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教指导案例——家园共育促成长
家教指导案例
——家园共育促幼儿成长
水仙班
吴玉贤
背景:
进入中班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班中大部分孩子在进餐、如厕、学习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在倾听能力和表现表达方面。但是,小伟却似乎依然在原地踏步,老师都很为他着急。小伟是班中比较活泼好动的弟弟。运动的时候,总能看到小伟在操场上快乐奔跑、嬉戏的身姿。活泼的他也有交到了很多的好朋友,大家都很喜欢和他一起玩。但是,也发现好动的小伟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卫生习惯也不太好。
实录:
学本领的时候小伟经常小眼睛不看老师,总是低头玩裤带、咬衣袖。当老师请他起来回答问题时,小伟往往不知道老师和小朋友们刚刚在说些什么,需要老师和小朋友们将刚才的内容在重复,他才能尝试回答问题。有时,经过了别人的提醒了,小伟也还是像置身于云里雾里感觉不太明白。
当坐在桌子边上的时候,小伟经常会背对老师趴在窗台上看着窗外。老师也不明白窗外有什么吸引小伟的东西。经常要呼唤他数次,小伟才能回过神来,回头看向老师。
吃饭时,虽然老师经常在小伟的身边提醒、鼓励,但是他还是会把饭粒、残渣掉得满桌子、满地都是。小伟收拾整理的意识也不强,有时会忘了把自己的小碗送回家。
做操时,小伟经常会蹲下来,捡地上细小的塑胶场地的颗粒,放在手中把玩。老师过去提醒他,请他和大家一起做操,他会听从老师的建议。但是一会儿后,他又会忍不住蹲下来继续玩。
小伟垃圾不乱扔的意识也很薄弱。当他手里有垃圾,老师请他去扔进垃圾桶时,他会直接扔在地上。
一次,自由活动时,小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玩着他的玩具。突然,我发现,他把一团白白的东西往窗口扔了出去。
于是,我就走过去询问:“小伟,你把什么东西扔到窗外去了?” 他抬起头说:“是垃圾。”
“你为什么把垃圾扔到窗外去?”我很不解。他低下头不说话。我继续问:“你觉得把垃圾扔到窗外去,对吗?”他瑶瑶头。“垃圾应该扔到哪里去的?” “垃圾桶。”他小声的说。
“对呀。垃圾要扔进垃圾桶,不能随手乱扔。你能做到吗?”他点点头。“刚才你把垃圾扔出窗外,会把外面的绿化污染,这样我们的幼儿园还会漂亮吗?我们每天要来幼儿园学本领,幼儿园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爱护好我们的家园。现在,你把刚才扔出去的垃圾去捡回来扔进垃圾桶,好吗?”
接着,我就陪着他一起走到了他将垃圾扔出来的地方。但是,哪里都是矮矮的灌木丛,没办法走进去把垃圾找出来。于是,我就对小伟说:“下次,千万别再扔了,你看,这里都是绿化,而且,这些绿化丛这么茂密,我们根本没办法进去清理垃圾。”小伟继续点点头。
离园时,我和小伟的妈妈做了交流,委婉地向她讲述了小伟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妈妈也和我说了一些小伟在家的表现,妈妈表示小伟在家吃饭也是饭粒掉满地的,在家也经常会把垃圾扔出窗外。小伟的哥哥大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现在学习很吃力,妈妈最近一直在帮助小伟的哥哥培养注意了,对小伟有些松懈了。但是,妈妈表示会全力配合老师,帮助弟弟改正一些不好的习惯。
分析:
总所周知,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而小伟还有一个老师那就是比他年长的哥哥。可能小伟的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跟他的哥哥也有一定的关系。和哥哥朝夕相处,可能哥哥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伟。小伟的哥哥刚上小学一年级,由于成绩不理想,妈妈最近就一直忙着关心、辅导哥哥,对小伟可能有些忽略了。这就更给小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带来了一些阻碍。因为,虽然在幼儿园里老师总是很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鼓励幼儿做一个文明人,成为一名爱动脑筋的人;但是当幼儿回到家里,所接触的又是与幼儿园所受的教育背道而驰的反面的教育和影响时,那么在幼儿园中所受的正面教育就这样正负相抵消了。因此,家园合作、保持一致进行教育很重要。
指导措施:
1、家长在家的要求要与老师在幼儿园里的要求保持一致,便于共育老师在幼儿园对幼儿的正确地、积极有效地教育。
2、建议妈妈可以在家同时辅导哥哥和弟弟。当在辅导哥哥写作业时,可以让弟弟在旁边画画,学写自己的名字等等。这样就能同时培养两个孩子的专心、耐心的意志品质。
3、在园多关心、多指导小伟,努力培养弟弟良好的进餐习惯,提高弟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专心的意志品质。如,吃饭时,多在弟弟旁边提醒、引导;学本领时,多关注弟弟、多请他回答问题。
反思:
1、家园共育首先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和小伟的妈妈的交流,让她认识到小伟已经是个中班的幼儿,对他来说,吃饭不掉饭粒、学本领能专注10分钟左右、不乱扔垃圾都是他能够达到的能力水平。并且鼓励妈妈,只要家长和老师配合,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那么有利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家园共育其次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和小伟妈妈的谈话中,听得出妈妈觉得上了小学的大儿子学习情况不好很担心、很着急;但是对于在上中班的小儿子小伟却觉得他还小,等长大些就好了,不是很担心。因此,和小伟的妈妈聊了很久,希望她能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所以,在幼儿时期就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倾听能力。这样有助于入小学后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
3、家园共育旨在家园合力共促幼儿成长。发现小伟的妈妈对我说的表示接受时,于是,我就向她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为了让小伟妈妈既能够辅导好大儿子,也能兼顾到小儿子,想了一些办法。小伟的妈妈表示,会配合老师,和老师一起共同协作,提高小伟的倾听能力,培养小伟专心的意志品质。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合力之下,小伟一定是很快取得进步的。
2011年11月
第二篇:家园共育案例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家园合作案例分析
北街幼儿园 周光屏
摘要:有效的家园合作不但可以建立融洽的家园关系,更能促进幼儿快乐成长。本文通过新转岗教师亲历的家园合作案例,剖析解读了案例发生的原因,教师积极探寻家园合作的策略,最终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形成了和谐的家园合作关系,更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孩子、家长、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实现了共同成长!
关键词:家园合作
矛盾
理解
我是刚调入北街幼儿园的一位小学教师,步入新的工作单位,我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调入城区工作,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忧的是来到一所市一级园,并从事教学工作,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投入到了开学的工作中。报到的第一天,园领导安排我任大二班的语言老师,我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接下来和搭班彭老师交流工作时,得知大二班的孩子调皮之极,家长很不配合教学工作,这无疑更让我感到工作压力之重。下面真实的案例证实了这样不和谐的家园合作境况。
一、案例描述:
(一)案例一:《我的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天。我班幼儿人数已经达到44个,我班午睡床位只有38个,为不增加家长负担,我们想尽量把所有孩子都安排午睡,这就意味着有6个孩子只能两两挤在一张床上睡。我和彭老师商量左林和左语是亲堂姐弟,挤在一起可能意见不太。开学第二天,左奶奶就到幼儿园兴师问罪,说他们是原班生,即使原班生要挤,凭什么要挤他们,有几个挤着睡的家长也跟着闹起来,我们怎么解释也不顶用,闹得不欢而散。听彭老师讲,她是个专挑老师刺的老太婆,经常小题大做,与老师开战。怎样才能让家长理解并配合我们的工作呢?我思索着。
(二)案例二:《这是谁的错》
开学第二周的一个早晨,左奶奶带着左灵和左语两个孩子来园,一见我就板着脸对孩子说:“叫老师啊。”“老---师----早!”左青灵腼腆地低声说着,“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们打招呼。她奶奶一语不发,望着左青灵大声说:“自己跟老师说,昨天被谁打了?”本来一向就内向的孩子被吓坏了,低着头,自己玩弄着
手指,奶奶见状便向我们两位老师严厉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左灵说他被人打了。你们老师真的不管吗?是哪个小朋友啊?”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同样很腼腆,没有言语,只是用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我顺着她的眼光看过去,猜到了是况皓。这时,家长期待着我给他一个交代,我只能请况皓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况皓也闷不作声,我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我想单独和况皓聊聊了解清楚情况再处理。奶奶似乎觉得我在放纵孩子,不再理会我,直接上前不留情面地推了几下况皓,并恶狠狠地说:“下次再这样绝不轻饶你”。回头用漠视的眼光望着我说:“老师,你看做办吧!” 我无言以对。此时,况皓用无辜的眼神望着我们,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如果以后在工作中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我真怕要哭鼻子。
(三)案例三:《沟通从爱开始》
在元旦家园同乐会上,左奶奶看到自家的两个孩子在台上一会儿无拘无束地唱跳,一会儿又拿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绘本,绘声绘色地讲着,奶奶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一天,我无意发现左灵的脸上被人抓伤了,血迹都已经干,显然已经是一两天前的事了,我又埋怨自己怎么就没在第一时间发现,正巧中午孩子的奶奶到幼儿园喂药,我用道歉的语气问了一下,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是前天下午又被况浩小朋友抓的,没什么,小孩子哪有不闹别扭的,照看这么多孩子你们老师真是太辛苦了。就是她的简短的话语,让我看到了这学期以来我的一点成绩,一点希望,我感动地回答道:“谢谢支持,谢谢理解。” 后来,凡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如:交手工作品呀,自制体育器械呀,他们都会保质保量的完成,与小朋友之间闹了什么矛盾,左灵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第一个会想到我。从此,班上少了埋怨与争吵声,多了支持与和谐的欢呼声,一种正能量在每个人心中传递。顿时我明白了,用心爱孩子,他们更会用心爱你的。爱屋及乌,家长也会理解和尊重你的。真正做到沟通从“爱”开始。
二、案例解读: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不难得出这样一组信息:
(一)案例一:小二班的家长工作真让人头疼,遇到左奶奶这种自私蛮横的家长,和她较真,讲大道理完全行不通。
(二)案例二:对于左奶奶,我应该从理解她的角度来看待她今天的这样一
种略显冲动和过激的行为。从温室中走出来的掌上明珠来到一个大集体,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肯定会更多的担心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吃亏、受欺负等。孩子们受到了伤害比自己受到了伤害还要心痛,因此,遇事往往缺乏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会理解孩子奶奶的心情。
(三)案例三:沟通成功后,在家园的密切配合下,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孩子更自信了,家长也满意了,矛盾也缓和了,当然也会心地笑了。
三、我在案例中:
为了更好的解决开学以来的这些冲突,缓和老师与家长,孩子与孩子之间由此事引发的误解,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关于案例一:午睡床位不够的事,我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住在幼儿园附近的几位幼儿家长并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极力动员他们中午回家睡午觉,不知是我登门拜访的态度诚恳,还是他们的善解人意,动员成功,开学的第一道难题迎刃而解。左奶奶也不再为床位的事与我们纠缠,时不时还在我们面前说,那些主动回去睡午觉的家长还理解工作耶!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也许这样话说多了,左奶奶自己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
(二)关于案例二:左奶奶为自家小孩被打一事怒发冲冠。
1、反思自我,消除误会这是当务之急。首先,我反思自己,应当从自我的教育行为中寻找矛盾的源头。因为,当时这两个小朋友之间发生的冲突我没有及时发现,因而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让孩子们脱离了自己的视线,这是我工作的疏忽。等奶奶来找上门时,我也以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没对奶奶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从而激化的我和家长的矛盾。这时,我应当务之急是应该做好解释工作,并争取家长的谅解,消除彼此的误会。
2、核实情况,巧妙处理。对这两个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冲突?是什么原因引发的?最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接下来我进一步地核实和了解整件事,有针对性地当面对双方幼儿及家长进行引导,告知大家都应站在有利于孩子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孩子和成人的行为。几次沟通后,孩子得到引导与发展,家长获得了教育与启示,老师也积累了经验。
3、个案追踪,提高交往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引
导,以达到不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结合各种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多提供孩子分享、合作的机会,设置一些情境和困难,让孩子在共同生活、游戏和探讨活动中,增进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处理案例的过程中,我真正做到沟通从“心”开始。
(三)关于案例三:通过班级群的交流,我得知左小朋友的父母还是很通情达理的,这样让我看到了曙光,接下来,我先从父母沟通起。我们经常在班级QQ群和土星网平台交流,让家长知晓如何配合才能激励孩子自信勇敢,我更加了解与关注这个腼腆的孩子,并适时给家长一些合理建议。早上,奶奶来园时,我主动给孩子讲故事,让奶奶在旁边陪着听,还时不时和奶奶传授一些亲子阅读的经验;放学时,我把她们婆孙俩留下来,我主动向奶奶汇报孩子在园的表现,对她的进步说得最仔细;在群里布置亲子阅读的绘本,嘱咐奶奶回家后陪孩子阅读,然后来园给孩子们讲,在我的关注下,奶奶也很快进入到亲子阅读的氛围中来了,还主动把自己在图书馆借阅的书带到幼儿园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好几次都自告奋勇地上台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我把这些视频传在网上,果然家长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从最初的害怕胆怯,到现在的勇于上台,讲述清楚,从最初的孤僻少语到现在的开朗活泼,孩子笑了,家长也笑了。
四、案例评析:
在幼儿园,类似幼儿之间的小矛盾、小摩擦时有发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良也常有触及。如何正确处理好家园合作的关系,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家长要探寻与反思的。矛盾之所以发生,有其必然和偶然的原因,分析其中,我们可以看出:
1、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不良。
孩子之间发生了小摩擦,幼儿在第一时间不想告诉老师,事后当老师一再追问也不说是怎么回事,而是回家告诉家长寻求帮助,错过了最佳的教育契机。
2、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不良。
孩子们在幼儿园受到了欺侮,家长向老师了解情况,寻找老师解决,这是正常的。但老师与家长之间缺乏一种信任与有效的沟通,一点小事,就被家长揪住了辫子,进而与老师誓不两立,矛盾越演越烈。
3、孩子与同伴之间缺乏宽容与交往能力。
如何正确解决孩子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这不仅会影响孩子之间的友谊,成长,还可以成为教育的契机,这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注意的:
(1)创设宽松、温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诉说。《纲要》与《指南》中提出,这种情况的发生,家园关系、家教方式的不当,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鼓励家长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代替惩罚、鼓励孩子与老师同伴、长辈合作等理想的日常评价方法,正确的评价幼儿的行为。
(2)建立理解、互助的家园关系赢得家长的理解。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育儿方法,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教方式,争取家长的理解,特别是孩子之间发生矛盾要正确对待。
(3)培养合作、宽容的同伴之情,让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同伴之间发生了小摩擦,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幼儿之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平时的活动当中我们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理解决问题的影响,安抚孩子心灵。所有孩子的心灵是天真的、纯洁的,教师要多用心,多理解他们的一些过激行为,对于受到伤害的孩子,我们都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区别对待他们,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选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切不可一点带面。
让宽容拉紧孩子们的手、让理解握紧家长们的手,让信任拉近紧张的家园关系,面对突好其来的问题与矛盾时,大家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努力,多一份信心,相信家园合作会是一片新天地,就如常言所说---------理解万岁。我想用一句话来描述今非昔比的家园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第三篇:家教指导案例
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
中市街幼儿园凌瑗
家教案例:幼儿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的家教指导
指导对象:越越的家长
指导时间:2013、3、1
3指导地点:越越的家
面临的问题:
事件一:
图书角里,越越和晨晨为争夺一本图书相持不下,一个皱着眉,一个鼓着嘴,谁也不让谁。很快有人“请”来了老师。老师说:“一本书,两个人都想看,怎么办?”越越和晨晨都气鼓鼓的,不吭声。一旁早有人抢着回答:“一起看!”老师笑着说:“嗯,好办法!”于是,晨晨放下了书,说:“给你看吧。”越越拿过书,说:“本来就是我先拿到的。”„„ 事件二:
这天,从室外活动回来,孩子们各自搬小椅子到坐位上去,越越和佳佳的手同时放上了一只椅子。越越说:“是我先拿到的,是我的。”佳佳说:“不对不对,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谁也不让谁。这时,越越说:“妈妈说大的要让小的。我是弟弟,你长得比我高是哥哥,你要让我。”„„
状况分析:
1、越越虽然是一个大班幼儿,但是在交往方面依旧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他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的考虑往往是与自我优先、自我享乐联系起来的,在和同伴的相处中还是首先会考虑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争抢”就成为了他们达到目标的最直接的方式。
2、越越妈妈日常所作的一些不十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他建立起“大的让小的”的道德认识,进而转化为了他不让座的理由。对于幼儿来说,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处理矛盾的方法,并不是同伴间交往的最佳方式,因此对于幼儿的交往行为的发展是不利的。
3、家长三代人一起生活,祖辈的宠爱使孩子变得更加自我中心,在交往中呈现出小霸王的状态。
预期的目标:
1、帮助幼儿逐步地改掉“争抢”的不良行为,能友好地与同伴交往。
2、掌握一些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前的准备:
1、查找相关的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
2、和越越家长联系,预约好家访的时间
概要介绍及精彩部分介绍:
活动一:交流谈话,改变观念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发现孩子行为的背后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选择来到孩子的家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家长了解:
一、良好交往能力与幼儿终身发展之间关系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真正地独立面对未来的生活。
二、良好交往能力的养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长担负着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重任。而幼儿交往能力差很大程度上与成人的溺爱,过度的保护有关。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并参与到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去。
通过这次的交流谈话,我们明显的感到,越越的家长开始重视起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并且开始积极地和老师交流,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们的家教指导初见成效。
活动二:解惑答疑,分享方法,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到底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呢?为此,为了解决家长的困惑,我们也向家长介绍了一些培养的好方法。
一、互动谈话,明辨是非
当孩子出现“争抢”等不良的交往行为时,家长可以及时地与其谈话,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帮助他学习明辨是非。
(二)趣味故事,转变行为
给幼儿讲述有关的童话故事:《蚂蚁搬家》、《拔萝卜》、《三只羊》等,用作品中生动、鲜活的正面人物教育幼儿要互助互爱。让幼儿明确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习和同伴友好相处,学习团结合作。
(三)快乐游戏,学习交往方法
拓展游戏空间,丰富游戏材料,并有意识创设一些游戏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进而学习一些良好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四)鼓励表杨,榜样引领
看到孩子进步,就及时表杨,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鼓励孩子继续进步。此外,作为成人,我们也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以正面的榜样引领。
(五)同伴互助,友好交往
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和同龄孩子交流和交往,鼓励同伴之间互帮互助,互相谦让,让幼儿感受到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获得快乐的道理。让同伴间建立起浓浓的感情,让孩子懂得同伴间友好交往的重要。
三、家园合作,实践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钩的情况下,教育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我们指导家长,展开了实践的尝试。
第一个月:
1、观察孩子“争抢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原因,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
2、和孩子谈话,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容易产生的不良后果。
3、鼓励和表扬会谦让和协商的孩子,给孩子一些正面的暗示。
第二个月:
1、多和老师交流,学习幼儿良好交往行为的培养的方法。
2、购买一些和朋友有关的故事书,让孩子听听讲讲朋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家里开展一些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些合作和协商的机会,掌握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4、观察幼儿的行为,看到幼儿好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其进步。
第三个月:
1、解惑答疑,继续请老师出谋划策,为幼儿提供一些交往的机会,并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学习榜样。
2、多创设一些外出机会,借助同伴的影响,让幼儿听听看看其他同伴的交往,通过比较,明确自己该怎么做。
3、开展“今天你真棒”记录活动,让孩子每天记录自己的好行为,强化孩子好的交往行为。
活动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越越不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大方了。他也会从家里带来图书、玩具等,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和小朋友之间的争执、争抢也明显的减少了。但是偶尔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同伴产生一些小争吵,但是,很快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解
决矛盾。由此可见,对孩子交往行为的培养方法是得当的,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一些良好交往行为的形成的。但是良好交往行为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继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活动反思与总结: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相处的必要前提,是人今后在社会生存的重要手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相当重要。正如著 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不是在一个活动中或一朝一夕中养成的,它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乃至整个学习生活,更关系到孩子的家庭生活。因此,我们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积极地指导家长,家园合作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在和同伴友好的交往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从小播种下良好交往的种子,将会获得百分百命运的收获。今天,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指导家长,注重孩子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相信:明天养成良好交往能力的孩子将终身受益,积极指导的家长也将收获感谢!
第四篇:家教指导案例
小学生家里时间的合理安排
背景:
孩子马上要入小学,上一年级了,不少孩子做事拖拉,计划性差。对此,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计划做事甚为担心。为了家长的需要,我们班举办了一次妈妈沙龙活动。活动旨在让妈妈们提出困惑、集体商量、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为目的,增强家长的时间观念,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
案例:
一、主持者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及活动流程
主持者:今天请家长们来,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孩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拖拉,做事没有计划性的问题,请大家来说说自己的观点,以及商量出一个在家里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一个计划。
二、将妈妈们分成三组,以组交流,得出商量的结果
1、主要交流的内容是:
*晚上的时间应如何来安排?
*早上时间比较紧,怎样合理安排,上学才不会迟到?
2、主持者以一位小学生妈妈的身份谈出自己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三、交流商量的结果
主持者将家长们交流的内容做好板书,最终大家一致同意这样的安排较合理,可以尝试。
晚上时间安排:
1、孩子回家先做作业,吃好晚饭继续作作业。
2、做好作业可以看半个小时的电视,课外读物,画画等做幼儿喜欢的事情。
3、每天保证8点30分准时睡觉。
早上的时间安排:
1、每天6点30分准时起床,做好洗漱工作,整理书包工作。
2、7点15分左右吃早饭。
3、7点40分左右上学去。
反思: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改革,需要家长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次活动结束后,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沙龙活动非常好,能抓住他们当下最困惑的问题并且帮助解析,为家长所急,解决大家当下最关心的问题,为家长办实事。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开展。
第五篇:家教指导案例
家教指导案例
——戚浩和爷爷的转变
大5 王微
背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种现象,孩子是家中的宝贝,祖辈宠爱导致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行为习惯欠缺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现就本班幼儿个案分析谈几点认识:
我班的戚浩小朋友就是这样一位幼儿: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一直以来由爷爷、奶奶领养,缺乏父母的爱。从而养成顽皮好动、攻击性强,他喜欢找同伴一起活动,却又不善于与人相处、合作,还喜欢做一些让大家都非常棘手的事。在班里总会因为他让我们耽误很多时间来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这让我很苦恼,针对这个问题,我对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案例一:
午睡前,老师请小朋友排队去上厕所,他也去了,池亦何因拥挤不小心推了 他一下,他转过身就把池亦何及后面的两位小朋友都推到了,小朋友来告状戚浩又推人了,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先推我的”。池亦何立刻说:“我给他说对不起了。”我对他说:“小朋友都看见了,池亦何是不小心碰到你的,而且,他也给你道歉了,你可以说声没关系多好呀,为什么还要去推别人呢?”我生气地看着他,可他低着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
反思:听着戚浩理直气壮的话,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并没有认可我的话,只是出于对老师的敬畏,没有反驳我。看着戚浩,我想,我平时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与同伴友好相处,看来,是失败了,戚浩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的错,他的行为带有攻击性,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点损害时,他便采用报复行为。我试问我自己:我们的教育那点出错了?忽然间我发现,平时我们只注重视说服教育,告诉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忽略了一个问题,让幼儿把知与行联系起来,说得和做得要一致,不然孩子满口答应,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中,同样是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导致幼儿只会说什么和小朋友团结友爱、友好相处、互相谦让,而真正遇到问题时就不像说的那样了,还是自己了利益更重要。
针对戚浩的这种情况,我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戚浩在幼儿园的表现,并给他们好的建议,提醒家长不要溺爱孩子。刚开始,他的爷爷却有些不以为然,说:“小孩子打架嘛,很正常呀,平时戚浩常回家说某某某打我了。老师你也不用太大惊小怪的了,而且,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太软弱就会被人欺负的。”我心里也有些不悦,怎么有这样的家长。结果,这次谈话不欢而散。反思:戚浩为什么会这样呢?与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父母的离异,给孩子带来心里创伤。爷爷奶奶看到孩子就有一种补偿的心理,再加上他们在生活中的感悟认为“人弱被人欺,马弱被人骑”错误的教育思想,教育孩子时往往情感战胜理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还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别人欺负你,你必须还手。所以这类孩子“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而且带有很强的攻击性。案例二:
户外活动玩大型玩具时,戚浩和钱君彦发生了矛盾。小朋友跑来告状,老师戚浩被钱君彦推倒了,一会儿,戚浩哭着跑来对我说:“王老师,钱君彦打我了!”我一看,还真是头上还有个小青包呢。原来,滑滑梯时,排在钱君彦后面的戚浩不耐烦地用脚蹬了钱君彦,于是钱君彦便推了戚浩,头撞到了玩具壁上,结果碰了个小青包。我不禁有些失笑,今天总算是遇到对手了。由此看来,幼儿园像戚浩这样的小孩子还不少呢。我摸摸他的头,对他说:“痛吗?戚浩哽咽地说:“嗯,痛的。”我灵机一动,这正好是教育戚浩的一个契机。我对他说:“看吧,今天的钱君彦就是昨天的你,你也感觉到被人打很疼,老师会批评他的。不过,别人打你都很疼,你打了别人,别人也会很疼的,对吗?”戚浩想了想,低下了头。
离园时,我抓住这个契机与戚浩的爷爷进行了谈话。他的爷爷看见孩子头上的青包,心痛得不得了,气冲冲地质问我:“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老师,孩子怎么弄坏了?你们一定要给我负这个责任,是谁打我们家弟弟的?我要找他们家长评理去,太不象话了!”当听完我给她讲了事情的经过之后,我又反过来问她:”你也觉得钱君彦不对,是吗?我也觉得钱君彦做得不对,但是为什么平时戚浩打了小朋友你们就觉得无所谓呢?钱君彦做得不对,我们肯定会教育的,但是,就是因为平时戚浩爱动手,所以,才会发生今天的事呀,戚浩以这种方式和别人交往,是会吃很多亏的。孩子以后毕竟会离开父母的保护,会融入到社会当中与人相处,因此他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如果从小不纠正他的坏习惯,对他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的这些话让戚浩的爷爷发了好一会呆,然后拉着我的手说:“王老师,其实我也知道戚浩有许多坏毛病,我们只想着不让我家弟弟被人欺负,今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我们一定配合老师好好教育孩子,只要对戚浩有好处,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的启示:
1、幼儿园像戚浩这种孩子每个班都有,具有普遍性,而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讲礼貌、守纪律、诚实、谦让、爱护环境等良好的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对幼儿的教育是全面的、综合的,而不是单
一、简单的。
2、家园沟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教师以真诚和耐心来搭建沟通的桥梁,加强家园沟通。在家园沟通的同时让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幼儿园的工作有了家长的配合、支持,工作开展起来才更加顺利、完善。幼儿园的教育要做到随时与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点点滴滴,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
3、孩子的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也不能单靠
一、两次的活动就能够立杆见影,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家长、教师、社会,是教育的金三角,三者的关系密不不分,三者又相互作用。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