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引入课题
师:课下同学们搜集了有关风筝的资料,咱们一起来交流。生: 阅读“资料袋”中的文字。
生: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师:贾平凹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一篇关于风筝的文章,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同学大声朗读课文,读通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好标记画下来。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 检查交流:
(一)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3)练习书写生字,教师随堂指导。
(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再回想一下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围绕风筝写了作者小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师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师:说得很清楚,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由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呢?(生回答)
师:在描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时,重点写了伙伴们心情的起伏变化。自由读课文,看看他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心情
生:读后汇报,师:归纳板书:快活、兴奋、着急、难过
三、学习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赶快读读文章的相关段落,用笔找一找表现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的句子。(学生自读文本)
师:谁找到了孩子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读一读。生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风筝是用细苇连接起来,并用纸糊起来的,如果你们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把这些风筝做好呢? 生:非常认真的把接口处都缠紧了,会非常仔细,不能出现一点不正确的地方;把它的框架做结实;给他画上五颜六色图案。。。
师: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精心)
师:你能给换一个词语代替精心这个词还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吗?(认真、用心、仔细)
师:此段中哪个词写出了孩子们快乐的心情?(生:依然快活)
师: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依然”换个词语吗?(仍然、仍旧、依旧)
师:除了依然快活,还有哪个词也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课件出示:憧憬、幸福鸟
师: “憧憬”是什么意思?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生:心中有着美好的愿望,就是 “憧憬”。
师: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生查词典,汇报,“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用“憧憬”说一句话。)师:孩子们憧憬什么呢? 生:希望风筝可以飞得高高的蓝天,希望风筝可以把他们的美好心愿带上蓝天。
师:所以课文中说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什么?(憧憬和希望)师:为什么我们精心做着风筝,把它叫着“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引读:“我们精心做着„„写在上面”。
生:
1、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2、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3、因为风筝给我们的梦想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就这样你们还快活?为什么?你能用上“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虽然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那里面有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憧憬。他们将亲手把自己做的风筝送上蓝天,让自己的名字飞上蓝天,让“做风筝”的快乐飞上蓝天,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师:我们念好哪几个词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出示:精心、充满、依然、快活、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心中的这些美好憧憬和希望,自己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感受我们做风筝的快乐。生:自己读;指名朗读,突出重点词。
师:是呀,我们的梦想、希望以及所有的祝福都寄托在这只风筝上,我们的心会随着它一起飞上辽阔的蓝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继续练读课文,重点读你特别喜欢的部分,下一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小伙伴们一起把风筝做好了,然后大家最想干什么?(放风筝)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生:我们非常兴奋、快乐、高兴、、、、、、生:从“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中的“快乐的喊叫,拼命的奔跑”等词语中体会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之情。
生:我还从“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
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这句话中 “从早晨玩到下午、歇不下来” 等词语体会到我们放风筝时的兴奋的心情。
师:看来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师:文章中还这样写:“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看来,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师:你用“翩翩飞舞”这个词形容过什么? 生:蝴蝶、雪花、树叶。
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生:快乐、憧憬、希望、自豪、幸福„„
师: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
生:再读。师: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
生:看,我的风筝多漂亮!它飞上天了!我们终于成功了!
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
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全班起立大喊。)
师: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师: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生:背诵《村居》
师: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
三、学习4——8自然段
师: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始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尽情的奔跑着。风筝也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停顿)我们的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
师: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 生:圈出“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①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②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师: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
师: 但是风筝是听不到我们的呼喊的,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
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生: ①为了一只我们亲手制作的风筝,我们——
②为了一只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的风筝,我们——
③为了一只曾经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风筝,我们—— 师:就是这样一只风筝,我们找了半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板书:垂头丧气)
师:正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时,忽然发现远处的水磨坊还没有找过,此时,你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地说: 我会()地说:“那儿找过了吗?”(板书:满怀希望)
师: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师: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在动笔写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呢?看:做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是“快活”的,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更是“快活”的,我们“拼命”地奔跑,风筝“翩翩飞舞”着;丢风筝、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是“着急”的、“伤心”的,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用前面这些词语,就可以表达出我们那时那刻的心情,要表达出这些心情,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词语和句子。师:那么,平时你还积累了哪些表达心情的词语呢?谁愿意说一说呢?
生:怒形于色 怒火中烧 兴高采烈 兴致勃勃 心烦意乱、、、、、、师:课件出示表示心情的词语。
师:下面,你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生: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师: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出示第一自然段。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吧!
第二篇:《纸船和风筝》教学片段实录
《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你们真能干,这么多带有生字宝宝的词语都会读了,如果把生字宝宝单独请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认识)师出示单个字: 莓
吵
受
坏 扎
抓
幸
福
松
祝
句 师: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生字)
师:这么多的生字宝宝要想把它们记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开始吧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识字方法,组长一边分配任务,一边交流汇总识字方法。教师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各小组在讨论的时候,都表现的很积极。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师:我们请开心小组来说一说。分类识记:
生1:我们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莓、吵、坏、松、祝”(生1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有些小组有补充,我们请智慧小组 生2:“抓”也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我们请希望小组
生3:我们组用换偏旁变新字的方法记住了 “莓、吵、坏、扎、福”。师:还有补充的吗?那好,谁还想说一说其他的方法。生4:我们组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记住了“福”。师: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个字?
生4:过年贴要在门上贴福字,我就认识这个字了。师:你真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生5:老师,我有补充。生活中识字还有“莓”,我在水果店买草莓的时候,我看到标签上写着“草莓”这两个字,我就记住“莓”了。师:你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6:我给大家猜个字谜“一位老公公靠着一棵树” 师:谁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7:是“松鼠”的“松”。师:对不对呀?(对)
师:我们来看“受”这个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哪个字特别像? 生:爱。
师:这两个字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呢?
生1: “受”下面是“又”,“爱”下面是“友”。师: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那就是“比一比”的方法。
师:孩子们你们用这么多的识字方法记住了这么多的字,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吧(师指字,学生读)【教学反思】
识字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充分展示学生自主识字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一举多得。既给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的意识,有主动发言权。小组长在交流识字方法的过程中把各种识字方法分配到组内每一位同学,让他们都有发言权的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中,为自己充分汇报做准备。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言,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方法多样化,学生们在此环节非常感兴趣,表现尤为积极,把自己总结的方法充分的展现在课堂上。
猜字谜环节,是交流识字方法中学生最喜欢的环节“一位老公公靠着一棵树”一下子,让孩子们产生了兴趣,积极的参与到猜字谜当中。但是学生们说字谜的个数的很少,没有把学生们的创作意识完全打开,需要平时多练习,多展示。另外,识字方法有些单一,例如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变新字、生活中识字是我们平时经常用的老方法了,我们应该出新,教会学生,甚至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更多的识字方法,例如“莓”这个字,草莓的“莓”,下面是“每”是这个字的读音,“莓”为什么是艹?和草、植物有关。很典型的形声字,以后要多用,方法要多样化,要出新。我也会多努力,让孩子们把枯燥识字,变为兴趣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第三篇:《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说丟腿、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突出体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赞美与钦佩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对文本已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我通过看学生的预习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从整体上读出刘老师的乐观、自信、顽强、爱生活、爱学生的品质。而作者是怎样把刘老师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则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于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就重点教在学生不会处,将长文短教。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品读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3、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通过评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后相互交流,进行思想的启迪碰撞,从而体会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精神。学法:以自读自悟,语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索。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心中的老师应该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 三只讲台
三寸舌 三寸笔 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 十载风
十载雨 十万栋梁
过渡:同学们,那苏叔阳心中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22《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从字里行间去看看苏叔阳是怎样通过这三件事来描写刘老师的。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笑说丢腿,一“笑”见神韵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描写说丢腿的这件事在第几段,刘老师从外貌上看,与众不同在哪里? 谁来说? 指名学生读。师:如果能将句子读流利那更好,谁再来读,这句话应这样读“靠一根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你再读 再次让这位学生读一读。
师:那这条腿怎么没的,为什么没的,我们不知道,那刘老师怎么告诉我们的? 师:谁来说? 指名读
师:好的,刘老师用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他丢腿的事情,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比较伤感的故事,但在刘老师眼里却不那么伤感的故事,谁愿意?我来请一个男生读一读。
指一名男生读读。
师:刘老师说了丟腿的过程,那你快看看刘老师在说这个故事时是怎样讲的?找到那个字 学生迅速找到笑字
师:他是笑着对我们说的,你从这个笑字,读懂了什么?你接着讲 生: 腿没了是个伤感的事,但他不愿把这伤感带给学生们,而以讲故事形式告诉学生,说明他对生活的乐观。师:真会想,我们鼓励一下他,再指名学生说。
生:本来丢了一条腿是不幸的,可他却能“笑”着说出来,可见他是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
师:你真会读书,还有谁想说?
生:他的腿丢了,深怕学生伤心,他用传说形式说出来,说明他的坚强,开朗,真的是笑对人生。
师:真不错,你读出了刘老师的乐观生活。板书:乐观生活 师:刘老师说完这个故事时同学们有什么样感受呢? 指名读,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重。师:谁可以比他读的更好
师配乐读:当刘老师讲完女娲造人这个故事时,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来什么,能不能从相关字,词中谈一谈。
生:“腾”起了笑声,说明刘老师刚才的话太有趣了,大家都被逗乐了,更看得出来他很乐观。
师:教室里“腾” 起了笑声,那“腾”字是怎样的呢? 生:“腾”字写出了笑声来得突然,道出了场面的热闹,师:其他同学呢?
生:“酸涩”是学生对刘老师很同情,理解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你看到了吗?同学们是“泛起”酸涩情感的,那你知道“泛起”是怎样的呢它与“冒出”“涌出”有何区别。
^学生无法解决,师:不知道没关系,我们小组在一起研究一下(给学生充足时间解决)我边巡视边引导他们可以利用工具书,还有联系上下文的形式。
生各小组代表汇报,感受出“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过渡:师:同学们,这是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啊!这就是细节描写,能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自由练习,再指名读。学生自由读文
指名读
师:我感受到你心中酸涩的情感了,还有谁想读? 再找一位学生读。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二)旋转板书,一“转”扣心弦
过渡:孩子们,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你们可想而知,当他站在讲台上讲课时,该多么的艰难啊!用我们刚才在说丢腿这件事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五段,教师巡视并及时与学生交流。
2、学生说说各自的读后感受
生:“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为我们讲课。”从“一站就站上好几个小时”虽然老师右腿没有了,但是他还坚持板书,说明老师很辛苦,更看出老师的坚强。师:你多会读书啊。生:我从“年过半百”
师:“年过半百”是多大年龄(学生说至少五十多岁)你接着说 生:可以看出刘老师特别的爱学生,对工作的认真 师:理解得深!说得好!同学们,这段话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字?
生:转。
师:课文中写用了几个“转”字?
生:5个。
师:课文中说刘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他用圆木撑地,跳跃板书,难不难?(生异口同声:难!)可他逢要板书时,仍要——
(课件出示,师生齐读)
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师:刘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呀!他只靠着自己的一条右腿,一天要站上好几个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不累?(生异口同声:累!)可他逢要板书时,仍要——
(再次投影出示上面的文字,师生动情齐读)
师:如果此时你就在刘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刘老师这样跳跃旋转,你最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此时你最想对刘老师说的话(学生挥笔疾书,教师指名表达)。生:我想帮老师写板书。师:孩子,你真好。
生:刘老师,您辛苦了,您可以歇歇再上课 师:你表达自己对老师最质朴的谢意,还有谁说? 生:刘老师,你对我们的爱,我们会永远记住的。
师:孩子们,你们真懂事,我们的刘老师,他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向孩子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所有知识,刘老师每一次的跳跃,都是用生命在舞蹈,带着这种情感读(课件出示第五段)
(三)喜放风筝,一“喊”抒真情
过渡:是啊!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苏叔阳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师配乐读第七段,那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刘老师一起去放风筝吧!默读课文第8、9两小节
看看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并在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我们来分享彼此的阅读收获好吗?
生:“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刘老师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是他坚持要自己放风筝,可见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没错!看出他很热爱生活。板书:热爱生活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刘老师放风筝的时候为什么要故意撒脱手呢?还有,当风筝飞跑时,他为什么不让我们管,而要自己去追呢?他可是个腿有残疾的人呀?
师:读书贵在有疑,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太了不起啦!请同学们都来想一想。(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生:他这是在挑战自我,说明他很自信。
生:第八节说他不像一个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下面这样写更能看出他有着孩子一样的精神与活力。
师:读书就应该像他这样贵在上挂下联。
生:他觉得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让我们以后要和他一样敢于面对自己,表现出顽强的生命。板书:顽强生命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段中有一串的动作词语吗?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他笑着,叫着,他在叫什么?你来叫
师:没找到,那你来叫,你这不是叫,谁再来叫? 再次指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叫。
师:会学习的人!你不光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关注了表达方法。谁来说说?学生说到语言、动作、表情描写。
师:对,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很细致。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将刘老师的自信、乐观、坚强描绘得形象、逼真,在平常的写作中我们也应该运用作者的写法
过渡:那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这一只只的风筝吗?
生:理想的风筝就是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他要超越正常人,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翱翔。
师:正确。同学们再思考,刘老师为什么带领他的学生放飞风筝?
生:他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飞翔。
师:是呀!正是刘老师的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缺陷,追求他自己心中的梦想,热爱生活,这就是刘老师心中的(学生接着读题)
三、品味心声,放飞情感
师:一晃30年过去了,当年的苏叔阳如今已满头白发(出示苏叔阳照片)但在他的内心依然留存的是对刘老师不尽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指名学生接着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对刘老师思念的句子(配乐师生读)
过渡:30年过去了,在苏叔阳的心中仍然怀存的是对刘老师的思念。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你来读(学生读)师:你也来读(学生读)
师:多么无穷的省略号啊!你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 生:思念他风趣幽默的语言 生:思念他震人心弦的板书 师:还有呢?
生:思念他追赶线端的身影,更思念他敢于挑战自我,热爱生活,对自己充满希望的心。师:你们说的真好。
过渡: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至于在大波折面前,他依然坚强的生活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教师配乐读 他一生经历坎坷,“文革”期间曾遭受非人迫害,被关进牛棚,很多人以悲壮的方式结束生命,可他没有。1994年4月,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0年新年的时候,发现癌细胞转移,之后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抗癌14年,先后多次手术,其间却完成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了七、八本书。
苏叔阳七十多岁时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师:在苏叔阳心中,永远怀恋的就是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引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正是刘老师的乐观自信坚强,默默的支撑着苏叔阳,所以,每当春天来临时,当天空上翱翔起一只又一只风筝时,苏叔阳心中不由自主的呼喊起来--再次引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四、当堂检测,拓展积累
师:同学们,刚刚课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那请你选择一种细节描写去描述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可以是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等描写)
学生自由写一写,再师生共同交流并在班级展示 过渡:老师有几句名言想要送给大家。
拓展积累名言:(师生共读)
1、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3、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
总结:今天,刘老师带我们一起放飞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课下,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背一背。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从字、词、句中去感悟、去理解),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乐观生活
热爱生活
顽强生命
第四篇: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导入 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
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
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虐待 笑柄 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下?
生:就是小时候他的小兄弟特别喜欢放风筝,但他却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后,很生气,然后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能不能在简单点呢?谁做了什么事? 生:我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
3、我破坏了小兄弟风筝。这就是**说的“精神的虐杀”。那我们刚刚分析字词的时候讲过了,“虐杀”什么意思啊? 生:虐待人致死,拆开来看虐待、抹杀、、好,那当年,我又是如何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部分。
1、在第二段的开头部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额看出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生:弟弟----喜欢。“我”-----嫌恶。
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 所以我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但弟弟却非常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找出来读一读。
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动作、神态的描写
这里对人物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呀?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痴迷渴望风筝对吧。
2、那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大家用笔画出来 生:“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对,你看,即刻这两个字,他全完没有给小兄弟任何挽留的余地,没有片刻的考虑,就毁坏了他辛苦制作风筝。而且这里面有几个动词。那几个? 生:伸手,折断,掷,踏。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的行为怎样啊? 生:暴力、3、行为十分暴力,面对哥哥的这种行为,弟弟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绝望
无助、绝望。绝望这个词我们经常看到,你们觉得绝望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
生:应该是对一件很想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说这对一个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虽然文中哥哥傲然走出没有留心弟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弟弟的反应。也许是暗自啜泣,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我作为一个精神虐杀者,毁坏的仅仅是弟弟的风筝吗? 生:不是,还有希望。
毁灭的是希望,甚至是弟弟当时的童心。
刚刚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脉络,将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
请一位同学来回顾一下,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但当时我却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管的对。觉得完全的胜利。但是在二十年后呢?作者还这样觉得吗?那接着我们继续来看文中第三部分内容。
1、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C
生:鲁迅先生读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PM.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u*”t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怎么会说出的?)<0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
那说明这时候作者已经幡然醒悟,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对吧。那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沉重
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大家想想看铅块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很重,而在这里作者将铅块比喻成铅块,说明他当时应该是十分后悔的。
那么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生:去讨他的宽恕。
一开始就想到这个方法吗? 生:一开始是想送他风筝
想送他风筝,重拾童年乐趣,但大家觉得有可能吗? 生:没有
对,因为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所以我只能去讨他的宽恕,希望弟弟能告诉我:他不怪我。那么我成功了吗? 生:没有。为什么?
生:因为他已经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u`4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师:大家觉得此时我是希望弟弟记得这件事还是忘了。(讨论)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我们知道因为以前我用错误的方法把弟弟的童心扼杀了,那如果弟弟已经全然忘记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弟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被我影响了,精神已经麻木了,那他会不会也会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虐杀者呢?想到这里我是不是应该感到更加的沉重啊,第四部分分析
所以接下来写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啊?看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生:悲哀 只是悲哀吗?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
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无可把握?
我们先一起把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感情的齐读一下。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那其实这寒威冷气实际上是指什么? 生:心中的哀伤。
弟弟作为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记,处在一种麻木状态,那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的社会多不多人像弟弟一样? 生:多
对,当我想到这么多的都像弟弟一样孩子,这种情况我有没有办法挽回呢? 所以,作者才说这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一种无奈。
我想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大家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不是鲁迅所处的那个沉闷的社会。相对而言,至少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幼时的封建思想影响下,错误地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而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也不准我们上网打游戏,难道这也是“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谈谈对父母和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
第五篇:特级教师 风筝 实录(范文)
特级教师课堂:追寻《风筝》翩翩起舞的快乐
——人教版三上《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两课时)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特级教师 朱 瑛
一、激趣导入,引发期待
1.师:朱老师先来考考你们:板书:“鸢”认识这个字吗? 生:我认识,这个字读“yuān”。
师:你真了不起,连“鸢”都认识,太厉害了。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一次看报纸的时候,遇到这个字,当时不认识,就问爸爸,是爸爸告诉我的。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在看报纸中学习识字。2.师:再来考考你们(出示:《村居》清 高鼎),谁会背?(见无生应答)不会背没关系,(出示全诗:《村居》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谁会读?(指名读、齐读后)这首诗里的“纸鸢”说的就是“风筝”。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风筝,来,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筝”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过去人们做风筝一般用竹片做骨架,所以“筝”是“竹”字头,写“筝”字时,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这样风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读题。《风筝》(人教版三上)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课文的第一句是这样写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引出快乐
①出示: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②指名读、齐读 ③师:“最大的快乐”就是——
生:非常快乐,快乐到了极点,快乐到不能再快乐了,快乐得无法形容„„ 师:来!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这种快乐。(读后)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做风筝、放风筝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生:我们这群孩子是怎么做风筝、放风筝的? „„
④师:请打开课本38页,带着你的好奇,带着你的疑问,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每个同学至少读两遍,读完后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评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根据句子质疑,因范围集中,难度较小,针对性强,而易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阅读期待。】 2.学习字词,理清脉络
①出示:做 精心 希望;放 拼命 奔跑;找 垂头丧气 磨坊
②师:老师这里有三组词语,讲的是作者心情的变化,先自由地读一读。③指名读,齐读。④师:第一组词语说的是作者()时候的心情?第二组呢?第三组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⑤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记叙的,谁告诉大家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默地读,用心地想,看看哪几个自然写的是做风筝?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放风筝?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找风筝?
师:像这样,几个自然段都是写一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就把它归为一个大段,这叫意义段。(板书:意义段)
⑥师: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几个意义段?好,拿起笔,在每一大段的结尾划上“//”。看,(屏示范例)像这就表示1—2为第一段,3—4为第二段,5—8为第三段,标 1 好了吗?
【评析:虽说课改前逢课必练的“给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做法过了头,但课改后对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的刻意淡化,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造成了矫枉过正。我认为:分段、概括段意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读懂一篇文章,从细处看,是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从大处看,就是要知道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整体上说了什么,是分几部分说的,各部分之间是怎么联系、联接的,重点在哪里,有一条什么主线在贯串,是按什么思路行进的。所以,在第二、三学段,对段落比较明显,适合对学生进行思路、段落训练的课文,还是应该进行训练。此环节,老师的教学与示范,就是给三年级学生建立意义段的概念,为以后的阅读理解与学习表达奠基。】 3.把握内容,学写生字
①师:好!我们继续看这三组词,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作者的心情变化。
生:我们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我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快乐极了,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你把用什么做风筝、做风筝时的心情说得很明白,很完整。不错!再看看,哪儿可以更简洁些?
生:我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快乐极了。
师:看,这样一概括,就简洁多了。这是做风筝时的心情。好!放风筝呢?
生:放风筝的时候,我们依然快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我们概括放风筝的心情,哪些句子还可以去掉?
生:放风筝的时候,我们依然快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生:我可以更简洁。放风筝的时候,我们依然快活,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三个同学说的内容,第一个用了50多个字,第二个用了30多个字,第三个只用了20来个字。这就是——概括的力量。同学们,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语句要尽量简洁。找风筝呢?谁说?
生:风筝跑了,我们四处找,还是没找到,我们个个垂头丧气。
②师:这就是作者的心情变化,我把同学们说的话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长句子。不过,多了几个空格,想一想,我们怎么说? 出示:我们()做着风筝,心里充满了(),放风筝时()快活,喊叫着,()地()。忽然,线断了,风筝没了踪影,大家(),找啊找,水()那里,也许能找到。
③指名说,齐说。
【评析:第二学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领着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这是课标的要求。本环节就是一个很舒展的练习把握主要内容的全过程。通过“纵横比较”,让学生体验概括精简的过程,体会到自我的进步。纵向比较:在第一次概括后,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概括,把概括的结果与第一次进行比较,感受到概括的力量所在。这种练习以自我第一次的概括为参照,进行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横向比较:比较不同学生概括的内容,看谁的更简洁,差别在哪里。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该如何精简,它不仅对于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有补益,更重要的是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一种可靠的完善。这种把握主要内容的练习,不仅是“经过”,更是“经历”。只要教师舍得把课堂时间与空间真正还给学生,有计划有方法地让所有学生充分经历“概括”的实践过程,相信能到达“概括”这个终点的学生会更多。】 ④写字指导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写的字都在这段话中(课件显示要写的字:精心 希望 依然 拼命 奔跑 垂头丧气 磨坊),大家一齐读。
师:在这些要写的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读帖观察、讲解范写。如:“奔”,上面的“大”要写得舒展些,代表两个甩开的胳膊;“丧”的第二笔是竖,横要写长一些;“精、依、拼、坊”都是左窄右宽;“磨”的第三笔要写得舒展些,这样才能把里面的字包住等。在学生描仿临练后,教师适当品评。)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把这几个词写一遍。【评析:“课标”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怎样理解与落实?首先,教师要增强练字意识,落实书写训练;其次,要从时间、环节、指导、练习等方面予以保证;第三,指导与讲评,不仅重书写内容,而且重书写质量。此环节的安排,意即于此。】 4.再读课文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我想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②生练习读课文。
师:课文会读了吗?谁读第一段?
三、品读课文,体悟快乐
师:同学们读得好,很用心,课文中的小朋友做风筝也很精心,因为做风筝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1.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师:请大家一齐读这段话。
师:我听出了五分快乐,谁来读出十分快乐?(生逐步读得有感情。)
师:我感觉到了十分快乐,这里有个词——“憧憬”,在这句话里“憧憬”是——美好的想象。那,他们一边精心做风筝,一边想什么呢?
2.出示: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
。生: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我要像蝴蝶一样,在蓝天上翩翩起舞。
生: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我要飞上蓝天,与飞机比一比谁更美?
生: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我要飞上蓝天,与白云作伴,天空肯定会因为我的到来变得更美!
生: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我要飞上蓝天,与小鸟嬉戏,与白云为舞,与蓝天欢唱
…… 【评析:词句和视像的互现,应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在看到词句的时候,头脑中能再现丰富的视像。那么,他头脑当中就能显出相应的精妙的文字。课堂上,教师用“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
。”驱遣学生的“内心视像”,让学生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用真诚、朴实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心底真实而美好的愿望!这不仅让学生在快乐的畅谈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憧憬”,而且体验到了做风筝的快乐,还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可谓匠心独运。】 师: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想象啊,这就是“憧憬”。带着这种美好的“憧憬”,我们再读这一段话。
师:我听出了同学的快乐,这“幸福鸟”上还有我们的名字呢?它带着我们的幸福,带着我们的希望快乐地飞翔,再读,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3.师: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二段,想象我们放风筝的快乐。①生自由读。
②师:课文中说我们拼命地奔跑,快活的喊叫,我们会喊叫些什么?
生:我们的“幸福鸟”飞得真高啊!向上飞,向上飞!看,风筝在空中多美啊„„
③师:是啊,风筝飞上了蓝天,我们的心也跟着一起飞上了蓝天,我们就这样喊啊,跑啊,整整玩了大半天,都不觉得累,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太高兴了;因为这是我们亲手做的风筝;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这么玩过„„ 师:忽然吹来一阵风——
4.出示: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倏地便没有了踪影。①师:刚才我们还在快乐地喊叫,现在却——生接读
师:不过是一只风筝,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有这个必要吗? 生:那可是我们的最爱呀。
②师:这里有两个成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怎样理解?
(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色:颜色。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师:我们再来看看“千呼万唤”。(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对,一起放风筝的伙伴不停地呼唤,这就叫“千呼万唤”。从“千呼万唤”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着急,焦急,失望,难过„„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失望、难过,他们又是跺脚,又是喊叫,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
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在我们的汉字王国里,有很多词语都像“千呼万唤”一样。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艰辛)、千言万语(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千军万马(形容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③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板书:希望 幸福 理想 快乐 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多丰富情感的风筝飞走了,我们不甘心,去找风筝,找回我们的希望,找回我们的幸福。④出示第三段文字(5—8节),生齐读。
四、续写课文,延续快乐
1.师:风筝找到了没有?贾平凹没有写下去,用了一个省略号,给了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如果他要继续往下写,会写些什么呢? 2.师:如果找到了,一定是这样的心情。
出示:兴高采烈 快快乐乐 喜气洋洋 欢天喜地 欣喜若狂„„ 师:如果没有找到,心情就会这样。
出示:垂头丧气 愁眉不展 心急如焚 伤心不已 „„
3.师:就让我们当一回作家,可以参照老师给大家推荐的词语,把文章继续写下去。①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②生练笔。
③师:好,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
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幸福鸟啊,幸福鸟”,你躲到哪里去了?快出来吧!磨坊里没有,磨坊外还是没有,我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坐那里,茫然地四处张望。
生:没有!依然没有!我们伤心不已,愁眉不展,“幸福鸟啊,幸福鸟”,你在那儿啦?快快出来吧!你可知道,我们多么想念你,快飞回来吧!生:我们向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在这里呢!”突然,一声惊喜从磨坊后面传来,我们一齐向那儿跑去。只见“幸福鸟”静静地躺在地上,我们欣喜若狂,像对待孩子似的把它轻轻扶起。大家又兴高采烈地放起风筝。
生:奥,我的乖乖,原来你在这里啊!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欢天喜地跑向风筝跑,情不自禁地跪了下来,抚摸着我心爱的“幸福鸟”。不幸中的万幸,没有大伤,只是破了一点“皮”。„„
④师:大家的想象真丰富,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交流了,请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读读,提提修改建议。
师:找到了风筝当然快乐,找不到风筝,心中依然充满希望,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做风筝,放风筝的那种快乐一直留在作者的心田,直到现在,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是觉得—— ⑤出示: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⑥学生齐读后下课。【评析: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就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还要紧紧依托文本,适时地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本环节的课文续写,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训练了语言文字,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