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在变脸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在变脸”汇报课教案 从“天圆地方”说起
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4、学习制作简易的地球物理模型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课件: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
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
出示教学课件: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
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大屏幕出示资料卡: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处厚度不一,陆地厚度平均约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7千米。
下一层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900千米左右。它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体。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
地球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3470千米左右,温度约3000摄氏度,最高可达5000摄氏度。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可能是固态物质。
板书设计
1、从“天圆地方”说起
“天圆地方说”→
地球是球体(亚里士多德、麦哲伦)
经线(半圆
等长
南北)
纬线(圆形
不等长 东西)
地球结构: 地壳
地幔(地震)
地核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
2、从对航海现象的观察到出海航行再到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后宇宙飞船对地球直接的拍摄观察,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技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应用意识,形成科学思维,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
3、对地球结构的认识结合图片以及地球立体结构模型,更到位地解释内部结构的组成,同时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
4、在观察和讨论地球结构的过程中,形成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汲取他人优秀的想法,不断完善自身。
5、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制作物理模型,模型的直观形象更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够辅助学生表达和理解科学现象及其本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地球变脸之谜教案
《地球“变脸”之谜》教案设计
沙溪乡民族小学
杨文彪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三、教学难点
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准备
粘土、托盘、饮料瓶、小苏打、面粉、红墨水、水、勺子、白醋、玻璃棒、手套、塑料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回顾导入
1、什么是地球的脸?
2、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地形的概念,那谁能回答一下地形的分类?
3、谁能回忆一下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
4、揭示课题:还有哪些原因能改变地貌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变脸’之谜”。
(二)猜想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迈向科学的第一步,一起猜猜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变化?(造成地貌变化的原因有:火山爆发、地震、风、„„)
(三)收集资料
1、造成地貌变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风、雨水、地震、火山、„„
人为因素:人造梯田、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乱砍滥伐、„„
2、反思与评价: 我做过哪些保护地球的事情?
(四)模型与解释
火山爆发模型:
1、安全注意事项:
2、卫生注意事项:
3、实验操作
①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②用粘土将料瓶堆成锥形山体; ③把小苏打、面粉、红墨水和水混合成浆状,倒进瓶子里,最后倒白醋。④模型演示
4、打扫实验现场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个星球太美了,由于受到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因此,我们只有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呵护我们生存的家园,还天空一片洁净、还大地一片绿色。
七、板书设计
地球“变脸”之谜
自然因素:风、雨水、地震、火山、„„
人为因素:人造梯田、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乱砍滥伐、„„
第三篇: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 1
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
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结论“大地是球形的”。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3年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由外到内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的活动造成的。地球的中心部分是(地核)。
3、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的表面大约(71)%被海水覆盖约
(29)%是陆地。
4、地球的“脸”是指地球的外貌简称“(地貌)”。
5、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6、雅丹地貌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先 湖泊的底部堆积着流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后来由于湖水干涸泥沙层露出地面。在强风、大雪和雨水的不断侵蚀下。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今天的雅丹地貌。
7、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
8、风化作用主要是温度、大气、水等因素引起的。
9、矿产资源是地壳在长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一般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10、能源矿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8种。煤是古代的植物变化成的。能源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节约利用。
11、孔雀石是金属矿产用它可以炼铜石膏是非金属矿产粉笔就是用它做的。
12、岩石的硬度分10个等级钻石最硬硬度为10,云母最软硬度为1。
13、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据说能显示出地震发生的方位。
14、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大块倒塌物体与支撑物构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口称其为“避震空间”。
第三单元玩具总动员
1.电池都有(正)、(负)两极一般用(+)、(-)符号表示,电流是有(方向)的,从电池里流出电流方向是(一直不变)的,总是从(正极)流向(负极)。而发电机里流出的电流方向是在(不停地改变)。“二极管”可以让电路只通过一个方向的电流。
2.磁铁有 表示, 磁铁同极之间 ,异极之间 互相吸引。
3. 线圈通电后象磁铁一样具有磁性,如果在线圈中间加根铁芯,线圈的磁性就会更强。它的磁性是因为通电产生的,所以我们把这种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
4.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也有两个极,并且两级磁力最强。中间最弱。
5.电磁铁与磁铁比较起来各有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 磁性 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 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 固定 的。
6.电磁铁的南北极与
7.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电池数量越多磁力越大反之磁力越小.`
8.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 断开电流 磁性 消失。而且 都可以控制。因此电磁铁有广泛的应用如电磁起重机、电铃、电磁继电器、磁悬浮列车等。
9.电磁铁可以利用 电 产生 磁性 ,从而使铁质物体或磁铁产生 运动 ,这是利用电能的一种重要方式。
10.电动玩具里都有一个, 它通过和接通开关,电池带动电机的转动轴开始转动,电机的转动轴就通过一些齿轮、连动杆带的玩具动起来。有的电动玩具能发光、发声,这是因为这些玩具里安装了 灯泡、喇叭 , 它们可以把电能转化成 光 和 声音 等。
11.电动机由外部的 和内部的12.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13.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 电能。
14. 能量的表现形式有、、、、之间的能量可以相互 转化。如电炉可以把 电能 转化成 热能 , 绿色植物可以把 太阳能 转化成 食物中的能量。
15.电能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最便于利用的能源形式,发电就是通过发电机把 其它形式 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常见的发电方式有 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
16.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 能。
17.煤、石油、天然气是,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 等。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18.工作中为了省力或方便而使用的这些工具或装置叫做机械。
19.探究平衡实验时需要的工具是杠杆尺、钩码和铁架台。
20.用一根棍子撬起重物或拉起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杠杆的构造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21.用一根棍子撬起重物或拉起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杠杆是发明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简单的机械,是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
22.当杠杆尺度边第二格挂2钩码,那么右边第一格就应该挂4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当杠杆尺度边第三格挂4钩码,那么右边第二格就应该挂()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
23.当杠杆的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物的距离时省力,当杠杆的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物距离时费力,当杠杆的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24.用来提升物体的简单机械,绕了一根绳子的边缘有槽的轮子叫滑轮。
25.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是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随着重物移动的滑轮是动滑轮,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但可以省力,用来提起重物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的就构成了滑轮组,滑轮组即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又能够省力。
26.校园里的国旗能够徐徐上升,原因是旗杆的顶端有一个定滑轮,从而让红旗升到旗杆顶部。
27.建筑工地往高处运砖、灰浆的是动滑轮,升旗、拉窗帘用的是定滑轮。剪刀、镊子、筷子、钓鱼竿等是费力杠杆,可以不把物体夹烂,起钉锤、钳子、扳手、开瓶器等是省力杠杆。
28.机械的作用是让我们的工作(省力)或(方便)。
29.滑轮可分为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定滑轮的作用主要是(),动滑轮的作用主要是(),滑轮组的主要作用是既()又()。
30.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利用杠杆的机械,钳子是(),钓鱼杆是(),剪刀是()。
(1)省力杠杆(2)费力杠杆(3)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地球“变脸》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了解常见的矿产资源。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的脸是指什么?
地球的脸是指地球的外貌,简称“地貌”。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二、阅读与提问
阅读59页的课本内容。
然后让学生提问。并存入问题银行。
三、交流资料
让学生交流搜集到有关地貌的资料。
四、模型与解释
整理有关地貌的资料,并制作一个模型来给大家演示地貌的形成过程。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地貌。
最后举办一个模型展示会。
3地球“变脸”之谜(2课时)
教学目的: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粘土、托盘、饮料瓶、小苏打、面粉、红墨水、水、勺子
教学过程:
一、猜想与验证
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变化?
学生猜想:火山爆发、地震、风……
二、计划与组织
引起地貌变化的原因很多,各小组选择一个开展研究。
各小组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并做好分工。
阅读资料
阅读63的课本内容。修改自己的计划。
三、模型与解释
以小组为单位做火山爆发模型
(1)先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2)用粘土将饮料瓶埋起来,使它们像一座锥形火山。
(3)把小苏打、面粉、红墨水和水混合成浆状,倒进瓶子里;最后倒白醋。
四、探究活动
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地震活动最频繁,为什么?
第五篇:变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2、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3、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4、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你们对变脸有什么了解吗?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技艺纯熟者,往往只用十几、二十几秒钟就可幻化出十来张不同的脸谱。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语。
糍粑(cī bā)打鼾(hān)阴霾(mài)鹭鸶(lù sī)怡然自得(yí)睡眼惺忪(xīng sōng)蹑手蹑脚(niè)
2、一出戏就跟一部小说一样,也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大家浏览全文,把全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水上漂从人贩子手中买来了狗娃。
发展——水上漂想传变脸绝技给狗娃,以帮助他实现传宗接代的愿望。
高潮——无意发现狗娃是女孩,心痛不已。想要抛弃狗娃,让其自谋生路。
结局——最终被善良的本性唤醒,救起了并收留了狗娃。
师:大家对本剧的情节很熟悉了,能试着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大意吗?
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3、这出剧本有哪些显著特点? 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4、剧本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
5、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
剧中的人物也在不停地“变脸”。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如何变脸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结合剧本中的原文来解释这一张张变幻的脸。想象人物是什么样的脸,什么思想感情?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艺人,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生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望你给我传宗接代。”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
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
6、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二、课堂小结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三、布置作业
续想——加深思考
课文选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下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那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下面这三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思路,大胆推想后面会发生什么? 课后反思:
主办人: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