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2:1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第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这题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计算圆锥体的体积的内容。此例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计算中学会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案例研究的起因

对这个案例研究的起因是我看了这样一篇关于以上内容课堂实录的文章。文中的教者以实际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后,在讲解其应用时,以小黑板出示课本中的例题,再由学

2、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上课之时,我在讲台上放了重量不等的用塑料袋装好的泥沙以及秤子、报纸等。在公式推导出来之后,由各个学习小组上台领取了编了袋号的泥沙和报纸(报纸是垫泥沙用的),当每个小组领取到了各自的沙包时,同时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都想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于是我在他们疑惑之时,提出了“你可以把这些泥沙堆成我们已学过的哪种形体?”“如何计算这些形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这些形体的重量?”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亲自操作的愿望。

搭建平台。下面是我对此案例所思考的几个问题:

1、对课本例题一成不变、照搬讲解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吗?

2、学生在“三次活动”中表现如何,他们的思维如何发展?

三、案例分析、反思

对案例的分析、反思并不是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希望为教师提供多方面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引发进一步的讨论,为促进教师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1、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教学服从于教材,教材怎么编写,教师就怎么上课,常常只为获得结论而设计教学过程,忽视了结论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而本案例,我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设计了一“泥沙”代替“小麦”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材料易取且

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和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案例分析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一、案例描述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5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这题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关圆锥体体积计算的内容。此例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计算中学会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另有一定的拓展。

1、案例研究的起因

对这个案例研究的起因是我看了一份有这样习题的试卷后引起的兴趣。在课堂上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后,在讲解其应用时,以小黑板出示这道题,再由学生讨论研究,最后解决出问题。

2、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上课之时,我在讲台上放了重量不等的用塑料袋装好的泥沙、报纸等。在公式推导出来之后,由各个学习小组上台领取了编了袋号的泥沙和报纸(报纸是垫泥沙用的),当每个小组领取到了各自的沙包时,同时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都想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于是我在他们疑惑之时,提出了“你可以把这些泥沙堆成我们已学过的哪种形体?”“如何计算这些形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这些形体的重量?”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亲自操作的愿望。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然后引出圆锥形小麦堆的计算。

二、案例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例题

1、已知条件给了近似于圆锥形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算出麦堆的什么?(由于这堆小麦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出体积)

2、题上又给了“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个条件,说明什么?(说明小麦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有关系)

3、如何利用“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个条件来算出圆锥的小麦堆的质量(麦堆的体积乘以735千克)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练习本上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三、案例分析、反思

对案例的分析、反思并不是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希望为教师提供多方面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引发进一步的讨论,为促进教师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教学服从于教材,教材怎么编写,教师就怎么上课,常常只为获得结论而设计教学过程,忽视了结论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而本案例,我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设计了一“泥沙”代替“小麦”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材料易取且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和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获得知识更易理解更加牢固。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六年级计算复习课》教学案例(2)

“我们又上当了!”

【精彩回放】“既然大家觉得这张试卷很有意思,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请把其中的第4题、第5题和第7题做完,时间为6分钟。”......开始交流了,一位矮个男孩首当其冲:“第4题的算式是300-60×4”,其余学生纷纷颔首点头。老师并未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另一位眉头紧锁的女孩,他注意到刚才这位女孩曾迟疑地举了一下手。“我觉得应该是60×4”,她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奇怪!一般来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方法,现在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老师一脸惊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渐渐地,举手的人多了:“我们又上当了,问题是‘离甲地多少米?’”

“300-60×4求的是‘离乙地多少米?’”

“求‘离甲地多少米?’实际上是求‘已经行了多少米?’”

“这好比要我们去某个地方,地址都没听清就撒腿便跑,结果南辕北辙。”老师适时点评:“错得好,说得更好!只要我们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刚才的错误就有了价值!”

在交流第5题的感想时,很多学生觉得:“题目太长,理解题意比较费劲。”“是啊,题目的确很长!”老师启发大家:“你们觉得这道题绕来绕去关键在哪?”“小狗在不停地、来回地跑。”学生的回答一针见血。“既然如此,那该怎么解答呢?”老师顺水推舟。“应该用55+65=120(米),1200÷120=10(分),10×240=2400(米),理由是......”听了他的分析,老师点头赞同,随后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有!应该再用2400×2=4800(米)”一位瘦瘦的男孩坚定地说。见大家不明所以,他继续补充道:“题目上说‘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问题是‘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可以理解为求一只小狗跑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求两只小狗跑的路程。”这样的解释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且很显然,老师并未预设到这种“生成”,他激动地询问了这位学生的名字,然后大声承认:“我原以为刘梁丰同学错了,所以才让他交流,事实上他是完全正确的,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且听且思】也许应该感谢那位眉头紧锁的女孩,是她的迟疑使得课堂在那一刻峰回路转;也许还应感谢那位瘦瘦的男孩,是他的坚定使得课堂在那一刻精彩纷呈......学生们的思考让教学有了生成的空间。但再深入仔细地想想,仅仅有了生成就足够了吗?如果华应龙老师缺少智慧独到的眼光,缺乏“让差错显露出可贵”的思想,那么即便是面对再多的生成也会熟视无睹!试想,若不是华老师的关注细节---发现了女孩的迟疑;若不是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给了男孩表达的机会,也许上述这些有价值的生成都将被悄无声息地淹没在我们的声音中,一种以“权威者”的身份妄加评判的声音。

“这题没有答案!”

【精彩回放】第7题的交流非常热烈。第一位学生说:“用4×3.2=12.8(平方米),12.8+2.8=15.6(平方米),15.6×0.4=6.24(千克)。”“错了,错了!”话音刚落,教室里便传来此起彼伏的否定声。老师连忙摆手:“别说‘错了’,说不定有对的道理呢?应该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另一位学生回答道:“粉刷墙壁时要把窗户的面积去掉,所以应该用12.8-2.8=10(平方米),10×0.4=4(千克)。”他的分析有条有理,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正当大家的观点趋于一致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对。因为要求南墙的粉刷面积必须知道长和高,而题目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高是多少,所以这道题目没有答案!”没有答案?大家满脸震惊,而后再次恍然。老师也深有感触地说:“我很佩服这位同学,一是佩服他发现了这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环节,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声音特别高、特别一致时,有勇气站起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条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船上装了75头牛、45头羊,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多大?”学生哄堂大笑。

【且听且思】“这题没有答案!”初闻此言,满心震惊!平心而论,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已习惯于出有答案的题目,学生也已习惯于解有答案的题目。正是因为习惯于这种定式,所以当学生绕了一大圈发现题目本无答案时,才会在震惊中领会出题者的深意。

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不管我们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要播进了学生的心田,它就会以别人难以感知的方式存活、生长起来,而且,它的果实会成倍地膨胀。透过习以为常的现象,我们是否该再次认真思考--何为“数学思想”?何为“有用的数学”?我想这位老师的这堂课已作了绝妙的诠释。让我们为这简约而精彩的复习课叫好!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鸡兔同笼》的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另外,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了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上课一开始我以读儿歌的方式导入并说明:动物身上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同时揭示课题。接着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探究,向学生出示例题(课件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尝试、探究

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用猜的方法,有的猜:有2只兔,6只鸡;也有的猜:鸡和兔各有4只,引导学生发现用猜的方法比较乱,并不

科学。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也是重点部分的教学: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1、列表法

(1)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鸡的只数是8,有0只兔,脚共有16只。鸡的只数是7,有1只兔,脚的只数是18。如果鸡有6只„„发下表格让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填写表格,汇报。

(3)小结:这种依次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法叫一一列举法,也叫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2、假设法

(1)师:如果用这种列表法来解决数据较大的问题时,这种方法还方便吗,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2)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

①、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假设笼子里全是鸡,与实际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出算法。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假设笼子里全是兔,与实际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出算法。③、交流汇报。

3、方程法: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师板书。

4、小结:引导学生寻求一般性的解题方法,即假设法和方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5、回应引入时的古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回应引入时的古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四)拓展练习:

全班有38人去划船,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恰好每条船上都坐满。问租了几条大船,几条小船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收集有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想一想你在本节课都学习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新的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使同学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

2、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列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出统一 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交流时,有些学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没去指责他们,而是肯定他们想出好的方法;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则在课中请他们总结根据题目的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的优点。这样做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和列表的策略,不仅可以解答古代数学趣题——鸡兔同笼,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很多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012.9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圆》这课时,通过孩子们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探讨圆的特征,在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的概念,掌握了圆的特征,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思维易于发散,印象及其深刻,学习兴趣越学越浓,再让学生拿出《数学分层测试卡》来巩固所学内容,课堂的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应用时不要求每人一样,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此来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爱听表扬”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特点,对他们所做的题点头表示肯定,说“好”或者“对”表示赞许,或者说句鼓励的话“真好”“真会动脑筋”,摸摸他们的脑袋,并给他们给100分。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2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2.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2.2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3

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随笔4

小学数学教育除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等重要使命。目前,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小学数学教育走入了一些误区,数学让学生望而生威,甚至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不够,不能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仅限于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合理地渗透数学文化内容,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在教学中缺少等待,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少,教师讲解得多,以讲代学,作业机械重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削弱数学教育的效果,使数学教育的有些功能被异化。

如何使数学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使数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从而发挥数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呢?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们讨论和研究。

一、充分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热爱数学。

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充实和挖掘数学中新奇有趣的事实和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数学有意思!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真正地喜爱数学这门学科。如学了比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使学生体验到世上美的事物都符合“黄金比”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揭示周围事物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再如学了“因数和倍数”后,让学生去寻找“完美数”,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看似很平凡的一个数,其中却隐藏着这么多的奥秘,从而让学生觉得数学有意思;再如学了“找数列中规律”后,向学生讲述天文学家观察太阳系中各行星和太阳的距离这一数列后,发现在其中火星和木星与太阳的距离这两个数之间不符合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通过计算后确认其间肯定还有另处的行星,果然后来的天文学家发现了“谷神星”、“智神星”等许多小行星,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真了不起,产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关键是我们数学教师要去搜集,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数学读物,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宝库,同时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读物,师生在数学阅读中同成长,小学数学虽然姓“小”,但只有让它置身于“大数学”的滚滚洪流和背景之下,才能使它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应有的魅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的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逻辑推理性强,数学更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随时根据教学情况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切忌自问自答,没有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或者与少数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在揭示圆周长的意义后,可这样提问:“你觉得圆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猜想到可能和它的直径有关系后,指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再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理解含有分数的句子是比较关键的内容,教学中可出示如“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多1/4”这样的句子问学生:“由这句话你还想到了什么?”(男生是女生的5/4、女生是男生的4/5、男生与女生的'比是5:4、男生是全年级人数的5/9,女生是全年级人数的4/9,女生比男生少1/5等等)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丰富多彩,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打下了基础。数学思考力的训练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如转化的思想、假设的思想、还原的思想、有序思考的思想等等。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充满信心,要让学生说话,不要封住学生的嘴,要让学生动手,不要捆住学生的手,要让学生观察,不要遮住学生的眼,教师们千万不要掩耳盗铃,认为只要讲深讲透了,学生自然就懂了,以教代学,包办代替。

三、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反省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数学知识才能形成系统,要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不断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它成为后续学习的助推器。现在许多小学生在学习上负担过重,压力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太低,因此让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总结成败得失,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办法。每节课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如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经验想告诉大家?每周可布置学生写数学周记,写自己数学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写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写自己对今后数学学习的目标措施、写自己对某一数学题的思考过程,通过让学生写数学周记,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数学学习,从而达到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帮助的'目的。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对本单元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反思学习中学得好的方面和学得不好的地方,让学生学会画知识网络图等。每学期让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的状况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努力方向,向教师提出建议等。每次考试后让学生对自己答卷情况进行分析,进行自我评价,写写考试后的感想、体会。这些办法只要教师长期地坚持去做,一定会对学生数学学习很有帮助,这也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会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四、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数学书报的兴趣,让学生有阅读数学读物的良好习惯。研究表明学生的成才因素中智商仅占20%,而被人们忽视的情商却占80%。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还是决定于学生。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的美好愿望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有的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如何使教师的善良愿望成为学生的愿望,让教师的“教”成为学生的“学”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学生自己最明白自己最需要什么;只有学生自己最了解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最明白自己学习的状况和收效,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他们对学习已经变得十分麻木,迫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又不得不捧起书本,但学习已经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因此,学习效果低劣就不足为怪了。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我们始终不能改变教育的这一初衷。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其次,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困难,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学习中学生们会遇到困难,一般有两种结果:一是教师不能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知难而退,不去想办法,使其成为后续学习的拦路虎;二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自觉克服困难,扫除了学习中障碍,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给后续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显然,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很正常的,也是经常性的事,但教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实践中,这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视,教师没有耐心,缺少对具体个案分析、指导,集体评讲是教师惯常采用的方式,而这时有些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没有了多少兴趣,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对不少学生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第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前提,会事半功倍,事实上不少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盲目顺从,学习低效,负担加重,从而厌学,造成恶性循环,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忽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伴随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具体、细致、经常化,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数学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很多,不少数学教学工作者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许在此文中说的问题太多、太严重了,但我觉得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有些问题还是确实存在的,提出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当然这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思考和研究,我们期待着小学数学教育进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下载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圆柱的表面积》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荫营联校三泉小学 杜瑞林 曹淑琴 一、教学构思 圆柱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探索规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体会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三角形的分类》不仅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得基础,也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案例 新地中心学校张燕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感受到数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经过三个星期的教学,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 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数学科任教师,也是压力比较大的一个学期,因为这个学期大家要毕业了,必须利用几个月时间巩固知识点,打下坚实基础,了解学生实......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陈庄小学张玲玲 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