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黎荷芳
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黎荷芳
摘要:随着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何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又导向何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旗又该哪般飘扬呢?关键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确保实践与反思的足够张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反思性
作者简介:黎荷芳(1975一),女,湖南邵阳绥宁人,教育学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评估与督导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8—7518(2008)05—0018—0
3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由“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截止2007年4月13日,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1109所之多。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立项工作。高职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界家喻户晓的时髦话语,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我们经常能听到学校领导在其报告中讲,他们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的,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但内涵在大家的心中又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从领导者口中问出一个关于“内涵”的所以然来,可谓万人有万般理解。显然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结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几种常见观点
(一)历史阶段论: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发展阶段
该论断往往从宏观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认为高职教育经历了“新兴”(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和“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规模数量扩张)几个发展阶段后,亟待从数量扩展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亦即内涵建设的重点。因此内涵建设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种视角较多的出现在有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论述之中,亦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确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立论依据之一。
(二)箩筐论:是光芒四射的聚宝盆
内涵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种论调往往在学校对外宣传总结材料中有最具体的体现。只要打开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一搜有关高职内涵建设的文章,必然会有如下论调:比如说某某学校一直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后面往往列了一大堆的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等,以及一大串具有“最充分”说服力的阿拉伯数字;如省级、部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多少个,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多少门,名师多少位,国家级教材多少部等等。总之,只要是觉得还摆得上台面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东西越多,筐子越满,就意味着一所学校的内涵越丰富。内涵发展就意味着想方设法争取这些所谓具有校际可比性的荣誉和外在话语权。
(三)品牌特色论:内涵就是品牌、特色
另一种论调它不是通过一一列举学校所取得的具体成果来说明作者对内涵发展的理解;而是用“品牌”、“特色”之类的词同“内涵”互为解释,学校有内涵发展就是学校要树立品牌.要创特色。学校有特色、外在形象好,则学校就有“内涵”。总之是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诠释学校内涵发展应有之意。内涵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要性、迫切性)问题以及从什么方面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包括着手点、层次性)的问题,但都回避了谈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而事实上若没有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如水中浮萍般根基不稳,因此笔者认为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首先得从高职教育的内涵谈起,下文将以高职教育的内涵为基点,就高职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思考
(一)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
“内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为: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劳动者。2.内在的涵养:他是个内涵很深厚的青年。本文中所讲的“内涵”主要倾向于第一种释义。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之含义至少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2.其次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根本得围绕培养“人”展开:眼中首先要有“人”字,然后才是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不可以拔苗助长;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不可守株待兔。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新技术的吸收;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等要与时俱进。当然不管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得有多好,课程有多新,如果落实不到位,还是一场空。因此,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位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要把占时半年之久的实习实训较好地落实到位。
(二)内涵发展是有层次性的,且不可纯粹由外界来推动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不同的办学者及办学的不同时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种观点把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内涵发展至少有表层(物化的)和深层(理念化)之分。
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规范办学,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数的急速增加及高职招生人数的扩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表现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工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加大投入,改善高职办学条件。而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但不管是全国范围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还是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它们都是物化层面的内涵发展,只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所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凸现自己。
深层意义上,内涵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就是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学校仍然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回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三)示范性院校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外在话语权与内在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否没有具体的参照系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像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可以具体量化,具有可比性。人们很难对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做出程度上的评判,因此学校往往以获取外在话语权作为对内涵发展的熏要诠释。对于单个的高职院校来说,有名声、有牌子就会有钱,有钱才会有发展,而各种名声、荣誉、牌子是需要里里外外争取的。现实往往是学校领导整日忙于打理各种里里外外的关系,学校一味以在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名师评选、示范性院校建设遴选”等等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为学校最高荣耀。否则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要被踢出历史的舞台,未能把握好时势者,必然被历史所遗忘。学校永远被历史的潮流推着往前走,自己没有充分的思考,而至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具体问题,只要不会伤及到上述各荣誉的争取,学校往往是不会太用心去解决的。我们说去争取各种荣誉对学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把获得多少荣誉作为学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当短视的。一所学校有没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如果学校不注重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重视那些当前能争取到外在话语权的人,必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内涵建设的前提保障,外在话语权只不过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的部分表现形式。
2.改革与反思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往往是跟着上面走,学校自身很少去反思学校的各项改革,不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改革而改革,为写宣传材料而改革,改革完成后,往往对最初的改革初衷忘记得一干二净。两年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部鼓励了、支持了,高职学校纷纷匆匆上马,上面一冷静了,改革不了了之。再比如说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学校在作改革设想时就压根没有再计划就改革前后的效果作对比跟踪分析。而且每一届领导下来总要把自己在位时的改革总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改革的效果一般会被描绘得五彩斑斓;很少有人愿意反思改革的真正效果。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绝不可以迷信改革必然意味着进步;要勇于正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勇于对各项改革进行反思,改错了及时纠正过来,不怕承认失败。
3.左顾右盼与勇往直前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可以闭门造车,学校的发展亦不能像孔乙己讲学,整天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需要放宽办学的眼界,但内涵发展绝不可能是简单地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而成。示范性建设立项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式绝不能是左顾右盼,今天甲校来乙校交流,明天乙校到甲校学习,学习来学习去,学习就变相地成为一种游山玩水之借口。与兄弟院校的比较可以作为鞭策学校发展的动力,但绝不可以把别人的尤物简单搬回,作茧自缚,反过来使自己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四、结语:长期性与反思创新性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也绝不是三五年的一个工程就可以解决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期望着一个工程结束,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会发生什么质的飞跃,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也绝不能因为自己拥有了某种牌子而沾沾自喜,甚至自欺欺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绝不是一夜之间高楼满地、师资猛增,也绝不是新名词、新提法遍地开花,急功近利的思想只可闪耀一时,不可照耀一世。
我们说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初衷是很好的,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如果所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某种利益一味地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图,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都甘愿只做乖孩子的话,恐怕最终的示范校也会失去其自身的反思功能。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广州大学学校文化建设论坛中表示:“按教育部规定来办学,很可能把一千所大学办成一所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有级别、专业的差异,但面貌过分趋同却是一个大问题。……”。尽管陈教授主要是针对大学来说,但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所有学校的办学都是严格按照各种条条框框去实践,中规中矩,不敢创新的话,恐怕高职教育大一统的局面会更突出。
总之,缩小理想(应然)与现实(实然)的差距是高职内涵建设永远的追求。在实践与反思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是践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路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谈松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J].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2.李忠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年10月号(下).
3.黄保德.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7期.
4.北大教授称“中国大学特点是越来越像官场”,http:// news.qq.com/,2007年10月l2日.
5.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7月修订第3版.
(原载于《职教论坛》2008[3]上)
第二篇: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摘要:随着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何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又导向何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旗又该哪般飘扬呢?关键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确保实践与反思的足够张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反思性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由“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截止2007年4月13日,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1109所之多。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工作。高职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界家喻户晓的时髦话语,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我们经常能听到学校领导在其报告中讲,他们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的,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但内涵在大家的心中又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从领导者口中问出一个关于“内涵”的所以然来,可谓万人有万般理解。显然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结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几种常见观点
(一)历史阶段论: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发展阶段
该论断往往从宏观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认为高职教育经历了“新兴”(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和“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规模数量扩张)几个发展阶段后,亟待从数量扩展
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亦即内涵建设的重点。因此内涵建设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种视角较多的出现在有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论述之中,亦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确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立论依据之一。
(二)箩筐论:是光芒四射的聚宝盆内涵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种论调往往在学校对外宣传总结材料中有最具体的体现。只要打开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一搜有关高职内涵建设的文章,必然会有如下论调:比如说某某学校一直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后面往往列了一大堆的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等,以及一大串具有“最充分”说服力的阿拉伯数字;如省级、部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多少个,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多少门,名师多少位,国家级教材多少部等等。总之,只要是觉得还摆得上台面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东西越多,筐子越满,就意味着一所学校的内涵越丰富。内涵发展就意味着想方设法争取这些所谓具有校际可比性的荣誉和外在话语权。
(三)品牌特色论:内涵就是品牌、特色另一种论调它不是通过一一列举学校所取得的具体成果来说明作者对内涵发展的理解;而是用“品牌”、“特色”之类的词同“内涵”互为解释,学校内涵发展就是学校要树立品牌,要创特色。学校有特色、外在形象好,则学校就有“内涵”。总之是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诠释学校内涵发展应有之意。内涵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要性、迫切性)问题以及从什么方面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包括着手点、层次性)的问题,但都回避了谈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而事实上若没有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如水中浮萍般根基不稳。因此笔者认为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首先得从高职教育的内涵谈起,下文将以高职教育的内涵为基点,就高职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思考
(一)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
“内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为: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
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劳动者。2.内在的涵养:他是个内涵很深厚的青年。本文中所讲的“内涵”主要倾向于第一种释义。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之含义至少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2.其次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根本得围绕培养“人”展开:眼中首先要有“人”字,然后才是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不可以拔苗助长;
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不可守株待兔。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新技术的吸收;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等要与时俱进。当然不管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得有多好,课程有多新,如果落实不到位,还是一场空。因此,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位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要把占时半年之久的实习实训较好地落实到位。
(二)内涵发展是有层次性的,且不可纯粹由外界来推动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不同的办学者及办学的不同时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种观点把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内涵发展至少有表层(物化的)和深层(理念化)之分。
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规范办学,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数的急速增加及高职招生人数的扩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表现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工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加大投入,改善高职办学条件。而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但不管是全国范围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还是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它们都是物化层面的内涵发展,只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所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凸现自己。
深层意义上,内涵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就是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学校仍然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回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三)示范性院校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外在话语权与内在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否没有具体的参照系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像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可以具体量化,具有可比性。人们很难对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做出程度上的评判,因此学校往往以获取外在话语权作为对内涵发展的重要诠释。对于单个的高职院校来说,有名声、有牌子就会有钱,有钱才会有发展,而各种名声、荣誉、牌子是需要里里外外争取的。现实往往是学校领导整日忙于打理各种里里外外的关系,学校一味以在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名师评选、示范性院校建设遴选”等等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为学校最高荣耀。否则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要被踢出历史的舞台,未能把握好时势者,必然被历史所遗忘。学校永远被历史的潮流推着往前走,自己没有充分的思考,而至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具体问题,只要不会伤及到上述各荣誉的争取,学校往往是不会太用心去解决的。我们说去争取各种荣誉对学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把获得多少荣誉作为学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当短视的。一所学校有没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如果学校不注重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重视那些当前能争取到外在话语权的人,必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内涵建设的前提保障,外在话语权只不过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的部分表现形式。
2.改革与反思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往往是跟着上面走,学校自身很少去反思学校的各项改革,不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改革而改革,为写宣传材料而改革,改革完成后,往往对最初的改革初衷忘记得一干二净。两年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部鼓励了、支持了,高职学校纷纷匆匆上马,上面一冷静了,改革不了了之。再比如说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学校在作改革设想时就压根没有再计划就改革前后的效果作对比跟踪分析。而且每一届领导下来总要把自己在位时的改革总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改革的效果一般会被描绘得五彩斑斓;很少有人愿意反思改革的真正效果。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绝不可以迷信改革必然意味着进步;要勇于正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勇于对各项改革进行反思,改错了及时纠正过来,不怕承认失败。
3.左顾右盼与勇往直前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可以闭门造车,学校的发展亦不能像孔乙己讲学,整天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需要放宽办学的眼界,但内涵发展绝不可能是简单地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而成。示范性建设立项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式绝不能是左顾右盼,今天
甲校来乙校交流,明天乙校到甲校学习,学习来学习去,学习就变相地成为一种游山玩水之借口。与兄弟院校的比较可以作为鞭策学校发展的动力,但绝不可以把别人的尤物简单搬回,作茧自缚,反过来使自己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四、结语:长期性与反思创新性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也绝不是三五年的一个工程就可以解决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期望着一个工程结束,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会发生什么质的飞跃,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也绝不能因为自己拥有了某种牌子而沾沾自喜,甚至自欺欺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绝不是一夜之间高楼满地、师资猛增,也绝不是新名词
第三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申请
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申请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幸福**建设能力,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办〔2014〕15号)精神,我们认为这是学院迎来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难得机会,打算申报此建设项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并请示如下。
一、我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情况
国家是从2006年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什么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呢?通俗地讲,就是高职院校中的“211”,即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建设100所具有示范作用的高职院校,我省**职业技术学院、**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此殊荣;2010年,国家又启动了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我省**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防职业技术学院位列其中。在国家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同时,我省从2008年开始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截至目前,**高等电力专科学校、**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航空专科学校、**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8所学校是省级示范,今年,我省再次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确实是我院没有想到的一次难得机会。1
二、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抓住省教育厅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可能争取到相关项目的经费支持,因为我院是市属高职院校,不属于省管院校,上级即使有相关经费,也因渠道不畅,到不了我们头上,这次如果能够获得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争取经费支持就有了理由;二是争取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以提高学院在全省的软实力,解决招生难问题,因为在社会上,考生和家长比较认可示范校这块头衔;三是通过示范校建设,可以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学定位将更加准确,专业设置将更为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将会得到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四是可以提升市委市政府在全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五是实现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在五年内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目标的迫切要求,这是学院这届班子向全院教职员工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我院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可行性
2009年以来,学院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克难攻坚,后发快进,率先突破发展,率先在陕南建成新校区,率先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领导班子建设、办学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办学特色、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省教育厅的一致好评,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护理、临床医学、机电一体化、初等教育、建筑
2工程管理、学前教育、医学影像技术7个专业从2009年至今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具备了良好的建设基础;学院办学规模由2009年初的2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人,具备了建设的规模要求;实验实训条件达到了国家办学标准,“双师型”教师达到 %,前校后院、导师制、实习就业直通车等办学模式得到省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在教育厅举办的屡届大学生就业创业博览会上获得赞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符合建设的基本条件;另外,在陕南三市中,至今还没有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我们有着努力争取的机会。应该说,我院确实具备申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条件。
当然,在全省独立设置的38所高职院校中,除过已经获此荣誉的14所以外,虽然难度很大,但作为敢于拼搏、不愿服输的**职业技术学院来讲,我们绝不会轻言放弃,我们一定要努力争取。
四、需要得到市委市政府支持的事项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办〔2014〕15号)精神,“学校主管部门(地市政府),要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学校办出特色”之规定,需要市委承诺扩大办学自主权,即中层以下干部由 3
学院党委考察任命,机构在批准的指数内,由学院自主设置;需要市政府承诺按照生均9000元的标准拨付办学经费,积极化解学院建设债务。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学院一定会顾全大局,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恳请市委市政府给与大力支持。
特此请示,请批准。
**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6月114日
第四篇: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地位中愈加凸显。尤其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底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无疑给高职院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大背景下,走好自己的建设道路,也成为众多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探讨的新话题。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内涵
目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地要求。同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改革和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理念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树立改革示范,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十一五”期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选择100所左右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改革突出、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五年,使院校在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实施“211工程”之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的另一个“211工程”。
二、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具体生产难题的知识型、复合型一线创新人才。在当前,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发挥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一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服务作用。围绕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等。二是面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顶岗实训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及规范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等。
同时,为了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仅要加快发展农业院校的高职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面向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发挥辐射作用。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对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进与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开展干部管理、专业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
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发挥其在农业教育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想创新高职院校的体制,就要不断推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组
织建设,建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师(员工)管理机制等行为形态上,还体现于其不断影响学校群体的意识并不断进行物化。
1.建设创新型组织机构。采取现代的、柔性的、“以人为本”的组织结构,摒弃传统的、机械的行政化组织机构,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组织设置的前提,行政化服务于专业教育化,增设校企产学合作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部门间的联系和结合。
2.创建服务型管理制度。紧紧围绕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摆脱以往中职院校管理制度的束缚,突破一般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学的符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管理效益。
3.实施项目监控和决策机制。以重点专业(群)为“项目实体”,在充分听取专业指导与咨询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加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教学组织与行业企业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多渠道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并且在加强项目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监控和决策体系。
4.建立灵活的日常运行机制。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和健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发展机制,进而探索适应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
(二)文化引领,形成核心发展力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塑造具有引导、规范、激励、熏陶和识别功能的高职院校精神和意念环境。
1.凝炼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于学校性质、定位和职能的理性认识,不仅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也表现了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不仅要发挥传统的办学优势和传统,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凝炼“跟得上社会步伐”的办学理念,有充分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服务的精神。这就需要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进一步调整和确定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进行整合,在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
2.传承个性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是教会学生技能的训练场所,还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渗透,培养具有稳定价值观念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家园。进行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需要营造富有个性特点的精神灵魂,以其内在气质、价值取向和品格特征等来反映学校的“示范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特色,赋予学校活力和个性。在校园风貌、办学思想、培养模式等方面具备持续的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竞争力,才可以使学校真正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也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发展的模范。
3.提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历届学校人品格、智慧、信念和业绩的结晶,由多重因素融汇、积淀而成,是体现了学校本质和特色的文化。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而且也汇集了学风、教风、作风等表现,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放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探索并提升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形成以“质量、特色、品牌”为共性内核特征的学校精神,励精图治、自我超越。
(三)示范建设,注重全方位开放
所谓示范,即“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即是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它能给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那么,农业职业院校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因此,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注意全方位开放,接纳、包容以成“典型之范”。
1.开放培养过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学校要注意与行业企业形成互动融合、亲密合作、和
谐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环节,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与职业能力,提高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在合作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定时、定点到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同时,还应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技能与素质的要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工学结合,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向理论和实践性应用融合转变,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开放师资队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强校”战略,高职院校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组织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技项目、参加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素质;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解决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结构问题。
3.开放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建设的任务之一,承担示范性建设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校企共建来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反映行业主流技术、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立体化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学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进行诸如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场地、文化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建设。
此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使高职院校的资源设备有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有开放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地将校外的资源设备充分加以利用。依托行业(协会)、企业,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使每个重点建设专业拥有若干个
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逐步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网络,覆盖专业群相关专业,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设真实(仿真)的工程环境。
4.开放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除了体现在及时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之外,还包括开展各类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为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第一要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全局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随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定会逐步实现,并且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职业院校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进一步服务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Z].
[2]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6-11-13[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3] 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
(8):6.[4]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30.[5]陈玉华.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愿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1-4.
第五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在2010年7月23日的“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系主任年会”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全国产学合作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产学合作协会执行副秘书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作了题为《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建设》的主题报告。陈教授的专题报告主要阐述了以下问题:
一、示范院校建设首先要把改革的框架梳理好——目前现状好像仅仅是在搞零部件。首先要把框架搞清楚:
1.高等教育改革主线是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是什么?——校企合作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抓手在那里?——工学结合4.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是什么?——专业建设
总结: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主线,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抓手,专业建设是平台,课程改革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操作指南。
二、校企合作的体制改革——校企要深度合作
体现5方面:
1.组织基础:校企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立体的,不能仅限于校方合作,而且要在系、教研室、教师等各个层面,要有深度的企业合作。
2.资产基础:要有企业捐赠(资产或设备)。没有资产的运作,不是真运作。
3.系统运作:要建立例会制度;重点要建立作业文件,要保证是动态的、随时随地的、且很人性化;要行为化。
4.服务能力:目前校企合作更多是基于个人情感因素,要提高学校为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才能保证不会因为一个人调走了,合作就结束。要注意,培训同样是含有技术成分的。
5.政策支持:在服务能力方面要大力抓产学研,教师必须要提高科研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操作指南
1.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2.人才培养方案有2个结构:主题部分、支撑部分.。所以它有可能是一个文件包。
3.人才培养方案有3个功能:给学生看、给教师看(这两部分应放在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给管理者看。
4.四大要素:
专业成长依据:要逐步建立动态机制。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和任职要求相结合,要协调发展。
内容和方法:主要是课程设置
环境与条件: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关于质量保障,重点是否能将新评估指标行为化。可能的话,把重要数据行为化,便可成为该学校的质量保证,不用从头再干,而是借鸡(数据采集平台)生蛋!
四、人才培养内涵最核心的是教学为主
无论如何,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但往往学校汇报,都怎么说,以教学为重心,但具体就不能体现。例如,在听到学校介绍时,提到实训基地,有多少设备,投入资金是多少,但却看不出这个实训基地教学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