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01:4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高兰琴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6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与学生融洽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3)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1

102:113(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高兰琴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高兰琴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6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与学生融洽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1)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1

102:113(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观察目的

(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际反思,促进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成长。

(2)对教学的环节设计、教学的时间分配、教师提问技巧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5.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课堂教学的全程录像、片断文字实录。

二、提问技术、方式、水平分析

1、提问方式:(10分钟片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的方式,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性,便于学生操作,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时间,反馈及时。

2、提问水平:片断共提出问题29次,其中组织性问题4次,占13.8%。认记性问题10次,占34.5%,理解性问题9次,占31.0%,推理性问题5次,占17.2%,创造性问题1次,占3.4%。从问题类别所占的百分比来看,教师不但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整体分析 1.背景描述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物体表面积的含义,这是圆柱表面积的学习基础。圆柱的表面是由底面和侧面构成的,计算圆柱底面面积就是计算圆面积,对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所以教材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材强调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探索过程,以及侧面展开图的长与宽跟圆柱有关量之间的关系。在本课的授课前一节,学生刚刚学习了《圆柱的认识》,在《圆柱的认识》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校付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非常大胆的实验,极富创新的执教使学生对圆柱的知识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但由于拓展的面较广时间比较短,也使得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而且同时由于是连堂课,第二课时教学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记忆得比较牢,这是比较有利的,但课后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练习巩固和知识吸收的时间这是不利的。

2、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反思。(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通过比较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异同,将生活中的汽油桶、水桶、烟筒等实物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4)体现学生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学生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不会的就扶一下,帮一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大部分的学生是可以做到在原有基础上推导得出的,所以我先让学生来说计算方法,在自主推导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对于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这一难点问题有模糊之处,所以,我在与学生交流算法的时候就特别注重这一点,从我的引导中加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好的突破难点。(5)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是需要一定量的训练达到的,在本课中学生每人完成的量是较充分的,训练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6)教学中的调整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如从课前我向任课教师咨询的情况和我对学生在前面一节课进行的课堂观察后,我认为这班学生的基础较好,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教学环节中,大部分的学生们是可以做到自主独立完成的,所以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减少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次数,从课堂教学反馈来看,在我作出调整后这一教学环节仍然顺利进行,而且减少了这一步骤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能。又如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较好的思路,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举手示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临时将原本教案中的自学课本例题,再解决问题的环节,改为了请学生自己先试一试,有困难的就阅读课本例题,再完成,这一调整既是让学生自主,又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发展。(7)教学中的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现了操作上的失误,在展示圆柱的表面积图的时候,贴出了侧面图后,忘了贴出两个底面的图,没有向学生们出示完整的圆柱表面积图,可能会给学生的思考造成困扰,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能及时发现这一过失,我想,如果及时发现了,我一定会去补救的。

全课三个例题的教学中,我所使用的教学手段缺乏变化,以至于学生到了后半段学习时显得有点疲倦了。在备课过程中我曾有想过,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许已不需要不断变化的方式吸引注意力了,直接将问题出示更好,实践告诉我,我的想法有点过头了,这方面我需要再多做思考,寻求改进的方法方案。由于我这节课只进行了半小时,我设计的最后一个动手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备圆柱实物的用料面积,没能进行,我预想这会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可以立即学以致用。可惜不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效果了。我打算将这一设计留到我们班同学六年级的时候再来实践。1.能比较灵活的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情况。2.较好的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言情况。

3.这一类型的课程学习,学生在巩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需要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演算,由于学生存在差异,还需在练习的层次和要求上进一步设计。

第三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融合部 周慧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6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与学生融洽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1)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1 102:113(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第四篇:小学数学六年级《认识比》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1 102:113(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店子镇尚河小学 徐庆华

教学《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熟知但又不太清楚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书本中的例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范本。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0的特殊性。以及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比分的异同。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的不是恰到好处。

2、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到位。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

下载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201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4(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 学 设 计 篇二: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人教版48、4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认识百分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认识百分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练习十九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上方中心 张立会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3、44页 12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的能力。 4 一、 02010年3月1223......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 姓名: 一. 填一填。(每题0.5分,共31分) 1.10:36=( ):( ),读作( )。 2.4/( )=( )÷12=9:( )=25%。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边长与周长的比是( ):( ),边长与面积的比是( ):( )。 4.A是8.4,B比A......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认识》教案 授课:张大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