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度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
高陵四中:郭 娜
一、教学中的“得意”之处
1、整个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天气新闻报道入手,例如:现实生活中与温度有关的现象,温度计的使用和体温计的构造等知识都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重点一是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通过演示学生自制简易温度计观察并描述现象自己得出其工作原理,重点二是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为了突出重点,采用了学生先自读再亲自动手实验(在观察前,提出明确的观察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认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明白在测温前、测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测一杯热水的温度,从而达到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对于物理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这点上本人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指点,学生在描述现象时出现的用词不当、语序不合理等及时加以指导和纠正,这是今后教学中特别应注意的问题,可以通过习题再加以反复强化。
2、在引入温度时播放视频出现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的小故障,以后再进行赛课时将精心准备,预测到一些意外现象,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3、演示实验的课堂秩序还比较好,学生注意用心观察,但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候课堂秩序就需要多控制一下,学生2人一组进行实验(用温水测量水的温度)时,有的学生由于不太会使用温度计,所以在开始实验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影响到正常的测量,在读数上也有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多用心,巡回进行指导。还有些学生没有动手,只是观察别人实验,也没有达到人人动手的目的。
4、整个课堂由于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特别是最后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本节课内容)来展示板书,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能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不知学生接受知识效果如何也是本节课探索的问题。
5、对所学知识没有结合知识点进行具有典型性练习只是一些基础练习巩固强化了基础知识,本来课件中设计了练习题,但由于时间问题也没体现出来,今后力争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第二篇:《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15篇
《温度》教学反思1
教后记本人对自己的这堂课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动手实践,调动课堂气氛
在课题导入部分,我在学生桌子上放上两杯水,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物体的冷和热,这样就引出了“温度”。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活跃。
2、大胆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教材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我考虑到我们物理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必定会发现自制温度计的不足,自然地想到怎样改进自制的温度计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应用。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办法解决,正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其效果是不进行教材特殊处理时所无法达到的,我自认为这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再就是在学生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完水的温度后,自然地引导到我们在生病时,需要用体温计量体温,能不能用实验用温度计测体温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如何改进?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体温计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同学们在小组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更加明确了实验的.目的,使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做到了人人动手参与实验,并在互相和谐合作的前提下达到了实验效果的最优化。从一开始的温度的引出,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验证、在总结……学生们的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我只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4、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思路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堂课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温度》教学反思2
一个物体的冷热,在生活中学生都有用手感受过并且有一定的经验。但是要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到底有多少热或多少冷,就无法准确的描述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
所以课前我准备好了很多温度计,给每个小组一支,让学生观察,比比哪个组观察的最仔细,带着目的观察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温度计。观察活动中,我也发现学生能够根据我的指导准确地找出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也准确地读出了我课件上出示的温度计显示多少温度。并且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用手捂着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了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这两个环节的设计都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掌握得并未比我想像中的好。可能是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亦或是在学生心中“-”表示减号已经先入为主了!总之学生对“-”很陌生,总有学生不知道用“-”表示零下,而写成“0下”或者“0”,导致零下温度的认读出错了,当然这也在我意料之中。虽然课堂上已经强调了零下的温度要从0℃住下数,交上来的作业还是有全错的。这个问题还得继续讲解,学生如果没有正确掌握认读零下温度,那后续的学习活动便难以展开。
《温度》教学反思3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悟得了一些体会和教训,现小结如下:
一、经验体会:
1、在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为此,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热水的温度,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2、通过课件,也能比较清楚地讲授了摄氏温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较强。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温度计的读数,特点是负温度读数。以往几年的学生都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可能是南方的学生较少接触负温度。为此,本节课在这个方面投放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出错,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巩固。
二、不足之外:
1、由于第一次接触温度计的读数,故很多学生分不清“示数”、“读数”、“读作”的区别,在此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较紧。体温计部分的效果较差。
2、没有联系体温计的构造与凸透镜的关系。
3、教师讲的还是太多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温度》教学反思4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我分别用了三个小活动:学生讨论、学生演示、学生操作来认识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测量热水温度。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请学生上台演示水温的测量时,不管学生做的对还是错,不能一上来就让其他学生指出他的错误之处,首先要做的是表扬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心。
二、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这个实验中,学生们的小组合作能力欠缺,实验要求或许是老师讲的不到位,在记录数据的时候,有些小组热水的温度不下降反而还上升,而且整个过程没有秩序。
三、上课过程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语有事过于生硬。
成功之处在于:
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只在一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在讲解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配有相应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三、整个课堂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规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试验计划—实验和观察—搜集整理信息—解释交流
《温度》教学反思5
上课前的预设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用温度计丈量水的温度.
然后教师提出:在生活中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一起来认识一下,在这么多的温度计中,你们觉得选择哪一种温度计丈量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选择好温度计后,是不是可以直接就可以拿温度计来丈量了呢?(方法问题)
比一比,谁会丈量了,并且测得最快.
连续丈量一杯水.发现一些他们认为有趣的现象,并说说你们怎么想的
上课时的情境
当同学们选择好温度计后问是不是可以直接就拿来丈量了,同学觉得很奇怪,选好了不是就可以测了吗?他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科学研究和平时拿个玩具玩不是一回事,在讲究科学性,规范性.
在掌握了方法后,同学丈量水的.温度时,同学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同学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
在连续丈量水的温度时,同学丈量都很认真,局面很热闹,丈量记录交流.但同学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考虑,只动手,不动脑.
反思:
1、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同学表示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同学,组织同学。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同学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同学,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身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同学们也不去考虑,这样就不利于同学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考虑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同学去考虑。
《温度》教学反思6
今天“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第一课时的新课上下来,经过专家的点评,自己也做了一点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备课时还不够细。比如在物质三态特征归纳后未能及时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固态”或“液态”或“气态”,导致课后作业个别题目学生不会做。我想,过去的备课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还不够,还要备相关练习,了解配套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问题。
第二,课堂的提问不仅要有启发性,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问题既不能太大,让学生摸不着边,也不能太小,小到指向性过于明显,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当教学内容多与课时较短的.矛盾出现时,一定要注意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取舍,什么内容该留在本节,什么内容可划到下一节。千万不能勉强挤到一节课,而加快讲课的节奏,那必然导致以后炒夹生饭。
《温度》教学反思7
《测量水的温度》这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热水、热水瓶里热水的温度,第二个活动是连续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热水、热水瓶里热水的温度变化。为了更让学生明白水温向周围空气温度靠近,我准备的是自来水、温水、热水和冰水,并把这课分成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两个活动,重点是水温的测量,如果测量操作不当,测量的数据就会有误差,所以我制定了一张测量操作检查表,两人为一组进行温度的测量,当一名学生操作时,另一名学生检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若操作不正确要及时提醒。有了相互监督,孩子的操作都比较规范。
第二课时重点是数据的分析,一个组有12个数据,全班有120个数据,为了让孩子轻松分析出规律,我让他们根据数据画出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学生的操作不完全正确,所以有些数据曲线还是有五花八门。我先让学生思考一杯热水放在课室,10分钟后水温应该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在讨论中学生明白热水把热量传给了周围的空气所以温度会下降。接着出示学生画的正确的温度曲线,从正例去证实。然后出示有问题的曲线,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温度曲线会这样,在让学生分析误差数据时一同出示操作检查表,这样对照着看学生就明白操作检查表中打×的.项是误差的来源,但也有一些是操作检查表打√而数据是有问题的,学生就分析可能是读数时我们的呼吸没有注意或是当时课室有风而导致误差的出现。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把热水放一天,水温会不停下降吗?学生根据经验知道水温不会不停下降,并且在刚才的讨论和分析中学生已经知道热水温度与周围的空气温度是有对流,他们能说出当热水温度降到与周围空气温度相等时就不再下降。
深入分析了热水的温度变化后,学生对温水和冰水的温度变化都能分析出来。这时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三条曲线的共同规律:水温向周围空气温度靠近。最后是自来水的温度变化分析,我先和学生说明自来水我是放置了一天才让大家去测量,那自来水的温度应该会怎样变化呢?在引导下学生都明白了自来水的温度是几乎不变的。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的操作更扎实并学会如何绘制温度曲线、如何分析数据。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他们才会收获更多。
《温度》教学反思8
《测量水的温度》一课的内容主要分为认识各种温度计、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三部分。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了认识各种温度计、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第二课时完成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在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时,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考虑到安全,我只安排测量前三种水温。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学生的猜测为:冷水:15——16摄氏度;温水:30摄氏度左右;烫手的热水50——60摄氏度左右。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6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从孩子的实际操作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认真与严谨。在汇报测量数据是,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例如:冷水的温度(共6组,3组为17摄氏度,3组为16摄氏度,测试16摄氏度的小组均靠北窗)温水的温度:(3组测量为33摄氏度,两组为34摄氏度,一组为31摄氏度)烫手的热水(3组为48摄氏度,两组为47摄氏度,一组为51摄氏度)。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北窗的3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
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在预想之中,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我觉得课前我花那么多时间准备材料很值得!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温度》教学反思9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学生“自己学的数学”,才会有灵性和活力。因此,我利用互联网搜索大量有关温度的生活知识渗透到该课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将数学化的知识生活化,挖掘其数学本质。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想法:
1、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借助相反动作游戏作为课前调控的奠基点,突出生活中有许多相反的量。从同学们喜欢的旅游作为突破口,把他们带进天气预报的视频中,从而进入《温度》的教学。
2、抽象知识直观化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学生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
所以在本课的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时,我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拨温度。
①拨+5℃、+10℃、+15℃等零上温度,学生从温度计的显示中会发现,温度的数字越大,指针越高。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
②、拨-2℃、-5℃、-15℃、-20℃等零下温度,学生会发现: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指针越往下,温度反而越低。
在师生一同认识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之后,将教材上呈现的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0分界点。借助了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高低能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为学生搭好一层阶梯,把数学知识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并非常透彻地给予学生认识和使用温度计的机会,使难点迎刃而解。
3、巩固练习的灵活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必须获得一定的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要使小学生由懂到会,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组织练习,提高练习效益,减少学生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
我首先让学生体验温度在生活中应用,为他们介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沸水的温度100℃;人的正常体温是36~37℃,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夏天热时,空调会调到26℃达到环保、省电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接着排列各城市的温度,突出城市的位置与气温的联系,丰富课外知识的延伸;最后以分类站位、动作比较温度大小的游戏活跃课堂的气氛,把整节数学课推向了高潮。
尽管这次上课结束了,但留给自己的是更多思考。体验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该有一桶水,而这桶水的积累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中积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数学教育教学提供了越来越多丰富优质的资源,并逐渐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只要你有一颗善于搜索、发现的心就会有所收获。
《温度》教学反思10
一、教学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四、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2、注重研究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五、学法分析:
本次探究活动由于材料容易获取,实验现象直观,所以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演示操作,之后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研究方法方面作适当的点拔,通过实验操作和合作研究,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极至。
六、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八、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九、教学过程:
《温度》教学反思11
《温度》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现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由于农村小学的孩子,见闻不是特别广泛,了解外界较少而又单纯可爱,四年级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又喜欢动画人物。所以在上课伊始,我让著名的卡通人物喜洋洋走进课堂,创设喜洋洋想来铁岭新城区看看新发展,新变化的学习情境,并让学生在穿着方面关心关心它。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渗透着爱家乡教育和德育教育,带动学生主动了解所在城市的新发展。之后又介绍了新疆这样一个温度非常奇妙的地方。创设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情感。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知道这一环节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并且为下一个环节的新授环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新授环节中,我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再每一个环节中都添加小小天气情况播报员这一教学特色,把口语表达和数学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又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在不同形式的天气播报中,让学生熟知了温度的.读数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常言道,听到的只能记住一小部分;看到的也只能记住一半;而只有真正参与的和亲身体验的,才能使人印象深刻。所以教学中,认识和使用温度计这一环节中,我先通过课件,和学生共同欣赏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温度计亲自测量教室室温、沸水、雪、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此过程中,我深入小组内部,参与其中,进行因材施教,努力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亲自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之间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只有关注学生,关注学法,关注细节,关注情感的调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高效化。一节课的经验是稀少的,只有持之以恒,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水平的飞跃。此外,如果能再设计的精细一些,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比如,把各小组成员都分配专有的任务,并且一一汇报,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井然有序,交流也会更热烈,使课堂更加的鲜活。
在练习环节,我创设闯关教学的环节,让学生运用温度的相关知识来闯关答题,由简到难,有层次有梯度的去处理练习题,让学生充分消化所学知识。观察此环节的课堂气氛,我知道本环节,学生们齐心协力的闯过了一关又一关,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运用这样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并会处理的更加生活化,使学生多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
在本课中,我完成了预设的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语言仍然不够精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够到位,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实践操作环节仍然不够精细等等,有待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的。
总而言之,在本课中,我遵照新课标中“生活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来设计和施教,创设整体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并时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多元评价,多种方式评价,多角度评价,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勇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并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并且努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希望课堂不仅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课堂还能富有生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开启生活的历史新纪元。
古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银州教育的一名新兵,在数学新课改的道路上,我正要起步呢!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使我有更大的进步。希望他朝,数学课堂因我而异彩纷呈,我因数学课堂而魅力无限。
《温度》教学反思12
我执教的《温度》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材创设了从天气预报中获取信息的情境,目的是激活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地的气温,发现零度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再通过读、写零下温度,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体会负数、负号的特征,从而初步的感受和理解负数。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要建立负数的概念不太容易,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遥远与陌生。所有的学生都收看或收听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生活化并非数学化,因此,这节课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在这一进程中,学生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
在设计时我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每天都接触的温度这一主题,引入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从观察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体会温度高低比较的方法;在学习如何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时,从两个零上温度的比较开始,逐步过渡到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由易到难,渐进突破。
在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之前,我就借助了具体形象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认识了温度计之后,我先让学生比较两个零上温度,再比较二个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学生借助了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来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最后抽象比较-5℃和-20℃的高低,使学生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有了比较抽象的想法,很好地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将学习的坡度降到学生易于掌握的程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德育教育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部分。由祖国南边的海南,讲到北边的哈尔滨,首都北京,西南的拉萨等重要城市的温度,无不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博大,增强民族自信心,爱国心。
《温度》教学反思13
1.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下降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温度。
2.在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到,本实验也不是很难,但如何分析数据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一问题还需重点加强。这涉及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温度》教学反思14
《温度和气温》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内容首先是通过比较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发现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才能反映当时的气温;再比较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看看那个时刻温度高,那个时刻温度低,并用柱状图表示出来。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会用温度计。在实验之前,还是要简单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测量范围和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
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在测量温度,我让学生外出活动,首先强调了外出实验的规则。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我指定了四个人为一组,并且设立组长,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并在老师规定的区域实验。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脱离”小团体独自行动,我实验后对小组实验进行评价,这样让他们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在进行汇报时,各个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但是数据的趋势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读数的时候读错了,这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由于数据差别太大,也不可能那么多人读错。这时,我随便拿出2支刚才测量的温度计,发现室内的温度就不一样,让他们意识到温度计也会存在一定误差,也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需要自己亲身体验并且认真观察。
《温度》教学反思15
在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ppt课件,Ppt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学会看温度计的刻度,同时帮助幼儿总结梳理对温度计的认知经验。在活动开始通过对热天的人和冷天的人,让幼儿初步感知冷热。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同时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观察。让幼儿对温度计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学会用温度计测量。为了攻客这个难题,我利用ppt,采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迁移经验,丰富知识。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科学知识原理对幼儿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把抽象化为形象。ppt的运用能将我们口头无法解释,幼儿也无法理解的现象原理展示出来。正如活动中学会正确看刻度,在此环节采用ppt,利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实际操作,这个方法很好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反思经过此活动后,通过测查,所有的幼儿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所有的幼儿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发消息时没有强调一定要带温度计和水温计,家长带来的大多是体温计,体温计上的刻度很小,小朋友看起来很费力,所以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学会看温度的方法。还有就是体温计上的刻度不容易数,所以记录过程中小朋友也有定困难,应该拿大的温度计和水温计看起来更容易一些。
第三篇:温度的教学反思
温度的教学反思
温度的教学反思1
《温度和温度计》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一课。该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其中如何读数,在温度计上找准刻度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我执教三年级共四个班的科学,四个班的学生对老师带来的新鲜玩意水温计都十分感兴趣。我一拿出来,教室里就热闹了。
三(2)班是第一个学习该课的班级。我介绍完温度计以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中“使用温度计前需弄清楚的问题”,然后发放温度计,要求学生观察温度计并解决这三个问题。但是在巡堂中,我发现学生拿到温度计并没有思考书中的问题,而是好奇地用手握住玻璃泡,看液面的升降。有的同学甚至将温度计放入衣服内,当体温计使用。
我真是哭笑不得。这真是天性显露啊。我看到有的教案中写到,为了防止学生偏离观察主题,要求学生将温度计放在桌上静静观察,不用手摸。我觉得那样学生一定忍得很辛苦。于是,我只好穿插在十个组之间,督促他们思考书中的三个问题。
为了防止后面的班级重蹈覆辙,我事先叮嘱各小组的组长组织好同学解决书中三个问题,然后才能进行其他的探究活动。打过预防针之后,加上我的不断巡视,第一环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第二环节,温度计的读和写是难点,零下温度的识别同学存在误区。我将温度计刻度画在黑板上,特意拉大了刻度间的间隔,好让后面的学生也能清楚看到。
轮到第四个班上课时已经是下午最后一节课了。最后一节课学生们通常是归心似箭。课堂组织难上加难。没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上。终于到了最难理解的温度读和写了。为了提醒学生从上一个活动中抽离出来,集中注意力。我特别强调了一句:“现在到了最难的问题了,前几个班有一些同学没弄懂,我看看我们三(1)班的同学是不是最聪明的,所有同学全学懂了!”学生们听到老师要看最聪明的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
我首先示范了一遍10℃的读和写,其实只要认真听,谁都能懂。然后再出一个5℃,请学生上来写。很多同学都举手了,我特意选了一个一定能写对的同学,他写对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勾。有了他的示范和勾的鼓励,学生们更兴奋了,因为大家都想当聪明的孩子,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再出一个8℃,并且说:“第二难的问题来了,不仅要写对,还要在黑板上的温度模型中找到8℃的正确位置。谁能来?!”举手的人更多了。上来的同学又得到了一个大大的勾,得意地走下台去。
我问:“那2℃在哪呢?”这个问题是为了和后面零下温度的学习做准备的。我看到李芷游这个平时上课没啥精神的学生也拼命举手,身子都快站了起来。叫他,怕他答错了在全班同学前丢脸;不叫更怕挫伤他积极性。就在这左右为难间,我充满矛盾地叫了他的名字。没想到他居然三下五除二就找完写完下去了。当时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说:“我们班的学生真聪明,一点没犹豫就找对了。”没想到,学生不乐意了,说我的问题太简单。
我说:“那零下温度你们能写对吗?”“能!”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5℃,也对了。“最难的问题来了!—3℃是在—5℃的上面还是下面呢?”这时候我听到了下面犹豫的声音,有的同学说在下面,有的说在上面。但他们的积极性不减,谁都想解决这个最难的问题,看刘俣卓十分肯定的样子,我叫她上来标,她毫不犹豫地把—3℃划在正确的地方,我告诉全班:“零下摄氏度我们就要从零度开始往下数,全班和老师一起三下,找到—3℃。刘俣卓答对了吗?”“答对了!”“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冷。—5℃就比—3℃更冷!”
这节课在热闹声中结束了,但这是我喜欢的热闹,是全班学生都投入的热闹。如果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效果,我就算把嗓子说哑也愿意。
温度的教学反思2
一、教学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四、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2、注重研究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五、学法分析:
本次探究活动由于材料容易获取,实验现象直观,所以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演示操作,之后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研究方法方面作适当的点拔,通过实验操作和合作研究,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极至。
六、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八、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九、教学过程:
温度的教学反思3
《测量水的温度》一课的内容主要分为认识各种温度计、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三部分。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了认识各种温度计、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第二课时完成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在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时,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考虑到安全,我只安排测量前三种水温。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学生的猜测为:冷水:15——16摄氏度;温水:30摄氏度左右;烫手的热水50——60摄氏度左右。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6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从孩子的实际操作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认真与严谨。在汇报测量数据是,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例如:冷水的温度(共6组,3组为17摄氏度,3组为16摄氏度,测试16摄氏度的小组均靠北窗)温水的温度:(3组测量为33摄氏度,两组为34摄氏度,一组为31摄氏度)烫手的热水(3组为48摄氏度,两组为47摄氏度,一组为51摄氏度)。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北窗的3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
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在预想之中,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我觉得课前我花那么多时间准备材料很值得!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温度的教学反思4
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是《冷和热》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且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在课的引入部分,首先让学生做实验,两个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等老师数到5时取出并且马上把他们同时放入温水中再等5秒钟,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心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形成温度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在学习温度计测定水温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在探究热水降温规律时我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亲自测量、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热水变凉的规律,还让他们想象这杯水继续放置后的温度变化,和如果给凉水加热会是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培养了学生的求知精神。
四、本节教学中的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教学生温度计使用方法时采取了播放视频的方式,但从学生的实际操作来看,掌握并不理想。后面的教学中这块内容还需再强调一下。另外,实验课中学生对实验材料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加之动手能力差,实验速度慢,不能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对课堂的突发事件不能很好恰当地处理,在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提高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语言不够准确、流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
温度的教学反思5
一个物体的冷热,在生活中学生都有用手感受过并且有一定的经验。但是要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到底有多少热或多少冷,就无法准确的描述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
所以课前我准备好了很多温度计,给每个小组一支,让学生观察,比比哪个组观察的最仔细,带着目的观察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温度计。观察活动中,我也发现学生能够根据我的指导准确地找出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也准确地读出了我课件上出示的温度计显示多少温度。并且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用手捂着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了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这两个环节的设计都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掌握得并未比我想像中的好。可能是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亦或是在学生心中“-”表示减号已经先入为主了!总之学生对“-”很陌生,总有学生不知道用“-”表示零下,而写成“0下”或者“0”,导致零下温度的认读出错了,当然这也在我意料之中。虽然课堂上已经强调了零下的温度要从0℃住下数,交上来的作业还是有全错的。这个问题还得继续讲解,学生如果没有正确掌握认读零下温度,那后续的学习活动便难以展开。
温度的教学反思6
冷和热是学生最为熟知的内容,每天从喝水中就能感受冷和热,太热的水会使我们感觉很烫,所以我们会和温水。夏天和冬天,很容易分明冷和热。至于温度,我们只是用身体的某个器官、感官去感受冬天和夏天的温度,要想具体测量今天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去测量。
书中设计的实验:冷、热、温三杯水,学生用手指先感受冷水与温水,最后去试一试热水的温度,学生初步感知温度,要想准确的知道谁的温度,需要借助温度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使用温度计时只忙于介绍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没有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设计实验、实践,而是把实验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真正的的进入实验中去,而是成了书本和课堂的工具。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的同时,也要孩子从课堂中走出来,去生活中发现科学。
温度的教学反思7
本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再次经历科学探究训练的第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回顾以前学习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就会更好的进行探究和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学生的所带的材料还是有些影响他们的实验活动。比如有的同学携带的材料玻璃瓶的橡胶塞没有没有向下的凸起,因此不能够严密的封住瓶口,这样学生在做热胀冷缩的时候就不能够出现现象。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制定学生带什么样的橡胶塞瓶子,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实验。现在想来如果能够领用橡胶塞和试管及玻璃管组合进行。这样学生就能不需要准备生活中的材料了,能够较好取得实验的效果。
还有就是学生进行分组的问题。我现在想来,如果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的分组。是否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更好的合作和分工。因此我在考虑学生进行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趣进行分组。
还有就是实验室已经基本建好了。是否能更好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和活动。但是实验室中是六张大桌子,需要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这样每个小组六个人。能够较为好的进行活动。但是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教学的过程需要精心的组织。因为这样对者做的桌子,利于交流但是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小动作。在这个方面,需要精心的准备。
温度的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冷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这种认识较多地停留在感觉层面,容易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与物体的实际温度产生较大的误差,这便是错觉。科学测量排斥错觉,故而,本课将学生装从感觉上的冷热感受引向测量上的温度,教会学生测量温度,并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使学生懂得精确测量的重要并养成测量的探究习惯。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认识温度计的作用。教材首先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时不能将将温度计拿到杯外,要等到温度计液柱静止时再读取数据。为使学生牢固掌握温度计的用法,教材还安排学生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使学生在测量中练习、巩固,并为下一部分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规律及其蕴涵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 、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降温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探讨出这个规律是由温度差比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1.知道用温度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4.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5.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温度的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可以在此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温度的教学反思10
依据科学教学的新理念,遵循以学生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主旨,采取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本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这样几点:
1、让探究的生活性更明显。
教师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使探究活动更有效。我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一杯热水太烫了不能喝,来引入课题,然后揭示出一个很常见的问题:热水降温的规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对于他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更加感兴趣,更有探究的欲望,选择这样的内容进行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加有好处。
2、让探究的实效性更深入。
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既要重视学生动手,更要重视学生动脑。在揭示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在做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试验,需要哪些材料,要注意那些细节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让学生的探究在先动脑的条件下使探究的实效性更深入。
3、让探究的成就感更充盈。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的科学学习,实现教学过程得最优化。本课教学中在学生的每个活动中或后教师的适时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互相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让学生体验了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本教学设计力求将科学的触角伸向生活实际,让科学探究更贴近学生。
温度的教学反思11
关于温度计,学生一定听说过,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
我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温度的意义;二。温度计的结构与原理与使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认识体温计。
在讲解温度计的原理这一部分,我自制了一个温度计,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置于热水中,观察液柱,再拿出来。学生就能直观的体会到玻璃管内的液柱随着温度变化上升和下降。这样讲温度计的原理就容易多了。
学习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时我重点讲解零下温度的认读,让学生完成巩固练习,举一反一。
不足的地方:
1、在观察温度计这一块,我设计了两次观察活动,一次是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一次是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数字,每一格代表多少。这样一来,虽然看起来细致,但是老师太多条条框框的东西难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这里可以放开来,不要给学生定太多要求,目标,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成为活动的主体。
2、在课堂时间的把握方面也稍显不够。在本课中,我设置的教学重点是: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所以在时间分配上,应该倾向于这一块。但是我花了近20分钟在这一块,以至于原定的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最后拖堂几分钟。在时间分配上,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3、我在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时要注意视线与液面水平时,没有注意再讲一下“仰视”和“俯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准备。
4、关于温度这一概念的出示,可以再找一个更为合适的时机,最好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理解。在学完本课后,学生要说得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我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点生硬,感觉是老师自说自话的把概念塞给学生。
5、现在我们提倡的学会学习,就是要求教少学多,老师说的要少,留给学生做的时间要多。我在本课中还是犯了教师语言多,课件多,指导多的问题。教师在使用课件时需要以适度,适用为主。否则难免有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之势。
最后,我想科学课不仅是教授科学知识,传授实验技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点滴积累的过程。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也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一节课。
温度的教学反思12
温度计这一节感觉需要1.5课时才能完成。本节重点知识温度计的使用,自己感觉概念性交代太多(温度、温度的规定,常见生活中的温度;温度计的由来,设计等等),比较耽误时间。
我的第一课时一般只能讲到温度计的使用,体温计只能放在第二课时完成。自己上课和今天听同事的一堂课感觉有一些收获。
1.温度计测了水温(温水)读出示数后,取出来在看读数,发现迅速下降,说明一般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读数,顺便引出有没有能够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的温度计,引出体温计。
2.感觉不可靠的学生感受实验,用3个烧杯,一个烫水,一个冰水,一个温水;让学生遮住眼睛进行这个实验效果较好,说明感觉不可靠。
3.自制温度计。器材:双黄连或藿香正气液加自带吸管、食用油(比水的效果好)
温度的教学反思13
上课前的预设: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然后教师提出:在生活中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一起来认识一下,在这么多的温度计中,你们觉得选择哪一种温度计测量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选择好温度计后,是不是可以直接就可以拿温度计来测量了呢?(方法问题)
比一比,谁会测量了,并且测得最快.
连续测量一杯水.发现一些他们认为有趣的现象,并说说你们怎么想的.
上课时的情境:
当学生们选择好温度计后问是不是可以直接就拿来测量了,学生觉得很奇怪,选好了不是就可以测了吗?他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科学研究和平时拿个玩具玩不是一回事,在讲究科学性,规范性.
在掌握了方法后,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
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反思:
1、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温度的教学反思14
《测量水的温度》这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热水、热水瓶里热水的温度,第二个活动是连续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热水、热水瓶里热水的温度变化。为了更让学生明白水温向周围空气温度靠近,我准备的是自来水、温水、热水和冰水,并把这课分成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两个活动,重点是水温的测量,如果测量操作不当,测量的数据就会有误差,所以我制定了一张测量操作检查表,两人为一组进行温度的测量,当一名学生操作时,另一名学生检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若操作不正确要及时提醒。有了相互监督,孩子的操作都比较规范。
第二课时重点是数据的分析,一个组有12个数据,全班有120个数据,为了让孩子轻松分析出规律,我让他们根据数据画出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学生的操作不完全正确,所以有些数据曲线还是有五花八门。我先让学生思考一杯热水放在课室,10分钟后水温应该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在讨论中学生明白热水把热量传给了周围的空气所以温度会下降。接着出示学生画的正确的温度曲线,从正例去证实。然后出示有问题的曲线,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温度曲线会这样,在让学生分析误差数据时一同出示操作检查表,这样对照着看学生就明白操作检查表中打×的项是误差的来源,但也有一些是操作检查表打√而数据是有问题的,学生就分析可能是读数时我们的呼吸没有注意或是当时课室有风而导致误差的出现。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把热水放一天,水温会不停下降吗?学生根据经验知道水温不会不停下降,并且在刚才的讨论和分析中学生已经知道热水温度与周围的空气温度是有对流,他们能说出当热水温度降到与周围空气温度相等时就不再下降。
深入分析了热水的温度变化后,学生对温水和冰水的温度变化都能分析出来。这时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三条曲线的共同规律:水温向周围空气温度靠近。最后是自来水的温度变化分析,我先和学生说明自来水我是放置了一天才让大家去测量,那自来水的温度应该会怎样变化呢?在引导下学生都明白了自来水的温度是几乎不变的。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的操作更扎实并学会如何绘制温度曲线、如何分析数据。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他们才会收获更多。
温度的教学反思15
我讲的课题是《温度计》,通过本节课的讲授,和听其它教师的讲课,本人对自己的这堂课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利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调动课堂气氛
在课题导入部分,我在学生桌子上放上两杯水,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物体的冷和热,这样就引出了“温度”。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活跃。
2、大胆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教材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我考虑到我们物理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必定会发现自制温度计的不足,自然地想到怎样改进自制的温度计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应用。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办法解决,正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其效果是不进行教材特殊处理时所无法达到的,我自认为这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再就是在学生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完水的温度后,自然地引导到我们的晨检,因为甲流,体温计脱销,价格上涨很厉害,能不能用实验用温度计测体温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如何改进?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体温计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控制实验器材,集中学生注意力
这堂课上,桌上实验器材比较多,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纪律很难保证。我课前先把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秘密地放在学生的课桌内,然后一件件的拿出,让学生有新鲜感,就会认真仔细地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效的预防了学生走神。
4、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4人的合作小组进行学习。它以小组内组员之间的合作研究为主要学习手段。通过同学们在小组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更加明确了实验的目的,使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做到了人人动手参与实验,并在互相和谐合作的前提下达到了实验效果的最优化。从一开始的温度的引出,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验证、在总结??学生们的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我只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5、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思路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6、摄氏温标教学草率
对于摄氏温标定标这一内容处理草率,直接通过视频“灌”给了学生,学生没有动手操作。
7、普通话不够标准,在引导学生观察过程中,指示不够明确,以致学生观察太过发散,对于重要细节:体温计“缩口”反而没有注意到。
8、时间分配有些不好,以致“我们收获了什么?”这个环节显得有点草率。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同组教师的帮助下,我将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篇:《温度与温度计》教学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上课之前我反复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整体感觉这课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却难于突破,而且像这类认识一种实验工具的课,以学生观察教师指导讲授为主的课,没有实验但我想选课不在于难易,只要把握好教材和教学目标,让各个知识点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通过动手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课也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上课伊始,让学生进行游戏“猜一猜”1号杯和2号杯的冷热,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了“温度”概念,以及℃的读写。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鉴于此教学目的,我安排了五个活动,猜测两个水杯里水的温度—观察比较四个水杯内水的温度,引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理解温度计的原理—掌握温度计的读写,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发现,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遗憾的是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识记温度计指示的零下刻度时,安排的读写时间不够,少数同学还没掌握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望下节课在复习巩固。
冷与热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触摸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只知道冷热而不知道具体的温度有多高,引出温度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温度计是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常用测量器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课堂中第一个分组活动,学生小组分两次按不同顺序对四杯水进行测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好,一共进行7分钟的测量。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研究和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冷热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积累,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
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温度对天气的影响是很大的,是天气日历中很重要的一个记录数据。在三年级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后,进入本课利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可以进一步巩固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同时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容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为了规范科学实验,课前我就以复习的形式,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通过图片及实物温度的测量,以投影的形式,全班正确读数,强调如何科学地使用温度计读数。随后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学过温度计的知识后,我将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测量并记录科学作业本中各个地点的温度。对于每个小组活动开展的范围,教师应提前做出规划,以免学生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纪律。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认真进行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探究的兴趣也很高。本课中的另一个活动,通过测量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得出一天中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由于时间及管理上的限制,开展起来较困难。尽管课后我安排同学们回家自行测量记录,进行探究。但是,真正能够持续趋观察的同学毕竟还在少数。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知识和探究的相互作用下,科学学习得到了真正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