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政治生态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p.25)。政治生态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特定的政治主体,都构成一个由相应的次体系及外部环境组合而成的生态体系[2](p.124)。如果把当代中国民主政治作为研究对象,其体系内部各次体系之间及其与外部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有机互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整体,就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体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体系的运转,不是任意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就是贯穿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必然性、秩序性、常规性,就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体系中各内部体系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站在政治生态视角,探究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规律,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定位规律
民主政治体系及其各要素各安其位,发挥自身的位置功能,通过各自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结构和功能优化,就会促进民主政治体系整合为有机整体,进而成为民主政治体系发展的动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要实现其自身发展,就必须把握好民主政治生态定位规律。
(一)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摆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位置
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制度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以建立民主政治制度为己任,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而奋斗。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广大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对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丰富民主政治形式,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实现广大人民利益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这样就必然要求一个既能够集中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又能团结、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政治核心。在当代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能担当这一重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民主政治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且创造性地实现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科学的统一,制定并实施了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愿望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各项政策和法律制度就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就不会得以实现。
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要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求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切实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领导人民严格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必须把民主政治建设的生态定位放在服务社会发展上
社会环境是民主政治体系运作的生态源。任何生态体系,都离不开其赖以产生的源头。在自然-社会生态关系中,自然生态乃是社会生态赖以产生的源泉,社会生态以自然生态为根基,没有自然生态的依托和奉献,社会生态就无以存在。同样,社会环境也是民主政治体系运作的生态源,社会生态就是民主政治生态的基础和氛围。民主政治体系绝不能跳出社会环境、脱离社会体系的制约。没有社会体系的规约,民主政治体系的生长就会漫无节制。民主政治体系寓于社会环境之中,同时民主政治体系也不可能拒绝社会环境的滋养。没有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民主政治体系的运转就失去动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实际,任何政治文明、政治形式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服务社会发展是民主政治建设唯一合法性前提。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与之相适应。民主政治也是如此,它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社会关系中,国家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强权专制政治使社会处于弱势状态,这种反生态的关系状态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展开为前提,国家与社会有了明确的界分,民主政治体系与社会体系发展处于均衡状态,二者各自独立又相互合作,形成和谐相生的生态体系。而今,民主政治正向着更为高级和完美的、以社会为主体的生态和谐阶段发展,社会将处于主体性的强势地位,民主政治的社会工具性更加强烈,由社会领导者向社会服务者转变,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将成为民主政治体系的最大目标和政治合法性的唯一前提。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际遵循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即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中国民主建设的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主题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多元需求,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非常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在20世纪50年代,党的八大就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这一需要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并写进我国新宪法,用更加明确的表述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确定出来。
(三)必须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及权利尊严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终极目标
人的自由与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是检验民主政治合法性的试金石。当代英国政治学家戴维·赫尔德认为,民主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标准[3](p.324)。民主政治,是当代世界主权国家诸种政治治理形式中最为先进的政治实践形式。在政治生态理论看来,民主政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民主、权力具有无限膨胀的本性,因而不能离开对它的制约。政治生态理论认为,民主政治应当是以人类自由为价值追求的“有限民主政治”,即把民主、权力限定在人们——无论是民主多数还是民主少数均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不能超过的边界,就是人的自由与权利。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它对人的自由与权利的制度保障,一旦失去对人的自由与权利的制度保障,民主政治就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合法性基础。
切实保障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当家做主的地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真正在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国家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受宪法保障,集中体现在国家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接受其监督。也体现在人民有权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扩大人民对权利的享有和对于权利自由的保障。要通过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1](p.26)。要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要加强党的执政制度法制化建设,加强人权保障法制体系建设,扩大和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公民相关权利的法制保障,进而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现科学发展。
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平衡规律
民主政治体系生态平衡表现为民主政治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民主政治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在结构上有机关联和互动,在信息和能量输入与输出上处于均衡、平稳与开放的状态。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遵循政治生态平衡规律。
(一)必须坚持发展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对人民民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而要发展人民民主,首先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从党的地位看,党处于国家政治体系的核心,不少党员处在国家各级领导岗位上,这种情况决定了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必将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产生制约并发挥主导作用。从党的任务看,党的中心工作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党内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能够按照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序进行,国家法律和各项具体政策的制定也就有了可靠的民主保障。
党内民主必然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并影响人民民主不断实现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领导核心地位和模范表率作用,决定了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内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对国家和社会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党内民主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内在要求。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经过新时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党明确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4](p.236),并以之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为了推动人民民主,通过对党的章程进行多次修订和一大批党内民主法规的先后颁行,初步确立了党内民主的制度框架。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很多新的创造和经验也为党内民主提供了源泉和很好的启示,正是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促进中,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二)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决定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也对经济基础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民主政治的扩大,进而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其次,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民主经济,它要求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以价格为基础。市场经济还具有经营者的主体性、平等竞争、自由协约等特征,客观上为政治民主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经济制度基础和思想观念基础。因此,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才能使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主要表现为社会的传统文化及其政治价值导向、当前社会文化意识主流、当前社会文化发展趋向、民众的文化素养及其政治意识等。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消极影响较为严重;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已成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西方文化的渗入,需要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文化对于民主政治建设起到引领、指导以及深刻的影响作用,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存在于社会与自然的大环境中,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自然界就会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源源不断的滋润和供养。当人们无视自然界的生态化存在和主体性要求,破坏自然界生存规律的时候,自然界就会通过其惩罚性的反生态手段报复人类,给人类以警示和教训。如果人类有关与自然相处的民主政治活动(包括民主决策等)符合生态建设规律,就有利于人类自身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否则,在破坏自然生态的同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三)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
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由民主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民主政治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是约束、指导人们政治行为的政治制度。离开了制度,民主将失去自身应有的政治价值。民主制度就是以法律为支撑的政治制度体系。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p.168)要使社会主义民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普遍约束力和相对稳定性,得到法律的保障而不受任何侵犯。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要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获得其国家意志的属性,具有任何人不可侵犯的尊严和权威,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破坏民主的现象[6]。在立法方面,要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司法方面,要保持司法机关应有的独立性,切实保证其独立行使权力,不受外力干涉。同时要在全体人民中反复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使每个公民知法守法,同违法和犯罪行为进行斗争。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和内容,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只有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赢得了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也只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制定出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法律,并保证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只有人民认为是合法的规范,才能把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并自觉地遵守和执行,法律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同时,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又有赖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同这种地位相适应的各项权利,行使这些权利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制裁侵犯人民民主权利行为的方式和途径,都需要通过法律来确认和规定,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三、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渐进规律
政治生态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具有不同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民主政治体系由低到高的发展,要遵循渐进规律,梯次发展,有序推进,分步实施。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要遵循政治生态渐进规律。
(一)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民主政治建设应梯次发展。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是先通过量的积累,然后才能发展到质的变化,其中量的积累过程就是一个梯次发展的过程,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民主政治的自身发展和完善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民主政治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民主政治形式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民主政治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矫正,这就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梯次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民主政治的接受也要经过一个从发现到认识到运用的过程,而且不同的人群对民主政治的认识水平、要求程度和参与能力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过程和差异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必然要梯次渐进地向前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缘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尽管享受大开发政策,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城市由于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社会保障比较完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而农村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整体经济状况与城市差距较大,一些老、少、边地区依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另外,不同职业和不同行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不同劳动性质的群体,经济差别也很大。不同经济基础必然要求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与之相适应。这也是民主政治梯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识文化素养差异较大要求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教育体系。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主体资源。但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受教育水平存在差距,人们的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差距也很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客观上形成了层次性。这也要求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一层一层地梯次向前发展。
人口结构的复杂性要求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这种人口数量因素制约着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决定了我国目前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是基层民主政治。民主的较高形式是直接民主政治,但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直接民主政治,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另外,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势必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必须允许不同形式、不同进度地发展民主政治。
(二)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领导、有组织地推进。在当代中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让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单靠个人自发产生民主意识、自觉形成民主行为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全体人民组织起来形成强有力的人民民主政权,才能使民主成为一种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7](p.79)。因此,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在当代中国,领导人民享有民主政治权利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建立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合理协调不同利益关系,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最广大人民的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二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原则。共产党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活动准则,通过对国家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四是保障公民权利原则。我国的民主制度不仅要求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要求国家切实保障公民在各方面的权利。五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国家立法机关充分发挥和行使其立法职能与执法监督职能,不仅要建构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而且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按照程序规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是一种理性、文明、有序的活动过程,其运行必须以法定的、可遵循的程序和时序为依据。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如何用好自身手中的权力,必须通过相应的民主程序来加以规范。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同时包括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施和运行,这些都要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得以进行。民主政治建设还涉及各种政治资源的配置、各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各种政治规范的形成等,都要通过法定程序有效进行[8]。民主政治建设如果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就一定出现无序和混乱,最终必然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分步实施
民主政治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当代中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必然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民主建设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当代中国是在经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基础上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尽管民主自由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但封建意识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还将长期存在,这也是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渐分步实施的因素之一。民主政治建设总要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敏感度极高的改革,风险和难度很大,必须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步骤,从实际需要出发,与各项改革相协调,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民主政治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分阶段进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社会特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建设也要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争取主权民主阶段。这是中国人民权力实现的开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争得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二是实现经济平等。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体现在将政治权利与自由权利置于经济平等的基础之上。通过实现经济平等,使最广大的人民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三是在实现主权和经济平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人民的个人权利与自由。这就是未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努力方向。
民主政治建设要立足国情有计划实施。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体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经济增长较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显著增强,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做长期准备和长远思考。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由低到高、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进程。必须立足本国国情,遵循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发展进程的总体安排,科学设计和制定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长远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不断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迈进。
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制约规律
政治生态理论认为,政治体系的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同时也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政治制度的制定充满科学的、合理的因素,都有其独到的优势,但必须进行不断地修正并加以制约,否则其优越性就难复存在[9]。民主政治尽管是当代世界主权国家诸种治理形式中最为先进的政治实践模式,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的局限就是民主权力——也是由民主权力转化而来的政治权力——具有无限膨胀的本性。民主权力的扩张和冲动,会给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伤害[2](p.343)。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对民主政治进行必要的制约,弥补其不足,使其更臻完善。
(一)必须发挥法治国家的制约作用
坚持维护和树立宪法尊严。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0]。宪法是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我国宪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是党的正确主张和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宪法与民主政治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是宪法成为民主政治的前提。维护和遵守宪法,有效防止公共权力对社会利益的侵蚀,从而为公共权力的自主性设置最高限度,这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我们实施的依法治国是人民的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法治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治民而在于治权,必须通过法治使最易专断腐败的政治权力也能依法行事。在实施法治的过程中,必须规范行政权力。为了既保障公民权利,又使行政机关在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中有章可循,必须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要通过法律规范政府权力,通过法律监督防止政府权力滥用。要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力量和监督力量,把权力彻底关进笼子里。
切实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我国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在新形势下,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督行为必须进一步规范。要形成工作机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要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政府、司法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执法机关的有效监督。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作为重点,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要加强责任追究,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确保执法权力正确行使。
(二)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制约作用
社会组织通过分担一部分公共权力发挥制约作用。英国政治学家杰拉德·克拉克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民间的、非营利的专业性组织,具有特殊的法律特征,与公共福利目标有关„„非政府组织包括慈善基金会、教会发展机构、学术思想库及其他有关诸如人权、性别、健康、农业发展、社会福利、环境等问题的组织”[11](p.296)。社会组织相对独立于国家及其政府,又是国家及其政府的合作者。因为它来自民间,不是官办组织,因而不受制于政府,而且由于其公益性价值追求和公共属性,它还是监督政府行为的制衡性社会力量。通过将一部分公共权力分给社会组织承担,不仅会对公共权力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是基层民主得以充分实现的有效形式。
全面做好社会组织的完善和自我发展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表征着社会的民主化程度。因此,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的完善和发展,政府要摆脱传统封建“家长制”作风,从自身是公共权力唯一拥有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多元治理。政府要把原本属于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权力归还给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积极独立地参与决策,增强社会管理效应。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基层民主制度充分调动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有效地分担了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发挥较大的作用。
(三)必须发挥民主政治体系自身的制约作用
充分发掘民主政治制度自身的制约功能,防止民主权力无限扩张。民主尤其是现代民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在人民对民主制度的安排中已经预置了“民主防腐剂”,也就是说民主本身就内含自我约束和监督的制度因素。在此意义上说,对民主制度的制约,是民主的内在规定性,是民主的实质所在。但问题还在于,好的民主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好的民主效果。同样的民主制度,在此国运转良好,在彼国可能一塌糊涂。民主制度要收到实效,除了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外,还取决于人民对其制约功能的发掘程度。把民主所具有的制约的内在规定性,转化为一种政治生态诉求,恰恰是政治生态理论的政治价值取向。
通过体制内部权力分解,使民主政治体系内部权力之间实现相互制约。宽泛地说,分权是指社会各阶级共享社会政治权力,以便利益均沾。狭义地看,分权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的结构性权力分立。在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基础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权力的配置上实行合理分工,贯彻制约和监督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在司法机关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既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在各国家权力内部,也要坚持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通过实施广泛的政治参与,实现民主政治体系外部的制约。更广泛地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是对民主政治权力进行外部制约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起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制度化沟通渠道和约束机制,才能限制其滥权冲动,民主政治才能够成为生态化的政治机制[12](p.55)。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优化代表成员素质。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强化权力监督,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体系,凡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二篇:当代中国政治练习题
单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成文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正师职以上)人员犯罪的法院。
4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45周岁
5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限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6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建议的是()。中共中央
8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立法权主要表现为(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9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主权在民
10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8个)。
11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公民
1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3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是()。县级以上代表
14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是()。国家主席
15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人民民主专政
16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
17中国公务员的主要任用方式是选任和(委任)
18公民通过其代表进行选举的一种制度是(间接选举)
18城市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
19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单一制)。
2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五年)。
22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市的主体是(地级市)
23按照现行选举法第七条的规定,直接选举的主持者是(本级选举委员会)
24法官任职的年龄要求是(23岁)。25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选举法》)
2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18岁以上)。
27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的民主党派是(中国致公党)。
28我国宪法的解释机关是()。正确答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29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正确答案是:政治体制
30正确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正确答案是:公民
31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2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正确答案是:全国人大
33从我国的立法实践看,除了宪法和少量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外,大量的法律的制定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34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3岁)、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法院院长,或者被任命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35军事法院的设置、撤销和人员编制由(中央军委)决定。
36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37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三大”的设想,干部分类管理体制中,38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由所在组织或单位依照各自的章程或条例进行管理)
39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中,体现工资待遇的是()正确答案是:职级
40公务员旷工或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受到辞退的时限之一是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
41提升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基层工作经历(v)正
42参加投票的选民不足半数,选举应(改期举行)
43首次将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县级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选举的是()正确答案是:1979年选举法
4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一律由(国库开支)
45城市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正确答案是:3年
46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应当由()正确答案是:职工直接选举
47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正确答案是:民主选举
1998年,国务院将“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民政部)
49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名单的是()正确答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50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的当选,其所得票数必须(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1954年)。
52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由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3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五级)
54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本成形于(元代)
55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最早设立的则是(内蒙古自治区)。
56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县最多的省是(云南)
57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数民族有(55个)
58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正确答案是:21个
59按照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一般少数民族夫妇可以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
60任命特区行政长官的是()正确答案是:中央政府
61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5年)。
62特别行政区法院的法官由(行政长官任命)。
多
选
1.国务院对全国的行政领导权包括()。
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制定其它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绝对的、集中的权威和权力
2.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包括()。
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3.在我国司法机关中,有批捕权的是()。
法院,检察院
4.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
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5.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主要有()。
视察权,与选民和原选举地位的联系权,列席其他会议权,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
6我国地方政府的类型主要有()。
一般地方政府,城市地方政府,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7村民自治主要包括()。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8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主要有()。
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
9公务员考核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考核内容包括(德,廉,勤,绩,能)。
10我国的城市地方主要有(ABCDEF)
:
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镇
11中华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审判机关的组成有()
:最高法院,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基层法院,专门法院
13中国的“国家干部”主要包括()
:
国家机关干部,党的工作干部,军队干部,社会政治团体与群众组织干部,专业技术干部,企事业单位行政干部
14我国直接选举的环节主要包括()
:
选民登记,候选人的提出,投票,公布结果
15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
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16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有()
:
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定职务,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律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中国公民的资格,成年性,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精神健全、正常
18行政监督包括()
:
上级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19法院的审判制度主要有()
:
人民陪审员制度,合议制度,两审终审制度,辩护制度,回避制度
20公务员回避的类型主要包括()
:
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21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主要有()
:
视察权,与选民和原选举地位的联系权,列席其他会议权,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
22国务院的直接权力有()
:
行政立法和制令权,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外交权
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中应当有()
:
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其他方面的职工
24行政监督包括()。
上级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25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
历史性,阶级性,权威性,层次性,稳定性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制定的宪法是:()
:
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
27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以下哪些权力的分立?()
:
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
28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
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宪法解释
29宪法解释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
系统解释原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原则,符合宪法精神和制宪目的原则,依法解释原则
30宪法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
统一解释,条理解释,补充解释,扩大解释
31一般说来,宪法实施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
行为实施和规范实施,直接实施和间接实施,主动实施和被动实施,事前依照实施和事后追惩实施,单一方式和综合方式实施,专门实施和一般实施
3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
:
平等权,政治自由,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3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
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群众路线的原则,精简和效率的原则
34终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条件是:(ABCDEF)
:
任期届满,死亡,丧失国籍,辞职被接受,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大会议,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3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任职资格要件包括()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资格,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龄要求
3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国家主席。罢免案的提出可以是()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提出,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联名提出
37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有()
:
公布法律,任免权,发布命令,荣典权
38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ABCDEF)
:
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各部部长
39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享有()
:
全面领导权,最后决策权,人事提名权,全面负责任
40国务院的间接权力有()
:
立法提案权,否决权,戒严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41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国务院机构的主体,它包括()
:
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42行政法规的名称通常是以下列名称出现()
:
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
43与行政区划的层级有关的因素主要有()
:
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
44目前主要的专门法院有()
:
军事法院,海事法院
45法院的正副院长、正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必须是()
:
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23岁,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46中国干部任用的方式主要包括()
:
考任,委任,聘任,选任
4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条的规定,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的要件是()
:
依法履行公职,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48设立在各机关内部的人事机构的主要职权有(ABCDEF)
:
考核权,奖惩权,升降权,任免权,辞退权,其它人事决定权
49目前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
:
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
50公务员录用应遵循的原则是()
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考试
51公务员培训主要包括()
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后备领导人员培训
52公务员交流的形式主要是()
:
调任,转任,挂职锻炼
53公务员回避制度规定的回避范围是()
:
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
三、辨析题
1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在我国,公民都是人民。
错误
解析:公民中既有人民,也有敌人。
2受到法律惩罚的人,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具有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
错误
解析:虽受到法律惩罚但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有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
3国家形式指的就是“国家结构形式”。
错误国家形式还包括政体,即国家组织形式。
我们常使用“政府”这一概念,其中中央政府即指国务院。
对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宪法规定设立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
5我国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就是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或中国人民武警部队。
错误。解析: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服现役,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或中国人民武警部队;二是服预备役,即编入民兵组预备役部队或经过预备役登记的为服预备役。?
6我国所有企业都必须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错
目前只是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是如此。其他企业,如民营、三资企业则不一定。
7民族乡集中居住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是我国最基层的民族自治地方。
错
民族乡不具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只是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农村一般行政地方。
8没有宪法谈不上宪政,但有宪法却不一定有宪政。
对
宪法可能有名无实
任何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有权以个人名义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
错。必须是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我国法律一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即能生效。
错。法律未经国家主席公布,不能生效。
11我国以国务院名义的重大决策通常都不是国务院的独立行政行为。
对。在实践上,需要冠以国务院名义的重大决策通常都是中共中央的既定决策,而并非国务院的独立行政行为。
12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十五年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均有权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官员。
错。还要在外国无居留权。
13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无权实行监督。
错。有权实行监督。
政治协商指的就是中共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
错。还有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
1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权对宪法和其他法律进行立法解释。
对。我国唯一有权对宪法和其他法律进行立法解释的机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16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因此没有任何特权。
错。代表在执行代表职责时,有一定特权。
17国家主席没有法律否决权。
对。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国家主席必须公布。
18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才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错。只有国务院才有权制定。
19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
错。担任主任或副主任。
20对公务员的考核一般采取考核的方式。
错。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一般采取考核的方式,对领导成员则普遍采取届中、届末考核的方式。
21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就是缺什么人补什么人。
对。录用公务员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以职位空缺为前提,并以空缺职位的任职资格条件为依据。
22统治和治理国家的主要权力都应当集中在统治者手里。
错。统治和治理国家的主要权力都应当集中在人民手里。
23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是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
错。是针对台湾问题的。
24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辩护权。但人民法院没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错。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25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方式就是公开选拔。
错。公务员职务晋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竞争上岗,二是公开选拔。
26受到法律惩罚的人不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错。那些虽然受到法律惩罚但没有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仍然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7行政法规的等级和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
错.行政法规的法律等级和效力仅次于法律。
28目前我国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都通过民族识别工作得到了正式确认。()
错
还有一些尚需识别的民族,目前我国大约还有75万多人的民族成份尚未最后确定。
29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如果检察长不同意多数人的意见,也必须服从。()
错
如果检察长不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可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1政治制度的中层指的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错”。
2国家形式指的就是“国家结构形式”。错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的制定者,而不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关。“错”。
4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宪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错
5我国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宪法修改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策性修宪”的模式。对
6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是中共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错
7党组是党的一级重要组织,其组成需要经过相应机关、单位内部的党员选举产生。错
8受到法律惩罚的人,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具有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错
9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的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迄今为止已参予过许多重大问题的调查。“错”。
10任何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有权以个人名义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错
我国的国家主席主要是礼仪性的机构和职位。“对”。
我国法律一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即能生效。“错”。
我国主要的国家机构都是实行明确的首长负责制的机构。“错”。
国务院无权决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对”。
尽管我国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行使,但它们也可以委托国务院立法。“对”。
我国的地方政府都是具有独立的政治和行政地位的实体。“错”。
民族乡集中居住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是我国最基层的民族自治地方。“错”。
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既不是“独立自治”、“自治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自治。“对”。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辩护权。但人民法院没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错”。
检察长主持召开检察委员会会议,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委员的意见,也必须服从。“错”。
中国公务员制度实行的是以“事”为中心的职位分类制。“错”。
中国公务员制度实行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双轨制”。“对”。
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就是缺什么人补什么人。“对”。
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方式就是公开选拔。“错”。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政治制度?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4.什么是宪法?它有什么基本特征?
5.什么是宪政?
6.简述宪法适用。
7.什么是宪法监督?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8.什么是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我国公民有哪些权利?
10.我国公民有哪些义务?
1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包括哪些方面?
12.全国人大代表有哪些职权?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14.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5.我国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包括哪几个方面?
16.简述宪法中规定的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17.总理负责制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8.简述国务院的职权。
19.什么是行政区划?其意义何在?
20.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21.什么是民族自治地方?它有哪些基本形式?
22.简述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其核心内容。
23.简述检察院的立案范围。
24.在我国哪些人属于公务员?
25.什么人可以报考公务员?
26.中国的选举制度如何保障选举人权利?
27.简述村民自治的实质和内容。
28.什么是城市社区建设?
29简述我国公务员的要件和范围。
30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1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32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有哪些?
33电子政务有哪些优点?
34“公民”与“人民”是一回事么?为什么
35简述行政监督及其内容。
1.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政治制度?
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宪法制度,3、政党制度,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国家元首制度,6、国家行政制度,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特别行政区制度,9、司法制度,10、军事制度,11、干部人事制度,1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选举制度,14、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第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4.什么是宪法?它有什么基本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其他法律、法规等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核心,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基石。
宪法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5.什么是宪政?
它与宪法的关系?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法与宪政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首先,宪政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创制一个好的宪法、如何使一个好的宪法得到具体的实施和如何保障在实施中的宪法充分发挥其根本法的作用。其次,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第三,没有宪法谈不上宪政,但有宪法却不一定有宪政。
6.简述宪法适用。
宪法适用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宪法的活动。根据宪法适用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宪法适用分为“执宪”和“司宪”。
所谓执宪是指国家代议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执行宪法的活动。所谓司宪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原则和程序贯彻运用宪法的活动。
7.什么是宪法监督?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宪法监督是“宪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制度”的简称。宪法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宪法监督是指国家为了监控、督促宪法实施而建立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特定国家机关的监督和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舆论、公民等的监督;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审理违宪事件的制度。
我国宪法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监督国家机关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
8.什么是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和管理的职能,按照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称。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具体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关,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9.我国公民有哪些权利?
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1)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3)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4)特定人的权利。
10.我国公民有哪些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6)其他方面的义务
1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包括哪些方面?
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
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
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
组织和动员社会;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12.全国人大代表有哪些职权?
代表职权分为会内职权和会外职权。
(1)
会内职权:提出议案权;提出建议、批评、意见的权利;选举和决定任命的投票权;审议权;.提出人事罢免案的权利;提出质询案和进行询问的权利;调查提议权;表决权;.免责权。
(2)会外职权:与原选举单位保持联系权;视察权;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会议列席权;.参加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权利;原选举单位人大和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列席权。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制宪和修宪权;
监督宪法实施权;
立法权;
其他方面的职权。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
立法权;
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
宪法实施的监督权;
对国家机关其他工作的监督权;
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
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14.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也是国家机构,其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一样,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要是礼仪性的机构和职位: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务,而仅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有关职权;在形式上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作为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行使职权。
15.我国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包括哪几个方面?
(1)
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公布法律;任免权;发布命令;荣典权。
(2)国家主席的对外职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16.简述宪法中规定的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按照宪法规定,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对全国的行政领导权,包括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制定其它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绝对的、集中的权威和权力。
17.总理负责制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国务院的工作由总理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总理是国务院的惟一法定责任人和最高领导人。
第二,在国务院内部,实行总理负责制。只有总理才是国务院的负责人,其他国务院组成人员只是总理的助手,并只对总理承担责任。
第三,总理享有国务院职责范围内的决策权。
第四,总理享有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及其他国务院工作人员的提名权。
第五,总理享有决定、命令、行政法规和议案的签署权。
18.简述国务院的职权。
国务院的职权属于执行性质的权力。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拥有广泛、全面、统一领导国家行政活动的直接权力,以及为了保障这种领导得以实现的间接权力。
(1)
国务院的直接权力:行政立法和制令权;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外交权。
(2)
国务院的间接权力:
立法提案权;
否决权;
戒严权;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的形式授予的其它权力。
19什么是行政区划?其意义何在?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通常在中央政府或组成联邦的次级地方政府的统一权威下,将国土或本地方区域加以一定的划分,形成一个个相互区别的区域,并在其上建立相应的政治、行政等国家机关组织,以方便国家或地方的管理,实现国家或次级地方的统治职能。
20.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共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主权。
21.什么是民族自治地方?它有哪些基本形式?
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上建立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
(1)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2)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3)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其中包括级别不同的若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4)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
(5)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则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22.简述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其核心内容。
“一国两制”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国家的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这些地区的政府虽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性质仍然是国家的地方政府,不具有主权国家的性质和地位,不能行使国家主权。
“一国两制”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两点:“一国两制”制度的实施,首先必须保证国家的统一。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国家的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这些实行不同制度的地区,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是统一国家的不可分隔的一部分;其次,邓小平说
“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3.简述检察院的立案范围。
除办理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移送的案件外,检察院还可以直接立案办理某些案件。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的范围:
(1)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包括:贪污案;挪用公款案;受贿案;单位受贿案;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介绍贿赂案;单位行贿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隐瞒境外存款案;私分国有资产案;私分罚没财物案。
(2)渎职犯罪案件,包括:滥用职权案;玩忽职守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案;等等。(2分)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案件,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刑讯逼供案;暴力取证案;虐待被监管人案;报复陷害案;破坏选举案。
(4)特别决定侦察的案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检察院决定,可以由检索院立案侦查。
24.在我国哪些人属于公务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件:一是依法履行公职,即依法履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职能;二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三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依此,中国公务员实际上包括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七类机关工作人员,即在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此外,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25.什么人可以报考公务员?
从一般的角度看,报考公务员应当具备以下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是年满十八周岁;三是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是具有良好的品行;五是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六是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七是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八是具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此外,《公务员法》还规定了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三种情况:一是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二是曾被开除公职的,三是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26.中国的选举制度如何保障选举人权利?
(1)选举人权利的保障
保障选举人的选举权利,主要是保障公民通过投票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时候采取任何方式追查选举人的选举行为。法律既要保障选举人自由投票的权利,也要保障公民自愿放弃选举权的权利。
(2)秘密投票和差额选举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一律采取秘密投票的方式,遵循差额选举的原则。
27.简述村民自治的实质和内容。
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村民通过民主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同办理好本村的各项事务。村民自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证。从操作的角度看,村民自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制定村委会选举办法,保证民主选举;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证民主决策;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保证民主管理。
28.什么是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指的是城市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从而通过社区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持续发展过程。城市社区建设对于城市基层社会不断强化基层民主自治,优化社区结构,不断完善与提高社区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都具有越来越重要和突出的作用。
国务院将“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赋予民政部;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建设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的组织。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建设等内容。
29简述我国公务员的要件和范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件:一是依法履行公职,即依法履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职能;二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三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依此,中国公务员实际上包括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七类机关工作人员,即在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此外,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30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即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31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有哪些?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3)群众路线的原则。
(4)精简和效率的原则。
(5)责任制原则。
33电子政务有哪些优点?
第一,电子政务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组织的高度整合第二,电子政务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第三,电子政务可以促进政务公开。
第四,电子政务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第五,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政治参与的水平。
35简述行政监督及其内容。
五、论述题
什么是公务员回避制度?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2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中国干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5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
6国务院有哪些行政方式?其内容如何?
7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8.联系实际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
9结合实际论述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10联系我国实际论述职位分类制度。
11试述我国行政监督制度
什么是公务员回避制度?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回避是指通过对公务员担任职务、执行公务、任职地区等方面做出限制性规定,减少因亲属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公务员公正廉洁地执行公务的制度。
第一,回避范围。凡有以下四种亲属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应当进行任职回避:一是夫妻关系;二是直系血亲关系,包括有自然血缘联系的亲属(主要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以及“法律拟制直系血亲“(如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关系);三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主要包括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自身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即伯叔姑舅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四是近姻亲关系,包括配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子女的配偶及其父母、兄弟姐妹的配偶。
第二,回避的类型:一是任职回避,即有上述亲属关系的公务员,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不得在同一单位担任双方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中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但是,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二是地区回避,即公务员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委书记、县(市)长职务以及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三是公务回避,即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遇有法定情形,避免影响正当履行公务而进行的回避。公务回避主要包括三种情况: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涉及与本人有上述四种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第三,回避管理,即回避提起和决定程序。公务员回避的提起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公务员主动向管理机关提出回避申请;二是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公务员回避;三是不是利害关系人的其他人尽管不能直接提起回避申请,但可向机关提供公务员需要回避的情况,由机关来决定是否需要回避。
2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4分)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4分)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权力的、具有相对低成本和较高可接近性的机构。相比较而言,在现有的国家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距离最近、“人民”最容易进入和产生影响,人民代表大会最具有直接代表和反映“人民”意愿和要求的能力。(4分)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也决定了它具有一种“根本性”。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构建的国家政权体系,它主要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产生它的人民的关系,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它产生的‘一府两院’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这三个‘关系’、一个‘基础’、一个‘原则’,概括地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性质。一句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4分)
第五,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性”还在于它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西方国家实行多党竞争制度。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多党地位平等的多党竞争制度需要不同的政党生存和竞争的制度空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人民代表大会,而与西方多党竞争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议会民主制。在目前阶段,在中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根本的重要政治意义,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所必然要求的政党活动空间的模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具有了根本性的地位和意义。(4分)
3中国干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党管干部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即只有中央及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才拥有处理干部管理及其相关事务的权力。这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党管干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干部管理的根本原则。干部管理的基本体制是分部分级管理。中国共产党管理全国干部的核心是干部任免权。干部调配是中国共产党党管干部的一个重要方面。
(2)干部录用
干部录用,即按照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式吸纳干部的制度。它是整个干部队伍的“进口”,直接关系到干部的数量和质量,是干部人事管理的主要环节。
录用干部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考、自愿报名、坚持考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用”的办法。
干部录用的渠道主要有考试录用,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录用,从企事业、工厂和农村吸收,培训录用等。
(3)干部任用制度
干部任用制度,即用人单位根据一定的条件与标准,遵循特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方式,合理使用工作人员的制度。中国干部任用制度的方式主要包括:考任、选任、委任、聘任。
(4)鉴定考核制度
鉴定考核制度,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在干部录用提拔过程中进行的、对干部的正式评价制度。
干部鉴定必须考核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主要包括政治品质、思想作风和职业道德等内容;“能”主要是指公务员从事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勤”主要是指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表现,包括工作积极性、纪律性、责任感、出勤率等内容;“绩”就是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和实际贡献,即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
鉴定考核可以采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主要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部门和被鉴定人所在单位的组织做出。
4试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并且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
(2)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约束、互相监督,以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行并进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也主张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首先,社会主义国家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此基础上一般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其中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其次,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再次,各级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4)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治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是民主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侵犯公民权利的专制权力。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些都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5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
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军队关系的传统和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一方面在党与军队的关系上,党高于军队,政治高于军事,政权高于军权;另一方面,在军队的领导权归属问题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任何其他力量可以和能够领导军队。
党指挥枪原则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行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军队政治上的领导就是军队必须服从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就是军队的政治目标,军队不允许持有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不同的其他任何政治目标和政治主张;在军队中,只能宣传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绝不允许宣传、渗透、奉行其他任何政治思想和主张。
首先,中国共产党对军队思想上的领导就是军队必须奉行中国共产党所奉行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用这些思想和理论武装军队的头脑;不允许在军队中传播任何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保持军队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思想上的纯洁性,使军队能够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在军事上自觉听从中国共产党的指挥。
从具体手段上说,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首先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系统地实行对军队的严格控制和领导。
其次,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层层建立党组织,使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成为军队中更为集中、更有凝聚力的组织核心,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是排他性的。
再次,中国共产党通过独具特色的政治工作制度保证对军队的领导。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制度由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制度构成6国务院有哪些行政方式?其内容如何?
(1)参与立法;(2)行政立法;
(3)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4)直接命令;(5)收集信息和要求地方政府报告工作;
(6)审计和行政监察;(7)行业管理和部委联系企业;
(8)专项拨款;(9)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
(10)垂直管理。
7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2)中央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3)中央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4)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行政管理权。(5)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
(6)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法律为基本法以及基本法所规定的香港、澳门原有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全国性法律除特别规定的外,均不在特别行政区实施,且仅限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按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7)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8)特别行政区可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
8.联系实际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并且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
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约束、互相监督,以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行并进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也主张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首先,社会主义国家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此基础上一般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其中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其次,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再次,各级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治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是民主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侵犯公民权利的专制权力。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些都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9结合实际论述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权要求公务员履行其法定的应尽职责,同时也有义务保障公务员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利;公务员有忠实履行其职责的义务,同时也有权依法要求为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权益保障。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一定的权利,就无法执行公务;没有一定的义务,就不能防止公务员滥用职权。只有既享受权利又履行义务,才能保证公务员依法行政。
(1)公务员的义务
公务员必须履行九项义务:一是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二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四是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五是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六是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七是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八是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九是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公务员未能履行应尽义务的,即视为违纪行为,轻者进行批评教育,重者给与行政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公务员的权利
公务员享有的权利有八项:一是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二是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三是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四是参加培训;五是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六是提出申诉和控告;七是申请辞职;八是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公务员享有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或控告。
10联系我国实际论述职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也是公务员管理的出发点。
现代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主要由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品位分类制,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职位分类制。前者是以“人”为中心的分类,侧重人的资历条件;后者是以“事”为中心的分类,侧重职位的职务、职责与职权。
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以职位分类为导向,同时兼顾和吸收品级分类的合理因素。职位是职位分类的基础,是特定职务、职权、职责的集合体,由符合一定规格标准的公务人员担任。职位分类,即对机关的各种常任职位进行分类划等。也就是说,依据规范化标准,将机关的工作职位按业务性质、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并对各种职位制定“职位说明书”,表明各职位的名称、编号、工作性质和内容、职责与权利范围、同相关职位的关系、任职者应具备的资格、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升迁途径、培训方式等,以便对从事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管理,对同类同级的人员用统一的标准管理,从而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综合管理类职位是指履行综合管理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具体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及机关内部管理工作。这类职位数量最大,是公务员职位的主体。专业技术类职位是指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这类职位具有纯技术性(只对专业技术本身负责)、不可替代性和技术权威性等特征。行政执法类职位是指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这类职位具有纯粹执行性、现场强制性等特征,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工商、质检、药监、环保等政府部门,且只存在于这些政府部门中的基层单位。
需要指出的是,其一,除上述三类职位外,还有分别行使国家审判权与检察权的法官、检察官职位。其二,国务院可根据管理实践的需要,依据《公务员法》的授权,增设其他新的职位类别。
第三篇:当代中国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1.简述政府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理论基点谈谈我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与发展方向。(第十章)
(1).政府发展的基本内涵
政府发展是政府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发展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来确定的。
(2)中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机构得到精简、高效; ②.政府职能得以转变;
③.政府人事选拔任命和决策逐渐公开化、民主化; ④.政府行为日益法制化;
⑤.随着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与社会领域; ⑥.公民各种权利逐得到了体制认可和法律保障。(3).我国政府改革的发展发展方向 ①.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 ②.大部门体制改革。
2.村民自治是我国政治变革领域中一大亮点,对于村民自治的内容、意义与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村民自治改革是怎么认识的。(第九章)
(1).村民自治的内容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村民自治的意义 ①.维持农村稳定 ②.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③.启示了中国其他民主进程的开展。(3).村民自治的困难
①.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紧张
a.从体制层面看,现行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村民自治机制存在矛盾;
b.从法制层面看,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相关规定过于模糊。
②.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侵犯
村民自治所依托的国家体制环境,可以称为“乡政村治”模式,即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二元并存。在实践中,村民自治和乡镇管理之间往往不能有机衔接。从地方政府权力角度而言,村民自治是对乡村政府权力的重新划分,是对地方政府利益的重新分割,为了保持对农村的控制力,乡镇政府会想方设法干预村民自治的运行;从地方财政角度而言,分税制的实施使乡镇政府面临财政压力,部分乡镇政府试图凭借行政权支配村委会,使之成为汲取农村经济资源的工具;就法律制度而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但没有规定“指导、支持、帮助”的内容和方法,也没有明确“协助”的范围和形式。实际中出现的乡政对村治的侵犯包括了乡镇政府擅自委派、指定或撤换村委会成员;乡镇政府包揽、干预村民自治事务;以加强管理为名,侵犯村民财产权、为挪用村民公共财产大开方便之门。
③.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
为了在选举中胜出,动用各种手段,花钱贿选拉拢村民的现象普遍存在,贿选物包括了实物和现金。“贿选通过利益交换选票进而影响选举结果,这是通过利益干涉民主政治的法则,以制造候选人之间不平等的形式侵蚀获取权力的途径。”贿选破坏了选举的公正和平等,违法了民主规则,侵犯了村民的民主权利,贿选的目的是以权谋私,它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3.在处理中国的府际关系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中央选择性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双重改革趋势,请谈谈你对这一改革趋势的认识。(第七章)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各有利弊,绝对集权或绝对分权的制度选择都有效率和利益损失,中国府际关系创新应该抛弃全面集权或全面分权的制度设计,转变思路实行中央选择性集权体制。中央政府的选择性权力属于国家治理的整体性权力,体现着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地方政府无权分享这些权力。建构和完善中央选择性集权体制,需要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哪些权力必须由中央行驶。制度和原则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更强调必须执行,而“原则”只强调应该执行。只有以制度建设代替原则性要求国家治理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4.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动力与路径应当如何设定,请谈谈你的看法。(第五章)
(1).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 ①.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 ②.从人治政府走向法治政府 ③.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 ④.从预算型政府走向绩效型政府 ⑤.从封闭型政府走向透明化政府。(2).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有 ①.开明政治家的锐意改革取向
②.市场经济的内在诉求和企业家群体的力量 ③.知识分子的理论力量
④.全球竞争和国际规则的制约力量。
5.按照我国的宪法法律规定,从何种意义上讲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从何种意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第五章)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明确界定了国务院在各最高国家机关中的法律地位,即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
6.如何理解国家主席的政治地位。(第四章)
国家主席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具有从高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驶各项国家元首的权力。国家主席在对外活动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国家的最高代表权。从国家活动的程序性、礼仪性、象征性意义看,国家主席具有最高的地位;但从国家活动的实质性意义看,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职权,因此,国家主席处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地位。
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公民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也不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不拥有立法、行政等实质性管理。但国家主席作为形式上、礼仪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也就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或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政府的从属关系中以及政府的某些行为如缔约行为中,起着不可缺少的程序性、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作用。
7.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
(1).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2).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3).政府权威合法的源泉(4).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5).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8.中国共产党对人大的领导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的?(第三章)(1).提出方针政策(2).向人大提出建议案(3).对人大实行工作领导(4).对人大实行组织领导。
9.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特色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政党政治组合是理解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核心所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第二章)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共产党应明确自身的使命加强组织目标建设(2).巩固和扩大执政党基础
(3).从严治党管好共产党自身的党员领导者和党的组织(4).兼顾政党间相互利益(5).协调政党间行为方式(6).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7).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与监督作用
(8).政党间关系法制化
10.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怎样的基本权利,要履行怎样的基本义务?(第一章)(1).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有: ①.平等权
②.政治民主和自由权 ③.宗教信仰自由权 ④.人身自由权 ⑤.受益权
⑥.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2).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⑤.依法纳税。
11.当代中国现行宪法的制定过程中遵循了怎样的基本原则?(第一章)
具体来说,中国的宪法原则可以归纳为:人民主权原则同、基本人权原则、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12.名词解释:国家机构的政府。(导论)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是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党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政府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主要对象。从政府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国家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对立的统一休。实际上,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控制和阶级压迫的机器,而政府则是实施这种统治、控制和压迫的工具。
第四篇:党校政治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立法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
所谓政体,通常被理解为政权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原则、权力配置结构和运作程序等一系列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掌握并行使着国家权力;(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分别赋予了由它产生的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来行使);③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原则是民主集中制;④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上则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人民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通过了我国的第一部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确认下来,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理论基础:是在借鉴巴黎公社、苏联政权组织形式,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建的。从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对巴黎公社“议行合一”的肯定,到列宁“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原则,形成了与西方“三权分立”相对立的一套完整的“议行合一”的民主理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价值: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价值:三权分立确实是一种相对民主的政治体制,它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
1、议行合一;
2、适度分权;
3、符合国情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治价值:
1、现代法治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是指宪法的至上性和依法治国的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五项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遵循宪法至上和依法治国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大。
1、地位。我国《宪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组成与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3、职权: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策权④最高监督权⑤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4、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包括:①立法权②法律解释权③监督权④决定权⑤任免权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它职权
人大代表的选举特点:
1、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普遍的;
2、选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选举方式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4、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
5、差额选举的原则;
人大代表的权利:
1、参加本级人大会议的权利;
2、提案权;
3、选举权;
4、人事决定权;
5、罢免权
6、询问权和质询权
7、提议和参加调查权
8、表决权
9、代表有权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10、代表小组活动权
11、视察权
12、依法定程序提议临时召集本级人大会议的权利
13、有关会议列席权
14、发言、表决免责权
15、人身特别保护权16执行职务的保障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
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2、密切联系群众,接受原选举单位或选民监督;
3、出席人大会议、依法履职;
人大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
1、人大代表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代表兼职制的弊端②代表的知青权不充分③代表在闭会期间作用不明显④缺乏对人大代表的履职监督机制⑤有些人大代表的素质不高⑥人大代表“出口”不畅
2、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①人大立法职能的缺陷②人大监督职能的缺陷;
3、具体制度和程序建设相对滞后。①人大选举制度的问题:直接选举范围过窄;实际上的等额选举的存在;城乡人口在选举权上的不平等性;选民登记办法的缺陷;人大代表的结构问题。②人大会议制度的问题:会期相对拖后;会期较短;人大会议的审议制度、表决制度的缺陷。③人大常委会的建设问题: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有待扩大;人大常委会的规模过小,代表性差,委员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不合理,专职化水平有待提高。④专门委员会制度的问题: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设立的常设专门机构。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正确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民主集中制;
3、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二)、完善人大的自身建设:(1)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保障代表的知情权;b、要明确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活动的内容和原则,加强和规范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增强代表活动的实效。C、要为代表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障,提供服务保证,为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d、逐步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e、完善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f、建立畅通的人大代表“退出”机制;g、加强代表培训工作。(2)进一步强化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a、强化人大的立法职能;b、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3)加强具体制度和程序建设:a、完善人大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会议制度;c、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建设;d、完善专门委员会制度。
(三)、理顺大人与“一府两院”的关系;
(四)、高度重视人大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概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的基本含义是,在中国现有政治制度框架内,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族各界的代表等,就国家权力配置各方利益中所涉及到的党际关系、权力配属、运作规则、决策程序等的总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特征:
1、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中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
2、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团结合作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是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主体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1)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2)各民主党派通过各种形式参加国家政权;(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运行机制:
1、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
2、国家政权中的多党合作制度;
3、人民政协内的合作与协商(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领导。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领导,是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关键,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一是要通过正常制度建设明确各政党在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角色与功能,进一步明确民主党派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政治目标与政治责任。二是要弥补现有的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系列制度中明显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陷,在多个环节加强监督和制约。三是设计和调整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具体动态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加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首先是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同时,要积极培养一批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有一定群众基础和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逐步充实到领导班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三个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三是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重要意义:
1、有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2、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有序;
3、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4、有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自治地方的类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只限定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跟其他非自治地方一样。
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
2、以一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包括其他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地方;
3、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地方;
自治权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授予和规定的权限内,结合当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自主地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特定的国家权力、民族权力和民族权利。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权不同于国际社会的“地方自治权”。国际社会“地方自治权”指由当地居民通过民主选举地方式产生的地方自治当局,在宪法或法律规定的自治权限范围内,为了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管理本地方事务的权力。这是一种以地方分权为前提的自治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权不是以地方分权为前提的自治权,是相比较我国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而言,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所不拥有的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所拥有的权力。自治权限包括:
1、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力;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3、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
4、享有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
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就是城乡基层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按照平等、选举、公开、监督、多数人决定、法治等原则,按照一定程序,民主选举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领导人,对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规范和实践活动,表现为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及对干部的民主监督,其目的就是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2、完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谈到自治权的一个问题就是基层群众的自治权与执政党的领导权之间的关系);
3、基层群众自治权的权利救济;
4、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①向上延伸,主要是乡镇自治②向下延伸,即在农村从村委会向自然村延伸,在城市向院落门栋延伸③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相互渗透、延伸,城乡基层群众自治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④向党内基层政治生活的延伸,形成基层群众自治与党内基层民主的良性互动⑤向其他领域延伸,主要是对社会组织延伸;
行政的含义: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组织和管理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的活动。
政府行政活动特征:政治性:
1、具有政治性特征;
2、具有公共性特征;
3、具有法治性特征;
4、具有民主性特征;技术性:
1、要求行政活动具有科学性;
2、要求行政管理活动具有程序性;行政活动是政治性和技术性的统一。
行政制度的内涵:
1、行政制度是整体社会基本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2、行政制度由一系列关于行政权力的产生、职能、权限和结构等的法定性规则构成;
3、行政制度包含着对各级各类行政职权的确定与划分;
4、行政管理体制是一个相互关联、有序组合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构系统。行政制度的特征:
1、历史性和现实性:①行政制度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制约②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③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④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2、阶级性
3、强制性
4、多样性
行政制度的作用:
(一)经济方面:政府行政活动以其宏观经济政策等行为将极大地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向,并进而影响资源使用的效益,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
(二)政治方面:推动国家意志贯彻执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三)行政管理方面:行政制度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着行政活动的成效。当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形成阶段:
1、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府;
3、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府;
4、建国初期的政务院制度;
5、国务院行政制度的确立;
6、初步调整时期;
7、曲折、恢复时期; 当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基本原则:1“议行合一”原则2民主集中制原则3政府设置的法制原则:①行政机构的设置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原则②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③必须依法审定行政编制;4政府结构的合理化原则:①政府机构要精简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合理化③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其内涵是a组织内权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包括交叉权力的冲突程度;b责权利的一致性c组织成员对授权和组织权威的认可度以及承担责任的相对程度。
政府运行的法治化原则:①要求职权法定②依法行政要求行政行为必须依据法律③依法行政要求政府职权与职责的统一;
行政制度的纵向结构:
(一)行政层级:在一般情况下分为四个层级,即国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和乡(镇),在设有自治州的省和自治区实行五级管理体制,即在省(自治区)与县之间增加了自治州这一层级。
(二)政府间的层级关系:贯穿于中国政府层级关系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制度,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中央和地方关系也呈现出多变的状态,在权力集中的同时也存分权的现象。
行政制度的横向结构:
(一)政府的构成(二)横向组织机构设置分工依据和方法:
1、按业务或职能分工划分部门,一是根据不同性质业务设立单独的专门管理部门;
2、按行政流程或程序划分,如根据行政过程的决策、执行、信息、咨询、监督等环节设置;
3、按管理对象分工,即根据服务和管理的人群对象、物资对象来设置部门;
4、按地区或地域划分,即按照管理的空间界限来划分管理权限并形成部门设置。
我国行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问题:①从宏观上观察,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从纯粹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而体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社会文教”支出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持续低于经济建设开支。②从微观现实看,在发展经济紧迫性的压力下,加上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和市场化改革方式理解的偏差,政府往往容易陷入“经济人”的角色,使得政府行为、制度设计和政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公共服务的初衷。
(二)横向行政机构设置问题:
1、我国机构设置方面的法律少之又少,有些机构设置甚至完全没有明确的法律可循。
2、职责划分不明确。国务院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非常多的“共治”地带,即两个甚至是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一个对象,间接造成多头领导等问题,同时存在非常多的“不明”地带。
3、权责不统一
4、部门设置偏多。
(三)纵向层级结构问题:
1、中央与地方关系层面问题。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划分问题②上下级政府之间事务范围划分比较随意,造成责任层层下移,上级法定事务变成下级政府的当然事务,上级请客下级买单的现象屡见不鲜。
2、市管县体制的问题。
1、实行市管县体制吸是初步把城市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形式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两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统一;
2、在实行市管县体制过程中,市县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日显突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制度改革的重点:
(一)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②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③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确定其管理和服务重点④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法律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硬性基准;强化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激励基层政府提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投入和效率。
(二)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三)纵向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要解决的任务:
1、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
2、健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3、改革市管县体制,大力推广省直管县,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
小结: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当代中国行政制度的正式形成
特别行政区制度:“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邓小平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党中央的集体智慧提出来的。我国分别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并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的内涵: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和平统一
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自治权包括:①行政管理权②立法权③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④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
2、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3、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台人治台”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和政府机构由该地区永久性居民组成4、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
(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3、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
4、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5、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基本法。
重要意义:
(一)宪政意义:
1、兼顾了某些复合制政体的特点。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尊重港澳台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保障他们的权利
3、有利于当事双方的和平共处,互不以武力方式解决统一问题。
(二)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用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未来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2、“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国际意义:
1、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能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树立了典范。
2、“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特别行政区制度:
1、行政长官的选举问题。选举模式具有局限性,可通过增加选举委员人数规模或通过普选改善
2、立法会的组成问题。缺乏民意基础。
3、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行政长官行政权的行使缺乏做够的监督和约束,可通过考虑增加立法会的权力改善。
4、“一国两制”下法律之间的冲突问题,从宪法和《基本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出发,使之和谐共进。
公务员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2、对职位进行分类管理原则
3、“永业制”原则
4、“考绩制”原则
5、法治化原则
6、中国公务员制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原则:①讲“政治”原则②党管干部原则③不实施“两官分途”
公务员的义务内容包括: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公务员的权利:
1、获取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
3、获取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4、参加培训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申请辞职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务员的范畴过广
2、公务员的职业定位不清
3、法治化的程度不高
4、分类管理太过简单
5、考核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的主要方面:
1、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
2、加强公务员的职业伦理教育
3、进一步提高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化水平
4、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职位分类制度
5、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我国司法制度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司法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时断时续的历史演变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初创期、健全期、破坏期和重建并发展期这四个阶段。
(一)初创期(1949年9月-1954年9月)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标志着新中国司法制度开始建立。上下级检察署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为同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同时受同级人民政府委员会之领导,与同级司法、公安、监察及其他有关机关密切联系,进行工作。以上这些,组成了新中国的司法机构体系,确立了基本的司法制度体系,标志着我国司法制度的初步建立。
(二)健全期(1954年9月-1957年4月)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司法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破坏期(1957年6月-1976年10月)1957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就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把一些民主人士的一些关于法制建设的正确意见当作反动言论和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四)重建并发展期(1976年10月-现在)1976年,以“四人帮”的被粉碎为标志,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得以结束。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法院检察院组织法》这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司法制度的重新建立。
我国司法制度的的基本原则:
1、司法独立:①司法权独立②司法机关独立③法官独立
2、司法公正
3、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4、司法平等,其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宪法原则在司法制度领域中的体现。其含义是:①在适用法律上不允许有特权②在适用法律上不能有歧视
5、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审判制度:
1、人民法院的性质与任务
2、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3、法官制度
4、审判程序;
(二)检察制度:
1、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与任务
2、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
3、检察官制度。
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权力过于集中:司法机关集审判、执行(刑事执行除外)、行政管理于一身,失去制约监督、妨碍司法公正、滋生消极腐败、阻滞司法效率。
(二)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爱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干涉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法官的行政隶属性和法官专业化素质的缺失
(四)公众对司法信任的普遍缺失
(五)监督机制弱化。
二、完善的主要方面:
(一)建立确保人民法院充分履行审判职能的现代化管理体制:传统审判权在运行中呈现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审判权与行政管理权交叉融合的现象,它成为制约审判权独立行使和司法高效的一个制度性障碍。
(二)建立内外部司法独立构架,切实保障司法的独立性:一方面,要改革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司法机关人事的制度,建立统一的审级司法委员会审批辖区内各级司法机关人事的制度。另一方面:要改革省级以下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当地司法机关财政经费的制度,建立省级司法机关和省级财政机关统一管理地方司法机关财政经费制度。①要推行科学、合理的司法经费预算制度,保障司法的各项经费,改变过去司法机关向财政要饭吃的困窘局面②把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在“分灶吃饭”体制下各自承担的经费,统一上划到省级财政,由省级财政机关和省级司法机关按照具体预算,通过银行直接下拨到各地司法机关,越过当地行政机关,从经费上摆脱行政机关的制约③省级司法机关和省级财政机关根据预算,对地方司法机关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三)坚持增进我国的司法信任与促进公正、高效、权威相统一。首先,要坚持司法为民,实践司法的人民性。其次,要强化司法公开与司法民主,增进公众对司法的参与。再次,要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司法的积极效应。最后,要积极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着力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
(四)建立法治原则下的科学、及时、高效的司法监督和司法救济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司法权的内部监督,确立明晰的审级监督、电诉监督、审判监督等制度,通过加强审判管理开始实行审判流程管理方式;另外还要保证刑事侦查机关不得抵制或规避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司法权的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监督体系。第一,必须自觉地将法院审判工作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任何将独立审判与司法监督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第二,必须规范司法监督,人大应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进行司法监督。
军事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内容:维护国家军事利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从严治军是我国军事制度的基本原则。
我国军事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基本工作制度和兵役制度。
高度集中统一原则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派生出来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
1、要完善保证军队高度集中统一的法律规范;
2、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
3、要实行党委集中统一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即军政首长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所属部队的政治思想、执勤训练、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作战等各方面全面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军政首长有随机处置权。
我国军事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军事制度面临的问题:
1、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
2、军事工业体系效益比较低
3、军事院校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
4、军事法制建设还需不断完善;
二、我国军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1、始终坚持军事制度的中国特色,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以适应新军事革命和高科技战争的需要为目标,推进军队,包括军工体系的全面改革
3、以世界军事制度变革为借鉴,实现中国军事组织体制的跨越式发展
4、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
第五篇:论政治生态
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总书记在深刻分析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存在的严重危险和全面从严治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得出的重大判断和科学结论。2014年6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尖锐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这些精辟论断,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优化乃至重构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必须面对和要深入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全面从严治党内在的紧迫要求,是全体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严肃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在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认同和高度的政治自觉。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大体区分为政治内生态和政治外生态。政治内生态是指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动;政治外生态则是指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生态联动。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决定,党内政治生态是否健康、优化,不仅对所有党员、干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对其他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政治系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优化政治生态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最重要任务和最根本标准。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经过90多年血与火的考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与锤炼,党内政治生态总体上说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的政治生态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相当严重。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拉帮结派的山头主义、人身依附的宗派主义、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游戏人生的享乐主义盛行,尤其是“一把手”搞家长制、独断专行,使党内政治生活变得低级庸俗、是非判断十分模糊,久而久之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败坏了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带坏了一批党员干部,乃至发生“连锁式”“塌方式”的腐败。党内政治生态被扭曲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潜规则”流行。一些党员、干部无视党的纪律、背离党的规矩,热衷于按“潜规则”做人行事。比如,在思想政治上,奉行“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在组织生活中,奉行“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在执行政策中,奉行“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在干部任用中,信奉“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人际交往中,奉行“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尤为甚者,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公然在党内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形成这个“帮”、那个“帮”的既得利益集团。剖析近两年来被查处的腐败分子,有不少就是被所谓“潜规则”所葬送的!党内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表明,肩负着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确实面临着一个“优化乃至重构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新征途中逐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党执政使命的新内涵,是优化治国理政的新要求。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环节、是根本保障。扎实推进“四个全面”,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入落实“四个全面”,内在地提出重构政治生态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任务。
优化乃至重构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能否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直接关系到能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直接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包括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而针对新形势下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党组织政治生态扭曲、腐败现象严重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凸显制度治党、坚持以规治党、重构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内政治生态包括诸多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制度,二是规矩,三是纪律。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将立制度、守规矩、讲纪律提到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对制度、规矩、纪律这三大要素在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中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精辟阐述。制度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因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规矩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没有规矩必惰,党没有规矩必乱。纪律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也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以上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规矩和纪律都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的;而严格的规矩和严肃的纪律归根到底要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与固化。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必须从制度、规矩、纪律三个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形成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政治生态。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坚持“破”“立”并举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同样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也必须坚持“破”“立”并举,切实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
所谓“破”,就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以坚决的反腐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恃权腐败,不仅严重侵犯了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层领导干部公然在党内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权权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更是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形成了与党的性质和宗旨完全背道而驰的既得利益集团。事实反复证明,腐败分子不除,腐败势力不破,党风政风不可能好转,党的规矩和纪律不可能发挥应有的权威,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态不可能得到净化、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内腐败分子的坚决查处,尤其对高层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严肃查处,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先进政党,是具有刚性规矩和铁的纪律的坚强政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完全能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重构党内政治生态的坚强领导核心。面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客观情况,我们必须坚持“破”字当头,继续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查处腐败。
所谓“立”,就是要继续坚定不移从制度上纠正“四风”,以完善的制度固化党内政治生态。经过深入扎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讲规矩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得到有效恢复。习近平反复强调,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纠正“四风”必须坚持经常抓、横下决心抓,“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生动体现。坚定不移的反腐败斗争必须与坚持不懈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巩固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成果,乘势而上优化和固化党内政治生态。无数事实雄辩说明,只要我们坚持制度改革不动摇,强化制度建设不放松,严守规矩和纪律不留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懈怠,就一定能优化和固化党内政治生态,创造和保持良好的从政、执政环境,出色履行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伟大历史使命。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举措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既是一项需要全党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基础工程,又是一项亟待在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中重点突破、取得成效的紧迫任务。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对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出具体安排。这是我们党继成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方面开展的又一项重大专题教育,是“破”“立”并举、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又一重大举措。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实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成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成效。
“三严三实”,是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具体要求,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坚守的党性底线和立党准则。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三严三实”,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生动体现了“破”“立”并举、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要求。“三严”,侧重于“破”,即深入破除在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与党的性质、宗旨、规矩、纪律不相符合的东西,使一切不正之风在党内无立足之地和生存之根,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能按照党性要求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三实”,侧重于“立”,即将党性修养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标准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体现在精实谋事、扎实创业和老实做人上来。许多事实表明,没有“三严”,很难做到“三实”;坚持“三严”要求,归根到底是要促进所有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照“三实”标准谋事创业、治国理政,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姿态,开创改革发展事业的新局面、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