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
2015120297
吕巧萍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分析
师:第一课时我们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字词读音,了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本节课我们在掌握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去分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
生: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师: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
开端: 1-2段
行刺原因 发展: 3-9段
行刺准备 高潮: 10-17段 行刺秦王 结局: 18 段
行刺失败,师:很好,全文围绕着“刺”字展开,读来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师:下面我们来 “析读”,在单元提示中,我们注意到还有这样的要求:(出示课件,学生朗读)在欣赏叙事艺术的同时,品评人物,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出示课件)自主,合作,探究,说一说本文哪些地方写人物写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具体的字词句和艺术手法来说一说刻画人物好在何处?
生:我特别欣赏樊於期。
师:你欣赏他的什么,能不能用文章中的句子说明?
生:我欣赏他的刚烈气质,你看,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仰天洒泪的动作充分表明樊将军这个大丈夫内心的痛苦,用流泪这个动作更衬托出他的刚烈。
师:以柔衬刚,倍增其刚,说得好,还有吗?
生: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这个“前”字和“进”的意思是,快步上前。他看到了希望,报仇心切溢于言表。“偏袒扼腕”和“遂自刎”,这几个动作更是将樊於期的刚烈气质表现了出来。他在苟且偷生与成就大义之间,做出了选择。
师:樊於期义勇刚烈,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确实令大家佩服,但是荆轲要想得到他的头毕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荆轲是怎么做到的呢? 板书 :樊於期:义勇刚烈,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生:荆轲很善于揣摩樊於期的心理,他说的三句话既合情又合理。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巧妙指出了樊於期的处境:杀父之仇;亡家之恨。
生: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指明了此行目的并不为自己,这就打消了樊於期的顾虑。
生: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最后荆轲提出了计划,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这个理性的抉择就显得不是那么无理和唐突了。
荆轲: 擅于辞令,很有智谋。
师: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刻画人物特别好呢? 生:“刺秦”这个情节中刻画人物特别好。师:荆轲刺秦王,“刺秦”是全文核心。生: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师:正面描写谁?
生:通过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荆轲的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这些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使人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生:不只是正面描写表现荆轲,还有侧面描写 师:侧面描写谁?作用是什么?
生: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反衬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师:侧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渲染这种紧张的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小结:
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评价鉴赏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思维层次的能力要求。特别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文章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文章的历史局限性。
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用500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案例分析:
《荆轲刺秦王》一文我采用的是先通过翻译理顺文言文大意,分类整理归纳文言文重点字词和句式,然后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文言文学习重点是字词和句式,因此无论是哪篇文言文都要在字词句式上话费很大的功夫。可结果是老师在烂熟于心的知识点学生学习一次忘记一次。学习效率和掌握的知识量很少。反思几次的文言文教学,慢慢意识到阅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依靠阅读、朗读培养语言和爱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然,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和历史人物发生对话。如此文的学习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排了短话剧。以期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去熟悉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学生接受这种自主空间发挥较大的创新方式,准备过程很是用心,最后课堂上呈现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有这个过程做铺垫,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和分析人物性格时才会有话可说,有心得有体会。此文中荆轲
和太子丹的行为都具有典型性,他们的性格中的缺陷或多或少的影响了行刺行动。因此,分析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这次事件失败的原因是有必要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语文课堂同时也应存在情感教育的作用。通过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大概是语文教学最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华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让我们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
板书: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初读
师:通过朗读预习,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全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应该把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课件)a.拜谒(yè)濡(rú)缕
变徵(zhǐ)淬(cuì)火
b.忤(wǔ)视 图穷匕(bì)见(xiàn)八创(chuāng)c.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陛(bì)下 d.拊(fǔ)心 瞋(chēn)目
樊於(yú)期
怒叱(chì)生:答案:a b.匕(bǐ)见c.揕(zhèn)之d.樊於(wū)期
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单元提示”没有。(学生开始阅读“单元提示”)
师:单元提示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叙事的脉络。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请同学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
生: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师: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
(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板书: 情节 段落 概述
开端: 1-2段 行刺原因 发展: 3-9段
行刺准备 高潮: 10-17段 行刺秦王 结局: 18 段 行刺失败,师:很好,全文围绕着“刺”字展开,读来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师:看来大家预习的是比较充分的,下面我再来介绍几种文言阅读方法。板书:点读
析读 美读 二 细节点读
师:点读 就是点出每部分重点的字词句。师:现在请大家朗读开端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看看哪些字词句影响了你的翻译,可以提出来。
(学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生: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字在我们初中时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见过,在哪一句中见过呢? 生 :“微斯人,吾谁与归?” 师:是啊,“微”是什么意思呢? 生:如果没有。
师: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字词句,可以使用“回归课文法”去联想,温故知新嘛。生:“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怎么翻译呢?是不是秦王购买了千斤金? 师: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翻译对了“金千斤”,这是一个定语倒装句,比如初中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中有“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这样的句子,怎么翻译?
生: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师: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所以翻译时注意要把后面的定语放回前面来。如果是这样秦王可以购买千斤铜和万户的封地吗?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啊。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介词“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千斤铜和万户的封地不是购的对象,是购的方式。介词“以”就可以表示“用”的意思。
师:联系前面一句话,“夫今樊将军,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怎么翻译? 生: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铜和一万户的封地买他的头颅。
师: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这种句式就叫状语后置,因为状语本来要放到谓语前面去的,现在放到谓语后面了,因此叫状语后置句。
生:“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字是贫穷的含义吗? 师:“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 “穷”形容没有出路,十分失意,成 语 “穷当益坚”就是处境越不好,意志应当越坚定的意思。
教师提供背景介绍:(出示课件)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师:现在请大家朗读发展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
(学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这里的“遇”是“遇到”的意思吗? 师:“遇到”用到这里不通,注意,“遇”在今天有名词的意思“待遇”,那么,用到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对待
师:对,还有这个意思,这样前后翻译起来就顺畅了。
师:现在请大家朗读高潮结局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学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生:“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这一句怎么翻译? 师:首先“箕踞”这两个字,怎么读? 生:箕(jī)踞(jù)师:“踞”是“坐”的意思,那么,“箕踞”是怎么“坐”的呢?“箕”是一个名词,他的意思是什么? 生:簸箕
师:那名词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可以是什么用法呢? 生:活用作状语
师:对,我们可以把“箕踞”翻译成“像簸箕一样地坐”,其实呀,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形分开这样的一种动作。(坐在凳子上,模拟这个动作。)
生:(大笑)
三 理性析读
师:下面我们来 “析读”,在单元提示中,我们注意到还有这样的要求:
(出示课件,学生朗读)在欣赏叙事艺术的同时,品评人物,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出示课件)自主,合作,探究,说一说本文哪些地方写人物写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具体的字词句和艺术手法来说一说刻画人物好在何处?
生:我特别欣赏樊於期。师:你欣赏他的什么,能不能用文章中的句子说明?
生:我欣赏他的刚烈气质,你看,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仰天洒泪的动作充分表明樊将军这个大丈夫内心的痛苦,用流泪这个动作更衬托出他的刚烈。
师:以柔衬刚,倍增其刚,说得好,还有吗?
生: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这个“前”字和“进”的意思是,快步上前。他看到了希望,报仇心切溢于言表。“偏袒扼腕”和“遂自刎”,这几个动作更是将樊於期的刚烈气质表现了出来。他在苟且偷生与成就大义之间,做出了选择。
师:樊於期义勇刚烈,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确实令大家佩服,但是荆轲要想得到他的头毕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荆轲是怎么做到的呢?
板书 :樊於期:义勇刚烈,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生:荆轲很善于揣摩樊於期的心理,他说的三句话既合情又合理。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能不能具体说说。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巧妙指出了樊於期的处境:杀父之仇;亡家之恨。
生: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指明了此行目的并不为自己,这就打消了樊於期的顾虑。
生: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最后荆轲提出了计划,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这个理性的抉择就显得不是那么无理和唐突了。
板书 :手法: 对话
荆轲: 擅于辞令,很有智谋。
师: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刻画人物特别好呢? 生:“刺秦”这个情节中刻画人物特别好。师:荆轲刺秦王,“刺秦”是全文核心。生: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师:正面描写谁?
生:通过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荆轲的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这些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使人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生:不只是正面描写表现荆轲,还有侧面描写 师:侧面描写谁?作用是什么?
生: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反衬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师:侧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渲染这种紧张的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板书:
手 法: 正面、侧面描写
秦王群臣: 狼狈不堪 荆 轲: 有勇有谋
四 情感美读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有理有据,并且能够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进行美读。
(课件)自由选择情节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语气。(一男生主动站起来读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学生鼓掌。)
师:如果二位在朗读的时候,能加上动作,就更加精彩了。(学生笑。)生:让张越读。(张越是舞蹈特长生)师:(也笑了)这个动作不是可做可不做,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舞蹈动作,是你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学生笑。若有所思。)
五 评价鉴赏,适度延伸 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评价鉴赏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思维层次的能力要求。特别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文章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文章的历史局限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种行为呢?我们又该如何全面评价“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呢?这是对自身能力的拓展和延伸,这也是对自己的更高要求,请大家做一个“思想者”,课下在以上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六 结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总是想,虽然荆轲所穿越的波浪已经流逝,但是荆轲幻化成的反抗精神,诚信品质,悲壮的气质仍然使我们震撼,虽然他的结局以悲剧告终,但,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就让我们记住荆轲吧,下课!
第三篇: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华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让我们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
板书: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初读
师:通过朗读预习,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全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应该把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课件)
a.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b.忤(wǔ)视
图穷匕(bì)
见(xiàn)
八创(chuāng)c.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d.拊(fǔ)心
瞋(chēn)目
樊於(yú)期
怒叱(chì)生:答案:a
b.匕(bǐ)见c.揕(zhèn)之d.樊於(wū)期
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单元提示”没有。(学生开始阅读“单元提示”)
师:单元提示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叙事的脉络。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请同学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 生: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师: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师生合作,完成板书。)
板书: 情节
段落
概述 开端:
1-2段
行刺原因 发展:
3-9段
行刺准备 高潮:
10-17段
行刺秦王 结局:
段
行刺失败,师:很好,全文围绕着“刺”字展开,读来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师:看来大家预习的是比较充分的,下面我再来介绍几种文言阅读方法。
板书:点读
析读
美读
二
细节点读
师:点读 就是点出每部分重点的字词句。
师:现在请大家朗读开端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看看哪些字词句影响了你的翻译,可以提出来。
(学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生: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字在我们初中时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见过,在哪一句中见过呢?
生 :“微斯人,吾谁与归?” 师:是啊,“微”是什么意思呢? 生:如果没有。
师: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字词句,可以使用“回归课文法”去联想,温故知新嘛。
生:“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怎么翻译呢?是不是秦王购买了千斤金? 师: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翻译对了“金千斤”,这是一个定语倒装句,比如初中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中有“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这样的句子,怎么翻译?
生: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师: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所以翻译时注意要把后面的定语放回前面来。如果是这样秦王可以购买千斤铜和万户的封地吗?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啊。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介词“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千斤铜和万户的封地不是购的对象,是购的方式。介词“以”就可以表示“用”的意思。
师:联系前面一句话,“夫今樊将军,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怎么翻译? 生: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铜和一万户的封地买他的头颅。
师: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这种句式就叫状语后置,因为状语本来要放到谓语前面去的,现在放到谓语后面了,因此叫状语后置句。生:“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字是贫穷的含义吗? 师:“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 “穷”形容没有出路,十分失意,成 语 “穷当益坚”就是处境越不好,意志应当越坚定的意思。
教师提供背景介绍:(出示课件)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师:现在请大家朗读发展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学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
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这里的“遇”是“遇到”的意思吗? 师:“遇到”用到这里不通,注意,“遇”在今天有名词的意思“待遇”,那么,用到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对待
师:对,还有这个意思,这样前后翻译起来就顺畅了。
师:现在请大家朗读高潮结局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学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
生:“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这一句怎么翻译? 师:首先“箕踞”这两个字,怎么读? 生:箕(jī)踞(jù)师:“踞”是“坐”的意思,那么,“箕踞”是怎么“坐”的呢?“箕”是一个名词,他的意思是什么? 生:簸箕
师:那名词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可以是什么用法呢? 生:活用作状语
师:对,我们可以把“箕踞”翻译成“像簸箕一样地坐”,其实呀,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形分开这样的一种动作。(坐在凳子上,模拟这个动作。)
生:(大笑)
三 理性析读
师:下面我们来 “析读”,在单元提示中,我们注意到还有这样的要求:(出示课件,学生朗读)在欣赏叙事艺术的同时,品评人物,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出示课件)自主,合作,探究,说一说本文哪些地方写人物写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具体的字词句和艺术手法来说一说刻画人物好在何处? 生:我特别欣赏樊於期。
师:你欣赏他的什么,能不能用文章中的句子说明?
生:我欣赏他的刚烈气质,你看,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仰天洒泪的动作充分表明樊将军这个大丈夫内心的痛苦,用流泪这个动作更衬托出他的刚烈。
师:以柔衬刚,倍增其刚,说得好,还有吗?
生: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这个“前”字和“进”的意思是,快步上前。他看到了希望,报仇心切溢于言表。“偏袒扼腕”和“遂自刎”,这几个动作更是将樊於期的刚烈气质表现了出来。他在苟且偷生与成就大义之间,做出了选择。
师:樊於期义勇刚烈,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确实令大家佩服,但是荆轲要想得到他的头毕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荆轲是怎么做到的呢? 板书 :樊於期:义勇刚烈,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生:荆轲很善于揣摩樊於期的心理,他说的三句话既合情又合理。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巧妙指出了樊於期的处境:杀父之仇;亡家之恨。
生: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指明了此行目的并不为自己,这就打消了樊於期的顾虑。
生: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最后荆轲提出了计划,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这个理性的抉择就显得不是那么无理和唐突了。
板书 :手法: 对话
荆轲: 擅于辞令,很有智谋。
师: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刻画人物特别好呢? 生:“刺秦”这个情节中刻画人物特别好。师:荆轲刺秦王,“刺秦”是全文核心。生: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师:正面描写谁?
生:通过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荆轲的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这些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使人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生:不只是正面描写表现荆轲,还有侧面描写 师:侧面描写谁?作用是什么? 生: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反衬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师:侧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渲染这种紧张的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板书:
手
法:
正面、侧面描写 秦王群臣:
狼狈不堪 荆
轲:
有勇有谋
四 情感美读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有理有据,并且能够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进行美读。
(课件)自由选择情节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语气。(一男生主动站起来读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学生鼓掌。)
师:如果二位在朗读的时候,能加上动作,就更加精彩了。(学生笑。)
生:让张越读。(张越是舞蹈特长生)
师:(也笑了)这个动作不是可做可不做,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舞蹈动作,是你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学生笑。若有所思。)
五 评价鉴赏,适度延伸 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评价鉴赏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思维层次的能力要求。特别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文章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文章的历史局限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种行为呢?我们又该如何全面评价“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呢?这是对自身能力的拓展和延伸,这也是对自己的更高要求,请大家做一个“思想者”,课下在以上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六 结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总是想,虽然荆轲所穿越的波浪已经流逝,但是荆轲幻化成的反抗精神,诚信品质,悲壮的气质仍然使我们震撼,虽然他的结局以悲剧告终,但,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就让我们记住荆轲吧,下课!
第四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华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让我们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
师:通过朗读预习,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全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应该把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课件)a.拜谒(yè)濡(rú)缕变徵(zhǐ)淬(cuì)火 c.箕(jī)踞揕(chèn)之偏袒(tǎn)陛(bì)下 d.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yú)期怒叱(chì)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单元提示”没有。(学生开始阅读“单元提示”)
师:单元提示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叙事的脉络。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请同学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 生: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师: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
(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板书:情节段落概述 开端:1-2段行刺原因 发展:3-9段行刺准备 高潮:10-17段行刺秦王 结局:18段行刺失败,师:很好,全文围绕着“刺”字展开,读来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师:看来大家预习的是比较充分的,下面我再来介绍几种文言阅读方法。
第五篇:荆轲刺秦王剧本
荆轲刺秦王剧本
总策划:张杰
小组成员:鲍晓玲 汤佳静 李江睿
故事背景: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破赵,俘虏赵王,进而北上,直逼燕国边界。
第一幕 临危授命
人物: 荆轲 太子丹 地点:太子丹的宫殿。
(太子丹上,他满脸愁容)太子丹:(焦虑地)荆卿为何还不来?(荆轲上)
荆轲:(向太子行礼)太子殿下。
太子丹:荆卿可听说秦将王翦破赵后,陈兵我国边境,秦王早有吞并天下的狼子野心,下一步必将谋取我们燕国。我虽想长久侍奉足下,但只怕……唉……
荆 轲:太子殿下不必多说,臣早已抱定必死之心以报太子,只是没什么凭信之物无法接近秦王,因此臣请太子殿下满足三个要求。
太子丹:荆卿有何要求尽管提,只要我能办得到,我一定会满足荆卿。
荆 轲:臣为确保完成大任,需有一赤胆忠心之人与臣共同出使秦国。太子丹:这好办,我燕国有一勇士秦武阳,十二岁就杀了人,他是做卿副手的不二人选。
荆 轲:臣还需要我国督亢之地图。
太子丹:(爽快地)这也没问题。荆卿,你的第三个要求是什么?
荆 轲:(迟疑了一些)这……回太子,臣、臣还需要樊将军的首级。
太子丹:(吃惊地)什么?樊将军的首级?这是为何? 荆 轲:秦王以千金和万户邑悬赏樊将军,若能向秦王献上樊将军的首级,秦王必会见臣,到时……
太子丹:(坚决地)不可、不可,我不能因一己之私加害樊将军,荆卿还是想其他办法吧!
(二人下)
第二幕 生死之托
(人物:荆轲 樊将军 太子丹)(背景:樊於期的住所)(樊於期和荆轲上)
樊於期:不知足下来有何见教?
荆 轲:将军的父母宗族皆被秦王所杀或收为奴婢,将军要怎么办? 樊於期:我每念此深仇大恨,都痛入骨髓,却又想不出好办法,唉…… 荆 轲:在下有一计可为将军报仇,不知将军想听否? 樊於期:足下请讲。
荆 轲:若将军能把自己的首级给我,我再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高兴地见我,到时我用左手抓其袖,右手刺之,将军的仇可报,燕国的耻辱可雪。不知将军愿不愿意?
樊於期:(哈 哈哈)我能活到现在全靠太子殿下。现在我有了报答太子殿下的机会,而且还能报仇,何不乐哉?荆兄,我的头颅你拿去,但你一定要为我,为燕国报仇啊!
荆轲:(含泪点头)好!(樊於期自刎,太子丹上)
太子丹:(扑到樊於期身上)樊将军!我命人召荆卿,却找不到他,便知他定来你这儿,我赶忙赶来,没想到晚来一步!
荆轲:殿下节哀顺便吧!
(太子丹 荆轲下,侍从抬樊於期尸体走)
第三幕 易水决别
(人物:荆轲 高渐离 秦武阳 宾客们)(地点:易水边)(众人上)
太子丹:荆卿,前几天都怪我不好,误会你,催你快走。不 如你等你的朋友来再走吧。
荆轲:殿下不必内疚,臣既然决定要走了,就一定要走。高渐离:荆兄,你此去凶多吉少,你千万要保重。
荆轲:谢高兄好意,我会的。(转向武阳)。武阳,此去路上凶险,你现在放弃还来得及。
秦武阳:(信誓旦旦地)先生放心,武阳愿跟先生一起上刀山下火海,再所不辞!
太子丹:(从袖中取出一把匕首递给荆轲)荆卿,这是寡人跟你说的那把特制匕首,我把它交给你。(太子丹附在荆轲耳边说了几句,荆轲连连点头。)
荆轲:(接过匕首)谢太子,有了这把具有神奇能力的匕首,我一定会成功的。
太子丹:(递给荆轲一碗酒)荆卿,寡人敬你一碗酒。(太子丹与荆轲对饮)荆轲:这是臣喝的最好的酒
(太子丹又亲自给自己和荆轲倒满酒,众人也一人一碗,高渐离击筑,在音乐中荆轲与众人对饮)众人:(饱含热泪)风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荆轲喝完酒,将碗摔在地上,就车而去,众人下。)
第四幕 千古遗恨
(人物:荆轲 秦武阳 秦王 蒙嘉 夏无且 众大臣)(地点:咸阳宫内)(秦王坐在宝座上,蒙嘉站在旁边。众大臣在下面站立)蒙嘉:(讨好地对秦王)大王,燕王恐惧大王之威,不敢以兵想抗,就命使者将樊於期的头和督亢地图送给大王!
秦王:(得意的)传燕使者!传令官:(大声地)传燕使者!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头颅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上,蒙嘉冲着荆轲直眨眼睛,荆轲会意地点头,而武阳却变了脸色,露出恐惧地神情)
大臣:见天子为何这样无礼? 荆轲:(回头冲武阳笑,再转向秦王行礼)大王恕罪,他是北方蛮夷人的儿子,未见过天子,所以恐惧,请大王稍原谅他些,让他完成使命。
蒙嘉:是啊,大王,别和蛮夷之子一般见识,小小蛮夷见天子而恐,不足为怪。
秦王:(傲慢地)朕恕你们无罪,快取地图给朕看。(荆轲从武阳手中取过地图,在秦王面前打开,秦王紧盯着地图,图展完时,匕首出现,秦王吓一跳,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挣脱,袖子撕裂,秦王绕着柱子跑,荆轲追,殿下已乱作一团,庄严的秦皇宫没有了往日的庄严,秦王多次想拔剑,无奈剑太长,一时拔不出。)大臣甲:这,这可如何是好? 大臣乙:出乱子了!出乱子了!
蒙嘉:(惊恐不定地)完喽!完喽!荆轲啊荆轲你吃了豹子胆竟敢刺杀大王,你可把我害苦了!我替你说好话,大王不会放过我的呀!
夏无且:(用药囊向秦王投去)大王,莫怕!我来救你!(荆轲躲避药囊,秦王趁机跑得远些)众大臣:王负剑!王负剑!
(秦王听到大臣的话拔出剑击伤了荆轲,荆轲倒地,秦王又连刺八剑,荆轲又向秦王掷匕首,匕首从秦王脸边划过,在秦王的脸上划出一道血痕后刺到柱上。秦王用手捂着脸,荆轲则坐在地上,两腿张开。
秦王:(恼羞成怒地)你,大胆狂徒,竟敢刺杀朕。荆轲:我原想劫持你,逼你订立盟约,没想到你竟有还手的机会,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秦王:(故作镇定地)可朕现在还好好的,哈!哈!哈!荆轲:大王高兴得太早啦,刚才刺伤你的匕首是太子殿下用重金从赵国徐夫人那买的,用毒药淬过,只要在人的皮肤上划一口子,人没有不死的,大王已被划伤,再过几个时辰,全秦国的人都要披麻戴孝了!
秦王:(惊惧地)什么?瘫坐在地上)
(夏无且冲到秦王身边,紧张地察看秦王伤势。他为秦王把 脉,满脸不安却突然面露喜色)
夏无且:大王莫慌,您并没有中毒迹象!(站起身去察看匕首)这不是赵夫人的匕首,这产自我大秦!
(荆轲大惊,仔细盯着匕首看,发现匕首真的不是太子送的那把.)
荆轲:(冲武阳)武阳,匕首是你保管的,这是怎么回事?(秦武阳早已吓得趴在地上,听到荆轲的喊话,抬起头来。)秦武阳:(惊恐内疚地)先生,对不起,我把太子丹送的匕首丢了,怕你责罚,就偷偷买了一把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愤怒地)你!你坏了我大事?(向天长嚎)太子丹殿下不是我无能,是天不帮我呀!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我好遗憾!我好恨啊!
(侍卫上斩荆轲,秦王过了好久才缓过神来。)
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