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我从哪里来》
2、我从哪里来
教与学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堂检测
科学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我从哪里来》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导入新
出示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交流信息
提出问题
出示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活动
体会设计生命手册
准备活动器械
三、拓展延伸:
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
投影展示
第二篇:《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培养学生热爱 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3、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的知识和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技能。4、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命科学常识的直观教学法和资料信息搜集法,引导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通过资料比较的方法,看到自己的成长,并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喜悦。
【活动准备】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2.动物(小马、小鸡)图片。4.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动画。5.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堂的主题。
(看一看)1.向学生展示小鸡是从蛋壳出来的图片,小马依偎着马妈妈的图片,引起同学的思考,得出“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本,引出今天上课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大耳朵图图》中图图与小伙伴们对于他们是怎么来的讨论。(图图:垃圾箱捡来的 小美:石头里蹦出来的 壮壮哥哥:从商店里买来的)
二、想一想
通过图图与小伙伴对于自己出生的看法,让同学们想一想他们对于自己的由来,父母告诉后的答案是什么?【学生答案可能有:1.捡来的 2.充话费送的 3.你是树上结出的果实 4.长大了你就知道等等】
三、探一探
1、让同学观察书上的几幅图片,说出他们发现的问题。根据他们发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我从哪里来”,边播放视频《小威向前冲》边向同学述说这个视频的主要内容。
2、在通过《小威向前冲》的讲解基础上,学生了解妈妈在怀孕不同的周期身体的变化,以及妈妈生他们不易。
随机出示各种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① 各阶段胎儿的图片:一个半月、三个月、七个月、九个月。体会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
四、填一填
给同学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出生证”,着重填写姓名、属相、性别、出生时间、剩余三个留着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请几个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出生证,介绍完把出生证贴在黑板的小树新芽上。(刚出生的我们就同刚出生的小树新芽一样,需要呵护
五、说一说
爸爸妈妈把我们养到这么大,这过程中一定有好多难忘的事情。这些难忘的事,同学们一定一直记得。老师之前也采访了一位小朋友,她不仅告诉我们她与父母相处难忘的事情,还给我们分享了她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难以忘记的事。
听完这位小朋友的事情,老师知道同学们也有许多难忘的事。(请学生发言)
六、写一写
既然我们知道了爸爸妈妈爱我,我爱爸爸妈妈,我们在爸爸妈妈的精心抚育下,就像小树苗一样快乐成长!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成长,花费很大的经历,老师为同学准备了一些祝福卡,同学可以把要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在卡片 上,贴到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一棵已经长大的树上。(学生贴好后,选取一些学生 的祝福卡读出来,并予以点评)
[放背景音乐《小松树》]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知道,你们的生命是来
之不易的。爸爸妈妈用爱浇灌着你们这棵“小树”,陪伴着你们成长。看到你们写给爸爸妈妈的祝福卡,老师很高心你们长大了,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辛苦,带着这份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老师给你的课后作业是帮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第三篇:《中班蔬菜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儿童,想知道各种蔬菜并不困难。因为在超市任何时候都可以全年购买新鲜蔬菜。但如果你问孩子,蔬菜从哪里来?我恐怕孩子们很难给你正确的答案,更不用说知道蔬菜植物和了解他们的成长方式。为了回应孩子的缺乏经验,我设计了来自蔬菜,教育活动的地方。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蔬菜有不同的成长方式。
2,根据食用部分蔬菜,蔬菜,简单不分类。3,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记录能力。
活动准备:
一些蔬菜图片,蔬菜和整个课件,蔬菜分类统计表各一个。
活动程序:
首先,蔬菜从哪里来?
孩子们讨论:(从超市买来,从蔬菜市场买来,从遥远的土地,从地面到植物出来)
分析和反思:从这个孩子的表现来看,孩子对于蔬菜从哪里来的问题,而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些模糊的理解,甚至说从地面长出来只有从成年人有少数人看到蔬菜的生长,这为下一步增加发展的难度,也提高了儿童的探索兴趣。
第二,蔬菜怎么生长?
教师生产整个部分的礼貌蔬菜,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有些在地上生长;有些在水中生长;有的在地上吃茎和叶;有的在茎下吃)
分析和反思:看整个蔬菜的图片,孩子们兴奋的爆发:原来的番茄是长在树上的土豆在原来长在土壤里,土豆也打开白色花呢原来的莲花根是莲花啊与孩子们数组 阵列感叹,他们的好奇心充满激动,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充分调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图片展示方式总是感觉远离真实,如果事件能够带孩子参加花园,我相信孩子会有更深刻的印象,理解会更彻底。
三,蔬菜分类。
儿童小组讨论确定记录方法,完成常见蔬菜分类统计表。
类型〓蔬菜名称
树叶
水果和蔬菜
根茎
分析与反思:在小组完成蔬菜种类统计表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充分发挥空间的自主性,每组孩子可以讨论和确定一组记录方法(一些画,一些用符号表示)充分调动孩子的热情,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第四篇: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修改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知识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冰会融化成水,融化要吸热;已经初步熟知课本第六课《水和水蒸气》中的蒸发现象和水蒸气的特点;同事,学生已有初步的观察分析、猜想和动手能力,已掌握了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并且探究了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本节课主要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第二部分: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第六课主要包括两部分:蒸发和凝结。
在前一课中,学生们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又鉴于本课和下一节课后半部分内容都是凝结现象,在讲解这一节课时需要用到水蒸气和蒸发,所以本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常规,让学生先学会蒸发和水蒸气,然后再讲解凝结。本课就是由这些问题,从学生自身的前概念知识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作出尽可能多得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作出新的解释,再试验验证,最后拓展形成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2.过程与方法:
⑴观察到盛有冰块的易拉罐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⑵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易拉罐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⑶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易拉罐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易拉罐内冰块的关系;
⑷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新的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重点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五、教学难点
探究易拉罐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易拉罐内冰块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4个易拉罐、水、冰块、纸巾、玻璃片、1000毫升烧杯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的眼睛特别漂亮,像黑色的珍珠,闪闪发亮。我希望在实验的时候大家能睁开慧眼,随我一起来探索神奇的科学世界。现在我们来检查实验用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知道观察的重要性,同时检查实验材料。
2.复习导入(1)复习蒸发
师:出示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问:为什么湿衣服变干了? 生:蒸发„„
师:蒸发是怎么一回事? 生:水变成了水蒸气。师:水蒸气什么样?你见过吗?
生:在空气中,无色无味,透明的,看不见„„(2)复习冰融化吸热
师:出示冰雪融化时,人们冻得发抖的图片。问:为什么? 生:冰雪融化时,要吸热,是周围的温度下降。
设计意图:本次课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整合第六课之后,学生在了解蒸发现象的基础上,然后一起来探索凝结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的图片,问:为什么会有小水珠?你有什么想法?
生:有冷气,有水蒸气„„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探究——水珠从哪里来(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生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增强探究欲望。
4.提出学习目标
①仔细观察,猜想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②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知道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③了解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5.提出假设(1)引导作出假设
仔细观察装有冰块的易拉罐外壁,不要用手摸,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这些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这些水珠的来源。
(2)学生自主猜测 预设:
① 杯子里的冰块融化形成的; 师:水怎么出来的? 生:跑、跳
板书:冰融化成水 跑出来 ② 杯子里的水漫出来形成的; 板书:水 漫出来 ③ 冰块碰到杯沿化成水; 板书:冰在杯沿化成水 ④ 杯里的冷气形成的; 师:冷气怎么出来的? 生:跑、冒 板书:冷气 冒出 ⑤ 和冰块有关系; 板书:冰块
⑥ 和水蒸气有关系; 板书:水蒸气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心观察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且能根据现象作科学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3.分析假设
(1)师:这些假设都合理吗?你们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假设进行分析吗?判断一下哪些解释不合理。
(2)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如: ①水珠不是杯子里的冰块融化成水后漫出来的,因为杯子里的冰块融化成水时,杯子还没有装满水;
②水珠也不是从杯壁上渗出来的,因为杯壁是不漏水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渗出来的? 生:摸一摸,看一看„„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
师:那你能想办法证明易拉罐外壁的小水珠不是渗出来的吗? 生:„
师:假设我们看到的易拉罐里边与外边不一样呢?谁有办法? 生:加颜色(板书:加颜色)
③给玻璃杯盖上盖子,杯内的冷气就出不来了,但是杯子的外壁还是有小水珠,所以杯子外壁的水珠也不是杯内的冷气冒出来形成的
„„ 4.实验验证(1)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给易拉罐的瓶口加盖;给瓶里的冰换一种颜色。(2)出示实验要求
请给装蓝色冰块的易拉罐加上玻璃盖,耐心观察它的外壁,不要用手摸,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交流实验结果
观察:发现易拉罐外壁有一些小水珠。水珠没有颜色。结论:易拉罐外壁的水珠不是冷气冒出来的,也不是冰融化成水跑出来的。
师:通过刚才的发现,我们知道易拉罐外壁的水珠不是冷气冒出来的,也不是冰融化成水跑出来的。那么,小水珠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与冰有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实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科学实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再次验证
生交流:可能和冰有关系,可能与温度有关系,可能与水有关系„ 师:科学讲究用事实说话,呢们能自己证明吗? 生:我们试试在易拉罐里装水;
还可以装别的„
或者可以看水蒸气„ 师:水蒸气怎么装进易拉罐里呢? 生:„
师:能装空气吗? 生:可以
空气中有大量水蒸气,可以装空气
放一个空易拉罐
师:我们一起来做做刚才大家说的这个实验吧。出示实验要求: 观察:装水的易拉罐和空易拉罐,你发现什么现象? 预设1——生交流:装水和空的易拉罐外壁都没有小水珠
我们可以知道易拉罐外壁的水珠和冰有关系
预设2——生交流:空易拉罐外壁没有小水珠
装水的易拉罐外壁有小水珠
装冰的易拉罐外壁有小水珠
我们知道易拉罐外壁的水珠可能和冰有关系,也可能和水有关系
师:那还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温度
水和冰的温度都低 师:我们动手测一测温度 师演示实验,生观察。
测空气的温度,然后再测装水和装冰的易拉罐外壁的温度。(板书:空气20摄氏度,水10摄氏度,冰7摄氏度)
师:你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空气的温度高,水的温度低,冰的温度比水的温度更低
他们有温差
师:是什么遇到冷的易拉罐外壁呢? 生:空气、水蒸气„
师:装有冷的冰和水的易拉罐外壁有小水珠,那么化成热水会怎么样呢?
师再演示:装热水的加盖的易拉罐,外壁也有水珠出现。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验证——再猜测——再验证的基础上寻找科学的证据,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5.归纳总结
通过刚才的多次猜测和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外壁,冷却变成了小水珠。板书:
遇冷
水蒸气 —————— 水珠
(凝结)
从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片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讲究实事求是,讲究证据,每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认识。
6、解释应用
①你们可以解释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吗?(回到课前的问题)
②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见过类似的现象呢?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试着解释一下你们所看到的现象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巩固科学概念的同时,使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7、总结回顾:
同学们,回首刚才的探究过程,我们能总结一下我们在知识和 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吗?(经历“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的过程,知道了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珠)爱迪生经过了1千多次的试验才发明出了电灯,在科学的道路上要不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就算跌倒了100次,也能在101次再站起来!
八、板书设计
5、水珠从哪里来
假设: 1.冰融化成水 跑出——加盖(×)
2.杯中 渗出——加颜色(×)3.杯里的冷气形成——加盖(×)4.冰块碰到杯沿(×)5.从空气中来(?)
„„
遇冷
水蒸气 —————— 水珠
(凝结)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水珠是怎么得来的,从而认识到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的科学道理,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我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比较,然后分析,讨论,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进行教学,特别是通过比较,学生更为容易理解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知识、课外阅读都比较少,有些问题学生的疑问还是比较多,如冬天为什么会有霜,空气中为什么会有水蒸气,凝结到底是什么现象等。再者,由于接触科学这一学科时间不长,自身还有一些不足,比如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归纳提升科学概念的方法还应多样化等。
第五篇:工作思路从哪里来
工作思路从哪里来
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但怎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工作思路,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制定工作思路的几种倾向值得注意:有的拘泥于中央或上级的有关提法,有的局限于外地的某些做法,有的满足于“顺口溜”式的编法,这样制定出来的工作思路,要么太笼统、太抽象,要么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缺乏特色,讲起来很好听,干起来不可行。其结果是想法和做法不统一、理论和实践不统一,最终导致思路落空,工作受影响,群众不满意。
思路是一种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它来源于对客观情况的分析与综合。对客观情况的分析、综合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确定工作思路则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开始。从认识论来说,掌握客观情况是制定思路的前提和基础;思路是对客观情况的反映和升华,是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和处置。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而得出的正确的工作思路,具有概括性、超前性、规范性和指导性。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一些地区之所以发展较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具体明确、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这种独具特色的正确的工作思路,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来的,它来自对中央和上级精神的深刻把握,来自对各地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来自对本地情况的全面掌握。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掌握具体情况。只有掌握大量的、真实的具体情况,并对之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把握其要点、重点,然后以此为基础、为参考来确定工作思路,才是辩证的、科学的。我们在领导工作中,每天都能听到或看到大量信息,遇到大量情况,特别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更能获得许多第一手材料。情况掌握多了,掌握全了,再经过分析和综合,分析透了,研究深了,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确定出来的工作思路,才是可靠的、可行的。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有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想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把理性认识化为实践的计划、方案和工作思路,就必须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辩证分析和综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科学的工作思路。这里的所谓辩证分析,是指运用诸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分类分析,特别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情况、情况的不同方面及其特点分别加以研究,将笼统的认识具体化,把表面的认识深刻化。所谓综合,是指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把不同情况、不同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并纳入到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整体和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从而更为科学地确定工作思路。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密切关注客观情况的变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对工作思路加以丰富和完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实践中,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涌现,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把握,极易造成工作思路的滞后,导致工作方向上的偏差,甚至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努力跟上时代节拍,根据情况变化适时地调整、丰富和完善工作思路,努力使之更合理、更科学,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