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快与慢
1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4课标中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能用音序和部首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第二学段: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三学段: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程标准中对字词教学提出了多维目标要求,先是喜欢识字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养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再是独立识字的能力,理解词句、积累词句的能力,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等等。
由此可见,我们的字词教学就不能停留在字词的意思理解水平上,还应在积累词句的能力,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上多下功夫,下大功夫。
4汉字本身的造字规律,讲解一些学生不知道的造字规律
5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
有这样一句话:有需要就有市场,而且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市场的自身发展在适当的引导下将会迅速的蓬勃发展,我想这句话很适用于语文教学。
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学习,积累只是过程。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孩子语文,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运用语言的迫切需求,然后的顺序是:深刻理解在文中的含义,在虚拟情景多练,在实际生活中适当的情景多用。而不是为了考试考满分,这样的目的太浅了。
就拿简单的认字来说,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2个班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注意不是小学生,一个识字量不多的年纪),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第二篇:小学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探究性教学设计
优选教育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探究性教学设
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年单元第五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第五节,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刻《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溶解的快慢”教材设计几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的主要因素,并未后一节课做知识储备。
本节课公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的快。选择食盐未观察对象,让学生设计两组对比试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搜集数据得出与搅拌和溶液温度高低有关。
第二部分:加快水果糖的溶解研究,教材主要通过出示几个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制定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最后实验结果作出解释即总结实验结论。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我们逐步经历了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活动,这里学生再次经历,是一种巩固,也是一种提高,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于溶解也有了具体的认识,实验起来得心应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优选教育资料
1.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知道在实验中其他变量对实验的结果的一些影响,会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知道实验结果。科学知识
让学生明白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乐趣。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同样多的固体物质放入同样多的水中,用搅拌、加热等来促使溶液加快。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教学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情境做内涵的保证,以日常生活的具体鲜明的事例作为探究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引入组内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小游
优选教育资料
戏等形式加强小组合作与团体精神,是学生在活动中快了学习健康成长。教学准备
冰糖、烧杯、水、注射器、玻璃棒、冷水、热水、食盐、药匙、水果糖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
1.同学们,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的可爱男孩在干什么呢?看见小男孩和糖水的动作和表情,你们想不想和糖水?谁现在想喝?
引导学生猜测物质加快物质溶解的条件,引出课题。2.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科学光凭猜测行吗?必须做实验来验证。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一)探究实验过程:搅拌是否加快溶解。
(二)教师阐述: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很多问题。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实验中注意事项,学生总结,教师大屏幕总结展示。(1)水的多少?(两杯水一样多)(2)水的温度?(一样)
优选教育资料
(3)搅拌的注意事项
4.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5.汇报实验结果:搅拌的一杯食盐溶解的快,没搅拌的一杯食盐溶解的慢。
(三)探究实验过程: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
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4、汇报实验结果:热水的这杯食盐溶解的快,冷水的这杯食盐溶解的慢。
(四)师演示水果糖实验。
1.刚才说把糖碾碎比整块糖溶解的快,说得对不对呢?老师亲自做实验验证,想一想,做这样的实验用哪种实验方法比较好呢?(对比实验)
2.请通行们认真观察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并思考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老师取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糖块,把其中的一块糖碾碎,碾碎的糖比整块糖颗粒小,然后再取两个烧杯分别往烧杯倒入同样多的水,水温相同,把糖同时倒入烧杯中,两个烧杯都静止不动,这时观察烧杯的现象。
4.看谁观察得认真,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呢?哪些条件不同?一会儿我们再观察。
优选教育资料
相同因素:糖片相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同时加入糖片、同时进行观察
不同因素:一杯中的糖碾碎,一杯中的糖不碾碎(出示课件)5.观察水果糖的溶解现象。
6.你看到什么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溶解的快,没碾碎的水果糖溶解的慢。)
7.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实验,得出了搅拌、加热、将物质碾碎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三、解决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教学
1、现在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喝上糖水?这名学生演示。
2、小组进行比赛。
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
4、总结:同学们,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究,一定会发现许多科学奥妙。
第三篇:快与慢教学设计
《快与慢》(沪科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知道仅有路程或时间是不能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知道速度公式的导出过程。
3、理解速度的单位,会写、会读、会换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找到定性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而设计实验对物体运动快慢进行定量比较,建立速度的概念。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科学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教学重点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以及速度的概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用具: 皮卷尺(刻度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校运动会田径比赛录像,问:大家看哪个运动员跑得快呢?(学生讨论)引入:要知道哪个运动员跑得快,我们必须要进行比较,那么,如何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可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讲解:在这两种方法中,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2)计算公式:v=s/t(3)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说明: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复合而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在交通中常用“千米/时”作为速度的单位,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算算比一比: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1 m/s=103km/h=3.6 km/h 13600因为3.6 km/h>1 km/h,所以1 m/s>1 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讲解:换算为同样的单位后,在进行比较。(4)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54km/h=m/s
15m/s=km/h 720km/h=m/s
0.6m/s=km/h(5)例题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通过例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已知:s=50m,t=24.79s。求:v=?
解:根据题意,可知
v=s/t=50m/24.79s=2.02m/s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
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1:阅读课本图2-26,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计算结果总结:小车在每段路程的速度都是不变的。(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强调: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是不常见的。探究2:阅读课本图2-27,探究天鹅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总结:天鹅在空中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在作变速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说明:平常,我们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课本P28作业第3、4、5题。【板书设计】
§2-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v=s/t
3、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例题
四、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第四篇:快与慢 材料
1、快速向前,一切美好消逝在身后;慢步欣赏,留一颗心给自己,一切美好铭记于心。
每个人不过是人生过客,短短数十载,又何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太过匆忙的步伐只会令你失去很多,不妨放慢脚步,甚至停一停,坐下来,同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漫谈,品味人生的真谛。
和珅人人皆知。他的一生总在“忙碌”着,不停地追逐名利、金钱,快速前进的步伐未曾停过,然而,他却是孤独空虚的,他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没有真情至善的亲情……都是因为他过于匆忙和快速,无视身旁的一切,一生辛苦追逐,却换来后人的唾弃,千古的罪名。
一味地向前,快速向前,有时会使你失去一切。
囫囵吞枣,我们不会有所收获;含英咀华,却使我们大受禆益。
总是求快,冷却了人与人之间的热情,稀释了多少人间的温馨。
我们都需要停一停,无论你是多么的匆忙,注意身边曾经漠视的一切,你将会发现,原来天如此蔚蓝,树木如此苍绿。——品味人生
2、兵家有云:“兵贵神速。”红军正是因为赶在了敌人援军之前
才能夺下卢定桥。古今的事例很多。所以就有人认为快好。
到达了卢定桥,快确实好。二战时,德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主要在于他们强调了一个快字。德军通过快速反应装甲部队在短短的几十天内,攻占了大部分的欧洲国家,此行动被合名为“闪电计划”。这次行动开创了一种战术思想,那就是依靠装甲部队出奇致胜。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有了速度,就有了竞争力就多了许多的成功。
在学习上,快预习、快作业、快记忆、快温故知新,我们就能牢牢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以外的事也要快,快吃饭、快洗衣等,又能使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投入学习,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而在足球场,快也是大有用处的,为何皇家马德里这么受人欢迎,很多人都喜欢看他们的比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进攻快,再加之流畅的配合,皇家马德里可谓攻无不克。快,压制了对方,使对方的防守阵形被打乱,使对方顾此失彼,疲于应付,丧失进攻的机会。
快比慢好?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大跃进时期的中国,正是因为盲目追求速度,而导致生产的停顿,使得中国的实力更加落后与其它的国家了。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稳”字当头,一步一脚印,慢慢的推进改革,才有了快的发展速度,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球场上有句话:“谁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而节奏的控制关键就在速度的把握,该快则快,快如闪电;该慢则慢,慢得让对手心焦。让对手跟着你的节奏打,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尤文图斯能取得意甲冠军,原因在于他有强大的中场,善于控制比赛的节奏,穷于应付,从而嬴得胜利。生活中,快使人活泼、反映敏捷、做事迅速,不拖泥带水,但往往还会使人毛躁、粗心,失误连连。慢使人沉稳、细心,做事有条不紊,但会使人死板、拖拉,错失时机。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控制节奏,该慢的时候就要慢,该快时一定要快,这样才能在人生中游刃有余,获取更多的成功。——快比慢好?
3、席慕容的一段话: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朦胧的幸福也总会变成明日朦胧的伤悲,今日的拥有总也赎回不了昨日的过错。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努力而认真的生活过了。
努力而认真的生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浮光掠影,跻身于信息发达,一切飞速进行的新时代,放慢一些速度,有的地方也许一生只会到过一次,不慢慢欣赏周围的事物,该会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花开不是为了花落,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
4、快节奏的生活迷失自我,我们应该慢下来审视自己的身影,人越发变得贪婪、浮躁和功利。总想着通过捷径直达成功,我们快得自己的灵魂都跟不上了。但生命之旅需要我们慢下来,让我们审视过往,不断反问自己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这样才能走好人生路。慢一点,看似简单的思维其实是更高境界的追求。人生不是急速赛跑,别急着抵达终点,过程才是关键。
5、在深圳读书月上的主题也是找回幸福感,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快节奏的生活没有使幸福如期而至。恰恰相反,快节奏的生活就好比一瓶掺杂着泥沙的矿泉水,我们时时刻刻赶时间,拼命摇晃我们的生活,使它变得浑浊,通过瓶子看不清外面的世界。只有当我们慢下来的时候,才会茫然发现,瓶中浑浊的泥沙正在沉淀,瓶中的水越来越清澈,人生不正如此吗?只有沉淀后才能透过生活的点滴看到生命的幸福。
6、其实很多的现代人生活很忙碌,不是不想,不是不懂,而是不敢慢一点。正我们生活在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生活有不同的梦想,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路。我们害怕慢一点就被别人超越,再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于是挣扎在筋疲力尽的边缘。
曾几何时,西方是快节奏的代表。西方开始学习茶道、太极、瑜珈,学习东方文化里才有的哲学。慢节奏的概念从西方开始蔓延,这是历史的回归和生命的归宿。我们提倡生活节奏应该慢一点,要控制生活,不是被生活所控。慢一点是让生活提升质量,慢一点不是不追求,而是享受追求的过程。我们的生活不止有长度,更有宽度、厚度。
7、咖啡与茶
咖啡与茶都是我们熟悉不过的饮品,都有提神的功效,可二者所反映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忙碌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中,咖啡成为了都市人比不可少的精神饮品,有了它,便能持续奋斗,完成繁杂的工作。它的出现,适应了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生活。可是过度地追求快,人们常常处于高度紧张中,大量饮用咖啡伤害了他们的身体。
相比之下,茶就显得闲适多了。咖啡要求速融,泡茶讲究火候;喝咖啡是速饮,喝茶则是慢慢品味。茶是忙碌生活中解压的圣品,在幽雅的环境中,在平和的氛围里,烦闷、压郁的心得以透透气、减减闷。城市的喧嚣无法到达这里,人们得以忙里偷闲,从快节奏的生活里抽身,享受这无边的宁静与闲适。我们的生活就像咖啡与茶。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就像咖啡。他们凡事都求快,仿佛一停下来就要错过许多时机,减少许多利益。可是,人们的身体就像一个“1”,你努力工作增加了一个零,变成了“10”,你再努力奋斗,就变成了“100”、甚至“1000,10000”,但是当我们身体的这个“1”垮了的时候,再多的零都没有意义了。人生,也是如此,讲究效率固然没错,但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个度,不能因为追求高效率而失去最重要的健康。当然,还有亲情与友情。
懂得生活的人就如茶一般,收放自如,有取有舍。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对自己无无益。繁忙的工作后,他们会抽出空闲,和家人朋友出游、聚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亲友在身边的幸福。
要泡制一杯咖啡很容易,但是要泡出一壶好茶却不易。好的茶叶、茶具,适当的火候之外,最重要的是泡茶者的心——平静、心无杂念。人生如茶,过多的欲望只会让生命沉重不堪,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时,你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细心地给自己泡制一壶茶,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烦恼与压郁都会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有勇气继续面对生活的挑战,并在忙碌的工作后,品味生活给予我们最甜美的滋味。
咖啡与茶,两种生活,两味人生,咖啡的效率,茶的闲适带给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咖啡固然醇香,但茶的韵味却是咖啡无法企及的。茶如人生,人生需要茶般闲淡幽静的滋味。
8、快与慢是节奏不一的两种交响曲,快是慷慨激昂,扣人心弦的;慢则是平稳舒缓,心旷神怡的。正是这样两种风格迥异的交响曲,交织成人生中一篇篇波澜壮阔的乐章。——题记
9、慢还是一种豁达。
天下雨了,大家都在跑,只有一个人在慢慢走,别人催促他,他却说前面一样有雨,何必快跑。这是一种豁达。只有在看透了世事的时候,才会有这样一种淡然。
这种豁达在苏轼的词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在《定**》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来了,并不急,他有一种慢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慢,是一种豁达,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看到生活中的种不顺和种得意,就对生活有一种慢慢享受的态度,从而变得豁达而宽厚。
慢也是一种享受。在智慧与豁达的前提下,
第五篇: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范文)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朱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冰糖。小组准备: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若干份、食盐6份、记录纸1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老师嘴里含一块冰糖)老师最近胃口不好,嘴里发苦,想用块冰糖缓解一下,还没吃完就上课了。你们有没有好办法,让嘴里的冰糖加快溶解?(学生给老师出主意)感谢同学们对老师的帮助!
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那么,溶解的快或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溶解的快与慢”(板书)。
二、实验验证,明白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呢?(通过实验)好,那我们今天就当一回小小科学家,亲自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一)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书,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几个烧杯呢?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烧杯呢?(便于比较)
师:不错,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对,这就是科学学科经常运用的一个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板书)大屏幕出示定义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对比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看大屏幕搅拌实验的要求,找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出示(课件)
相同条件:1.水量相同2.水温相同3盐量相同4.同时加入5.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师:找出了做对比实验的条件,我们就来实验,看结果与你们的猜想是否一致。同学们请看,在桌面的实验盘里有1-6号6个杯子,杯子上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就表示30毫升,1、2、4、5、6这5个杯子里老师已经盛有30毫升的冷水,另外还有5份食盐,每份5克,还有1个搅拌棒。
师:下面请各小组实验员从实验盘里取出1号杯和2号杯,再取出2份食盐。按老师指令同时放入杯中,1号杯搅拌,2号杯不搅拌,观察结果,同时做好记录。
师:得出实验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二)探究“加热是否加快溶解”实验 过渡:刚才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那么加热又是否能加快溶解呢?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
师;这也是一个对比实验,那么它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是什么呢?
师:真棒,大家已经找出了对比实验的条件。师:请各组取出3号杯和4号杯,老师已经在4号杯内倒入了约30毫升的常温水,为了安全,3号杯的热水老师来倒。
生:各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实验结果:加热能加快溶解,完成记录表二。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过渡:上面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实验验证了搅拌和加热能加快溶解,你还有其他的加快溶解的方法吗? 请小组讨论一下,先找出这次对比试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填在记录表内,并想想如何做这个实验?然后动手实验。
同学汇报实验结果:碾碎能加快溶解。
教师小结:(大屏幕出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搅拌、加热、压碎可以加快溶解。下面老师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三、游戏,探究冰糖的溶解
过渡: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做个吃糖的游戏,好不好?不过吃糖之前请大家先想一想怎样吃糖,可以让糖溶解的更快些?
1、小组讨论吃糖方法。
2、汇报讨论结果:⑴含在嘴里不动、⑵用舌头翻动搅拌⑶咬碎并搅拌
3、找出两组同学,每组3人做游戏。
4、汇报吃糖结果:咬碎并搅拌最快。
四、拓展延伸
1、师:今天学习了关于溶解的知识,同学想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生:洗衣服倒洗衣粉要搅拌、炒菜放盐、冲牛奶、吃药等。
2师:看来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希望大家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七、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加热可以加快溶解。压碎可以加快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