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文化建设方略初论

时间:2019-05-13 07:1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关文化建设方略初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关文化建设方略初论》。

第一篇:海关文化建设方略初论

海关文化建设方略初论

天津海关党组书记、关长 李佩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文化建设问题作出决定,是建党、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自觉和坚定决心。于广洲署长在总署党组扩大会上对落实全会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并从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等5个方面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海关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做了深入的阐述,明确了对全国海关的要求。笔者认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署党组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海关文化建设,十分有必要从战略着眼、从现实着手,形成一套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又能与海关工作实际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方略。这一方略的形成,可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在此,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一、海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海关文化是海关实现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海关文化为海关的科学发展观提供思想基础、道德支撑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深深熔铸在海关队伍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评价人来引导人,通过感染人来激发人,通过凝聚人来发展人,使海关人内在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现实成果,使海关队伍保持和谐稳定而又生机勃勃的局面,于希声无形之间彰显出一种“大而化之”的力量。

海关文化是海关队伍团结奋斗的旗帜。海关文化作为一面旗帜,对海关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感召作用。在当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这种作用对事业的成败堪称举足轻重。她有利于将不同人生追求、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存状态下的海关关员凝聚到海关事业的大旗下,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寻求归属、彼此认同,进而形成共同价值观念,养成普遍行为模式。

海关文化是海关事业继往开来的枢纽。海关文化是海关实践的升华。海关事业的理想愿景、价值理念、人生态度、工作艺术、发展哲学,正是依靠文化在历代海关人之间薪火相传。她因承载传统而彰显历史感,因顺应形势而更具时代性。她拉近了新一辈与老一辈的距离,消弭代际冲突,促进代际互喻,使海关事业不因时代思潮涌动而摇摆扭曲,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的形势面前和谐平稳前进。

海关文化是海关工作改革创新的引擎。海关文化在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正是因为海关文化中所固有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才使得中国海关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从指导思想、管理理念、组织模式、业务制度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使海关事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改革创新成为持续进步的动力和灵魂。

海关文化是海关关员锻造品格的熔炉。海关文化影响和锻造着每一位海关关员的人格品格。正是以文化为载体和媒介,我们得以在广大关员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倡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引导关员敬业、乐业、勤业、廉业,鞭策关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识、良好的精神,更好地为国把关。

二、海关文化建设的追求

海关文化,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存在,既体现了时代文化的显著特征,又具有自身清晰的历史源流。

当前,我国社会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社会转型期所独有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面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共存、在共存中彼此渗透和发展,成为了海关文化的现实渊源。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忠爱国家、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品格,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恤下爱民、关注民生的民本思想,激浊扬清、出淤不染的节操情怀,依然深深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了当代人最重要的文化品格。而现代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泛融入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现代人思想意识的最显著特征。这些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精华,得到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推崇,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对海关文化产生了鲜明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当代海关人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中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中固有的糟粕也对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受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荼毒,传统文化中一些阴暗消极内容在我们思想世界中打下了深刻烙印;西方现代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使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面临着干扰和破坏。这些文化糟粕,为社会良知所不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批判,在海关文化建设中更应被坚决的摒弃和抵制。面对社会转型期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社会文化格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扬弃,这就构成了海关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同时,海关有着基于自身历史而沉淀积累的文化传统,这成为了海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渊源,集中体现着海关文化的独特性。从海关主权回归到改革开放,几代海关人风雨兼程、艰苦奋斗,铁肩担道义,忠心守国门,成就了海关事业的蓬勃发展。自1949年起,海关把保卫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即使在国家机关面临瘫痪的文革动荡时期,也始终坚守岗位,维护了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安全。1978年改革开放后,海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对外开放服务上,一系列开拓创举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末,海关人负重崛起,“走过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程”、“谱写了一首廉政风暴的史诗”,以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更加值得信赖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进入新世纪以后,海关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明确提出了“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海关工作方针,培育出的红其拉甫海关、彭非、周正等先进典型。在2003年的关衔首授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把海关比作是守护国家经济大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钢铁长城”,是“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的“国门卫士”。历史见证了海关人忠于职守、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生动实践,孕育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勇立潮头的开放品格,也奠定了海关文化建设的丰厚土壤。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激发伟大的事业。海关文化发轫于自身独特的历史轨迹之内,而又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新世纪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纵贯把守祖国经济大门、促进祖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当代民族精神与海关事业的有机融合。

海关文化建设,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渊源,更是基于十分清晰的客观需要。在宏观层面上,海关需要一种能够持续推动海关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这就要求通过大力推进海关文化建设,来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彰显出海关在国家经济社会大局中的成绩和贡献,为解决海关改革与发展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为海关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舆论保障和价值引导。在微观层面上,广大海关关员精神文化的实际需要,更是对海关文化建设成果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着直接影响。这就要求通过海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关员心中牢固树立责任感、使命感和开拓创新精神;使关员能够通过工作来拓展和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一种健康雅致的文化格调和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在坚持主流的同时充分尊重关员的正当合理个性文化选择和情趣,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两个层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宏观是微观的方向和引导,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和源泉,二者辩证地统一于海关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决定了海关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上下同欲者胜”的和谐成功。

基于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清晰的客观需要,海关文化建设在海关事业深入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明确的追求,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为核心,培育具备“有美德、会工作、重修养、懂生活”健康人格的海关关员,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营造海关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海关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融入到海关改革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海关工作的各领域,引领着海关文化发展的方向。“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海关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海关核心价值观,是兴关之魂。“有美德、会工作、重修养、懂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海关核心价值观在海关关员品行和人格上的具体体现。其中,“有美德”是指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达到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对海关垂直领导体制下准军事化纪律部队的更高道德要求;“会工作”是指具备海关工作应有的职业能力,包括文化知识、技术能力、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是实现海关共同信念的能力基础;“重修养”是指具备当代海关人应有的良好行为和涵养,实现在性格、心理、品德、学识、纪律等方面的不断自我完善,实现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懂生活”是指在海关人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观点,积累成熟智慧,培养健康情趣,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海关人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同时基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海关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最广泛程度上使不同文化背景、文化结构和文化层次的海关关员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和认同;另一方面,提升海关文化的理想境界,使海关文化稳定、持续、深刻地发挥凝聚力和引导力,支持海关事业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服务国家大局。上述这一系列内容,构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文化合力,成为了海关事业发展不竭精神动力的源泉。

明确海关文化建设的追求,对于建立海关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着重大意义。自觉与自信,包含着对于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自觉建设、自信宣扬、自信扩展。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向往什么,海关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对海关文化建设追求的明确,回答了这些问题,进一步充分证明:先进的海关文化是与时俱进、开放昌明,而非僵化静止、抱残守缺;既具有牢固的民族根基和历史传统,又承认人的基本价值和审美趣味;既能海纳百川地吸纳优秀成果,又能大浪淘沙般摒弃文化糟粕;既体现着当代海关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胸怀与目光,又能够对具体的文化受众产生益功、益业、益德、益智、益心、益生的精神功效。这种先进文化对于海关事业的推动力,是强大的、持续的、坚定的、明确的,更是必然的。

三、海关文化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几种关系

海关文化建设,是海关精神世界中的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是简单地提出理念或口号,也不是孤立地生产出几项文化产品,而是在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中用唯物的、辩证的、系统的方法来建设海关队伍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海关文化的内容是海关文化实践中蕴涵的各个方面,是海关文化内在诸要素的综合;海关文化的形式是指内容的外在表现,是把文化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表现形式。文化内容决定文化形式,先进内容必有先进形式与之适应;文化形式的感知先于内容的感知,因此文化形式是其内容产生影响力的必要基础。

海关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海关核心价值观是中心内容,需要选择适宜的表现形式来彰显其先进性,引导全局。文化发生作用,关键在于共鸣。因此,海关文化形式的选择,要坚持“贴近实践、敢于创新、融入群众”。实践是文化的起点,文化是人在实践中所思、所想、所感的升华,所以要求我们从实践中选择素材、提炼主题、构画形象,表达海关人在实践中的思想感情。文化的表达形式总是处在动态的发展更新之中,人们习惯于对更新颖、更鲜活、更具创造性的文化表现方式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要求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自创一格,敢于运用与众不同的,甚至是“实验性”的形式来进行文化创造。文化是一种社会性、集体性的生成,主流的文化内容必然要选择一种普遍群众性的方式来表达,所以要求我们要关注群众的喜闻乐见文化形式,使群众在充满亲切感和亲和力的氛围中,认同、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海关核心价值观。

二是目标与途径的关系。海关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海关文化总的方向指引,体现了海关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海关文化建设的途径是海关文化能动选择的具体轨迹,影响着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效益。

为海关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是海关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选择适当的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质上就是如何更好地激发精神动力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重两个方面。首先,要注重行政性手段使用的范围和分寸。海关文化的某些方面,如纪律、廉政、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使用行政命令来进行外在的约束,但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是不能强制推广的。海关文化建设欲期长效之功,一定要力戒片面依靠行政手段追求“短平快”的做法,而是应注重精神领域的精雕细刻、精耕细作,让文化在潜移默化之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使主流价值观由入耳到入脑,最终深入人心。其次,还要注重群众的心理反应和承受能力。海关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灌输和支配,而是有引导、有追随,有提倡、有响应,有宣传、有反馈,是一个在互动中持续深入的过程。广大群众的反应和认可度如何,始终是一个重要标准。特别要注意避免因片面追求政绩、荣誉而增加干部群众的工作负担,引起对文化建设的抵触情绪。

三是主流和多元的关系。在文化建设中,主流和多元是始终相互依存互补发展一组范畴。主流文化的彰显,对海关总体文化境界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积极地吸取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有助于扩展海关文化内涵。主流越发展,多元越灿烂;多元越丰富,主流越光辉。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对海关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把握好这一关系,关键在于认识。要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不可能屏蔽多元文化对海关队伍的影响,我们只有以开放的胸怀坦然接纳,才能把时代的主旋律唱的更响。这既是文化实践的客观要求,更是对海关历史传统中开放品格的继承和发扬。要在把握文化主旋律的前提下,尊重多姿多彩的文化个性,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职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使各种文化元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海关核心价值观的统帅下求同存异、协调有序、兼容并包、雅俗共赏,开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气魄和境界,使海关广大群众共享和谐文化的成果。

四、海关文化建设若干措施

在根据总署统一部署要求对海关文化建设作出初步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基于天津海关实际,就当前海关文化建设具体措施,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海关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照总署的统一部署,着重围绕“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开展主题教育。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家深入学习、了解、认同海关核心价值观,使“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成为全体干部职工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尺和职业操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海关核心价值观大概念下,鼓励提倡各直属海关提炼总结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内涵,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并融入到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的全过程,使海关核心价值观这一兴关之魂引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是开展海关文化的群众性讨论活动。可以广泛开展“海关文化大家谈”活动。通过开辟网上讨论区、走访调研、召开文化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广泛听取大家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海关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三是广泛开展“三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通过丰富活动形式,扩大教育范围,将学习教育与评先推优相结合,通过树立身边“道德标杆”,形成学习“身边人、身边事”的生动局面。

四是开辟文化建设的载体和阵地。加强文化专题网站建设,不断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保持健康向上的特色;加强网络、手机等新兴文化载体的建设,充分利用海关网络优势和手机普及率高的特点,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络和手机文化平台;提升文化刊物的文化品味和层次,努力将打造集文学、绘画、摄影、收藏等多个艺术门类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举办系列文化讲座,邀请文化专家和知名学者现场讲授文化知识和前沿动态;举办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节。

五是挖掘、保护和利用好海关文化资源。加强对海关历史文献、档案、文物等海关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运用,编修地方海关志,充分发挥海关文史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其建设成为展示文化的平台、沟通社会大众的窗口。

六是培养海关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关员在海关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关员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关员的科学文化水平;积极为文化人才参与海关文化建设创造条件,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并将培养文化人才与培养业务技术人才等同对待;要注重吸收和引进文化人才,有计划、有目标地招收文体人才充实到海关队伍中来,努力造就一批有一定成就和影响力的文体骨干。

七是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文体协会的作用,拓宽活动范围,扩大活动影响,形成文体活动条块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开展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书画摄影比赛、歌舞比赛、文艺联欢等各种健康有益、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大力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加大对基层特别是业务一线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五室一场”建设,即图书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篮球或羽毛球场建设,为广大关员的文体活动提供平台和场所。

八是着力创建文化品牌。脚踏实地,练好内功,不断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组建特色突出的文化门类的代表队,最大程度展现文化建设成果。

九是积极与兄弟部门进行文化交流。通过互访、文化联谊等形式,增进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学习;选择文化建设较好的单位,建立文化共建合作关系,采取走访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海关文化建设水平。

第二篇: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初论.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初论

作者:魏寒柏 张海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摘要]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担负起文化建设的责任,成为文化建设的模范。引领社会文化取向和凝练高职院校精神,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主流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并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路径进行。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责任 原则 路径

[作者简介]魏寒柏(1963-),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管理;张海峰(1956-),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管理。(江西九江33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重点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7ZD07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024-022006年11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深化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视频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对参与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它们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我们认为,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这实际上是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有“文化自觉”①,担负起文化建设的责任,成为文化建设的模范。在“示范性”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承担两项责任,遵循三个原则,选择四条路径。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责任

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和运行方式,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应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高职院校首先是一个文化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形式、组织规范、组织活动必须形成自身的文化气质,体现高职院校精神。然而,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是社会需求和教育政策驱动的结果,并且只有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内生性过程并不充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和高职院校精神尚未真正形成。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取向和凝练高职院校精神这两大责任。

1.引领社会文化取向。自古以来,大学文化作为社会的精英文化一直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担负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曾经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不仅在当时给人们以思想启蒙,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形成了社会文化的新思潮。存在仅八年的西南联大,在战时条件极端艰困之日,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自强不息,刚毅坚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通过文化建设,使自身的文化和精神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成为区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社会文化重要的辐射源、创新源和引领者,并在引领社会文化取向的过程中,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就是通过文化教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把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文化创新作为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不断创造更加优秀的文明成果,形成具有文化特质可资示范的校长风格、办学理念、学者风范、管理制度、专业特色和文化景观,并通过这种文化特质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社会化、文明化和职业化,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凝练和创新,以便通过先进的民族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形成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这不仅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经过高职院校文化熏陶的学生在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同时,把内化于心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促进社会文化的濡化,而且有利于改变高职院校文化缺失的现状,消除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偏见,从而促使社会文化向着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发展。

2.凝练高职院校精神。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凝练高职院校精神极为迫切,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精神具体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如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行为模式和质量保障等。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设施完善可以依靠政府等外力来推动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特色,则需要通过凝练高职院校精神逐渐形成。高职院校精神对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具有无形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种无形的精神元素比有形的东西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精神是文化精神、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的和谐统一。其中文化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气质和价值追求,是被全校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职业精神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技术精神是在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凝练和提升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取向,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区别。从特殊意义上讲,不同时期、不同经历、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在文化精神、职业精神与技术精神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挖掘、凝练和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形成独特的精神世界。这

不仅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形成师生员工心驰神往的意志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根本途径。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人才的成长进行润物无声的陶冶,达成教育目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跳出学校围墙办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结合生产实际搞教学,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总原则,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书院,还是中世纪崛起的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大学,它们既是根源于文化土壤,也是当时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同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肩负着继承、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如果示范性高职院校忽视先进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就会成为没有文化灵魂的躯壳,迷失自己的文化使命,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和办学取向的“功利化”。鉴于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是不同的组织类型,各自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和文化使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将文化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责任,通过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实践、德技兼修、学以致用的文化氛围,形成有别于普通大学的文化气质。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增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实现“文化示范”的内在需要。

2.主流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确保高职院校生命活力的原则,是高职院校培养当代新人的时代呼唤。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作为“社会人”,必须具有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作为“职业人”,应该具有相应职业的文化气质。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首先应注重用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来熏陶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同时,按照“职业人”的成长要求,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成为多样文化的有机整合。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主流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受到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3.区域性、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实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层面上讲,“区域、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定位。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社会职能。只有立足于地方与行业,为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服务,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才有可靠的依据和保障。从学校层面上讲,“校本性”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特色,因为每一所学校都处在不同的区域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不同的办学传统和运行模式。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在吸收区域文化、行业文化精髓的同时,充分挖掘、凝练、丰富和光大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只有坚持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千校一面”的现象和“水土不服”的问题。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如上所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担负着引领社会文化取向的责任,但这种“引领”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的。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但至今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从教育学意义上进行理解,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以课余文化活动,也即我们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因此,在这里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存在和运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据此,我们可以将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1.物质文化路径。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表层物化的维度,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各种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等。这些不仅是学校长期建设的物质成果,同时也是师生智慧的收获与物化。因此,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应赋予物质形态以文化韵味,体现特有的文化气息,使高职院校形成特色浓郁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加强诸如学校历史陈列馆、学校科研成果展览厅、中外能工巧匠雕塑等人文设施建设和学校年鉴的编纂工作,使校园呈现出“历史与现代呼应,文化与技术交融”的生动局面。这不仅是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制度文化路径。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系列权力、义务和责任的综合,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规范与规则。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其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与普通大学也是有区别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这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与政府行政组织结构有着明显的同构性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扮演的实际上是政府附属机构的角色,这种设置当然有其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但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今天,这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不适应。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冲破传统制度文化的束缚,从学校章程、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制度文化创新。

3.精神文化路径。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体系,是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和根本标志,它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短板”。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继承传统大学追求真理、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厚重人文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基于市场经济的条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与使命、高职院校的定位与职能等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探讨,凝练出实践精神、创业精神、自立精神、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为基本元素的高职院校精神,并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歌、校训以及各种文化载体播撒到全校师生的心里,融化到师生的血液中。

4.行为文化路径。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践行文化的维度。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反映的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际关系,也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行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当下的显现。高职院校作为一种与普通高校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当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因此,在示范性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应注意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如规定文明用语、禁用语等)、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如各种兴趣小组、模拟公司和协会等)、举行各种讲座等措施,使生活在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人群,按照社会的理想和高职院校的价值标准社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形成并洋溢独特的文化气息。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高职院校创建品牌、提升品位的有力抓手,是实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根本途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做出全局性和深刻性的设计,从建设机构的创立运行、文化内涵的多元整合、个性特色的提炼培育和载体形式的开发创新诸方面进行整体谋划。本文只是理论层面的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深入研究。

[注释]

①“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胡显章教授解释说,简言之,“文化自觉”体现在处理政治、经济、文化三要素的关系时,要重视文化的作用,在对全球文化和自身文化清醒认识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参考文献]

[1]王明伦.论高职院校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6(7):71-72.[2]刘爱梅.论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体现[J].职教论坛,2005(24):50-52.

第三篇:“海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海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特派办、上海海关学院联合课题组

一、调研工作情况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了解辖区各海关单位贯彻落实《海关文化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基本情况以及广大关警员对海关文化的需求,科学研判形势任务,理清总体思路并提出对策建议,上海特派办与上海海关学院组成“海关文化建设”课题联合调研组,于2011年5月下旬开展了专题研究。

调研期间,恰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行以及总署党组扩大会议召开。调研小组根据中央和总署党组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对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就海关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所肩负的使命,以及海关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新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调研开展情况

课题调研以海关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功经验、典型事例、内涵外延,以及深入推进海关文化建设的思路、途径、方法和措施等为主要内容。调研组坚持“调查-总结-分析-提高”的总体思路,于2011年7月至10月,在上海特派办辖区内选取武汉、上海、西安、厦门、拉萨、青岛、杭州等7个直属海关和13个隶属海关开展现场调研。通过听取情况介绍、问卷调查、座谈会与个别访谈、现场走访、调阅档案资料、查阅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对辖区内的其他海关进行了书面调研。

调研期间,共召开26场座谈会和研讨会,共计260余人次参与了座谈,个别访谈20余人次,系统收集了45份海关文化产品,各方建议50余条。调研共发放并回收问卷620份,有效问卷580份,问卷有效率94%。问卷覆盖面较广,其中,受访者男女比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0%和40%;35岁以下和35岁-50岁之间的关警员分别占52%和41%;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占77%;中共党员占79%;科员占20%,副科和正科级关警员占67%;综合职能部门、业务职能部门和隶属单位分别为20%、24%和52%;在海关工作10年以上和在海关工作10年以下的关警员分别占51%和49%。

二、海关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海关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体来看,辖区海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科学谋划文化建设格局,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和关区特色,扎实推进文化建设的各项主要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1、“文化建关、文化兴关、文化育人”的观念逐步确立,文化自觉不断增强。

一是对海关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各关都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加强海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地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现代化海关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上海海关坚持把“文化铸魂、以文化人”作为主导理念,从发挥文化的培育、辐射、融合和规范功能入手,积极提高海关文化建设水平;杭州海关隶属绍兴海关扎实做好文化建设基础工作,明确提出“文化育关”;西安海关隶属宝鸡海关坚持以人为本,以“家园文化”凝聚队伍等。在访谈中,广大关警员对海关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也有很高的认同度。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认为海关文化建设“没什么作用”。近年来在海关文化影响下,68%和67%的人分别认为在人生价值目标、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方面变化很大或有一定改变;70%、77%、76%和75%的人分别认为在社会参与意识、生活方式、团队精神以及物质金钱观等方面变化很大或有一定改变;80%和82%的人分别认为在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法治意识和纪律观念方面变化很大或有一定改变。

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各关党组积极响应中央和总署党组的号召,更加自觉地把加强海关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采取了各种举措深入推进。这些都充分说明海关文化建设在广大关警员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越来越深刻的认知。

二是对海关文化建设的规律、特性的把握不断深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在调研中,广大关警员普遍认为海关文化建设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关警员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文化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要注意把握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构成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特色性、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实条件,切实增强实效性,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必须坚持“壮大主流、百花齐放”的原则,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使海关文化呈现多样化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和展现海关行业特点,努力吸纳、融会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内容,形成关区文化特色;必须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体现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这些观点的普遍提出和广泛认同充分说明了各关和广大关警员对海关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解把握正在逐步加深,自觉程度日益增强。尤其是杭州、宁波、合肥、南昌等海关大力开展海关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在海关文化建设中善于抓关键、积极创特色、敢于求创新,文化自信显著提升。

一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文化建设,文化凝聚人心、推动工作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各关以服务大局、促进中心工作为宗旨,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推动力:与文明创建工作相结合,开展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口岸共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大力弘扬文明风尚,大力培育海关队伍文明服务、规范执法、奉献社会的良好气质,展示海关文明形象;与各类主题教育相结合,以先进事迹报告、巡回演讲、表彰奖励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宣传可亲可学的模范形象,着力拓展先进典型教育的实践载体,激励关警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一批工作业绩优、群众基础好、示范作用强的典型人物脱颖而出,形成了具有海关特色的先进典型群体;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相结合,开展高雅艺术、文体活动,提高关警员修养,丰富关警员文化生活;与准军事化建设相结合,展现海关作为准军事化纪律部队的精神风貌。

二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打造鲜明的文化特色,海关的文化形象逐步鲜明。各关重视对海关历史文献、档案、文物等海关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运用,注重加强海关荣誉室和关史陈列室建设,在新关员入关、关员授衔、入党宣誓时,利用其开展海关历史、海关荣誉、海关传统、海关文化等教育,激发海关人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充分发挥关史陈列室的辐射作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展示海关文化的平台,沟通社会大众的窗口。如拉萨海关关史馆先后被自治区授予“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藏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上海、青岛、武汉海关对历史资料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青岛海关建成了青岛海关历史博物馆,以历史、艺术的视角浓缩了青岛海关百年历史,隆重举行了庆祝党领导的第一个人民海关——烟台海关成立60周年华诞系列活动。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扶持地方特色文化“吴门画派”,西安、南昌、西宁海关充分利用关区独特的历史传统、革命传统和高原地区文化资源,努力建设独具地域特色的海关文化。

此外,各关实施海关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与国际海关、社会各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海关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积极健全新闻宣传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及时、主动地报道海关重要活动,科学、准确地介绍海关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全面展示海关建设与发展的成就,争取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如南京、宁波海关以“网络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上文化平台。合肥海关建立专兼职网络管理员制度,充分发挥关员自发参与网络的积极性。

三是积极鼓励海关文化创作,繁荣景象初步呈现。各关以服务海关为主旨,积极发动、鼓励和支持关区各类文化人才开展海关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同时支持专业文艺组织和艺术家创作海关题材的文艺作品,通过“写身边的人,唱身边的歌,演身边的事,拍身边的景”等活动,努力打造海关文化精品并推向社会。如武汉海关编辑出版的由关警员集体创作的《大江月色》文集,面向社会举行大规模签名售书活动。由《关花》改编的反映海关题材主旋律的30集电视连续剧《国门卫士》现已完成拍摄。杭州海关隶属绍兴海关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海关文化建设,做到内容“正”、形式“潮”、方法“活”,编写的《绍兴海关之歌》在关员中广为传唱。厦门海关隶属石狮海关、同安办事处广泛开展书画、文集制作,营造勤勉敬业、博学思辩、儒雅高尚、活泼进取的文化氛围。

3、各类海关文化建设机制逐步建立,文化自强正在逐步实现。

一是文化建设有效融入海关日常工作,为文化强关提供了舞台。各关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理顺组织关系,健全组织机构,充分依据《纲要》精神,纷纷制定了本单位本部门文化建设的实施办法。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着力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通过集中学习、辅导讲座、参观考察、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积极利用网上在线学习的平台,全面推进学习型海关、学习型处室和学习型科室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用主流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紧扣时代主题,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运用关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大力弘扬“爱国、爱党、爱关”思想,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拉萨海关基于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环境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提出了“政治立关”的战略思想和“五个幸福”(生活幸福、工作幸福、守边幸福、报国幸福、奉献幸福);在问卷调查中,80%的关警员认为自己所在单位或部门对社会各种突发事件和思潮有应变预案。同时,坚持将思想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掌握关员思想的新特点、新动向、新趋势,加强对关员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在问卷调查中,82%的关警员认为自己所在单位或部门对关员思想的新特点和新动向等有及时的评判和引导,54%的关警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有效果。

在廉政工作中自觉增加廉政活动的文化含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廉政文化活动,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科室、进课堂、进家庭”,不断扩大廉政文化覆盖面和影响力。如厦门、福州海关开展上廉政课、廉政短信、征集廉政书画摄影作品、开设网上“廉政文化”专栏等,厦门海关隶属东山海关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同安办事处和东渡海关开展廉政法规知识竞赛、“廉政情景片段模拟”活动等等;上海海关定期开展“清风三送”、“警钟三鸣”、“关爱三访”、“勤廉三树”等活动。问卷调查显示91%的关警员认为海关爱民、勤政、廉政情况很好或较好。

二是海关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文化强关提供了保障。各关不断完善文体基础设施,逐步推进“四室一场”等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基本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共享社会文化资源开展海关文化活动;努力改善关警员的办公、生活、文化条件,创建文明有序、整洁美观的办公环境。如西安海关不断加强阵地建设,新建关史荣誉室、职工体育馆、瑜伽练功房等文化活动场所,并对礼堂进行改造,为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把文化建设经费列入预算,有些海关如上海、厦门海关还克服困难,不断加大文化建设自筹经费投入;许多海关还积极拓展文化工作阵地和渠道,探索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建立了与地方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机构的交流、沟通、培训、授课机制。如青岛海关成立了心理协会,心理协会37人中有25名关员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抓住“三个关键”(即关键的事、关键的人和关键时机)加大心理疏导力度,帮助关员解决心理难题。

三是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化自强更加具有吸引力。各关充分依靠群众,发挥关区文体骨干的特长和作用,形成了群体性文体活动的组织网络,同时积极开展行业性、地域性、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小型多样、健康有益、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在基层蓬勃开展,广大关警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为缓解干部职工工作压力、营造和谐氛围起到了极大作用。在问卷调查中,97%的关警员认为自己所在单位或部门经常或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如福州海关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荣获全国海关首届智力运动会总决赛桥牌冠军,荣获华东赛区比赛2项冠军与拼搏奖。青岛海关隶属龙口海关促进和谐团队建设,全关50余名关警员中的40余人参加管乐队,践行了努力打造“活力、和谐、幸福青关”的要求。青岛海关隶属日照海关开展覆盖全体干部职工包括家属子女的文化服务,突出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问卷调查显示77%的关警员对目前文化环境中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很满意或基本满意;75%的关警员对同事关系和谐程度很满意或基本满意。

海关文化建设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积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海关精神这一海关文化建设之魂;离不开充分尊重关员主体地位,紧密贴近关员实际这一海关文化建设之本;离不开努力传承海关文化传统,努力推进地域文化、关史文化融合创新从而形成关区文化特色这一海关文化建设之源;离不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科学谋划文化发展新格局这一海关文化建设之路。这为进一步推动海关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关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海关文化在海关事业发展和队伍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单位还存在着重业务建设、轻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工作边缘化的现象,海关文化建设与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二是对海关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问卷调查显示:50%的关警员认为自己所在单位或部门文化建设属于随意型或搞突击型,另有17%的关警员认为自己所在单位或部门文化建设有计划但不实施。这充分说明部分海关在实现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方面尚有不足。部分海关把文化建设放在海关工作的大局中进行思考、部署的力度,文化建设与业务建设的有机结合度还不够。此外,调研中发现,各关在开展文化建设中工作机制、条件保障、人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海关文化设施硬件配置较为薄弱,海关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是对海关文化建设主体的培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大家都认识到海关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基层、主体在广大关警员,但是文化建设中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关警员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文化建设中构筑广大关警员的共同精神家园和价值追求,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有待进一步显现。问卷调查也显示:50%的关警员对所在单位或部门文化建设只选择个别有兴趣的参与或仅仅关注但不参与。

四是对海关文化建设新方法、新路径的思考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互联网为标准的“第四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对海关文化建设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的研究探索需进一步加强,覆盖各关区的各具特色的海关文化链和文化品牌工程需要进一步形成。

三、调研的体会与思考

10月27日,于广洲署长在总署党组扩大会上对海关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要求,指出海关要全面履行职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握海关文化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海关文化建设,为海关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于署长的讲话为课题组进一步深化对海关文化建设的理解指明了方向。

根据总署党组关于海关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结合对海关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我们感到,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提高对海关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在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海关文化建设的紧迫感,不断挖掘海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思考海关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有效发挥海关文化在引领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弘扬正气、激发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认识海关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海关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海关人不断前进的精神源泉,是全体海关人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现代化海关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海关的科学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在当前海关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立足时代和实践新发展,以新的视角认识海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海关文化建设既是推动海关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海关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海关文化建设可以在广大关警员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海关系统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和谐氛围,达到激励海关干部职工投身海关各项业务改革和建设,为海关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助推力,为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思想保障。此外,正如于署长在总署党组扩大会议上战略性地指出的那样,要提高海关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实现海关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同步发展。这更加明确地把文化建设作为海关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标志着海关在文化建设地位作用认识上的新飞跃,反映了海关在文化建设上的战略眼光。

海关文化建设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的有效载体。加强海关文化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海关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海关文化被广大关警员所认同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全体关警员团结起来,使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凝聚人心的同时,在广大关警员文化需要更加突出、更加迫切的背景下,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必备的衡量尺度。当前,关警员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海关可以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切实保障关警员的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促进关警员的全面发展。海关文化建设既是推进业务建设的加速器,又是推动队伍建设的新平台。按照“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的“四好”要求,既要加强三大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同时又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强化关警员守法、服务、创新、高效、清廉的意识,提高其自我要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从而充分发挥“文化把关”作用,积极推进海关业务建设。同时,海关作为全国仅有的三支衔级部队之一,必须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的海关队伍建设要求,通过文化建设,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令行禁止、严格自律,在新阶段使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

(二)要在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落实“四好”总体要求的实践中积极推动海关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

一是要始终突出海关文化建设的核心。积极推动海关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唱响时代主旋律,培育时代新风尚,努力提升海关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品位。于署长提出要从“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5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10字精神既充分结合海关工作特色,又全面融入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追求,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海关精神,是新时期的兴关之魂。

面对当今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了使海关人能够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就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旗帜,自觉把新时期海关10字精神这一崇高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融入海关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关警员励志图强、创造辉煌的实际行动,自觉保持行业文化的先进性,不断丰富海关文化的时代内涵。

二是要忠实履行海关文化建设的使命。积极推动海关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既要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充分发挥海关的把关职能,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为优秀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提供优质服务,推进文化贸易便利化;又要积极推动海关自身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时刻高扬海关的文化理想,时刻高举海关的文化旗帜,努力建立海关的文化认同,努力保障关警员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树立海关的文化形象,以高度政治自觉切实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

海关所处的特定工作环境,决定了必然面对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必然面对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关文化建设更加要把传承民族和海关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用其滋养海关文化生命力、激发海关文化创造力、建设好海关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更加要关注关警员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越来越高的要求,用优秀文化成果满足他们的要求,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更加要注重用特色鲜明的海关文化铸造鲜明的海关形象,不断提升海关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力。

三是要全面理解海关文化建设的内涵。积极推动海关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需要贴近海关行业实际,努力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海关特色和内涵丰富的海关文化体系,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海关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海关职业特色的行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海关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价值标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精神风貌、形象标识等具有海关特色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内容。

因此,建设海关文化必须大力培育具有感召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铸就兴关之魂;必须努力推广和展示文明形象的行为文化,塑造海关之形;必须积极完善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夯实建设之基;必须注重提升凸显行业品牌和个性的物质文化,彰显文化之特。只有动员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达成上述目标和任务,才能真正使之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真正使海关文化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在繁荣中共享,真正实现以文兴关、以文育人。

四是要牢牢把握海关文化建设的关键。积极推动海关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必须紧紧依托基层文化建设,引导鼓励广大关警员参与文化建设,让广大关警员共享文化建设成果,更好保护广大关警员的文化权益,使海关基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断满足广大关警员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源头来自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成就体现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根基必须深深扎在基层。

没有基层关警员的广泛参与,也就形成不了文化发展的动力,产生不了文化生产力,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基层文化建设是海关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立足于基层,使基层成为海关文化建设的主体,让蕴藏于基层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激活基层,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基层掀起学习文化、实践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潮;必须服务基层,为基层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让广大关警员亲身体验和感觉文化就在身边,从而感受文化的力量,领略文化的真谛,自觉接受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规范。只有让每一位基层关警员从文化中受益,海关文化才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五是要不断增强海关文化建设的动力。积极推动海关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扎实稳妥地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动力。文化资源是文化建设的土壤,不同的文化土壤培育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亮色。文化改革和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激发文化活力、展示文化魅力、永褒文化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

因而,海关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忘本来,海关文化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海关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和精神命脉;需要吸收外来,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辨证取舍的态度和转化再造的能力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关区的地域文化和其他行业文化等资源推动海关文化繁荣兴盛;需要着眼将来,从海关现代建设实践中,从文化建设自身的良好局面中,从与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有机结合中,从加大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改革创新力度中,从抓好一批体现海关特色并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工程中,把握海关文化发展前景。

四、进一步推进海关文化建设的建议 于署长在党组扩大会议上精辟地提出海关既要从“大文化”着眼,发挥进出境环节的“文化把关”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要从“小文化”着手,坚持“文化兴关”,在落实“四好”总体要求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海关文化。同时,总署党组在新形势下提出了“学军”这一海关准军事化纪律部队的建设方向。我们感到,进一步加强海关文化建设是形势所趋、任务所需、使命所在。我们必须立足实际,顺势而为,不断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完善机制、培养队伍、创新实践、搭建平台,从而实现文化建设与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把关”和“文化兴关”进程。

(一)更新文化理念,强化文化认知,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海关精神文化建设。

文化偏重的是精神领域,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在海关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统领作用。一是要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依据这一论断,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海关文化建设全过程,认真贯彻“四好”要求以及于署长提出的10字精神,并切实转化为全体关警员的自觉追求,是海关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二是深入挖掘提炼海关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而价值取向就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不论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或风俗习惯、精神风貌都是价值观的展现。只有表达了人类最优秀的价值观,文化才能展现魅力、形成凝聚力和感召力、发挥创造力。所以讲文化建设,首先要思考和推动价值观建设。建议在海关系统开展海关价值观大讨论,挖掘提炼出全体海关人认可、认同的海关价值取向,使之与海关精神一样,成为全体海关人的共识和行动指南。同时,在各关和海关院校各层级的培训中增加文化建设主题的课程,以提升各级领导和关警员对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

(二)做好发展规划,全面推动海关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总体要求和内在精髓,大力推进《海关文化建设纲要》的贯彻实施,积极实行文化建设目标管理,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设计、科学规划,确定海关文化定位,制定海关文化建设发展战略和各层次、各阶段的海关文化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海关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方向、原则、内容、载体等,提出工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从而系统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建议每个关区结合关区实际和海关的发展战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文化发展主线、形成文化发展思路、设定文化发展目标、打造本关区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完整的文化建设框架,从而构画出海关文化发展的前景蓝图,促进海关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强化机制建设,持久保持海关文化建设的活力。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规范、健全的海关文化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现代化海关相适应、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符合海关文化建设要求的海关文化建设机制。

研究机制,设立海关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可设置在海关院校),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中外文化建设的规律、海关文化建设特点需求等进行前沿研究、宏观研究、理论研究、运用研究、比较研究、跟踪研究等。

激励机制,建立与海关现行的激励机制相吻合、相衔接、相配套的海关文化建设激励机制,以调动各类文化工作者、海关文化骨干、广大海关关员参与的积极性。建立海关文化建设“金点子”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广大关警员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踊跃参与文化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评估机制,对文化建设发展状况、取得成效、存在问题进行评估,定期进行考核指导,标准要科学,制度要规范,时间要常态,结果要公示,先进要奖励,落后要惩罚,以促使各关更好地履行职责,激发员工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组(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抓,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全体关警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明确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各层级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部门)和职责权限。借鉴部队文化管理经验和做法,在总署政治部设立文化建设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各关设立兼(专)职文化政工员,人力资源按照与海关总人数的适当比例进行配置,进一步丰富海关文化组织网络,为海关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落实《海关文体建设预算管理办法》,加大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基层海关文化建设硬件条件。

(四)推动实践创新,深入发掘海关文化建设的功能。抓住明年海关文化建设年的契机,继续贯彻落实《海关文化建设纲要》,深入开展文化兴关“五个一”建设,大力加强海关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建设。按照“弘扬主旋律、讴歌先进性、展示新风貌”的宗旨,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关员、贴进生活,加大海关文化优秀题材作品创作,创造出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学、影视、音乐、美术、摄影、书法、曲艺等一系列海关题材优秀作品和优秀曲目,不断加强海关对外宣传,树立和提升海关良好的社会形象。切实加强文化落地项目建设,各单位要积极学习借鉴兄弟海关和其他单位文化建设的经验,尊重和发挥广大关警员的首创精神,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形成创作源于关员、活动依靠关员、舞台成就关员、成果惠及关员的群众性文化氛围,不断增强海关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五)着眼队伍素养,不断提高海关文化建设的水平。学习借鉴军队、警察系统文化队伍建设“专职、专业”的成功经验,突出专业化水平,从文学、书画、网络、音乐、舞蹈、曲艺、体育等各个方面系统打造海关文化骨干队伍,造就一批高层次、高素养、高境界的海关文化人才队伍和文化组织人才队伍。积极探索海关各类文化人才的引进、导入机制,解决和破解文化人才招录的政策难题,为海关招录文化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海关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健全海关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通过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专业素养,努力为他们参与海关文化建设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积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有效利用社会文化资源,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海关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探索建立并逐步形成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关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

(六)搭建广阔平台,多方推动海关文化建设的繁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采取得力措施,搭建起支持文化建设的广阔平台,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提供推动力。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努力开展和积极参与海关内部、外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海关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积极搭建网络平台,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广大关警员认为平时接触较多的媒介排名居首的是网络(占36%),因此,应当重视借助微博、关员论坛等文化建设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文化建设样式,把互联网作为海关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新平台。积极搭建传播平台,进一步加强海关刊物和出版社建设,努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海关文化传播体系,提高海关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推进海关文化建设需要各关因地制宜、因时而宜、量力而行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需要建立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文化建设大格局;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关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海关文化建设纲要》的要求惠及每位关员,真正把海关文化的根扎进群众的心里。课题组将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关独具特色的鲜活文化建设实践和经验,不断推进海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以上是调研组形成的阶段性课题报告。下一步,课题组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海关文化建设的研究,将结合总署明年的海关文化建设年工作,认真抓好5项工作:汇编一套辖区各海关文化建设经验资料;探索设立一个辖区海关文化建设案例库;联手海关学会上海分会形成一批海关文化建设的学术成果;启动编撰一本针对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专业大学生使用的海关文化建设教学讲义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明年在上海海关学院的处长培训班中开设一门海关文化建设专题讲座。

第四篇:石化企业综治文化建设方略初探

石化企业综治文化建设方略初探

加强石化综治文化建设是企业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油田和谐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石化企业综治文化建设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石化企业加大综治文化建设措施力度,平安创建活动得到了长足进步与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油田企业稳定与和谐发展。但是,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加上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境外因素等多方面影响,目前油田企业综治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维护稳定的压力依然很大,局部反弹的风险依然很大,尤其是面对目前世界金融危机,油田企业的经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政治敏感时段相对集中,各类社会矛盾复杂交织在一起,从全国的角度看,我国社会仍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从油田企业发展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给国际油价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化工市场将延续下行走势,对石油石化生产经营和谋划发展带来很多困难,势必会对油田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造成不利的影响。从油田内部情况看,面临着低油价和保稳产的双重压力,油区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各种涉油犯罪案件仍处多发态势,油区、社区和社会层面的各类问题也不少,特别是职工群众仍有较多利益诉求。因此,加强综治文化建设,是我们加强政治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的有效举措。这就要求油田企业加强综治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综治文化开发,从思维、意识、技能、行为等方面提高人的综治文化素质,有效减少失误,从根本上解决综治文化思维技能,提高油田综治文化建设水平,促进科学和谐稳定发展。

二、石化企业综治文化建设的特点

石化企业综治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继承与创新、研究与建设、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科学规划、不断推进,积极倡导与平安建设客观规律相适应、与新时期管理理念相符合、具有油田特色的综治文化,不断提升油田综治文化管理水平,为油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一)加强石化综治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加强综治工作,维护油田和谐稳定,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油田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加强综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维护和谐稳定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大力加强油田企业综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综治文化素质,为实现油田和谐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企业综治文化建设,是油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综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导向、激励、约束、凝聚的功能作用,是运用新的综治理念和方式提高油田综治工作管理水平、提升油田综治文化品位、促进油田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根本保障。加强综治文化建设,能有效建立起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提升平安建设水平,实现油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强石化综治文化建设,是平安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实现新形势下综治管理创新发展,在广度、深度和持久性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着眼于人的综治理念的塑造,着眼于综治责任的落实,着眼于提高综治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把以人为本、超前预防的原则落到实处。综治文化管理突破了传统综治管理的局限性,更突出职工群众的综治思想意识、工作态度、科学发展观等因素,从提升干部职工队伍人的综治文化素质下功夫,是强化综治文化建设,建立综治大格局思想观念的升华。

三、石化企业综治文化建设方略

加强石化企业综治文化建设是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平安创建活动的基础工程。

(一)引导石油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综治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价值观。综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去说服人、吸引人、团结人、鼓舞人、发挥人的创造力,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总结提炼出综治文化理念,让综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职工群众形成共同的综治价值观念和追求。油田综治文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综治观念来指导,力求让“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求实创新”、“科学发展”等综治理念深入人心。

(二)深入推进综治文化建设责任制落实。通过落实领导承包、签订综治文化责任状、“一岗一责”制、严格综治文化考核等措施,开展检查考核等活动,不断强化“谁主管,谁负责”、“谁签批,谁负责”、“抓管理必须抓综治”的综治文化责任理念,推进综治文化责任在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全面落实。

(三)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综治制度规范。结合岗位特点,坚持“抓管理必须抓综治”的原则,以平安创建活动为核心,建立健全综治文化标准、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强化制度规范的执行,推行标准化操作。加强综治文化监督机构建设,强化综治文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综治文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促进综治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和规范综治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四)强化综治文化建设教育和学习。把综治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定期学习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意识培养、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不断更新理念,丰富、完善和深化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创新学习方法,大力加强各层次人员综治文化教育学习,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综治文化素质。

(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既是综治文化建设的组织者,也是综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做到高度重视综治文化建设,将其纳入长远发展规划,与油田文化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高度的自觉意识,带头执行综治文化建设有关规定,而且应系统思考综治文化建设工作,出思路、定对策,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的综治文化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政治法律素质,提高他们开展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到综合文化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大力加强普法、调解、护卫、治保、巡逻、稽查、应急等专业综治队伍建设,进行形势任务、爱岗敬业、法律法规教育,强化基本功训练,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努力打造成保卫油田、维护稳定的石油综治护卫铁军队伍。

综上所述:加强石化企业综治文化建设,是认真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增强执行力、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油田企业综治文化建设是平安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企业文化品位,促进企业稳定的有效举措。在组织实施中,应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组织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的人员开展综治文化理论研究,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必要的财力、物力投入,提高综治文化软硬件建设水平,促进油田企业综治文化建设不断创新与发展。

第五篇:欠薪保障金初论

欠薪保障金初论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欠薪问题的日益突出,仅凭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保障措施已无法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和维护社会安定。借鉴外国经验,建议建立特殊的保障制度,如欠薪保障基金。本文主要从考察已有的立法出发,对欠薪保障基金的概念进行重新理论界定并提出我国构建该制度的思路。

关键词

欠薪,欠薪保障基金

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日益突出,部分用人单位恶意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履见不鲜,鉴于我国尚无全国统一的可执行的工资保障规定,如何保障劳动者取得被用人单位拖欠的工资是当前我国劳动法劳动报酬保障领域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外,许多国家立法规定了欠薪保障的特别措施,其中主要包括欠薪索赔特权制度和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对于如何建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我国的深圳、上海和香港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展开论述,重点讨论我国如何构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

一、各国及我国各地方欠薪保障基金立法考察。

1、各国立法概况。

各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规定工资优先债权的形式保护工人索赔企业欠付工资,但是由于优先权的行使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实践中遇到困难,于是开始考虑能否建立一个第三方的机构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关于欠薪保障基金的立法最早出现在1966年的巴西,巴西建立了一个服务工龄保障基金,该基金仅保障雇佣合同结束时应支付的工龄补贴。目前最主要的欠薪保障基金立法主要集中在西欧各国。西欧各国的工资保障基金(即本文论述的欠薪保障基金)立法自1967年开始,该种基金的性质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设立的目的在于为雇主对其工作人员欠下的债务提供担保,所承保的风险是企业的无偿付能力。综合考察各国的立法,工资保障基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工资保障机构的行政管理筹资、工资保障基金运转的条件、受保障制度保护的索赔类别、所保护权利的数额限制、支付程序等。作为我国邻国的韩国在遇到严重经济危机后,针对大量发生的企业破产和劳动者失业现象,为确保劳动者的工资得到支付和社会安定,于1998年2月20日制定了《工资债权保障法》。在该法中规定工资债权保障基金作为劳动部部长代替事业主支付工资和退休金的来源,由从业主征收的费用组成以及工资债权保障上的征收金适用产业灾害保障法上的一些规定。

2、《深圳经济特区欠薪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保障条例)与《上海市小企业欠薪基金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基金办法)比较分析。

保障条例系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基金办法”由上海市政府发布,上述两件立法均属于地方法规规章,为我国欠薪保障立法的大胆尝试,在其条文中对欠薪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初步构建,本文拟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制度基础。经笔者比较两者条文,发现上述两件立法有以下共同点:(1)二者均在第一条中提出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职工合法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2)对于欠薪的解释基本一致,即企业应支付而逾期未支付给员工的工资;(3)均设立欠薪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保障条例中规定由深圳市政府设立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基金办法规定上海市小企业欠薪基金委员会负责欠薪基金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工作;(4)欠薪基金的主体来源均为企业缴纳的欠薪保障费、基金的利息收

入和投资收入;(5)欠薪保障费均由工商管理部门在办理企业年检或注册时收取,并统一划拨专门设立的欠薪基金专户,欠薪保障费在企业成本中列支;(6)规定垫付的欠薪数额的限制;(7)规定了垫付欠薪的追偿制度。

保障条例中的下列规定为基金办法所无:(1)该条例适用于特区内的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员工;(2)欠薪保障实行缴费与共济、垫付和追偿相结合的原则;(3)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由政府、员工和企业等方面的人员组成,并规定市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欠薪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和日常办事机构;(4)欠薪保障费的标准是上市政府公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的70%;(5)对于欠薪基金用于日常管理费用支出限定为不超过当年收取的欠薪保障费的5%;(6)控制欠薪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占欠薪保障基金余额的比例;(7)规定企业员工请求劳动部门垫付欠薪的条件和程序性要件;(8)对于违反该条例的相关责任人规定了相应的罚则;(9)规定劳动部门每年应当将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10)规定了对劳动部门的处理决定的救济措施。

与保障条例相比,基金办法具有以下的特殊规定:(1)基金办法第一条规定的制定目的中还包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欠薪的范围不仅限于企业到期未支付的工资还包括企业应缴纳而逾期未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适用的范围仅限为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确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并已履行本办法规定交费办法的企业;(4)欠薪基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不包括劳动者的代表;(5)欠薪保障费的标准是上海市上一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6)规定符合办法规定的企业可以申请垫付欠薪,企业职工只有在企业无法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提出申请;(7)规定了基金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和专项审批制度。

小结:经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保障条例结构上更趋于完善,其共分六章,分别为总则、欠薪保障机构、欠薪保障基金、欠薪的垫付、垫付欠薪的追偿和罚则;内容上更注重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其规定处理欠薪垫付申请的尽速审查和办理;基金管理上注重维持整体欠薪资金的平衡。基金办法虽然结构内容较为简单,但从管理体制上更注重各个行政机关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但只对欠薪基金委员会的职责作概括性的规定未涉及具体职责;在欠薪保障范围内将社会保险费包含在内(此举更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香港地区的《破产欠薪保障条例》(PROTECTION OF WAGES ON INSOVLENCY ORDINANCE)。

该条例共分七部分,分别为导言、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基金、财务条文、从基金所作的拨款、已付款项的追讨和杂项。现择其主要规定作简要介绍:(1)在该条例的法律公告中表明该条例旨在订定条文,设立一委员会,以管理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并规定雇员在其雇主处于无力清偿的情况下,可获该基金拨付款项;(2)导言部分主要是对条例中的若干概念进行解释,如工资(wages)指公司清盘时,申请人根据《公司条例》有权获优先偿还的工资或薪金,或在破产案中申请人根据《破产条例》有权获优先偿还的工资或薪金;(3)破产欠薪基金委员会部分主要是规定基金委员会的名称(Protection of Wages on Insolvency Fund Board)和性质(body corporte)、委员会的职能及权力;(4)基金部分规定了基金的来源和从基金拨付的款项,其中基金的来源为财政拨付、对已付款项的追讨、利息和其他收入以及合法拨付的其他款项;(5)财务条文部分主要规定基金的管理和审核;(6)第五部分至第七部分对于款项的支付、追讨已垫付款项以及各种罚则做了规定。这部条例虽然规定的仅是雇主破产时对于雇员工资、代通知费、遣散费未得到支付的保障,但对于我国构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二、欠薪保障基金概念的理论界定。

结合上述立法可以看出在规定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存在诸多的差异,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各异,因此有必要对欠薪保障基金概念重新进行理论界定。

首先必须明确欠薪的概念。欠薪一般称为“拖欠工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如果单纯地从劳动合同的债权债务关系上来定义欠薪,主要是指因经营者逃遁、企业经营不善、破产等原因使用人单位无法支付到期应支付的劳动报酬。上述定义仅考虑到用人单位或经营者的因素,对于劳动报酬是否与劳动者的劳动相对应等因素未予以考虑,从而可能出现一些用人单位通过变相压低劳动者的工资的方式逃避对工人劳动报酬的欠债,从中谋取高额利润,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基于此,从单方面定义欠薪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及劳资关系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多方面对欠薪进行定义。笔者认为在定义欠薪的概念时必须考虑如下因素:(1)对于工资的理解:工资,又称薪金,其广义,即职工劳动报酬,是指劳动关系中,职工因履行劳动义务而获得的,由用人单位以法定形式支付的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广义的工资应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工资性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笔者认为从保护劳动者权益出发,此处的工资应作广义理解。(2)是否应该将用人单位拖欠社会保障费纳入欠薪概念?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除了根据劳动合同支付约定的工资外,还承担一定的支付义务,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为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社会保障费,如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而且从长远角度进行考察,后者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拖欠社会保障费的行为可以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0条的规定责令限期缴纳以及加收滞纳金,故无须继续规定欠薪保障基金制度。(3)考虑到最低工资保障对于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建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可以作为国家干预分配保障劳动者权益,保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的手段;能够与国际劳工组织工资制度接轨。因此在欠薪概念的界定中也应引入最低工资保障的概念,即对于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低于国家(或地区)规定的最低工资保障线标准,也归入欠薪的范畴。综上所述,本文讨论的欠薪主要是指因用人单位破产、依法整顿、经营者逃匿或其他原因造成用人单位无力或故意逾期未支付应支付工资和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参考文献

[1]关怀、赵履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务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2]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叔文、许崇德、肖蔚云、回沪明主编《最新香港民商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

[4]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蒋月著:《社会保障法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下载海关文化建设方略初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关文化建设方略初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关人员素质初论

    公关人员素质初论 摘要:现代公共人员素质要求 关键字:素质内涵;素质要求;必要素质;四个方面 公关人员素质初论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公共关系得到关注并蓬勃发展,其在传......

    论企业文化建设

    论企业文化建设田洪波在企业工作的十多年里,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

    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

    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 高速公路行业作为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行业,具有投资大、起点高、管理规范、运行模式比较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这就要求高速公路文化的建设应......

    论企业文化建设

    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现出来,成为企业经营最深厚的基础和最根本的要素。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并......

    论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概述了企业文化的涵义,并重点论述了我国企业文化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以期望企业管理者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

    论企业文化建设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盐城路桥公司成立近20年来,我深深地感悟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

    论班级文化建设(推荐)

    论班级文化建设 摘要:班级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它会影响到所有成员的思维、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认同,直接影响到集体的凝聚力。......

    论基层文化建设

    论基层文化建设[内容提要]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和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