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国天下》教案
家国天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两本书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教学重点:
掌握《求谏》中的重点字词。
了解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正确评价封建帝王的纳谏。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本单元学习内容作个简介: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
二、《求谏》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简介:
1、《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2、《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3、《贞观政要》与李世民辞世前所写的《帝范》一书一道成为后世帝王的政治历史教科书。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
三、课文朗读:
教师朗读正音。
四、逐则翻译点评。
翻译见课件。
1、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3、而且只由皇帝一人“听断”,即使再三思虑劳神,又怎么能件件处理得好呢?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是他的
面,这与他的一些优秀品格是分不开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有着以下的品格:
(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五、自读《阅读指南》中前两个问题,反思唐太宗的纳谏精神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六、作业布置:
1、结合《阅读指南》自读《原君》。
2、有时间阅读《大视野》。
第二篇:家国天下 规矩先行
家国天下规矩先行 家之德行国之风貌
古人云:“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家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乃小国,国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
“家规立之,正身作范。”曾国藩是历史上为人做官的典范,拥有良好家风的集大成者。其以洞悉经世之道,铸就治家之言,形成以“尚廉、尚谦、尚劳”为核心的良好家风,已成为其子孙一生的坚守。清朝著名郑板桥曾以竹入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孙:“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树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我们每个人应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榜样力量,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
“荣辱两界,贪廉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同时是一位作家,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中的一句话。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在《中国家规》中寻找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风的历史底蕴,坚守规矩净思正行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谁获得利益多的短跑冲刺,它更像一场注重过程的马拉松。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更需要在这场比赛中追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得过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三篇:《家国天下》读后感
从《家国天下》中所读到知识
摘要:首先大致介绍一下杨恒均的《家国天下》,该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辑的《家》,第二辑的《国》以及第三辑的《天下》。第一辑主要讲述自己和母亲,父亲以及老师的感情经历;第二辑主要以台湾大选前后的变化为例讲述台湾的民主制度建设;而第三辑则重点讲述美国大选前后的情况,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独特幽默的笔法,让读者在匪夷所思中,进一步了解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涉及宪政、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公平正义、言论自由等方面。由于我读的主要是第三部分《天下》,应同学要求同时也为了方便其他同学写前两部分,所以前两辑我就不再涉及,仅着重谈一下对第三辑《天下》的认识与评价。正如我前面所讲的那样,谈到第三辑不得不提及宪政、自由、民主、人权、公平正义、言论自由等方面,同时还有作者对批评与爱国的具体看法„„下面我将结合杨恒钧的《家国天下》以及其他一些参考文献做一下具体分析。
关键词:民主宪政;自由平等;人权;批评与爱国
正文:杨恒均的杨恒均的《家国天下》顾名思义,指所有的事家为小、国为大,天下最大,亦即指从小到大的所有事,这有点类似于儒家学派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纵观《家国天下》全书,我们可以比较鲜明的感觉到杨恒均这一自称“民主小贩”的“民主斗士”高度赞扬与宣传民主制度的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在这里,我引用一位专家对杨恒均的评论来加深一下大家对杨恒均的认识———杨恒均最可贵的是什么?有人慨叹中国当下的知识界有一种怪现状,(自我标榜的)“自由主义者”不宽容;“国学家”不儒雅;“基督徒”不谦卑„„我看有些以民主斗士姿态出现的人,骨子里仍是划分敌我,“唯我独革”(不过将标榜“革命”改换成标榜成“体制”外,将“改良主义”的旧帽子换成了“体制内思维”)以布道者口吻散发最大的恶意与仇恨。(1)我认为杨恒均不是这样,他欣然接受了“民主小贩”的蔑称。看到这,也许你会对杨恒均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下面我将结合《家国天下》以及其他一些参考文献做详细的介绍,以便更进一步的加深读者对民主制度等西方宪政理论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
加深对杨恒均的了解。
(一)、民主宪政主义及其建设
宪政主义又称立宪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2)在宪政国家,政府和公民的行为都是有边界的,不能互相僭越。宪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对民主政治的制衡。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权力的滥用(即有限政府),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3)西方人比较崇尚民主宪政,不太相信人治。正如杨恒均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爱国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国家关进笼子里,保护人民不受来自政府权力的欺负”。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民主宪政制度,使得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之间独立开来,而且各个权力之间相互制衡互不统属。这样三者之间就能够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较好的维护了人民的权利不受来自政治权力的侵害,同时又不断地推动着民主制度向前发展完善。紧接着,作者在《如果美国警察动了我的阳具》一节中设想种种可行性的措施来进行刁难和索赔甚至是借机来抨击美国是“假民主”,结果作者处心积虑很久的计划,在具有“绅士”般风度的美国警察面前落空。在加之他先前所讲述的那位受到政府侵权行为的人最终得到政府的高额赔款这一事例,于是作者顺理成章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生活在西方的人,必须明白,一个普通民众如果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政权的公权力的欺负,必须奋起反抗,你会得到所有媒体和所有民众的支持„„”(4)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厚的民主宪政思想,使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来自民主宪政的优势,同时该民主宪政思想对我国进行民主法治制度建设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进行分析,不难想到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司法尚未独立,行政权过大,立法权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民主作为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需要相应的民主制度保证民主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需要与民主相适应的社会民情。故而,真心希望我国当权者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西方民主宪政的优点,为我国所用,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二)、自由平等理念
自由概念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是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自主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5)在此,我仅讲述言论自由这一方面。言论自由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至于平等,则是指人们之间地位没有差别的状态,互不统属,具有均等的享用自然、社会等资源的权利。针对这两点,杨恒均在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我仅就书中的两个事例做简要分析。其一就是一些美国人在“国难圣地”(9.11受害现场)极度抨击揭露政府的腐朽,而在他们周围有很多的警察,但却没有一人出来限制或禁众民主言论自由,而仅仅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可见美国公民享有极高的言论自由权利。联系到我国社会现实,谈到言论自由,可谓是中国一条比较严重的“短板”„„不禁感慨生活在美国的公民是多么幸福,因为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来维护并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从而更好地保障自身利益;此外,政府也极力保证信息公开,并且努力保障公民沟通渠道的畅通。然而在我国,即使宪法中白纸黑字写有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可以示威游行等法条,可是现实情况呢,公民依旧被牢牢的束缚在政府管辖之下,毫无言论自由可言„„另外一件事就是作者以澳大利亚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广泛兴建与维护一事(根据书中介绍,这两者都需高额费用),来论证民众具有平等的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看到这,我深深地受到了触动:在我国,无障碍设施几乎很少兴建,就更不用说花费高额费用进行维护了;除此之外,社会中的各种职业,都对残疾人做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而作为正常人,对待残疾人士更是百般歧视,试问社会公平何在?因而,急需执政当局出台相关措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全方位加强制度建设,以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自由平等带来的福利。
(三)人权人权主要的含义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6)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很严重的冲突。人权在抽象理解方面的共识和在具体实践中的分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位澳大利亚的非法移民,他在玻璃厂工作时不幸身亡,但他既没办理保险,又没有与公司签订合同,按照我国法律的解释像这种情况应不予或给予较少的赔偿,但是澳方政府最终给了遇害者家属30万澳币的赔偿,比正常办理保险和签订合同的遇害者还多5万澳币。这样做肯定很多人不解,而澳方政府的解释(大概意思)是:任何一个在我国居住的公民都应该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保护,而且每个人享有的生命权都是平等的,即使他是非法移民,政府依旧要尽全力保障和维护好他的人权;另外,他没办理保险没有签订合同,说明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理应给予更高的补偿„„考虑到种种因素,澳方政府做出了上述处理。这是一个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典型事例,可是再看看我国吧:即使你是正宗的中国公民,倘若你是个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即便你干了并且在城里居住了十几年,可是到头来,你的孩子依旧没有城市户籍,紧接着发生的就是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没有户籍,孩子无法上学,家人无法参保,生病住院不能享受政府医疗补贴„„对于自己国家为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合法公民尚且如此,我们还敢假设我国政府在处理外国非法移民问题时会好到哪里去吗?说到这里,我想引用杨恒均的一句话作结“衡量国家富裕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国民是否感受和直接感受到这种“富裕”。富裕的国家应该让任何一个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国民(甚至是非国民)都感受到他们是最重要的,感受到国家是为他们而生,为他们而存在,为他们而服务”。(7)由此可见,我国的在人权建设方面依旧任重而道远。
(四)批评与爱国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8)那么杨恒钧在书中是怎样向我们展示爱国情怀的呢?杨首先向我们具体讲述了自己初到美国先后在理事会与研究机构任职的经历。初到美国,听到各种批评自己的祖国的声音,对于一位初到外地的中国人而言几乎是很难容忍的,于是杨就针锋相对的予以反击,在当时的他看来批评美国进而来维护中国的国际声誉就是爱国的最好方式。可是后来,当他发现美国欣然接受自己的批评并针对缺点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建设,而且不惜以高薪聘请杨对美国进行批评时,杨才意识到美国在借助于人们的批评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如果这样下去中美差距势必越拉越大。于是,他转变了自己的爱国方式,由刚开始的批评美国转向批评中国,希望中国也能像美国一样,从批评中不断发展完善。可是他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政府不像美国那样开放,肯于接受来自人们的不同的批评声音,而且自我更新完善能力也十分有限。于是,好多人指责杨作为一名中国人竟然公然批评自己的国家,肯定是收到了美国政府的好处,而我国政府也对杨的书籍百般限制„„杨的爱国经历,提醒我们爱国一定要注意对象与方式,同时还要具体分析一下以批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是否会被接受。基于中美两国政府对待批评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政府从批评中学到的是不断地完善自身建设,而我国政府学到的却是怎样打击批评者,在我看来,一个不敢正视自己缺点容不得他人批评缺点的民族是缺乏进取心的,这是很可怕的。正如杨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每一个民族灾难降临之前,其实都有微弱的批判声音,跟随这种声音被打压的过程,灾难就接踵而至了。(9)故而,在我看来,批评也不乏是一种较好的爱国方式,一个国家的政府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对待民众的批评,并且学会从批评中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唯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上!
总结:以上为我读完《家国天下》后所得到的一点感想,又由于杨恒钧在书中讲到的涉及面较广,但是限于篇幅,我在写上文时仅就一些关键词做了具体分析,其中主要是围绕民主宪政,自由平等,人权,爱国与批评四个方面展开,我觉得这样写让我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了解美国民主制度的价值;此外,我又结合我国国情及社会现实,将中美做了一些简单的比较,另外还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不可否认,限于篇幅以及本人认知能力有限这一现实情况,我从《家国天下》中所读到知识也是很有限的,其中也许会存在某些认知上的错误,但是通过独立的思考,以及对大量参考文献的阅读,确实使我从这次经历中获得了很多,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同时对于上文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还望读者能够及时批评指正,帮助我更好的完善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1).鄢烈山:杨恒钧《家国天下》序言
(2)王芝茂:《宪政意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吴鑫:《论西方宪政史劝独国宪政发展的启示》
(4).杨恒钧:《家国天下》(民主离我们还有多远?)
(5).王佳:《论自由的本质》
(6).孟琳:《人权保障制度的规范依据 ——对宪法“人权”概括性条款的分析》
(7).杨恒钧:《家国天下》(民主离我们还有多远?)
(8).辛世俊 :《试析爱国主义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思想认识问题》
(9).杨恒钧:《家国天下》(民主离我们还有多远?)
第四篇: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
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他的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的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却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的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的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的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们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50年代,有一个老人半作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里晚上没有电。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的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换成某种政策主张。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的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
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十,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像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批判屈服。在他写的一篇《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的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良心我站在这边。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身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如长河浩荡,它所滋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但对于国家,这份感情需要国家倍加珍惜。我们说,国民对国家只能全情付出,而国家对国民也应该有万般珍惜。这个社会的秩序应该仁义,道德应该公平,那些最闪亮的价值观,应该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因为只有这样,国民才会觉得对这个国家的爱可以永恒而卓远。
我们今天说到何为爱国?爱国也许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不管遭遇怎么样的波折他都永不放弃,可国家对他也不能放弃;
我们今天说何为爱国,爱国是把自己心中的小小种子,对华夏文化的那种眷恋铺央开来,让它散发世界,而国家要记住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在历史中随便被淡忘;
何为爱国,爱国是有的人坚持自己的良心采取批判的立场,而国家要珍视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国事情怀,要报以的是最大的宽容和开放的胸襟。
各位,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和这块土地的生命关乎;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模糊的语词,它需要地是吾国与吾民的共同努力方能最终彼此成全。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灿烂的那种爱国感情,一定是来自这两种伟大力量的交织,那便是——
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而我们的祖国也深深地爱着我们。
第五篇:【《红色家书》读后感】家国天下的担当
家国天下的担当
——读《红色家书》有感
当读到《红色家书》陈觉、赵云霄两位革命伉俪的遗书时,“家国天下”四个字瞬间进入我的大脑。何谓“家国天下”?《礼记·大学》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陈赵夫妻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信仰、对共产事业、对家国天下的担当。
陈赵夫妻均出生在较为富裕的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在当时社会的思想浪潮中,清醒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革命,于是在1925年,两人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党的早期党员,双双被派往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两人相遇相爱,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1928年,陈赵因叛徒出卖被捕,并分别于1928年10月14日和1929年3月26日在长沙英勇就义。烈士也是普通人,面对死亡,陈觉写出了对妻子的深情:“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间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也写出了对家中至亲的愧疚:“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去见他(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别了。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但他也写出了自己“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担当:“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陈觉的这段话,与如今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入党誓词中的“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何其相似,不同的是陈觉用生命彻底贯彻了誓言,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用牺牲生命,但仍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贯彻,才不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泱泱中国。
陈觉牺牲四个月后,赵云霄在狱中诞下一女,取名“启明”,寓意黑暗中的一道光芒,我想当时敌人一定试图利用母亲的担当说服赵云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赵云霄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战士,纵然对女儿有着万般不舍,也只能选择为革命、为信仰、为党牺牲,因为有国才能有家,(范.文先生网)她希望用生命为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儿女赢得一个美好未来。因此她才会在给女儿的遗书中写道:“小宝宝!我很明白的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在那一瞬间,她也许看到了女儿在新中国好好长大,好好读书,那一刻,她一定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与丈夫一样,她完美诠释了“家国天下”的担当。
如今我们可以感激并自豪地告诉陈觉、赵云霄两位烈士,现在中国这艘巨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破浪前行,开启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家国天下”并不遥远,是每个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就要严于律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是为“正心、修身”,也要忠于家庭,管好家人,对父母要孝顺但不愚孝,对子女要疼爱关心但不娇惯,是为“齐家”,更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好本职工作,让组织放心就是普通人的“治国”,对他人的不幸伸以援手,对社会的不公仗义执言,对伸来的援手心怀感激,则是我理解的“平天下”。
(作者 程慧)
《红色家书》学习心得1000字《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党员学习《红色家书》读后感党员读《红色家书》有感2000字《红色家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