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复兴 守住文明之根[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22:5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复兴 守住文明之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复兴 守住文明之根》。

第一篇:乡村复兴 守住文明之根

乡村复兴 守住文明之根

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复兴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这一进程不可能是迅即的,而是渐进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体现的是竞争力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特色资源,走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中特色产业是基础、特色生态是重点、特色文化是内核。历史经验表明,农村的衰落、农民的外流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不振、经济不兴,所以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同时,“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必须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塑造与城市不同的特色农村生态景观;而乡村蕴含着社会经济变迁中的一切基因,是文化传承最大的载体,必须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重构承载乡愁记忆、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

二、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呈现的是意境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世人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被传诵至今,就是因为写出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乡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其田园意境。乡村和城市要各美其美,就要遵循发展规律,尊重农村习俗,坚持走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子,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

三、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凸显的是可持续

乡村不但要美丽,而且要宜居,更要有活力,只有这三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乡村建设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现在,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乡村被小城镇掏空,小城镇又被中小城市边缘化,中小城市则在大城市面前失去了聚集优势资源的能力。乡村出现“空心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镇和乡村之间未能实现均衡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乡村失去吸引力,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

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随着我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将加速向乡村回流,乡村独特禀赋的作用将在新一轮发展中愈加彰显,乡村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复兴。

第二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振兴乡村文化 守住文明之根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振兴乡村文化 守住文明之根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第三篇:中国文化_守住我们的根

中国文化——守住我们的根

文/戴 廉

9月3日至9月5日,在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60多名海内外学术界、文化界的名流聚集到一起,讨论的焦点正是“全球化与中华文化。”

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浪潮是游戏规则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中国如想在世界舞台上保住自己的位置,更需要她的儿女学会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如何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自己。这就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基。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困惑

改革开放起步时,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已经基本在“文革”期间被架空了。处于传统真空中的中国人在陡然面对外来文明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种种不成熟甚至是焦灼的心态。

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温情,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运动中日益凋零,作家朱大可说:“人们已经看到,元宵节被用来推销糯米汤圆,由此逐步退化为汤圆节;端午节则被用以推销粽子,由此逐渐演变成粽子节;中秋节则被用来专门进食月饼,结果退化成了月饼节。”

因为习惯于像上一辈知识分子那样对传统进行批判,中国的年轻学者可以言必称亚里士多德,却对孔子、孟子、庄子充满了陌生感。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现在一批年轻学者去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汲取了很多智慧,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不够,因为没有根源,他们所吸收的并不是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跟在西方学者的背后。”

刘梦溪说,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们虽然对传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他们同时又是受过传统熏陶的 身处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人,只有重新评估、定义和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与此同时,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还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有十足中国文化味道的从业人员,而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现在的中青年一代,长时间身处于大小传统齐遭毁坏的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他们身上的文化含量累积得不够,难免精神气象显得淡薄而不够从容,不够厚重。

至于如今的少年和儿童,教他们的老师大都对民族固有文化知之甚少,流俗的电视文化,浅薄的搞笑,逻辑错乱的“脑筋急转弯”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外时间。他们错把猪八戒、孙悟空当作中国的文化传统,以为“康乾盛世”比现在还要好。“没有了传统的支撑,如今的生活时尚,是一切层面追求和国际接轨,而五四所主张的‘西化’主张反而成了光说不练的小儿科了。”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存在着与传统的断裂,中华文明已经难以做到和其他文明平等对话。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当代中国的核心文明是什么?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什么”?而这些在许多学者看来,正是中国与西方平等对话的基本条件。

网上的一篇评论写道,“‘末代皇帝’的西方摄影师拍宫廷时用了大量的俯拍镜头,紫禁城在这样的镜头下显得温情脉脉,与高贵或尊严无关,这里的一切都是可供赏玩的。现在的许多中国人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这样的镜头下,供人赏玩而不自知。看看雅典吧,这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看看他们是怎样诠释自己的文明的。开幕式有太多的人物典故寓意,有几个东方人能看懂?但是他们演绎得震撼人心,让人不由地心生仰慕与敬重„„”

没有传统文化依托,失去了平等对话基础的一些中国影视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带上了一种迎合的味道,然而,“如果只是投其所好,你喜欢小脚我给你小脚,你喜欢鸦片我给你鸦片,你喜欢文革的残酷我给你文革的残酷,照这个思路去做只能助长让西方来定义我们的趋势”。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

守住文化的根是生存的必要

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记者遇到了一对退休的普通市民夫妇。他们从朋友那里得到了论坛召开的信息,便赶到了现场。来之前他们生怕自己不够格,因为对所谓的“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这样的深奥问题从未涉猎。但却有一种冲动促使他们一定要来看看。今年55岁,退休前一直从事行政工作的鲁女士对记者说,在退休的这几年里,夫妇俩游览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名胜古迹,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她说她年轻的时候把这一切都当作“四旧”,但是现在,当她看到中国越来越像西方,当她走在现代化的街道上,在舶来的超级市场购物的时候,又有了一种焦虑:中国的特色是什么?什么东西才是中国自己的?

身处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人,只有重新评估、定义和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与此同时,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还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首先是对抗传统文化中糟粕的良好武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认为传统可以像包袱一样被丢掉,杜维明说“这是太乐观了”,因为有一些封建遗毒已经进入到我们的血液和骨髓,像噩梦一样成为国民下意识中的一部分。要想消除这些负面的因素,则必须充分张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精髓的部分来与糟粕对峙。

对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必要的条件。在杜维明看来,继承、扬弃、引进、排斥,这四个问题本应同时解决,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但现在,我们把四个问题变成了两个,只剩下扬弃和引进,甚至有些时候就只剩下引进,却把中国自己的东西全部打倒,这样就会进入一种困境。“你对传统基本是比较粗暴的,你想把他忘掉了,这样你不光不能对峙其中的糟粕,你对引进来的外来文化的理解也一定是肤浅的。”

除了中外学者,与会者中还有不少从事创作实践的艺术家,比如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著名导演谢晋、话剧演员焦晃、澳门乐团首席指挥邵恩。可以说,这些艺术家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和从事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形式,但他们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也都感叹:“传统太重要了!”

一棵大树,自己的根基扎得越深,抵抗自身肌体病毒的能力才越强,吸收外界的养分也才会越充分。这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在论坛上打的一个比喻。与这个比喻相呼应的是,刘梦溪认为,我们不能只把传统当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要当作一种“生存的必要。”

然而,学者们在强调传统的重要,强调根源性的同时,也担忧另一种倾向——以为中华文化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21世纪将是太平洋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不仅不切合实际,而且会助长不健康的狭隘民族意识,相反,我们需要将民族的根源性和面向世界的包容性结合在一起。“中国目前在根源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都做得不够。”杜维明说。

重新清理文化家底

“春节觉得没意思,喜欢过圣诞节;中秋节不好玩,喜欢在感恩节吃火鸡,虽然不知感谁的恩”。有学者如此概括年轻一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有学者把这些归结为全球化对年轻一代的入侵。

但另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是,在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下,近年来,在许多大学,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此次论坛的最后一天,王蒙、杜维明、汤一介、吴祖强、梅葆玖等十几位文化人与高校大学生的交流也受到了高度关注。

一位学者不由感慨,“实际上,我们年轻的一代非常渴望寻找到精神认同感。”

网上年轻一代对雅典奥运会闭幕式8分钟演出的“讨伐”本身也意味着,把开放视作一种不可更改的守则的他们也渴望建立一种民族自信心,希望由北京所展示的中华文化能够和由雅典展示的西方文明进行平等的对话。所以,他们把矛头指向了张艺谋。然而,在对张艺谋的“媚俗”进行批判之后,令他们感到茫然的是,当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争论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当中鲜有人能够清楚地回答“到底什么才是中华5000年文化的精髓”这样看似基础的问题。

网络上的年轻人把问题抛给了学者。但从“2004文化高峰论坛”的情况来看,中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歧见丛生,莫衷一是。许多与会者都感到,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对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讨论往往显得有些大而无当,而这种大而无当本身更加说明了我们与传统的隔膜。

于是,与会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当务之急是重新整理我们自己的文化。

作家冯骥才说:“我最近看一个报纸经常说年轻人只知道过情人节、过圣诞节却不知道过端午节,过重阳节,那么年轻人问你端午节有什么形式有什么活动,重阳节有什么形式,你能回答吗?我们节日的方式和载体比玫瑰花更有魅力吗?更能够打动别人的心吗?我们把自己节日卖给商家叫黄金周了,我们鞭炮禁放了,我们过年年夜饭动员老百姓到饭馆定饭,我们把自己的节日一个一个抽空了,怎么能怨怪我们的年轻人?”

冯骥才认为,“我们应该研究、整理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当我们自己能够在相当的高度上把握住自己的文化,能够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不怕全球化。否则,我们无法跟世界对话,我们无法提升我们的文化,也无法发展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家底都搞不清楚,对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我们当然害怕全球化。”

来源:《瞭望》

第四篇: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当代识字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借鉴文字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继续前进,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各种识字方法纷纷出台。可是,方法的多样性并没有达到有效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的作用,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不免令我们这些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感到失落和彷徨。如果要想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就必须痛下决心改革语文识字教学,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根”的失落

一个世纪以来,一些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所谓专家,习惯于拿着放大镜来审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为此,他们动不动就要去废这废那的,使国人陷入简单的非理性的存废之争,而不能静下心去研究和解决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对待汉字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对汉字的错误认识,才使得我们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这条道路上举步维艰。

下面系统地谈一下专家们关于汉字的种种错误认识。

1.关于“汉字落后论”

“汉字落后论”是“五四”先驱们提出来的。他们在致力于教育兴国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发现了汉字难识难记问题。然而,当时却无人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汉字落后论”,都认为汉字是一种落后的过时的文字。

2.关于“汉字先进论”

20世纪80年代后,汉字计算机输入问题得到解决,国人反对进一步去改变汉字本身,并将前人质疑激进改革派的言论汇集起来,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汉字先进论”。

3.关于现行简体字

目前,部分学者着力于论证现行简体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危害性很大;艮人则反对废除现行简体字。其实,我们应着力于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二、语文教学“根”的用途

在语文教学中,应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领略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必须加强字理教学。

1.字理析词有利与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在字理教学过程中,强化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灵活用词。

2.字理析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析解字理就是对汉字“六书”的分析,其中最基本的是象形字。一般来说,析解象形字字理时必须给儿童展示由图画到古汉字再到楷体汉字的大致过程,并着力去寻找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即找出它们之间形体的共同点,以建立由图画到楷体汉字的思维过程

3.字理识字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字理教学时,如某位老师教生字“毯”,在解析字理时,有的学生说:“‘毛毯’,和‘毛’有关系,所以是‘毛’字旁。”教师肯定了他的说法,又因势利导:“能不能用‘火’字和‘毛’字的关系来记一记‘毯’?”学生回答得很精彩。

三、语文教学“根”的寻觅

可喜的是,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一部分语文识字方面的教育专家也开始积极探索起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之路来,而且卓有成效,他们在字理识字教学上开拓出了另外一片开阔的新天地。其中成效最大的是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黄亢美老师。他在小学语文字理教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得上是字理教学方面的一位专家甚至是大家。之后,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更多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也致力于字理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上,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实,此项识字教学的大改革,从《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陆志平的论述中就窥见一斑。他指出:“要把符合儿童心理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可以说,根据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识字的序列,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也肯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答案的课题。”

语文教学要守根固本就必须加强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训练就必须注重字词的学习,识字析词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字理是识字析词的基础和根本,因此,要把语文教学的根留住,首先就要加强字理的学习!

四、语文教学“根”的守望

难忘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在“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动情地高唱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感动于他对“守根课堂”的执着追求,也感动于他对汉字字理深刻而又深入浅出的剖析。那天,我就像一位小学生那样坐在台下听他讲课,他的字理识字让我感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为了帮助我们提高字理识字的有效性,黄老师还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探索出了一套字理识字的基本方略:独体字:溯源――对照;合体字:分解――组合。字理析词的基本方略:先字理析词理解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为此,我们所能做的是:

(一)创设情境,建立大语文观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记忆力强,喜欢朗诵、听故事、背韵文等。因此,利用生动的插图,再配合文字和故事情节,制造一个具体而有意义的情境,让儿童透过图画推测故事情节和认识生字,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教师要从“教”的理论中走出来,在识字教学中将教师的“教”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学”的能力。在字理教学中,字理识字的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五、语文教学“根”的繁衍

在生态的语文园圃里,只有吮吸汉字文化的甘露,沐浴语言训练的惠风,渗透人文教育的春雨,才能真正地使语文教学之树枝更繁,叶更绿!

同样是在“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当黄亢美老师动情地高唱完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后,随后特级教师叶秀萍老师运用“文字溯源法”和一年级的孩子一起遨游在识字八的字海中,他们一起追根溯源,共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源远流长。听罢,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不得不感动于字理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识字艺术的魅力也是震撼人心,今天笔者谈到的字理教学法还只是冰山一角。“把根留住”,用这股魅力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必定要修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必将要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感染给学生,必将要把汉语言文字源远流长的文化浸润给学生,必将要把析形索义、因文记形的识字方法与能力传递给学生。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吗?看来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紧跟着黄老师动情地高歌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第五篇: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前不久,全国高校200多位英语教师云集上海,批阅26万专业英语四级卷。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四问:一问屈原的性别?回答非男即女;二问:屈原生活的年代?答东周西汉的,南唐北宋的,淸末民初的,花样繁多;三问:屈原之死?答被国王一刀砍了脑袋的,被皇帝绑上绞刑架的,答失足落水的有之。四问:投粽之意?相对集中:因为粽子是屈原的最爱,屈原托梦给朋友,说他馋粽子了,而水晶宫里只有海鲜的段子......四个题答错了近一半。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修改与点评】

一是:作者的理论性相当强,对于文化的论述,相当的深刻,可以见得作者真正下番功夫。

二是: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开头引用材料,提出论点,结尾引用诗句,再现论点,深化和升华中心,将守住文化的根脉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拓展】功利的全民化风潮,如重兵压境,教育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毫无疑问,“屈原”才是我们文化的血脉(符号),才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DNA,文化上的混血儿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固有的血脉被渐渐“透析”,假如有一天,我们只知道圣诞节,而不知道端午节,只晓得风骚,而不晓得《离骚》,只晓得汇源,不了解屈原,只了解周讯而不知道鲁迅,只了解马克,而不知道“马克•吐温”;只知道“关之琳” 而不知道“卞之琳”;只知道“比尔”而不知道“保尔;只知道“爱情”,而不知道“艾青”;只知道“就要发”,而不知道“九一八”„„我们算什么呢??

传承文化,品悟人生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中,同学们答题破绽百出,甚至不知屈原的性别和年代,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在笑声背后,更有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在如今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遗弃了我们的民族文物、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归根结底,便是能否传承民族文化的大问题。

尊仰文物,提升正确认知。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马俑则是君王的追求与宏大的志向。在观赏中,我们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们对文化的保护,对增加了人生的认知。八国联军侵华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后,近年来不少爱国人士本着对文化的保护正在追讨十二生肖首„„观望到已成残垣的圆明园,我们不仅要为它惋惜,更是凭借对废墟的认知,得出一个警示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不仅是上天对我们昏庸的责罚,更是我们需牢记的民族屈辱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时刻敦促着我们对人生责任与义务的正确认知。

回望历史,明确自身责任。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存在,更多的是来时刻警示我们,以古比今,明确时代青年的责任。王昭君嫁至匈奴为和解汉匈关系,维护和平;张骞通西域为促进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繁荣;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也都是为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中,每个人都承担着时代的责任,无论为民族还是为国家,都是我们所景仰的。或许我们在这一秒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下一秒就会改变甚至民族或国家的命运。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然而,要承担远方的责任,首先还是要明确历史责任,不断提升人生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传承精神,感悟生命意义。传承民族文化中,传承民族精神是不可缺少的。雷锋、郭明义等人的助人精神,当代无数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楷模;“最美老大爷”王副顺的宽容、体谅受到无数的好评。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精神。然而现如今在世界面前,我们却让世界看到了我们低劣的精神。非洲人民说我们不团结,因为在一个地区只要有两家中国公司,它们便会拼个死去活来;欧洲人民说我们不文明,因为我们随地吐痰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难道我们积累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只有这些吗?那些属于我们的就只剩下被利益操控的低劣陋习了吗?我们就不能寻回我们的民族精神了吗?我们要传承好优良的民族精神,重新刷新人生意义,让世界改变对中华民族的不良看法。

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倘若没有尽到历史赋予的责任,传承便会随时间一起慢慢流逝掉;传承文化,便是夯实人生大厦必不可缺的基石;传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义,为了民族的美好未来奠基。

【修改与点评】

一是:八字命题“传承文化,品悟人生”,将关键词镶嵌标题中,论点鲜明,拟题精准。

二是:小标题拟定的整齐深刻,论述得比较充分,以小见大;层次分明清晰,结构谨严。三是:开头与结尾语言简练相互照应。开头引用材料,引出论点,结尾排比句深化升华。

守护传统,丰富内涵

英语专业四级的考生,想必对西方文明已然十分了解熟悉,可是他们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与屈原”茫然不知,真是可笑亦可悲!中华民族要想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就必须守住民族文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否则无从发展。因此,守住传统文化的血脉,把它推到崭新的高度,而不让母亲的鲜血在“透析”痛苦中流失殆尽。

守护传统,承传血脉。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呵护住文化的血脉,保护正在流失或即将流失的文化,修复和找回已丢失的文化,承传好它。北京,五朝古都,如今古城墙与四合院被拆毁殆尽剪纸,中国古代优秀的民间艺术,如今却因后继无人而不得不申请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陶与丝织,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却正失去其精致美与艺术美的光泽。事实告诉我们:请倾尽全力保护民族文化,莫让悠久历史滋养起来的灿烂文化在我们手中断送,精心守护与承传民族文化,使我们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推陈出新,丰富发展。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些是与时代不符的,这就需要我们适当的改造,促使其发展。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它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有时被统治者用来当做愚昧群众的工具,而我们继承的“孝”是人伦间的美德,是尊重人性的“孝”,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伦理纲常和生命延续的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孝”的精华,剔出其糟粕,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由此可见,我们在把握文化血 脉,坚守我们文化阵地,推陈出新,丰富发展。这样,我们的文化才更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特色风格和气派也就愈加发扬光大。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我们在保护和把握传统的同时,也要时刻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部分。我们不能像满清王朝那样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盲目排外。而应在把我民族文化血脉的同时,利用外来文化,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入长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仁义”,西方文化重视“人文”。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人的生命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把这两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在构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就会取得更大成效。由此看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借鉴与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使作用。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2014年两会中提到时下最流行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时说到:“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升华。”确实如此,中华复兴民族文化是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作者们如果能够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时代内涵加以丰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那么一定会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我们时代青年,要勇于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承传文化传统,理性的对待外来优秀文化,做到坚守与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民族的春天将会更加灿烂美好,绚丽多姿!【修改与点评】

1.题目“守护传统,丰富内涵”拟题的角度精准,涵盖了材料和文章的中心,对称整齐。

2.文章开头引述材料,简要论述,引出文章的论点;结尾再现论点,照应开头,结合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现实,号召时代青年敢于担当责任,勇挑重担,承传传统文化,立意深刻。

3.中间运用三个分论点,列举事例,层层深入地论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每段的结论水到渠成。整篇文章的脉络清晰,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立论恰当。

下载乡村复兴 守住文明之根[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复兴 守住文明之根[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守住乡音 留住文化的根

    守住乡音 , 留住文化的根 ——著名电视主持人汪涵个人出资465万元,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 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说自己是“江湖混血”,因为父亲是江苏人,而母亲是湖南人。说起......

    申论备考热点之乡村文明★

    申论备考热点之乡村文明 科信教育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美丽乡......

    乡村“复兴少年宫”典型材料

    乡村“复兴少年宫”典型材料植树添绿、春耕研学、篮球公益培训班。近一个多月来,博罗县湖镇镇新作塘村乡村“复兴少年宫”组织开展了6场精彩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乐中学、学中......

    乡村生态产业是中国乡村文明复兴的物质基础

    乡村生态产业是中国乡村文明复兴的物质基础 (2012-10-13 16:07:23) 转载▼ 标签: 财经 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形成乡村消亡论的基本原因,就是乡村无法承载工业化经济。缺乏经......

    2018遴选策论文:乡村建设要守住“根”留住“魂”涵养“神”[5篇范例]

    2018遴选策论文:乡村建设要守住“根”留住“魂”涵养“神”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村发展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从《御书屯田......

    复兴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2013年

    复兴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2013年 “律动校园,艺美童年”庆六、一活动程序 一、时间:2013年5月31日。地点:学校操场 二、主持人:段玉华、-------。音响:李高强 三、总指挥:卿明松。摄......

    《复兴之 路》 观后感[★]

    《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

    献礼国庆60周年演讲稿:守住中华民族的根脉

    献礼国庆60周年演讲稿:守住中华民族的根脉 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伟大的国家,它有五千年古老的文明,有五十六朵灿烂的民族之花,它有巍巍泰山,滚滚黄河,滔滔东海,绵绵长城,它有一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