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融合部 周慧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6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与学生融洽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1)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1 102:113(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第二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6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与学生融洽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1)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1
102:113(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观察目的
(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际反思,促进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成长。
(2)对教学的环节设计、教学的时间分配、教师提问技巧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5.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课堂教学的全程录像、片断文字实录。
二、提问技术、方式、水平分析
1、提问方式:(10分钟片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的方式,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性,便于学生操作,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时间,反馈及时。
2、提问水平:片断共提出问题29次,其中组织性问题4次,占13.8%。认记性问题10次,占34.5%,理解性问题9次,占31.0%,推理性问题5次,占17.2%,创造性问题1次,占3.4%。从问题类别所占的百分比来看,教师不但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整体分析 1.背景描述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物体表面积的含义,这是圆柱表面积的学习基础。圆柱的表面是由底面和侧面构成的,计算圆柱底面面积就是计算圆面积,对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所以教材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材强调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探索过程,以及侧面展开图的长与宽跟圆柱有关量之间的关系。在本课的授课前一节,学生刚刚学习了《圆柱的认识》,在《圆柱的认识》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校付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非常大胆的实验,极富创新的执教使学生对圆柱的知识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但由于拓展的面较广时间比较短,也使得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而且同时由于是连堂课,第二课时教学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记忆得比较牢,这是比较有利的,但课后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练习巩固和知识吸收的时间这是不利的。
2、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反思。(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通过比较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异同,将生活中的汽油桶、水桶、烟筒等实物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4)体现学生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学生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不会的就扶一下,帮一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大部分的学生是可以做到在原有基础上推导得出的,所以我先让学生来说计算方法,在自主推导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对于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这一难点问题有模糊之处,所以,我在与学生交流算法的时候就特别注重这一点,从我的引导中加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好的突破难点。(5)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是需要一定量的训练达到的,在本课中学生每人完成的量是较充分的,训练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6)教学中的调整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如从课前我向任课教师咨询的情况和我对学生在前面一节课进行的课堂观察后,我认为这班学生的基础较好,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教学环节中,大部分的学生们是可以做到自主独立完成的,所以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减少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次数,从课堂教学反馈来看,在我作出调整后这一教学环节仍然顺利进行,而且减少了这一步骤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能。又如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较好的思路,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举手示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临时将原本教案中的自学课本例题,再解决问题的环节,改为了请学生自己先试一试,有困难的就阅读课本例题,再完成,这一调整既是让学生自主,又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发展。(7)教学中的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现了操作上的失误,在展示圆柱的表面积图的时候,贴出了侧面图后,忘了贴出两个底面的图,没有向学生们出示完整的圆柱表面积图,可能会给学生的思考造成困扰,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能及时发现这一过失,我想,如果及时发现了,我一定会去补救的。
全课三个例题的教学中,我所使用的教学手段缺乏变化,以至于学生到了后半段学习时显得有点疲倦了。在备课过程中我曾有想过,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许已不需要不断变化的方式吸引注意力了,直接将问题出示更好,实践告诉我,我的想法有点过头了,这方面我需要再多做思考,寻求改进的方法方案。由于我这节课只进行了半小时,我设计的最后一个动手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备圆柱实物的用料面积,没能进行,我预想这会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可以立即学以致用。可惜不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效果了。我打算将这一设计留到我们班同学六年级的时候再来实践。1.能比较灵活的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情况。2.较好的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言情况。
3.这一类型的课程学习,学生在巩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需要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演算,由于学生存在差异,还需在练习的层次和要求上进一步设计。
第三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高兰琴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6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与学生融洽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3)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1
102:113(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高兰琴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高兰琴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六年级《认识比》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17:8 4:1 102:113(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A、4:12 B、12:4 C、(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201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4(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比的认识》
教 学 设 计
篇二: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1、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一、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
师:(投影示淘气的相片a)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智慧老爷爷帮他制作了一些相片。(出示b、c、d、e)仔细观察图片,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思考,回答。
可能会这样回答:图c与图e不像,一个变胖,一个变瘦。
图b与图d,一张变大,一张变小。
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再引导:你能用像、不像或变形这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生:„„师:图片b、c、d、e都是长方形。为什么bd像,ce则变形了。你能猜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吗?生:„„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格子图,我们按5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填一填、比一比,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组织交流。
1、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三分之二。而ce不是。
2、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师:(小结)原来abd这三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你能按我们刚刚的发现给这些图形分类吗?
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 投影出示情境: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翻开书本专49页,填在表格里,并口答出结果。组织交流。
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展示情境,说一说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填在表(2)上。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联系情境2与情境3。
师:你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吗? [速度=路程/时间 单价=总价/数量]
二、认一认师:像上面那样,(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 读作6比4比号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 是这个比的比值。
读一读。写一写。(第51页练一练第一题。)
三、练一练。(第51页练一练第二题。)
四、说一说,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比,说一说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比的例子?有什么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道理,同时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问: 谁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级的人数情况。
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用减法。27-19从这个式子里,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问:除了减法之外,你还能想出其它比较的方法吗?
可以算出什么?
板书: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多少倍? 会列式吗?
19/27 27/19说明:像这样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课题)问: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像这样的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9比27谁来说一说,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学生重复一遍)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根据上面的例子,想一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呢?
27比19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路上行驶的汽车。
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你能把什么算出来?
也就是汽车的速度。列式:90/2=45(千米)同学们请看,求汽车的速度,实际上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
那么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常见的数量关系里,因为单价=总价/数量,所以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3、揭示比的意义:
刚才的这些例子在列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多少?
由此可见,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对,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5/8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15/26呢?
4、反馈练习:
出示一面国旗。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
二、自学比的其它知识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在教材的52-53页,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比地其他知识,能自己研究解决吗?
学生自学3分钟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可不按顺序)各部分的名称在写比号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比值。
14:215/9 0。5:2。5 2/9:1/3比的分数写法。
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列表出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是0。
足球比赛中为什么会出现2:0这种写法呢?
刚才我们说了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那三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让学生讨论。
小结:比是两个数的除法的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个运算。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位自学的效果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
1、填空:
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
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篇三:2014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_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案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单元教学安排: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课本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课本探究活动的图)
师: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些图片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老师把这些图片的长方形画在方格纸上。
师:长方形的大小与谁有关?
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师:对,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使得这些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1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6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出示幻灯片)1.数一数, 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并填在书上.2.算一算,(1)分别算出a、b、d三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长方形d的长是a的长的几倍? d的宽又是a的宽几倍?(3)长方形b的长是a的长的几分之几?b的宽又是a 的宽几分之几? 3.议一议, 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学生计算、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生1:我们发现了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6÷4=1.5,3÷2=1.5,12÷8=1.5 4÷6=2/3,3÷2=2/3,8÷12=2/3(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因为12÷6=2,8÷4=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d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2倍,长方形d的宽也是a的宽的2倍。它们长和宽的倍数一样所以比较像。
生3:因为3÷6=1/2,2÷4=1/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形a的长和宽的1/2,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说得真好,我们找到了比较像的原因了,有哪位同学研究与图a不像的图形c、e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
生4:长方形e的长是宽的6倍,12÷2=6(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
生5:长方形c的长是宽的8/3倍,8÷3=8/3(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
生6:长方形c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8/6倍,而宽是它的3/4,长和宽的的倍数不同,因此不像。而长方形e的长是长方形 a的2倍,宽是它的1/2,这 两个倍数关系也不同,因此也不像。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计算发现了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也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1/2,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同学们一张长方形图片如果宽不变,长扩大(或缩小),或者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
生:不会像。
师:对,如果长和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
生:会像。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动画,看长是6宽是4的长方形经过以上变化后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像还是不像。
(出示课件)鼠标点击长方形图下面的每一句话,每点击一次长方形变化一次,让学生直观感受一张长方形图片怎样变就像怎样变就不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同时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图形就会和原来的图形相像。
(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变化理解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图就比较像。使学生既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以后“化简比”的学习做了准备。)师:刚才大家都学得很好,下面请大家观察黑板的算式,这些算式都是用什么法计算来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的。
生:用除法。
师: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是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让我们一起再来试试吧。请大家看下面这幅图。
(二)、实例2
1、(出示课本第67页第2的情境图)
师:这两道题在我们书上第67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独立完成,并思考你是如何解决的。
2、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在屏幕上把表格填完。
师: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把马拉松选手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他的速度20千米,把骑车人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速度15千米,再比较,发现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更快。师:能用算式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40÷2=20(千米)45÷3=15(千米)(师板书)
师:刚才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用除法,现在求速度也是用什么法? 生:也用除法。
二、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1、引出“比”的概念。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两个数的比。(电脑出示概念)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8页,边读概念边画线。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的比。
师:如:6÷4我们又可以说成是长方形a的长与宽的比是6比4,8÷3又可以说成是长方形c的长与宽的比是8比3,40÷2可以说成是马拉松选手所跑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40比2,黑板上这些除法算式你还能用比来说吗? 生1:45÷3可以说成骑车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45比3。生2:12÷8可以说成是长方形d的长与宽的比是12比8。
师:把你要说的比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介绍比的读写法和认识各部分名称
(1)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