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创扶持政策

时间:2019-05-13 22:5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双创扶持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双创扶持政策》。

第一篇:成都市双创扶持政策

成都市双创扶持政策汇编

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适应和引领成都经济发展新常态,驱动成都经济创新发展再出发,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潮流,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创业资源配臵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创业主体地位,突出青年创业者的主力军地位,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活力,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全国领先、示范带动的创业支撑体系。

——创业力量高度汇集。形成以青年大学生、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海归创业者、连续创业者等为代表的创业人才群落,科技创业者突破20万人。

——创业载体快速发展。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建成中西部规模最大、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群落,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400家,载体面积1500万平方米以上。

——创业资本高度聚集。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100支以上,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

——创业服务体系完善。构建覆盖创业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体系,创业服务机构达到1000家,创业导师达到2000人。

——创业产出成效显著。科技企业达到1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00家,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万件,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0件以上。

——创新创业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打造“成都创业、创业都成”城市名片。

到2025年,将我市建成各类创业人才实现梦想的首选地,全球创新要素聚集的新高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新标杆,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引领区以及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业 之城、圆梦之都”。

二、主要任务

(一)汇集创业力量,增强创业源动力。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需求,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企事业人员连续创业,汇集各类创业力量,增强创业源动力。

1.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依托各类孵化载体建设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孵化载体创新创业。鼓励在蓉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俱乐部,探索建立“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风险援助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类金融支持。实施“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大力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

2.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落实成都市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部、省属高校开展科技成果处臵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试点。引导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设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资助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在蓉新领办企业。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在编在岗科技人才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3.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联合四川大学等高校设立“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深入实施“成都人才计划”,对带技术、带项目在蓉新领办企业的两院院士、国家及省“千人计划”和“成都人才计划”创新人才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留学人员等人才给予资助。发挥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作用,切实加强对海内外人才的创业服务支持。

4.鼓励企事业人员连续创业。鼓励企事业人员发挥技术、管理等优势连续创业。鼓励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天使投资机构设立连续创业者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企事业人员连续创业。加大对连续创业者的创业服务力度,在创业项目选择、创业团队组建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建设创业载体,夯实创业承载力。鼓励建设创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支持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创业物理空间和专业化服务。

1.强化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支持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五城区和双流县、郫县等有条件的区域,打造“孵化器+宿舍”、“孵化器+商业空间”等创业社区。支持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创客中心、成都创客坊等 一批创客空间。支持建设创业场、游戏工场、十分咖啡、蓉创茶馆、8号平台、成创空间等一批“孵化+创投”模式的新型孵化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成都。探索在美国硅谷、北京、深圳等创新创业活跃地区建设孵化载体,吸引各类人才在成都注册企业并进行异地孵化。

2.优化专业孵化器建设。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建设天府软件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移动互联网大厦、国家信息安全孵化器、红星路35号、东部记忆新媒体产业园、青羊电子商务产业园、崇州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孵化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工业总部、闲臵楼宇和厂房转型成为各类孵化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蓉设立专业孵化器,支持建设专业领域创投基金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创业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发展。

3.推进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围绕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重点在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器。加快建设成都经开区国际汽车“智造城”、金牛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双流大学科技创新园、彭州航空动力产业园、金堂节能环保装备科技产业化基地、郫县中国川菜科技产业化基地、蒲江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等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为孵化企业提供更大的研发和生产空间、更完善的技术支撑和商务服务。

4.鼓励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通过“平台+创投+市场”的孵化模式,培育和孵化具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与所在区(市)县利用高校院所周边存量土地和楼宇联合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环电子科技大学、环西南交通大学、环西南财经大学知识经济圈和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产业基地等协同创新试点区。支持在蓉高校新建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深化四川大学等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形成围绕高校院所发展的创业群落。

(三)强化科技金融,提升创业支撑力。围绕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区域科技信用体系,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

1.构建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

——创业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联合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联合高校院所、新兴产业领军企业设立内部创业基金,通过引导性参股或跟进投资,为我市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支持。成立天使投资人协会,培育和壮大本土天使投资人规模。

——债权融资。支持各区(市)县政府建立创业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鼓励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面向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票据融资和信用贷款等。

——上市融资。完善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建立市场优选机制,推动创业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

2.打造区域科技信用服务体系。支持与人行成都分行共建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与信贷资源的常态化、交互式对接。引导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标准,设立信用促进专业协会,开通创业企业银行贷款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标、财政资助等事项办理中,将科技企业信用评级纳入审核评价指标体系。支持与“新三板”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共享企业信息资源,合作建立科技企业价值分析系统。

3.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拓展盈创动力平台服务功能,探索适合创业企业各成长阶段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模式,扩大在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技术转移和科技金融服务功能,联合在蓉高校院所构建涵盖科技成果“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支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转化机构。

(四)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业保障力。探索推进公益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效结合的模式,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资源配臵,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网络体系,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构建全国一流的创新要素聚集高地。

1.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支持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双流大学科技创新园打造创新要素核心集聚区,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支持成都高新区和有条件的区(市)县打造创业街区,构建创业服务微生态。深化建设盈创动力大厦、博瑞创意大厦、财富又一城、汇融国际等一批特色科技专业楼宇,培育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新业态。

2.建设创新要素大市场。依托“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采用O2O商业模式,聚集创业服务产品,打造创新要素商城,建设“创业天府”云孵化平台。启动建设线下创新要素有形交易市场,引进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实现科技金融、创业交流和教育、创业孵化、政务服务等功能集成,完善创新创业服务链,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

3.共建“创业天府”学院。组建成都创业培训联盟,聘请大学校长、成功创业者、知名天使投资人等担任创业导师。与高校、知名机构、大企业联合共建“创业天府”学院,打 造创业指导平台。引入国内外知名创业品牌课程,面向创业者、创业企业、创业团队等传授知识、分享经验、碰撞智慧。

(五)塑造创业品牌,扩大创业影响力。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创业品牌,建设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使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塑造成都“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形象。

1.打造知名创业品牌。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活动,并将其系列化、常态化、持续化。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新中国DEMO CHINA等国际性、全国性创业活动。支持举办成都青年创业大赛、四川大学“创想汇”、电子科技大学“E计划”、西南交通大学“萌芽杯”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利用西博会、欧洽会、海科会等会展平台开展创业交流。

2.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创业故事,宣传典型创业企业和创业人才。打造创业领军人物聚集的“创业群落”,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创业团队落户成都。大力表彰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弘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的城市精神。

3.构建一流政务环境。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优化简化政务服务流程,实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推动商事登记改革、人才流动、财税扶持等政务服务高效协同,大力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国内领先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构建联动协同工作体系。发挥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加强相关部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协同工作,构建市、区(县)市两级联动工作体系,强化区域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引导,加强政策集成,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形成以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为核心,五城区为重点,近远郊区(市)县各具特色的全域创新创业格局。

(二)强化创新创业目标考核。完善区域创新创业考核督促机制,将重点任务分解到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市)县,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竞相发展的工作格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区域创新创业监测评价,建立区域创新发展报告制度。

(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

(四)建立创新创业合作机制。加强与中关村、张江、东湖、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的联系与协作,加强与重庆、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的互动联合。发挥成都作为四川“首位城市”的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带动全省创新创业资源有序流动和优化配臵。

《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资助管理办法》解读文本

一、制定背景

(一)制定《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资助管理办法》的意义和目的

随着我市经济总量的日益增长,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必须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培养创业领军人才为宗旨的创新创业载体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前提条件。

成都市现有26个已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个),暂无市级孵化器。目前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尚无明确的定位及分类,支持孵化器和创业企业的政策环境尚不健全,孵化器整体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科技创业需求,对创业企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链接与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大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仍以提供单一的物业服务为主等问题。为全面提升和拓展我市创新创业载体功能、水平与规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市科技局2013年印发了《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资助管理办法》(成科字〔2013〕31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设立了市级创新创业载体资助专项预算。

(二)制定《管理办法》的依据和起草过程

我局以科技部出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为依据,收集和整理了其他城市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方面的相关管理规定,经认真研究讨论并结合我市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管理办法》。

二、主要制度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关于适用范围 《管理办法》是市科技局首次发布的关于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的支持政策。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管理办法》根据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内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和需求,将载体细分为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专业楼宇和科技产业化基地五种类型。《管理办法》在支持载体定位及分类方面,更明确也更有针对性。

(二)关于经费资助 市级创新创业载体资助专项预算主要是对新建的市级创新创业载体和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给予经费资助、对综合评价优秀的已建创新创业载体给予经费补贴。其中,对新建的市级科技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专业楼宇、市级科技产业化基地,分别给予其运营机构(楼宇管理单位)一次性3010050020

(三)关于创新创业载体提供服务为了大力发展“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科技创新创业载体集群发展模式。综合性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化基地侧重提供场地、人才、创业辅导、投融资、政策落实、商业资源等支撑性服务;各专业孵化器则侧重开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分类跟踪、项目支持等各类增值服务;企业加速器则重点提供满足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所需的空间以及金融、投资、市场等个性化服务,从而帮助企业迅速实现产业化。成都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意见(成办发

〔2013〕21号)

为推动我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知发管字„2004‟12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促进高科技成都建设。围绕加快成都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成都对外开放形象、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的目标,坚持以试点促推广普及、以示范促深化发展,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和保护工作新体系;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市县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新机制;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法治、舆论新环境,将成都建设成为创新活力强劲,转化渠道顺畅,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达30%以上,涉外专利申请大幅增长;全市商—2—标注册量年均增长10%以上,著名商标数量明显增多,驰名商标有新的突破;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各类作品著作权登记数量大幅增长。--全市专利实施新增产值、新增利税、创汇不低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达50家以上。

--进一步加强市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县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市及各区(市)县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年结案率达95%以上。

--各级各类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不低于2万人次/年,培养一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1.完善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协调。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经济、科技、司法等部门的协同配合,逐步建立横向联动工作机制。

2.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推动市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工作职能,充实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加快推进县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和工作经费。

3.加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服务对象,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

(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1.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和社会服务组织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引导、鼓励和支持组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和多功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并不断强化其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评估、咨询、检索、交易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

2.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不仅熟练掌握国内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还熟悉国际知识产权实务的专业人才。

3.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构筑集专利、商标、版权信息和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1.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法制环境建设。修改和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措施,适时报请市人大制定、发布《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等知识产权地方法规。完善《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年度定期发布制度。积极研究和制定在科技、经济、外经、外贸、教育等领域鼓励发明创造、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规范性文件。

2.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

3.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大我市专利、商标、版权、公安、文化、质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协作力度,密切与法院、检察院 和成都海关的信息沟通,并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

4.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切实做好生产、科研、商品流通、技术贸易、作品创作和传播等重要环节,以及科技园区、大型展会、技术交易市场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监督和执法工作。

5.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企业维权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律和预警机制。在电子信息、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在行业协会探索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和维权性组织;在全市推行商标使用许可公示制。

6.加强外经外贸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加强重点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知识产权海关登记备案工作。

(四)营造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和转化环境。

1.编制并实施《成都市知识产权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专利、商标、版权“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强化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建立考核评价和奖励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对相关单位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考核评价依据;经济、科技、人事等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立项、验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认定、职称评聘等管理工作中,增加知识产权评价指标;在市科 学技术奖励中增设专利奖,认真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一奖两酬”。

3.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激励制度。进一步优化专利资助激励政策,积极鼓励申请国内外专利,重点向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涉外专利以及单位职务发明倾斜,优化专利结构;制定鼓励争创驰名(著名)商标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品牌经营;鼓励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各类作品著作权登记,加快版权事业发展。

4.大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进一步抓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促进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的有机结合,在电子、医药、机械、食品等主导产业领域,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市级以上试点、示范单位达50家以上。

5.制订专利实施计划。重点扶持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新材料、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领域的发明专利项目的转化实施。

6.引导社会风险投资进入知识产权领域。发挥成都市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成都创新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政府引导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作用。

7.搭建知识产权市场转化交易平台。以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成都西部商标服务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建立立足成都、服务西南、面向全国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发挥发明协会、企业家协会等协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市场转化机制。

(五)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1.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舆论环境。开展多层次、多渠 道、多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将知识产权宣传作为科普活动的重要内容;做好“3〃15世界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时点的宣传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成都造”品牌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2.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各级科技、知识产权、经济、人事、教育等部门,要将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纳入部门工作计划,针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知识产权工作者开展知识产权专门培训;推动知识产权进学校;在科技人员再教育、公务员培训等方面增加知识产权内容;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一支高层次的熟悉知识产权管理、执法、评估和许可贸易等知识的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成都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由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组成,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全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日常工作。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创建工作。

2.各区(市)县政府要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落实创建工作牵头部门和工作人员,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落实。市级专利、商标、版权管理部门要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本部门中心任务,并牵头负责本系 统创建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将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计划。

3.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努力争创国家、省和市级知识产权试点或示范单位,提高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水平。

(二)加大经费投入。

1.从2006年起,成都市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专利资助、专利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表彰奖励、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培育驰名(著名)商标、鼓励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新型版权产业发展等。

2.各区(市)县政府要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本地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转化实施,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3.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用于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保护、宣传培训以及转化实施等。

(三)实行目标管理。

1.实行目标考核。市政府建立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项目标体系,由市政府目督办牵头,将知识产权经费投入、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专利实施的数量和效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对各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实行目标考核,确保创建目标的实现。

2.建立创建工作动态报告制度。各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创建工作动态报告、半年小结和年终总结。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通报创建工作动态。3.对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成办发〔2015〕43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创新创业载体,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良好载体空间,特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创新创业载体总量达400家,孵化场地面积总量达2000万平方米;天使投资资金总额超过200亿元;创业导师和孵化器专业管理人才超过2000人;在孵企业和团队超过30000家。基本形成创业主体大众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建设运营市场化、创业模式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新格局。

二、支持政策

(一)支持改(扩)建创新创业载体。引导和支持区(市)县、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等多元主体,利用闲臵厂房、楼宇和存量土地等改(扩)建为创新创业载体,对其为提升孵化能力实施场地改造及公共技术设备设施购臵等发生的费用,经核定,给予费用总额的2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经费补贴。

(二)支持新建创新创业载体。对新建创新创业载体,经核定,按20元/平方米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经费补贴;对新认定的创业苗圃、创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视其发展规模、服务水平以及服务企业的数量,给予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经费补贴。

(三)支持校院地共建创新创业载体。支持中心城区依托高校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鼓励近郊区县发挥产业和科教资源聚集优势,共建校院地科技创新产业园;引导远郊市县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定位吸聚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经费补贴,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

(四)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引进来走出去。对新引进的知名创新型孵化器运营机构来蓉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分级分类给予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补贴。鼓励本土孵化器运 营机构在美国硅谷及国内北京、深圳等创新创业活跃地区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根据吸引各类人才在蓉注册企业并进行异地孵化的绩效,给予运营机构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经费补贴。

(五)落实创新创业载体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给予支持。落实省政府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相关政策,对利用工业用地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不改变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用途的前提下,其载体房屋可按栋、层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产权登记并出租。

(六)支持创新创业载体提档升级。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分别给予其运营机构一次性不超过100万元的经费资助。

(七)支持载体在孵企业创新发展。实施“科技创新券”计划,对创新创业载体在孵企业购买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咨询设计、法律及财务等中介服务每年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资助。

(八)提升创新创业载体孵化绩效。鼓励创新创业载体举办创业培训、创业大赛、科普教育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法律维权、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多元化全链条专业服务,经评价为优秀的每年给予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专业服务补贴。

(九)增强创新创业载体投融资能力。扩大财政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引导创新创业载体共建天使投资基金,为孵化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服务。天使引导资金最高按30%比例参股,4年内退出,转让价格为原始投资额。

(十)优先在创新创业载体内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在载体内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推进“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允许“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在经认定的载体内推行“企业集群注册”;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缩短登记时间;采取业务代办、“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多证联办、快捷登记取照等措施,为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

各区(市)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出台配套措施,加快推进区域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本意见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生效,有效期3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实施意见

成府发〔2015〕24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作用,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臵效率;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对象加快发展。

(二)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培育对象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发展型转变,进一步引导培育对象绿色生态发展;鼓励培育对象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走创新发展之路,使自主创新、集约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管理创新等成为驱动我市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总量控制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二、三产业整体覆盖,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确定总量100户企业为我市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对象;培育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年度考核,与新申报企业统筹动态调整,对排位靠后的培育对象实行末位淘汰。

二、培育目标

到2017年,培育年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企业2户,500-1000亿元企业6户,100-500亿元企业22户,50-100亿元企业30户。

三、培育对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并依法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及以上、自愿申报并择优列入年度成都市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内的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鼓励兼并重组,支持集团化发展。鼓励培育对象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相关企业的优良资产,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重组,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对培育对象通过整合、合资、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扩张,给予“一企一策”的政策支持。支持企业集团化发展,鼓励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对符合总部经济特征的企业集团,优先享受我市现有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二)支持资本运营,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培育对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银行间交易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对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票据等方式直接融资的非上市企业,单笔融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每笔奖励企业10万元,当年单个企业累计不超过50万元。培育对象在完成上市辅导并验收合格,给予20万元补贴;发行上 市申请被证监会正式受理,给予50万元补贴;培育对象在境内外完成发行后,按融资额中投入成都市域资金的1%给予补贴,单户企业补贴累计不超过500万元。通过重组方式取得市外上市公司控股权且承诺5年内不迁离本市的企业,给予300万元补贴。

(三)支持多做贡献,加大对经营者奖励。实行培育对象销售(营业)收入上台阶奖励。对首次突破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经营者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以后每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相应给予100万元奖励。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产业化培育对象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给予企业经营者30万元奖励,以后销售收入每增加10亿元,给予10万元奖励。实行发展进步奖励。年销售(营业)收入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下的培育对象,年销售(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25%以上的,分别给予企业经营者40万元、60万元、120万元奖励;年销售(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培育对象,年销售(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25%以上的,给予企业经营者200万元奖励。

(四)支持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培育对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对新获批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的培育对象,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建设经费补助,对其创新团队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研发的培育对象给予最高100万元经费资助;对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培育对象,按国家实际到位经费的10%给予最高200万元配套支持;对我市重点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按不超过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20%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

(五)加快“两化”融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培育对象加快实施“两化”融合,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实行有机融合,通过有效应用,推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创新、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产业链协同商务模式和双赢机制创新。鼓励培育对象通过开展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业务流程再造(BPR)等实现资源优化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培育对象竞争力。

(六)支持品牌提升,推动高端发展。引导培育对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培育对象打造名牌产品,争创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品牌的培育对象给予50万元奖励。支持培育对象加大技术标准研制力度,对牵头制定并获批国际、国家、行业 标准的培育对象,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奖励;对牵头制定并经认定为产业技术联盟标准的培育对象给予20万元奖励。

(七)支持对外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培育对象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向外发展的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开拓对外市场,开展对外投资、贸易、劳务合作。组织培育对象参加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展会,并给予参展场租费用的适当补贴。对发展前景好、信用等级高、出口创汇达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出口信用保险、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八)支持企业人才培育,提高经营人才素质。支持培育对象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高级职称、博士以上学位或高级技师)的引进。对培育对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其家属子女的户口迁移、安家补贴和就学等方面,按照《成都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相关规定办理。建立市、校、企联合培养博(硕)士制度,采取企业、高校“双导师制”方式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创新人才,并给予攻读人员50%的学费资助;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培育对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企业急需、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

(九)支持加快发展,强化要素保障。鼓励培育对象加大在我市的投入,进一步促进发展和扩张,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实力。将培育对象列为能源重点保障单位,采取直接调度方式优先协调煤电油气配臵。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我市产业政策前提下,优先解决用地计划指标。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联席会议制度建设,联席会议由市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大企办)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提交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有关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建立联系制度,加强协调服务。继续发挥联席会议、大企办和区(市)县的“三级协调服务机制”作用,建立培育对象联系制度,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级分类联系培育对象,坚持定期走访,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加强统计监测,完善考核奖励。建立健全培育对象生产经营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做好运行分析和监测。市大企办会同市统计局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培 育对象要加强跟踪服务,做好统计、考核、评价和奖励工作。

六、其它

(一)各区(市)县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办法,确定培育对象及目标。

(二)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解释机关为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三)本文件中数据,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包含本数。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15‟27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推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5‟38号)精神,现就做好我市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在启动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前,需先期评估项目的就业容量和增量,优先安排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继续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挖掘第二产业就业潜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鼓励城乡劳动者到农村就业创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商务委、市统计局)

(二)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应急周转金、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风险担保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加强失业风险的预防和调控。将失业保险费率从3%下调为2%。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扩大到本市所有依法参保缴费并且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城镇登记失 业率的企业,给予上年度失业保险缴费50%的稳岗补贴。企业转型升级中出现200人以上规模性失业的,人社部门要开展专项就业援助,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再就业。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机制,对承担失业动态监测任务的企业,按每年不超过12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所需资金在市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二、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企业登记“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注册制度便利化,依法放宽住所(经营场所)限制,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取消年检验照制度,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管理。取消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规范审批行为,明确标准,优化流程,采取一站式服务、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工商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务服务办)

(五)加强公共创业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吸引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孵化大楼、孵化园区等新型孵化平台和众创空间,对经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的建设项目,按现行标准的50%缴纳基础设施配套费。通过盘活商业用房、闲臵厂房等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体系。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给予10-30万元的奖励。(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建委)

(六)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针对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贷款最高额度统一调整为10万元。对个人发放的首笔额度不高于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在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期限不超过2年的,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健全贷款发放考核办法和财政贴息资金规范管理约束机制,推动创业担保贷款落实。(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

(七)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办实体和孵化创业项目的,按规定给予创业补贴。实施青年创业促进计划,为通过项目评审的创业青年发放3-10万元免息、免担保创业启动资金贷款,匹配专家导师开展一对一创业帮扶。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额度最高为50万元创业信用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并按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给予50%的贴息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团市委)

(八)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政策。支持财政性资金设立的试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经原单位同意,离岗创业人员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用人单位要建立相应管理办法,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时明确科技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创业人员依法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社会保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的权益。创业人员离岗期满后应返回原单位工作或按规定办理辞聘(辞职)、解聘(辞退)手续。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和科研课题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管理。(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监察局)

(九)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将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的人员范围调整为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全面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返乡农民工、军转干部及随军家属等群体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发展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或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十)拓宽创业扶持政策范围。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在网络平台实名注册、稳定经营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创业者,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可一次性领取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在创业期间可继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最长不超过6个月。劳动者创办社会组织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委、市商务委)

(十一)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依托“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拓展“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实施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失业职工四大创业行动计划,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赛、创业博览会等活动,广泛宣传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和创业典型,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褒扬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继续深化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

三、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十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对象为城乡 低保家庭、残疾和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对小微企业新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含上年度毕业生和异地户籍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企业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满1年后,按继续留用人数再给予企业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在区(市)县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将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时间从毕业后拓宽到毕业年度,统一调整高校毕业生和中专(中职)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800元(市级以上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的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提高30%)。将本市户籍以个体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申报从事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登记范围,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人事档案、劳动保障代理服务。以市属国有企业为主体,进一步落实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公开制度。技工院校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创业补贴政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金融办)

(十三)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调整为:城镇户籍人员、符合居住和参保年限条件的城镇常住人员(含农民工)、土地被依法征用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农村劳动者中,办理了失业登记且难以实现就业的大龄、残疾、低收入家庭、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臵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强化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扶持,制定对用人单位超比例安臵残疾人的奖励政策。按不低于上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额15%的比例,用于对居家灵活就业、创业的残疾人的直接补贴。对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核算家庭收入时要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对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村低保家庭成员、残疾人就业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给予岗位补贴。完善“962110”就业援助机制,动态兑现“不挑不选,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残联)

(十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政策,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强省内市(州)就业服务和劳务合作,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异地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好被征地农民和农民集中区的就业工作,在制定征地补偿安臵方案时,明确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具体措施。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的经营性用房,优先用于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因征收农村土地直接受益的企业,应优先提供岗位安臵被征地农民就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国土局)

(十五)促进退役军人就业。落实促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时同等条件优先录(聘)用,以及国有、国有控股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企业按比例预留岗位择优招录的措施,确保岗位落实。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职位的,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服现役年限计算为工作年限。(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委)

四、切实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十六)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村(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所需工作人员可采取聘请协理员或由村(社区)干部兼职的方式解决。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发展“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运用互联网思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应用,创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方式,拓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渠道。将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经费纳入年度同级财政预算。将职业介绍补贴和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补助合并调整为就业创业服务补贴,由政府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十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国家技能振兴综合示范区〃技能成都”建设,实施系列培训就业行动计划,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改进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变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劳动者凭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劳动合同、社保参保证明领取培训补贴。健全培训机构信誉等级管理和培训资金绩效评估制度,对职业培训实行全程信息化监管。公开培训机构信息,适时调整职业培训补贴目录和标准,引导劳动者自主选择参加培训。(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十八)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在蓉高校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将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对象扩展到所有在校大中专学生。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创业阶段特点的创业培训项目。鼓励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参训人员同一年度内可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十九)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企业。提高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国内外著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本市机构合资合作,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市场 管理监察执法,实施经营异常名录公示制度,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二十)完善失业登记制度。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户籍人口、土地(林地)被依法征用或流转的农村劳动者、高校毕业生和居住6个月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可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及时准确记录劳动者就业和失业变动情况,主动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险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二十一)建立健全就业创业统计监测体系。健全就业统计指标,完善统计口径和统计调查方法,将性别等指标纳入统计监测范围,探索建立创业工作统计指标。加大全市劳动力和就业统计调查人员、经费和软硬件等保障力度,推进就业统计调查信息化建设。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分析研究,跟踪热点、难点,适时发布就业形势变化、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情况。(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统计局)

五、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二十二)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将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促进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判就业形势,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评估,抓好统筹协调。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政绩考核,对落实不力的,要进行责任追究;对在就业创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二十三)加大就业创业资金投入。各区(市)县政府(含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下同)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就业创业资金,确保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规范就业创业资金管理,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十四)抓好政策措施宣传落实。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新兴传播平台,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就业创业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创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健全督促检查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实施,有效期5年。

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 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成委发„2013‟13号)精神,切实增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政策。

一、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对我市新获批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的企业给予100万元资助;对新获批省级研发机构的企业给予适当金额配套资助;对新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的企业给予20—30万元资助。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来蓉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经认定后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资助。

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对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研发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经费资助。对我市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企业,按实际到位经费的10%,给予最高200万元的配套支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的各项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三、促进企业创造运用知识产权

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对新入选的国家、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支持。

四、建立企业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对承担我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给予不低于100万元支持。对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成功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企业,按技术合同实际发生额的2%,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助。

五、支持企业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市场

设立科技惠民专项,通过部门联动,市、区(市)县协同,在智能交通、数字城管、协同医疗、教育信息化、现代物流、公共安全、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和智慧旅游等领域,开展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及服务模式。

六、鼓励技术标准创制和品牌建设

对牵头制定并获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奖励;对牵头制定并经认定为产业技术联盟标准的企事业单位给予20万元奖励。对新获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

七、引导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对在我市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百人计划”和“成都人才计划”长期项目的人才,给予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对上述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在蓉或来蓉创办独立纳税企业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对入选“成都人才计划”顶尖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青年项目、海外短期项目的人才(团队)分别给予500万元、50万元、50万元支持。对符合条件来蓉创新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给予最高50万元支持。

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服务企业 支持在蓉部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服务企业、实施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工作前提下,围绕成果转化在职创业或到企业兼职,全部收入归个人所有;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优先处臵权,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建立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资助机制。设立股权激励代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支持。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建站企业一次性最高30万元资助。

九、完善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市、校、企联合培养博(硕)士制度,支持企业选派在职人员攻读博(硕)士,采取企业、高校“双导师制”方式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创新人才,给予攻读人员最高50%的学费资助。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企业急需、产业紧缺的高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攻关、工艺提升和技艺传承。

十、建立天使投资引导及激励机制

引导社会力量联合组建天使投资基金,市创新创业种子资金可按最高30%的比例进行天使投资基金引导性参股。对获得天使投资的本市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给予所获投资额的10%、最高100万元的创业补助;对由创投机构投资和引进并入驻市级以上孵化载体的市外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按投资额给予10%、最高100万元的创业补助。对 投资市域内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基金管理人,按其个人投资额相对应的个人收入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的市级地方留存部分给予资助。

十一、完善债权融资补偿补助机制

设立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对参与信用评级的企业给予50%评级费用资助。对采取信用贷款、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方式融资贷款的企业,按贷款担保费用的50%,给予最高20万元的补助,并按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30%,给予最高50万元的利息补助。

十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对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每户最高50万元资金资助。对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海外证券市场发行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十三、构建孵化培育体系

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孵化培育体系。对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投机构共建创业苗圃的运营机构,经认定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对中心城区、近郊区(县)、远郊市(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机构,经认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80万元、100万元补助。对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加速器(中试基地)、地校(院)科技产业园区(基地)的运营机构,经认定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0万元的补助。

十四、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能力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广场,聚集国内外高端科技服务资源,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科技服务资源聚集区。设立科技中介服务扶持专项,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科技服务制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组建新型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市科技局负责牵头制定本政策相关实施细则。本政策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生效,有效期3年。

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国内外高校院所在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处臵权管理改革。支持高校院所自主处臵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事项,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高校院所2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可由成果完成人或团队通过与单位协商自行运用实施。

二、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支持高校院所与发明人约定由双方共同申请、享有和实施相关知识产权;支持发明人通过与单位协商获得高校院所拟放弃的知识产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部分,一次性纳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管理,由所在单位制定考核和分配原则,但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基数。高校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权或者出资比例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获奖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在按股份、出资比例获得分红,或者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时,对其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推动国内外高校院所与区(市)县共建协同创新试点示范区。支持中心城区依托高校,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鼓励近郊区县发挥产业和科教资源聚集优势,共建校院地 科技创新产业园;引导远郊市县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定位吸聚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对经认定的上述协同创新试点示范区,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

四、鼓励在蓉高校院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利用校院内或联合所在区(市)县利用校院周边存量土地、楼宇等资源建设科技创业苗圃或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对新建并经认定的载体,自纳税年度起3年内,比照国家大学科技园或国家级孵化器的税收优惠标准,给予等额的经费补助;对载体内在孵企业,自纳税年度起3年内,比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标准给予等额的经费补助。

五、鼓励高校院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建设独立法人的新型产业研究院等技术转移、孵化中介机构,鼓励其促成国内外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向我市企业转化,按技术合同中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的2%给予中介机构年度最高200万元的补贴。支持在蓉高校与我市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按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的3%给予企业年度最高200万元补贴,按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的3%给予高校研发团队每个项目最高100万元补贴。

六、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在蓉产业化。对国内外高校院所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领域牵头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在蓉产业化的项目,可“一事一议”,给予配套资助。

七、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在编在岗科技人才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模式,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同吸引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带技术、带项目在蓉新领办企业的高校院所两院院士、国家及省“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入选者、成都人才计划创新人才入选者、“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给予100万元资助。对国内外高校院所硕士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在蓉新领办企业,给予20万元资助。鼓励在蓉高校在校学生到校院地共建的创新创业载体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实践业绩可按照相关规定计入学分。对成都市与在蓉高校及企业联合培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职硕(博)士给予50%学费资助。

八、拓宽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业融资渠道。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入驻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载体的孵化企业和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蓉领办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对获得贷款的企业,给 予一定比例的贷款担保费用和贷款利息补助。

九、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在蓉高校校际之间以及与院所、企业共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给予200万元资助。对高校院所新获批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 100万元的资助。

十、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放共享研发资源。鼓励在蓉高校院所向我市企业开放研发资源,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并根据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相应补贴。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称《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见附件)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第三条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应遵循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依据本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税收征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条 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第二章 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 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

(一)确定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向,审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二)协调、解决认定及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

(三)裁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事项中的重大争议,监督、检查各地区认定工作;

(四)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出现重大问题的地区,提出整改意见。

第七条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其主要职责为:

(一)提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二)组织实施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检查;

(三)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专家资格的备案管理;

(四)建立并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五)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同本级财政、税务部门组成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以下称“认定机构”),根据本办法开展下列工作: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二)接受企业提出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

(三)负责对已认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核实并处理有关举报;

(四)选择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专家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九条 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应依照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税、免税手续。

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减税、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同时,主管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发现企业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应提请认定机构复核。复核期间,可暂停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

第三章 条件与程序

第十条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第十一条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程序如下:

(一)企业自我评价及申请

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对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进行自我评价。认为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可向认定机构提出认定申请。

(二)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企业职工人数、学历结构以及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的比例说明;

5.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情况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并附研究开发活动说明材料;

6.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以及技术性收入的情况表。

(三)合规性审查

认定机构应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库;依据企业的申请材料,抽取专家库内专家对申报企业进行审查,提出认定意见。

(四)认定、公示与备案

认定机构对企业进行认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示15个工作日,没有异议的,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告认定结果,并向企业颁发统一印制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第十二条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起有效期为三年。企业应在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到期自动失效。

第十三条 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须提交近三年开展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的报告。

复审时应重点审查第十条

(四)款,对符合条件的,按照第十一条

(四)款进行公示与备案。

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企业再次提出认定申请的,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业务、生产技术活动等发生重大变化(如并购、重组、转业等)的,应在十五日内向认定管理机构报告;变化后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自当年起终止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需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

高新技术企业更名的,由认定机构确认并经公示、备案后重新核发认定证书,编号与有效期不变。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五条 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取消其资格:

(一)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二)有偷、骗税等行为的;

(三)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

(四)有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认定机构在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 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各类机构和人员对所承担认定工作负有诚信以及合规义务,并对申报认定企业的有关资料信息负有保密义务。违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相关要求和纪律的,给予相应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科发火字[1996]018号)、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科发火字[2000]324号),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停止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另行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附: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

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三、航空航天技术

四、新材料技术

五、高技术服务业

六、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七、资源与环境技术

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一、电子信息技术

(一)软件

1、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包括实时操作系统技术;小型专用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基于EFI的通用或专用BIOS系统技术等。

2、支撑软件

测试支撑环境与平台技术;软件管理工具套件技术;数据挖掘与数据呈现、分析工具技术;虚拟现实(包括游戏类)的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技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软件生成环境与工具套件技术;模块封装、企业服务总线(ESB)、服务绑定等的工具软件技术;面向行业应用及基于相关封装技术的软件构件库技术等。

3、中间件软件

中间件软件包括:行业应用的关键业务控制;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和面向Web服务及SOA架构的应用服务器;面向业务流程再造;支持异种智能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控制等。

4、嵌入式软件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嵌入式数据库管理技术;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Java平台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构建技术;嵌入式支撑软件层中的其他关键软件模块研发及生成技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支撑平台(包括:智能手机软件平台、信息家电软件平台、汽车电子软件平台等)技术;嵌入式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等。

5、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

用于工程规划、工程管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等过程中使用的软件工作平台或软件工具。包括:基于模型数字化定义(MBD)技术的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制造及工艺软件技术;面向行业的产品数据分析和管理软件技术;基于计算机协同工作的辅助设计软件技术;快速成型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软件技术;具有行业特色的专用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产品开发工具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相关软件技术等。

6、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

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是指针对中国语言文字(包括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开发的识别、编辑、翻译、印刷等方面的应用软件。包括:基于智能技术的中、外文字识别软件技术;字处理类(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软件技术;基于先进语言学理论的中文翻译软件技术;语音识别软件和语音合成软件技术;集成中文手写识别、语音识别/合成、机器翻译等多项智能中文处理技术的应用软件技术;具有多语种交叉的软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平台构建技术等。

7、图形和图像软件

支持多通道输入/输出的用户界面软件技术;基于内容的图形图像检索及管理软件技术;基于海量图像数据的服务软件技术;具有交互功能与可量测计算能力的3D软件技术;具有真实感的3D模型与3D景观生成软件技术;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技术等。

8、金融信息化软件

金融信息化软件是指面向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等金融领域服务业务创新的软件。包括:支持网上财、税、库、行、海关等联网业务运作的软件技术;基于金融领域管理主题的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及其应用等技术;金融行业领域的财务评估、评级软件技术;金融领域新型服务模式的软件技术等。

9、地理信息系统

网络环境下多系统运行的GIS软件平台构建技术;基于3D/4D(即带有时间标识)技术的GIS开发平台构建技术;组件式和可移动应用的GIS软件包技术等。

10、电子商务软件

基于Web服务(Web Services)及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的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环境及其生成工具软件或套件的技术;面向电子交易或事务处理服务的各类支持平台、软件工具或套件的技术;支持电子商务协同应用的软件环境、平台、或工具套件的技术;面向桌面和移动终端设备应用的信息搜索与服务软件或工具的技术;面向行业的电子商务评估软件或工

具的技术;支持新的交易模式的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技术等。

11、电子政务软件

用于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或平台的软件构件及工具套件技术;跨系统的电子政务协同应用软件环境、平台、工具等技术;应急事件联动系统的应用软件技术;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的现场及移动监管稽核软件和工具技术;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的跨业务系统工作流软件技术;异构系统下政务信息交换及共享软件技术;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的决策支持软件和工具技术等。

12、企业管理软件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的商业智能(BI)软件技术;基于RFID和GPS应用的现代物流管理软件技术;企业集群协同的供应链管理(SCM)软件技术;面向客户个性化服务的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技术等。

(二)微电子技术

1、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自主品牌ICCAD工具版本优化和技术提升,包括设计环境管理器、原理图编辑、版图编辑、自动版图生成、版图验证以及参数提取与反标等工具;器件模型、参数提取以及仿真工具等专用技术。

2、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技术

音视频电路、电源电路等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通用芯片CPU、DSP等的开发与产业化;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点整机配套的集成电路产品,3G移动终端电路、数字电视电路、无线局域网电路等。

3、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小外型有引线扁平封装(SOP)、四边有引线塑料扁平封装(PQFP)、有引线塑封芯片载体(PLCC)等高密度塑封的大生产技术研究,成品率达到99%以上;新型的封装形式,包括采用薄型载带封装、塑料针栅阵列(PGA)、球栅阵列(PBGA)、多芯片组装(MCM)、芯片倒装焊(FlipChip)、WLP(Wafer Level Package),CSMP(Chip Size Module Package),3D(3 Dimension)等封装工艺技术。

4、集成电路测试技术

集成电路品种的测试软件,包括圆片(Wafer)测试及成品测试。芯片设计分析验证测试软件;提高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使用效率的软/硬件工具、设计测试自动连接工具等。

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

CMOS工艺技术、CMOS加工技术、BiCMOS技术、以及各种与CMOS兼容工艺的SoC产品的工业化技术;双极型工艺技术,CMOS加工技术与BiCMOS加工技术;宽带隙半导体基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电力电子集成器件工艺技术。

6、集成光电子器件技术

半导体大功率高速激光器;大功率泵浦激光器;高速PIN-FET模块;阵列探测器;10Gbit/s-40Gbit/s光发射及接收模块;用于高传输速率多模光纤技术的光发射与接收器件;非线性光电器件;平面波导器件(PLC)(包括CWDM复用/解复用、OADM分插复用、光开关、可调光衰减器等)。

(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1、计算机及终端技术

手持和移动计算机(HPC、PPC、PDA);具有特定功能的行业应用终端,包括金融、公安、税务、教育、交通、民政等行业的应用中,集信息采集(包括条形码、RFID、视频等)、认证支付和无线连接等功能的便携式智能终端等;基于电信网络或/和计算机网络的智能终端等。

2、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技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包括打印机、复印机等;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关键部件,包括打印机硒鼓、墨盒、色带等;计算机使用的安全存储设备,存储、移动存储设备等;基于USB技术、蓝牙技术、闪联技术标准的各类外部设备及器材;基于标识管理和强认证技术;基于视频、射频等识别技术。

3、网络技术

基于标准协议的(如SNMP和ITSM等)的应用于企业网和行业专网的信息服务管理和网络管理软件,包括监控软件、IP业务管理软件等; ISP、ICP的增值业务软件和应用平台等;用于企业和家庭的中、低端无线网络设备,包括无线接入点、无线网关、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等;以及符合蓝牙、UWB标准的近距离(几米到十几米)无线收发技术等;向IPv4向IPv6过渡的中、低端网络设备和终端。

4、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空间数据获取系统,包括低空遥感系统、基于导航定位的精密测量与检测系统、与PDA及移动通信部件一体化的数据获取设备等;导航定位综合应用集成系统,包括基于“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的主动/被动的导航、定位设备及公众服务系统;基于位臵服务(LBS)技术的应用系统平台;时空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技术等。

5、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融合多种通信手段的企业信息通信集成技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工作流、多媒体;基于SOA架构建立的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

6、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

面向特定行业的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或应用系统;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硬件平台和模块、嵌入式软件平台及协议软件等;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网络接口产品模块、软件等。* 采用OEM或CKD方式的集成生产项目除外。

(四)通信技术

1、光传输技术

可用于城域网和接入网的新型光传输设备技术,包括:中/低端新型多业务光传输设备和系统;新型光接入设备和系统;新型低成本小型化波分复用传输设备和系统;光传输设备中新型关键模块光传输系统仿真计算等专用软件。

2、小型接入设备技术

适合国内的网络状况和用户特殊应用需求的小型接入设备技术,包括:各类综合接入设备,各种互联网接入设备(IAD);利用无线接入、电力线接入、CATV 接入等的行业专用接入设备(包括远程监控等);其它新型中小型综合接入设备。

3、无线接入技术

调制方式多样、能适应复杂使用环境的移动通信接入技术的无线接入设备及其关键部件,包括:宽带无线接入设备,如包括基站、终端、网关等;基于IEEE802.11等协议的基站与无线局域网终端设备;基于IEEE802.16等协议的宽带无线城域网终端设备、系统和技术;各类高效率天线终端设备和特种天线技术和设备等;固定无线接入设备;各种无线城域网设备和系统,包括增强型WLAN基站和终端等。

4、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技术

适用于移动通信网络等的系列配套技术,包括:3G系统的直放站(含天线)配套设备;用于各种基站间互联的各种传输设备;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优化软件与工具;基站与天线的RF信号光纤拉远传输设备;移动通信的网络测试、监视和分析仪表等;数字集群系统的配套技术;其它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行业应用的配套技术。

5、软交换和VoIP系统

基于分组交换原理的下一代网络系统和设备技术,包括:中小型IP电话系统及设备;面向特定行业和企业应用、集成VoIP功能的呼叫中心系统及设备; VoIP系统的监测和监

控技术等。

6、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网络和资源管理系统;结算和计费系统;业务管理和性能分析系统;经营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客户服务管理系统;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各类通信设备的测试系统;适用于上述系统的组件产品,包括各类中间件等。

7、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固定网、2.5G/3G移动、互联网等网络的增值业务应用软件技术,包括:各类增值业务的综合开发平台;流媒体、手机可视电话、手机QQ、IPTV等的应用系统;基于电信网、互联网等的增值业务和应用系统;基于P2P技术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即时通信系统等;基于现有网络技术的增值业务平台;支持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增值业务应用平台及系统。

(五)广播电视技术

1、演播室设备技术

与数字电视系统相适应的各类数字化电子设备技术,包括:演播室数字视频服务器、数字视频切换控制台、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服务器;节目的电子交换、节目制播系统软件、面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的加解密和密钥管理、数字版权保护等系统;适合我国地面电视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设备;地面—有线合一的数字电视传输设备;符合我国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发射与转发设备;卫星数字电视调制器、有线数字电视调制器、地面数字电视调制器;广播电视监控系统及设备;用于IP网络、移动接收服务网络的数据网关,数据协议转发服务器;有线数字电视和卫星数字电视运营商的运营支撑系统;以电子节目指南、综合信息发布、数据广播、以及交互电视等构成的业务应用系统。

2、交互信息处理系统

能够实现交互式控制的服务端系统技术。

3、信息保护系统

能够实现各种信息媒体整体版权保护的系统技术。

4、数字地面电视技术

可提高收发机性能的技术,与单频组网、覆盖补点、专用测试等应用相关的技术,包括:数字电视单频网适配器;广播信号覆盖补点器;GB20600-2006广播信号发生器;GB20600-2006广播信号分析仪等。

5、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符合国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的设备技术,包括:数字广播电视发射机;数

字广播电视复用器;数字广播电视信道编码调制器;无线地面数字广播技术。

6、专业音视频信息处理系统

公共交通、公共场所等各类专业级网络化的音视频处理系统技术。

7、光发射、接收技术

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发射和光接收设备的技术,包括:激光器模块;光电转换模块;调幅返送光发射机;室外型宽带光接收机等。

8、电台、电视台自动化技术

适合电台、电视台开展音频及视像节目编、采、播业务的技术,包括:具备发射机单机模拟量、开关量的选择与采集,控制信号接口选择功能的设备;能对发射机工作状态实现控制、监测、记录、分析、诊断、显示、报警等功能的设备;能对全系统实现数据处理的计算机设备;能对发射机房多机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管理的设备等。

9、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

基于卫星、有线、无线电视传输的、能实现分级网络运营管理、能实现全网传输设备的维护、设臵及业务管理一体化的软件系统的技术,包括:广播影视传输覆盖网的管理系统;有线电视分配网网络管理系统等。

10、IPTV技术

电信、计算机和广电三大网络的业务应用融合的技术,包括:IPTV路由器和交换器; IPTV终端设备; IPTV监管系统和设备; IPTV前端设备等。

11、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

移动办公软件技术,包括:个人信息综合处理平台;便携式个人信息综合处理终端等。* 采用OEM或CKD方式的集成生产项目除外。

(六)新型电子元器件

1、半导体发光技术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用外延片制造技术,生长高效高亮度低光衰高抗静电的外延片技术,包括:采用GaN基外延片/Si基外延片/蓝宝石衬底外延片技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制作技术;大功率高效高亮度低光衰高抗静电的发光二极管技术;高效高亮度低光衰高抗静电的发光二极管技术;半导体照明用长寿命高效荧光粉、热匹配性能和密封性能好的封装树脂材料和热沉材料技术等。

2、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技术

片式复合网络、片式EMI/EMP复合元件和LTCC集成无源元件;片式高温、高频、大容

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片式NTC、PTC热敏电阻和片式多层压敏电阻;片式高频、高稳定、高精度频率器件等。

3、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

小型、超小型有引线及无引线产品;采用低弧度键合、超薄封装的相关产品;功率型有引线及无引线产品等。

4、中高档机电组件技术

符合工业标准的超小型高密度高传输速度的连接器;新一代通信继电器,小体积、大电流、组合式继电器和固体光MOS继电器;高保真、高灵敏度、低功耗电声器件;刚挠结合板和HDI高密度积层板等。

(七)信息安全技术

1、安全测评类

网络与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与评估技术;对安全产品的功能、性能进行测试与评估,能满足行业或用户对安全产品自测评需求的技术等。

2、安全管理类

具备安全集中管理、控制与审计分析等功能的综合安全管理类技术;具备安全策略、安全控制措施的统一配臵、分发和审核功能的安全管理类技术等。

3、安全应用类

具有电子政务相关应用安全软件及相关技术;具有电子商务相关应用安全软件及相关技术;具有公众信息服务相关应用安全软件及相关技术等。

4、安全基础类

操作系统安全的相关支撑技术;数据库安全管理的相关支撑技术;安全路由和交换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技术;安全中间件技术;可信计算和标识认证相关支撑技术等。

5、网络安全类

网络攻击防护技术;网络异常监控技术;无线与移动安全接入技术;恶意代码防护技术;网络内容安全管理技术等。

6、专用安全类

密码及其应用技术;安全隔离与交换等边界防护技术;屏蔽、抑制及干扰类电磁泄漏发射防护和检测技术;存储设备和介质中信息的防护、销毁及存储介质的使用管理技术;高速安全芯片技术;安全事件取证和证据保全技术等。

* 市场前景不明朗、低水平重复,以及简单的技术引进类信息安全软件及其相关产品除

外。

(八)智能交通技术

1、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术

具备可扩展性的适于中小城市信号设备和控制技术;可支持多种下端协议的上端控制系统的软件技术研发;交通应急指挥管理相关设备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网络环境下的外场交通数据综合接入设备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交通事件自动检测和事件管理的软件技术研发等。

2、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技术

采用微波、主被动红外、激光、超声波技术(不含视频)设备,可用于采集交通量、速度、车型、占有率、车头时距等交通流参数;车辆、站场枢纽客流统计检测设备生产及分析技术; 用于公众服务的动态交通信息融合、处理软件技术研发;交通基础设施状态监测设备的软件研发和生产技术;内河船舶交通量自动检测设备技术研发等。

3、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技术

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含车、路边设备)技术研发;公交(含大容量公交)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研发,要能够支持现金、信用卡、预付费卡等多种支付方式;大中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与调度管理相关设备和系统的技术研发等。

4、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技术

具有实时接收数据能力,并可进行本地路径动态规划功能的车载导航设备的研发及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技术研发;车载安全驾驶辅助产品生产技术等。

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一)医药生物技术

1、新型疫苗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未曾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预防重大疾病的新型高效基因工程疫苗,包括:预防流行性呼吸系统疾病、艾滋病、肝炎、出血热、大流行感冒、疟疾、狂犬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人类疾病和肿瘤的新型疫苗、联合疫苗等,疫苗生产用合格实验动物,培养细胞及菌种等。

2、基因工程药物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血友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其他单基因遗传病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靶向药物,重组人血白蛋白制品等。

3、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

用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及其关键技术和产品,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重大疾病基因治疗类产品,包括: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基因治疗产品;基因治疗药物输送系统等。

4、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与检测试剂

用于肝炎、艾滋病、血吸虫病、人禽流感、性病等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出生缺陷及吸毒等早期检测、诊断的单克隆抗体试剂,食品中微生物、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用单克隆抗体及试剂盒;重大动植物疫病、转基因生物检测用单克隆抗体及试剂盒,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离、纯化和检测所需的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抗肿瘤及抗表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关键技术和系统;先进的单克隆抗体规模化制备集成技术、工艺和成套设备;新型基因扩增(PCR)诊断试剂及检测试剂盒和人源化/性基因工程抗体。

5、蛋白质/多肽/核酸类药物

面向重大疾病——抗肿瘤蛋白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心脑血管系统蛋白药物(如纤溶酶原,重组溶血栓),神经系统蛋白药物尤其是抑郁药物,老年痴呆药物,肌肉关节疾病的蛋白质治疗药物,以及抗病毒等严重传染病蛋白药物的研究与产业化技术;各类细胞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促人血小板生长因子,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生长因子)等多肽药物的开发技术;抗病毒、抗肿瘤及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核酸类药物及相关中间体的研究及产业化技术等。

6、生物芯片

重大疾病、传染病、遗传病、地方病等诊断用芯片,生物安全检测用芯片,研究用芯片,进出口检验检疫芯片、生物芯片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设备及软件等。

7、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

采用细胞大规模培养、生物转化技术开发生物资源和中药资源,包括: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发酵法生产濒危、名贵、紧缺药用原料和动植物组织中分离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原料及新药等。

8、生物分离、装臵、试剂及相关检测试剂

适用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天然药物的生产、药物活性成份等分离用的高精度、自动化、程序化、连续高效的设备和介质,以及适用于生物制品厂的生产装臵等,包括:生物、医药用新型高效分离介质及装臵;生物、医药用新型高效膜分离组件及装臵;生物、医药用新型高效层析介质及装臵;生物、医药用新型发酵技术与装臵;生物反应和生物分离的过程集成技术;生物、医药研究、生产及其检测用试剂、试剂盒等。

9、新生物技术

具有明确应用前景的新生物技术,包括:治疗疾病的干细胞技术及用于基因治疗、新药开发和生物医学的RNAi技术;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的纳米技术;能提高多肽药物的稳定性和半衰期,降低免疫原性的多肽修饰技术;海洋生物技术。

(二)中药、天然药物

1、创新药物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现代新药开发技术要求的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包括: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份、有效部位,以及新发现的中药材和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制剂等。

2、中药新品种的开发

由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新的复方制剂,对名优中成药及民族药的二次开发,以及新型中药给药系统品种,包括:透皮制剂、缓控速释制剂、靶向制剂、定位制剂等;作为中药质量控制所必需的中药标准品的开发与应用技术。

3、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珍贵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植(养殖)、良种选育技术;珍贵和濒危野生药材代用品及人工制品;符合种植规范和管理要求的中药材;中药材去除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等。

(三)化学药

1、创新药物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包括:通过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物质中提取或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用拆分或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药物中的单一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份的药物;新的复方制剂;已有药物新的适应症等。

2、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抗冠心病药物;抗心衰药物;抗血栓药物;治疗脑卒中新药等。

3、抗肿瘤药物

抗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药物;放化疗增敏药物;肿瘤化学预防及用于癌前病变治疗的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信号传递系统的新药;其他新型抗肿瘤药物;肿瘤辅助治疗(包括镇痛、止吐、增强免疫功能、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等)药物等。

4、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原虫药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头孢菌素抗生素;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喹诺

酮类抗菌药;四环素类抗菌药;手性硝基咪唑类抗原虫、抗厌氧菌药物;多肽类抗生素等。

5、老年病治疗药物

防治骨质疏松新药;老年痴呆治疗新药;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新药;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治疗药物;帕金森氏病治疗药物;便秘治疗药物等。

6、精神神经系统药物

抗郁抑药;抗焦虑药;精神病治疗药;偏头痛治疗药;儿童注意力缺乏综合症治疗药;癫痫治疗药等。

7、计划生育药物

女用避孕药;男用避孕药;事后避孕药;抗早孕药等。

8、重大传染病治疗药物

艾滋病治疗药物;传染性肝炎治疗药物;结核病防治药物;血吸虫病防治药物;流感、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药物等。

9、治疗代谢综合症的药物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药物;血脂调节药;脂肪肝治疗药物;肥胖症治疗药物等。

10、罕见病用药(Orphan Drugs)及诊断用药

罕见病用药;解毒药;诊断用药等(包括X-射线、超声、CT、NMR对比增强剂等)。

11、手性药物和重大工艺创新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

手性药物技术(包括:外消旋药物的拆分,无效对映体的转化及生物转化合成技术;包结拆分和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手性药物的生物催化合成技术;新型手性体的设计与合成技术;工业化不对称催化技术;由糖合成手性纯天然化合物和其类似物的开发技术;拆分试剂,手性辅助剂,手性分析用试剂,手性源化合物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等);能大幅度降低现有药物生产成本的重大工艺创新;节能降耗明显的重大工艺改进;能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的重大工艺改进;市场急需的、有较大出口创汇潜力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改进药物晶型的重大工艺改进等。

* 简单的改变制备工艺的品种除外。

(四)新剂型及制剂技术

1、缓、控、速释制剂技术——固体、液体及复方

具有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缓、控、速释制剂技术,包括:透皮吸收制剂技术;注射缓、控释制剂(长效储库型注射剂)技术;口服(含舌下)缓、控、速释制剂技术;缓释微丸胶囊(直径为5~250μm)制剂技术;粘膜、腔道、眼用等其它缓、控释制剂技术等。

2、靶向给药系统

采用脂类、类脂蛋白质及生物降解高分子成分作为载体,将药物包封或嵌构而成的各种类型的新型靶向给药系统,包括:结肠靶向给药(口服)系统及技术;心脑靶向给药(口服、注射)系统及技术;淋巴靶向给药(注射)系统及技术;能实现2级靶向,3级靶向药物制剂的系统及技术等。

3、给药新技术及药物新剂型

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新型药物,药物控释纳米材料,新型给药技术和装备,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制剂技术,蛋白或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制剂技术。包括:纳米技术、脂质体技术、微囊释放新技术等。

4、制剂新辅料

β-环糊精衍生物、微晶纤维素和微粉硅胶等固体制剂用辅料,具有掩盖药物的不良口感、提高光敏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使药物在指定部位释放等作用的包衣材料,包括:纤维素衍生物和丙烯酸树脂类衍生物等;注射用辅料,包括:注射用β-环糊精衍生物、注射用卵磷脂和注射用豆磷脂等。控、缓释口服制剂,粘膜给药和靶向给药制剂,眼用药物,皮肤给药等特殊药用辅料。* 简单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技术除外。

(五)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1、医学影像技术

X射线摄影成像技术(高频,中频)、新型高性能超声诊断技术(彩色B超)、功能影像和分子影像成像技术、新型图像识别和分析系统以及其它新型医学成像技术,包括:电阻抗成像技术,光CT技术等。

2、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

新型微创外科手术器具及其配套装臵;植入式电子刺激装臵;新型急救装臵;各类介入式治疗技术与设备;以治疗计划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精确放射治疗技术以及医用激光设备等。

3、电生理检测、监护技术

数字化新型电生理检测和监护设备技术;适用于基层医院、社区医疗、生殖健康服务机构,以及能面向家庭的各类新型无创和微创检测诊断技术、监护设备和康复设备;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新型医用传感器及其模块组件等。

4、医学检验技术

体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应急生化检验装臵、常规生化分析仪器、常规临床检验仪器以及具有明确的临床诊断价值的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或新材料的其他医学检验技术和设备等。

5、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的软件

医用标准化语言编译及电子病历(EMR)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重大疾病专科临床信息系统;社区医疗健康信息系统以及实用三维数字医学影像后处理系统等。* 机理不清、治疗效果不确定的产品除外。

(六)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1、生物催化技术

具有重要市场前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催化技术,包括:用于合成精细化学品的生物催化技术;新型高效酶催化剂品种和新用途;新型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及反应器;生物手性化学品的合成;生物法合成多肽类物质;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糖类和糖醇类等。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

高效菌种的选育和新型发酵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包括: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产品及其化学改性新产品;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型反应器;新功能微生物的选育方法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新方法以及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发酵水平的新方法;传统发酵产品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新工艺等;重大发酵产品中可提高资源利用度,减少排污量的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3、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

对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污有显著效果的绿色化学处理工艺及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包括:有机合成用酶制剂;纺织工业用酶、洗涤剂用酶、食品用酶、制药工业用酶、饲料用酶、环保用酶等酶制剂,酶制剂质量评价技术及标准;生物新材料用酶;生物新能源用酶等。

4、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

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份制备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分离提取技术,包括: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新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全合成、化学改性及深加工新技术;天然产物中分离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高效分离纯化技术集成及装备的开发与生产;从动植物原料加工废弃物中进一步分离提取有效成份的新技术等。

5、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表达系统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

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臵,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设备,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

6、功能性食品及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辅助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功能食品;抗氧化功能食品;减肥功能食品;辅助改善老年记忆功能食品;功能化传统食品;以及功能性食品有效成份检测技术和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技术;食品安全的生物检测技术等。

(七)现代农业技术

1、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优质、高效、高产优良新品种技术;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型新品种技术;抗病虫、抗寒、抗旱、耐盐碱等抗逆新品种技术;新型、环保肥料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高效安全施用技术。

2、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及快繁技术;珍稀动物、珍稀水产养殖技术;畜牧业、水产业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畜牧水产业环境调控和修复技术与模式;安全、优质、专用、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高效利用技术;畜牧水产业质量安全监控、评价、检测技术;优质奶牛新品种及规模化、集约化饲养与管理技术。

3、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重大农林植物病虫鼠草害、重大旱涝等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新技术;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环保型农药创制、高效安全施用与区域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烈性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及技术质量监测等技术。

4、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农业产业链综合开发和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分级、包装和品牌管理技术;农业产业链标准化管理技术;大宗粮油绿色储运、鲜活农产品保鲜及物流配送、农林产品及特种资源增值加工、农林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快速检测、全程质量控制等技术。

5、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新型农作物、牧草、林木种子收获、清选、加工设备;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农业技术装备与高效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以及牧草、饲料加工、林产机械和新型农产品产地处理技术装备;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与技术;精准

农业技术、遥感技术与估产及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与技术。

6、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水源保护、水环境修复、节水灌溉、非常规水源灌溉利用、旱作节水和农作物高效保水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

7、农业生物技术

新型畜禽生物兽药和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及生物饲料等。

三、航空航天技术

1、民用飞机技术

民用飞机综合航空电子、飞行控制技术;安全及救生技术;民用航空发动机及重要部件;小型、超小型飞机(含无人驾驶飞机)专用发动机及重要部件。* 无动力运动滑翔机、教练机等除外。

2、空中管制系统

民用航空卫星通信、导航、监视及航空交通管理系统(CNS/ATM)管制工作站系统、CNS/ATM网关系统、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管制系统等;先进的空中管制空域设计与评估系统,数字化放行(PDC)系统,自动终端信息服务(D-ATIS)系统,空中交通进离港排序辅助决策系统,空管监视数据融合处理系统,飞行计划集成系统,卫星导航地面增强系统,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和多点相关定位系统等。

3、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行保障系统

新型民用航空综合性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安全管理系统、天气观测和预报系统、适航审定系统;新型先进的机场安全检查系统、货物及行李自动运检系统、机场运行保障系统。* 通用独立的机场运行保障信息显示、控制设备及仪器除外。

4、卫星通信应用系统

通信卫星地面用户终端、便携式多媒体终端、卫星地面上行系统、卫星地面差放站以及采用卫星通信新技术(新协议)的高性价比地面通信系统,宽带/高频/激光卫星通信系统等;与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电视卫星直播业务(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和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相关的四大业务地面终端设备及关键配套部件;高精度地面终端综合检测仪器与系统。

* 3位半以下便携式通用测试仪表等除外。

5、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

卫星导航多模增强应用服务系统(含连续观测网络、实时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中心和公

第二篇:双创计划条件及政策

双创计划

引进重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高层次人才

企业引进人才(B类)申报条件

1、申报个人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文化产业领域可放宽至硕士),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2)具有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机构关键岗位5年以上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的经历,并取得突出业绩;

(3)2011年1月1日后到我省工作,或尚未到我省工作、但已与相关企业在2012年5月15日前完成引进手续;

(4)引进后,能连续为引进企业服务3年以上,且每年服务时间不少于6个月。

2、企业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资助对象创(领)办的;

(2)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产业教授”创(领)办的;

(3)国家或省认定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企业、软件企业、动漫企业等;

(4)承担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5)列为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类基地的;(6)拥有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的;

(7)民营科技企业;

(8)省辖市引才计划资助过的企业。

支持政策

1、按综合评分高低,给予每人100万元或50万元的资助(免交个人所得税)。已获得过省政府“特聘教授”或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的,将原资助金额补足至100万元或50万元。

2、优先推荐进入省“产业教授”、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省“333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培养资助对象,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千人计划”,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优先推荐申报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优先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推荐融资项目,享受我省各地、各部门制定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优惠政策和待遇。

3、按照国家、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条件、签证、落户、执业资格、医疗、保险、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入学、驾照转换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篇:“双创”政策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双创”政策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记者龚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黄荣在15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表示,“双创”正在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民智民力、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双创”深入人心、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黄荣介绍,全国工商联于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组织开展了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工商联共组成8个评估组,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四川等地开展评估,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349份。98.39%的受访者关注或特别关注“双创”,79.51%的受访者直接或间接参与“双创”,东部地区更加活跃,30—39岁的青年群体是主力军,受过高等教育的热衷于“双创”。

黄荣指出,“双创”正成为增加我国经济活力、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示范基地正成为“双创”高地,起到标杆引领作用。创业投资体系初步形成,对“双创”的活跃发展起到有力支撑作用,服务体系也日渐完善。但在评估中,如政策措施落实中存在“碎片化”“不协同”、创业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也仍然存在。

黄荣建议,进一步发挥“双创”部际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各地建立协调机制;加大对“双创”工作的表彰宣传力度;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更多纳入行业龙头、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企业;加大政府性创投基金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引导力度,加快制定对国有投资资金进与退、监管审批备案等的细化措施;制定清单式政策手册和重点政策实操手册,适当降低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推广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篇:创业扶持政策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的通知

豫人社就业〔2012〕25号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各地参照执行。

(此件主动公开)

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以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的目标,根据《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60号)、《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豫财社〔2011〕293号,以下简称“293号”)以及《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操作规程的通知》(豫劳社劳务〔2007〕15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培训包括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企业新招用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岗前培训,按照“293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和审核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培训补贴资金的拨付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定点培训机构管理

第四条就业创业培训实行定点机构管理制度。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应当遵守“条件公开、自愿申请、公平竞争、择优确定、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五条开展就业或创业培训的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办学许可或职业培训资质;

(2)具备承担培训任务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等基本条件;

(3)师资应当取得规定的专业资格,具备成人教育经验,有与当前培训内容同步的完整教案;

(4)开展培训工作两年以上,具有培训专业相应的教学经验,并有培训记录和资料;(5)能够对学员提供较为完善的后续支持服务;(6)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具备开展培训所需的其他条件;

(7)近三年没有不良记录和投诉。

第六条具备条件的就业培训机构,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交第五条规定的相关材料。省辖市、省直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培训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对其培训能力进行打分。根据考察得分情况以及就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和布局情况,省辖市、省直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向社会公示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单,若无异议,再发文公布,并同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当地财政部门备案。

具备条件的创业培训机构,向所在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交第五条规定的相关材料,省辖市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筛选和资料上报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培训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对其培训能力进行打分。根据考察得分情况以及创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和布局情况,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向社会公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单,若无异议,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同时再发文公布,并抄送财政部门。

第七条创业培训师资由取得创业培训授课资格的讲师及专家志愿团成员组成,承担创业培训相关课程,接受学员咨询,帮助学员评析、修改完善《创业(改善)计划书》和《创业想法分析书》,并在培训后六个月内对学员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创业培训相关课程授课须由经认定的创业培训讲师承担。

创业培训实行全省师资派遣制度,讲师跨地区授课,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调派。

第三章培训组织实施

第八条各类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需提供以下材料:

(1)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凭本人的就业失业登记证、身份证等材料参加培训。

(2)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凭身份证参加培训,农民工凭户口所在地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或务工单位开具的外出务工证明和身份证参加培训。

(3)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凭身份证、学籍证明材料和高校出具的证明参加培训,到村任职大学生凭组织部门的相关证明参加培训。(4)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凭初(高)中毕业证书和身份证参加培训。

第九条就业技能培训以1—3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复杂工种可适当延长。每班人数不超过60人,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120个学时,实习操作培训课时不少于50%。每人每年只能参加一次就业技能培训。

第十条定点培训机构应当在开班前7日内,将申报材料报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开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批准意见要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申报材料包括: 1.开班申请表:详细填写培训专业(工种)、培训期限、培训类别、培训人数、开班日期等。2.教学计划:注明培训学时、教学安排、授课教师、所用教材和教案、培训地点等信息。3.培训学员花名册及有关证件复印件。

第十一条创业培训采用SIYB培训(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模式。积极推广“技能+创业”培训模式,对参加过就业技能培训、确有创业培训要求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

第十二条创业培训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办(改善)企业培训和创业实训三个模块。一年内,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一次培训连续学完三个模块,也可以分阶段分模块学习,但每个模块每人每年只能参加一次。

创业意识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每班人数不超过60人;创办(改善)企业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创业实训时间不少于3天,每班不超过60人。

第十三条创业培训机构应在计划开班前7个工作日内,将筛选合格的学员花名册、学员登记表、师资安排、后续支持服务措施等材料报当地和省创业培训管理机构,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培训,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培训质量监管,对定点培训机构每班开展随机抽查不少于3次,作好抽查记录。要加快开发全省统一的培训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分阶段配备指纹考勤设备,强化考勤管理。综合出勤率低于90%的,按开班人数和综合出勤率计算实际培训人数;低于50%的,不给予补贴。

第十五条创业意识培训结束后,学员须完成《创业想法分析书》。创办(改善)企业培训结束后,学员须完成创业计划书(改善企业计划书),并由创业培训管理机构组织审核。创业实训结束后,学员须写出创业实训总结,分析创业实训的经验和教训。

第十六条定点培训机构应建立培训台账和就业(创业)台账。记录受训人员基本情况及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考核情况。就业(创业)台账要记录学员的就业创业基本信息。

第十七条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实行结业考核制度,培训合格者发放全省统一的培训合格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编号印制。第四章培训补贴

第十八条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按专业分为A、B、C三类,A类800元,B类700元,C类600元。具体专业分类和课时标准见附表,附表未列出专业的补贴标准由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参照相近专业确定。

第十九条创业意识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200元,创业实训补贴标准为每人300元,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

第二十条就业技能培训和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实行分段拨付。培训后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证书)的,先根据培训人数和补贴标准拨付培训补贴的80%(取得专项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证书的拨付60%);6个月内实现就业或开业的,再根据就业或开业人数拨付所余的20%(取得专项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证书的拨付所余的40%)。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第八条所列人员自主创业,且处于创业初期(开业两年内)的,可以参加创办(改善)企业培训,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创业培训证书)人数和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标准一次性拨付培训补贴。

第二十二条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个人申请培训补贴应附材料:培训补贴申请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就业创业证明材料、培训机构开具的学员垫付培训费票据或发票、个人银行帐号及第八条规定的学员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

第二十三条垫付或申请培训补贴困难的,可由培训机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资金直接拨入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申请培训补贴应附材料:培训补贴申请表、培训花名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就业创业证明材料及第八条规定的学员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

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经高校认定的毕业毕业生和持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开具的无收入或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证明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创业初期参加创办(改善)企业培训的人员等属于垫付或申请培训补贴困难人员。

第二十四条创业意识培训、创业实训结束后,按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人数将培训补贴一次性拨付培训机构。申请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实训补贴应附以下材料:培训补贴申请表、培训花名册、《创业想法分析书》(创业实训总结)及第八条规定的学员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第二十五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各项补贴支出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每次审核后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各项补贴资金审核情况(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具体补助人数、金额和标准等)。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完成审核并公示后,财政部门根据抽查和公示情况拨付补贴资金。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监管,对就业创业定点培训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培训机构评估,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取消其定点资格。要加快开发全省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对所有培训实行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实现培训实名制,提高管理水平和审核效率,确保培训扎实有效。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培训补贴资金,确保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管理规范,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八条定点培训机构要严格遵守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师资条件、培训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加强学员管理,全面落实培训标准,确保培训质量。要加强与其他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的配合,及时将学员纳入当地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库,通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帮助学员就业。第二十九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对培训开展和培训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培训补贴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三十条对当年无正当理由未开展培训工作、不遵守培训相关规定、培训合格率低于80%,培训合格后就业成功率低于30%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定点培训资格。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本地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贴的培训机构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本方法实施前各地在2012开展的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附件:河南省就业技能培训专业及补贴标准(略)

2012年11月13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

豫人社就业〔2013〕38号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3〕62号)要求,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一)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各高校要加强毕业大学生组织管理,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妥善安排培训场地和培训时间,为学生参加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各定点培训机构要主动与高校衔接,根据学生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与高校共同做好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对创业分布比较集中的行业和网上创业、创意创业等新兴行业,分专业举办创业培训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全省每年根据培训需求调查确定毕业大学生培训任务。

(二)完善定点培训机构管理。毕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按照《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和《河南省创业培训操作规范》规定执行。2013年起,根据高校毕业生和定点培训机构的布局,确定部分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就业或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承担高校毕业毕业生的培训任务。

具备条件的省属高校或培训机构,可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交师资情况、培训和服务设施设备情况、档案管理情况等相关材料(省属高校需经教育厅初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培训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和评估,并根据考察评估结果和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布局情况,确定能够承担省属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

(三)落实培训补贴。对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高校毕业生,根据其参加创业培训内容和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情况,给予培训补贴。其中创业意识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200元,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创业实训补贴标准为每人300元。毕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以创业意识培训为主,确有培训要求且持自主创业证的,可以开展创办(改善)企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职业技能鉴定情况和就业情况,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按专业分为A、B、C三类,A类800元,B类700元,C类600元。培训补贴申请拨付办法按照《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规定执行。从2013年起,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调整为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的7月1日起的12个月)。

省属高校毕业大学生在省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省属高校申请培训补贴材料需经教育厅初审),省财政厅按规定将资金拨付给培训机构。其他高校(含省属高校)大学生参加当地组织的创业培训所需补贴,仍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负责。

二、完善就业创业服务

(一)开展创业项目服务。围绕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配套需要,开发征集一批创业项目,在省、市、县三级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创业主体提供项目展示平台和创业项目信息。每开发征集一个创业项目,给予项目库建设单位2000元的补贴,用于开发、征集、评估和发布创业项目等相关支出。

创业项目补贴由创业项目库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创业项目名录、项目基本情况介绍、项目评审表、开发征集单位、项目实施情况。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创业项目库建设单位。

(二)开展创业孵化服务。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建设,在全省创建认定一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对象,孵化功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孵化服务到位、孵化效果突出的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妥善解决创业者的经营场地问题。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对认定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每个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各市也要建设认定一批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孵化服务。对毕业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实体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水电费,3年内给予不超过当月实际费用50%的补贴,年补贴最高限额10000元。

创业孵化补贴由创业孵化基地提出申请,并提供进驻创业实体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进驻创业实体花名册,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拨付大学生创业实体开设的银行账户。创业孵化补贴按季申请拨付。

(三)开展创业咨询服务。省、市、县三级成立创业咨询专家团,培养创业咨询师队伍,组织专家开展创业辅导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有创业愿望的重点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对准备开业的重点提供开业指导,资金不足的重点提供融资指导服务,对创业初期的重点提供企业咨询服务。各地要设立创业服务大厅和创业咨询室,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咨询服务。

(四)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就业创业工作总体安排,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项服务活动,帮助各类群体就业创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就业创业大赛、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所需资金通过省级就业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五)加强信息服务。各级财政要合理预算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用于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政策、招聘岗位、求职信息,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省属人力资源市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所需资金,从金保工程资金中统筹解决。

三、强化服务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支出项目,用于创业孵化、创业项目开发、创业专项活动等支出,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业引导资金。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和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共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操作办法,指导培训机构和高校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就业创业服务等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部门要把就业创业工作纳入高校重点工作,加强对高校的考核和指导,确保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能够得到政策扶持和服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高校要健全管理制度,配备合适人员,加强政策宣传和学生组织管理,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专项服务活动。

(此件主动公开)2013年11月15日

第五篇:银川市扶持政策

银川市鼓励创业扶持政策的操作办法

2010-07-08 根据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创业就业的若干规定》,制定本操作办法。

一、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踊跃创业

大中专(含技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首次创办个体、私营企业的,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规定享受小额贷款优惠政策。

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市工商局及辖区分局

2、工作程序 提出申请大中专(含技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凭毕业证,向注册辖区工商局提交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书面申请。资格认定辖区工商局根据提交的申请,对大中专(含技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的身份和首次创业情况进行认 定。费用免收 受理的辖区工商局对申请人的条件确认后,符合条件的,根据管理权限,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自主创业大中专毕业生的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小额贷款优惠政策按照自治区、银川市小额担保贷款程序办理。

二、鼓励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

(一)在本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开展初始型自主创业,且经营一年以上的,可给予2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政府、财政局、劳动就业局。

2、工作程序提出申请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凭本人《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工商 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向户口所在县(市)区劳动就业局提交书面申请。资格认定 受理申请的辖区劳动就业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对申请人的身份和初始创业情况进行认定。补贴发放 辖区劳动就业局对申请人的身份和创业时间确认后,一次性发放2000元创业补贴。所需资金从县(市)区创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支出。

(二)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创业后申报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1年50%的社会保险补贴。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财政局、劳动就业局。

2、工作程序提出申请 失业人员凭本人《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养老保险手册》、缴费收据和工商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向户口所在县(市)区劳动就业局提交社会保险补贴书面申请。资格认定受理申请的辖区劳动就业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对申请人的身份和申请条件进行认定。补贴发放 辖区劳动就业局对申请人的条件确认后,符合条件的,一次性给予1年50%的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从县(市)区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

(三)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或组织起来合伙就业的,可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帮助创业。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财政局、劳动就业局。

2、工作程序提出申请 失业人员凭本人《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失业金发放手册》和工商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向户口所在县(市)区劳动就业局提交领取失业保险金书面申请。资格认定受理 申请的辖区劳动就业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对申请人的身份和申请条件进行认定。补贴发放 辖区劳动就业局对申请人的条件确认后,符合领取条件的,一次性发放失业保险金的剩余部分。所需资金从县(市)区失业保险金支出。

(四)对领取工商执照,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给予一次性创业补助。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财政局、残联。

2、工作程序 提出申请 残疾人凭本人《身份证》、《残疾人证》、工商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向户口所在县(市)区残联提交创业补助书面申请。资格认定 受理申请的辖区残联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对申请人的身份和申请条件进行认定。补贴发放 辖区残联对申请人的条件确认后,符合补助条件的,一次性发放创业补助2000元。所需资金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出。

(五)本市农村“低保户”、低收入纯农户家庭等农村就业困难群体,依法自主开办个体工商户,创业经营一年以上的,给予1000元/户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财政局、创业办。

2、工作程序 提出申请 农村就业困难户凭本人《身份证》、《低保证》或乡(镇)出具的家庭收入证明、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向户口所在县(市)区创业办提出创业补贴书面申请。资格认定受理申请的辖区创业办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对申请人的身份、申请条件和创业时间进行认定。补贴发放 辖区创业办对申请人的条件确认后,符合补贴条件的,一次性发放创业补贴1000元。资金从县(市)区创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六)对于未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和自谋职业者,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参保政策参加当地基本养老保险。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市、各县(市)社保局。

2、工作程序 提出申请 未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和自谋职业者凭本人《身份证》向市、各县(市)社保局提出参加当地基本养老保险申请。身份认定和办理 受理申请的辖区社保局根据本人申请,身份认定后,按当地城镇工商户参保政策给予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以上创业扶持政策每人只享受一次。

三、鼓励复退军人再创新业。

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及现役军人随军家属首次创业的,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由所在县(市)区财政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逐月给予生活补贴,补贴期限为一年。城镇退役士兵凭《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规定享受小额贷款优惠政策。

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政府、财政局、民政局,市工商局及辖区分局、市地税局及辖区分局,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

2、工作程序提出申请(1)补贴申请,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和随军家属,凭本人《身份证》、《退伍证》或《转业证》、工商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向户口所在县(市)区民政局提交生活补贴书面申请。随军家属需提供部队(团级以上)证明。(2)免费申请,城镇退役士兵凭本人《身份证》和《城镇退役 士兵自谋职业证》,向户口所在辖区工商局提交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书面申请。资格认定 辖区税务局、工商局、民政局根据提交的申请,对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及现役军人随军家属身份、首次创业情况、从事行业等申请条件进行认定。免交收费辖区工商局对申请人的条件确认后,符合条件的,根据登记管理权限,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补贴发放辖区民政局对申请人的条件确认后,符合条件的,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逐月给予生活补贴,补贴期限为一年。补贴资金三区由市财政安排解决,两县一市由当地财政安排解决。小额贷款优惠政策按照自治区、银川市小额担保贷款程序办理。

四、鼓励农民致富创业。

(一)本市农民投资兴办企业,新建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10万元以上,吸纳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占企业就业人数50%以上的,按当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扶持。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政府、财政局、创业办

2、工作程序 提出申请每年10月份,本市农民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工商营业执照、固定资产证明、用工劳动合同及社保缴费证明,向户口所在县(市)区创业办提出书面申请。资格认定受理申请的辖区创业办接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到企业现场核实了解企业的工商登记、固定资产投入、吸纳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资格认定。资金发放辖区创业办对申请人的资格确认后,符合条件的,按当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发放扶持资金。资金从县(市)区创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鼓励本市农民投资创办村镇连锁超市、便利店,凡进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连锁网络的,给予一定的补助。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财政局、商务主管部门

2、工作程序提出申请 本市农民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验收合格证明、工商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货物配送证明,向连锁超市、便利店所在县(市)财政局、区商务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资格认定 受理申请的辖区商务主管部门接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到店铺现场核实法人代表身份、工商登记等相关证照,进行资格认定。补助发放 辖区财政局、商务主管部门对申请人的资格确认后,符合条件的,按自治区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关扶持政策标准和办理程序给予补助。

(三)对本市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市工商局及辖区工商分局

2、工作程序 本市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经辖区工商局或所核准认定,免工商登记。

五、鼓励失地农民勤劳创业。

(一)失地农民参加创业培训享受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到创业街、创业市场自主创业;失地农民享受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同样的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市财政局、市创业办、劳动就业局,各县(市)区财政局、劳动就业局、创业办。

2、工作程序提出申请 培训和进入创业园申请,失地农民凭《身份证》或户口簿、工商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向户口所在辖区创 业办提出创业培训和进园申请;贷款申请,失地农民凭《身份证》、工商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贷款项目证明,向户口所在辖区劳动就业局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提出申请。资格认定受理申请的辖区创业办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对申请人的资格和创业情况进行认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按照下岗失业人员贷款要求审定贷款申请。创业培训 辖区创业办依据申请人要求和实际情况,编入“SIYB”四个模块的任一培训班进行培训,按照自治区统一的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对失地农民进行补贴。进入创业园、创业街和创业市场辖区创业办对申请人的资格和创业情况确认后,符合条件的,优先在各级政府投资兴建、购买的街道社区门店和创业市场安置失地农民,并给予租金10%的优惠。贷款发放 辖区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对申请人条件确认后,按照小额担保贷款办法审定、发放贷款。

(二)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对失地农民新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按当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给予扶持。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政府、财政局、创业办

2、工作程序提出申请 每年10月份,本市失地农民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工商营业执照、固定资产证明,向户口所在县(市)区创业办提出书面申请。资格认定受理申请的辖区创业办接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到企业现场核实法人代表身份、工商登记、固定资产投入、产业情况,进行资格认定。资金发放辖区创业办对申请人的资格确认后,符合条件的,按当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发放扶持资金。资金从县(市)区创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此款同前 款鼓励农民致富创业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的5%的扶持政策每人只享受一次。

六、加大创业培训扶持力度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创业培训,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全面启动“SIYB”四个模块的培训工作。

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市财政局、市创业办,各县(市)区创业办。

2、工作程序培训对象 主要是各类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残疾人、复退军人、科技人员、辞职创业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刑和刑满释放人员、以及微小企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报名登记有意愿参加创业培训的各类人员,凭《身份证》到各县(市)区创业办,街道、乡镇(社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或政府指定的具备创业培训资质的专业培训学校报名。开展培训 各县(市)区创业办、专业培训学校在市创业办的监督管理下,根据报名情况、学员构成,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编排四个模块培训班,凡报名参加培训的各类人员,自愿参加培训。培训期间须遵守培训管理与要求。培训补贴对创业引导性培训实施免费。对SIYB培训由财政对培训机构、单位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标准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补贴标准为依据,除去规定应由培训学员个人承担的部分,其余由财政补贴,补贴资金从全市创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后续服务完成创业培训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其创业计划书经过专家服务组织论证,并 符合有关规定的,可向所在地小额担保贷款机构申请,优先贷款并适当扩大贷款额度;对培训后开办企业的学员,由创业培训机构组成专家服务组对其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论证、开业指导、经营管理、诊断分析等不少于6个月的跟踪服务。

七、扶持中小企业入住创业孵化基地创业。

各县(市)区政府根据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建设一批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园),以及标准厂房,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新入住园区创业的,3年内减半收取办公和生产用房租金。

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政府、发改委、财政局、创业办、各园区,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创业办。

2、工作程序提出申请 有意愿入住或新入住创业孵化基地的中小企业凭工商营业执照、企业经营许可证、法人代码证、经营收入证明,向各县(市)区创业办和创业孵化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园)管委会提出减半收取租金的书面申请。资格认定受理申请的园区管委会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材料,对企业的入住和减租金条件进行资格认定,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型、节能环保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较强的企业。减收租金园区管委会对企业的资格审定后,符合条件的,优先在各级政府投资兴建、购买的创业孵化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园)中安排,并给予3年内减半收取企业办公和生产用房租金的优惠。此款政策,每个企业只享受一套标准厂房租金减半。

八、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贯彻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扩大贷款扶持范围,放宽贷款条件,建立审批、担保、贷款发放的“一站式绿色通道”。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担保手续,推行小额担保贷款机构与银行联合办公,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实行一次审核,一次审批,一次办结。降低担保门槛,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数额在2万元以下的,免予提供反担保。

操作程序

1、责任部门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创业办,各县(市)区财政局,劳动就业局、创业办。

2、工作程序贷款对象

1、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

2、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

3、大中专毕业生;

4、就地就近创业的农民和失地农民;

5、由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创办的小企业;

6、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7、取得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颁发的创业培训结业证的符合贷款条件人员。

提出申请

申请贷款人或小企业凭《身份证》、工商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向户口所在辖区劳动就业局(5万元以下)或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5万元以上)提出申请,填报相关表格和材料。

贷前审查

受理申请的辖区劳动就业局或市小额担保贷款中心,根据申请人的要求,会同经办银行共同对贷款人或企业进行贷前调查,确定申请人贷款条件。

贷款发放

辖区劳动就业局对5万元以下的贷款审定后,确认可以放贷的,将申请人相关材料、贷前调查意见及时送达市小额担保贷款中心,由小额担保贷款中心一次审核,一次审批,一次办结;市小 额担保贷款中心与经办银行联合办公,负责对5万元以上的贷款审定,确认可以放贷的,一次审批,一次办结。注:对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各类创业主体,按规定程序到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

下载成都市双创扶持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双创扶持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扶持小企业政策

    2014年以来,国家和众多部门出台了很多针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利好影响,不过很多民营企业强烈反映,不少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

    养殖业扶持政策

    养殖业扶持政策 如果你成规模地养殖无公害生猪,政府会给你很多支持。17日获悉,黔江区政府已经出台了包括资金、土地、技术培训等在内的5项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全区各行各业人士大......

    成都市入户政策

    成都市入户政策、 购房入户——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 1、《入户申请表》 2、入户人员户籍证明(或户口簿)、入户人员居民身份证 3、亲属关系证明(户口簿不能反映亲属关系的提供)(原......

    双创草案

    2011年郊区教育和体育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实施方案(草稿) 为贯彻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与要求,加强我局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建设,促进全局文明创建工作再上台阶,全......

    成都市双庆中学

    成都市双庆中学学校简介 双庆中学开办于1997年7月1日(校庆日)。原名九七中学,1999年11月更名双庆中学至今,地处沙河之滨的联合小区。校本部占地21.4亩,加上租赁的成华建设俱乐部,......

    创业政府扶持政策范文大全

    创业政府扶持政策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创业政府扶持政策》的内容,具体内容: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创业扶持优惠政策,现在有什么大学生创业......

    上海秸秆扶持政策

    关于本市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实施方案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制订的《关于本市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物流企业政策扶持

    物流企业政策扶持 2013年,交通运输业全面实行“营改增”, 从各方调查来看,“营改增”确实让不少小规模纳税人资质的企业受惠。但对于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一般纳税人,由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