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01:1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第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鸡兔同笼》的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另外,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了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上课一开始我以读儿歌的方式导入并说明:动物身上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同时揭示课题。接着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探究,向学生出示例题(课件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尝试、探究

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用猜的方法,有的猜:有2只兔,6只鸡;也有的猜:鸡和兔各有4只,引导学生发现用猜的方法比较乱,并不

科学。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也是重点部分的教学: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1、列表法

(1)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鸡的只数是8,有0只兔,脚共有16只。鸡的只数是7,有1只兔,脚的只数是18。如果鸡有6只„„发下表格让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填写表格,汇报。

(3)小结:这种依次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法叫一一列举法,也叫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2、假设法

(1)师:如果用这种列表法来解决数据较大的问题时,这种方法还方便吗,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2)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

①、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假设笼子里全是鸡,与实际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出算法。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假设笼子里全是兔,与实际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出算法。③、交流汇报。

3、方程法: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师板书。

4、小结:引导学生寻求一般性的解题方法,即假设法和方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5、回应引入时的古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回应引入时的古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四)拓展练习:

全班有38人去划船,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恰好每条船上都坐满。问租了几条大船,几条小船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收集有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想一想你在本节课都学习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新的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使同学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

2、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列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出统一 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交流时,有些学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没去指责他们,而是肯定他们想出好的方法;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则在课中请他们总结根据题目的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的优点。这样做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和列表的策略,不仅可以解答古代数学趣题——鸡兔同笼,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很多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012.9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圆柱的表面积》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荫营联校三泉小学 杜瑞林 曹淑琴

一、教学构思

圆柱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状的笔筒、水桶需要多少材料等。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所求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拿笔筒的表面积进行探究,让学生去解决笔筒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圆柱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概念,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圆柱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圆柱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圆柱的面有什么特点?圆柱的表面积是指什么?圆柱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圆柱的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总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4.学习例题

一定圆柱形筒子,高39cm,底面直径20cm,做这样筒子需要多少材料?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材料,是求圆柱的什么?该怎么计算呢?

小结:这个筒子的上面应该是没有的,所以在这里,不需要我们算圆柱的上面,也就是说少算一个底面。

二、笔筒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圆柱3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比如我们刚做的那道题,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1.帮助学生回忆笔筒的形状(圆柱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3.课本练习题:(出示笔筒模型)

(1)笔筒缺少哪个面?(上面)

(2)要求至少需要多少彩纸,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2个面,没有上面。即侧面加底面)(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笔筒”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笔筒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圆柱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4、练习

书上有关圆柱表面积的练习题。

(设计思路:要计算圆柱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圆柱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真正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六年级计算复习课》教学案例(2)

“我们又上当了!”

【精彩回放】“既然大家觉得这张试卷很有意思,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请把其中的第4题、第5题和第7题做完,时间为6分钟。”......开始交流了,一位矮个男孩首当其冲:“第4题的算式是300-60×4”,其余学生纷纷颔首点头。老师并未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另一位眉头紧锁的女孩,他注意到刚才这位女孩曾迟疑地举了一下手。“我觉得应该是60×4”,她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奇怪!一般来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方法,现在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老师一脸惊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渐渐地,举手的人多了:“我们又上当了,问题是‘离甲地多少米?’”

“300-60×4求的是‘离乙地多少米?’”

“求‘离甲地多少米?’实际上是求‘已经行了多少米?’”

“这好比要我们去某个地方,地址都没听清就撒腿便跑,结果南辕北辙。”老师适时点评:“错得好,说得更好!只要我们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刚才的错误就有了价值!”

在交流第5题的感想时,很多学生觉得:“题目太长,理解题意比较费劲。”“是啊,题目的确很长!”老师启发大家:“你们觉得这道题绕来绕去关键在哪?”“小狗在不停地、来回地跑。”学生的回答一针见血。“既然如此,那该怎么解答呢?”老师顺水推舟。“应该用55+65=120(米),1200÷120=10(分),10×240=2400(米),理由是......”听了他的分析,老师点头赞同,随后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有!应该再用2400×2=4800(米)”一位瘦瘦的男孩坚定地说。见大家不明所以,他继续补充道:“题目上说‘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问题是‘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可以理解为求一只小狗跑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求两只小狗跑的路程。”这样的解释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且很显然,老师并未预设到这种“生成”,他激动地询问了这位学生的名字,然后大声承认:“我原以为刘梁丰同学错了,所以才让他交流,事实上他是完全正确的,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且听且思】也许应该感谢那位眉头紧锁的女孩,是她的迟疑使得课堂在那一刻峰回路转;也许还应感谢那位瘦瘦的男孩,是他的坚定使得课堂在那一刻精彩纷呈......学生们的思考让教学有了生成的空间。但再深入仔细地想想,仅仅有了生成就足够了吗?如果华应龙老师缺少智慧独到的眼光,缺乏“让差错显露出可贵”的思想,那么即便是面对再多的生成也会熟视无睹!试想,若不是华老师的关注细节---发现了女孩的迟疑;若不是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给了男孩表达的机会,也许上述这些有价值的生成都将被悄无声息地淹没在我们的声音中,一种以“权威者”的身份妄加评判的声音。

“这题没有答案!”

【精彩回放】第7题的交流非常热烈。第一位学生说:“用4×3.2=12.8(平方米),12.8+2.8=15.6(平方米),15.6×0.4=6.24(千克)。”“错了,错了!”话音刚落,教室里便传来此起彼伏的否定声。老师连忙摆手:“别说‘错了’,说不定有对的道理呢?应该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另一位学生回答道:“粉刷墙壁时要把窗户的面积去掉,所以应该用12.8-2.8=10(平方米),10×0.4=4(千克)。”他的分析有条有理,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正当大家的观点趋于一致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对。因为要求南墙的粉刷面积必须知道长和高,而题目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高是多少,所以这道题目没有答案!”没有答案?大家满脸震惊,而后再次恍然。老师也深有感触地说:“我很佩服这位同学,一是佩服他发现了这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环节,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声音特别高、特别一致时,有勇气站起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条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船上装了75头牛、45头羊,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多大?”学生哄堂大笑。

【且听且思】“这题没有答案!”初闻此言,满心震惊!平心而论,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已习惯于出有答案的题目,学生也已习惯于解有答案的题目。正是因为习惯于这种定式,所以当学生绕了一大圈发现题目本无答案时,才会在震惊中领会出题者的深意。

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不管我们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要播进了学生的心田,它就会以别人难以感知的方式存活、生长起来,而且,它的果实会成倍地膨胀。透过习以为常的现象,我们是否该再次认真思考--何为“数学思想”?何为“有用的数学”?我想这位老师的这堂课已作了绝妙的诠释。让我们为这简约而精彩的复习课叫好!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认识百分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认识百分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练习十九1~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打篮球么?喜欢看篮球赛么?他是谁呀?(出示照片)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3%。

2、大家认识红色的数吗?认识的举手,真不错,我们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么?板书:认识百分数

二、例题教学,引出概念。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比赛,我们来看看比赛的数据显示。(出示表格)姓 名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5 16 张小华 20 13 吴力军 30 18

1、如果你是评委,根据这张表格里的数据,你能判断出谁是冠军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如:谁投中的次数多,谁的成绩就好一些;谁失球的次数最少,谁的成绩就好一些;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增加一栏)再比较这几个分数,谁大就表示谁的成绩好一些。那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也叫投中的比率。出示“投中的比率”

3、口答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出示完整的表格)

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4、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板书。现在能很快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5、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再让学生说一说、的实际含义。

说明: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显示)

6、这是百分数的意义,那百分数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自学课本99页“试一试”上面的内容。

你觉得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板书:64%

你会读这个数么?读作什么?(百分之六十四)一百分之几写成百分数,就要读成百分之几。一起读65% 60%

说出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1、五(2)班有50%的同学会游泳。

2、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

3、一件毛衣:100%羊毛。

在小组里说一说这些百分数的含义,再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

7、下面我们来动动手,拿出本子,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些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记时开始。(巡视)

(1)你写了几个?如果老师要求写十个,那你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 学生1:我写了5个,我完成了50% 学生2:我写了7个,我完成了70%(2)实物展示过程:

a.写得好吗?100%正确,该怎么读?(百分之一百)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是小数么? b.如果你写了12个,那你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

哦,看来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8、刚才我们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又自学了百分数的读写,你们很能干!

三、分层练习,加深理解

1、我们六(1)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94%,根据这句话,你会填空吗?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男生人数和女生的比是():()。(1)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2)百分数又可以看成是一个怎样的比?(后项是100的比)所以把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百分比的后项始终是100。

2、课前老师计算出了我班的近视率,六年级一班的近视率是70%。(1)说说什么叫近视率?(2)回答问题

再来看看三位同学投中的比率,又可称为投篮什么(引出投篮命中率)这是六一六二班成绩情况表,2个班的优秀率是多少?

引出优秀率,什么是优秀率呢?(优秀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项目

优秀人数总人数优秀率平均分 六(1)班

48.6% 85.7 六(2)班 19 38 50% 85.0

3、那你又能举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百分率么?(命中率、优秀率、出勤率、及格率正确率、成活率、合格率)

看来百分率也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白分之几,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你同意吗? 明确:百分数的本质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因此把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是合适的。

4、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百分数?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课型:新授课(概念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1)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小组长讲解。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

(2)人的长相与身高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5)每袋米重50千克,米的袋数和重量.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年龄和体重

骆驼的体温与时间

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

教学反思:

下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六年级《认识比》教学案例(精选合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案例分析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一、案例描述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5米,高是1.5米,每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本站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也谈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大全)

    a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折扣》诸暨市安华镇小楼彩丽教学内容:浙江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小节《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二教时(教材第45---46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本站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柏槐小学佐东婵 一、学会自主地提出问题 体会: 1、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 2、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