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杜阮小学
莫展其
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这部分教学内容,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应该说它是学生对比的完整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除法、分数的认识,为学生认识比搭建了坚实的台阶,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的学习,为比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平均分方法的掌握和对平均分结果特点的理解为学生能够自主研究比的应用提供了策略上的可能。而且比的应用的研究,也将为学生后续知识正比例的学习积累重要的感性经验。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本课从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事例出发,把陌生枯燥的应用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师:(教师拿出8本故事书):我要把这8本书分给两名同学(一人6本、一人2本),你们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帮忙把故事书分一分吧!
生:不公平。生:平均分。
师:一(5)中队收到来自六(5)中队赠送的40份礼物,已知一(5)中队男生和女生同样多,该怎样分比较合理?
生:平均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探究策略
出示题目:六(1)中队捐赠给一(3)中队60分礼物,按3:2的比分给男生和女生,男生、女生各得多少份礼物?(1)小组讨论解答方法。(2)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分析理解,将解法写在练习本上。(3)展示汇报
2、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师:(出示情境图)刚才,我们知道幼儿园的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筐橘子,打算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想一想怎么分才合理?(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课题:比的应用(1)反思建模
思考:怎样知道我们的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呢?你有什么办法来检验? 讨论:①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什么特点?②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步骤是转化求每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来解决。
3、课件出示情境图,能猜得出阿姨要大家帮什么忙吗?
师: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你们说说看,都有哪些分法?(讨论交流)学生汇报:(1)平均分;(2)一人一个 ;(3)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或说,把橘子总个数除以学生总数,看看每人能得多少个,再分。)
师:按人数比来分,那你能说出,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是多少吗?(生:3:2),怎么分才是按3:2来分(学生思考回答)。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哪种分法更合理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如果我现在就给你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课件背景图不变,演示教师话语)
1、师巡视辅导:写好的,可以和你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方法一:实际操作,画表格。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方法二:画图,把大班画成3份,小班画成2份,这样一共是5份,可以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得的橘子数。
方法三:列式,先想到5份,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3+2=5 140× = 84(个)140× = 56(个)方法四:根据比的意义 140÷(3+2)=28 大班:28×3=84(个)小班:28×2=56(个)
2、.引导小结:这些方法都对,较喜欢哪种就用那种。
四、实践应用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幼儿园阿姨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说明书上介绍了其中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你能帮阿姨算算调制这些巧克力奶需要用多少克奶和多少克巧克力吗?”(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改编题目:“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怎么样,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看,我们集体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一人只要说一种,就凑成了这么多种解题方法。其实,就算是“嫦娥奔月”那么伟大的事,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只要继续发扬这种“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
五、延伸练习
1、用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的比配制一种混凝土。要配制20吨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2、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2:5:3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3、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独立解题,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4、用48厘米的铁丝围城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方法有多种,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
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想法吗?(自由发言)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3+2=5
140× 3/5 =84(个)140× 2/5 =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教学反思:“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比的应用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师:看情境图,从情景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把一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大班30人,小班20人。生2:问怎么分合理。
师:嗯,那大家说说怎么分呢?
生1:平均分。
生反驳说:不能平均分,那样不合理。
师:怎样分合理?
生齐说: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比较合理。课件显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分比较合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师:那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把40根小棒按3:2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看活动要求。
课件显示:活动:摆一摆,分一分。
活动要求:1.小组内摆一摆,分一分,2.每小组记录员做好记录。
师:请小组记录员汇报结果。第三组汇报。
记录员1:我们第一次分给大班3个、小班2个,第二次分给大班3个、小班2个,第三次大班分......共分8次,正好分完。大班共分24个,小班共分16个。
师:第五小组汇报。
记录员2:我们小组第一次分给大班6个、小班4个,第二次分给大班12个、小班8个,第三次分给大班6个、小班4个,三次分完。大班共分24个,小班共分12个。
师:第六组汇报。
记录员3:我们小组一次分完,大班分24个,小班分16个。
师:三个组的分法都对。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即每一次分的数量比是一定的。
师:现有140个橘子,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55页第(2)部分的内容,完成自学单。同时思考问题:在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问题中,必须出现一个比吗?在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问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比时,怎么办?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独立完成自学单。师:学生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已经完成。请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看看谁的表现出色,选出代表准备展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刚才交流时,各小组成员的表现都很好,讲的学生讲得很认真、很详细。听的学生听得很专注。好,哪个小组想推荐你们的代表来黑板上展示计算方法,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板演。
师:第一组、第四组选代表上台板书。(两组的方法不一)学生代表板书。
师:请你们两个分别讲一讲每道题的解题策略。
生1:我是根据3:2先求出总份数:3+2=5;再求出一份的量:140÷5=28(个);最后求出大班应分:28×3=84(个),小班应分:28×2=56(个)。
生2:我是根据3:2先求出总份数:3+2=5;再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分多少个:140×35 =84(个),140×25 =56(个)
师:讲得真好,大家为她们鼓掌。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根据她俩的做题正误、书写工整情况打打分吧。
生:都应得100分。
师:小结,按一定的比分配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不管是利用平均分先求出一份的量,还是利用分数的意义来求,第一步都要先求出总分数。
师:在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问题中,必须出现一个比吗?在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问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比时,怎么办?
生:在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问题中,必须出现一个比,没有直接给出比时,要先找出一个比。
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 握了新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第三篇: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情境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
1、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2、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种糖水,其中糖和水的比是1∶10。看到这个比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答出这种糖水中糖有1份,水有10份;糖占糖水的1/11,水占糖水的10/11„ „)
二、设情境,导入新课
体育课上,董老师要把18个篮球分给男、女两大组进行分组练习,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呢?男同学、女同学组各能分到多少个?
1、先自己思考然后和同桌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分?
我认为要平均分,男同学9个,女同学9个。(板书)
2、有不同的想法吗?
我请这位男同学发表意见,我认为男同学要多。(为什么?)女同学有意见吗?(女同学要多)
争论不休,谁来出个注意,让男、女同学都觉得合理?
提出按照人数的多少来分?
3、如果男同学和女同学人数的比是5∶4。男、女同学各分到多少个?
三、迁移类推,激疑导思
师:如果董老师平均分给男、女同学他们每人各分9本。师:谁能说出他们分得个数的比? 生:他们分得个数的比是9∶9=1∶1 学生激情高涨,于是我继续提问。
师:对。平均分配就是按1∶1去分配,像这种分配方法就是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出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生: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师:好,回答得真好、真流利、真完整!
我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在黑板上出示“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四、尝试解答,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练习,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2、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也可以与老师或同桌商讨。老师巡回,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
3、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1)男:18÷(5+4)×5=10(个)
女:18÷(4+5)×4=8(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5+4=9
男:18×5/9=10(个)
女:18×4/9=8(个)你的想法和他一样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哪些同学和他的想法是一样的?你能说说想法吗?(在学生讲述时教师展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有学生利用线段图或画图来表示,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图示。
4、刚才我们算出的答案都是10个和8个,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来验证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5、师:刚才在分篮球时,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
6、讨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一般题型特征和解题方法。
五、深化新知,拓展创新
1、出示例3学校把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独立计算,汇报算法)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例是3∶2,长和宽各是多少?(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或交流讨论)
3、师: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看看你对自己有多了解?
说说你的身高
说说你头部的长度?(可以估计一下)
老师曾经看到这样一条信息:12周岁的儿童头与头部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谁来说说2∶13是什么意思?
刚刚看到几个同学根据这条信息,以及自己的身高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长度,看看与你估计的差不多吗?课后大家还可以去量一量。看看这条信息可靠吗?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吗?
2、本节课,你的同桌那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 课外延伸(让学生课后讨论研究并说明为什么?)
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是书迷,经常到阅览室、图书室看书、借书。现在我们学校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电子读物(VCD光盘、录像等)、科技书和故事书。现在征求大家的意见,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各花多少钱?
教学反思:
1、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尊重教材,不唯教材。教材是落实课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或调整。基于此,这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体育课分篮球的情境入手,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
第四篇:比应用教学设计
比应用教学设计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45页期末复习第13—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学过的应用题及其结构,加深理解对这些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比较熟练地分析推理并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的应用题的特点,更加熟练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确定要先算的中间问题,进一步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解答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
二、复习三步计算应用题
1.整理思路。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三步计算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解答时可按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
2.做期末复习第13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小结:这两题都是求两商之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而第(2)题有一重复条件,所以也可以两步计算列式解答。
3.做期末复习第14题。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1)题根据问题可以怎样想?根据条件又可以怎样想
第(2)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小结:这两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但第(1)题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第(2)题的互换,所以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中间问题:即6天装配电脑的台数要先求出来。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道题。
山边林场栽槐树和杉树各12行,槐树每行24棵,杉树每行30棵。栽的槐树和杉树一共多少棵
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怎样解答?(板书综合算式)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第二种方法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两种方法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来分析
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来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来想需要什么条件,确定每一步算什么。在列式时,要根据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尽考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在本学期学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如果有一个条件是两个数量共同的条件,也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
五、课堂作业
1.期末复习第15题。要求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2.期末复习第16题。要求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2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
(3)集体评讲。
三、课堂练习
1、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 )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1)实际要修多少天?(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3)提前几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
四、作业:
课本第51页的1——5题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8页例10
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3、能正确解答分数工程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习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习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2、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
工作总量
甲独修完成时间
乙独修完成时间
两队合修完成时间
30天
10天
15天
3、改变例10中的工作总量,让学生猜一猜,算一算,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接上表在工作总量栏中写出:60千米、90千米。
(1)让学生猜完后,计算:
(2)订正后问:为什么总千米数不同,而两队 合修的天数都一样?
(通过工作总量的改变,让学生猜猜、算算合修的天数,激发学生学习工程问题的兴趣,引起思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4、如果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 改为“修一段公路”,还能不能解答?
(1)组织学生讨论:
(2)列式解答、讲算理、
(3)比较与归纳:
再讨论:
1)这题与上面的练习题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两题的解题思路是否相同呢?
3)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是什么?
4)指出例10这样的题目可用两种方法解答。
(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征,掌握了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
1、第98页做一做。(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及时掌握、巩固工程问题的解法。)
2、第99页
3、判断题。
(通过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工程问题,工程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加深学生对工程民问题应用题的特征的理解,牢固掌握解题方法。)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 3 (2 )=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水结成冰块”的情境,引发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探寻解决的.办法,从而真正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并由此及彼的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这里有一份关于百大超市和国光超市七月份、八月份销售金额情况统计表。如果你是经理,看了之后,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百大超市 国光超市
七月份:40万元 50万元
八月份:20万元 30万元
(2)同桌讨论
(3)学生汇报
(4)师:两个超市七月份的销售金额都比八月份有所增加,其增加的金额都是10万元,通过这个数据我们能说两个超市的增加幅度一样吗?
(5)小组讨论
(6)汇报:要比较两个超市的增长幅度,必须进行第二次比较,即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国光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
2、出示课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自主构建,探究新知
1、解决“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这一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提示:
要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要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通过小组研究,你们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
生1:50÷40
生2:(50—40)÷40
生3:(50—40)÷50
……
(2)学生评议,理清思路
①学生评议时,引导他们画出线段图:
②启发学生思考:“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
③得出结论,列出算式:
要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多的金额”是“七月份销售金额”的百分之几?
列式:(50—40)÷40
=10÷40
=25%
④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解法:
师:还有别的算法吗?
⑤交流汇报:
50÷40—1=125%—1=25%(结合线段图理解)
2、解决“百大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①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解决了自已提出的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答吗?”
生:能。
师:“百大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
②学生列式解答:
生:(50—40)÷50
=10÷50
=20%
③引导学生小结:被除数相同,但除数不同,多百分之几与少百分之几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㈢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解决问题
①国光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
②国光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
(1)列式解答:
(30—20)÷20=50%
(30—20)÷30≈33.3%
(2)观察发现:
师: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
生: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多的金额”是“七月份销售金额”的百分之几?
师:解决今天的问题关键在于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
其实我们以前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生:上个单元学习圆的面积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的。
师: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数学的好办法。以后遇到难题时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试试。
2、做课本“试一试”第(1)题。
学生自已读题,说一说几成是什么意思后独立完成。
3、解决实际问题:
师:据了解赣州为了迎接宋城文化节活动,正在大搞绿化工作,一个绿色的赣州将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叔叔、阿姨的绿化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想帮他们来解决吗?
出示题目:赣州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百分之几?原计划比实际少造林百分之几?
4、小调查:
⑴调查你家上个月和这个月用水、用电的量,并进行比较,从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⑵了解一下你班上同学零花钱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看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应用题例1
课时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掌握两种解题的方法。
3、知道用一种解法检查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两种方法解题的思路,并掌握解题方法。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一)每箱卖多少元?
(二)5箱有多少个?
(学生板演处)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我班打扮得漂漂亮亮,想买一些彩丝,买两捆,每捆10条,每条5角,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把学生不同解法板演到黑板上。
(一)2×10=20(条)
(二)10×5=50(角)
20×5=100(角)=10(元)
50×2=100(角)=10(元)
学生讨论:那种方法准确,每一步求什么?
3、列综合算式该怎样做?
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交流讨论
师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你的想法。
四、实践应用
练习二十二第4、5题
独立完成,再订正。
五、交流收获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略)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引出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归纳总结——深化知识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他发挥自己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空间及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注意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创新能力。我觉得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只要学生能够合理推理解答,求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但教师不必要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这样解答或直接告诉学生,还可以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只要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想象、思考,合理推理后,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给予鼓励、肯定和赞扬。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两步除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活动,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难点:
1、用两种解答方法解答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教具准备:口算练习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3×690÷380÷5÷340÷4÷548÷(2×4)
2、投影出示复习题: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她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0人,一共有多少人?
3、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4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4、引出课题(板书:连除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形成策略
1、探究例4的解答方法
(1)读例题,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思考讨论
2、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3、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4、引发思考,巩固解题方法。三、巩固提升。
1、独立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判断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解题策略的讲解,用线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用不同的说的方式展示自己,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每列出一个算式,就要求说出求的是什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社会各领域的具体例子,理解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控制的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控制,研究控制的兴趣与热情。
4.理解控制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控制的涵义。
教学难点:
理解控制的涵义。
教学过程:
引入:
提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重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好会考的复习准备。
[录像]通过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录像片段,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控制是普遍存在。
用一些典型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控制是普遍存在,对控制有初步的认识,打破其神秘感。
现代社会中的例子:
生产、生活中的例子
古代社会中的例子:
案例1:大禹治水
请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大禹治水过程中,通过什么手段实现治理好水患的目的?
通过“疏通河道,泄洪为主” 手段实现治理好水患的目的。
案例2:木牛流马
请学生讲述《木牛流马》的故事:“(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据研究:木牛和流马是汉代独轮手推车的两种改进设计,通过改进使人的负重有所减轻。木牛是一种轮子稍小一些的独轮手推车,载重大,前由人拉、后由人推,运行较慢;流马载重小,轮子稍大一些,由一人推,运行速度很快。诸葛亮所说“木牛流马”应是比喻它们运行的灵便程度和载重量的大小:木牛行动较笨而慢,像牛;流马行动敏捷而快,像马。不是说它们外形像牛像马。
目的:帮助军队运送战略物资。
案例3:希罗自动门
希罗自动门的相关材料见教参P66或江苏版P107。
希罗自动门说明了什么道理?
道理是:利用气压和液压动力装置,实现自动开门、关门。
总结:事物发展的结果可能是人们预先期望的,也可能与预期的目标不相符,甚至是不希望得到的。如果人们想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就必须运用适当的手段来实现。
那么,运用什么手段来实现呢?
(引入控制的概念)
二、控制的涵义
控制是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结合事例(用音乐喷泉的事例),重点阐明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课本马上行动
控制事例
控制的对象
控制的目的
控制的'手段
电风扇扇叶转速快慢的控制
电风扇
调节速度
换档
音响的音量控制
音响
音量的调节
旋钮
燃气热水器温度的控制
热水器
调节出水口温度的高低
改变燃气火头的大小
用喷雾器喷洒农药
喷雾器
给庄稼治病
操作喷雾器的手柄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说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所见到的应用控制的事例。
如:
学校:学校的音乐铃声、多媒体教学系统、足球场草地自动喷淋系统、体育馆的自动伸缩坐椅等。
家庭:冰箱、电饭煲、微波炉等。
社会: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电梯、程控电话交换机等
三、控制的分类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
人工控制:人工纺纱、普通自来水龙头,旋转按钮打开电灯、驾驶汽车等;
自动控制:数控机床、饮料自动装罐生产线、花房恒温控制、十字路口红绿灯的转换等
按照执行部件的不同,控制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
对于自动控制
按控制方式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复合控制。
3、控制的应用
控制的应用自古就有,并在近代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通过事例说明控制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
案例1:汽车自动化生产线。
案例2:农业现代化设施。
案例3:现代网络家电。
小结与练习:
1、控制是普遍存在。要求学生能列举事例。
2、控制的涵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其控制的涵义。
3、控制的应用。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11
(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sinA=cosB= sinB=cosA= tanA= tanB=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已知a、b、c为Rt△ABC的三边,且斜边c=30
a=15,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 ∵sinA=a/c= 1/2
∴ ∠a=30° ∴ ∠B=60°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
例 2:在Rt△ABC中, ∠B =30°,b=20,解这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4.巩固练习
(1)P74 练习(单班)
(2) P77习题1(双班)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
1 、P84习题1 、2.(单班)
2 、P78习题6(双班)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9页~51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口答
(1)把6 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六一班参加午餐的有60人,六二班有50人。现在午餐部把110 个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认为合理吗?你认为怎样分合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能平均分配,刚才你们说的按人数的比去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也可以说是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2:某种清洁剂是浓缩液和水按1:4的体积比配置的。现有一瓶500毫升的这种清洁剂,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读题后,问1:4什么意思?浓缩液的体积占这瓶清洁剂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这瓶清洁剂的几分之几?
你会怎样做这道题?
提问:多找学生说说,要求说出每步算出来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提问后老师总结:把计算出来的浓缩液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是否等于500;也可以把计算结果去比,看是否是1:4。
强调:检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他能告诉我们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能帮助我们养成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老师总结并强调计算方法 :首先看清题里的条件 给的是哪几个量的比 再看题中给的量是否是这几个量的和 ,而后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三、出示练习题(49页 做一做)
(1)某妇产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2)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读题后,学生独立做,二人板演
老师集体订正,要求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拓展练习
怎样分配最合理?(有的说平均分,有的说按出资多少去分)
2.本期彩票小张出资200元,小王出资300元。小李出资400元,他们三人各应分得奖金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二1—4题
五、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解法
1、每份是 500÷5=100(毫升)
浓缩液有 100×1=100(毫升)
水有 100×4=400(毫升)
解法
2、总份数?1+4=5? 浓缩液有:500×1/5=100(毫升)
水有: 500×4/5=400 (毫升)
答:浓缩液有100毫升,水有400毫升
六、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
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
(一)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计算25/36÷30
3.用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鸡的只数是鸭的3/4
女生是男生的一半
梨重量的.3/5相当于苹果的重量
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二)学一学
出示学习提示:
1.找出例1的条件和问题
(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思考
问题: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所求问题在哪个或哪几个等量关系中?
哪个等量关系中只有所求问题是未知的?
找出这个关系式后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4/5=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4/5=28
(三)做一做
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你会吗?试一试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四)议一议
爸爸的体重在哪一个关系式里?写出这个关系式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如果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完成 后,让组长检查后汇报)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填充教材。
(五)练一练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比尾巴教学案例
《比尾巴》教学案例
一、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你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今天咱们教室里来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
生:想
师:这些小动物也急着跟小朋友们打招呼呢。如果认识,就大声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吗?(快速出示六种动物图片,依次贴在黑板上)
师:小动物们要来干什么呢?看老师写课题(10、比尾巴)。认识这三个字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课题,师强调“尾巴”是轻声词,师范读、领读。
(设计理念:教学开始,通过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图片,创设了一个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趣,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师: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比尾巴的呢?赶快读读课文吧。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生1:拼拼音。
师:对呀,拼音可是我们识字的好工具呢。
生2:可以问同学,问老
师:
师:真是个好学的孩子,老师也很愿意帮助你呀。老师今天再教给小朋友一个好办法,就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停下来多读几遍。下面请小朋友们开始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识记生字。
师: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今天,小动物们不仅要来比尾巴,而且还要来考考小朋友,看你们认不认识文中的生字宝宝。(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会读呀?
指名认读。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就跟着拼读两遍,如果读错了,我们就一起帮帮他好吗?
生:好。生教读。
师:小老师当得真不错,谁还想当小老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拼读两遍吧。
师:生字宝宝要和大家交朋友了,他们有礼貌地把拼音帽子摘去了,你还能认识他们吗?
生:能。
师: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先齐读两遍,会读的大声读,不会读的小声读。
师:谁想自己来读?这么同学都想自己来读,下面,就让你的同桌小朋友检查一下吧,如果小伙伴有困难,你帮帮他好吗?开始检查吧。
师:小朋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认识了这么多的字,真了不起。能说说你是用什么巧妙的办法记住他们吗?会说哪个就说哪个。
生1:把左边是扌,右边是巴,组合在一起就是把字。
生2:我记住了松字,左边一个木,右边是个公。
师:说得真好,瞧,左边的木与小朋友认识高兴地脸都红了,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朋友,跟老师读:木字旁,跟教师一起书空写木字旁。生3:尾字,因为动物的尾巴都有毛,所以尾下面有个毛字。
师:真会观察。
生4:我是用甲和鸟组合在一起来记住鸭字的。师指导认识鸟字旁。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加一加,利用偏旁加熟字、组词、说一句话等都是我们记字的好方法。
师:生字宝宝多高兴呀,瞧,他们把朋友也带来了呢!出示词语卡片。请小朋友们先不出声地读词语。出示卡片。
师:我们来开一辆小火车吧,如果他读对了,我们就一起跟他读好吗?
生:好。
师:一、二、三,我们的火车开起来……生读。
(设计理念:识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注意变换各种方式认读生字,使学生对生字的接触处于一种常识常新的状态,也使学生无形中接受了由字到词的训练,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但在交流识字方法时控制不当,有点零散,占用的时间稍多了点。)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小朋友认识了生字,再读课文可就轻松了。刚才呀,小动物们悄悄地告诉我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们要邀请我们当裁判呢。当裁判可要把课文读好了。有信心吗?
生:有。
师:真自信。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项目有哪些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6个问句。)请各位小裁判先认真读一读。
(生读六个问句)
师:你觉得你哪句话读得最拿手?
生:选择读,读六个问句。
师: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评价。
师:我也想来读读了。可要注意问句的读法,请大家仔细听,好吗?听听教师读出了问的语气了吗?
(师选择一句读)。
师:老师读出问的语气了吗?
生:读出来了。
师:那你们想不想再试一次,读好这些问句呢?
生:想。
再指两到三名学生读。
四、学习答句
1、师:小裁判们,比尾巴大赛的评比结果怎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吗?
生:能。
师:那就赶快找一找吧。
生: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生一边说,师一边将“长”、“短”、“好象一把伞”、“扁”、“弯”、“最好看”等词语卡片贴在对应图片的旁边。)
2、指导朗读
师:现在各位小裁判的观点一致啦,下面我们就一起把评选的结果汇报给大家吧!(师指着黑板的贴图和学生一起读,并指导朗读。)
师:下面我们男女同学一问一答的读吧,男同学问,女同学答好吗?
师:读得真不错。谁来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小动物的尾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动物的尾巴?
生:我喜欢猴子的尾巴,长长得可以让它从这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
生:我喜欢孔雀的尾巴,因为真漂亮。
生:我喜欢鸭子尾巴,因为可以让它在水里游泳呢。
生:我喜欢松鼠的尾巴,可以当降落伞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好学的孩子,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呀。
师:(指着图片)是呀,这些小动物太可爱啦!老师跟小朋友一样,也很喜欢这些小动物。那我们一起带着喜欢的感情再来读读课文,好吗?这一次是老师问,你们答。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也可以拍手呀,做动作呀。
师生一问一答地读。
(设计理念:在朗读感悟这一环节,我比较注重学生读书语气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读文,自己明白比尾巴大赛的结果,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朗读训练,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内化。交流喜欢的动物尾巴一环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记住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在指导学生评价方面尚不到位,只是形式而已,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升华。)
师:小朋友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大家一个有趣的游戏了。(出示没有尾巴的小动物的图片和他们的尾巴)瞧,这些贪玩的小动物丢失了尾巴,都有谁呢?(猴子、兔子、公鸡)你能帮它们把尾巴找回来吗?
生:能。
师: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贴,其他同学在书上画,看谁画得最正确最好看。
集体订正。
师:与同桌比一比,如果你觉得同学画得不错就奖给她一颗小星星。
(设计理念:以游戏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记住并巩固六种小动物尾巴特点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赞赏别人,互相鼓励。此处如果时间许可,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得不错的学生的作品,效果会更好)
三、拓展迁移
师:同学们,这次比尾巴大赛还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他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请看大屏幕?
师: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与同桌合作学习吧。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呢?
生:牛的尾巴细,牛的尾巴长…… 生、狗的尾巴向上弯……
生:鱼的尾巴像一把扇子……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你们也可以来编儿歌了。指导学生编。
谁的尾巴()?
()的尾巴()。
(设计理念:拓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让更多的孩子有发言的机会,并且也让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受时间限制,我想如果有更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来想来说,会有更多更理想的答案。)
四、总结延伸
师:小朋友的儿歌编得真不错!我们都已经编出一首新的《比尾巴》啦!小朋友,世界上的动物还有好多好多,他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去探索大自然更多奥秘好吗?
生:好!
五、指导写字
师:动物的尾巴有妙用,我们小朋友的小手作用也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写字吧,看谁的小手写的字最漂亮:
师:(大屏幕)我们来学习写“松”字。同学们先自己观察一下松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吧。板书示范。
师:先描红,再自己练习写两个,看谁写得最漂亮。可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呀。
(设计理念: 通过板书示范,使学生一目了解地看清松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掌握要领,使写字训练落到了实处。)案例分析:
第一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一年级语文课文第6课《比尾巴》,选择这一课的原因是考虑到孩子们对于小动物的兴趣,在他们眼中动物是非常可爱而有趣的,因此我想他们学起来肯定更加带劲。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而且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语言简明易懂,琅琅上口,能引起学生学习、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它动物尾巴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让孩子去森林王国去当比尾巴比赛的小评委的情境,并且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如,一开始,我的导入是:“同学们,森林王国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以儿歌导入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在指导问句的时候坚持字不离句,随文识字,对于不同的字侧重点也不同。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在教学时,我以问答游戏的形式来巩固问句,一次是同桌合作范读,一次是师生合作范读,读的时候让学生听我读问句时哪个字读重音,从而让学生思考怎么读问句。读课文的形式多样,有范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全班齐读,顺应了把课堂交给学会、老师尽量少说话的理念。
不足之处是我对于课堂教学时间把握的不纯熟,在识字环节、朗读环节花了太多时间让孩子读,最终时间不够写字环节匆匆收尾,朗读环节,学生读“巴”时还是没有注意到要读轻声,“谁”字念成了“shei”,并且后面的孩子相对请来读的机会较少。并且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于课堂的掌控有待提高。
上这堂公开课之前一共磨了3次,经过了语文教研组多位老师地悉心指导,从之前的稀里糊涂,对于课文环节设置的不确定导致上课时的没底气,到最后做到基本心中有数,感觉一次磨的过程,自己对于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及时间的把控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感谢这次公开课的机会,让我在磨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有所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