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创新与改革的调查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创新与改革的调查
75、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创新与改革的调查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造就既懂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又会做账、会电脑、会写作、会交际的数以万计电算化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调查。
第1页
第二篇:浅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浅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张小红,吴平萍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财经管理系,重庆市 400052)
摘要: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严重脱节,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深入企业调研,对会计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没有进行系统分析。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会计工作任务和具体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导向来设置课程。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会计工作过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1]。因此,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应依据高职教育的目的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为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主干课程体系。基于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分析,本文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提出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来设置课程。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强,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目前,在会计人才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企业迫切需要有经验、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在招聘中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大量刚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企业普遍认为大学生仅有理论知识,但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即使找到工作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认为企业实际的会计处理与课堂上讲授的东西不一样,有时候学校学习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到企业后要重新学习后才能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对于Excel的运用相当普遍,会计工作中要用到的许多电子表格资料都需要用Excel来处理,许多高职院校仅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仅学了Excel的基本操作,对于工资管理、库存管理、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基本没有涉及,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会计相关工作还得从基础学起。由此可见,现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知识的需求相脱节。
2.课程内容重复
通过对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重复和交叉。下面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来探讨课程设置的情况。
(1)理论课程设置
《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3门课程都涉及到会计核算的理论和方法,但各有侧重点,这3门课程一般不会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有部分内容重叠,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均有成本分析的内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均有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项目投资、本量利分析、存货管理、全面预算,而《财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中都有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2)实践课程设置
会计实践课程分课内实训与集中实训,课内实训主要针对某门理论课程重要知识安排的实训,集中实训是综合几门课程或几项业务进行的训练。在《基础会计》课内实训、《中级财务会计》课内实训和手工会计模拟实训(集中实践)这三门核心职业技能实训中,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编制试算平衡表,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分别都有集中实训课程,实训内容主要是用Excel来建立理论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模型,但由于几门理论课程内容本身有交叉重复,因此实训内容也有交叉,比如都有项目投资模型的建立及应用,预算编制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等。
3.理论内容偏重,真正的实训不足
尽管各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都增加了实训课程,但大多数实训是授课教师参考各种版本的会计教材,设计出虚拟的企业会计业务,而这些业务依然存在对某个理论知识点的强化训练,类似于练习题,并不是要求学生对企业会计业务进行职业判断和分析。比如,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学生做会计分录的练习上(强化理论的吸收和消化),及怎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上(简单的重复劳动),而不是让学生进行具体的会计业务判断训练。高职一名学生毕业后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会计,却不知道如何对房地产公司工程项目的调入调出材料单进行账务处理,这就是缺少职业判断能力的表现。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只学习了工业会计的处理,实训也是以工业企业的业务为标准,学校课程设置中没有非工业企业的会计业务的训练内容,因而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业务时往往无所适从。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学校的课程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用不上,而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却没有掌握,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一方面,学校没有对企业进行真正的了解,没有对中小企业财务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及素质进行详细分析;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请会计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会计负责人真正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尽管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大多只是形式上的一种合作。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没有脱离本科课程设置的框架
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借鉴本科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就是本科的“压缩饼干”,即课程设置类似,仅仅压缩内容。由于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学科研究有交叉和重复,有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普遍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也十分严重。
3.缺乏“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需要大批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需要有企业经验的人员来参与,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没有实践经验,他们更喜欢理论课程的讲授,没有能力进行实践教学,没有精力开展企业工作过程研究,无法提供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
4.缺乏贴近企业实际的教材
目前,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但即使是高教出版社的规划教材,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科的教学体系。有的仅仅是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简化,没有从实际工作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内容,缺少任务驱动型教材。因此,许多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只能按照现有的教材来设置课程。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1.搭建真正的校企交流平台,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让学校专职教师真正深入企业,也让企业专业人士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来。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专职教师分批次真正深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实体单位进行定岗实习,了解企业实际会计岗位群及其技能要求,厘清主要的会计职业技能及所需的核心知识,构建以职业需求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专业会计人员真正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比如邀请他们对合格的会计人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描述,或者请他们就已开设的课程及其内容进行评价,以摒弃过时的、不用的知识,增加企业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以及“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家劳耐尔教授倡导的“以劳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认为,以劳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劳动(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劳动(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根据这一理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弄清楚会计工作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作任务有哪些?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用到哪些会计理论知识?然后据此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思考问题,获取职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编写合适的教材,按照工作任务将会计工作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完成一个或一组类似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知识设计出对应的课程。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职业技能知识。通过实际初步调查,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主要涉及两大工作过程:会计核算过程和财务成本管理过程。
(1)会计核算过程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及课程设置
①会计核算过程的主要任务及岗位。会计核算过程主要是指记录企业供应、生产、采购、分配各个业务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的过程。涉及到的岗位有出纳、材料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往来会计、总账与报表会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有:资金运动理论、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理论、凭证编制,账簿登记、成本计算、会计报表编制原理,手工处理会计核算业务理论和技术、财务软件处理会计核算业务理论和技术。
②会计核算工作涉及的课程及主要内容。一是基础会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二是中级财务会计
(一)。处理一般会计业务所需要的会计职业判断和具体会计准则要求,它是各类岗位会计(材料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等)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中级财务会计
(二)。处理企业特殊业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会计具体准则的要求,它是总账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需要掌握的。四是成本会计。主要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各种费用的核算,是材料会计、成本会计等岗位需要的知识。五是手工会计模拟实训(集中实训)。设计会计核算工作的情景(真实情景),将会计核算岗位集中在情景中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完成各个岗位工作任务,强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六是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电算化进行会计处理的企业的所有会计岗位都需要掌握基本财务软件理论和操作技能。七是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集中实训)。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的电算化处理,即用各种通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操作处理。
(2)财务成本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及课程设置
①财务成本管理过程的主要任务及岗位。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主要是指财务预测、筹资、投资、资金日常管理决策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等过程。涉及到的岗位有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税务管理、资金管理等。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有:预算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利润预测、现金流的预测、各种税金的计算与申报、现金管理、存货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分析,各种Excel财务表格的制作与分析。
②资金管理过程涉及的课程及主要内容。财务管理:资金如何筹集、如何投出及资金如何有效使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岗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分析,财务分析岗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管理会计:主要是关于企业短期决策中所需要的会计理论知识。Excel 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Excel的基本操作以及在财务中的具体应用,各种会计、财务管理岗位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纳税筹划:税收的计算及申报,主要为税务管理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北京:教育部,2006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第三篇: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秋月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摘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马为高职高专教育及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我国会计教育的现代 进行分析,结合同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特点,提出构建会计专业“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以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探讨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
探讨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
[摘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不仅对整体会计教学起着拳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自身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选择、实践内容、教学设计和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教材;实验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收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样,高职院校招生的学生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加之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社会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潮流和方向,不懂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将被拒之于会计工作领域的门外。而这个“懂”字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问题。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从实践教学体系上。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根据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来探讨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让学生来懂这门课。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过去,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主要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某一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这一教学目标导致学生3方面的能力不足:一是缺乏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能力;二是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足:三是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2.教材不规范有的学校使用《会计信息系统》(付得一主编),主要内容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重点介绍了会计信息系统中最主要最基础的总账、报表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会计软件的主要模块,内容比较全面。
有的学校使用《会计电算化》(励景源主编),主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原理及各子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分析,偏重于系统开发。
有的学校使用《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庄明来主编),主要内容是会计软件的分析与设计,总账系统、报表子系统及购销存几个主要模块的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偏重于主要模块的操作。
有的学校用自编的教材,主要只涉及总账和报表子系统的具体操作。
3.教学内容差参不齐教学目标不明确,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加之所使用的教材不同,因此教师无法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谈不上教学质量。
4.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不合理由于所选用的教材不同.教学计划中的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时分配比例就不同。有的偏重分析与设计等理论性的内容,理论课时的比重就偏多。而有的学校只要求学生掌握一种会计软件的主要模块操作,实验课时的比例就偏大一些。
5.实验资料单一大多数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都是使用教材中自带的资料,只有总账系统和报表子系统。资料中的行业种类单一,启用日期单一,少数教材中的数据前后不一致或不完整。总之,缺乏比较系统、完整的实验资料。
6.实验质量不高一方面,学生机械地照着步骤操作。没有掌握该课程体系和内容.在此环境下,学生根本不能体会会计的各个岗位的职能要点,不能体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不愿对会计凭证、账簿中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另一方面,学生在上机实验时,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不够重视,往往会因为账套丢失或误删,造成重复操作已经熟练的内容,对不熟悉的业务接触甚少,无法理解数据之间的联系,不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展开,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举措
1.明确教学目标要结合高职特点,确定具体目标。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会计电算化理论及会计软件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培养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主导和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日常维护能力、业务流程重组能力为拓展,以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
2.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教学在整个会计课教学中的地位众所周知,开设会计电算化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类相关课之后的应用专业课。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是: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从这一体系可看出:各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先导性和拓展性。
首先,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对先导课程的检验。多数会计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每一门课的特点.正确处理每一门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基础会计,重点是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和知识点,而不是具体经济业务处理。如果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一句带过,或在实训环节跳过。这些基础性的会计知识没有掌握好,将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课程白勺皇习。如,对收、寸 鸳凭证类男白 秽掌握好,就无法针对具体经济业务确定应用哪—类的凭证其次,是会计电算化课自身规范化的要求和相关专业课的完善和拓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理解不够,则对财务分工就无从下手,在实验中.一个操作员会不自觉地去做凭证、审核、记账等很多工作。这些不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说明学生对会计课中的基本知识还掌握不够全面或不牢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完全能够明确或补充这些知识和技能的。
3.选择优质教材教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教育部[2006]l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对该课程来说,精选教材更为重要。首先,从体系上,不能与计算机技术、专业会计等相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交叉;其次,要与使用的软件配套,还要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参考性。总之,教材要突出课程性质:
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课程.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教师要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或者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实例,编写系统的实验教材。
4.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加强教师的归纳和总结。目前,无论是哪一类学校、什么专业,都在强调实践或实训课的重要性,一味地增加实践(实训)方式或课时。这当然是对过去纯填鸭式教学的一种补充或完善,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有很多操作知识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验中,会计账簿中的数据是通过凭证中的数据传递的,若账簿中的数据有误,大多是输入凭证有误,账务数据处理的特点是数出一源。不能因为是自动记账,就忽视对账簿的查询,更不能忽视凭证审核。对此内容,教师不能只讲凭证审核方法,而要深入讲解凭证审核的目的、范围、内容,达到对审核功能的全面理解。再如,对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采用软件中自带的模板,教师对学生一般要求直接用模板编制报表,学生感到又快又方便。其实,多数直接采用模板没有修改报表公式的,报表数据都会有错误。需要对模板中的公式进行深人理解,重新确定,才能保证报表编制正确。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当作纯操作性的课程是不够全面的。
会计电算化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完整性特点,只知道怎样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就达不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为此,要提高该课的教学质量,理论与实践二者不可偏废,从理论出发,到实践操作,经老师总结、归纳、评析,上升到理论高度,再到操作应用。使理论与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使得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不仅对一个问题会解决、对一种软件会应用,而且能触类旁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5.完善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质量要保证实验资料与学生所学的软件相配套。不出现理论与实验两张皮现象;要保证实验资料中的数据正确、完整:要依据会计专业特色、知识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启用日期、不同模块的经济业务进行模拟。增加实验资料的多样性,丰富实验内容,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工作需要。
6.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课程内容,应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及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讲解,学生在学生机上观看,分别找出各自理解和操作中的错误。使学生更快地悟出道理.增强接受能力。
根据我校的经验,该课采用集中式的模块教学,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就是安排某一个教学班在机房(或称实训室)集中一段时间上这一门课,可以使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同时,又可在做好单项实验的基础上,立即进行系统的综合实验,内容充实而紧凑。学生和老师精力都比较投入.这样即使课时稍紧一点.也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学生感觉会计流程的每一环节衔接很好.有结果、有成绩,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总之,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对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会计理论、税收政策等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第五篇: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们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仅仅在起步阶段,课程体系还是原来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改革也只是在局部进行一些改革。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脱节,学校主要按国家计划组织教学,企业需求考虑得较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二是水平不高,还未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改革中;三是学校和企业均表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我们职业教育要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个大课题,设计与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因素之一。①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根本要求。服务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体系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服务宗旨体现了政府对中职教育在宏观意义上的使命诉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政府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所提出的国民素质培养层面上的普遍要求,表现为对本年龄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基本培养要求。二是作为未来财经领域从业的潜在劳动力,政府对该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内容是中职财经类专业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时数、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②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指导、推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目前一些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条件对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二是在开展改革的同时,创建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宋远前校长提出的“以最合适的教育,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步实现由“依托行业企业办专业”向“依托专业办产业”发展,形成“文理兼备”的办学特色。
③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技能。“以人为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指向。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缩短是各校面临的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二者兼顾。④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在“2+1”学制中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开设课时不足的矛盾,达到课程的整合优化,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即根据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不同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把知识与技能重组与分解,以模块或模块组合的形式出现,使之课程结构模块化。
2、我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1.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应立足于岗位要求,中职会计课程应由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应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应以工作实用为目标,如会计基础实验课,财务会计实验课程,电算会计实验课程,报税模拟,银行业务模拟等,应贴近工作实际并应考虑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的事实,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且能够经常更新和调整。
2.课程应理论与实践兼顾。在注重理论知识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并非一些简答题草草了事,即使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要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财务会计,应有一套完善的模拟题,从购进、生产、库存、销售、管理、筹资、投资等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对会计整体核算和管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了会计电算以后,把原来手工实验数据在会计软件上操作,使手工实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这样既巩固了会计知识,又练习了会计软计的操作。
3.在注重财务会计教学时,要兼顾管理会计。很多学校培养学生时,认为学生的素质差,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计工作就可以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注重内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要学习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课程尽可能深入浅出,采用图表、表格的形式,避免冗长的文字说明,课程内容应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企业制度为辅,侧重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学生对不同的会计制度有所了解,并与区域经济法规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上岗能力和综合业务的处理能力。
4.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的课程具体普遍性,很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立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针对本校学生,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写校本课程,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工业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案例集、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纳税申报模拟实习,等等。通过学习有针对性的课程,可能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甚到可以“零距离”顶岗。
3、改革实例
一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课的基础。对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改革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财务会计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其中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及中职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计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会计准则不断出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们课程组重新构建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以岗位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块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内涵,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按照理论——实践的逻辑原则,并根据学科特点,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为特点所形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对理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用技术的比例。本课程教学体系由原来的纯理论改为现在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个课程体系紧密相连,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且相互促进,课程体系完善合理,充分体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最新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大信息量,并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纳入课堂教学变为每课一法。
二、实践教学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于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设计了会计模拟实验计划,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总结自己的实验体会,完全模拟实际会计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将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理解、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环节中采用了三种形式:基本技能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利用模块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还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针对基础会计实务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增加了一个月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实验室按岗位进行设置。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建账开始,填制和审核各种会计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对账、结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一系列的模拟训练,还允许学生自己设计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基础会计教学真正做到了实验资料的规范化、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手段的标准化,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除了在校内进行模拟实验外,还与企业部门建立了联系,并把城市之星、名正会计事务所作为我们的长期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组还经常引导学生到财务部门参观、调研,并撰写实习报告。以上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另外我们经常深入到企业,调研并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将从实际工作中搜集到的内容充实到课堂中,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现场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实际问题解决环节,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很多实际处理经验。这样既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又促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 :
1.在教学方法上,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教学为平台,强调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实物演示、课后练习、模拟实验、角色扮演、课后辅导答疑等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互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对于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章节,在课内、课外我们探讨了“实践先行”的教学方法,即先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实践方法,在亲自操作的基础上,教师从理论上进行归纳,讲清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具体做法是:
1)、讲新内容之前,把大量的实物(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总账等账簿、会计报表)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同学依据你已有的知识来进行逐项填写。
2)、同学们开始填写,因为我们以前没有系统学过,因而在填写的过程中有的能填上,有的肯定填错或者根本就不会填。
3)、针对学生填对的给以肯定并进行赏识教育,针对学生填错的给以纠正、指导,针对大多数都不会填的,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在讨论中学会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得出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在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外,根据基础会计课的门槛作用,入门难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课程组设计了一套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和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首先在开课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学的内容、就业去向等方面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学好会计专业课。其次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请他们介绍在校的学习情况,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辉煌业绩,从而让学生分享他们学有所成的喜悦以及看到会计专业的美好前景。第三到模拟实验室观看毕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观看,让学生知道在校学习后,每个人必须学到而且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
4)、到企业考察学习并写考察及实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到企业实际考察及实习,了解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等,使学生对我们要研究的企业以及要服务的企业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和教育,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就好进行了。
2.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组还自行开发了课件,对于教学内容抽象的,多数我们都制作了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分院课件制作比赛中,该课程小组制作的课件获得一等奖。在历年观摩课竞赛中深得好评,自制教具在全国教育展中展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会计资料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并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公开,方便学生适时学习,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趣味性更强。不仅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而且运用真正的会计凭证和各种账簿、报表进行演示,使教学更贴近现实,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3.在考试方法上,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在内容上,减少了识记的比例,增大理解与应用的比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会计考试进行了改革,现在,在基础会计的考试中,我们采取了理论加技能的改革,加大了实践的比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业务处理能力。
4.结合会计职业特点及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展一系列职业能力训练。(1)每学期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结合学科教学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省市举办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
(3)每生建立自己的收入支出日记账,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4)利用班级会计知识天地,作品小制做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5)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实习、见习把体会带回来相互交流。(6)班级自费订阅报纸,帮助学生了解会计发展的新动态。
(7)本学期增加了基础会计职业技能测试项目建立了测试题库,从制单、登账、错账更正、编制报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总之,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我们才仅仅迈出了一步,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的培养中职人才的教学方法。
二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一、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本,创造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想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学校依托各专业咨询委员会及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岗位要求,发展重点专业财务会计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改革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主体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用性人才。
二、推进项目教学法,实施理实一体化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均包括理论与实践内容,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如果不借助实习操作,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课程是构建体现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校的中职示范专业和五年制高级专业形成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发展方向及能力训练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公共基础课改革
经过分析学生入学基础,发展学生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身心的要求,学校对公共基础课做如下改革:
——改革德育课内容,学生入学初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设置劳动值周制,并进行专项考核,将其成绩纳入个人德育评分体系: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企业行为、日常行为礼仪、诚信教育等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实施案例教学。学校通过安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到就业招聘会观摩等多种途径,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文化课程中数学等学科根据职业岗位人才所需基础知识与关键知识,减少了课时,形成必修与专业选修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本着发展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标准中补充社交礼仪、演讲、应用文写作等知识。英语教学形成基础英语加专业英语选修的模式,侧重学生日常会话的训练。
目前,学校已编写完成《基础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珠算与点钞》等校本教材。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
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示范专业能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设计专业理论模块与实践项目。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做到学做合一。
实训课程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体,自编教材,制定课程标准与实验、实习指导书,采用单项技能至综合能力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据教学资源现状灵活地安排实训时间,确保实训质量与实验、实习设施的利用率。实训课程教学能与职业技能考证有机结合,并且做到每个专业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两张证书。
三、校企合作,推进研究性学习
(一)校企合作,创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学校共享企业资源,财务会计应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与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学校不仅按企业要求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做到课程内容的“四新”,还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管理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理念落实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和经济意识。校内实训设备的摆放、宣传标语布置、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强化了学生即员工的理念,推进研究性学习。
(二)校企合作,全面实行“双证制”,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学校与行业部门、考证机关合作,对校内采用本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与考级考证相结合的模式,非专业学生选修学习与考证相结合模式,学习时间安排符合学生实际,为学生个人特长发展创造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就业、择业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实践性教学考评制度。重视过程考核,体现终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考核环节与次数,细化考核内容。如,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每天据实训目标,从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执行规范等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四、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我校的校本教材编写以课程的综合优化为手段,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横向穿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多元的智力理论、扬长避短的加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如课改中注重:①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②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具有财务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项目编写上能注重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例能与本地区本校或本班相联系,难度适中。且有电子文稿及实验操作素材,项目前后排列有梯度,由浅入深,适当注重前后知识的交融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改革中带来了核爆般的裂变。三 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而在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因此中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制定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助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去锻炼,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要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同时可聘请企事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大部分中职院校都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另外,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践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性教学。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一般注重的是理论的传授,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一些简单的案例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出来,而较复杂的案例要借助媒介来解决,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简化”,但也要注意知识的连贯,设计案例时应注意尽量用少的版面,篇幅不宜过长;其次,要“形象”,尽量使用软件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凭证与账簿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教师凭证的填制、审核及记账等操作,观察账簿的变化,明确凭证的编制与账簿内在联系。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采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的案例,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达到理论联系的目的。
总之,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会继续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合处理能力。通过教学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会计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