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教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大战略创新
职教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大战略创新
随着全国职教改革加速,高职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2006年国家启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010年启动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一系列的动作表明,我国正在深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高职院校。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职教集团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为各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职教集团数量迅速增长。然而,由于缺少资产纽带,很难形成责、权、利统一下的多方共赢的局面。集团运行松散、缺乏实质性合作等仍然困扰着职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种使职教集团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尤为必要。职教集团的发展现状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11月,全国已组建职教集团1142个,共有4.6万余个成员单位,涉及中职学校7200所、高职学校950所、本科院校180所、行业协会1680个、企业2.35万个、政府部门1630多个、科研机构920个、其他机构1450个。
当前,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教集团地域分布不均衡,从各地职教集团数量来看,排前7位的分别是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河南、四川和江苏,这7个省份的职教集团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8.6%,这与各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程度、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程度及高职院校数量有一定关系。二是牵头单位以学校为主,全国1142个职教集团中,有1079个牵头单位为学校,占94.5%,政府牵头的职教集团为54家,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仅为9家。三是职教集团办学开放度不高,没有很好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1142个职教集团中,仅有202个建立了专门网站。
总体来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教集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变化过程。但数量的激增只是职教集团发展状况的一面,另一面是职教集团在办学上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职教集团面临的困境由于现行职教集团是一个非法人组织,它由各个独立法人,如各类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契约、资源等,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质量为目的的联合组织。从组织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契约式的联合,集团内的常务理事、理事等职位是由其他法人单位的负责人来兼任,开展一项工作是由集团牵头单位依靠自己单位的力量来组织实施,牵头单位的实力和主动性直接影响职教集团的路能走多远。从管理角度来看,职教集团无法人,无公章,无固定独立的办公地点,无专职人员,所有的工作无专人负责,无法承担政府的购买服务,所以难以开展工作是必然的。从现行的财务制度来看,这种联合体无法进行财务上的资金往来,从设计开始就是松散性质的,是无法深入具体开展工作的一个联合体。
面对机制的不完善,职教集团当前主要面临三大发展困境:一是如何有效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足的难题,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二是如何正确处理好职教集团化办学中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责、利;三是如何进一步促进中职、高职衔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教集团的路怎样延伸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成功的职业教育联盟依赖于各参与方深层次的互相支持、信任、分享与合作,这需要具备四方面因素:认识到地方或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合作行动,并基于此确立联盟的战略目标和使命;确保所有合作伙伴(包括学生)的价值和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并有效实现;学校和企业成员都能在联盟中发挥有力的领导作用;具有完善的管理和问责机制。
目前,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我国已经把集团化作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教育体系衔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企结合等方面的功能,是我国职教集团未来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此,应支持职教集团加强内涵建设,引导集团寻求各方的利益结合点,明确集团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形成稳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实现实质性的教育联合运行。
1组建职教集团的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职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或修改相关法律条文,将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法定义务赋予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保证校企深度合作,国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优惠和支持措施并能够落到实处。如增加财政投入为集团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集团内的校企合作项目优先支持等。另外,政府还应对相关政策给予解决,如职教集团的法人身份问题、集团的企业鼓励政策、集团的教育管理政策、集团的调整政策、集团的经费资助政策,等等。
组织保障。组建职教集团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据我国已组建的职教集团的经验,从组织结构而言,职教集团应该组建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组织形式。缺乏政府主导,缺失方向、政策得不到完善和落实;缺乏行业起“中介”和指导作用,教育集团的运行缺乏指导、协调、监控机制。因此,这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能为职教集团构建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2组建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建立董事会工作机制。职教集团内部管理,要建立集团章程和职教集团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议事与决策,由企业和学校分头实行的工作机制。职教集团董事会工作机制是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凡志愿加入职教集团的中、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既是各自独立法人又是合作联盟的关系,都必须遵守集团章程,恪守集团宗旨,实行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议事、决策,相关成员单位具体实行。在职教集团内,高职院校办学仍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开展正常的学院管理工作。
加强对职教集团的监控和评价。为保障集团办学质量,在兼顾各办学主体的利益基础上,要形成政府监管与集团内部管控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监控评价体系。首先要建设全方位的监控体系。政府要做好相关政策规定制定,明确职教集团化办学基本标准、办学准入条件,为规范职教集团办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严格考察论证职教集团办学条件,为办学审批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以办学效益来评定办学质量,以办学质量来确定经费支持力度,使职教集团化办学有考核激励,规范管理的同时,增强其社会化竞争力。其三,集团内部也要建立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评价机制的基础,以考核情况作为集团成员办学贡献的评价基础,并作为调整集团办学资源和成员权利的标准。3坚持职教集团信息化发展方向
随着IT时代的迅速发展,职教集团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职教集团必须依靠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才能满足提高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提升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和减少成员单位沟通成本的需要。在集团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牢牢坚持开放原则、协作原则、便利原则和智能原则,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4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持续加强,政府也在逐渐建立有效的引导和调控机制,职教集团化办学成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平台。随着部分区域陆续成为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特别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出台了系列的优惠政策,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尽快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衔接模式创新、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尽早开展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可以尽早建立高职院校稳定的中职生源基地,为高职院校的规模稳定提供保障。
结语
职教集团化办学是一种变革,它要求职教集团的举办者和参与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以单纯的数量增长而自喜,不以一时的质量下滑而自悲,重要的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通过变革,充分调集各方资源,全面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保证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关注我们高职发展智库是绎达教育重点打造的高端智慧平台,旨在集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智慧之大成,以跨界思维,创变高职深改。
第二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在2010年7月23日的“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系主任年会”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全国产学合作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产学合作协会执行副秘书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作了题为《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建设》的主题报告。陈教授的专题报告主要阐述了以下问题:
一、示范院校建设首先要把改革的框架梳理好——目前现状好像仅仅是在搞零部件。首先要把框架搞清楚:
1.高等教育改革主线是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是什么?——校企合作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抓手在那里?——工学结合4.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是什么?——专业建设
总结: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主线,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抓手,专业建设是平台,课程改革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操作指南。
二、校企合作的体制改革——校企要深度合作
体现5方面:
1.组织基础:校企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立体的,不能仅限于校方合作,而且要在系、教研室、教师等各个层面,要有深度的企业合作。
2.资产基础:要有企业捐赠(资产或设备)。没有资产的运作,不是真运作。
3.系统运作:要建立例会制度;重点要建立作业文件,要保证是动态的、随时随地的、且很人性化;要行为化。
4.服务能力:目前校企合作更多是基于个人情感因素,要提高学校为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才能保证不会因为一个人调走了,合作就结束。要注意,培训同样是含有技术成分的。
5.政策支持:在服务能力方面要大力抓产学研,教师必须要提高科研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操作指南
1.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2.人才培养方案有2个结构:主题部分、支撑部分.。所以它有可能是一个文件包。
3.人才培养方案有3个功能:给学生看、给教师看(这两部分应放在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给管理者看。
4.四大要素:
专业成长依据:要逐步建立动态机制。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和任职要求相结合,要协调发展。
内容和方法:主要是课程设置
环境与条件: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关于质量保障,重点是否能将新评估指标行为化。可能的话,把重要数据行为化,便可成为该学校的质量保证,不用从头再干,而是借鸡(数据采集平台)生蛋!
四、人才培养内涵最核心的是教学为主
无论如何,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但往往学校汇报,都怎么说,以教学为重心,但具体就不能体现。例如,在听到学校介绍时,提到实训基地,有多少设备,投入资金是多少,但却看不出这个实训基地教学的痕迹。
第三篇: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进步,提升办学能力和贯彻落实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亟待提高,对此,要重视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对高职院校“集团化”这一办学模式的剖析和阐释,汲取相关的有利经验,了解并分析我国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遇到的挫折,进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确切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辽宁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分析研究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要特别注重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这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对提升办学能力、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促进产学研协作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
从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高职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缺乏相应的实习实训环境,办学主体单调匮乏,学生数量较往年缩小,生源质量下降,欠缺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办学的资金和费用不足等。因而,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深远发展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确立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职教集团化办学强调政府的主要领导作用,主体位置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构成,通过骨干校的拉动形成一种多样化办学综合体。这一模式对改进和革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形式、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以及政府主导位置的发扬有着积极影响。有利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技能和资源长处,促进相关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协作,达到校企之间的互惠双赢。近年来,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条理脉络和发展目标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并在全国展开了广泛的分析研究和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教育革新的主要方向便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仅为校企之间的连接和维系以及院校联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更有助于资源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此,以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基础,根据其内容和特征,对多种类别的办学形式和特色、教学方法以及运转体制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找出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一)辽宁省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的现状和情况
目前,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行业加入、院校牵头的“陕西模式”,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以及市县协作、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等多种办学创新形式在我国开始出现和发展,并已逐渐完成诸多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辽宁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行业型职教集团。如由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辽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二是跨区域型职教集团。如由辽宁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辽西北职业教育联盟。同时,辽宁省职业教育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大力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向纵深发展。在2014年,辽宁将建设5个省级职教集团,新组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信息技术职教集团。
(二)辽宁省职教集团模式的特征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已经开始逐步实行,并具备了一定的办学风格和特点。
首先,根据学校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把学校和企业间的团结合作作为出发点。在资源共享、相互受益的条件下,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集团逐步开展起来,它不具有企业性质,是民办的社团组织,其主办单位是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由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引领。该职业教育集团根据学校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把学校和企业间的团结合作作为出发点,通过资源之间的相互分享,促进专业发展。另外,注重培养实用技能型能力,本着服务开发区经济建设的目的,在装备制造业的指导下,结合各个地区的省内职业院校,为在企业中提供实用技能型的高水平人才做好了充分铺垫。在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内,缺少相应的培训资源,产业工作者接受教育面临困难,对此,该职业教育集团与沈阳新区内大中型企业、省内职业院校相结合,一同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坚持职业院校的主体位置,重视企业依靠。辽宁省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根据平等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准则,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引导下,结a合省内汽车行业的企业和协会,依据契约保障从而构建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并把为辽宁省汽车业服务作为基础,是集区域性、群众性和协作性为一体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的协作组织。该教育集团旨在促进资源利用的高效合理性,拓宽就职途径,丰富办学经验以及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是一种依据职业院校主体地位的重视企业依靠的新型职业教育形式。有利于工作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信息的共同分享,从而创设物尽其用,优缺势互补的良好环境,为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利益一同提升的校企双赢做好准备。
再次,贯彻落实政府的主导地位,注重校企共建和企业化运转。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引领下,辽宁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友好、自愿、互利和协商为原则,通过省内有关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联合,构建了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推进专业发展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三、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改进与提高
根据对辽宁省高职院校“集团化”这一办学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逐步加快辽宁省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职能建设,为学生的职业需要与岗位需求提供便捷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可以利用校企协作的形式使学生增强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兴趣。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成功创业,高职院校要以基础性知识为起点,重视培育实用性技能,加强学生创业的实质性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其二,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实施“订单培养”模式、“设备共享”模式、“企业承包”模式、“项目合作”模式、“企业合办”模式、“引企入校”模式、校企“工作站”模式、校企“对话”模式等等。
其三,创建并完善职教集团化办学资金保障制度。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办学实质使得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对此,要确立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资金保障制度,增加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从而保障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平稳施行。
第四篇: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玉卓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思考,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加强内涵建设“五个刻不容缓”等内容的介绍,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方法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职业大学的兴起(1980-1990年)、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到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2005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论从在校生规模还是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等原因,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和激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应当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由此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指导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就必须做到: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刻不容缓。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因此,要切实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认识。如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来提高认识;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提高认识;通过用环视、透视、俯视的眼光,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环境和位置提高认识;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分析等途径来切实提认识,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并把围绕质量做贡献作为人们自觉地行动,这是加强内涵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营造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氛围刻不容缓。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绝不能只挂在嘴上、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要真正形成学校各部门都要围绕教学搞好服务的局面。要努力消除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就要注意做好“加减法”。即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做加法。如增加对教师的服务内容如进一步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生活条件、改善工作环境等;在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上做减法,如减轻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让专任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专心从事教学工作。另外,作为服务教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总务后勤等机关部门,也要切实树立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意识,并通过严格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秩序;通过热情的服务提供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师生有足够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3.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刻不容缓。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首先是“明白”然后才是“知名”,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从“明白”走向“知名”,就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诸如“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顶岗锻炼等途径,不断开拓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胜任专业教学任务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让教师在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中,做到“理论知识真懂、操作技能真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
4.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突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造和培养,切实把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切实打造自己的品牌刻不容缓。
“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高职院校根据多年来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实际,精心挑选一部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国家、省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等,且能够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重点打造。如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校企合作上、在学生就业上、在管理队伍的配备等事关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重点建设和打造,使之成为全省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专业,切实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科学发展、可持
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前提。事业是人干出来的。要想干成事业,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只有积极性提高了,才会把实现共同目标作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下决心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局面。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并能有奔头,有盼头,这是关键。其实就是要解决好“名”和“利”的问题。解决“名”就是要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让想干,会干,能干,实干、不出事的有位置,让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光说不干的让位置;解决“利”就是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学校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改革完善有碍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师职称评聘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三、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经常要求教职工“好好干”,在这里应当首先让每一位员工知道“干什么”,这是岗位职责的问题。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且在岗位职责的设计上,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的设计的岗位职责,更符合工作的实际。二是明确标准。怎样才算干好、干好了怎么办、干不好怎么办、如何保障,这都必须明确。对此,作为管理者,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好的标准是什么、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出来怎么办也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盘活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切实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
1.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中心,教育管理是保障,决不能在强调教学工作的时候,弱化和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人、成才同样重要,二者决不可失之偏颇。
2.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协调发展
中年教师是事业的骨干,同时也要看到在未来发展中年轻教师的作用。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体现着是否具有长远眼光和事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多给他们提供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应当建立健全让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机制和措施,如在一些骨干教师、带头人的评选上,青年教师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打破什么事都按职称论资排辈的做法,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招生、就业协调发展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但决不能形成,只要把学生招来就完事大吉的思想。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学生的就业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否则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好比一个水池的入水管和出水管,只有都畅通了,水池内的水才会成为活水,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要注意改变学生松散的就业模式,切实杜绝学生的“跑冒滴漏”。当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学生自主联系就业实习单位,在时间的安排上很不统一,这样就造成了即便是有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人员也招不到人的情况。因此,专业课程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能和就业结合起来为原则。另外要注意切实组织好校企招聘会活动,统一招聘的时间,待校企招聘会结束后再安排学生的半工半读等。这样就避免了平时因为学生的“跑冒滴漏”,而到了企业招聘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的“水龙头”放水时,却放不出水来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查振祥《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第五篇: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地位中愈加凸显。尤其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底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无疑给高职院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大背景下,走好自己的建设道路,也成为众多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探讨的新话题。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内涵
目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地要求。同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改革和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理念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树立改革示范,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十一五”期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选择100所左右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改革突出、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五年,使院校在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实施“211工程”之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的另一个“211工程”。
二、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具体生产难题的知识型、复合型一线创新人才。在当前,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发挥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一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服务作用。围绕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等。二是面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顶岗实训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及规范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等。
同时,为了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仅要加快发展农业院校的高职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面向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发挥辐射作用。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对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进与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开展干部管理、专业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
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发挥其在农业教育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想创新高职院校的体制,就要不断推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组
织建设,建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师(员工)管理机制等行为形态上,还体现于其不断影响学校群体的意识并不断进行物化。
1.建设创新型组织机构。采取现代的、柔性的、“以人为本”的组织结构,摒弃传统的、机械的行政化组织机构,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组织设置的前提,行政化服务于专业教育化,增设校企产学合作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部门间的联系和结合。
2.创建服务型管理制度。紧紧围绕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摆脱以往中职院校管理制度的束缚,突破一般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学的符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管理效益。
3.实施项目监控和决策机制。以重点专业(群)为“项目实体”,在充分听取专业指导与咨询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加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教学组织与行业企业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多渠道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并且在加强项目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监控和决策体系。
4.建立灵活的日常运行机制。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和健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发展机制,进而探索适应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
(二)文化引领,形成核心发展力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塑造具有引导、规范、激励、熏陶和识别功能的高职院校精神和意念环境。
1.凝炼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于学校性质、定位和职能的理性认识,不仅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也表现了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不仅要发挥传统的办学优势和传统,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凝炼“跟得上社会步伐”的办学理念,有充分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服务的精神。这就需要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进一步调整和确定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进行整合,在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
2.传承个性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是教会学生技能的训练场所,还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渗透,培养具有稳定价值观念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家园。进行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需要营造富有个性特点的精神灵魂,以其内在气质、价值取向和品格特征等来反映学校的“示范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特色,赋予学校活力和个性。在校园风貌、办学思想、培养模式等方面具备持续的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竞争力,才可以使学校真正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也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发展的模范。
3.提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历届学校人品格、智慧、信念和业绩的结晶,由多重因素融汇、积淀而成,是体现了学校本质和特色的文化。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而且也汇集了学风、教风、作风等表现,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放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探索并提升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形成以“质量、特色、品牌”为共性内核特征的学校精神,励精图治、自我超越。
(三)示范建设,注重全方位开放
所谓示范,即“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即是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它能给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那么,农业职业院校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因此,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注意全方位开放,接纳、包容以成“典型之范”。
1.开放培养过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学校要注意与行业企业形成互动融合、亲密合作、和
谐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环节,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与职业能力,提高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在合作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定时、定点到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同时,还应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技能与素质的要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工学结合,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向理论和实践性应用融合转变,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开放师资队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强校”战略,高职院校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组织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技项目、参加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素质;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解决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结构问题。
3.开放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建设的任务之一,承担示范性建设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校企共建来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反映行业主流技术、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立体化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学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进行诸如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场地、文化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建设。
此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使高职院校的资源设备有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有开放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地将校外的资源设备充分加以利用。依托行业(协会)、企业,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使每个重点建设专业拥有若干个
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逐步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网络,覆盖专业群相关专业,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设真实(仿真)的工程环境。
4.开放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除了体现在及时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之外,还包括开展各类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为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第一要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全局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随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定会逐步实现,并且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职业院校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进一步服务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Z].
[2]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6-11-13[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3] 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
(8):6.[4]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30.[5]陈玉华.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愿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