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22:4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

第一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先播放了四种声音,(笛声、小提琴声、公鸡鸣声、瀑布声)并提出问题:这四种声音分别是由谁发出来的?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我再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教师小结:自然界处处有声音,通过声音,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如:公鸡打鸣,说明天亮了,要起床了;我讲课学生们可以学到知识等),也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如:笛子,小提琴等)。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引入本节课课题。

很简单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让学生情绪高昂,觉得物理课好玩并且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效果明显,导入新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三个实验和一首歌曲来解决问题。

实验一:学说话

将手指放在自己的咽喉处,并学我说话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说话内容:“我是一个学生,我要好好交作业,不交作业就不是一个好人”。学生们学着学着就笑了。

实验二:音叉

教师用小锤敲击音叉,并将乒乓球靠近音叉。提出问题:用小锤轻敲音叉,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又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猜想: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三:尺子(学生实验)

目的: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要求:各小组所有成员将尺子放到桌沿处,用手拨动尺子,感受声音。并派出一个代表回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给出声源的定义: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并让学生们从歌词中找出所有的声音及声源。“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液体!

三个最简单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轻松的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一首革命老歌,不但让人心潮澎湃,情绪高涨,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声源这个定义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提问:(1)我讲课时,虽然与你们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你们仍然能听到我的声音,为什么?(气体传声)

(2)我们在钓鱼的时候为什么要保持安静?(液体传声)给学生时间讨论并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3)动手实验:(固体传声)一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感受。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后进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我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我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我在口头讲授真空泵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出“声音在真空不能传播”这个结论。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回声。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解决与声音相关的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如:为什么在敲击一下装满水的钢管后,在另一端能听到三次敲击声;为什么在自己家里、教室里听不到回声等等)。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将问题一一解决,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教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我是一个学生,我要好好交作业,不交作业就不是一个好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是对作业的一个要求。

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如: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音叉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结论几乎是直接给出的。可以增加一些小实验。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第二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四、教

具:音叉、小锤。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曲《我和你》非常动听,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对唱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没有声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学生举手回答)。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师: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生: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师: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师: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生: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并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学生看课本 29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师: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0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七、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见课本 31页)

八、板书设计: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水源、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三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案例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体验声源发声时物体在振动,观察并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教学器材: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盛水的烧杯等。教学重点:声音如何产生及传播。教学难点:回声。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他们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二、新授:

1、声音的产生:

(1)实验:拨动绷紧的橡皮筋,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有声音产生,同时橡皮筋在振动。)

(2)实验:拨动刻度尺,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刻度尺停止振动后还有声音产生吗?

(有声音产生,同时刻度尺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实验:敲击音叉,有什么现象产生?当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还弹开吗?

(有声音产生,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当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未被弹开,说明振动也就停止了。)(4)以上实验能得出什么道理?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强调“振动”而非“震动”。)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的?(以石头掉进水中引起水波,声音传播时以声波的形式传播。)(2)声波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举例说明。(气体、固体、液体。)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4)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举例说明。想象玻璃钟罩内空气被抽出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真空不能传声;神舟飞船上宇航员通话依靠的是电磁波;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没有声音传出来。)

3、声速:

(1)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2)观察小资料: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找出一些规律。(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v=340m/s,强调记忆。)

4、回声:

(1)人耳能将原声与回声区分开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多少?能听到回声至少要离障碍物多远?(0.1s,17m。)

(2)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耳无法分辨出原声和回声,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三、巩固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3、4、5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第二课时)。

饶明春

2015/11/26

第四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片段二: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通过对这两个片段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

二、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三、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三来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第五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二是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不能做,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下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范文)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

    声音产生与传播教案

    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

    声音产生与传播教案(最终定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乡市第七中学段世宇 导入: 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观赏一段录像,依据录像内容,猜一猜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什么知识。 播放视频“声音的世界”......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合集5篇)

    一、设计思想作为有趣的“声现象”的一节,要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美妙的声音。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会物理,从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蔡忠实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 学 设 计 教案背景: 1、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面向学生:初二 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