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时间:2019-05-13 22: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

第一篇: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

《定**》教学案例

《定**》是选自《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十八课中的第一首词,这首词词文质兼美,音韵通畅,感情真挚,客观见证了苏轼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悠闲、乐观自信的心境。但是,根据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是国学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教材使用时,灵活处理教材,采取以同词牌名为主题的教材主线,构建以苏轼的《定**》为主轴,以欧阳炯《定**》为辅助,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引权威解读以晓其源,插时代背景以入其情,拓同类词体以悟其法,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构建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象到意象的发展阶层。

根据词文的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定**”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定**”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定**”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在这首词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入。用王菲的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初步介绍苏轼的文学地位。

二、读文晓韵。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在初读正音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节奏,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词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诵读中感受词文的声韵之美。

三、读词会意。借助词文的背景穿插,引导学生抓住词文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词人雨中漫步中,我们看到了,听到的景和物进行联想、想象,在有序的联想中构建词意中所描述的画面,走进词人的内心,读懂词人的心境。从而实现读词会意、品词察情。

四、察文识律。根据《定**》的词牌解说,指导学生数数这首词的字数和句数,发现词文的句式特点,找出“定**”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定**”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五、仿文填词。选择另一首同一词牌名的词文,引导学生根据词的大意,依照“定**”的格律仿写欧阳炯的“定**”,让学生在拓展的练笔中实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整合,同时培养学生读与写的结合。

教学片段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那首歌是哪位词人写得词吗?

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清朝张鹏翮曾就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幅对联是对苏轼、苏辙、苏洵,尤其是对苏轼的高度评价,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也就是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苏轼的一首词—《定**》。二.读文晓韵。1.初读正音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齐读课题。预备,读(定** 宋 苏轼)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做到声音洪亮、饱满,开始吧!(s自由读词)(约定)

师:①.谁来给大家读一读?(s个别读)T评:这位同学咬字准确

②.来,我们大家齐读一遍。2.划分节奏,掌握轻重

读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重词句之间停顿和音调变化,轻重缓急。在古诗词中,分平、仄声,平声也就是声调的第一、二声,仄声就是声调的第三、四声;在朗读诗词中常用的方法是“平长仄短”。平声读得轻而缓,仄声读得重而急。先仔细听老师读,听听我在哪儿停顿了,哪些字读得重而急,哪些字读得轻而缓。师范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生:分别在“莫听、穿林、何妨、吟啸”后面停顿了。“莫、打、叶、啸、且”是仄声,要读得重而急,其他是平声,要读得轻而缓。

师:嗯,听得非常仔细,那按着老师说的方法你来读一遍。生读

师:很好,那么你带着你们小组一齐来读一读。师:那么现在带着这种方法,划一划词文的节奏,平仄声。用“/”表示停顿,“_”“|”表示平仄声字,并在同桌之间读一读。(约定)师:(出示PPT)老师想请两个人来读一读,谁愿意试一试?生读--生评价(同桌读)。师:现在老师想请1、2、3组上片4、5、6组读下片。

3、读词入韵

无韵不成词,在你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老师感受到音韵回旋之美,这是为什么呢?先听老师读这首词的词尾,听听有什么特点? 打叶声 吹酒醒 且徐行 微冷 轻胜马 却相迎 谁怕 萧瑟处 任平生 归去

也无晴 生:最后一个字都是读得又重又长。

师评:你听得真仔细,为什么要读得又重又长呢?这就是今天老师要告诉你的,这些字就是这首词的韵脚。而这首词比较特别,上片,押的是三平韵、二仄韵;下片,押的是,四仄韵,二平韵。让我们加重声调,略加延长,感受一下音韵回旋之美。预备读。(生读)

三.读词会意。

词虽短却可以叙事、抒情。《定**》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十分忿懑,但他却始终能以豁达的心态淡然处之。这首《定**》就抒发了苏轼当时悠闲、豁达、乐观自信的心境。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词文和下面的译解。导读,领略一下苏轼笔下的雨中漫步图,身临词境,跟着词人的脚步一起漫步雨中,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可以同桌之间交流。(约定)

师:跟着词人的脚步漫步雨中,我们这是要走向哪里呢? 生:回家

师:从词文中哪里看出来,我们这是要回家的呢? 师: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板书:归去)

师:在“归去”的途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穿林、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斜阳;听到了:打叶声、吟啸)板书 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雨,词人是什么心态的呢?用词文中的句子 生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板书:谁怕)

师:谁怕?那他不怕什么呢?

生3:烟雨、萧瑟、微冷、料峭 板书

师:此时此刻,浮现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 生汇报

师:是啊,此时此刻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披着蓑衣,在雨中缓缓行走,那么词人是以一种什么心态漫步雨中的呢? 生1:“轻松”

师:词文中哪里体现了词人“轻松”的心态? 生1:“竹杖芒鞋轻胜马„„” 生2:“豁达”

师:词文中哪里体现了词人“豁达”的心态? 生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生3:“乐观自信”

师:词文中哪里体现了词人“乐观自信”的心态? 生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听着雨声,拄着拐杖,穿着芒鞋,披着蓑衣,在雨中徐徐前行,这本是一种艰辛的人生,可他却这样激励自己(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啊,他走的那么潇洒,那么悠闲,让人不由的敬佩他这种人生态度跟着他一起长叹道(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词人在面对风雨时时那么的豁达、悠闲、乐观自信,那么面对雨后的阳光,词人有没有欣喜若狂呢?

上片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词人雨中漫步的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淡然、悠闲、豁达的词人,那么雨停后,我们又将看到一位怎样的词人呢?现在大家一齐读一遍词的下片。师:此时的词人面对雨后的阳光有没有欣喜若狂呢?(没有)

师:词文中哪里体现了词人并没有因为雨后的阳光而欣喜若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来,让你同桌和你一起合作,读读这句词,读出词人的那份淡然。(生读)师:是啊,回首整首词,词人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风雨而担惊受怕,词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是淡然地对着随行的人说道(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面对雨后的阳光也没有欣喜若狂而是轻叹道(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词人是让人敬佩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齐读一遍吧。

师:现在呢,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老师读红色字体,你们读黑色字体的字吧,让我们一起读出词人的那份豁达,那份淡然吧!

师:整首词仅仅在描写词人在遭遇自然界风雨时要乐观自信、豁达吗?词人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词人也告诉我们勇敢面对人生的风雨要乐观自信。

师:是啊,整首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苏轼不管在遭遇自然界风雨还是人生风雨时都是那么豁达、悠闲、淡然,从中你们得到什么启示?那么如果你们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风雨、困难会如何做呢?(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先独立写在微卡上,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察文识律

1、一首《定**》流露出词人面对风雨时那份豁达、乐观自信的心境。《定**》是一个词牌名,词牌名并不是词的标题,它只是确定了词的格式。那什么格式才是“定**”词牌呢?仔细观察屏幕中的词文,除了,押韵,你还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师提示:这首词共几句,每句几个字,共多少个字 生汇报

师评: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细心!

2、师小结:词分成两段,前一部分叫“上片”或“上阕”;后一部分叫“下片”或“下阕”,这样的格式我们称之为“双调”。全词共11句,62个字,词采用“77727,727727”的句式。

也就是说:双调,上片押三平韵、二仄韵,下片押四仄韵、二平韵,采用“77727,727727”句式,所有按这种格式来写得词,就是“定**”。

五、仿文填词

宋朝欧阳炯也写过一首《定**》,今天,就请同学们也当一回小词人,运用所学的知识,试着把欧阳炯的这首《定**》填写完整。(发稿纸,独立或小组合作尝试仿写)师小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六、板书呈现

定**

宋 苏轼

打叶声 吟啸

吟啸 烟雨

穿林 归去 谁怕? 微冷

竹杖芒鞋蓑衣 萧瑟

烟雨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的感慨:“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我走完了整个教学环节,但是在教师范读中,由于有点小紧张,我并没有起到真正的范读作用,这就是本节国学中最大的一个遗憾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未来的教学之路还很长,我会抓紧每个磨练的机会,多听好课,多学理论,多向前辈请教,多和同辈讨论,争取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更好地进步。

第二篇:国学经典教学案例

入则孝 出则弟【引言】 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学习国学经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开展了对国学经典《弟子规》的学习。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那么他们在享受无尽父爱母爱时,是否也能关注父母,孝敬父母呢?针对于这一情况我班特开展了本次“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希望通过本次的班会,让同学们知道在新时代我们应将孝敬父母上升到一种人性的高度,将口头表达延伸到实际行动,并以此为开端把学校、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案例】开场白:男女主持人(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三(2)班“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男主持人:我们生长在充满阳光和鲜花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接下来请欣赏表演:(四名同学上场,扮演四只小蜜蜂;全班同学扮小动物)小蜜蜂:我是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触触触!触触触!(齐说)今天呀,我们要去森林动物学校,小动物们正在表演《弟子规》呢,我们要去学一学。小动物们齐说:蜜蜂,蜜蜂,快,快,快,我们的主题班会开始啦!小动物们齐诵: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女主持人:真好听,真好听,快快说,这是啥意思?小动物们齐说:啊,连这个都不知道呀,让我们班的才子告诉你们吧。才子:这是《弟子规》的总序,告诉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和别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其次如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小动物们齐诵: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男主持人: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爱爸爸妈妈呢?女主持人: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做的吧!(表演:《小乌鸦爱妈妈》)男主持人:在听了同学们动听的歌声之后,我们知道了动物都如此的孝敬父母,那我们做人也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女主持人:是啊!你的理解可真深刻。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多好啊!我觉得应该再读一读。1男主持人:对,这首歌曲,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歌词的确值得我们读一读。齐读:(女主持人口令)路边开放野菊花,飞来一只小乌鸦,不吵闹呀不玩耍呀,急急忙忙转回家。它的妈妈年纪大,躺在家里飞不动,小乌鸦呀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多可爱的小乌鸦,多懂事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呀,妈妈把它养育大。妈妈把它养育大。女主持人:小乌鸦,小乌鸦,捉只虫子给妈妈。我要学习小乌鸦,爱爸爸,爱妈妈,做个孝顺的好娃娃。男主持人:在爱爸爸妈妈这方面,小乌鸦做的可真好,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女主持人:这个呀!还是让《弟子规》来告诉你吧。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女主持人:怎么样,《弟子规》里说的够详细的吧!它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孝顺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男主持人:难怪老师总是教育我们“百善孝为先”,看来,孝敬父母的真是一件大事啊!女主持人:那当然了,想想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付出了多少的辛苦,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怎能不爱自己的父母呢!男主持人:其实我们不仅心里想着要爱爸爸妈妈,更应该在行动上表示出来。女主持人:那么就让同学们将这次“学弟子规,孝敬父母”实践活动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吧!男主持人:下面有请我们的班主任夏老师来带领同学们展示活动成果。大家掌声欢迎。“学弟子规,孝敬父母”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1.一周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去查字典,查“孝”怎么写,什么意思?那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你的“孝”字吧!2 2.同学们的“孝”写的可真漂亮,真可谓是色彩缤纷,五花八门,那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3.那么身为小学生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体会,你的做法。(生读体会,做法)4.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到你们真是一群新时代的小孝子,你们都能从实际行动出发,去孝敬父母,真是一群好孩子。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个孝子是谁吧? 看看这是谁?(大屏幕出示学生们在为父母洗袜子的图片,让学生们猜他是谁?然后让图片中的同学谈体会)你在为父母洗袜子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 5.为了保证此次活动的真实性和教育性,我们还邀请了家长们参与到此次活动过程之中,通过的家长们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将在全班选出“最孝星”。下面就让我们先来反馈一下家长调查问卷的情况吧!(大屏幕出示统计结果)6.颁奖仪式 第一名获奖同学上台:老师献颁奖词 第二名获奖同学上台:老师读该同学先进事迹 第三名获奖同学上台:学生发表获奖感言(父母写的话)这几名同学就是我班的“最孝星”,他们今天成为我们的榜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其他同学能够向他们学习,孝敬父母,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班会延续: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5 月 8 日就是母亲节了,今天,我们在这里就为我们的妈妈亲手准备一份礼物,等到母亲节的时候,亲手送给我们的妈妈,好不好!(生动手,做项链,师放音乐)同学们,就让我们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将一份深深地祝福,将一份美好的祝愿编制在你的礼物中,作为对妈妈不辞辛劳照顾你的回报吧!好了,就到这吧!相信同学们都已将深深地祝福、美好的祝愿融入这小小的礼物之中了,请同学们一定将这份真诚的礼物收好,亲手给妈妈带上。现在有请我们的主持人回到台上。男主持人:同学们,通过此次班会,相信大家一定收获很多吧!3女主持人:大家也一定都知道了如何去孝敬父母吧!男主持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希望大家都能谨记《弟子规》对我们的教导。女主持人:希望同学们都以《弟子规》来严格要求自己。下面就让我们重温《弟子规》,来结束我们的这次班会吧!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男女主持人(合):我宣布,沈抚新城实验学校小学部 三(2)班,《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反思】学校作为孩子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是孩子德育教育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创造氛围,大力提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孝敬父母”纳入对学生整体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能体会父母的含辛茹苦懂得孝敬父母,用行动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参考资料】

1、《弟子规》——入则孝 出则弟

2、《国学教师教学用书》

3、《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读本》

4、《国学经典与教育读书笔记 》 45

第三篇:《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鉴赏唐宋诗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感受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

苏轼。

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

放录音

三、朗读指导(见课件)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五、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

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

(同学可以齐背)

不是。同学举点例子。如: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七、个性阅读

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

是或不是。

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八、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

九、反馈达标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十、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作业: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第四篇:《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定**》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必修1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本课之前又学过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以及苏轼本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苏轼本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已有初步感受。但对词的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策略】

通过听读和朗读来感受该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通过问题探究来体会该词所饱含的思想情感以及词人旷达的胸襟。【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2、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苏轼那首需要关东大汉执铜板铁琶放能演唱的“大江东去,浪淘尽”领略了苏轼的豪放。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仅有他的豪放,还有他的顽强,用同学们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当他被贬黄州时,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当他被贬惠州时,他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他被贬儋州时,他还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情怀使得他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仍然能够从容淡定,笑对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他的《定**》中一探究竟。(教师在导入完毕后向学生展示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方的图片。)

二、复习作者简介

因为在上一篇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已经对苏轼做过介绍,此处只做复习。(在电子白板上将苏轼简介呈现出来,并利用电子白板放大镜功能依次对以下用红色呈现的重点内容加以凸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以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法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

三、听读这首词

(播放《定**》的音频文件)提醒: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四、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点评。

五、文本欣赏

1、写作背景介绍,梳理行文思路。(在对行文思路进行梳理时,将小序内容:遇雨,同行狼狈,余独不觉,转晴纵式排列,用白板中的幕布功能逐一呈现)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2、文本梳理(在内容梳理完毕后利用白板的翻页功能对重点内容做回顾)上片:(“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3、问题探究(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将学生的答案重点写在白板上以供分析)有人认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是陶渊明式的“归隐”之意,词人被贬黄州日久,产生归隐想法。以上看法你认同吗?对此有什么感悟?

六、再次朗读这首词

七、作业布置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背诵这首词

八、教学反思

把过多时间花费在了对文本的翻译上,应该多启发学生领会该词哲理思想。

第五篇:《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主讲人:尹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苏轼抒发的旷达胸襟。

2、从词句入手,体会练字练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初中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二)教学活动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前先来认识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诗人,说他熟悉是因为我们学过很多他的诗文,说陌生是因为他生活在距离我们900多年前的一个时代,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些线索猜一猜他到底是谁。

学生分组,游戏展示(白板课件)。

2、研究文本,掌握内容

第一环节: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教师强调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3)音频示范朗读

(白板课间展示)

第二环节: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在小序中,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现苏轼遇雨时的心情?

明确:“不觉”

(2)那么,在疾风骤雨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老师已经将上片所有的词拆开,请同学们分为两组比赛找出所有能表现苏轼情感的词。

(白板课件展示)

明确:“何妨”“且”“吟啸”“莫听”“徐行”“轻”“任”“谁怕”

分析:“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告诉了我们面对人生风雨时,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

小结:上片:雨中的东坡——笑对风雨的达者

(3)雨过天晴,苏轼有何感触,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境界?

分析:“料峭”、“微冷”理解为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气候不定,隐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无论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回首向来萧瑟处”回首的是自己的曾经过往(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小结:下片:雨后的东坡——看淡风雨的智者

第四环节:结合词句,赏析技巧

1、找出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用暗喻的手法将自然界风雨比作人生中的遇到的磨难和挫折。

2、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结合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四、联想体验,品味心境

课堂上播放三首跟“风雨境界”有关的歌曲,轻同学们比较体会,哪一首营造的意境与苏轼的心境最为契合?

分析:这三首歌曲都跟“风雨”有关,但却传达着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首《冰雨》这首歌的情绪在凄风苦雨中显得悲观、抑郁、沉沦;

第二首《水手》这首歌宣泄情绪嘶声力竭,少了些沉稳与内蕴;

第三首《雨的印记》这首歌舒缓细腻,表现出一种沉静、洒脱的情趣。

五、总结概括,温馨寄语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他用自己的人生轨迹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人生之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宠辱不惊,人生再多的风雨,才能终将变成一片晴空。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国真《风雨兼程》

六、作业巩固,回归课本

假如苏轼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结合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为他写一段优美的颁奖词。

七、板书设计

定**

雨中的东坡——笑对风雨的达者

雨后的东坡——看淡风雨的智者

下载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定**教学设计

    此心安处是归乡 ---苏轼《定**》 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 高一五 时间 5月9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时 1课时提供者 杨露露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

    定**教学设计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公开课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词。 2.赏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

    定**教学反思

    《定**》教学反思 对一节课来说,合适的切入口是成功的基石。切入口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主要看适合不适合学生,适合不适合课文。我这节课的切入口是介绍苏轼一生的三个特点:......

    定**教学设计

    定** 苏轼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 运用并掌握诗词鉴赏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

    《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因《定**》篇幅短小,为加大课堂容量,除学习这首词外,教者还选取了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老......

    定**教学反思

    定**教学反思 篇一:定**>教学反思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教授苏轼的词,最重要的是在鉴赏的基础上理解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