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三农问题的考察
广西“三农”问题的考察
众所周知,所谓“三农问题”,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农民贫困而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占决大多数的国家,根据2005年的人口调查显示,中国大约有接近9亿的人群生活在农村,所以解决所谓的“三农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更是极大的关乎民生关乎国家稳定的大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聚集的省区,由于历史上以及其他的若干原因,广西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准。就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广西多山耕地稀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等原因,相对于东部的发达省份,广西很多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尤其悬殊。可以说,目前广西最贫困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广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因此,广西在响应祖国号召逐实推进西部大开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并解决好广西所谓的“三农问题”,必须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必须使广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更快的发展,必须使广西农民的收入有更大幅度的增长,否则,无论建设了多少基础设施,投资了多少工程项目,对于解决广西城乡贫富差距,改善实际广西民生的问题,都不能算是真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农问题”不仅是中国最难承受的问题之一,相对于广西的实际情况来说,更是如此。这些年,自治区政府从各方面考虑,对“三农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包括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投入、降低农资价格、取消农业税,等等。但我认为:所有这些措施,都不过是一种作秀,或者说这些其实都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所谓的“三农问题”其实是一个死结,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手段――取消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所谓“三农问题”是一个死结呢?截止到2007年底,广西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到18%,而广西农业劳动力人口总数却占到了全区就业人口的60%以上。即使不考虑城乡生育率的差异,按平均的负担水平来看,广西目前是用18%的GDP来养活60%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使这60%的广西农村人口生活得和城市人口一样富裕,从数学上就是一个悖论。
其实,实际说来,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与现代化的工业发达城市,农业产值占GDP的产值,均在12%以下,所以不可能把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拿来作为提高广西农民的产值与基本收入的办法――因为这是逆时代而动的。另外政府以往所谓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等手段,都不过是在做表面文章,无论什么措施,都不可能使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
有些人喜欢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负担重,是乡镇干部鱼肉百姓,等等。南石认为这些现象可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三农问题”的真正核心。如上所述,即使没有任何人去给农民以负担,农民也不可能创造出比城市居民更高的人均产值。当然,就目前广西的实际情况来说,农民的城市化一样面临着诸多的障碍:
一:城市化成本问题:
装备一个农民,和装备一个工人或者服务业从业者,需要的资金是不同的。要让广西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劳动者,需要的投资对于我们的自治区政府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要使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以及他们带出来的父母、儿女等在城市生活下来,需要庞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这些都不是自治区政府机构部门一夜之间能够努力完成的。
再者,就实质来说,如果广西所有的农民兄弟们都进入城市,那么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将是一场生态灾难,广西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环境根本无力承担这些人口,广西不是很发达繁荣的二、三产业也一样不能完全地吸纳这些劳动力。
二:教育问题:
农民要成为二、三产业劳动者,另一个障碍是文化水平问题。城市劳动力中,不识字的恐怕不多,不懂现代市场规则的,也不多。而广西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恐怕绝大多数的文化水平都不适合进入城市就业。
我们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确保农村的新增劳动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成为非农劳动力,也就是把农村的年轻一代吸纳到二、三产业中去。这样做的前提,是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又有人说:广西农村教育水平差,是因为自治区政府投入不足。这话有一半对,有一半则是不负责任的。农村地广人稀,教育肯定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规模。拿南宁市为例,在南宁市区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小学,可以招几千学生,而在南宁的农村,只能招几百人――因为一所小学的合理招生距离内,根本没有这么多孩子。从这点来看,对于农村的教育投入,只能分散开来。
另外,加上农村生活条件差,老师不愿意呆,所以农村的教育水平一时将很难提高。
三:传统观念问题:
农民的乡土观念、传宗接代观念、歧视妇女观念等等,对于城市化都是极大的影响。
综合以上几点,那么,欲解决所谓的“农村城市化”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出路呢?肯定是有的,自治区政府这些年一直在为此“出路”出谋划策绞尽脑汁,而且这些出路已经在形成。
1.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和传播条件:比如自治区政府正在努力打造的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公路的工程,使许多边远地区的农民也有机会接触城市文明。
2.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农民工是传播城市文明的先锋,他们外出打工,一年年带出更多的弟弟妹妹,从而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迁移。3.城市本身的发展:广西少数几个大城市的经济的高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已经成为,未来仍将成为吸纳农民的经济基础。
4.农村规模生产的形成:在广西的一些农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机耕作业、农场化经营等已经初步出现,这将使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成为可能。
总结:看待所谓的“三农问题”,需要从全国的大形势入手,今年(2008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走的这一步大棋无论从思路上考虑还是从步骤上来考量,基本上是正确的。
第二篇:教育部考察广西科技大学
市校共建大学结奇葩 师生振奋精神迎考察
教育部高评委专家组莅临我校考察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工作
作者:宋海霞/文 洪进进/图 单位:党委宣传部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Windy 发布时间:
2011-12-28 浏览:2658次
申报广西科技大学汇报会现场
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
自治区教育厅杨伟嘉副厅长讲话
12月27日,我校迎来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以安徽省教育厅原厅长、教育工委原书记陈贤忠为组长的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莅临我校,考察广西工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工作。
下午3:30,申办广西科技大学汇报会在我校办公楼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教育部高评委专家组组长陈贤忠,专家组顾问、第六届高评委副主任、教育部办公厅原主任牟阳春,专家组组员、教育部高教司原巡视员兼评估中心原主任刘凤泰,专家组组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郑守曾,专家组组员、中国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冯瑞龙,专家组组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正司级)范文曜,专家组组员、华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健,专家组组员、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设置处调研员王雪涛;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柳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西工学院董事会董事长陈刚,时任柳州市市长、广西工学院1985年迁柳办学第一任院长石琪高,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曾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黄涛,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文和群,柳州市政协副主席刘向群出席会议。两校主要领导叶宗波、周德俭、张正义、秦小云,两校其他校领导,自治区教育厅、柳州市有关领导以及两校市校共同推进“大学”建设工作委员会的有关人员参加了汇报会。
柳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西工学院董事会董事长陈刚讲话
柳州市委书记陈刚代表柳州市委、市政府和柳州市375万各族人民以及两校的师生员工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陈刚书记向专家们介绍了柳州的历史和现状,他强调,虽然柳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进一步的发展缺乏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的有力支撑。因此,柳州的未来发展呼唤一所综合性大学,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将对柳州长久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并满足柳州对人才的强烈渴望。他深切地请求专家组对两校进行严格的检查,帮助柳州催生广西第七所、柳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他郑重向专家组提出了一个请求和一个期待,请求教育部专家组支持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专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期待专家们从柳州未来更大发展的需要出发支持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柳州的设立。
陈刚书记表示,对教育工作尤其是高等教育不懈的追求,是几十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及柳州人民共同的事业。早在25年前,时任柳州市市长的石琪高就多次率队到自治区,请求把广西工学院迁到柳州,并亲任广西工学院迁柳办学第一任院长。时代的变迁证明这一抉择是正确的,是符合柳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需求的。作为全区的工业经济中心,柳州是国家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点城市、广西工业化示范城市和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现如今,作为广西正积极打造的两个超大城市之一的柳州,站在富民强桂新跨越征程的起点上,工业柳州对高等教育的渴求更加强烈。时代再次让柳州强烈呼唤: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打造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这座工业重镇、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更加强大的文化力量、智力源泉和创新动力。
陈刚书记强调,由于历史的原因,柳州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现在的柳州可以为综合性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科研平台建设。特别是近几年,为振兴高等教育,市委、市政府和柳州社会各界倾注了真情: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专虽属自治区辖高校,但柳州市在学校用地、办学经费、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每年都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2007年,刚刚调任柳州市市长的陈刚就亲自挂帅,出任广西工学院董事会董事长,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尽力满足办学所需;为实现两校合并建设广西科技大学,市委、市政府还专门规划了2000亩新校区,仅支持学校征地等有关费用就达6.8亿元。为了进一步支持广西科技大学的建设,陈刚书记在会上庄严地承诺将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两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的工作,如果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通过,柳州市将无偿划拨柳东2000亩新校区用地给广西科技大学,并将柳州市人民医院作为大学的附属医院。
周德俭院长代表两校就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作陈述
周德俭院长代表广西工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就两校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作陈述。周院长阐述了两校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的基本思路,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的优势与特点和广西科技大学的发展设想。周院长指出,在柳州建设一所大学是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热切呼唤,也是学校长期以来的办学追求。自2009年6月以来,市校共同推进综合性大学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两校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的条件已具备。两校合并组建后将继续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开拓”的办学精神,整合资源、特色发展,做大做强、提升水平、增强实力,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柳州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周院长代表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专恳请教育部和各位领导、专家理解、支持和帮助两校把握这个历史机遇,指导和帮助两校做好组建、更名、建设广西科技大学工作,使两校能够有机会更好更快地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为柳州、广西的工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推动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高评委专家组组长陈贤忠讲话
专家组组长陈贤忠高度肯定了柳州市委书记陈刚的讲话,他认为陈书记的讲话体现了柳州市委、市政府和柳州人民的迫切希望,情真意切。他说,广西工学院、柳州医专所依托的地方党委、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学院的发展,因此广西工学院、柳州医专申办广西科技大学“生态环境好”;广西目前的两所工科综合性大学都在桂林,结合广西以及柳州的实际,合理布局高校需要柳州有所综合性大学;广西工学院、柳州医专的科研成果能够服务地方企业发展,并在校企合作上取得很好的成就,希望能进一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研发,“将论文写在产品上”。
座谈会现场
专家组一行参观柳州市城市规划馆
专家组一行参观两校规划沙盘
汇报会之前,专家组在柳州市和两校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柳州城市规划馆、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专规划沙盘以及校史展览厅。会后,专家组召开了两校副高及以上教师、中层干部代表座谈会,并查看了有关材料。
第三篇:广西白糖考察日记之二
海通期货考察专题 白糖
广西白糖考察日记之二
日期:3月10日
地点:广西省扶绥南华东门糖业有限公司
人物:南华东门糖业总经理、总经理以及当地农业局领导
主要内容:
一、扶绥县甘蔗概况:
扶绥县共有11个乡镇,共有11家制糖企业。东门镇南华糖业有限公司辖区有3.5个乡镇,东亚糖业有限公司辖区7.5个乡镇,南华东门糖业是仅次于东亚糖业的第二大制糖企业。全县共有甘蔗种植面积120万亩。由于08/09,甘蔗生产多灾多难,去年初的霜冻、紧接着的两次台风对于甘蔗产量的影响相当大。预计08/09甘蔗产量为520万吨,较去年减少130万吨,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单产减少。07/08甘蔗单产为6.5吨/亩,今年甘蔗单产预计至少减少1.71吨/亩。主要可作以下分析: 1、08年二月份的霜冻,使得甘蔗出苗率大幅下降,每亩少出苗680-700颗,由此引起的单产预计减少1.1吨/亩。
2、08年生产资料的飞涨,尤其是钾肥价格的上涨,再加上08年夏季的雨水过多,造成农民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与次数,由此引起的单产减少大约在0.32吨/亩。3、08年一度雨水较多,使得全县4.6万亩甘蔗受灾,1.6万亩甘蔗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目前全县还有3.6万亩甘蔗受灾。由此引起的甘蔗单产减少量为0.17吨/亩。
4、今年1月份的霜冻有造成46万亩甘蔗受灾,18万甘蔗冻死,由此造成的甘蔗损失为0.12吨/亩。
5、今年大雨过后到11月份以后,天气又出现干旱气象,2-3毫米地面以下都是干土,也造成甘蔗扎根不深,也造成甘蔗减产,对于具体减少多少暂不作估计。
二、广西南华东门糖业有限公司制糖概况
南华集团下设46家制糖企业,南华东门糖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是南华集团旗下最大的制糖加工企业,也是我国糖料最大加工企业,目前共有4条生产线,日压榨能力分别在3000吨、5500吨、7500吨和8000吨,总加工能力在2.4万吨/天。
07/08榨季共压榨甘蔗302万吨,产糖37.93万吨,占广西总产量的14.05%,海通期货考察专题 白糖
占我国总产量的2.56%。
从目前情况来估计08/09榨季情况不容乐观。截至3月9日,压榨甘蔗数量为208万吨,产糖量26.8万吨,混合产糖率为12.85%,以目前情况来估测,到今年3月19日-22日结束压榨,全公司在08/09甘蔗压榨量在228万吨,较去年减少24.58%,甘蔗产量29.5万吨,较去年减少22.22%。目前产销率为32.5%,比春节前高了12%,但是较去年同比下降15%。
附:糖厂成本价格―――――白糖成本分为: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含税成本三者总和。
该厂截至2月底总成本: 2480元/吨(加工成本)+ 370元/吨(财务、管理、销售成本)+400(税收成本)=3250元/吨(总成本)
甘蔗单一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了1700元/吨。
三、09/10榨季展望
1、从目前农调队了解的情况来看,全县今年预计会有1/3的甘蔗将会翻种,2/3甘蔗要流到明年,可能单产量会比今年好,但根据经验来看单产量仍可能低于去年0.8吨/亩。
2、在香蕉和甘蔗的收益对比来看,今年甘蔗收益为400-500元/亩,而香蕉收益在600元/亩,所以从两者争地情况来看,甘蔗明显缺乏竞争优势,预计今年甘蔗种植面积将会减少3万亩左右,直接影响产量减少8-10万吨。
2、如果目前的春旱一直持续的话,对甘蔗长势影响较大。
3、如果农业肥料费用还是居高不下的话,农民对于化肥的投入量仍然会降低。
海通期货研发部
王健
3月10日晚
第四篇:广西港口考察心得体会
广西港口考察心得
10月8日开始的广西之旅,是我港又一次组织人员对中国西南门户的两个重要港口进行考察学习,可谓用心良苦,用意深远。这既是一次学习人家之长的“充电”之旅,又是一次解除思想束缚的“破冰”之旅,查找差距和不足的警醒之旅,树立赶超雄心的“励志”之旅。廖廖数日,收获颇丰,让我的心灵有一次远行,深感不虚此行。现将考察心得汇总如下:
一、钦州港特点:
1、发展迅速。钦州港于1992年8月动工建设,1994年1月简易投产,1997年6月,钦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据该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钦州港正处在大力扩建阶段,2011年计划投资26亿用于开发建设新港区。从筹建到一类开放口岸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可见钦州港发展之迅速。令人称奇的是,钦州港2座21层的保税港区办公大楼从动工到建成用时207天,堪称神速。
2、货种齐全。钦州港主要开展内贸业务,货种包括铁矿石、煤炭、原油以及锰矿等有色金属,较之我港的木片、白糖等货种,生产利润倍增。同时,钦州港集装箱业务发展迅速,2010年吞吐量达到了1200万TEU。
3、资源丰富。钦州港三面环陆,南部向海,港池隐蔽宽阔,避风条件良好,航道水深,可挖性好,潮差大,回淤少,腹地广,属天然良港。有86公里长的码头岸线,其中深水岸线54公里,钦州港港池水深在退潮时为15.1m,最大可靠泊10万吨级货船。另外,钦州港拥有50万平方米的堆场,备有2000万吨的原油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创造了条件。
4、管理规范。在进入该港考察时,我司的随行车辆经过了重重的关口,并且该港的保税港区有海关人员参与联检工作,各个关口均由部队人员把守,纪律严明,管理规范,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5、设备先进。随着钦州保税港区大榄坪作业区的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投入使用,钦州港已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集装箱码头设施最先进、通关作业最便捷的港口。此次进入钦州港口作业区,该港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今年新购入的3台价值4100万元的大型作业设备等。
二、防城港特点:
1、港口大型化。防城港共41个泊位,其中万吨以上的泊位有26个,最大可靠泊26万吨级船舶,是个大型货运港口。该港口共有员工10000多人,其中正编的3000多人,该港口主要是外贸业务,还是全国最大的硫磺集散地。
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该港工作人员带领我司人员参观港口时介绍,目前该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只需几个人员即可完成大型机械设备的远程操作,装满一节载重6吨的火车车厢仅用45秒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临港工业。防城港港区内有大海粮油、泛洋矿业等加工企业,在防城港市内有火力发电厂、钢铁基地以及一座核电站。其 中大海粮油是一家大型食用油生产基地,集进口、加工、制作、销售一条龙;泛洋矿业主要负责防城港内的矿业加工和销售,港口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临港工业的快速腾飞,而临港工业又促进了港口业务的提升。
4、港口资源丰富。辖区内港口、海洋、矿石、旅游、农林资源丰富;海洋方面,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是中国沿海最干净的海域之一,海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矿产方面,拥有丰富的锰、钛、锡、铝、锌等矿产资源,且矿藏品种多,品位高,矿点遍布全境。
5、临港物流。防城港市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将会带动防城港市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将会带动防城港市机械、包装、加工、电子、信息、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加快港口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
三、以港兴市
在这次考察的过程中,我感到他们重点做足了四篇文章: 一是做足了港口开发文章。他们都能充分利用本地难得的深水岸线资源,矢志打造大港口,在他们多年不懈努力下,一个个世界级港口正在“崛起”。
二是做足了特色旅游文章。他们利用腹地的桂林,阳朔等国际旅游胜地,还利用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或挖掘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业。
三是做足了城市经营文章。南部城市素以粗犷著称,但此次 考察,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无论是防城市区、钦州市区、还是桂林青秀区,规划起点之高、建筑之美、管理之严,令人咋舌。
四是做足了载体建设文章,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的理念,这些地方一个个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钦州打造了我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并正在发展石化、造纸、电子、能源、粮油、冶金、物流等临港产业集群。扬自身优势、拓发展新路已成这些地方一道靓丽风景。
广西之行既开阔了眼见,又看到了差距,更认识到了不足。差距不可怕,看不到差距才是可怕的。“宏图展望心潮涨,争分夺秒竞上游”。我相信,只要全港上下尽心竭力,团结一心,奋蹄扬鞭,我们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第五篇:到广西桂林考察心得体会
到广西桂林考察心得体会
按照局里的统一安排部署,带着桂林山水何以甲天下、桂林旅游发展如何等问题,我和“两局一司”第二批赴桂林参观学习考察组一行40余人,在副局长的带领下,于4月22日出发,23日到达广西桂林开始参观学习考察,本次学习考察的主要景区景点有漓江百里画廊、两江四湖、蝴蝶泉、印象刘三姐、阳朔西街等,通过当地导游的介绍,以及自己的听闻,对广西桂林旅游业的发展的有了一定的初浅认识和体会。
桂林旅游的游客真多。这次桂林考察学习,是本人第二次到桂林,虽然所去时间分别在10月份和5月份,两次到桂林所到得每个景区景点,映入眼帘的,除了当然的美山与美水,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了,来来往往的旅游大巴,输送着慕名“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来的天南海北的游客,每个游客的左脚都会紧挨着另一个游客的右脚,每个游客的脚尖都会不小心碰到另一个游客的脚后跟。我无法准确掌握每天来到桂林的游客具体有多少,但从人山人海的客流中足以用成千上万来形容。
桂林旅游的吸引力真强。桂林是典型的依靠卡斯特地貌的山水资源为支撑的旅游目的地,美丽的山水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最主要的原因,全国西南地区卡斯特地貌大同小异,美不美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丑无有说服力的判断标准,从旅游心理来说,一座山、一棵树、乃至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游客追忆怀念的主观因素。因此,我认为真正吸引人的地 方,我认为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即:一幅画(印制在20元面值的人民币上的漓江山水画)、一篇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场演出(印象刘三姐)、一部电影(《刘三姐》),正式这“四个一”,成为了人们渴望亲临桂林旅游的最原始的动力。
桂林旅游的基础真厚。我认为桂林旅游的发展基础是比较厚实的,众多的宾馆酒店、旅游大巴、特产超市、游船等,从吃住行游购等方面满足了外来人员的旅游需求。
桂林旅游的包装营销方式真高。桂林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营管理上形成一套特有的吸金方式,摆脱了单纯山水旅游的短板,主要做法就是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出更多旅游产品,刺激了游客的消费激情。看似普通的民族文化,通过包装,就形成了通过门票、购物等方式在内不断掀开游客钱袋子的旅游产品,单单是一个印象刘三姐,每晚的演出收入就上百万元,景区景点所在的群众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桂林旅游的外围环境真好。作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桂林旅游的的外围环境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一个是城市及景区景点的环境卫生、秩序维护、拉客宰客等方面的管理都做得比较到位。
总体上,通过这次外出学习考察,使我们从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旅游行业管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独特的山水风景、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全方位感受到了桂林旅游的魅力和成功所在,同时作为旅游行业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们有理由相信 旅游的 明天会更好,只要敢于创新、坚定信心,出路就不会消失,只要我们都立足本职,做好职责内外每一件应该做好的工作,积极在服务工作献计出力,旅游“二次创业”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入。
局办公室:李伟 2012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