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教育史作业——从共性和差异看中西教育现代化
东北师范大学通识选修课外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作业
从共性和差异中看中西教育的近代化
2013年5月
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年级: 2011级
专业: 地理科学
姓名: 代艳彩
学号: 2011013082 从共性和差异看中西教育的近代化
从共性和差异中看中西教育的近代化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从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争取对当前的国家教育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学习了英德美日四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之后,我们可以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将中国的教育发展与四国进行对比,从共性和差异中思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不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近代化还是中国近代一系列教育改革,也不管其最终的结果如何,其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程概括起来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使教育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和宗教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而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是为了能够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这是中西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共性。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教育在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何其巨大。
我们常说,科学技术是 从共性和差异看中西教育的近代化
等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由美国赫拉斯曼等人推动强迫入学、免费教育等措施。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各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应着重做好下列工作: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教育立国观念,使终身学习真正深入人心;加强法制建设,为教育保驾护航;加大教育投资,积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努力拓展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设立各项教育基金、教育发展银行;重视师资培养,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科学研究,努力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成立教育审议会进行教育调研,制订科学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改革;重视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社会教育,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近代中国对教育的探索是以失败告终的。让我们的思路再回到近代。近代的中国也曾为了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命运而不懈努力。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以求富国强兵,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身处同样命运的日本却能通过学习西方最终实现教育的近代化,确立了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通过对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改革主体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中国教育近代化改革的主体都是极少数的官僚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但代表的还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真正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君主立宪制。另外,他们没有最高的政治决策力,也没有一定的群众力量做基础,仅仅想靠拉拢政治集团内部的几个人或皇帝来实行改革,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反观日本,其倡导改革的主体是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强烈的政治号召力的中下级武士。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日本较之于中国,其对自身教育的变革是彻底的,对西方的学习是积极的。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国与国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大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面对文化之间的碰撞,面对优于我国的文化时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要冷静对待外来文化,认清文化的先进性,要积极吸收先进文化。中国的教育相对于世界教育大系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在交流的过程中看清自身的缺点,借鉴国外教育的优势加大教育改革。政府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我国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还要增加财政支持,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另外,学者们也要关注世界教育动态,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并且总结经验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汲取西方各国教育发展变革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使我们的教育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从《中国达人秀》看中西选秀差异
选题名称:从“中国达人秀”看中西选秀异同
选题原因: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到2010年《中国达人秀》红遍大江南北,中国内地的选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开启了一个创造“平民偶像”的全新时代。《中国达人秀》以英国人气选秀节目《英国达人》为蓝本,平民气息浓厚,一推出便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本文将以《中国达人秀》与西方选秀节目的异同,分析中西选秀的相同点与差异。
一、《中国达人秀》的特色
《中国达人秀》(China's Got Talent)是中国东方卫视制作的一款真人秀节目,旨在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由于与节目《英国达人》的制作公司相同,比赛的模式也比较类似。①
《中国达人秀》不设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但“零门槛”不代表没有标准,眼下不少选秀类节目以畸形审美作为卖点,比如大型电视选秀“2010 快乐男声”中出现的“性别反串”现象俨然成风。“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性别反串’并不具备多少挑战传统性别规范并解放性别束缚的意味,也不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它更多的是传媒消费主义呈现的一场‘身体消费’的狂欢,是‘恶搞’风潮的组成部分。”②
《英国达人》的选拔标准里有一条就是:你的天赋和才华,能否在女王陛下面前表演?这样一个准则,已然摒弃了那些毫不真诚、纯粹只为博取眼球的出位行为。因此,作为《英国达人》“姊妹篇”的《中国达人秀》,将力图选出那些平凡而富有才华、拥有梦想并渴望奇迹的普通人,让他们走上世界的舞台。
《中国达人秀》里的小人物,有着共同的时代背影——中国式梦想。比如,男版“苏珊大妈”朱晓明表现的是勇气,“孔雀哥”姜仁瑞代表着不离不弃,“无臂钢琴王子”刘伟则展现了坚韧与执着。在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眼里,30年来中国人一直坚守着一个“中国梦”,那就是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可,渴望活得精彩而有尊严,通过自己改变自己,通过个体的奋斗改变命运。“‘达人’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梦’的故事:对社会有抱怨很正常,但不要忘了要与消极赛跑,梦想要比抱怨跑得更快,更强有力,而这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倡导的一种积极、健康、③向上的价值观。”
二、中西选秀节目的相同点
节目形式
以《中国达人秀》为代表的中国内地选秀类节目和《美国偶像》都属于真人秀节目,它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类型:才能真人秀节目。两者都是以选手在规定的场合,按照制作单位制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才艺比赛,同时选手的各种表现被记录下来而作成了选秀类节目,节目的核心是人,秀是手段。
① 《百度百科》,“中国达人秀”词条。
② 《警惕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性别反串风”——兼论电视娱乐的底线》,作者:吴世文。《今传媒》,2010年08期,第179-181页。
③北京日报《透视中国“选秀”,“达人”“雷人”差距只在一线间》,作者:佚名。2010年8月16日。
电视向平民文化倾斜
无论是《英国达人》、《美国偶像》,还是《中国达人秀》、《超级女声》,这样向大众开放的舞台都显示出了电视向平民文化的靠拢。
我们常常认为,只有精英才能登上电视,成为镜头前的主角。可是真实电视这种节目形式的出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比赛的“零门槛”。这就是英国达人能捧红苏珊大妈,快乐女生里面出现了曾亦可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代表着平民、大众、草根文化的崛起时是中西娱乐节目发展的共同点。④
三、中西方选秀节目的差异
千篇一律vs创新
“电视大众文化本身具有‘易克隆’的特征,在已获得成功的电视节目基础上进行批量复制成为了中国电视文化的潮流。”⑤选秀节目也未能侥幸逃脱,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带动了中国内地选秀节目的泛滥:2006年以来,全国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浙江卫视的《梦想奥运真男孩》、山东卫视的《联盟歌会》、江西卫视的《红歌会英雄汇》以及被停播的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等各种选秀节目两百多个。事实上,由于国内节目创意开发投入不足、创新所依赖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近年来,很多以“新”面目出现的节目都可以在海外找到“克隆”的原型。
而我们看国外的选秀节目,FOX电视台的《美国偶像》和来自英国的《流行偶像》到今年依旧风光无限,报名选手数量增加,观众投票也超过了往届,探其原因是美国并没有出现上百家电视台都在办同一类别的选秀类节目的现象,而电视台都在挖空心思的制作与其它电视台不同类别的真人秀节目,节目的结构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加工,不是完全的雷同,有一定的创新。⑥
集体主义vs突出个性
以快乐女生为代表,我们更追求统一的文化理念。⑦选手们会被变成小组进行对抗,落后的一组就要遭受到淘汰的威胁。因此每个选手不再仅仅代表自己,更多的被赋予了集体主义的责任感。于是即使是极具个性的曾亦可也必须遵从这样的理念,在集体生活中不断改进自我,团结友人,尊敬评委,最终到达一个明星应该具有的和谐形象。
而苏珊大妈显然不是这样的形象。她从海选到决赛,头发总是乱蓬蓬的,脸上始终挂着羞涩的笑容,说话有些不利索,没有人去在意她不符合明星气质的打扮,她就是这样的苏珊大妈。节目也没有试图去改变她,依旧拿着她的经历说事:她自小有轻微脑损伤,成绩差,不会用电脑,不擅社交,被诊断有学习困难症,经常被同学取笑。她没有工作,没结过婚,甚至没接过吻,两年前妈妈去世后,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猫。但是她仍然有梦想,不是每个明星都是衣着华丽,言行谨④ 《从苏珊大妈到曾亦可——中西选秀文化异同分析》,作者:张晖。《文艺生活 文艺理论》,2009年5期,第37页。
⑤ 《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分析》,作者:朱丹。《电影评介》,2007年19期,第78-79页。
⑥ 《基于<超级女声>和<美国偶像>的比较论选秀类节目质量提高》,作者:于舸。《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九卷第三期,第204-207页。
⑦ 《从苏珊大妈到曾亦可——中西选秀文化异同分析》,作者:张晖。《文艺生活 文艺理论》,2009年5期,第37页。
慎的。比起快乐女生,那一个个清新健康的统一形象,英国达人更希望保持选手的“原生态”,这个舞台更注重个体的差异性,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集体性和统一性。
节目冗长vs少而精
不断插播广告加上现场直播,不少选秀类节目让观众们不满的地方,便是节目冗长。除了本地观众对达人秀广告泛滥不满,在各大网站的论坛上,有关‘达人秀’广告的热议帖也十分众多。有网友犀利地评论:“节目1小时,广告就占去三分之一,中间再加上波波几次串场,好几次都想换台了,节目干脆改名叫《中国广告秀》算了。”《中国达人秀》更不仅是选手们表演的平台,也成了广告展播的平台——节目红火、时间段黄金,《中国达人秀》自然是商家插播广告青睐的对象。
而《英国达人》不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而是通过后期制作,选择出有看点的选手比赛的镜头,作为播出重点。⑧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并不能播出每个参赛选手的每场比赛,更多的是那些有看点、有专业水平或是更能吸引收视率的一些参赛者的表演才有可能播出。对于千篇一律的比赛选手,节目选择对他们一晃而过。只要参赛者足够炫、足够雷、足够火爆,就绝对能吸引受众,这就是《英国达人》的看点。节目也不回避现场观众对评委发出的嘘声和质疑声。
感人vs才艺
《中国达人秀》存在着放大选手背景故事的倾向,比如刘伟躯体的残缺、姜仁瑞家境的贫寒等等。过度的放大、渲染,可能导致不真实、不真诚,是“逼着人家感动”,甚至是为满足人们的猎奇欲。
网友直言不讳:“我觉得要是这是个《感动中国》的节目,他完全可以入围,他的背景故事确实很感人,但是既然是和才艺有关的比赛,我觉得有些变质。”网友们大多表示,看了《英国达人》出了保罗,苏珊大妈这样既感人,又有实力的表演的选手,对《中国达人秀》就略感失望了,“别人的感动是建立在有绝对实力之上的,我们好像反过来了。”⑨
相比之下,《英国达人》中的手机销售员保罗、47岁仍独身的苏珊大妈,或是《美国达人》中的“抓鸡农夫”凯文,都平凡得如同一颗沙粒,却借助非凡的歌唱才艺让梦想绽放。应该说,这种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力,来得更加真实,更具人文关怀,也更能真正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由于中西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两方的选秀节目也存在着差距。就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来说,我们仍需克服许多问题,使选秀节目拥有一个独特的受众心理位置,只有这样,电视选秀节目才能拓展新的娱乐价值增长点,选秀节目的发展才能长久下去。
⑧ 《<英国达人>的成功奥秘》,作者:夏初蕾。《青年记者》,第2010年22期,第90-91页。⑨ 网友发言摘自《百度百科》,“中国达人秀”词条。
第三篇:从申论写作看中西议论文体结构差异
在学习中西写作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文体的结构问题可以说是关乎整个写作成败的最为关键的一环。j·h·兰德尔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很感慨地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至于要安排一个好的结构,就“像喝干海水一样困难”。这些都
足以见出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在我国,议论文的结构可以说多种多样。而在西方文体的写作中,尤其是以论说性的文章最为普遍。我们称之为议论文,他们一般称之为论说文(argumentation or persuasion)。英文习惯上将议论文分为persuasive argumentation(劝说型)和logical ar-gumentation(逻辑型)两种。前者是“动之以情”(to appeal to the reader's emotions and opinions to move him to action),后者是“晓之以理”(to appeal to the reader's rational or intellectual faculties to convince him of the truth of a particular statement or belief),我们主要是研究比较它说理的那类。其实,一篇议论文经常是情理交织的,只是说理起主要的作用而已。那么,这两者各自是怎样来组织行文结构的呢?有何区别?我从申论写作中得到了一点启发,因此姑且从申论写作说起,来谈谈中西议论文体的结构差异。
申论,词义源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取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产生的测评功能,涵盖了作文和策论(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种八股文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形式比较严格的论文)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它类似于作文方式的一种——给材料作文,但是形式比较灵活,内容难度大得多。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议论文。那么,它的行文结构有何特点?从它身上又怎样看出中西议论文的结构差异呢?
一、“螺旋型”结构与“直线型”结构
韩愈的《师说》大家都读过,作者使文章的结构上体现了一种回环曲折的文体效果,这也就是“伏应”的结构模式。自古以来,我国文章的结构就讲求“设伏”与“照应”。在议论文中,设伏多在立言的地方。当把文章的中心论点树立起来的时候,往往需要前设伏笔,后用照应。这种文体结构也被形象地称为“螺旋型”,意即文章是有曲有折的。由于作者是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的社会弊病而作的,所以他在文章前面写道:“……无贵无*,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心只是一句“吾师道也”而不是“师其人”。这就为后面批判设下伏笔,最后结尾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完成照应。在申论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篇申论是谈到当今的“公车私用”现象。材料给出了很多公车私用的具体事例,而作者没有按照常见的“三要素”来安排结构,而是首先借用一群众的话“对于当今的大量批驳公车私用,取消公车这种说法,我们到底是判车有罪,还是人有罪?”来设下伏笔,引出车和人的关系,然后再谈到人的作用,最后用中国的一句古训来照应作者开头设的伏笔,使得文章不落窠臼,结构非常有新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般在议论文的结构安排中,这种组织方式能够给阅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而在西方,文章采用的是“直线型”模式:即先提出主旨,再提供详细的分析和事例来论证,也称为“演绎推理”(deduction or deductive reasoning)。有一篇文章是讲“americans are,will be shortly be,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most fundamental adjustment they have ever had to make”(美国人将在短期内会处于从未有过的重大生活调整时期)的问题,提出这个观点后,作者马上进入话题的分析,并列举大量的事例和数据来佐证,如“the price of food so high;return to the railroads;the members have less purchasing power……”(物价高涨;重新使用火车;购买力下降等等)在其中用到了论据的递进,一层一层深入。文章呈直线发展,而无我们所要求的伏和应,非常“直接”。这是整个西方论说文章的总特色。
二、并列、递进结构与对比结构
在我国议论文中,大部分议论文都经常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一般来说,并列式特点是前后均无总论,全篇只是平行地谈到几个问题,各个论点就包含在每部分中,也称为
“分论型”。像《古文观止》中的《狱中上梁王书》采用的就是这种五个分论点并列,而每个论点中其实又有总论和分论的写法。这种结构适用于分论点不必进行总结,演绎式地依次排列开来,读来有淋漓尽致之感。在申论写作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有一篇写重视官员的功利价值观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提出总的论点,只在文章标题中有所显示,接着文章分为三个小论点,从官员的人生功利、金钱功利、名誉功利来分别阐述,文章读来的确令人有别具一格的清新之感。在申论写作中,要突破结构的陈旧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结构可以帮助作者在千篇一律的三要素结构中脱颖而出。还有一种为递进式,这也是常用的一种结构样式。一般来说,这种结构的分论点之间呈一种纵深递进的关系,《反对自由主义》便是分析自由主义的十一种危害,然后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与内容上呈“内涵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篇申论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就因为它的结构呈层层深入状,文章写得非常有深度,让人眼前一亮。其标题为“不是农民的权利,而是公民的权利”,针对当前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制度改革,把条件放宽到履行了合法就业手续的农民合同工将被视为在职人员、不再受困于农村户籍……文章从开篇提出论点,然后首先分析公务员制度改革情况的可喜之处,接着作者却提出这也是喜忧参半,问题在于这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作者再深入问题的实质,公务员的实质是要更加确保公民的权利,因此文章环环扣入,结构非常严谨,读后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在申论写作中,不妨这样安排结构,令文章更加有逻辑性。而在西方议论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对比结构(comparision and contrast)。之所以拿这两者作比较,是因为这两种结构都是在行文中关乎论点的逻辑关系。在西方,对比结构的关键是有明确的对比原则,而且有两种基本的安排方法:对比项法(subject-by-subject)和对比点法(point-by-point)。对比项法主要是以对比的事项为基础,先处理有关对比项a的全部对比点,然后再处理对比项b 的全部对比点,整个文章明显呈两部分。如论述“the infulence of reducing the tax to the people”(减少税收对公众的影响),则从“good and bad”(利和弊)两个方面来对比阐述。而对比点法则是从一个一个方面来比较a和b的不同点。如上面这个例子,从(to the economy、politics、society warfares and so on)减少税收对经济、政治、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利弊影响一一进行比较分析。总的来说,无论是中国的并列、递进结构还是西方的对比结构,都是从议论文最为关键的论点组织逻辑关系而安排的。并不是说中国的议论文就不采用对比结构,西方的文章不采用并列、递进结构,而是两者各有偏好,当然有的情况下也是二者都兼而有之的。
三、“三要素”与“两部分”
中西议论文体在结构上最为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三要素”与“两部分”。我国议论文中喜用传统的“三要素”,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结构方法。即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再论证,最后给出结论。有一篇申论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题目给出很多材料:北京现在民用住宅用作商用;全球湿地面积大量减少;荒漠化的扩大等等。作者在行文中首先提出这是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观点,然后综合运用材料所给出的数据和现象,使用一系列方法如数据分析法、事例分析法等。最后再得出结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文章的基本框架便完成了,结构也十分清晰。在申论写作中,这种结构方式一般可运用于一些事例、一些客观的数据之类的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的材料。在西方,问题与解决结构(problem and solution)和“三要素”类似,我称其为“两部分”是因为它的总体框架为两部分:先点出和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重点是落在解决问题的部分。有一篇关于asian american(亚裔美国人)的文章,首先提出“it's wrong to describe the asian american ‘excessively,provocatively'”(描述亚裔美国人为“优秀积极”的代名词是有失公允的),然后紧接着分析之所以“excessively,provocatively”(优秀积极)的原因。这一部分就是说明这个问题,文章然后再分一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用了很多方法,如:“improve the acknowledge of the true relationship of asian americans and us,be sure to work hard from ourselves”(提高对我们与亚裔美国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我们自身的努力)等等。这个文章的结构也便一目了然,一般来说这种结构方式在西方主要是运用于一些研究报告之类的文体。
当然,这些都是从申论的写作中所受到的一点启发,议论文形式多种多样,因而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更大的差别,思维的形式不同,在具体写作上也会千差万别。其实中西方在议论文写作中很多文章的结构安排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如因果结构安排、归纳演绎、立驳结合、情理互现等等。学习了它们的不同之处,以便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借鉴西方不同的文体结构方法,突破申论写作的常规模式都是非常有益的。此外,对学习中西写作比较感兴趣的朋友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四篇: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神话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总的来说,前人主要从内容、思想观念、民族文化等方面对中西神话进行了比较。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
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陈素萍在《浅谈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异同》一文中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大多是因感生受孕而出生,如关于颛顼的出生是“瑶光之星如蜺,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关于少昊出生据记载是“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狄吞水中月精而生夏禹,姜嫄感巨人足印而生周人始祖后稷,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西方神话中却绝少此类似的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多是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衍生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神统中诸神皆为宙斯的血亲。宙斯是名副其实的“万神之父”。
(3)中西方神话体系不同。
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认为“古希腊的神话世界犹如人间,最高统治者是众神之神宙斯,在他的统治下,有大臣即各种各样的神。他们分工明确,血缘清楚,各司其职。如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专司纺织、雕刻、制陶等专业技术;太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和诗歌;中国的神话世界虽然也有创世纪神盘古、女娲和后羿、夸父、禹、蚩尤等超自然力的神,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血缘关系清楚、社会分工明确的神世界”。
2、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在神话观念方面,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众神有着凡人所有的喜怒、好恶、欲望等情感,而且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宙斯的风流、赫拉的极强嫉妒心,赫尔墨斯的虚荣等,众神并没有被塑造成抽象道德的化身。他们具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充满着凡夫俗子的种种感情欲望——恋爱、嫉妒、争斗等,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中国神话中的“神秘”色彩则浓厚了许多。“神”在先民的心中庄严而又肃穆。中国神话中的“神”也不像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那样具有人的情态和内涵,他们的个性大多平面化,而且与生俱来,恒定不变,有时还成为某种抽象道德的化身。例如,女娲的身上始终体现的是仁慈善良的母性精神,而开天地的盘古,逐日的夸父,则被赋予了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富有牺牲的精神。总之,在中国神话中的“神”身上缺少人的丰满的性格特征。
李瑞仙在《从炎黄战争和特洛伊战争神话中看中西神话的差异》中认为“中国留传下来的神话,是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原始神话”;而希腊神话传说,则是属于“文明神话”,是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际,经过进一步文学加工的上古神话传说。中国神话片段散乱,而且描写粗略。希腊神话完整,情节丰富。中国神话人神异形异性,多是人面兽形,或由兽形幻化而成,具有高度神圣化特点。而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具有高度人格化特点。神中国古代神话神都是高高在上,几无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的神外形与人多无差异,人间种种喜乐争斗也发生在诸神之间。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由于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迪特,因为后者许他以天下第一美妇”。
在关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话体系、人生观、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方面,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中认为,希腊神话体系表现为完备、丰富、具备逻辑性,而中国神话表现为短小、丰富、散乱。在人物形象方面,中国神话英雄不食人间烟火,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注重品行与德操。古希腊神不但集中了人类外貌美的诸多优点,而且完全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在《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中西神话比较探析》中李娅菲认为,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自神话的变异和差别。
3、民族文化的差异
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认为:在民族信仰方面,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下,西方和中国神话分别体现出“崇力”与“崇德”两种神话特质。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的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在人生观方面,不同于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中国神话显示出厚实的“民本主义”。这种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维护群体利益、坚信美好未来的民族个性熏陶和化育了中华民族并代代相传。
在《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中何文祯从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善恶同源与善恶分明、以美主善与以善主美三个方面阐释中西文化传统的对立。
在《从中西神话之异看文学民族特色的历史渊源》中刘长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得出“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神话对比研究》中莫柠源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运用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分析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得出“中国神话表现出的价值观为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女性化和很强的长期取向倾向。希腊神话表现出的价值观为个人主义、低权力距离、较弱的不确定性回避、男性 化和较弱的长期取向倾向”的结论。
在《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尹晓予论及中西民族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伦理至上;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注重个性,探究智慧。最后得出结论:希腊神话及西方民族文化得益于经济的、力量的、智慧的聚合力,中国的则得益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从而构成典型的具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两类神话和文化。
目前中西神话比较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数量多而杂,研究没有一个合理的考量标准,研究浮于形式,照抄照搬现象严重导致研究论文近似度很高,研究的深度不够,很多值得深究的方面浅浅带过给研究者深入研究制造了不小的干扰,另外在一些方面还没有涉及,值得后来的研究者探讨。
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大综合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要把眼光延及全世界,不仅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以趋利避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不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民族性格与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更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史上的这两块瑰宝,使之在人类文明史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201220101133 12汉接本
张洁
从神话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神话是民族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是民族文化最古老、最悠久、最顽强的生命之源。各民族的神话开启了本民族的朦胧的思想意识,就是这种朦胧的思想意识开启了各民族的世界观,人类历史观和人生观的文化源头。不同国家的神话则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因此,本文将从神话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1、将人神化与将神人化
在神的形象塑造上。中国神话将人神化。中国神话将一切美德、美行、美言和美功都赋予自己所崇奉的神,使其崇高伟岸、超常脱俗。中国的神往往被塑造成具有为了群体利益敢于战斗、坚韧不屈、舍己为群、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古典群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圣人形象。如鲧、禹和后羿为了普天下老百姓的生存利益,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成为了中国神话史上令人崇敬的道德偶像。但在神的形象塑造上太讲究完美至极,全无缺点和弱点,导致中国的神不真实可信,缺乏人格的魅力,丧失人的个性,只能是道德的标榜和偶像。
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态,将神人化。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的。他们把神和英雄看作是最美丽、最健壮、最聪明和最有力量的人。如太阳神阿波罗就以无须、希腊式鼻子、英俊的面容、匀称的身材、时常身背弓箭手拿弓或七弦琴。身旁常伴有缪斯女神的形象而出现。并成为人间男性美的象征。小爱神丘比特,通常的形象是一个长着翅膀、黑布蒙眼的小孩,正在弯弓搭箭。无论是在《神谱》和《伊利亚特》,还是在后来的悲剧作家的作品中,希腊诸神,尤其是主要的神,都已经历了相当的“人化”。
2、精神美重于外貌美与外貌美重于精神美
中国神话并不刻意美化众神,几乎每个神都是模样怪异。例如伏羲、女娲为蛇身人面,炎帝、神农为人身牛首,皇帝四面以君临四方。而希腊的神是人们膜拜的偶像,是理想的化身,个个体魄健壮,相貌俊美,超出凡人一筹。众神之王宙斯之魁梧威严、太阳神阿波罗之健美、神后赫拉之美丽、智慧女神雅典娜之端庄,无一不是追求形式美的典范。中国的神怪异,然而精神上却是一种永恒的感召,他们爱人类,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和牺牲。而希腊的神往往戏谑人类,捉弄人类,追求个人物质、肉体或精神上的享受。中国的神表现出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理性、严肃而又温柔敦厚。而希腊的神则表现出浓厚的人生欢娱和粗犷的声色之乐。
3、完美与缺陷
中国的神往往庄严、伟大、完美,充满创造力而又至高无上。他们是“有理智的、谦恭的、和善的、讲理的,把良心、理性和责任感看成法律”。如女娲不辞辛苦造人之后再补苍天,而后却悄然而逝,不求任何回报,充盈着的是一种劳动崇高伟大、劳动可以改天换地的观念以及博大爱心。再比如大禹治水十三年或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伏羲为人类发明了记事符号八卦;黄帝教人盖房取暖,人类的种种困难。神灵们都考虑到了。也都替人类做了。他们修身养性,立己立人,既不好色,也不好战。在中国神话中,神不是摆布、统治人类、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而是与人和谐相处。为人类造福的。若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的天神是远离人间不食烟火的。他们不仅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化身,而且是美德和全知全能的化身。
而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是按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人类,有什么样的神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希腊罗马的神灵与人同形同性。形象上与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既能与神一起生活。也能和人一起工作,与其说是“话”不如说是高度的“人话”。是不受宗教神学驾驭的人本文化。他们有着与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优缺点,快乐与不幸,也有吃喝、恋爱、生育等生活的需要,品性有的正直、勇敢,有的奸诈、胆怯。天神之神,众神之父宙斯,作为世上万物的最高统治者,暴躁、独裁。神圣的婚姻女神赫拉美丽高贵,又常常有嫉妒之心。还有英俊而又勇敢的太阳神阿波罗,主管胜利、技艺的战争女神雅典娜,爱与美的女神阿弗洛狄特等等。他们有着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善良、智慧、勇敢、怜悯等,使他们的形象更加光辉。另面,他们的身上也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丑的一面,嫉妒、专横、冷漠等,使他们看上去像是活生生的人。人性中的优点、弱点从神的身上体现了出来。这些都反映出希腊神话是从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的欲望、爱憎出发去想像的,并借这些想像以解释自然。因而具有特别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更加亲切动人。
4、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
在价值观念上,中国神话重视人的社会性,重社会责任。重伦理道德;而古希腊神话则强调人的自然性、个人性、重个人权利。盘古开人辟地、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是志在天下,为天下人谋福利,这些都充分表明,在价值观念上,中国神话重视个人应负的责任。强凋个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肯定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视个人主义为洪水猛兽。认为“和”是支撑天下的杠杆。
古希腊神话是以利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它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充分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为获得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走极端。阿喀琉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所颐及的不是社会公共利益,也不是国家民族的尊严。更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死活祸福,而是一己之私利。
中西神话产生差异的原因也有很多方面:
1、时间的不同
中国属于自发性强的独立起源的第一代文明。神话的自发性特别强;而西方文明则是属于继承性强和派生型的第三代文明。所以,他是个后起之秀,能吸收和承袭各个先于自己的先进文化圈的许多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从生产工具到精神财富,特别是风俗习惯和神话。例如第一代文明的埃及,“历史之父”指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神名都是从埃及传入希腊的”。
2、地理环境的不同
古中国人以农耕生产作为获得物质资料的主要方式。形成了重乡土、重宗族。偏于稳定与和谐而较为封闭的观念;西方国家通过海上活动来攫取财富,长期的海上生活使他们形成了向往自由的个性。无形中排挤了伦理道德在其民族精神中的份额。因此中国神话中的神稳重沉着、形象威严、气象壮阔,体现了中华族的坚韧执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中的神,风韵自然、充满人性,极富艺术感染力,反映了西方人那种崇尚自由的乐观性格。这两种不同形态神话中的神对各自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保存和流传过程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文化带有强烈的自发倾向,自发而复杂的象形文字系统发展缓慢,赶不上记录野蛮与文明之交的神话,且象形文字使用起来不像西方国家借助其他民族文字形成的拼音文字系统那么方便。而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作为了诸子百家表达他们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工具。我们早慧而崇尚实际的祖先们很快地就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理想,因此神话并没有过多地发扬光大,而是短小、零散、不成体系地散见于一般的文章,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零零散散地有所保留。而在西方神话中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所传承的,后来又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入个人的想象和润色,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和职责又要求他们必须以故事情节和内容丰富取胜。因而希腊神话中动辄便是长篇大作,如《神谱》、《荷马史诗》等。
中西放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并因各自具有的价值观,历史背景形成了两套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两套文化系统是互不相干独立存在的。然而,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密切,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开始了新的一论的大融合。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也开始了融合。但中西方间的不理解却在不断阻碍这两种融合并由此发生了一些冲突。因此我们应当了解中西方间的差异,为日后的融合划界矛盾,使两方达到双赢。
第五篇:从巴菲特与盖茨晚宴看中西富人的差异
将巴比晚宴看作鸿门宴? 从中国富人面对“裸捐”的态度看中西方经济上的文化差异
金秋9月,两位世界顶级富豪巴菲特与盖茨访华,以“共同探讨慈善事业”的名义,通过盖茨基金会像诸多内地富豪发出了慈善晚宴的邀请。而在此之前,今年的6月中旬,盖茨和巴菲特率邀请美国富豪发起“捐赠承诺”,美国众多超级富豪与最富有的家庭参与其中,巴比呼吁他们将巨额资产或至少一半财富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截止至来华之前,美国本土的富豪一呼百应。近40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佬公开承诺“裸捐”。
盖茨与巴菲特来华,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大陆地区的富人总数每年以高百分点递增,并已跃居全球第四位。从他们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影响力以及其未来无限穷力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富人群体实在是一块不可多得的“肥肉”。可以说,谈拢了中国的当代富人除了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财富,还有机会抓住、引领中国未来的新生代富人(富二代)群体向西方资本家的意识形态靠拢。
然常被评慈善意识淡漠的中国的富豪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吗?他们会买巴菲特和盖茨的账吗?有评论员曾预测说,心里买账的人肯定会很多,但是用实际行动买账的人估计不多。事实上,就当天晚宴的结果而言,也的确如此,只有一小部分受邀的人士出席。在大部分中国富豪眼中这并非是与世界首富和股神探讨商道或是取经的好机会,而是一场十分特殊的“鸿门宴”。如此看来,中国的富人真的是守财奴,怕捐、不捐?
其实不然,先来看一组数据:2009年中国胡润财富榜上前50位富人共捐出12亿美元,平均每人2500万美元。虽然按美国标准衡量,这只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与胡润财富榜2004年第一次发布中国慈善报告相比,已经是当年的8倍之多。从这条数据就可以看出,虽然捐款的基数远小于美国,但国内慈善事业这几年也确实在迅速发展与壮大。
既然,慈善事业在发展,在成熟,中国富人愿意并也曾大量捐款,那是什么原因让大部分中国富豪躲避巴比的慈善晚宴?我想问题的根源是中美在经济上存在背景文化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的富豪在对待“裸捐”的态度上比美国佬更为谨慎。这种中美文化背景差异大致表现在这几方面:
一.所处慈善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
像美国这样一个已经历了200多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历史悠久,而慈善捐助已然成为其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今天,最富有的两个美国人正在不遗余力,游说其他富人捐出财产用于慈善目的,这只是个寻常的故事罢了,就像大多数美国人也会告诉孩子要做好功课,多吃蔬菜一样,并不会引起普通社会大众的过分关注。而中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一部分人富了起来,于此同时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是刚刚起步,慈善文化还尚未成形。社会上的慈善机构虽多,但其中绝大部分的运行是存在问题的,且问题多多。比如,其中最大的也最受人们关注的款项的去处与用法的问题(捐款无法做到透明化,捐款人无从查证他们的捐款去了哪,做了什么,是否按照他们的意志被使用。)此外,由于过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仇富”人群。他们怀疑富人的捐款目的,认为他们另有所图,别有用心(尽管的确存在类似的行为),从心底不相信富人出于善意的的捐款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了中国的慈善事还比较落后,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这样的条件下,让中国富豪效仿美国富人进行“裸捐”,这本生就是不公平的。一方面要背负公共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不成熟的慈善捐赠体制,难怪中国的富人怕捐,怕被劝捐,看见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要绕路走了。
二.经济、法律制度与社会激励的巨大差异
盖茨与巴菲特的捐款倡议能得到美国本土富豪的响应,慷慨解囊,除了他们本身乐善好施之外,也缘于西方各项现行规定对慈善的鼓励。就先以税收制度来说,西方国家的遗产税数额非常高,如美国就高达50%。因此,很多美国富豪宁可把财产拿出来作公益事业。此外,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向社会捐出善款,且善款数额超过应缴税收的10%,那么该企业就减免10%的税款。如果不到10%,则可以在税收里扣除已捐出的部分。这么一来,无论一个企业捐不捐善款,加上该公司的应缴税额,其出资大致是相等的。既然钱出的一样,为何不捐款博个名声?这是小学生都会算的题目。而在中国,企业若想通过慈善得到减免税收的优惠,必须向获得国家批准的少数基金会捐款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在社会财富积累程度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短期内不会开征遗产税。而在设定慈善组织这个环节,法律上的限制比较严格,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阻碍了一些愿意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的富豪,去从事慈善事业。再则,中国的慈善法迟迟不出台,慈善捐赠人与捐赠对象得不到法律保障,捐赠的过程以及细节也无相应法规可循。这样看来,相比之下,中国的富人明显缺少了社会、政府给予的做慈善的激励。缺乏激励机制也是中国富豪捐赠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
三.财富的获取与继承方式不同
不愿出手捐款,在中国富豪这个怪圈里还有另外一系列“中国式原因”。大部分中国富人是靠自身奋斗起家的,他们经历过苦日子,所以对穷人家的艰难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富了还怕哪天又变穷,所以他们对财富的把持和保存的欲望要比其他富豪更为强烈。再有中国富豪通常会为子孙后代想的很多,他们会“留财为后”。这是中国人身上源远流长的传统思想与惯性做法。留下一大笔财富给自己后代,一方面怕自己过世后,孩子吃苦,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能由子孙后代永续经营传承下,让后世之人敬仰。因此,面对“裸捐”,比起许多财富继承自家族,对财富概念比较淡薄,或是思想格外开化,能毫无顾忌地捐出一切的西方富人,中国富人往往三思的更多,犹豫的更多。
此外,由于中国的经济还在起步阶段,对中国富人而言慈善不仅意味是否捐款,捐款多少,还在于他是否良好的履行了其所负担社会责任。比如,他是否给消费者提供了合格的产品;是否保障了员工的基本权益;是否承担了环境保护的责任。若一个中国企业基本社会责任还没有履行好,确一个劲地想着如何捐款,本末倒置,那也就也失去了做慈善的真正意义。如果挣来的是不义之也拿去捐款,那也不是慈善,而是伪善。就曾有评论家说:“真正的慈善意味着为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企业家通过投资来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才是我们的社会需要的。”
其实中国历来也不缺少做慈善的行为或者思想,当下中国富人之所以被认为慈善意识淡薄,捐的少,是因为被拿来与西方富人做了比较。然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西方经济上文化差异较巨大的背景下,这种比较显然是不公平的。这种经济的文化差异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而缩小,因其悠久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和复杂形成过程很难有所改变。这也是中西两方富豪面对慈善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乐善好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只是,目前,中国社会做慈善的条件与方法还未很成熟。中国富人也不是不爱好慈善,只是未得到适合的激励,未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不能把西方社会的那一套做慈善方法强加给中国富人。我相信当,那些拥有亿万家产的中国富豪们,听到比尔・盖茨宣布退休并捐出全部财产的消息,都会有所触动。随着中国慈善制度的完善,我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富人改变对待慈善的态度,自愿主动地捐出他们的资产,为社会、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新闻网)
专业实践
(一)调查报告
200921049 工商0902 潘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