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初中语文教案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教具: 预习指导:
1.自读两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2.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3.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的论述,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二遍,再由教师范读课文(5)
正音:“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u,谷子,与“栗”区别。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问题一二)(10)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4.指名6人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5)5.齐读课文(1)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三四五)(6)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
2.教师巡视解疑,并进行调控 3.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15)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a类:熟读并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a类:完成《掌握语文》p 之。课题:孟子二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提问(2)
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2)
1)提问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后引导回顾《孟子》的主要内容,引出孟子的“个人修养”的主张,从而进入课文情境
2)教师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下》
三、检查预习:(1)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讲析课文
1.范读课文,正音(2)
畎亩(quan)傅说(yue)胶鬲(ge)拂士(bi):同“弼” 空乏(kong)2.学生活动: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2)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1)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4.讨论第1段(6)
参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三)
参考答案: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参考答案: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
第二篇:《孟子二章》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教学步骤]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板书设计
第三篇:《孟子二章》教案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重点
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毕,酌情讲评。注意字音:“粟”(sù)“畔”(pàn,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课文
第一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词语
“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指出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谐和。
2.内容
提问 开篇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讲解 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三里(1)之城,七里之郭,环(1)而攻(2)之(2)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词语
(1)“之”:的。“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绕,包围。(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夫”(fú):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是”:这。“也”:表判断。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
讲解 本段是设例(攻之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第三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词语
“非”:不是。“也”:表判断。“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坚固。“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
讲解 本段是设例(弃城逃走)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四段“(1)故曰:域民不(1)以封疆(1)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2)之至,亲戚(3)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以天下(4)之(1)所顺,攻亲戚之(2)所畔,(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词语、句子
(1)(2)“故”:因此,所以。“域”: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1)“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1)“之”:的。“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稳固。“险”:险要。“威”:震慑。“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2)“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假“叛”。(3)“之”:代失道者。“顺”:顺从,归附。(2)“以”:用,拿。(4)“之”:助词。(1)“所”:表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一定;“矣”,表肯定。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讲解 本段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的内容
提问一 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讲解 “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是必然的。
提问二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讲解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论证特点
提问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讲解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故曰……战必胜矣”。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不懂之处,记下来。
第2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重点 1.实词,“于”、“则”、“也”等虚词,使动用法。2.先分论后总结的论证特点。3.孟子关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留的背诵作业。
二、朗读本篇。注意字音:畎(quǎn)傅说(yuè)鬲(gé)奚(xī)拂(bì)士 再让全班同学齐读一遍。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本篇。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1.词语“发”:兴起。“于”:从。“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的水沟;“亩”,田埂。“举”:选用,这里意为被选用。“版”:通假“板”,筑墙的夹板。“筑”:筑墙用以捣土的杵。“士”:狱官。“海”:指海滨。“市”集市。2.内容
提问一 第一段举出的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之点,是什么? 讲解 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起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获。提问二 这段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
讲解 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是先摆出论据,以便据之作出议论,提出看法,有了这些典型的有力的依据,其议论自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词语 “故”:因此。“将”:想要,打算。“降”(jiàng):降下。“于”:到,给。“是”:这。“也”:表停顿。“必”:一定。“苦”:使动用法,意为使……困苦(苦恼)。“劳”:使动用法,意为使……劳累。“饿”:使动用法,意为使……饥饿。“空乏”:指资财缺乏。“身”:自身。“拂”:违背,逆。“乱”:扰乱。“所为”:做的事;“为”:做。“所以”:用来……的。“动”:触动,影响。“忍”:使动用法,意为使……能忍耐,使……坚韧。“曾”:通假“增”,增加。“益”:增加,补助。2.内容 提问一 从论说文的角度看,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段的内容是说明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意即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番作为,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动诸方面经受住艰难困苦的磨炼。提问二 本段与上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讲解 本段所说的这个观点是以上段的事实为依据归纳而出的。
第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1)于心,衡(2)于虑,而后作;征(3)于色,发(4)于声,而后喻。入(1)则无法家拂士,出(2)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词语、句子 “恒”:经常。“过”:过失,错误。“然后”:这样以后。“困”:困苦。(1)(3)“于”:在。“衡”:通假“横”:横亘。(2)“于”:被。“虑”:思虑。“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作”:兴起,愤发而起。“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征”,证验;“色”,气色,脸色。“发”:显现。(4)“于”:从。“喻”:明白,这里意为被人了解。“入”:指在朝内,国内。(1)(2)“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人;“拂”,通假“弼”,辅正,辅佐。“出”:指外部,国外。“者”:指国家。“亡”:灭亡。
2.内容 提问 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段阐明人要经受挫折、困苦的磨炼,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有所作为,并由修身进而推论治国,指出听不到谏戒,丧失掉警觉之患。第四段 “然后知生(1)于忧患,而死(2)于安乐也。”1.词语“知”:知道,懂得。“生”:生长,生存发展。(1)(2)“于”:在。“忧”:忧虑。“患”:患难。“而”:连词,前后是并列关系。“死”:死亡,灭亡。“安乐”:安逸享乐。“也”:表肯定。2.内容 提问 最后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讲解 最后这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全文内容提问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讲解 孟子文中所言在两个问题上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另开生百;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戒,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论证特点 提问 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讲解 前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方式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设例证明中心论点的前后两个部分,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本文的论证方式则是先以大部分篇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再以一简炼的排比句,概括说明“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之1.的。“三里之城”。2.代词。“环而攻之而不胜。”3.到。“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助词。“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以1.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用。“以天下之所顺。”
于1.从。“舜发于畎亩之中。”2.达到,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被。“衡于虑”。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 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战中)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们的齐心协力。(比如)一个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时令相助,但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因为有利的时令不如有利的地势啊。(又比如一座城)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锐利不牢固,粮草并不是不充足,(守城者)却弃城逃遁,这就是因为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齐同。因此说,让百姓住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边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阻,威震天下不能仗恃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国君能得到众多人的相助,不行仁政的国君就很少得到相助。相助的人少到极点,那就要众叛亲离。相助的人多到极点,那么普天之下都会归顺他。用天下归附的力量去攻打那众叛亲离的人,(那还能不胜吗?)所以,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是从田间地头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捣土中被举用的,胶鬲是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的,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举用,孙叔敖从海滨僻地被举用,百里奚从交易市上被举用。因此(可见)上天打算把重任交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遭到痛苦,使他的筋骨受番劳累,使他的肚肠挨受饥饿,使他身受困乏,行受干扰,用这各种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灵,使他的性格坚毅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弥补他的不足。人经常会犯过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受困扰,思绪被阻塞,然后,振作精神而有所作为;在脸色上显现出来,从谈吐中表露出来,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诤谏辅佐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敌国外患,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就会衰亡。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虑患难可以促使人生存,而贪安图乐则会导致灭亡
第四篇:《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能力目标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正字正音。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第一段:
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⑴翻译。
⑵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⑶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2、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⑴翻译。
⑵辩证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⑴翻译。
⑵假设推理,从反面来论述。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⑴翻译。
⑵因果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⑴翻译。
⑵“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点拨]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⑶递进论说,升华主题。第二课时
(二)第二段:
1、一箪食„„乞人不屑也。⑴翻译。⑵正面举例。
(三)第三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⑴翻译。⑵反面举例。
2、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⑴翻译。
⑵排比、对比。
(四)总结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3、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一处很优裕的地方,生活着一群健康活泼的梅花鹿,它们无忧无虑,悠闲、安逸,食物应有尽有,慢慢地,它们变了,变得懒了,变得衰弱不堪,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狼,狼把它们当中最弱小的鹿吃掉,接着吃次弱的,接着又吃了一批身体不灵活的。狼的侵入,使这群梅花鹿受到极大的震动,在生死存亡面前,它们一只只都警觉起来,醒悟过来。它们不再过以前那种安逸懒散的生活,它们与狼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搏斗,最终弱小的梅花鹿被淘汰了,较壮的梅花鹿生存下来了。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我们能否悟出一个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三、研习课文: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2、第1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排比)。
列举事实,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3、第2段和第1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根据上述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4、第二自然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5、“是人”是指什么人?(指上段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
6、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历哪些方面的磨练? 思想上:苦其心志
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7、人经受艰难痛苦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
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9、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10、结合课文分析,概括各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1-2):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第二段(3):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第三段(4):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拓展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第五篇:《孟子二章》教案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