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初论.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初论
作者:魏寒柏 张海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摘要]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担负起文化建设的责任,成为文化建设的模范。引领社会文化取向和凝练高职院校精神,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主流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并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路径进行。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责任 原则 路径
[作者简介]魏寒柏(1963-),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管理;张海峰(1956-),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管理。(江西九江33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重点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7ZD07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024-022006年11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深化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视频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对参与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它们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我们认为,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这实际上是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有“文化自觉”①,担负起文化建设的责任,成为文化建设的模范。在“示范性”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承担两项责任,遵循三个原则,选择四条路径。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责任
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和运行方式,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应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高职院校首先是一个文化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形式、组织规范、组织活动必须形成自身的文化气质,体现高职院校精神。然而,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是社会需求和教育政策驱动的结果,并且只有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内生性过程并不充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和高职院校精神尚未真正形成。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取向和凝练高职院校精神这两大责任。
1.引领社会文化取向。自古以来,大学文化作为社会的精英文化一直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担负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曾经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不仅在当时给人们以思想启蒙,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形成了社会文化的新思潮。存在仅八年的西南联大,在战时条件极端艰困之日,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自强不息,刚毅坚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通过文化建设,使自身的文化和精神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成为区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社会文化重要的辐射源、创新源和引领者,并在引领社会文化取向的过程中,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就是通过文化教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把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文化创新作为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不断创造更加优秀的文明成果,形成具有文化特质可资示范的校长风格、办学理念、学者风范、管理制度、专业特色和文化景观,并通过这种文化特质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社会化、文明化和职业化,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凝练和创新,以便通过先进的民族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形成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这不仅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经过高职院校文化熏陶的学生在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同时,把内化于心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促进社会文化的濡化,而且有利于改变高职院校文化缺失的现状,消除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偏见,从而促使社会文化向着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发展。
2.凝练高职院校精神。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凝练高职院校精神极为迫切,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精神具体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如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行为模式和质量保障等。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设施完善可以依靠政府等外力来推动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特色,则需要通过凝练高职院校精神逐渐形成。高职院校精神对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具有无形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种无形的精神元素比有形的东西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精神是文化精神、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的和谐统一。其中文化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气质和价值追求,是被全校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职业精神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技术精神是在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凝练和提升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取向,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区别。从特殊意义上讲,不同时期、不同经历、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在文化精神、职业精神与技术精神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挖掘、凝练和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形成独特的精神世界。这
不仅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形成师生员工心驰神往的意志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根本途径。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人才的成长进行润物无声的陶冶,达成教育目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跳出学校围墙办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结合生产实际搞教学,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总原则,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书院,还是中世纪崛起的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大学,它们既是根源于文化土壤,也是当时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同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肩负着继承、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如果示范性高职院校忽视先进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就会成为没有文化灵魂的躯壳,迷失自己的文化使命,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和办学取向的“功利化”。鉴于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是不同的组织类型,各自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和文化使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将文化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责任,通过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实践、德技兼修、学以致用的文化氛围,形成有别于普通大学的文化气质。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增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实现“文化示范”的内在需要。
2.主流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确保高职院校生命活力的原则,是高职院校培养当代新人的时代呼唤。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作为“社会人”,必须具有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作为“职业人”,应该具有相应职业的文化气质。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首先应注重用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来熏陶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同时,按照“职业人”的成长要求,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成为多样文化的有机整合。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主流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受到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3.区域性、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实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层面上讲,“区域、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定位。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社会职能。只有立足于地方与行业,为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服务,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才有可靠的依据和保障。从学校层面上讲,“校本性”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特色,因为每一所学校都处在不同的区域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不同的办学传统和运行模式。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在吸收区域文化、行业文化精髓的同时,充分挖掘、凝练、丰富和光大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只有坚持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千校一面”的现象和“水土不服”的问题。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如上所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担负着引领社会文化取向的责任,但这种“引领”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的。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但至今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从教育学意义上进行理解,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以课余文化活动,也即我们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因此,在这里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存在和运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据此,我们可以将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1.物质文化路径。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表层物化的维度,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各种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等。这些不仅是学校长期建设的物质成果,同时也是师生智慧的收获与物化。因此,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应赋予物质形态以文化韵味,体现特有的文化气息,使高职院校形成特色浓郁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加强诸如学校历史陈列馆、学校科研成果展览厅、中外能工巧匠雕塑等人文设施建设和学校年鉴的编纂工作,使校园呈现出“历史与现代呼应,文化与技术交融”的生动局面。这不仅是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制度文化路径。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系列权力、义务和责任的综合,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规范与规则。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其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与普通大学也是有区别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这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与政府行政组织结构有着明显的同构性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扮演的实际上是政府附属机构的角色,这种设置当然有其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但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今天,这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不适应。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冲破传统制度文化的束缚,从学校章程、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制度文化创新。
3.精神文化路径。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体系,是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和根本标志,它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短板”。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继承传统大学追求真理、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厚重人文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基于市场经济的条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与使命、高职院校的定位与职能等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探讨,凝练出实践精神、创业精神、自立精神、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为基本元素的高职院校精神,并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歌、校训以及各种文化载体播撒到全校师生的心里,融化到师生的血液中。
4.行为文化路径。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践行文化的维度。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反映的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际关系,也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行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当下的显现。高职院校作为一种与普通高校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当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因此,在示范性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应注意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如规定文明用语、禁用语等)、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如各种兴趣小组、模拟公司和协会等)、举行各种讲座等措施,使生活在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人群,按照社会的理想和高职院校的价值标准社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形成并洋溢独特的文化气息。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高职院校创建品牌、提升品位的有力抓手,是实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根本途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做出全局性和深刻性的设计,从建设机构的创立运行、文化内涵的多元整合、个性特色的提炼培育和载体形式的开发创新诸方面进行整体谋划。本文只是理论层面的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深入研究。
[注释]
①“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胡显章教授解释说,简言之,“文化自觉”体现在处理政治、经济、文化三要素的关系时,要重视文化的作用,在对全球文化和自身文化清醒认识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参考文献]
[1]王明伦.论高职院校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6(7):71-72.[2]刘爱梅.论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体现[J].职教论坛,2005(24):50-52.
第二篇: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摘要:随着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何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又导向何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旗又该哪般飘扬呢?关键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确保实践与反思的足够张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反思性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由“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截止2007年4月13日,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1109所之多。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工作。高职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界家喻户晓的时髦话语,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我们经常能听到学校领导在其报告中讲,他们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的,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但内涵在大家的心中又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从领导者口中问出一个关于“内涵”的所以然来,可谓万人有万般理解。显然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结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几种常见观点
(一)历史阶段论: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发展阶段
该论断往往从宏观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认为高职教育经历了“新兴”(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和“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规模数量扩张)几个发展阶段后,亟待从数量扩展
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亦即内涵建设的重点。因此内涵建设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种视角较多的出现在有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论述之中,亦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确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立论依据之一。
(二)箩筐论:是光芒四射的聚宝盆内涵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种论调往往在学校对外宣传总结材料中有最具体的体现。只要打开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一搜有关高职内涵建设的文章,必然会有如下论调:比如说某某学校一直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后面往往列了一大堆的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等,以及一大串具有“最充分”说服力的阿拉伯数字;如省级、部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多少个,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多少门,名师多少位,国家级教材多少部等等。总之,只要是觉得还摆得上台面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东西越多,筐子越满,就意味着一所学校的内涵越丰富。内涵发展就意味着想方设法争取这些所谓具有校际可比性的荣誉和外在话语权。
(三)品牌特色论:内涵就是品牌、特色另一种论调它不是通过一一列举学校所取得的具体成果来说明作者对内涵发展的理解;而是用“品牌”、“特色”之类的词同“内涵”互为解释,学校内涵发展就是学校要树立品牌,要创特色。学校有特色、外在形象好,则学校就有“内涵”。总之是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诠释学校内涵发展应有之意。内涵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要性、迫切性)问题以及从什么方面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包括着手点、层次性)的问题,但都回避了谈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而事实上若没有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如水中浮萍般根基不稳。因此笔者认为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首先得从高职教育的内涵谈起,下文将以高职教育的内涵为基点,就高职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思考
(一)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
“内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为: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
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劳动者。2.内在的涵养:他是个内涵很深厚的青年。本文中所讲的“内涵”主要倾向于第一种释义。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之含义至少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2.其次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根本得围绕培养“人”展开:眼中首先要有“人”字,然后才是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不可以拔苗助长;
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不可守株待兔。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新技术的吸收;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等要与时俱进。当然不管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得有多好,课程有多新,如果落实不到位,还是一场空。因此,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位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要把占时半年之久的实习实训较好地落实到位。
(二)内涵发展是有层次性的,且不可纯粹由外界来推动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不同的办学者及办学的不同时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种观点把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内涵发展至少有表层(物化的)和深层(理念化)之分。
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规范办学,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数的急速增加及高职招生人数的扩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表现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工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加大投入,改善高职办学条件。而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但不管是全国范围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还是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它们都是物化层面的内涵发展,只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所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凸现自己。
深层意义上,内涵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就是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学校仍然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回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三)示范性院校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外在话语权与内在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否没有具体的参照系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像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可以具体量化,具有可比性。人们很难对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做出程度上的评判,因此学校往往以获取外在话语权作为对内涵发展的重要诠释。对于单个的高职院校来说,有名声、有牌子就会有钱,有钱才会有发展,而各种名声、荣誉、牌子是需要里里外外争取的。现实往往是学校领导整日忙于打理各种里里外外的关系,学校一味以在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名师评选、示范性院校建设遴选”等等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为学校最高荣耀。否则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要被踢出历史的舞台,未能把握好时势者,必然被历史所遗忘。学校永远被历史的潮流推着往前走,自己没有充分的思考,而至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具体问题,只要不会伤及到上述各荣誉的争取,学校往往是不会太用心去解决的。我们说去争取各种荣誉对学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把获得多少荣誉作为学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当短视的。一所学校有没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如果学校不注重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重视那些当前能争取到外在话语权的人,必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内涵建设的前提保障,外在话语权只不过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的部分表现形式。
2.改革与反思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往往是跟着上面走,学校自身很少去反思学校的各项改革,不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改革而改革,为写宣传材料而改革,改革完成后,往往对最初的改革初衷忘记得一干二净。两年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部鼓励了、支持了,高职学校纷纷匆匆上马,上面一冷静了,改革不了了之。再比如说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学校在作改革设想时就压根没有再计划就改革前后的效果作对比跟踪分析。而且每一届领导下来总要把自己在位时的改革总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改革的效果一般会被描绘得五彩斑斓;很少有人愿意反思改革的真正效果。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绝不可以迷信改革必然意味着进步;要勇于正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勇于对各项改革进行反思,改错了及时纠正过来,不怕承认失败。
3.左顾右盼与勇往直前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可以闭门造车,学校的发展亦不能像孔乙己讲学,整天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需要放宽办学的眼界,但内涵发展绝不可能是简单地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而成。示范性建设立项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式绝不能是左顾右盼,今天
甲校来乙校交流,明天乙校到甲校学习,学习来学习去,学习就变相地成为一种游山玩水之借口。与兄弟院校的比较可以作为鞭策学校发展的动力,但绝不可以把别人的尤物简单搬回,作茧自缚,反过来使自己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四、结语:长期性与反思创新性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也绝不是三五年的一个工程就可以解决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期望着一个工程结束,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会发生什么质的飞跃,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也绝不能因为自己拥有了某种牌子而沾沾自喜,甚至自欺欺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绝不是一夜之间高楼满地、师资猛增,也绝不是新名词
第三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申请
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申请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幸福**建设能力,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办〔2014〕15号)精神,我们认为这是学院迎来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难得机会,打算申报此建设项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并请示如下。
一、我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情况
国家是从2006年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什么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呢?通俗地讲,就是高职院校中的“211”,即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建设100所具有示范作用的高职院校,我省**职业技术学院、**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此殊荣;2010年,国家又启动了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我省**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防职业技术学院位列其中。在国家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同时,我省从2008年开始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截至目前,**高等电力专科学校、**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航空专科学校、**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8所学校是省级示范,今年,我省再次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确实是我院没有想到的一次难得机会。1
二、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抓住省教育厅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可能争取到相关项目的经费支持,因为我院是市属高职院校,不属于省管院校,上级即使有相关经费,也因渠道不畅,到不了我们头上,这次如果能够获得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争取经费支持就有了理由;二是争取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以提高学院在全省的软实力,解决招生难问题,因为在社会上,考生和家长比较认可示范校这块头衔;三是通过示范校建设,可以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学定位将更加准确,专业设置将更为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将会得到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四是可以提升市委市政府在全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五是实现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在五年内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目标的迫切要求,这是学院这届班子向全院教职员工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我院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可行性
2009年以来,学院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克难攻坚,后发快进,率先突破发展,率先在陕南建成新校区,率先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领导班子建设、办学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办学特色、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省教育厅的一致好评,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护理、临床医学、机电一体化、初等教育、建筑
2工程管理、学前教育、医学影像技术7个专业从2009年至今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具备了良好的建设基础;学院办学规模由2009年初的2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人,具备了建设的规模要求;实验实训条件达到了国家办学标准,“双师型”教师达到 %,前校后院、导师制、实习就业直通车等办学模式得到省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在教育厅举办的屡届大学生就业创业博览会上获得赞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符合建设的基本条件;另外,在陕南三市中,至今还没有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我们有着努力争取的机会。应该说,我院确实具备申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条件。
当然,在全省独立设置的38所高职院校中,除过已经获此荣誉的14所以外,虽然难度很大,但作为敢于拼搏、不愿服输的**职业技术学院来讲,我们绝不会轻言放弃,我们一定要努力争取。
四、需要得到市委市政府支持的事项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办〔2014〕15号)精神,“学校主管部门(地市政府),要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学校办出特色”之规定,需要市委承诺扩大办学自主权,即中层以下干部由 3
学院党委考察任命,机构在批准的指数内,由学院自主设置;需要市政府承诺按照生均9000元的标准拨付办学经费,积极化解学院建设债务。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学院一定会顾全大局,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恳请市委市政府给与大力支持。
特此请示,请批准。
**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6月114日
第四篇: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我国高职教育正进入一个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时期。高职教育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其校园文化核心是高等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结合与融合。而每一所成功的高职院校都必须依托若干个制造或服务行业。作为交通类高职院应结合专业结构、办学模式、所在区域等因素,依托具体的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形态,不断增加校园文化亮点。
关键词:交职院校;职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
基金项目:2013-2014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 编号G2013C3 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定位是属于学校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应该要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研究人员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征阐述时认为: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应用性、职业选定性、特色性、行业指向性、文化地域性等个性特征,正是基于这种共性和个性差异,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首要的事情就是做好本校校园文化定位。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交通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职工普遍认可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1]它包括了蕴含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观和体现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现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职业理念及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文化;体现交通企业外在形象的物质文化。
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发展要求是一致的。实现校园文化与交通文化的快速对接,构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才具有吸引交通企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构建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把交通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价值观念的标准等,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并通过知识、观念、社会关系、活动等形态、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灌输、启发、示范和陶冶,使其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专业学习、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符合交通运输行业的需要,这对毕业生成才立业具有深远意义。
交通行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交通企业种类繁多,涉及到社会生活中一个关键的领域就是“行”。交通文化就是人类为了克服时间和距离障碍开展社会性活动时外化于交通的期望。这种期望具有先进性、超前性、开放性、大众性、公平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校企文化熔炉”的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体现以上特性。
(1)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气势恢宏的交通设施相继建成,这一点反映在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总体规划中,就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在精神凝练、学院规划、学院管理和学院教职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校训、校名的书写等方面都要体现,要体现出雄浑大气的一面;
(2)交通发展的实践始终吸收和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等的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因此,一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推广,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看作是能否实现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大事来抓。这一点体现在交通高职院校,就是指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灵魂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同时,文化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交通高职院校精神,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多层面、多角度展开,既要做好交通知识的传承,还要站在科技前沿,及时把握交通科技时代精神及要领,不断发挥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院科研优势,营造学科技、用科技、创科技的浓厚氛围,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3)交通运输行业是基础行业、先行行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纽带作用。交通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校园文化的表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美的校园基础设施能给人舒畅、自然、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几年来,各地的交通高职院校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伊始,交通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硬件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忽视。因此,要有好的硬件规划,在追求实用、技术价值含量高的同时,还要力求体现建筑设施的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造型式样等的发展趋势和美感,用必要的超前意识、战略性的眼光、领先时代的发展观、高于现实的标准严格要求各项设施建设,这样才能赶得上时代对建筑的审美需求,才能形成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
(4)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校园活动的丰富性、多彩性上下功夫。通过交通参与者的参与,渗透到每一个交通参与者身上,使其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大众性特征。这一点体现在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校园活动策划的新颖性和参与者的广泛性上做出努力。交通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要保障交通消费者获得公平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民主。在交通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政务公开、决策民主以及关注弱小群体上有所体现。不同的交通方式在运行组织和人员配置上有明显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交通文化。所以,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既要考虑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交通特色的文化,又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突出特色中的特色,如主要以公路桥梁、汽车运用、物流管理、交通信息化等专业群为主的学校,可以着重打造“道桥文化”、“汽车文化”、“物流文化”等板块,并将它们有机融合,以形成交通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特征。突出行业特色,建设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1)引进交通文化元素,建设环境优美的交通高职院校校园。交通高职院校学生是准“交通人”,其在全面接受交通文化前需要一个适应性的平台。在硬件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如校园建筑设施方面应据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教学功能注入更多的交通文化内涵,如在气势、外观、颜色、校标、校徽、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交通工具上的标识、命名、名人画像、雕塑、园艺等都应力求注入有别于普通高校、其他高职院校风格的要素,从而体现出含有丰富的交通内涵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布置、仿真模拟方面也要体现交通文化色彩,通过引导,使学生从课堂学习到业余学习的侧重点上,从校内学习到社会调查及毕业设计上,都以交通为核心,将交通特色融入其整个学习生涯。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搭建与交通文化对接的平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而实施这个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人。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交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交通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交通企业管理和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地按照交通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交通企业文化的熏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加强和一些交通企业联合办学,使企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办学的具体事务中来,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内容与交通社会的需求同
步。再次,要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如聘请交通企业专家、知名人士、技术能手参与教学改革;定期邀请交通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交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交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组织学生到交通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等。学生在领略到交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认识,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交通人”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把握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特点,加强准“交通人”职业素质培养。不同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交通人的职业素养有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色。因此,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交通人”职业素质对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影响深远。因此,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的长期教育、专业实训课教育、实习动员教育等各教学环节的潜移默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教育、熏陶、养成。此外还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辅助教育,如开展主题班会、专业技能比赛尤其是集体项目比赛,聘请事业成就突出的校友回校“现身说法”,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
(4)以各类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定期举行与交通运输行业特色接轨的大型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和各类各项灵活多样的、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如举办桥梁文化周、汽车文化周、物流文化周、演讲辩论会时,要求其内容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这对提高学生对交通问题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和整个交通系统融为一体,进而自觉关注交通现实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交通问题的兴趣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将会有显著成效。另外,作为交通高等职业院校,还要注意活动与技能竞赛的高等层次性,要不断采取措施,使学生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文体活动逐步倾向技能型活动,且每年活动都要有所创新,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包含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量大赛、CAD大赛、信息检索大赛、模型制作大赛、桥梁结构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养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院的学风、校风建设,进一步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
(5)开展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实现师生人生价值,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人文性。交通高职院校也要把交通运输类专业群为主的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加美誉的主攻点。考取有关公路桥梁、试验检测、汽车维修等方面的各类资格证书和参加有关机电动车或船舶驾驶技术培训应成为师生员工业余时间的努力方向。尤其要注意为师生从事交通运输行业各职业做好准备,为学生就业和将来师生职业转换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开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试,为师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使师生有过硬的交通专业素质、较高的交通专业热情,有成就感,带动校园文化的人文性氛围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生态机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37.[2] 傅新平.论交通文化中的几个重要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7-700.[3] 闵春发.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09-2-23(2).[4]刘波.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作者简介
杨涛(1963―),女,大学本科,湖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方案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07推荐院校预审标准》等文件精神要求,学院决定2008年申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这次申报创建工作是学院“十一五”规划作出的“分二步走、力争实现两大目标”的重点工作,是巩固评建成果、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步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申报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申报创建工作对学院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认真做好申报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实现学院发展历史上的新跨越。
为进一步加大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工作力度,加快创建步伐,保证各项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和有序进行。学院要求各项目建设工作组按照本方案的安排,努力开展工作,及时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在2008年5月20之前,将各项目的建设方案材料上报汇总到工作组。
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一)创建领导小组:
组长:卓丽环
副组长:朱敏李海涛
顾问:朱仰东
成员:俞锦禄、仲肇森、费强、谢锦平、俞建新、顾剑新、潘其云
(二)创建工作小组:
组长:谢锦平
副组长:仲肇森、费强
成员:俞建新、顾剑新、潘其云、费国强、郁金观、黄建
(三)综合组
组长:仲肇森
副组长:费国强
成员:郑江平、范丽萍、张琰、景俊、谢伶俐、金纯等
(四)专业项目组(下设四个专业小组)
组长:谢锦平
副组长:俞建新
成员:顾剑新、郁金观、潘其云、黄建
1、《动物医学》专业小组
组长:顾剑新
成员:王彤光、陈谊、孙维平、王金福、曹彩琴、张雷
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小组
组长:郁金观
成员:张江、刘影、张永霞、代书玲、蒋惠南、张雷
3、《都市园艺》专业小组
组长:潘其云
成员:唐祥宁、闵炜、陈建德、朱明德
4、《城市园林》专业小组
组长:黄建
成员:李宝昌、曹洪虎、刘承珊、翟建中、陈取英
(五)社会服务项目组
组长:费强
成员:周松良、秦梁、薛明、时代
三、专业建设项目创建工作安排
四、各项目组文稿格式要求(见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