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与实践(论文第5稿)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赵居礼
刘向红
贺天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712000)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面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七项新举措、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新途径以及改革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机制 体制 创新
引言
2006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百所高职院校,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通过一系列改革,示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在校生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尽管高职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高职院校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的内涵不够丰富等,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现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这一现象,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体制机制创新举措
(一)思路
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企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在陕西省政府引导、机械行业指导下,30多家省内著名企业深度参与共建高职院校,形成利益相关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 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
(二)具体措施
1.牵头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
为使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学院于2009年7月9日牵头组建了包括29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在内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立后,依托产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发展和扩大集团理事成员单位。先后在我院召开了集团第一届、第二届理事大会,新增企业成员单位6家,目前该集团成员单位35家。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职教集团和企业在各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在省教育厅和省机械行业协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在集团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全体理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主动与企业、行业沟通,实现职业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训室、实训基地等短缺资源的共享,成员企业为成员校学生实习、实训及双师素质教师培训提供支持,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企业生产允许的情况下,成员企业尽可能为成员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岗位,成员企业及时向成员院校反馈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配合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成员院校为成员企业提供企业文化宣传、员工培训、人力资源及科研开发支持。仅2010年,学院在集团内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就达1000余人。
在职工培训方面,陕工职院在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举办“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职工培训班”,在学院为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100余名职工进行了1--2月的技能培训,学院先后有40位教师到12家企业见习锻炼。成功举办了“2010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仅陕工职院今年的毕业生在集团内部企业就业已达315人,职教集团已成为“合作就业”和提高集团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基地。此外,还为陕西中职和高职院校培训师资511人,发挥了示范建设的引领作用。
职教集团在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 2 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省教育厅、机械行业协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2.依托“校中厂”,探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新模式
依托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工种最全、有各种生产设备460台的校办工厂----咸阳机床厂,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产品系列和实训岗位群,可一次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学生顶岗实习接纳能力为600人/天,构建“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营造“产教并举”的能力培养环境,实行“双向互动”的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校厂一体、产教并举”的办学模式,将与学院有一定关联度的中职纳入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的纵向衔接,并将咨询服务机构引入,形成学院“前校后厂、校企一体,贴近区域、多元发展”的办学格局。
通过校企共建、中职高职衔接、省内区域联动、城乡结合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新模式——“陕工职院模式”,即:“校厂一体、产教并举、中高衔接、区域联动”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利用校办工厂的优势,学院搭建了企业文化融入学院的平台,使学生在校园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学院在校内设立“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风采展”,展出55家企业单位和省内外骨干企业的经营生产理念、产品介绍和35名优秀校友的业绩。同时我们还一方面着力推进“企业专家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龙兴元董事长、陕西机械研究院杜芳平院长、中船重工第十二研究所赵峰彦书记等企业专家、领导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强职业意识。另外,经常性地举办“校友大讲堂”,主动联系杰出校友回访母校,以鲜活生动的事例为在校学生现身说教,为其今后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走向成功提出有益建议。
3.成立常设机构,领导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就业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校企合作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继续教育中心、科研处、示建办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 3 公室,办公室设在校企合作处。校企合作处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职能部门,教务处、科研处、继续教育中心是校企合作的配合与协调部门,各二级学院是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部门。
校企合作处负责对职教集团之外的业务企业、辐射单位,采用松散性原则,吸引行业、企业、咨询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辅助集团教育、生产等工作,使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西北区域经济需求直接对接,形成集团化办学综合实力。学院长期与西安钟表研究所合作,联合培养精密计时仪器方向的学生近500名,初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积极探索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对全国和陕西现代装备制造行业的服务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大力培养现代装备制造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并逐步建立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同时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我院人才培养过程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训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院级领导、相关处级领导,每年都要积极创造条件下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用人标准和技术需求;专业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下企业实践,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新进青年教师要在第一年下校办工厂锻炼,实践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要下企业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截至目前,共有30名新进青年教师在校办工厂参加实践锻炼一年,学院先后有40位教师到职教集团成员单位12家企业见习锻炼。
5.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
各二级学院牵头,企业参与组建各专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校企双方8~10人共同组成,其中企业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各专业建设指 4 导委员会每学年召开2~3次会议,交流人才培养和需求信息,审定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研究和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事宜,研究落实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事宜,研究和指导专业特色教材开发事宜,咨询和指导专业应用技术开发和推广事宜等。
学院与陕西省机械研究院合作,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的协助下,联合开办全国首家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粉末冶金技术专业”,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了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形成完善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该专业已经开始招收90名学生。此外,学院还加强校际合作,与中铁公司咸阳干部管理学院联合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等3个专业,累计培养学生近千名。全院已经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合作,共同开发了10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5个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对专业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组”,共同进行课程开发
由校企双方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组成课程开发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同拟定考核规范和建立试题库(试卷库)。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生产技术发展状况和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的统一,并兼顾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的要求。
学院积极邀请姜大源、石伟平、马树超、陈东等知名专家来我院进行课程开发系列讲座,并对辐射的13所兄弟院校全程免费开放。此外,和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精品课程,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7.设立质量评价办公室,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学院专设“质量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企业一起采用走访调研、现场考察、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社会反响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学生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此外,还参与 5 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文件、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统计与分析,查找问题根源,寻求解决办法,以作出相应的判断,进行适时调控,形成闭环系统,使教学运行处于最优化状态。
各二级学院在生产实习实训期间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与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校企双方的“导师”对每一位学生每天(或工作时间单元)的学习、操行等情况进行记录,检查认定学生实践记录,指导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操作,并按照相关要求做出评价。实习结束时,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操行表现和职业技能成绩,按一定比例确定学生实践成绩。
学院的物流管理学院与淘宝网,建成了“淘宝创业工作室”,该工作室一次可容纳46名学生上岗工作,以西安铭创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印象西安”作为学生的实践训练项目。该工作室是全企业管理,学生的实践成绩由企业专职人员按照企业要求评定,对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初步成效
(一)与27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生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亲临学院感谢为公司培养出优秀员工,特设立了70万元的奖学金,并且决定在今后扩大对陕工职院毕业生的录用比例,特别是订单培养模式的引进,更促进了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他认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能够培养出行业急需的人才。目前,学院已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福建信通建设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签订了订单班培养协议。一方面让行业企业为学院办学把脉献策,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赴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了产教互动、校企双赢。
(二)探索出了“柔性顶岗实习”新模式
面对许多企业阶段性、突击性生产任务增多,面对这种局面,学院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探索出一条‘分段轮换、交替穿插、半工半读’的柔性化顶岗实习模式,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要集中或分段安排实习时间,比如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六个班分成两组,每三个月轮换一次,以‘两批四轮’的形式安排顶岗实习,解决了企业用 工长期性和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性的矛盾。同时,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组建‘特色班’,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学生一脚跨入校门,就等于另一脚跨进企业。
(三)教学质量工程取得实效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品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8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精品专业一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教学名师3个。另外,2010年由我院指导训练的陕西省中职竞赛队在全国大赛中获得全国数控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加工中心三等奖1项,钳工三等奖1项。
(四)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学生共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三创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大赛项目11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五)招生就业“进口旺、出口畅” 1.新生报报考率、报到率高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学院社会知名度越来越大,报考率和一次报到率逐年提高。2008、2009年新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均超过220%。
2.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高
学院目前已经与6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97%以上。学院高就业率和突出的办学实绩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08、2009连续两年学院获得陕西省就业先进单位。
3.就业质量高
学生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专业对口率不断提高,实现了学生有尊严、体面地就业。2007届毕业生牛银迪等5名同学被录用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工作,当别人问及他一名高职学生缘 7 何能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里工作时,他说“我今天的小小成绩要得益于母校双师结构的培养机制,学院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我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使我们学到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让我们掌握了实用的职业技能。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缩短了我的上岗磨合期。”
结语
学院秉承“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校训,倾力“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人才,建有品味的学校”。紧紧围绕陕西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充分依托院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办工厂和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携手省内外35家国家级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构筑起“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训基地”三级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基础训练—仿真锻炼—实际操练”三层递进的学生能力培养机制,积淀形成“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办学特色。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学院初步形成了“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五个重点建设专业成为陕西高职院校中的品牌专业;造就了一批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名片学生,得到了企业高度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和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让更多的具备高中文化基础的适龄青年成为掌握较强专业技能、能够独立解决生产过程和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努力培养和造就新时期中国工业具有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使“陕工职院”成为陕西装备制造业知名院校。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2]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刘向红(1969-),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联系方式:
TEL:*** 029-33152197(办)
E-mail:liu-xiang-hong@tom.com 贺天柱(1971-),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联系方式:
TEL:*** 029-33164695(办)E-mail:xyhetian@163.com
第二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还必须会“动手”。要培养具有出色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就必须从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入手,只有立足高职酒店管理的培养目标和酒店职业岗位的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双达标。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课;教学方法;改革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综合能力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关键。这种教学方法知识量足,信息面广,但是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有一定制约。通过调研和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授课方法单一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安排限制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践。课程内容理论多、实践少。学生不能参与或动手,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2、经费缺乏限制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很多学校及教师也逐步认识到应该把学生放到实体场景中去教学。但日常教学又不可能完全到企业去进行,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建立仿真酒店实验室或者建立以实体模式运行的自营酒店,但二者都将需要耗费巨资[1]。
3、考核方式单一,“一卷定乾坤”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反向影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大多采用传统的笔试为主要形式,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很多先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办法用试卷笔试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同类院校经验基础上,西南石油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尝试从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课程到各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一)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核心课程是指与学生将来就业之后的实际工作最紧密相关的课程,是学生从业的基础和保障。根据酒店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酒店行业就业需求、已就业和在岗实习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二)职业核心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1、根据确定的职业核心课程,整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行业需要和在岗实习生的反馈,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比例,采用合并删除的方式挑选教材中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和教材中没有但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2]。
2、理论实操交替教学法的实践。核心课程中“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交替教学法,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即时交替,更能保证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并能及时强化理论知识。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中进行实践:前两个学时在教室通过教师的讲授、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对操作方法建立基本的感性认识,后两个学时马上到相应的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将会识别变成会操作。
3、角色扮演法的实践。角色扮演教学法是让学生扮演本某个职业角色,体验职业生活,在此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的操作流程为:教师布置课题—学生分组和角色分工—角色扮演—教师点评—学生总结。如在“酒店服务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设置大堂吧酒水服务课题,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消费者、服务员、大堂经理等角色来模拟现场服务,最后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演员,给予激励[3]。
4、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模拟的职业场景,让学生置身于仿真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技能训练,强化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模拟顾客投诉的场景,由学生分别扮演投诉的客人、服务员、大堂副理等角色,针对在用餐过程中顾客投诉,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在这种情景模拟中,学生由以前的听众变为导演和演员,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不仅通过主动探究获取了知识,还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较好的锻炼了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5、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在“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中都使用了此方法。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通过对案例的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帮助梳理从而得出结论,再回到教材中的理论上去,学生就会对这类问题印象更深刻,在顶岗实习和实际工作中能够避免出现错误。
6、职业核心课考核方式的改革。职业核心课程考核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科学确定评价方式及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如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就直接采用“实际操作考试+实验报告+平时成绩”的结构,在实际操作考试过程中增加了口试,用这种综合考查方式取代了笔试。
三结论及展望
酒店管理专业在确定职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和实践,使教学内容理论实践合理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通过对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发现职业核心课的改革和实践,使学生的到课率、课堂参与度以及考试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表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前几届有明显提高。因此将职业核心课与一般课程区分开来,加大对职业核心课的教学力度,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强化理论知识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能提升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职业技能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金梅.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2).[2]徐宝群.酒店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J].考试周刊,2014(29).[3]黎晓霞.酒店管理专业角色扮演教学法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4).
第三篇:推进学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学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第一大组
丑武江)
一、小组问题梳理
1、学院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理事会,从成立到现在因活动内容少,节目少,园区建设内涵开发不够,大部分参加中高职院校因受益不高而不满意。
2、一产园区建设,内地有公司化模式,而我们园区理事会体制深层次东西太少;东泉基地建设,办学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学院领导思想不够解放,“高位推动不够”。
3、“四中心,六基地”建设,园林分院向外扩张很快,但是师生方面限于人手紧张,基地为教学服务目标不清晰,参加师生感觉很累,整个分院忙于对外应付。
4、昌吉畜牧学院办学理事会目前有八个理事分会,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设。
5、校企合作,一是一线教师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二是在一产园区这个平台上合作层次不高,关系不密切。
6、校企合作,现在更多解决了“工”的问题,做不好,就会出现以“工”代“学”的问题。校企合作机制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就会成为廉价劳动力。
7、校企合作,学院没有统筹兼顾的统一规划布局。
二、推动学院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校企合作的思路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办学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办学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学习规划纲要,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群策群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对策
1、将一产园区建设作为援疆的一个项目,争取各方面支持。
2、以国家农业高职办学体制改革项目实施为切入点,利用一产园区搭建的平台,进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开展理事会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提升学院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变“跟”为“引”。
3、一产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要发挥好园区的作用,就要让政府给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条件的企业发实习补助,或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支持等。
4、关于建立办学机制问题,实际上就是能否向下放权。在东泉校区办学,已引入市场机制,力度还需要再大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院基层一线办学积极性。
5、引企入校,建立董事会制,在东泉校区建新疆现代养殖实训基地,将企业与学院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6、“四中心,六基地”建设要研究机制和做法,要考虑学院的承受能力,不是越大越好,要量力而行,要做精。
7、立足“大农业”,服务农业现代化,考虑学院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考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立足“大职教”观,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
8、循序渐进,引企入校;学院参与企业顶层设计,又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实现纵深融合;市场化运作校企利益关系;交叉育人,实现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
9、加大学院校企合作力度,关键点之一是提高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到企业中去,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是教师能够进入企业,沉下身子,为企业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就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校企合作就做的实,学院要增加教师下企业锻炼年补助天数和提高差旅补助金额。
10、校企合作,要体现“双主体”,企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们要研究,要请核心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第四篇:推进学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学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第一大组丑武江)
一、小组问题梳理
1、学院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理事会,从成立到现在因活动内容少,节目少,园区建设内涵开发不够,大部分参加中高职院校因受益不高而不满意。
2、一产园区建设,内地有公司化模式,而我们园区理事会体制深层次东西太少;东泉基地建设,办学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学院领导思想不够解放,“高位推动不够”。
3、“四中心,六基地”建设,园林分院向外扩张很快,但是师生方面限于人手紧张,基地为教学服务目标不清晰,参加师生感觉很累,整个分院忙于对外应付。
4、昌吉畜牧学院办学理事会目前有八个理事分会,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设。
5、校企合作,一是一线教师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二是在一产园区这个平台上合作层次不高,关系不密切。
6、校企合作,现在更多解决了“工”的问题,做不好,就会出现以“工”代“学”的问题。校企合作机制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就会成为廉价劳动力。
7、校企合作,学院没有统筹兼顾的统一规划布局。
二、推动学院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校企合作的思路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办学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办学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学习规划纲要,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群策群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对策
1、将一产园区建设作为援疆的一个项目,争取各方面支持。
2、以国家农业高职办学体制改革项目实施为切入点,利用一产园区搭建的平台,进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开展理事会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提升学院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变“跟”为“引”。
3、一产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要发挥好园区的作用,就要让政府给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条件的企业发实习补助,或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支持等。
4、关于建立办学机制问题,实际上就是能否向下放权。在东泉校区办学,已引入市场机制,力度还需要再大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院基层一线办学积极性。
5、引企入校,建立董事会制,在东泉校区建新疆现代养殖实训基地,将企
业与学院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6、“四中心,六基地”建设要研究机制和做法,要考虑学院的承受能力,不是越大越好,要量力而行,要做精。
7、立足“大农业”,服务农业现代化,考虑学院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考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立足“大职教”观,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
8、循序渐进,引企入校;学院参与企业顶层设计,又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实现纵深融合;市场化运作校企利益关系;交叉育人,实现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
9、加大学院校企合作力度,关键点之一是提高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到企业中去,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是教师能够进入企业,沉下身子,为企业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就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校企合作就做的实,学院要增加教师下企业锻炼年补助天数和提高差旅补助金额。
10、校企合作,要体现“双主体”,企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们要研究,要请核心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第五篇: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决定党的建设的成效、决定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正确估价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现状,从中找出改革创新的对策,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来改善党的领导。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领导体制机制,但由于领导体制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领导体制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继续克服。
在领导职能方面,当前的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再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年在体制上一直是似分不分,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大力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任免,还仍要以代表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认可为准。
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一些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少数领导干部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等,这些不足和问题都与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相适应和不相符合。
在权力实施方面,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当前,领导权过分集中于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中,又过于集中在为数很少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身上。由于权力下放不足和过于集中,使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出现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
在机构设置方面,领导机构高度膨胀。领导机构是实现领导职能的组织实体,是领导体制的组织表现形式,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工作才能完整有序地运转,达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领导机构尽管历经多次精简,但每一次精简过后又迅速膨胀。因此可以说,在当前,机构臃肿仍然是我们当今领导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在对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当前的领导体制一直缺乏对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由于领导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权力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涉及领导者的各类刑事案件无论在职务级别上、案件数量上还是案件影响上,这几年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干部人事改革方面,缺乏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在目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各领域的要求,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现代用人思想和观念在人事制度上仍然有待成为基本的操作行为。可见,领导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大力进行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给党带来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坚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放弃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稳妥地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换届后的工作形势对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提出了新要求,党委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思路、定决策上,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领导,协调好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提升班子整体功能。
二是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机制。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出发,达到真正靠民主与法制来执政,真正靠法治而不是靠人治来执政,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不是高度集权制来执政的境地。为此,一要理顺三种关系。首先是党委与人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领导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坚决克服过去那种不讲程序,不尊重人大,使人大仅仅成为“举手机器”“、橡皮图章”的情况。其次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上下功夫。在当前,要通过改革,逐步改变由党组织直接代替政府作决定、发指令的现象。再次是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这是一种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定期报告工作应成为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二要合理设置党政机构。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三要善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并依据法律和程序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三是完善党委决策议事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常委分工职责内的具体问题则由个人决策,常委对个人决策行为负责。进一步修改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相关制度,规范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议事范围、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抓好决策调研、民主决策、决策执行和执行监督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全委会的决策内容,对于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议题和推荐干部等重要活动,进行全委会投票表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四是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机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必须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核心职能。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时,要从全局角度合理划分工作层次,明确党委常委会与政府常务会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不同职责。党委领导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把握方向、搞好决策、用好干部、优化环境、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对事关全局的工作,要由党委牵头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党委提出总体目标要求,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党委加强督促检查,给予支持指导。
五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①民生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优化产业与增加就业统筹好,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分配机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③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况。切实加强对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依法管理,使它们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④维护社会稳定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严防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生产安全事故等兴风作浪,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从而保证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⑤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央政策、决策在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方面的调控功能,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六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对于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方面,要突出解决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七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八是建立健全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和应急事件处置机制。许多社会不和谐问题都有一个萌芽、发展、爆发的过程,建立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对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苗头、问题和隐患,早发现、早处置,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九是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解决当前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化解。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