知该如何下手。杨文轶说:“有一只小鸡就好了,可以放在里面。”“可是放一只真的小鸡,它会跑掉的!”周泽宇马上反对到。“那就做一只假的吧!”杨文轶改口说。“就做一个假的放在里面。”刘雨婷附和到。
几个孩子起身在美工区转悠起来。摸摸剪刀,放下了。拿拿彩色笔,放下了。几个人在美工区里摸摸放放,漫无目的地搜索着制作的材料。
走到橡皮泥跟前时,周泽宇突然眼前一亮,高兴地拿起一桶橡皮泥,对其他的小朋友说:“我们文档仅供参考
用橡皮泥来做小鸡吧!”其他的小朋友也跟了过来,杨文轶和刘雨婷又每人拿起一桶橡皮泥回到桌前。周泽宇选择了一块橙红色的橡皮泥,杨文轶选择了一块混色的橡皮泥,刘雨婷则选了一块玫瑰红色的橡皮泥,几个人准备开始做小鸡了。
首先,他们几个人都用自己的橡皮泥团圆。可是当他们分别都团出球形后却停止了进度。他们没有往下做,而是又团出几个大大小小的球形来。这个样子持续了五分钟,刘雨婷抬起头来,看见站在一旁的我,于是向我求救:“周老师,你教我做小鸡吧。”
我蹲下来笑着说:“呀,真像小鸡的头!做得真好!你们再想一想小鸡的头上还应该有些什么?”“眼睛和嘴巴。” 他们一起回答说。“是啊,那你们可以加些什么?” 周泽宇好像受到了启发一样,拿起一块黑色的橡皮泥,拧下一丁点儿按在鸡头的一侧,又拧下一丁点儿按在鸡头的另一侧。现在看上去有点儿像鸡头了。接下来他又从橡皮泥上揪下一块,可是揪的时候带出了长长的一条来,他却并没有在意,仍然把它安在两只眼睛的中间。他似乎很得意,举起来对旁边的杨文轶说:“看我做的小鸡!”不料杨文轶却说“像个小蝌蚪一样!”“哪像小蝌蚪呀,是小鸡。” 周泽宇有点儿着急地说。杨文轶反驳到:“这么长的尾巴。” “这是嘴巴。” 周泽宇解释说。“鸡哪有这么长的嘴巴,一点都不像。” 杨文轶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周泽宇不再强辩,而是将嘴巴上的橡皮泥揪了一段下来,看了看又揪了一段下来。再看一看,觉得可以了,便停止了修改工作。接着把先前做好的圆球安在鸡头的下面,这下一只小鸡真的做成了。但是他没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杰作”,而是自我欣赏起来。
与此同时一旁的刘雨婷也捏出两个小圆球安在鸡头上,可能是眼睛挨得太近的原因,比例不大对劲儿。所以刘雨婷看着自己的作品,自言自语的说:“怎么不象?”说着,将两只眼睛取了下来,看了看又朝旁边点儿的地方放了下去。可是感觉还不满意,看到旁边的周泽宇已经做完了,就对他说:“你帮我做吧。”可周泽宇却说:“我教你做吧。”“好吧!” 刘雨婷同意地说。
“先做一个圆形,再做两个眼睛,再做嘴巴,再做一个圆放在下面。。就好了!”他一面讲解一面示范。与刚才做小鸡相比,现在教别人做要熟练得多,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很清楚。只是并没有顾及到刘雨婷是否跟上了他的速度。过了一会儿,刘雨婷基本上也做了出来。他们俩高兴的把“小鸡”放到蛋壳里,拔动着蛋壳玩了起来。
到现在又过去了十分钟,只有杨文轶好像并不急于做小鸡,还在埋头团他的圆球,与刚才不同的是:将几个小圆球合在一起团成一个大圆球。他看到别人都做出来了,也伸手将自己做的给大家文档仅供参考
看:“我做的蛋壳。”“蛋壳中间是空的,这又不是空的。” 周泽宇说。杨文轶将手收了回来,把圆球放在桌上,看了半天什么也没做。想了一会儿,他用手将橡皮泥压成一个圆形。似乎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
我走了过去,故做惊讶地说:“呀,像个蛋壳!”边说边把圆形放在手心里使圆边往上拢起来一些。我的肯定调动了杨文轶的情绪,同时也吸引了其他两个孩子的目光。“放一只小鸡里面试一试。”我建议说。周泽宇把他做的“小鸡”拿了出来放在杨文轶做的“蛋壳”里。杨文轶高兴地把“蛋壳”放在手心,并将手转来转去,好像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他的作品。“你给我做一个蛋壳吧。” 刘雨婷说。杨文轶似乎从刘雨婷的请求中得到满足,高兴地拿起一块橡皮泥做了起来。这一次,他也学着我的样子,将压平的圆形窝成一个小碗状。他把做好的“蛋壳”送给刘雨婷,刘雨婷也把“小鸡”从真蛋壳里拿出来了放在这个“蛋壳”里。这时又过去了五分钟。接下来,他们好像分工一样,周泽宇和刘雨婷负责做小鸡,而杨文轶则专门做蛋壳,而且他又发现了一种更好的新方法——直接用手指在球形中间戳出一个洞。
七、情况分析: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前提。《纲要》也指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是顺应孩子生活中的发现而生成的,在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困难也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都说明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
《纲要》中指出:提供充分的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与人的相互交往中,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在区域小组活动中,孩子们的活动,无论是在时间、或是空间上都有更多的自由,更加有利于孩子们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活动的材料——蛋壳是由孩子们自己收集的,做小鸡的橡皮泥是他们自己寻找的。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尝试,从而完成预定目标。《纲要》中提出:幼儿应学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陈鹤琴也曾说过:“让幼儿教幼儿,不仅被教者得益,教者在巩固自己所学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所以通过生生互动来获得帮助和提高的情况随处可见。能力较弱的孩子主动寻求帮助,从同伴身上学习。而能力较强的孩子,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但观察中我也发现,对于“做小鸡”这一生成活动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兴趣。如:杨文轶从头到尾并没有做出一只小鸡,他对做小鸡的热情显然没有其他孩子高。也许当初他只是因为在生活中发现了动画片里的某一物体而感到兴奋。也许他就是对蛋壳感兴趣,所以在活动中他做了许多蛋壳。文档仅供参考
这说明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同一物体感兴趣,但是感兴趣的角度却并不同。
随着活动进行,孩子们对开始时的设想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单一的制作小鸡,而是分别制作小鸡和蛋壳,这一改变更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八、措施
孩子的自主性发展需要空间,所以我尽量为孩子们提供自主活动、自由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我始终以尊重、欣赏的态度接纳他们,以肯定、鼓励、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分别实现自己的想法,对于不同的做法并不强求一致,而更倾向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幼儿园小班音乐欣赏教案:大树妈妈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调,并理解歌词内容。
2、能初步创编树的造型并随乐曲节奏表演。
3、结伴表演大树和小鸟,表现角色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已学会了鸟飞的律动。
活动过程:
1、练声
(1)复习歌曲《两只小鸟》。(要求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并且有正确的演唱姿势)
(2)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小鸟和大树妈妈相亲相爱,小鸟把家安在了大树上,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沙沙的声音好像在为鸟宝宝唱摇篮曲。下雨了,大树妈妈那长着叶子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基本部分:欣赏曲子《大树妈妈》(重点部分)
(1)通过课件,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知道吗?今天小鸟也飞到小(2)班,飞在一棵大树枝上筑了巢,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摇起了小宝宝。哎呀,不好,刮风了、下雨了,你们猜猜小鸟怎么啦?(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言),别着急,有大树妈妈在呢,树妈妈那长满枝叶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欣赏歌曲《大树妈妈》
请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歌曲《大树妈妈》一遍。今天李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大树妈妈》,讲的就是大树妈妈和小鸟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3)提问:这首曲子的名称叫什么?你听到些什么呢?
3、第二次欣赏曲子。
(1)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大树妈妈长得怎么样?它为小鸟做什么事情呢?
(2)提问:大树妈妈长得怎样?它为小鸟做了什么事情?
小结:因为有了大树妈妈的爱护、关心,小鸟们快乐的成长,所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听上去很轻松、愉快,让我们再听一遍。
(3)欣赏第三遍。提醒幼儿边听边摇晃身体。
(4)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表演大树妈妈和小鸟一遍。
3、结束部分:复习律动《碰一碰》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跳舞,提醒幼儿在唱到“碰哪里”这一句时,能马上找到朋友,两人做动作。
第三篇:小班音乐 小鸡出壳 教案
小班音乐 小鸡出壳
一、背景资料:
我们开展《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时,使用多媒体动画进行了《小鸡出壳》的音乐活动后,孩子们显得意犹未尽,时不时地还冒出几个小鸡出壳的动作来。
早上孩子们正在吃鸡蛋,杨文轶忽然拿起桌子上的鸡蛋壳兴奋的说:“像小鸡出壳里头的!”。他的话马上引起同桌其他孩子的关注,纷纷拿起桌子上的蛋壳看了起来,“真的蛮像!”大家都显得非常高兴。于是,我顺势提议说:“我们把这些蛋壳留下来做‘小鸡出壳’吧!”“好!”孩子们热烈的响应我的提议。于是,他们细心的将比较完整的蛋壳收集起来,放到活动区中备用。
二、观察时间:区域活动的时候
三、观察地点:美工区
四、观察对象:杨文轶 男 4岁 周泽宇 男 4岁 刘雨婷 女 3岁半
五、观察目的:了解孩子们是否能自己完成生成活动——小鸡的制作
六、观察实录:
我一宣布区域活动时间开始,几个孩子立刻搬着椅子围坐到美工区,然后每个人拿了一个蛋壳在手里,可是却翻来覆去不知该如何下手。杨文轶说:“有一只小鸡就好了,可以放在里面。”“可是放一只真的小鸡,它会跑掉的!”周泽宇马上反对到。“那就做一只假的吧!”杨文轶改口说。“就做一个假的放在里面。”刘雨婷附和到。
几个孩子起身在美工区转悠起来。摸摸剪刀,放下了。拿拿彩色笔,放下了。几个人在美工区里摸摸放放,漫无目的地搜索着制作的材料。
走到橡皮泥跟前时,周泽宇突然眼前一亮,高兴地拿起一桶橡皮泥,对其他的小朋友说:“我们用橡皮泥来做小鸡吧!”其他的小朋友也跟了过来,杨文轶和刘雨婷又每人拿起一桶橡皮泥回到桌前。周泽宇选择了一块橙红色的橡皮泥,杨文轶选择了一块混色的橡皮泥,刘雨婷则选了一块玫瑰红色的橡皮泥,几个人准备开始做小鸡了。
首先,他们几个人都用自己的橡皮泥团圆。可是当他们分别都团出球形后却停止了进度。他们没有往下做,而是又团出几个大大小小的球形来。这个样子持续了五分钟,刘雨婷抬起头来,看见站在一旁的我,于是向我求救:“周老师,你教我做小鸡吧。”
我蹲下来笑着说:“呀,真像小鸡的头!做得真好!你们再想一想小鸡的头上还应该有些什么?”“眼睛和嘴巴。” 他们一起回答说。“是啊,那你们可以加些什么?” 周泽宇好像受到了启发一样,拿起一块黑色的橡皮泥,拧下一丁点儿按在鸡头的一侧,又拧下一丁点儿按在鸡头的另一侧。现在看上去有点儿像鸡头了。接下来他又从橡皮泥上揪下一块,可是揪的时候带出了长长的一条来,他却并没有在意,仍然把它安在两只眼睛的中间。他似乎很得意,举起来对旁边的杨文轶说:“看文档仅供参考
我做的小鸡!”不料杨文轶却说“像个小蝌蚪一样!”“哪像小蝌蚪呀,是小鸡。” 周泽宇有点儿着急地说。杨文轶反驳到:“这么长的尾巴。” “这是嘴巴。” 周泽宇解释说。“鸡哪有这么长的嘴巴,一点都不像。” 杨文轶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周泽宇不再强辩,而是将嘴巴上的橡皮泥揪了一段下来,看了看又揪了一段下来。再看一看,觉得可以了,便停止了修改工作。接着把先前做好的圆球安在鸡头的下面,这下一只小鸡真的做成了。但是他没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杰作”,而是自我欣赏起来。
与此同时一旁的刘雨婷也捏出两个小圆球安在鸡头上,可能是眼睛挨得太近的原因,比例不大对劲儿。所以刘雨婷看着自己的作品,自言自语的说:“怎么不象?”说着,将两只眼睛取了下来,看了看又朝旁边点儿的地方放了下去。可是感觉还不满意,看到旁边的周泽宇已经做完了,就对他说:“你帮我做吧。”可周泽宇却说:“我教你做吧。”“好吧!” 刘雨婷同意地说。
“先做一个圆形,再做两个眼睛,再做嘴巴,再做一个圆放在下面。。就好了!”他一面讲解一面示范。与刚才做小鸡相比,现在教别人做要熟练得多,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很清楚。只是并没有顾及到刘雨婷是否跟上了他的速度。过了一会儿,刘雨婷基本上也做了出来。他们俩高兴的把“小鸡”放到蛋壳里,拔动着蛋壳玩了起来。
到现在又过去了十分钟,只有杨文轶好像并不急于做小鸡,还在埋头团他的圆球,与刚才不同的是:将几个小圆球合在一起团成一个大圆球。他看到别人都做出来了,也伸手将自己做的给大家看:“我做的蛋壳。”“蛋壳中间是空的,这又不是空的。” 周泽宇说。杨文轶将手收了回来,把圆球放在桌上,看了半天什么也没做。想了一会儿,他用手将橡皮泥压成一个圆形。似乎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
我走了过去,故做惊讶地说:“呀,像个蛋壳!”边说边把圆形放在手心里使圆边往上拢起来一些。我的肯定调动了杨文轶的情绪,同时也吸引了其他两个孩子的目光。“放一只小鸡里面试一试。”我建议说。周泽宇把他做的“小鸡”拿了出来放在杨文轶做的“蛋壳”里。杨文轶高兴地把“蛋壳”放在手心,并将手转来转去,好像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他的作品。“你给我做一个蛋壳吧。” 刘雨婷说。杨文轶似乎从刘雨婷的请求中得到满足,高兴地拿起一块橡皮泥做了起来。这一次,他也学着我的样子,将压平的圆形窝成一个小碗状。他把做好的“蛋壳”送给刘雨婷,刘雨婷也把“小鸡”从真蛋壳里拿出来了放在这个“蛋壳”里。这时又过去了五分钟。接下来,他们好像分工一样,周泽宇和刘雨婷负责做小鸡,而杨文轶则专门做蛋壳,而且他又发现了一种更好的新方法——直接用手指在球形中间戳出一个洞。
七、情况分析: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前提。《纲要》也指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是顺应孩子生活中的发现而生成的,在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困难也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都说明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
《纲要》中指出:提供充分的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与人的相互交往中,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在区域小组活动中,孩子们的活动,无论是在时间、或是空间上都有更多的自由,更加有利于孩子们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活动的材料——蛋壳是由孩子们自己收集的,做小鸡的橡皮泥是他们自己寻找的。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尝试,从而完成预定目标。《纲要》中提出:幼儿应学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陈鹤琴也曾说过:“让幼儿教幼儿,不仅被教者得益,教者在巩固自己所学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所以通过生生互动来获得帮助和提高的情况随处可见。能力较弱的孩子主动寻求帮助,从同伴身上学习。而能力较强的孩子,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但观察中我也发现,对于“做小鸡”这一生成活动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兴趣。如:杨文轶从头到尾并没有做出一只小鸡,他对做小鸡的热情显然没有其他孩子高。也许当初他只是因为在生活中发现了动画片里的某一物体而感到兴奋。也许他就是对蛋壳感兴趣,所以在活动中他做了许多蛋壳。这说明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同一物体感兴趣,但是感兴趣的角度却并不同。
随着活动进行,孩子们对开始时的设想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单一的制作小鸡,而是分别制作小鸡和蛋壳,这一改变更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八、措施
孩子的自主性发展需要空间,所以我尽量为孩子们提供自主活动、自由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我始终以尊重、欣赏的态度接纳他们,以肯定、鼓励、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分别实现自己的想法,对于不同的做法并不强求一致,而更倾向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安安全全玩滑梯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2.编排情境表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2.引导幼儿在建筑角建构滑滑梯等,教小娃娃用正确的方法玩运动器械。
第四篇:小班音乐教案小鸡出壳
小班音乐教案:小鸡出壳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鸡出壳的全过程。
2、体验小鸡钻壳的乐趣。
活动准备:小鸡出壳课件、音乐、黄色纱等
活动重点: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小鸡出壳。
活动过程:
一、母鸡下蛋(复习歌曲)
1、2、老母鸡想做什么?(下蛋了)老母鸡怎么下蛋的?
小结: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下了很多鸡蛋。每天鸡妈妈会抱抱她的鸡蛋宝宝们,给它们温暖,突然有一天,猜猜发生了什么事?
二、小鸡出壳(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小鸡出壳)
1、鸡蛋里的小鸡:
小鸡在鸡蛋里想干什么?
你们帮小鸡想想办法怎么出来?(请个别幼儿用肢体表现)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我们来试一试吧。
小结:小鸡想了很多的办法,要出壳里钻出来,结果。。。
2、蛋壳破裂:
小鸡终于把蛋壳击破了,这些鸡宝宝真能干,一下子全出来了!小鸡出壳罗!
3、鸡妈妈和小鸡:
小鸡出壳了,它们和鸡妈妈一起去草地上玩了。
三、游戏:小鸡出壳(完整感受音乐)
幼儿听音乐,根据音乐的不同尝试用肢体来表现小鸡出壳。
第五篇:《小鸡出壳》教案
小鸡出壳
——中班美术活动
一、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活动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平时的生活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玩吹泡泡的游戏,他们对五彩缤纷的泡泡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玩吹泡泡游戏时,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就是:“你看我吹的泡泡像什么?”而孩子们的回答也非常有趣:“像太阳、像水晶、像糖葫芦……”因此,我以幼儿为本,引导幼儿用吹泡泡和添画的方式学画小鸡,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乐。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吹画和添画的方法表现各种形态的小鸡。
2、在作画过程中能细心操作、掌握吹画的方法、步骤。
3、感受画面的美,体验泡泡吹画的乐趣。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用吹画和添画的方法表现各种形态的小鸡。活动难点:在作画过程中能细心操作、掌握吹画的方法、步骤。
四、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泡泡水颜料(用水、水粉颜料、洗洁精自制而成),吸管,黑色记号笔,画纸,抹布,小鸡出壳课件。
经验准备:幼儿有吹泡泡的经验。
五、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谈话引入: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小鸡出壳的游戏,想玩吗?
游戏:鸡蛋圆溜溜,小鸡宝宝住里头,小鸡宝宝要出壳,它该怎么办?小脚蹬一蹬,屁股顶一顶,翅膀推一推,小嘴啄一啄,哇!小鸡出壳了。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小鸡出壳的动作。
你们想和老师一起玩小鸡出壳的游戏吗?
(二)播放课件,感知小鸡的不同形态
1、讲述故事:(出示ppt)暖和的春天到了,鸡妈妈产下了许多蛋宝宝,它多想把这些蛋宝宝孵成小鸡呀。于是,鸡妈妈耐心地孵起蛋来。过了许多天,可爱的小鸡终于要出壳了!快瞧,这么多可爱的小鸡“叽叽叽”地叫着走来了。
师:小鸡长什么样?谁能来说一说(幼儿表述)。师幼共同归纳:小鸡有着圆溜溜的头和身体,尖尖的嘴巴,黑黑圆圆的眼睛,小小的翅膀,和两只脚。
师:这些小鸡在干吗呢?(幼儿大胆想象并表达。)教师小结:这些小鸡有的头朝下,像在找虫子;有的头朝上,像是在唱歌;有的面对面,像是在说悄悄话;还有的靠在一起,好像在看着天空中的云朵……师: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我们把它们画下来好吗?
(三)师幼合作,学习用吹画和添画的方法表现各种形态的小鸡
1、教师介绍画纸、记号笔、吸管、泡泡水等作画用具。师:小朋友请看,我们今天作画用哪些工具?(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重点介绍吸管和黄色泡泡水)
2、师幼合作示范吹泡泡。
(1)观看视频,教师示范吹泡泡。
(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的示范:竖直拿吸管蘸泡泡水,蘸完之后轻轻抖掉多余的水,最后在距离画纸一点点高度处轻轻吹出泡泡。教师吹出一大一小两个泡泡靠在一起。小的泡泡可作小鸡的头,大的泡泡可作小鸡的身体。泡泡吹好了,我们用记号笔在小鸡的头上添画上黑黑的眼睛,尖尖的嘴巴;在小鸡身体上添画上小小的翅膀和两只脚,小鸡就画好了。)
(2)幼儿集体徒手练习吹泡泡。
教师:孩子们,你们都看清楚了吗?来,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吹泡泡:拿起小吸管,竖直蘸点水,往下抖一抖,轻轻吹一吹。)
(3)个别幼儿示范吹泡泡。
师:你们都知道怎样在纸上吹泡泡了,是吧!有人想要来试试吗?
请个别幼儿尝试吹泡泡。
4、幼儿吹画,教师指导。
师:你们也想画出可爱的小鸡,是吧?请你们到后边找个位置坐下来,用这些材料画出可爱的小鸡吧!
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播放轻音乐)
(四)展示作品,共同讲评
1、请个别幼儿拿着作品到前边,师幼共同欣赏。师:你们觉得鸡妈妈会喜欢这些小鸡吗?为什么?
2、小鸡画好了,鸡妈妈可高兴了,她想帮小朋友拍张照片留作纪念,你们愿意吗?(幼儿排成两路纵队,两个孩子一组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扮演鸡妈妈为孩子拍照。)
3、播放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拍好照的幼儿拿着作品给后边的教师欣赏。
(五)结束活动
孩子们,鸡妈妈还邀请我们去草地上和小鸡们玩吹泡泡的游戏,我们出发吧!(教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室。)
六、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吹泡泡颜料”和吸管,以供幼儿继续探索三个泡泡、四个泡泡或者更多的泡泡连在一起,可以变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