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7:0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五里街吾东小学吴联兴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讨论引入 1.调查汇报

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谁来说一说?

生:喝的果汁是把果汁和水按一定的比配制的。喷农药时也是把药和水按一定的比来调配的。

生:做米饭时也要把米和水按1:3放进锅里。

生:这是一瓶84消毒液,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用的消毒液的水的比不一样。(学生读瓶上的说明)如对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50,如果洗白色衣物则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100,对对于于肝炎和污染物的消毒则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25。

2.展开讨论

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对比的了解还真不少,这里是一瓶安利洗涤剂,安利洗涤剂与水的为1:5,从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信息多!学生汇报时板书: A: 洗涤液总量平均分成6份,洗涤剂与占1份,水占5份。B: 洗涤液总量看成“1”,洗涤剂占其中的1/6,占其中的5/6。C:洗涤剂看成“1”,水是洗涤剂的5倍。D:水看成“1”,洗涤剂是水的1/5(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让学生乐于参与,马上能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提出问题,探索汇报

按这个比来配制安利洗涤液600毫升,该怎样配?(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评价订正: A.洗涤液平均分成份数为:1+5=6 每份为:600÷6==100(毫升)洗涤剂:100×1=100(毫升)水:100×5=500毫升)B.1+5=6 洗涤剂: 600×1/6=100(毫升)水: 600×5/6=500(毫升)C水看成“1”,洗涤剂是水的1/5,也就是说整个溶液的体积就是水的(1+1/5)

水:600÷(1+1/5)=500(毫升)洗涤:600-500=100(毫升)D洗涤剂看成‘1“,水是洗涤剂的5倍,也就是说整个溶液的体积就是洗涤剂的6倍。

所以:洗涤剂就是600÷(1+5)=100(毫升)水:100×5= 500(毫升)师: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让学生用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主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知识掌握得更牢固。)2.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比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

3、平均分配是不是按比例分配呢? 4.总结方法

师: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步骤怎样? 先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一步把比转化为分数),再求出每部分是多少? 5.实际操作刚才通过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了冲调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要洗涤剂100毫升,水500毫升,正好老师准备的备品中有这两样,哪一位同学愿意上前配制一下?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知道,随着道路的不拓宽,道路旁边的土地常被征用,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的土地被征用,共得到补偿金90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

学生活动后反馈

生1:我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

生2:我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3、我认为按人口多少分也不合理,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师:根据调查,知道赵家有6亩、王家有10亩、张家有4亩、李家有10亩。(板书数据)你们能计算各分得多少万元吗?(学生进行计算并反馈。)

(我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2、课后讨论:

前些天看报纸揭露了某厂家欺诈消费者的事,事情是一个食油厂家打出广告说它的调和油花生和大豆的比是1:1,后来经过调查花生和大豆的比是1: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告诉大家厂家是怎么欺诈消费者的吗?为什么把花生和大豆的比说成是1:1,而不是1:2呢?

师:今天我们学习按比例分配,并且会用这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教学思路是: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体验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通过获得的这些信息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在应用环节中,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土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因为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确定和选择问题,学生能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49比的应用例2,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通过引导探索、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继续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答: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的比4:5,可以把已运走的米数看作()份,剩下的就是这样的()份。已经修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已经修的(),已经修的是全长的(),剩下的是全长的()。

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3请你解决小纠纷:王东和周星宇两人分别拿出2万元和4万元投资做生意,一年后两人的生意(除去所有开支)一共赚了12万元。到了分钱的时候,两人却发生了争执……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比的应用”。

2、出示ppt例1。(1)引导探究。

师拿出两杯糖水说:“我这儿两杯糖水,其中一杯是按糖和水是1:3来调配的,另一杯是按糖和水是1:4来调配的,要想喝比较甜的糖水,应选择哪一种配制方案?

师(学生回答完后):你想不想亲自到前面来验证一下(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尝一尝,看哪一杯甜一些。师:你想不想知道老师的这个杯子里究竟放了多少糖和水吗?(2)读题,审题,自主探究。思考讨论:

a、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b、把总重量平均分成几份? c、糖和开水各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给学生以充足讨论的时间,然后再集体交流汇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2、出示ppt例2(1)读题,审题,引导探究。

师:要想解决这一题,你该怎样入手(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探究学习,讨论。(3)引导学生画线段图。(4)学生独立解答。(5)集体订正。

(6)检验:先看总数是不是500ml,再看浓缩液和水比是不是1:4。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出示ppt中的两题作业,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1、必做题: P50~51第1~5题。2、选做题: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120棵树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六一班人数35人,六二班人数39人,六三班人数47人。平均分配还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说该怎么办?

教学内容:北师大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公平合理,和谐相处的情感美德.教学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准备。

1.根据”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你能想到哪些分率?

2.幼儿园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我们已经认识了比,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板书课题.现在有一筐橘子,要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二.新课.1.出示主题图.(1).学生看图,说图意.(2).提出问题:怎样分合理?

(大班小班人数不同,平均分不合理,按人数的比来分较合理.)

(3).人数比是几比几?

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并与同学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4).反馈.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5).在这次分一分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无论怎样分,每次分的个数比都是3:2.结果化简后都是3:2.按3:2与平均分不一样.)

指出:平均分实际是按照1:1进行分配。

2.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分?(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1).试解(2).反馈

方法一: 3 +2=5 140÷5=28(个)大班:28×3=84(个)

小班:27×2=56(个)先求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再求大小.班各分得多少个? 方法二+2=5

大班:140× =84(个)小班:140× =56(个)先求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再根据大小班各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求大.小班各分得多少个?

相同点:都要先求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3.课本56页试一试。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3,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问: 单位”1”是什么?平均分成了几份?巧克力占几分之几?奶占几分之几? 三.运用

1.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十月份销售小轿车,小客车,小货车数量的比是7:3:2,这三种车共销售了240辆.每种车各卖了多少辆?

2.一种饮料,果汁和水的质量比是3:7.现有12千克果汁,需加多少千克的水? 3.合唱团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女生比男生多10人,合唱团有多少人? 四.课堂小结

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平均分的问题,而是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先根据已知的比得到每部分的份数及总份数。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五.作业

1.课本56页第2和3题。

2.课本58页第6和7题。

比的应用(导学案)

执教:凌海辉

带着问题自学下列内容)

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筐橘子(数量未知)按3:2应该怎么分?分一分,并与同学们交流分的过程与结果。

果这筐橘子有140个,按3:2应该怎么分?你会几种方法?

针对自学问题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自学了,现在我们试着让同学来说说上述问题的见解,大家一起交流。

列表法(见PPT)

画图法(份数法)分数法(见PPT)练习)

了自己的见解,现通过练习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小棒按2:3的比例分成两堆,前者()根,而后者()根。

小棒按1:1的比例分成两堆,前者()根,而后者()根。的药水,农药与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水?

拓展)

见PPT)

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80,两个数的比是7:9,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库存粮食110吨,乙仓库存粮食70吨,从甲仓库取出多少吨粮食放入乙仓库后,能使甲、乙两仓库存粮食吨数的比

作者:凌海辉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三篇:韩梅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松林小学 韩梅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讨论引入 1.调查汇报

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谁来说一说?

生:喝的果汁是把果汁和水按一定的比配制的。喝咖啡时也是把咖啡和水按一定的比来调配的。

生:做米饭时也要把米和水按1:3放进锅里。生:安利洗涤剂与水的为1:5 生:这是一瓶84消毒液,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用的消毒液的水的比不一样。(学生读瓶上的说明)如对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50,如果洗白色衣物则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100,对对于于肝炎和污染物的消毒则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25。

2.展开讨论 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对比的了解还真不少,从安利洗涤剂与水的为1:5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信息多!学生汇报时板书: A: 洗涤液总量平均分成6份,洗涤剂与占1份,水占5份。B: 洗涤液总量看成“1”,洗涤剂占其中的1/6,占其中的5/6。C:洗涤剂看成“1”,水是洗涤剂的5倍。D:水看成“1”,洗涤剂是水的1/5(二)提出问题,探索汇报

按这个比来配制安利洗涤液600毫升,该怎样配?(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评价订正: A.洗涤液平均分成份数为:1+5=6 每份为:600÷6==100(毫升)洗涤剂:100×1=100(毫升)水:100×5=500毫升)B.1+5=6 洗涤剂: 600×1/6=100(毫升)水: 600×5/6=500(毫升)C水看成“1”,洗涤剂是水的1/5,也就是说整个溶液的体积就是水的(1+1/5)

水:600÷(1+1/5)=500(毫升)洗涤:600-500=100(毫升)D洗涤剂看成‘1“,水是洗涤剂的5倍,也就是说整个溶液的体积就是洗涤剂的6倍。

所以:洗涤剂就是600÷(1+5)=100(毫升)水:100×5= 500(毫升)师: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 2.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比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

3、平均分配是不是按比例分配呢? 4.总结方法

师: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步骤怎样? 先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一步把比转化为分数),再求出每部分是多少? 5.实际操作刚才通过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了冲调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要洗涤剂100毫升,水500毫升,正好老师准备的备品中有这两样,哪一位同学愿意上前配制一下?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知道,随着道路的不拓宽,道路旁边的土地常被征用,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的土地被征用,共得到补偿金90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

学生活动后反馈

生1:我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

生2:我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3、我认为按人口多少分也不合理,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

师:根据调查,知道赵家有6亩、王家有10亩、张家有4亩、李家有10亩。(板书数据)你们能计算各分得多少万元吗?(学生进行计算并反馈。)

2、课后讨论: 前些天看报纸揭露了某厂家欺诈消费者的事,事情是一个食油厂家打出广告说它的调和油花生和大豆的比是1:1,后来经过调查花生和大豆的比是1: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告诉大家厂家是怎么欺诈消费者的吗?为什么把花生和大豆的比说成是1:1,而不是1:2呢?

师:今天我们学习按比例分配,并且会用这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教学思路是: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体验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通过获得的这些信息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在应用环节中,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土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因为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确定和选择问题,学生能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四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内容: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上)P49—P50。

设计理念:《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1、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六(1)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4:3,根据这个比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得出哪些关系呢?”(课件出示题目)

2、同学们对于比的关系学的真不错!那么由下面的这个关系,你又可以得出哪些关系呢?(课件出示)

3、小结:你看,由两个数量之间的比得出了如此多的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就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比的应用)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从刚才的练习来年看,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课件出示情境图)能猜得出阿姨要大家帮什么忙吗?

1、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你们说说看,应该怎样分呢?

生1:平均分。

师板书,并追问:平均分是怎么分?

生1:就是每班分一半。

生2:一人一个

生3: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

师板书,并追问:按人数比来分,那你能说出,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是多少吗?

生3:3:2。

追问:怎么分才是按3:2来分,你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生3:也就是大班每次拿3个,小班每次拿2个,这样一直分,直到分完为止。

生4:我来补充,可以把总的橘子个数平均分成5份,大班拿3份,小班拿2份。

2、追问:还有其他分法吗?那么,在这么多种分法当中,你觉得哪种分法更合理呢?

生1:我觉得按比分比较合理,因为考虑到两个班人数不一样。

生2:我也赞成按比分,因为如果平均分的话,大班比小班人数多,就不公平了。说明:刚才那两位同学分析得都对,因为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所以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不公平。那怎样分比较合理呢?而按两班的人数比分比较合理。(同时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既然这样,如果我现在就给你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课件背景图不变,演示教师话语)

1、师巡视辅导:写好的可以和你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你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等学生汇报后,问:“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再请其他同学复述:“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

方法一:列式,先想到5份,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3+2=5

140×3/5 = 84(个)

140×2/5 = 56(个)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 表示什么?

生:因为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所以它分到的橘子个数应该也要占橘子总数的。

方法二:根据比的意义,140÷(3+2)=28 大班:28×3=84(个)

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3+2)”?

生:因为前面说过,可以把总数平均分成5份,然后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梳理。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方法汇报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节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得掌握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好,已经完成的请举手?谁愿意带着你的本子到台前来介绍你的方法?”

2、小结:两种方法都可以,那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呢?说明理由。那两种方法具体各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以方法1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以方法2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结合总结课件出示)

2、师:非常棒,你们表现的都非常好。大家都没有被难到,现在我把题型改一改,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敢接受这个挑战吗?挑战一:一个三角形的度数的比是5:1:3.这个三角形三内角的分别是多少度?它是什么三角形?

挑战二: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

1、师: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2、师巡视辅导: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已经写好的同学不妨把你的做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思维碰撞,说不定你能得到更多灵感哦。

挑战三:旅游节到了,甲、乙两人一起做一种工艺品,甲做了10个,乙做了15个,共获得180元的报酬,甲乙各分多少钱合理呢?

1、独立完成,请学生口头说,教师板演,并说清“比”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很多时候,题目里并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比是多少”,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判断分析,找出它们是按什么比来分,再找出它们之间的比来进行计算。【设计意图:以上练习的设计将新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层层深入,学生学习兴致更浓。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1、师:还想挑战吗?

(1)课件出示: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在40-50人之间,他们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他们班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你能算出来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讲评。说清判断理由。

六、总结提高

师:从刚才的解题过程来看,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那么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获吗?

生1:我觉得要好好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到数学知识。生2:感觉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用到比的知识。

师: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载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比第六版第六版的应用内容和第六版的相应练习。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理解的生命比分配的意义和这种类型的应用的特点。 2,根据不同解决方案的分布来掌握问题,......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 预习单见纸质 学习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课题: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

    小学数学六年级《认识比》教学案例(精选合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融合部 周慧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高兰琴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杜阮小学 莫展其 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