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1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22:2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选修2-1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选修2-1教案》。

第一篇:选修2-1教案

数学选修2—1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梅县高级中学

高二数学备课组

廖志雄

第二篇:21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换一换、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动的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2.会认本课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1画家和牧童(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你还记得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吗?请同学们自由读出他们的名字(开火车、齐读)

过渡 1.同学们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会学的更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书95页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位画家。

3、还可以说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你能换个词吗)(出示课件)过渡:我们可以用这种换词语的方法来了解一个词的意思。

二、研读感悟课文

(一)1、这节课我们学习2-6自然段,边读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生读书3到5分钟)师:谁想用朗读告诉大家。

生: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 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2、你知道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图画)谁能指一指。过渡:利用生动的画面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3、再读这一句你又体会到了什么?(随机指导朗读)可示范读(指生读)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也来夸夸汉语中的“一”吧!

4、练习说话

一会儿

一会儿 过渡: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很感动

(二)1、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体会到戴嵩画艺超群。(生汇报)

出示众人夸奖的句子[句子读体会抓重点词]

过渡:能将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1、生读

2、示范读

3、分角色读(师生)

4、师 男 女生读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2.再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围观的人看了,怎么样?(生:纷纷夸赞)你能从书中给夸赞找出他的近义词吗?扩词练习

3.发挥想象。同学们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吗?(不是)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生答)积累词语的运用。4.理解纷纷夸赞。(像大家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就是纷纷夸赞)

(三)学习牧童与戴嵩的对话(5和6自然段)体会人物品质

1、抓住动词“挤、喊”体会牧童的天真、勇敢。

过渡:在这纷纷夸赞声中听到了炸雷一样的喊声,同学们赶快读读5、6自然段,看发生什么事?(给学生读书时间)

师:发生了什么事啊?(生读牧童的话)2人

面对著名的画家,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小牧童指出了他的错误,你觉得这个小牧童怎么样?(生说)板书:天真、勇敢

是啊,当我们发现别人是错误时,就应该勇敢的说出来。2.抓住“和蔼、愿意、请”等词体会画家的虚心

过渡:此时的大画家戴嵩师怎么表现的?(读戴嵩的话)2人

从戴嵩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人?(生说)板书:虚心

你从哪些词知道的?指生说

三、拓展学习

1、师:戴嵩特别喜欢画牛,他画的牛跟真的一样。我们来看一下,(出示图)这就是戴嵩的画。

2、配乐欣赏名家的动物画。

师:在我国现在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画。(出示图)如:齐白石画的虾生动活泼。李苦禅画的鹰活灵活现。徐悲鸿画的马,骏马英姿,神态各异。他们的画的动物栩栩如生,人们特别喜爱。

四、总结

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孔子有不能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让学生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换词法、比较法、借助图画法。学生体会戴嵩有名气,能从文中找出句子,从句子中找到词语。体会得较好。但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学生对个别词语不够理解,运用不准确,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在理解词语上、在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上还需下功夫。2.学生用 “一会儿„„一会儿„„”说话较好,可以看出预习比较到位。已经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还应逐步深入。

3.借助图画理解课文时,大部分学生不会看图,今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因学定教,但控制时间和关注弱势群体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氛围上还需下功夫。

第三篇:教案21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师生谈话: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畅游了拼音王国,还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边唱儿歌边喊出它们,好吗?

教师读儿歌的前半句,学生接读。母鸡蝴蝶——jjj,七个气球——qqq,刀切西瓜——xxx。(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声母的卡片。)2.复习j、q、x与i相拼的两拼音节,(课件出示音节:jī jí jǐ jì)指名拼读。

3.(课件出示:jû)再来拼一拼这个音节。引导学生发现音节中的错误。

4.教师导问:为什么有错误呢?引导学生说出儿歌:小û小û有礼貌,见到j、q、x就摘帽,小û见到j、q、x,去掉两点还念û,所以û上不能有点。

5.(课件出示正确的音节:jū jú jǔ jù)指名拼读。

设计意图:在生动的情境中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故事激趣,学习三拼音节

1.讲故事突破难点:小i、小û都和j、q、x交上了朋友,这可急坏了小ɑ,它也想来交朋友,可是j、q、x却有一个怪脾气,小ɑ要想和j、q、x交朋友就一定要请到小i来帮忙,没办法,小ɑ只好去请小i了,一边走它还一边在嘴里念叨着:“j、q、x脾气怪,不和小a单独见,小ɑ要见j、q、x,必须小i来联系。” 2.(课件出示儿歌)师生共同读儿歌。

3.引导学生拼读三拼音节。(课件出示三拼音节:jiü qiü xiá)学生练习拼读。教师强调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三拼音节的学习一直是个难点,在写音节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将中间的i丢掉,而借故事和儿歌帮助学生来理解和记忆就很容易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学习起来自然轻松自如。

三、图文结合,学词学字

1.过渡:交了这么多朋友,j、q、x非常高兴,现在它们想带领大家去认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书中两幅图片)来打个招呼吧!2.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看图说话,说完整话。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音节: dü jī mù

xià qí 搭 积 木

下 棋(1)学生自由拼读。(2)开火车拼读。(3)学生齐声拼读。(4)去掉拼音出示“棋”,齐声读。(5)引导学生用“棋”说句话。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汉语拼音的教学应与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拼音的教学不能单一地进行,要与识字、说话相结合,这样不但能使拼音的教学更加有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知道拼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自主学习,练读儿歌

1.过渡:大家看,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群特别可爱的小家伙,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一群小鸡的图片。)2.引导学生读儿歌。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认真听儿歌中每个字的读音。(2)学生自主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3)同桌互相读儿歌,互相纠正读音,圈画儿歌中(本课要求学会)的音节。

(4)学习会认字“鸡”,带领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5)引导学生用“鸡”说句话。

(6)指名读儿歌,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7)借助课件齐读儿歌,注意读准本课所学音节词的读音。

设计意图: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做到拼音不离汉字,汉字不离词语,词语不离文章,学生边学拼音,边认汉字,边读小韵文,学习内容多样化,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及早品尝到学习拼音的成就感,而且拼音帮助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巩固了拼读的能力。多层次地读儿歌,感知儿歌内容,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找到所学的声母,有效地将学习拼音和学习语言进行融合,做到了阅读与拼音同步发展。

五、总结收获,拓展积累

1.总结收获: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又一次畅游了拼音王国,不但认识了三个新的声母朋友,而且认识了两个汉字宝宝,还学会了好多儿歌,老师觉得大家真的很了不起。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认识更多的拼音朋友。

2.拓展作业:课后请大家留心一下,找一找,在哪儿还能听到或看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声母或音节。只要大家留心,就一定会找到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拼音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拓展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汉语拼音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汉语拼音教学的规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学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

1.整个两课时的教学我都在努力地创设情境,以畅游拼音王国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与拼音宝宝做游戏的情境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拼音,拼读音节,认读生字。2.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3.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突破难点,孩子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理解并掌握了û上两点省写的规则和j、q、x的三拼音节。

第四篇:《师说》教案21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2.本文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2)论证上有破有立。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提问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讲授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诵读法。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3.讨论法。学生课前、课上自由讨论,回答问题。4.学习拓展。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预习提纲 目的:让学生熟悉课文,作好积累。具体步骤: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2.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课后练习,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导入并解题,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整理字词。3.分析课文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坐在课堂里学习,有没有想过你们和老师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里,老师和你们又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而学习中应该树立什么正确的师道观呢?本文作者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提出了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于“说”“说”是一种文体,是古代用说明、记叙或议论等方式阐述事理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初读课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幻灯打出下列字要求强调注音: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谀(yú)欤(yú)贻(yí)提醒学生在具体的文章学习中,注意一些古文词汇的使用,在最后一课时将整理归纳。2.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3.梳理第二段脉络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讲读文章第1段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1.逐句讲解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②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提示: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生乎吾前。乎,在③提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 些”则不确切。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④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⑤吾师道也。师,从师学习。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2.深入讲解 ①问: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②问: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提示:承“解惑 ”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是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③问: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提示: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问: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提示;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3.归纳各层大意: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4.理解分析①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古之学者必有师。”②问:教师的职责? 提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③问:如何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问: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⑤问:从师的原则是什么?提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5.文理示意图(板书)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闻道在先 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 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师道” “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布置课后作业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 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读讲课文第2、3、4段。充分理解本文主旨[教学过程](一)诵读第2段。1.读读讲讲背背。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划分层次请学生回答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③中间部分有三小层意思,在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其他。3.教师具体讲解(1)第一层:“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提示: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问:“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提示: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②问:从行文方式看,包括三组“对举”,请说明提示:第2段,批评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先是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来对比。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再以“为子的择师”和“其身则耻师”来对比。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来对比。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③问: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提示:“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问:“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提示:“而耻学于师”的“而”。问: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提示:“之所以„„,出于„„”。(2)第二层:“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问:“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提示: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问: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提示:不是,也有评论:“惑矣”。问:删去“惑矣”行不行?提示: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直接呼应“惑矣”的?“小学”是指不知句读,从师而学。“大遗”又是指什么说的?不解惑而耻学于师。③再来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齐读一遍:“句读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两种状况和两种态度交错起来叙述,而不写成“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问:有什么好处?提示:用特殊的对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长句划短,读来铿锵有力。④教师小结:这段话先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两种做法加以对照,点出一个“惑”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3)第三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①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情况。提示:“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写的。)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是否会影响行文的连贯性?回答是不会影响。删去好不好呢?提示:不好。“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②问:“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为什么作者接着又说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么一段话?提示:要加强批判的力量。问:“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提示: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二)诵读第3段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具体讲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 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2.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提示如下: “圣人无常师”——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用事实说明这一点。“郯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下句引孔子语,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回文”辞格。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已”是决断之词。3.①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三)诵读第4段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④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开头? 答案要点: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倒显得无足轻重,不如卒章显志为好。2.小结: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总之,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四)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五)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3.整理归纳字词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教学过程](一)总结全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全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的风尚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通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失,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三)总结全文的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2.论证上有破有立。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3.对比论证。从第2段看,用的是对比论述的方法。“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为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耻师”的对比,是用一般现象来证明上述分论点,也说明了“耻师”的内涵,即不愿“闻道”,不想“解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内容深化一层。(四)语言积累(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形→意动)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4)关于一词多义(练习三)①道:(按练习排列的顺序,例句略,下同)A.(儒家的)思想体系。B.说。C.道路。D.方法。(按:此题无相同的义项,练习题有误。)②传:A.流传。B.传授。C.(zhuàn)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D.同 A。补充:E.(zhuàn)古时供来往行人住宿的旅舍。例:舍相如 广成传舍。③圣:A.具有极高智慧的。B.同A。C.圣人。D.封建统治阶级对帝王的谀称。补充:E.旧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人,如诗圣、棋圣等。(5)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6)结构助词“之”的几种用法,略作补充如下: 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③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第五篇:21 孔子教案

孔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四个故事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和形象风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他教学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被汇集编纂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这个中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孔子。

二、复习。1复习生字。

2课文分段。课文分成几部分?分别介绍什么?(第一部分(1、2自然段)孔子的生平概况。这是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故事。第二部分(3—8自然段)讲了孔子的几个故事。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一一分述。)

3、填空:孔子名(),字(),()时期()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平时的(言行)记录下来,编纂成一部书叫《论语》。引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的崇敬。这节课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他的形象风貌。

三、学习第二段

导入:这一段讲述了孔子哪几个故事?请快速阅读课文

(1、与子贡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一)第三自然段。

1、思考(1)、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2)、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推;推想,推断。就是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也即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事例:有的同学闹矛盾,总是指责埋怨对方的不是,如果这时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你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做的不对。有的同学总是嫌父母唠叨,对父母的教导总是不耐烦,如果你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你就会理解父母的心意了。)

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主张。

2、感情朗读

3、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感情朗读

(二)第四自然段:

1、小组朗读。

2、因为有个盗字,所以孔子宁愿忍受干渴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通过这件事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盗,即盗窃,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赞扬孔子厌恶偷盗的精神。)

(三)第五自然段

1、指一位同学读。

2、这段写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在路上断了粮的时候的一番对话。在这里,孔子是怎样谈论“君子”与“小人”的?(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节操 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安然的坚守节操。

(君子贫困时仍然安于清贫,恪守节操,不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小人穷困时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3、说说哪些德行品质是君子所有?(信守诺言,诚实守信、谦虚正直,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严于律己,勤奋好学)哪些品行是小人所有?(偷鸡摸狗、坑蒙拐骗,制假售价,抢劫杀人,盗窃,造谣生事、投机钻营、仗势欺人、狐假虎威、巧诈掩饰、挑拨离间、无中生有、巧舌如簧、甜言蜜语、左右逢源、拍马奉迎、嫌贫爱富、唯利是图 为富不仁)

(五)第六、七自然段。

1、指小组读。

2、孔子对弟子们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看到什么?做出什么判断?事实真相却是什么?(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于是认为颜回偷吃。事实真相是烟尘掉进锅里弄脏了米饭,颜回觉得弃之可惜,便抓出来吃了)

3、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话。从他的感叹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圣人?(孔子知错即改,有自我反省的勇气)a、《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逐渐走向完美。B、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如果仅从表面看到的现象和一时产生的感觉,去做出判断,常常会出现失误。只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判断才可靠,结论才正确。

(六)第八自然段

1、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画出文中描写孔子读《周易》的句子,由此你体会到孔子怎样的精神?(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2、孔子的好学精神是出了名的,他经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完全是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乐趣来对待。孔子的学习是很刻苦的,有时还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竟忘记了吃饭、睡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你能用一些成语和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吗?(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废寝忘食,活到老,学到老。勤学好问,学而不厌 孜孜不倦 手不释卷、虚心好学、好学不倦。)

四、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以四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两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和精神。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则强调半部《论语》学做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让我们试着潜下心来读读孔子的书,读读《论语》。如能把《论语》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可以深刻把握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思考怎样做人、帮助我们修身养性,是很有意义的事。)

2、读读阅读链接。来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的一些言论。

五、布置作业。

孔子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它们都能给人不少启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板书:推己及人

厌恶偷盗

安守节操

勇于自省

学而不厌

下载选修2-1教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选修2-1教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1、《从现在开始》教案

    21、从现在开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我会写”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演”“析”的阅读学习中,感知故事的内容(3)情感......

    21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会用“兴高采烈”造句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

    21珍珠鸟教案

    21 《珍珠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那种和......

    21四季歌教案

    21.四季歌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中认读“春、夏、秋、冬、”4个生字。 2、能认读复韵母ie、üe、er,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e、yue,能读出er的四声。复习ü与j q x相拼要去掉两点的......

    《21 岩石》教案

    《21 岩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到周围环境中收集当地具有的岩石标本。 2、能把自己或小组收集到的岩石标本进行分类 3、能给每种岩石制作资料卡。 4、能......

    21诗二首 教案

    21 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8个生字。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21珍珠鸟教案

    21、珍珠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

    21、《从现在开始》教案

    21、从现在开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而学好语言的关键是先要打好识字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在第一课时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