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设计
www.xiexiebang.com 六年级下册内容,五年级学生探究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两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世界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六年级下册,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较微观的世界。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阔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
第1课“放大镜”。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过程与方法、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2个,手撕的报纸(有图片)、计算机屏幕、布料、记录表。
2、放大镜片
1、放大镜片
2、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记录表。
滴管、玻璃片、烧杯、水、装水的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展示图片。
4、小结:用放大镜观察比肉眼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二、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出示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出示: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的字、图片和边沿、布料和电脑屏幕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记录单上。【拿出放大镜,报纸、布料、记录表】
3、分组观察
4、交流,师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完成实验记录表。
2、带着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放大物体的图像
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
凸度大,放大倍数大、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B、c、D、3、下面是不同放大镜的侧面图,其中()放大镜的 放大倍数最大。
第小组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观察记录表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进行对比
观察的物体
新发现
报纸
字
图片
边沿
布料
电脑屏幕
放大镜的特点记录表
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
镜片1
镜片2
镜片3
玻璃片
围棋子
能否放大物体图像
我们发现能够放大物体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有:
放大倍数较大的是
我们觉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有关。
A.直径大小B.厚度c.凸度D.都有关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_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以学定教》主题研讨
内容提要: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补习课。要学生喜欢科学,不仅需要直接学习兴趣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成功体验。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关键。关键词:科学 成功 体验 预设 生成
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补习课。
我曾对执教的六年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32%,不喜欢的14%,介于二者之间的54%。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科学课。但不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人数偏多,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其中不乏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优异的孩子。
看一看我们的科学课堂,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的学生,有;安安静静,若有所思的学生,有;事不关己,处身事外,看课外书、做其他作业的学生,有;借题发挥,有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也有。分组教学,热热闹闹、乱乱轰轰,更是科学课的专利。
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但对那些对科学课持有偏见的学生,首要的是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需要,引领他们在科学课堂上体验成功。
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凸透镜》,似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
一、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学习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时,学生们手持两个放大镜,一会儿看书中的文字(显微镜),一会儿望远处的景物(望远镜),提出了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改变教学计划,探究凸透镜成像原理是立足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的明智之举。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由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虽不是教科书的内容,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拉上教室窗帘,请学生拿着一张4开纸做纸屏,老师通过凸透镜使蜡烛火焰成倒立的放大的像。跳动的蜡烛倒像,连最后一排的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想不想自己动手,在纸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呢?” “想!”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教师适时强调实验时蜡烛、凸透镜、纸屏的位置,指导学生分析凸透镜位于蜡烛火焰与纸屏之间,蜡烛火焰、凸透镜、纸屏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小组内四个同学一人拿凸透镜(放大倍数较大),一人拿纸屏(A4纸),一人负责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一人负责记录。因为实验空间的加大,实验环境贴近生活,学生较容易得到放大的倒像,又因为所选凸透镜焦距较短,缩小的倒像也容易获得。
“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 大家兴致盎然,探究的兴趣被充分点燃。
三、生成的教学内容。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一小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假设。验证假设,进一步探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符合预设。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新的假设在意料之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角度有关系。”我不由为学生们精彩的回答喝彩。
四、深层次的碰撞、交流。
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的有五个小组(称为A小组),他们的实验计划是:1.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2.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通过制定计划、实验验证,A小组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结论:凸透镜成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有两个小组(分别称为B、C小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1.利用放大倍数大(小)的放大镜,使蜡烛火焰在纸屏上成像。2.蜡烛、纸屏位置不动,用放大倍数小(大)的放大镜在相同位置替换原来的放大镜。
B小组按计划进行实验,因受周围小组影响,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得出了与A小组相同的结论。
C小组按计划完成了实验,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
“假设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小组(D小组)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
用心
爱心
专心 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
在实验汇报阶段,八个小组各持己见,据理力争。特别是B、C小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时间留给他们争论,肯定会影响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但生成的教学内容无疑对学生做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C小组向全班同学演示了他们的实验,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A、B、D同意C的观点,十分钦佩他们的勇气。B小组同学经历较复杂,与成功擦肩而过,却历尽坎坷,殊途同归。但他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方法,更收获了精神。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小组的想法、思路被明显化、外显化。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不足,经历了激烈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产生新的猜想或更深层次的理解。
“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角度,和凸透镜与蜡烛、纸屏的距离都有关系。”“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绕了一个大圈,问题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大家回顾自己的实验,很快统一了思想。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又将“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没有关系”这样一个是非性问题整理成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并总结出: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
学生的成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大家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经调查,不喜欢科学课的学生态度有了明显变化。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下册_放大镜(四)教案_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二、教学背景: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 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 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 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 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 简单光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核心价值观:工具与观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凸”“透”镜。难点: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放大镜放大倍数与大小无关,取决于它的凸度。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课件和展台
实物:放大镜、玻璃片、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平面镜片
放大镜、报纸(有图文)、透明食品保鲜袋、橡皮筋、水等。记录用纸
1.放大镜最好准备有:大小相同,放大倍数不同;大小不同,放大倍数相同。2.使用放大镜时要把观察到的图像及时记录下来,或写或画。3.放大镜使用方法指导。
教学流程
揭示课题运用工具记录新发现 自主探究 激发兴趣 使用领域掌握方法分析放大原因寻找共通处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在人体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最多。那么,请你猜一猜人的肉眼能看清的最小物体有多大呢?
生: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单元导读里面有介绍)教师:因此人们往往会借助工具来观察身边的事物,而放大镜就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板书课题:放大镜)生:根据回忆汇报。2.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师引导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观察事物,掌握方法:
1.我们曾经用放大镜观察过很多物体,现在让大家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中的一幅图,怎样使用放大镜?请两三个同学来演示一下。
2.结合课本,讨论演示的同学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
3.边示范边讲解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正确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4.学生操作练习。
三、进入微小世界,比较中发现细节:
1.现在大家先用眼睛看下自己的手背,再用放大镜来观察,放大图像后,你看到了什么?与肉眼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
2.交流,比较:用眼睛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 观察手背记录表
用肉眼看到的用放大镜看 到的新发现
3.比较两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哪个放大镜放得更大,放得更大的放大镜与另一个放大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报纸中的比较微小的字体和图片。
(可选择广告栏等字体非常小的部分,再次体会工具作用)
4.教师用教学录象出示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课件演示放大镜下屏幕图,直接用放大看课文的插图效果不好)教师简单解释放大镜下看到的细节,说明放大了物体的图像。(有条件,可欣赏幻灯片:“放大镜下的物体”,板书:放大图像)
5.小结:看来,放大镜的确拓展了我们的视觉能力,不仅让我们看清了细小物体,还发现了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板书:细节)
四、分析特点,探究实践: 1.观察探究放大镜的特征。
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板书:放大)观察:放大镜与普通的玻璃、平面镜片有哪什么不同?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有什么相同的特点。交流讨论。(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板书:“凸”、“透”)(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
2.教师出示盛满水的烧瓶、烧杯、透明水杯,塑料薄膜。这些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3.小结: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五、结课,拓展延伸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机动)课外制作各种各样的放大镜(根据学生材料制作)(课内时间不够就用简图展示各种自制放大镜)。
板 书 设 计
放大镜
用途:„„ “放大”物像、细节 “凸透”镜
课外活动
1.运用不同材料,自制放大镜。(例如,水滴滴在玻璃板上)2.查阅资料:放大镜相关的知识。
生成预见
1.本课活动的重要工具——放大镜,通过对这两组有结构材料的研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放大镜不是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这些科学概念。利用两把同直径相同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的对比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学生更是印象深刻,同时还发现“放大倍数大,视野缩小”的特点。
2.“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的活动,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有钟表匠、集邮爱好者、文物考察、古董鉴定、老人看报等等,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图表,以加深印象,积累资料。
课堂评估
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要通过多种领域、职业的讨论来激发学生认识: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对于观察的材料,除了教师提供报纸、手背等观察对象外,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更多的东西,如指纹、衣服上的纤维、笔迹、纸纤维等,再通过交流,通过信息分享,使学生进一步扩大感性认识的活动面。
3.通过课堂内的学习,在课外自制放大镜是知识的延伸。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三)教案 教科版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列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2练习题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
放大镜
一、填空: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见毫米大小的物体;凸透镜不仅能使物体的图像放,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物体更多的节。
2.放大镜也叫镜,它由镜架、两部分组成。镜片是中间,边缘。(“凸”是中间;“透”是的意思。)
3.通过凸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凸透镜的。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10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楚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能够把字放大倍,这个放大镜的倍数是倍。
4.凸透镜的凸起程度越,放大的倍数越;
5.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6.(见第4页)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的影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7.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常用到的之一,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放,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
8.计算机显示器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绿、蓝三色的点组成的。
二、请用以下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放大镜(只要求画出设计图)
材料:凸透镜两个,纸筒一个,直尺一把,透明胶带,双面胶带
设计图:(画在右面空白处)
三、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当我们要观察某些物体的细节时,经常用到放大镜.()
2.透明的玻璃都有放大物体的功能。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看见一些平常看不见的细节。()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